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安溪茶歌

找到約136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從《安溪茶歌》與《武夷茶歌》看安溪茶與武夷巖茶的關系

主要關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識;制茶、評茶經(jīng)驗交流,還有一些知識文章分享。? ??? ? ?

清代《泉州府志·物產(chǎn)》中所載的《安溪茶歌》曰: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陰長濕生叢茶。

居人清明采嫩葉,為價甚賤供萬家。

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

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后焙不爭差。

真?zhèn)位祀s人聵聵,世道如此良可嗟。

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漿茗飲當餐霞。

仙山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澗路途賒。

江天極目浮云遮,且向閑庭掃落花。

朝夕幾焙茗香迷,無暇為君辨正邪。”

《武夷茶歌》為《安溪茶歌》的姐妹篇,同是出于釋超全之手,至今為止還沒有人研究這兩首詩歌之間的關系。《武夷茶歌》是釋超全還沒有回到廈門之前在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為茶僧時所作,《武夷茶歌》里的“凡茶之產(chǎn)視地利,溪北較厚溪南次……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嘣怅幱觑L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經(jīng)考證與現(xiàn)在烏龍茶制法的要求幾乎一樣,因此被茶界公認為傳承烏龍茶制作工藝的第一手資料。

《武夷茶歌》中談到了閩南人的貢獻,如“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而在他回到廈門后所著的《安溪茶歌》里亦有一句“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粒栗芽”。這里的“清漳”、“漳人”應該是指同一類人。謝繼東先生在他的《烏龍茶和功夫茶藝的歷史淺探》中認為“清漳”是漳州府的雅稱,而筆者認為茶歌里的“清漳”應該是指兩個地方的人,“清”應該是指泉州人或者安溪人。因為古時候泉州因地處清源山腳下故也稱“清源”,而安溪因在五代后周顯德二年至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以小溪場和增割南安近地正式置縣,以境內(nèi)溪水清澈之意命名為清溪縣,后來到了宋宣和才改名安溪縣。釋超全自己在《旅懷一百韻》中也曾提到,“明年春,移居清溪今(安溪)坂頭”,可知釋超全在詩歌中所寫到的“清”應該是指清溪,即今日的安溪縣。

“漳”應該是指漳州人,因為據(jù)說在明中葉,從漳州海澄月港出口的茶葉年銷量達上百噸,最多一年達 300噸,居全省之冠。在當時漳州出口茶葉的數(shù)量巨大,為了保證茶葉的質(zhì)量,那些茶商紛紛派漳州當?shù)厝巳ノ湟纳奖O(jiān)督茶葉的生產(chǎn),那些被派去監(jiān)督茶葉生產(chǎn)的漳州人也慢慢學會了武夷茶的制作方法。由于地域差異,漳州茶商更信任漳州人,就讓來自漳州的茶工制作武夷茶,故有“邇后武夷漳人制”之說。

再根據(jù)茶界元老莊晚芳先生的觀點,“漳人”是指一類人,或是漳平人,或是漳平下屬州縣的人,由此可以得出“清漳”、“漳人”應該是包括閩南一帶所有到武夷山打工的茶工或茶技師。

武夷山向來為三教九流棲息之所,清初天心永樂禪寺至少有釋教徒一百余人,尤以閩南生徒居多,而“武夷造茶,又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這些懷揣烏龍茶制作技藝的閩南僧侶待世道平穩(wěn)之后回到家鄉(xiāng),把武夷巖茶的制茶技術也帶回家鄉(xiāng),故形成今日閩南的烏龍茶制法。

因此從《武夷茶歌》與《安溪茶歌》來看,現(xiàn)在的溪茶制法應該是學習模仿武夷巖茶的制法,這種制法是通過去武夷山的茶工、茶技師和僧侶傳播的。可見詩人在寫作這兩首茶歌時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呈現(xiàn)出對安溪茶的貶多褒少。

聲聲茶歌傳茶鄉(xiāng)

“有茶便有歌,有歌便有茶”,深山天籟之音的安溪茶歌,已傳唱了近千年,成為茶鄉(xiāng)群眾消除疲勞、抒發(fā)情懷的重要內(nèi)容與形式。

作為茶鄉(xiāng)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安溪縣文化館從2012年開始舉辦“原生態(tài)茶歌邀請賽”,至今已有10屆;茶歌愛好者組建了十幾個茶歌微信群,持續(xù)保持熱度;茶歌非遺傳承人還進學校,編撰書籍,安溪茶歌已駛向穩(wěn)健發(fā)展的快車道。

茶歌邀請賽與旅游推介活動相結(jié)合

厚植民間 微信群里以歌會友聲聲茶歌傳茶鄉(xiāng)01

在安溪,活躍著許多茶歌愛好者。他們有茶農(nóng)、有退休老人、有家政工人、有家庭主婦……來自各行各業(yè),橫跨多個年齡段。

“日頭出來金當當,茶山處處鬧匆匆,制茶師傅好手工,制出好茶十里香?!备呖骸⒂茡P,極具穿透力的嗓音,唱著嘹亮動人的茶歌深深地吸引了大家。2021年,安溪茶歌被列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74歲的高添丁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的市級非遺傳承人。高添丁出生在虎邱雙格村一個茶農(nóng)家庭。“大人們在茶園邊采茶,干農(nóng)活累了,邊唱山歌打趣。耳濡目染,十一二歲時,就懂得唱茶歌?!备咛矶≌f,“唱茶歌不僅能解愁解悶,還能促進人的大腦機能,對方唱什么歌來,要用什么來對答,反應要快,根據(jù)原始茶歌調(diào),歌詞隨口編來,出口成章?!蹦莻€年代,安溪茶歌是山村青年男女的最佳紅娘。他介紹說,五十年前,村民們個個都是唱茶歌的好手,特別是姑娘小伙的情歌對唱,阿哥在山這頭,姑娘在山那頭,歌聲極具穿透力,聽得清清楚楚。有不少男女青年就因?qū)Τ韪璩删兔篮靡鼍?。前幾年,高添丁活躍在各類茶歌比賽上,這幾年,隨著年歲的增加,他主要作為特約嘉賓被邀請參加比賽或評委。

開茶節(jié)上的茶歌表演項目

“我的父母就是因為在山上勞動時,情歌對唱結(jié)識并相戀的?!卑蚕韪杩h級傳承人謝梅英說,謝梅英家住安溪龍門,從她的爺爺輩算起,茶歌在她家傳唱已經(jīng)至少五代了,“我平時在家里照顧孫子的時候,經(jīng)常唱茶歌,現(xiàn)在我四歲的孫子也會唱了?!辈韪璧母柙~大多即興創(chuàng)作,由景或由情而發(fā),雖叫“茶歌”,但內(nèi)容不局限于茶。比如有一次她的一位親戚換新房子,請她吃飯,她現(xiàn)場即興唱了一首祝賀親戚喬遷之喜的茶歌。如今,在各地各級舉辦的茶歌比賽上,經(jīng)??梢钥吹街x梅英的身影。

許榮宗是另外一位安溪茶歌縣級傳承人。老家也是安溪龍門,同樣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茶歌比賽上,并多次獲獎。許榮宗不僅會唱歌,還會寫歌,“我家里有一大沓茶歌資料。有的是我創(chuàng)作的,有的是收錄從古至今的優(yōu)秀曲目。”在許榮宗的邀請下,記者加入了多個安溪茶歌微信群,群里不時有人會發(fā)送茶歌的語音,其他人聽到語音后,會及時應和,這樣一唱一和熱鬧非常。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安溪有十幾個這樣的微信群,每個微信群都十分活躍,這說明安溪茶歌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傳唱千年 以閩南方言為基礎聲聲茶歌傳茶鄉(xiāng)02

據(jù)安溪縣文化館館長王銘芬介紹,安溪茶歌源遠流長,從安溪人開始制茶就有茶歌, “有茶便有歌,有歌便有茶”,唱茶歌成為茶鄉(xiāng)群眾消除疲勞、抒發(fā)情懷的重要內(nèi)容與形式,安溪茶歌傳唱了近千年。

男女對唱表演茶歌

安溪茶歌有感而發(fā),即興而生,俗中帶雅,雅中帶俗,優(yōu)美淳樸,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從內(nèi)容表達方面,有反映茶鄉(xiāng)一般生活感觸的“生活歌”,有伴隨茶鄉(xiāng)勞動的“勞動歌”、有配合時代形勢的“時政歌”,而以反映愛情生活中悲歡離合感情為主題的“情歌”最多,其中包括初識、贊慕、初戀、相思、熱戀、結(jié)婚、勸郎、離別、逃婚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歌,而且唱得含蓄雋永,入情入理,感人肺腑。例如初識環(huán)節(jié)“小妹采茶下山坡,兩蕊(只)眼睛顧看哥,踏著(絆到)石頭翻跟斗,只罵石頭不怪哥”場景詼諧有趣,與漢樂府詩《陌上?!穼懹^羅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演唱形式上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傳統(tǒng)習慣上都以茶山林野為廣闊歌場,來抒發(fā)茶鄉(xiāng)人民的情懷。

原始的安溪茶歌用閩南方言演唱。據(jù)考證,現(xiàn)在的閩南方言,正是晉唐時代最流行的“普通話”。由于福建處于東南一隅,在相當長的歷史年代中,使它能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晉唐古文化痕跡,未同中原地區(qū)變遷演化,使閩南方言成了晉唐古漢語的“活化石”。由于受晉唐文化的影響,安溪茶歌的歌詞結(jié)構基本屬于“四句頭”的山歌,體式為七言四句一節(jié),類似唐代定體的七言絕句而格律較寬,多押一、二、四句平聲韻。句頭的一、二句經(jīng)常以比擬或?qū)懢叭胧?,隨后抒唱情懷,層層轉(zhuǎn)進,多數(shù)一首多節(jié)。例如《日頭歌》:“日頭出來紅綢綢,一片茶園水溜溜;滿園茶叢烏加幼,春夏秋冬好豐收。”然而安溪茶歌又即興編唱,隨口而出,自由通俗,不嚴格限于格律。

原始的安溪茶歌在曲調(diào)的變化上比較簡單、平穩(wěn)。一般有三聲音階、四聲音階和五聲音階三種形式,而以五聲音階最為廣泛。調(diào)式構成主要以商、羽、徵五聲調(diào)式為主,其他調(diào)式也有使用。旋律發(fā)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羽調(diào)三聲音階,三個音之間的音程關系是小三度和大三度,構成了一個小三和弦。

茶園里,唱茶歌

安溪茶歌的節(jié)拍節(jié)奏是以閩南方言為基礎的,因此,閩南方言中特殊的語言音調(diào)和平仄韻律,形成了安溪茶歌中獨特的節(jié)拍類型和節(jié)奏形式。安溪茶歌的節(jié)拍豐富而多變,它包括了單拍子、復拍子及混合拍子,其中除了常見的2/4、4/4拍子之外,還有3/4、3/8、6/8等拍子。它們有時單獨使用,有時混合使用。為了使節(jié)拍形態(tài)具有長短之別,又符合閩南語的語言特點,安溪茶歌常常采用2/4、3/4混合拍子。

蓬勃發(fā)展 傳承茶鄉(xiāng)特色文化聲聲茶歌傳茶鄉(xiāng)03

以前,安溪雖然有不少茶歌好手,但還是存在茶歌傳唱人少、新鮮血液不足狀況。這幾年,這種情況已經(jīng)改觀,茶歌強勢復蘇。

王銘芬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弘揚和傳承茶鄉(xiāng)特色傳統(tǒng)文化,安溪縣文體旅局、縣文化館從2012年開始舉辦“原生態(tài)茶歌邀請賽”,每年結(jié)合不同的時政主題開展比賽,至今已有10屆,歌手遍及全縣的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參加的歌手年齡最大的83歲,最小的8歲,形成了老幼愛唱茶歌的新面貌。同時結(jié)合文化旅游、鄉(xiāng)村振興等開展茶歌演唱活動,使茶歌這一特色文化得以傳承發(fā)展。比如曾在大坪鄉(xiāng)舉辦安溪原生態(tài)茶歌邀請賽,來自安溪縣龍門鎮(zhèn)、西坪鎮(zhèn)、大坪鄉(xiāng)和廈門同安區(qū)蓮花鎮(zhèn)等跨區(qū)域多個鄉(xiāng)鎮(zhèn)的12組選手參賽。邀請賽以“婚育新風進萬家”為主題,分兩輪,第一輪12組選手按賽前抽簽順序依次上臺演唱自選曲目,決出前6名進入第二輪;第二輪現(xiàn)場抽題(題目涉及時事、茶文化等),即興創(chuàng)編歌詞演唱,按得分高低決出一、二、三等獎?;顒蝇F(xiàn)場,參賽歌手平時的唱功在臺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張口即成曲,通過典型的四句式茶歌調(diào),把生活感觸、農(nóng)事諺語、政治時事和歷史傳統(tǒng)等融入歌詞,或生動詼諧,或尖銳潑辣,或韻味深長,現(xiàn)場觀眾熱烈鼓掌。

茶歌入校園

民間也在發(fā)力。在縣文化館引導下,茶歌進校園活動持續(xù)開展,例如虎邱的林東小學、雙格小學、虎邱茶校等開辦茶歌課程,邀請茶歌傳承人高添丁任教,培養(yǎng)的學生多次參加泉州民間音樂邀請賽等,并獲獎。高添丁、許榮宗等非遺傳承人正在醞釀出版茶歌書籍。

2021年,在安溪縣文化館及多方努力下,安溪茶歌(褒歌)成功獲評省級非遺項目。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安溪縣文化館茶歌志愿者利用微信群,構建起新的茶歌演唱平臺,以歌會友,自得其樂,與鄰縣歌友交流探討,參加廈門、永春、德化等山歌比賽交流,安溪茶歌蓬勃發(fā)展。

來源:泉州晚報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品讀清代茶僧釋超全的《武夷茶歌》

主要關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識;制茶、評茶經(jīng)驗交流,還有一些知識文章分享。         

  清代茶僧釋超全的《武夷茶歌》是福建烏龍茶始創(chuàng)于武夷山的佐證,也是記錄烏龍茶制作工藝的第一手資料,蘊含了關于武夷茶區(qū)茶的發(fā)展歷程、采摘、制作、品類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習俗等豐富的茶文化信息,極具史料價值。藉史志文獻和參考現(xiàn)有研究成果對上述問題略加考論,使茶歌中反映的從遠古時期到清代的武夷茶文化得以清晰的呈現(xiàn)。

《武夷茶歌》

  釋超全


建州團茶始丁謂,貢小龍團君謨制。


元豐敕獻密云龍,品比小團更為貴。


無人特設御茶園,山民終歲修貢事。


明興茶貢永革除,玉食豈為遐方累。


相傳老人初獻茶,死為山神享廟祀。


景泰年間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


輸官茶購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巖茶亦漸生,山中借此少為利。


往年薦新苦黃冠,遍采春芽三日內(nèi)。


搜尺深山栗???,官令禁絕民蒙惠。


種茶辛苦甚種田,耘鋤采抽與烘焙。


谷雨屆其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


道人山客資為糧,春作秋成如望歲。


凡茶之產(chǎn)準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淺渚土膏輕,幽谷高崖煙雨膩。


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


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


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


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


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


巖阿宋樹無多叢,雀舌吐紅霜葉醉。


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積雨山樓苦晝間,一宵茶話留千載。


重烹山茗沃枯腸,雨聲雜沓松濤沸。



該茶歌對武茶巖茶的發(fā)展歷程、制茶工藝、豐富的茶類、武夷山獨特的祭祀和喊山茶俗、武夷地區(qū)茶的發(fā)展歷程有簡要概述。


釋超全,俗名阮旻錫,字疇生,號夢庵,自稱“輪山遺衲”,祖居金陵,明洪武間移居福建廈門同安。阮旻錫一生所作的詩文頗多,僅現(xiàn)存的《夕陽寮詩稿》、《夕陽寮存稿》就收錄其詩文517首(篇)。他對道藏釋典、諸子百家、兵法戰(zhàn)陣、醫(yī)術占卜、方技之術,皆有研究。其著述頗豐,主要有:《四書測讀》、《金剛經(jīng)說》、《續(xù)佛法金湯》、《談道錄》、《清源會詩篇》、《慧庵倡和韻選》、《燕山紀游》、《海上見聞錄定本》,及對福建茶文化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等。惜釋超全的著作大多散佚,存世僅《夕陽寮詩稿》、《夕陽寮存稿》、《海上見聞錄定本》和《幔亭游稿》。


《同安縣志》嘉慶刊本、清董天工修撰的《武夷山志》、《崇安縣志》雍正十一年刻本等皆無釋超全的傳記,其生卒及生平事跡不祥。在車萍萍的《阮旻錫考》①和何丙仲的《阮旻錫和》對釋超全生平簡述的基礎之上,結(jié)合《泉州文史》、《廈門佛教志》、《武夷山志》等資料考證,筆者對釋超全的生平簡述如下:


釋超全生于明天啟七年(1627年),卒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享年八十有六。崇禎十二年(1644),李自成攻入京師,阮旻錫師從工部尚書曾櫻性習理學,與之共患難;順治五年(1649),清軍攻襲廈門,曾櫻戰(zhàn)敗,殉節(jié)自盡,阮旻錫冒險為其收尸。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在廈門設儲賢館,阮旻錫為其幕僚之一;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迨海山破,鄭經(jīng)金門會船,為清軍與荷夷夾擊,棄金、廈,退守銅山,阮旻錫料抗清無望遂棄家行邀,奔走四方,留滯燕云二十余載。1663年秋,離廈遠游渡江,寓文圃山中孚村;1664年春,移居至清溪(今安溪)坂頭;1664年秋,遷居長樂;康熙五年(1666),抵達北京;1667年,即入京第二年,第一次返閩,舉家遷回廈門夕陽山(今廈門杏林東孚鎮(zhèn));1668年秋返京;康熙庚申(1680年),再次返閩,葬其二親于夕陽山麓,再次返閩時,阮旻錫于《溫陵詩紀》中感慨到:“相看如隔世,恍惚記生前”,時隔十余載,故里河山非,病妻迫歲暮;1683年秋,在燕山太子峪觀音庵剃度出家,身份由遺民轉(zhuǎn)變?yōu)樯?,法號超全?687年離開北京,在京二十二年間,釋超全游歷了北京及周邊的名勝古跡,留下了不少抒情傷懷的詩篇;1688年,離開久居的北京到武昌拜訪丁雁水②;1689年,至金陵,隱居于金陵城南青溪之上;1693年孟夏,為《夕陽寮詩稿》作后跋;甲戌年(1694年),重歸故里,是年,慕茶名至武夷山,入武夷山天心禪寺為僧,與閩南籍僧人超位(姓黃,號壽宗,清漳浦人)、超煌(又名元煌,字泉聲,龍溪人)、衍操(姓劉,字松山,清代漳浦人)等人常在寺廟研習茶藝,以茶論佛,品茗論道,以茶說經(jīng),還結(jié)識了隱居于茶洞的李卷(李時興之子),傳習工夫茶藝,品飲論茶。


康熙四十五年(1706),釋超全在廈門寫下《武夷茶歌》的姊妹篇《安溪茶歌》,而《武夷茶歌》的創(chuàng)作早于《安溪茶歌》?!爸嘏肷杰挚菽c,雨聲雜沓松濤沸”,意思是,雨聲雜沓松濤呼嘯的時候,于寺廟中烹茶煮茗潤枯腸,表明《武夷茶歌》是釋在武夷山為茶僧時所寫?,F(xiàn)有的史料中并無關于釋超全何時離開武夷山抵達廈門的資料,但釋超全離開武夷山后,至泉州組織“泉山詩社”和“清源詩社”,并著《清源詩會編》。清代林佶(1660-1720)為《清源詩會編》作的序的時間是康熙癸末(1703年)后,說明此時釋超全早已離開武夷山。


筆者推測,釋超全《武夷茶歌》一詩大致作于1694年—1703年間。


鳴謝: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wǎng)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侵權請與我們,再次感謝!

找到約13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