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安茶的價格

找到約335條結果 (用時 0.05 秒)

鮮為人知的安茶消亡與復興史

安徽祁門物華天寶,屬于古徽州的一府六縣之一。它不僅是景德鎮(zhèn)高品位瓷土的供應地,而且有屯綠中最著名的鳧綠、紅茶中最香的祁門紅茶,還有一度曾銷聲匿跡、少為人知的安茶。

祁門安茶,原產于祁門縣的蘆溪鄉(xiāng)一帶。它的起源和消失,與祁紅的創(chuàng)始人余干臣的后半生一樣神秘,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記載,竟然謎一樣的消失了。

走進蘆溪,我在做過充分的安茶調查,查閱過大量的有關史料以后,猛然醒悟,要想真正看穿安茶的真面目,一定要如實地把它還原到產生它的時代中去,有必要把它與同時期的同類茶細心比對,如此,便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想明白安茶是怎樣起源的,首先,必須探討清楚它是怎樣消失的。

關于安茶的凋敝消亡,共同認可的準確時間,應在 1940 年之前。如果把祁門安茶和梧州六堡茶做一對比,便會驚奇地發(fā)現,安茶的銷運路線艱難而漫長,其運輸行程,大約要歷時 3~4 個月。安茶在祁門的蘆溪制作,由閶河運至饒州,出鄱陽湖后,入贛江而達贛州。更換小船后,逆水在大庾(南安)登陸,穿越大庾嶺(梅嶺),入粵界南雄,而至廣州、佛山一帶銷售。

從安茶的銷運過程可以看出,祁門人只是完成了茶的制作,然后運輸到廣東佛山等地。這點與六堡茶的銷售類似,原產地的茶農根據要求做完茶后,只是批發(fā)給了廣東茶商,并沒有解決成品茶的零售問題。而廣東茶商買到批量的茶以后,經過存放陳化,又轉手把茶零售到兩廣地區(qū),但大部分的安茶,還是銷售到了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的華僑手里。

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戰(zhàn)火紛飛,安茶的運輸路線變得更加艱難,茶運之路充滿著更大的兇險,這就意味著安茶的運輸成本,必然會成倍地提高了。而此時的安茶,又同時面臨著與六堡茶的同質化競爭問題。更令安茶雪上加霜的是,當安茶的批發(fā)價格不能提高到可以抵消巨大的運輸成本與生命風險賠付的時候,遠在祁門的安茶生產商只能被迫停產,這是最合乎情理的推斷。此起彼伏,在安茶衰亡的同期,也就是 1935 年,我們還能查到一組重要的數據,梧州六堡茶的銷量,就在這一年創(chuàng)了歷史新高,達到了 80 萬斤的產量。這個突然出現的產量,是否可以合理地解釋為:當安茶停產以后所形成的產量缺口,是由相類似的六堡茶來彌補的?這個論斷,顯然是成立的。何況在安茶的身邊,品質優(yōu)異、馥郁高香的祁門紅茶已經興起,在紅肥綠瘦的產業(yè)窘境中,當地的很多茶號紛紛開始綠改紅,這也是符合歷史的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

枝上小蟲,助茗甌春色。

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通過安茶的消亡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安茶和六堡茶收購以后的銷售路線與消費群體,是高度重合的,都是由廣東人完成收購,然后再由廣東茶商完成茶的倉儲、陳化、拼配甚至是再包裝,最后銷售到同一個地方,即兩廣、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安茶的突然消亡,消亡得很絕情、很徹底,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在當時,安茶是全部外銷的,產茶之地的祁門人,并不習慣品飲安茶。假如在祁門或周邊地區(qū),存在著安茶的穩(wěn)定消費群體,那么,一定會有一兩家安茶的老字號,能夠茍延殘喘地活下來。然而,殘酷的歷史現狀,也同時證明了這一結論的可靠。

明清俗話說「無徽不成鎮(zhèn)」,早在東晉時期,徽人就已遠赴異鄉(xiāng),其后,在鹽、茶、木、典四業(yè)中,叱咤風云。尤其是明清時期,茶葉貿易已經成為徽商經營的巨業(yè)。從上文的歷史事實可以推測,安茶的起源應該是模仿了六堡茶的制作工藝。當時,在廣東經商的安徽茶人,從六堡茶的制作和經營中,管窺到了巨大的商機,他們聯想到家鄉(xiāng)蘆溪有著與六堡鎮(zhèn)相似的地理結構,都具備群山連綿、兩河匯聚這樣適宜茶樹生長的良好條件,并且,蘆溪特有的櫧葉種洲茶葉厚味濃,枝粗葉大,價格低廉,尤其在春尾以后,茶梗依然持嫩、柔軟,非常適合陳化。正是兼具了這些得天獨厚的制茶條件,勤勞精明的徽州人,從粵商手里拿到訂單之后,便開始模仿六堡茶了。

令人更為吃驚的是,《六堡志》里記載:「六堡鎮(zhèn)的文記茶號,曾根據市場需求,生產過六安籃茶和普洱茶。」由于年代久遠,資料匱乏,我目前無力再去做進一步的考證。如果能夠證明,作為六堡茶中五大茶號之一的文記第一個生產了六安茶,那么,祁門安茶仿制六堡茶的歷史疑問,馬上會迎刃而解。如果暫時還沒有確鑿的證據去證明這一點,也至少說明廣西梧州的六堡茶商在歷史上是生產過一定數量的祁門安茶的。并且,二者之間的工藝、設備、技術、包裝、成品茶的滋味等,都具備了一定的相似性。

六堡茶的初制情況,也是如此。茶農只是完成了毛茶的制作,在六堡茶的后期制作中,關鍵的渥堆、陳化、倉儲、拼配等環(huán)節(jié),基本是由不同的茶號自主完成的。因此,當時的六堡茶生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產品標準。在祁紅問世之前,以生產綠茶為主的祁門,是無法接受發(fā)酵茶的,之前,也不可能具備生產發(fā)酵茶的技術和條件。拿到了產品訂單的蘆溪人,為了做出湯色黃紅的發(fā)酵茶,便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他們在春尾完成了毛茶的殺青、揉捻和干燥后,到了白露節(jié)氣,把毛茶堆在室外,采取夜露的方法,以提高茶葉的含水率。為了使茶葉發(fā)生氧化紅變,在白天,他們又把茶葉薄攤曬干。茶農們在反復的堆放、薄攤過程中,無意識完成了茶葉的渥堆過程。當堆溫升高后,他們就會去翻堆降溫,如此反復的夜露日曬,通過濕熱作用,破壞了茶葉中的葉綠素,待茶坯變軟,色澤呈黃褐色,便進入干燥環(huán)節(jié)。在包裝上,也仿制了六堡茶的竹簍裝。毛茶在裝簍前,也像六堡茶一樣,用木甑蒸軟,壓入籮筐,然后晾置、陳化,烘干后,運出祁門。因為安茶的運輸路線漫長,需要多環(huán)節(jié)的船載、車運和人扛,所以,過去安茶的小竹簍,每簍重 3 斤,每大簍裝 20 小簍,總重 60 斤。其重量,便于裝卸,明顯小于六堡茶 100 斤的大筐裝。

老茶的醉人湯色。

按照以上工藝做出的茶,茶的湯色加深了,滋味濃厚醇和,苦澀味降低,其產品質量自然能夠達到粵商提出的要求。當然,在那個時代,六堡茶和安茶的主要消費群體,還是中下層的勞苦人民,基本用于解渴祛暑之用,消費者對這類價廉耐泡的粗茶,也不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僅如此,茶在渥堆的濕熱條件下,產生了大量的微生物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湯由苦澀逐漸開始向醇滑甜厚轉變,并有獨特的檳榔香產生。獨特的檳榔香,后來成為品質優(yōu)異的安茶的審評標準之一。1988 年,安徽省名優(yōu)茶評審委員會對安茶的鑒評標準為:「色黑褐尚潤,香氣高長,有檳榔香。「2015 年 11 月,在安茶的傳承人汪鎮(zhèn)響先生的辦公室,我見到一個他珍藏的早年老安茶的竹簍,竹篾已紅變,體積明顯大于現在安茶的茶簍。其中的茶葉雖在近幾年喝完了,但細嗅一下,竹簍里剩余的老箬葉上,還保留著淡淡的檳榔香氣。

在 1949 年之前,還沒有六大茶類的分類標準,所以,當地人習慣性地把安茶作為綠茶,這是可以理解的。當我們明白了安茶的制作原理,及其需要陳化的后發(fā)酵事實之后,把祁門安茶歸類為黑茶,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六安和祁門雖然同屬安徽,但在交通不甚發(fā)達的古徽州,山路彎彎,感覺還是相距甚遠。因此,祁門產的安茶與六安茶,根本就是品質殊異的兩種茶類,風牛馬不相及。但是,為什么祁門安茶又能被刻意稱為六安茶呢?

個人認為,是因為當時的六安貢茶名氣太大了,茶商們售茶攀龍附鳳,沾點名氣,也在常理之中,古今亦然。六安茶,從唐代到明代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清初又貴為貢茶。

明代屠隆《考槃余事》記載: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農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里寫道:「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辜螒c九年,《六安州志》云:「天下產茶州縣數十,惟六安茶為宮廷常進之品?!骨宕罟馔サ摹多l(xiāng)言解頤》里,也多次提到過六安茶,「金粉裝修門面華,徽商競貨六安茶」,「古甃泉逾雙井水,小樓酒帶六安茶」,所以,身在祁門的茶商,為了提高安茶的身價,撒了一個彌天大謊,便稱他們的安茶產自著名的六安貢茶之鄉(xiāng),故意把安茶和六安茶攪和在一起,魚目混珠。因為當地人不喝安茶,也不會在意茶票上究竟印了什么。

當時的安茶,價格低廉,購買和消費安茶的人,大部分為流落南洋打工的下層勞苦華僑,他們更不會去深究茶的產地。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安茶大號,如孫義順、胡矩春、汪厚豐等,茶票上均明確標注了「六安采辦雨前上上細嫩真春芽蕊」,「惟我六安茶獨具一種天然特質」,「在六安揀選雨前上上芽蕊,不惜成本」,等等強調之語。另外,還有「六安貢品、六安名茶」等字樣,這些類似的虛假夸大宣傳,無非都在假借六安之名頭,多贏一份利潤而已。

當我們明白了安茶的出現是在兩廣茶商的商業(yè)需求以及安徽茶商的利益驅動下,共同催生的仿制茶品之后,對于安茶在包裝和宣傳上,自稱為六安茶,就會更容易理解。他們普遍假托六安茶,是因為六安茶與六堡茶,都具備一個共同的「六」字,從讀音上和功效上,更靠近與之相似的六堡茶。

一個冬日的清晨,我與合一園茶業(yè)的曉輝和旺鑫,從祁門縣城驅車 40 公里,來到群山深處的蘆溪鄉(xiāng)。在孫義順茶廠,就安茶的有關疑惑采訪了對于安茶振興功不可沒的汪鎮(zhèn)響先生。

汪老開明健談,他說:「1918 年以后,黟縣古筑鄉(xiāng)孫家村的孫啟明,帶著茶葉和制茶技術來到蘆溪,用谷雨以后的成熟茶青,與蘆溪人合作生產安茶。孫啟明看重的是蘆溪有成片的原生櫧葉種的洲茶,土地肥沃,不用施肥?!?/p>

當我問到「軟枝茶」的時候,汪老的回答,印證了我的思考,他說:「軟枝茶,不是一個品種,曾在孫義順老茶號工作過的汪壽康告訴過我,所謂軟枝茶,就是茶農完成鮮葉殺青后,把揉捻過的茶青攤晾在竹席上,曬至半干狀態(tài),然后賣給蘆溪的茶號。很多茶農或背或挑,翻山越嶺,一路上,那些半干柔軟的茶青,在太陽下、在皖南濕熱的天氣里、在布袋里,在人體有溫度的肩背上,自然會完成部分的濕熱發(fā)酵,茶青的枝梗,便會變得更加柔軟。當路人問起背的什么茶時,茶農們常常會說:『這是軟枝茶』,天長日久,『軟枝茶』的稱謂,便約定俗成了。也就是說,殺青揉捻后曬至半干的茶青,才是各茶號的收購標準。若太干了,肩挑背扛,茶青容易擠碎;太濕了,茶青的含水率高低不一,茶號不好定價。類似的收購行規(guī),在其他的紅茶產區(qū),也同樣存在著。各茶號每天收完茶青之后,便立即在自己的作坊里,集中完成毛茶的干燥,以及后續(xù)的日曬夜露、蒸壓、包裝等關鍵工序。祁門的秋冬季,是深山里的枯水期,臨近過冬才能制作完畢的安茶,要堆在山里,自然陳化半年,等春天來臨,小溪里漲滿春水時,安茶始可借著水流,用船運出蘆溪和祁門?!?/p>

從汪老的談話中,我們能夠進一步印證,安茶的制作技術,確實是從外地傳過來的,這也基本符合上文、我對安茶起源的考證。孫義順老茶號的創(chuàng)始人,應該詳細考察過,蘆溪的茶園與六堡鎮(zhèn)的相似性,當時,孫啟明不只是引進了茶的制作技術,同時,也帶來了六堡茶的成品茶、和竹制包裝,以供參照。因此,傳統的老安茶,從出生開始,身上總有抹不掉的六堡茶的歷史印痕。

在孫義順茶廠,我看到了一份珍貴的手稿資料,它是解放前負責運送最后一批安茶的程世瑞先生的口述筆記,程世瑞先生也是早期成批量安茶的最后見證人。他筆記中寫道:「安茶,是一種半發(fā)酵的紅青茶」,陳化了八年的王德春號安茶,「呈青黑色,沒有發(fā)霉變質,尚有清香味」。

當他把茶運到佛山的興業(yè)茶行,用開水沖泡這款茶的時候,程世瑞口述說:「味稍苦澀,茶汁烏紅色,葉底呈青色,另具一種茶香味,不同于祁門的紅茶和綠茶,與六安茶的差別更大。」這段話,是在安茶消失之前,前人留下的唯一的文字記錄。從口述中可以讀出,陳化八年的安茶,茶湯呈烏紅色,而不是橙黃色或橙紅色,它是黑紅濃醇的典型的黑茶類湯色。這種湯色,是只有經過了前期渥堆,在濕熱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的湯色。

現在的安茶工藝,存放八年后,是不可能出現烏紅湯色的,這又說明了什么呢?葉底呈青色,這里的「青」,應該是深綠偏黑,說明這批茶的活性很足。一款良好的陳茶葉底,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多,其色澤會黑中泛青,慢慢變得新鮮而明潤,而非做舊茶的碳化與膠著不散。程世瑞描述的安茶,既不同于綠茶,也不同于紅茶,另具的一種茶香應該是渥堆與后發(fā)酵產生的醇和陳香。如果當年的老安茶工藝與現在的安茶工藝近似,那么,陳化八年后的安茶,其湯色是不會醇厚黑紅的。

這些珍貴的信息,反而證明了現在的安茶制作與 1940 年之前是不盡相同的。在老安茶的核心工藝斷代以后,現在的大部分安茶廠家,尚停留在相互模仿階段,還沒有真正把握安茶的傳統工藝。

程世瑞先生的口述筆記原稿。

在蘆溪,我參觀過幾個安茶生產廠,也品過數款不同類型、不同年份的安茶,說實話,我找不到黑茶類所具備的醇、厚、甘、爽、滑、紅、濃的特點,大部分的安茶,仍偏苦澀,青味重,還保留著綠茶的火香,以及陳年綠茶的綠豆湯味道。個別的茶,會有淡淡的箬葉香和竹青味,這與安茶的箬葉竹簍包裝有關,并不是安茶陳化后真正的醇厚滋味。

現在的安茶工藝,基本選擇谷雨至立夏前后的茶青,殺青、干燥后做成毛茶。等白露過后,白天在竹甑中,把毛茶烘干,等晚上把干燥后的毛茶攤勻到竹席上,承接秋夜的露水。露過一夜的毛茶,次日在太陽下晾曬一天,然后蒸軟,壓入襯有新鮮箬葉的竹簍,最后烘干和陳化。

安茶在歷史上素有「圣茶」之名,茶性溫涼,清熱祛濕,可作藥用。因此,安茶的復興和傳承,顯得尤為必要。作為一個愛茶之人,我希望更多的祁門人能從舊時安茶興盛的大背景里,結合黑茶的制茶原理,去追尋和探索安茶最初的制作技術。果真如斯,安茶的未來不可限量。


撥云見茶:品牌“老安寨”的始與興

云深有茶,撥云方能見茶。

2021年4月,思茅區(qū)思茅港鎮(zhèn)成功舉辦了老安寨古茶首屆開采節(jié),“老安寨”古茶園在百年傳承保護后,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知,開始煥發(fā)勃勃生機。

以開采節(jié)為序幕,思茅區(qū)拉開了撥云見茶,打造“老安寨”區(qū)域品牌之路。


品牌意識覺醒:

一個茶業(yè)合作社的創(chuàng)新之路

“要想有市場,牌子要叫響。發(fā)展產業(yè),若想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贝妩h總支書記、主任、老安寨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社長曹加順說。

2017年6月,由茨竹林村黨支部牽頭,以老安寨村民小組種植古茶的64戶農戶為主要成員的思茅區(qū)老安寨茶業(yè)專業(yè)合作社注冊成立。合作社采取“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fā)展模式,改變了古茶種植銷售零敲碎打、農戶各自為陣的現狀。

村民們傳統的種植觀念也在改變。為了進一步做好古茶樹的保護與開發(fā),黨員們通過“走出去學”和“請進來教”相結合的方式,主動對接茶專家,學習茶葉的知識、請教古茶管護技巧,同時引導合作社成員科學管理茶園,老安寨古茶品質不斷得到提升。2017年、2018年的中國普洱茶節(jié)展銷推介會上,老安寨古樹茶以其獨具一格的品質、出類拔萃的口感,贏得了廣大茶商青睞。


2018年,合作社申請注冊了“老安寨”品牌商標,開始踏上品牌打造之路。申請商標品牌的同時,老安寨狠抓基地建設,完全按照有機標準管理茶園,禁止使用農藥化肥;狠抓管理,統一采摘,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全力保障茶葉品質。

“打造品牌絕非注冊一個商標就能了事,讓商標上的名字有影響力,并能被人認可,并不容易?!辈芗禹樥f?!熬屠习舱艠洳瓒裕跊]有注冊商標品牌之前,每公斤干毛茶只能賣80到100元,現在每公斤可以賣2000元左右?!?/p>

“老安寨”品牌效應初顯,帶動了茶葉價格上漲。在2022年“老安寨”區(qū)域品牌推介會上,“老安寨”古樹茶王“貢牛”和古樹茶姑“麻?!泵抗锓謩e以1.5萬元和1.4萬元的價格拍出。曹加順認為,如果品牌宣傳打造得好,茶的價格還有上漲空間。更重要的是,“老安寨”品牌改變了老安寨區(qū)域茶葉品質優(yōu)價低、有口碑無名牌的狀況,同時,帶動整個思茅港鎮(zhèn)的茶產業(yè)發(fā)展。

區(qū)域品牌抱團效應:

共同塑造維護品牌形成企業(yè)強大競爭力

7月9日,普洱茶協會、思茅港鎮(zhèn)茨竹林村“老安寨”茶葉專業(yè)合作社舉辦了“老安寨”區(qū)域品牌推介會。推介會上,普洱市梅蘭茶業(yè)有限公司、普洱市普真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獲得了“老安寨”有機茶品牌使用授權?!袄习舱逼放婆c更多企業(yè)的合作交流、共同發(fā)展宣示著其從品牌到區(qū)域公共品牌的跨越。

對于被授權使用“老安寨”有機茶品牌,普洱市梅蘭茶業(yè)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春文深知其意義。

梅蘭茶業(yè)有限公司的茶葉基地就位于思茅港鎮(zhèn)茨竹林村,毗鄰小有名氣的“鸚鵡寨”。2012年,公司正式啟動有機茶園改造,在茶園里種植各種樹木18000多棵,安裝太陽能防蟲燈,使用有機肥,茶園生態(tài)逐漸恢復,有機茶園達到了1076畝。2018年,公司申報歐盟有機茶園認證;2022年,認證考核合格并獲得歐盟有機茶和中國有機茶雙認證證書。

“‘老安寨’區(qū)域品牌具有強大的迸發(fā)力量,在企業(yè)良好的塑造和維護下會得到消費群的信賴。而在品牌效應下,企業(yè)也會擁有對這一產品甚至是系列產品的話語權,對企業(yè)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崩畲何恼f。

“‘老安寨’作為古茶林有歷史可究、實物可尋,加之政府、茶協和行業(yè)專業(yè)人士的加持,其品牌已初具效應,這利于在后期產品銷售中降低和客戶群體的溝通成本。而其獨有的地域特點、品質特征有助于加大產品差異化,為消費者提供購買理由,并產生品牌忠誠度,最終形成企業(yè)重要的競爭優(yōu)勢?!崩畲何脑谡劶拔磥戆l(fā)展時充滿信心,他說,企業(yè)可依托“老安寨”這一品牌名及其“思茅區(qū)內唯一一片古茶林”等頭銜給企業(yè)帶來一定的知名度,使企業(yè)在眾多平行競爭者中增添獨具特色的競爭力。同時可保障價值、彰顯價值,并提供有效的產品衍生平臺。

公共區(qū)域品牌:

梯次打造行穩(wěn)致遠

“老安寨”公共區(qū)域品牌的打造,以品牌推廣為驅動,以古樹茶為支點,聯動茶企,通過品牌授權、產品線豐富等形式,積極拓展銷售渠道,撬動老安寨產區(qū)1.2萬畝茶葉尤其是有機茶的發(fā)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也為思茅區(qū)茶產業(yè)長遠發(fā)展預留空間。

那么,如何穩(wěn)住“方向盤”,讓“老安寨”品牌建設行穩(wěn)致遠?近年來,思茅區(qū)高度重視茶產業(yè)品牌建設工作?!耙a真正的綠色安全茶葉,要做的工作太多,包括改良土壤、嚴格施肥施藥管理等等?!习舱放苿?chuàng)建之初,就明確從高質量入手,采用與自然和生態(tài)法則相協調方式管理茶園,茶地周圍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樣性,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末受污染,土質肥沃。其生產技術的應用使茶園的生態(tài)系統保持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彼济﹨^(qū)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yè)發(fā)展中心副主任楊正蘭說。

另一方面,品牌的宣傳推廣也至關重要。

記者了解到,2022年老安寨區(qū)域品牌推介會為設于思茅區(qū)茶馬古鎮(zhèn)的“老安寨”古樹茶銷售品鑒中心進行了授牌。同時,還有5個抖音平臺直播銷售。直播銷售的加入,意味著“老安寨”品牌推介模式進入了“線上+線下”的常態(tài)化階段,這既是“老安寨”由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fā)展”的關鍵一步,也是打造“老安寨”區(qū)域品牌的一次創(chuàng)新嘗試。

為此,思茅區(qū)以“老安寨”古樹茶為重點,梯次打造“老安寨”有機茶、“老安寨”老樹茶、“老安寨”大樹茶等系列產品,整合資源優(yōu)勢,合力打造“老安寨”特色區(qū)域品牌。切實走出一條以品牌引領促進區(qū)域產業(yè)發(fā)展,助力全區(qū)乃至全市普洱茶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茶之路”。

本期監(jiān)制|胡雪英

作者|臧靈/文思茅區(qū)融媒體中心圖/視頻


閑話安茶時光里 ,(六)安茶圈里那些事兒

安茶在文學作品中,故事頗多;《儒林外史》、《紅樓夢》、《金瓶梅》里均有提及。熱播劇《甄嬛傳》中年羹堯的兄長年希堯、新安畫派鼻祖漸江等名人,亦與安茶大有淵源。

趣聞,名人與安茶

熱播劇《甄嬛傳》中,那對顯赫一時、卻半空折翅的年氏兄妹:年貴妃和年羹堯,令人印象深刻;作為那個時期叱咤風云的梟雄,凡述及清代康熙、雍正兩朝的影視劇中,年羹堯都是繞不開的人物。但鮮為人知的是他的兄長年希堯,其實所取得的成就,不亞于二弟年羹堯的影響。

年希堯博才多聞,對中醫(yī)深有研究。他常與友人討論醫(yī)藥,遇到新的醫(yī)方就記錄下來,并且在治病的實踐中加以驗證。后來他將所集藥方編輯成《集驗良方》六卷和《本草類方》十卷,所選列的都是經驗良方,具有臨床實用價值,至今仍有出版。

在一付經驗方中,他記載道:“有異傳終身不出天花法,用金銀花揀凈七兩,六安茶真正多年陳者三兩,共為粗末,沖湯代茶,每日飲數次,終身不出天花,雖出亦稀,極驗?!?/p>

祁門安茶是一款歷史名茶,一直以來受到的贊譽都很多,各種喝茶雅事和名人軼事,給它增添了許多人文色彩。

新安畫派鼻祖、清初大畫家漸江(1610—1663年),法號弘仁,與安茶亦頗有淵源。

漸江喜歡喝茶亦會喝茶,在漸江致好友吳僅庵的手書信札中,就有關于安茶的記錄,“所最苦者,故鄉(xiāng)松蘿,不貼于脾,至涓滴不敢沾啜,極思六安小簍,便間得惠寄一兩簍,恂為啟脾上藥。窶僧感激無量?!?/p>

信中漸江提到兩款徽州茶。一是松蘿,因不服脾胃,他“涓滴不敢沾啜”;二是六安小簍,認為對脾胃是上等良藥,故央求好友得閑間,無論如何惠寄一二簍,自己感激不盡。

此信后被取名為《與吳僅庵》,收入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漸江資料集》。

漸江與吳僅庵交誼甚篤,他們同為詩畫至友,亦常品茶論道,此信札中關于安茶的相關信息,為后人研究安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妙談,名著里嗅茶香

安茶在文學作品中,故事頗多。吳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蘭陵笑笑生《金瓶梅》里均有提及。

其中,《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中有安茶的記載:“傳杯換盞,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的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p>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處消費安茶,在于消食。故清張英在《聰訓齋語》中也說,“六安茶尤養(yǎng)脾,食飽最宜。”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里,眾人吃完飯后,賈母要喝茶,妙玉親自捧茶給賈母時,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明清時期六安茶是貢品,明代戲曲作家高濂在其養(yǎng)生著作《遵生八箋》中說:“(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但不善炒,不能發(fā)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實佳?!币虼?,安茶雖然可以當作祛濕消食的“圣茶”,卻因“不善炒”,不合錦衣玉食的賈府主人賈母的喜好。

《金瓶梅》是一部反映明代后期社會百態(tài)的長篇小說,其中有關飲食生活部分,其繁豐和細膩程度,堪與《紅樓夢》媲美。

在第二十三回里,吳月娘吩咐宋惠蓮:“上房揀妝里有六安茶,頓(燉)一壺來俺每(們)吃。”六安茶有清胃消食之功效,大概對酒肉無度的西門慶甚是相宜吧。

三本文學名著中所記,均為明清時期茶事,當時的大戶人家,或揀妝常備六安茶,或家中各茶都有,尤其不缺六安茶,或宴席之后飲安茶,言外之意,六安茶居家必備,隨處可見,人人皆知,老少各需,安茶普及程度可見一斑。

拍賣,從飲品到藏品

舉凡能上拍賣場的東西,都不是一般的東西。

陳年安茶不僅越陳越好喝,近幾年,在拍賣市場亦得拍家認可,市場日趨火爆。

香港是安茶的重地,因此安茶屢屢現身于香港拍場。2018年,香港仕宏拍賣公司以88萬港元價格成交一條20世紀20年代的6斤裝安茶,即每簍(斤)拍價為14.75萬元。

2023年11月,仕宏在香港再續(xù)安茶拍賣傳奇,以75萬元港幣成交一條1930年代的6斤裝安茶,即每簍(斤)拍價為12.5萬元;在拍品介紹中,拍賣師說,該品為百年六安茶,完整包裝,保存良好,不為蟲蛀霉菌所侵,風味愈出,可謂珍物。

除香港拍賣會外,國內著名的嘉德拍賣公司也在2023年夏季,以184萬人民幣成交一條1930年代的6斤裝安茶,相當于每簍(斤)成交價30萬元以上。

2023年11月30日,嘉德再次開拍一條1930年代的安茶,估價為65萬到100萬元人民幣。

此外,蘇富比公司,一家清乾隆年間創(chuàng)立的英國拍賣行,同樣看中老安茶,一條1937年的安茶,他們給出了20-24萬港元的估價。

來源 :祥源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327條結果 (用時 0.01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