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安溪茶葉梗批發(fā)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茶葉百年戰(zhàn)爭與小罐茶的陽謀

歷史上曾經有一刻,東方和西方的兩大帝國因為兩種植物而兵戎相見,一種是罌粟,一種便是山茶。前者制成鴉片,后者制成茶葉。


自先秦起,華夏文明的先民們便將山茶制成茶,兩晉起,逐步變成一種文化。


十九世紀中葉之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掌握制茶及產銷全流程的國家。從種植/采摘/加工/炒制到批發(fā)和銷售。


大英帝國通過罌粟-茶葉的貿易換得中國的茶葉,若無鴉片,英國從全世界掠奪的白銀將大量流入中國。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直接導致罌粟-茶葉的貿易平衡崩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戰(zhàn)爭中,英國一舉擊垮了搖搖欲墜的大清,英國得到了香港島,以及大陸五處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


與此同時,英國開始“盜竊“中國茶葉的一切。并于其殖民地印度大規(guī)模試驗種植及生產茶葉。但他們進行了創(chuàng)新,那便是通過大工業(yè)流水線的方式提高了產能,效率和穩(wěn)定性。


?

1888年,英國入侵西藏,這次又是因為茶。與1840年不同,這個時候,英國人已經在印度種植了大規(guī)模的茶園,自明代以來所構筑的無形中國茶葉長城轟然倒塌。


?

茶葉戰(zhàn)爭在經濟社會學上,具有不可忽略的社會地位。但近些年來,我們對茶葉的定位基本淪為普通的生活飲品的一而已種。


以上內容記載于《茶葉戰(zhàn)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書中還提到:從茶傳播、貿易、飲用形成的茶馬古道,事實上造就了一條無形的文化疆域,形成了因茶而就的想象共同體,之后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墊底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一點上,是為歷史學者所忽略的,無他。在宏觀史學里,茶葉所扮演的角色實在是跟時代趨勢無法比擬的,但盡管如此,茶葉從唐至晚清,以及遠涉重洋,其發(fā)揮的文化功用卻是無可替代的。



就在英國因“茶”入侵西藏之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扛著槍走上前線的大兵們,喝的卻是咖啡,以保持清醒頭腦和作戰(zhàn)狀態(tài)。


而在英國壟斷下的茶葉海外市場,征收高額稅收,此時的咖啡就成了極佳的替代品。又迅速乘上工業(yè)革命的東風,伴隨戰(zhàn)爭,速溶咖啡和罐裝咖啡從美國進入了歐洲和東亞。


而中國茶,好像也正是從中國近代的屈辱史開始,失去了話語權。英國依然享有英式紅茶的美譽,日本的抹茶制品和茶道文化,還聞名海外。


中國,茶的發(fā)源地,卻捉襟見肘,拿不出像樣的、高品質的可規(guī)?;牟枞~品牌。


這并非中國的過錯,但確實是自給自足的農業(yè)文化,在面對高速擴張的工業(yè)文明時,掉隊、落后了。


我們傳統(tǒng)語境下”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生活情味,被惡狠狠地摔在地上,還踩了兩腳。這不斷得提醒著我們國人,不變,那就要挨打。


大約200年過去了,歷經百年屈辱,東方巨龍又一次破繭重生。改革開放迄今四十年,商業(yè)文明浸透到各行各業(yè)之中,伴隨著工業(yè)化,全球化,城鎮(zhèn)化,一切都煥然一新,但茶葉,這個國家除了瓷器和絲綢外,最值得炫耀的名片,卻沒有什么本質性變化。


仿佛和整個商業(yè)文明的進程隔絕了,與世無爭,也碌碌無為。


擠滿超市貨架的英國茶包,開在高檔商場里的新加坡TWG。再一次地提醒我們,不變,不言,不爭,就依舊沒有一席之地。只能翻翻老黃歷,“想當年,我們還有《茶經》……”


雖然同為“茶”,但中國茶與西方茶,從產品到品飲方式,甚至產業(yè)邏輯,都已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存在。


所以,這一次的“求變”,中國沒有可以直接“拿來主義”的工業(yè)流水線,沒有能夠效法的流水線,也沒有已經訂好標準的貼牌OEM。中國人必須自己去定義,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茶品牌,我們在哪些社交場景需要“茶”,而它的標準又是什么?


這是一種復興。也是新的構建。



紀錄片《茶界中國》里有一段這樣的記錄,茶人陳必芳曾渴望將制茶技術傳承給小兒子。但是在一場車禍中,小兒子去世了。只能將千里迢迢外做廚師的大兒子召回老家來繼承衣缽。


但從片中來看,大兒子其實并不熱愛,只是出于責任感來做這件事情。


這其中折射了中國目前茶行業(yè)遇到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制茶技術即將后繼無人。


工業(yè)化,或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更好路徑。


工業(yè)化?,這三個字說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但做起來是非常難的,時至今日,全球大多數區(qū)域都沒有一整套完善的工業(yè)體系。18世紀時,英國沒有一家工廠能夠生產喝茶用的陶瓷杯。直到后來,經過幾輪技術迭代,才實現了突破。


在無數的場合和文章中,我不厭其煩地強調,中國擁有目前全世界最完善的終端制造業(yè)產業(yè)鏈及集群,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擁有全球素質最高的工人,這三點意味著對茶葉產品生產方式的改造變成了一種可能。



英國及其殖民地引領了茶葉工業(yè)化的1.0時代。


提問:目前哪個國家是第一大茶葉出口國?

?

答: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是肯尼亞(曾經是斯里蘭卡)后三者都曾是英國殖民地。


肯尼亞位于東非高原,其氣候使得茶葉品質良好,英國人每年消費15萬噸茶葉??30%來自肯尼亞。在肯尼亞有超過500萬人從事茶葉生產,茶葉創(chuàng)造了其45%的外匯。


但是無論肯尼亞,印度,還是斯里蘭卡生產的茶葉在中國人眼里都不能叫茶葉。


而全球范圍內,短期內依然是英國人主導著茶葉的工業(yè)化和產銷。


而在日本,自唐代日本將中國茶引入本國,國人一直將其視若珍寶。根據日本清涼飲料協會的數據:茶飲料2015年的消費量是55億升,一舉超越碳酸飲料成為最大品類。這是另一條工業(yè)化的路線。


我們再來看中國茶葉市場的一些基本事實。(此段援引自《被看輕的小罐茶》)


以下是農業(yè)部的數據。中國茶葉的產量逐年提升,到2017年是258萬噸。再看中國海關的數據:2017年同年出口量是35.5萬噸。也就是每年基本上15%左右的產量是出口的。其他是內銷。

2017年當年出口金額是160995.5萬美元。平均4533美元/噸,2.26美元/斤,按照2017年的匯率來算(6.8)差不多15.1元/斤。


我國茶葉外銷的基本事實是:當做和食用油差不多的農產品毫無附加值地銷售。而在宋代,僅福建安溪一地,與之有茶葉貿易的國家就多達58個。


目前,我國的茶葉基本處在價值被嚴重低估的階段。本質原因是我們的茶葉行業(yè)停留在了農業(yè)時代。我們需要對這個產業(yè)進行革新與升級。



中國茶要實現工業(yè)化和標準化,難在哪里?其最根本的難點,是中國的“經驗思維”,向西方“科學思維”的轉換。中西茶葉百年之戰(zhàn)的第一次失利,就敗在過于依賴基于人的經驗,而沒有將經驗轉化成理性,即“流程化”與“標準化”。

?

舉些簡單例子,西方茶包、咖啡、果汁、可可,以及鉆石和西醫(yī),都完成了品類和行業(yè)的社會化和標準化?。而像傳統(tǒng)的中醫(yī)、玉石、紅木、中國茶,始終停留在手藝人代代相傳的階段,過于依賴人的經驗,尤其是經驗豐富的行業(yè)“大師“。



工業(yè)化和標準化,恰恰就是一個“去人化”的過程,通過將人的經驗流程化,實現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

向科學思維轉型分兩步走,第一進行分解,第二確立標準。分解阻礙中國茶產業(yè)工業(yè)化的特有、具體問題。這里需要簡單科普一下中國茶分類。

?

中國茶除了茶葉類別上的不同,從產品屬性上,可大致分為名優(yōu)茶和大宗茶兩類。


名優(yōu)茶是中國茶與西方茶最大的區(qū)別,它不僅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中國茶博大精深的制茶技藝,更是中國茶魅力的極致表達。與大宗茶簡單茶味上區(qū)隔之外,名優(yōu)茶講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品飲感受。


所以,名優(yōu)茶在原料和制作工藝上,就有極高的講究。名優(yōu)茶使用季節(jié)和嫩度最合適的原料,經常有原產地保護和特定的品種,原料等級的差異和工藝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品質和等級的差異。


而大宗茶在生產上比較粗放,對品質要求比較低,全程機械化以實現低價。所以出口的原料茶,西方廣泛飲用的紅碎茶,基本都可以歸為大宗茶,甚至在國人眼中,這都不能稱其為“茶”。


但目前占全世界茶葉出口總量80%的,都是機械化加工的紅碎茶。


中國茶真正意義上的工業(yè)化和標準化,是要完成名優(yōu)茶的工業(yè)化和標準化,而這其中,原料、工藝的標準化是關鍵。

?

名優(yōu)茶原料的問題,在于稀缺性:產地、氣候、時間,都會對原料的產量和等級,產生巨大的影響。名優(yōu)茶不同于煙、酒、咖啡等植物深加工產品,茶葉即便一天時間的差異,品質差異就會很大(西湖龍井有早一天采是寶,遲一天采是草),高等級原料,一年的采摘周期,短則3天,多則不超過一周。


同時,再加上天氣等因素,導致了原料的標準化和規(guī)模化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

其次,名優(yōu)茶講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享受,工藝的不同,決定了香氣口感等的差異,而制茶工藝,在中國茶人的手中,就像中醫(yī)一樣,祖祖輩輩都的都是靠口傳身教,并沒有形成標準化。


上述,是真正阻礙中國茶工業(yè)化和標準化的關鍵。


針對這些問題,小罐茶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分解茶產業(yè)鏈,上游農業(yè)需要不同產區(qū)的集約化;中游生產需要標準化;下游消費端需要品牌化,培養(yǎng)頭部品牌。通過產業(yè)鏈的布局,從底層徹底完成中國茶產業(yè)鏈的變革。

?

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我們一步一步,從茶產地采摘源頭來看。

?

古徽州,今黃山市加上江西婺源。中國茶葉的集大成之地。


古徽商中十之五六,從事茶葉經營。?


故考察徽州對于了解茶行業(yè)有重要的意義。


上周我親探了小罐茶的黃山生產基地及茶園。因為這家公司目前是中國茶葉界工業(yè)化最領先的公司之一。在《被看輕的小罐茶》一文中,我收到了接近600條評論的謾罵,但我依然相信理性的力量,討厭反智,更不喜歡情緒化。實地考察是我永遠堅持的真理,如果考察發(fā)現自己錯了,我也會寫文章承認。


在原料端,我看到了小罐茶制定了嚴格的采摘和挑選標準。


無論是原料的產區(qū)、采摘的標準、采摘的時間,都有明確且嚴格的要求。


在現場,我就看到有的茶農起大早辛苦一天采的鮮葉,因不達標而被拒收,只得匆忙離開,再奔去收購標準低的工廠。


在產品側,看得到的地方是小罐茶定義了新的喝茶方式:鋁罐分裝,一罐一泡。但看不到的地方是:小罐茶設立了3道農殘檢測,6道精選挑茶工序的標準。


傳統(tǒng)茶廠常規(guī)流程會涉及鮮葉挑選、機器分級、機器除雜和人工初揀4道流程。但小罐茶除4道常規(guī)流程外,又增加了兩道人工精揀。在小罐茶黃山工廠,80多名工人每天從一堆茶葉中挑出了幾根黃葉、老梗,都要逐一記錄數據。這個步驟在絕大多數茶廠是不存在的。因為潔凈度這一項,小罐茶每斤增加成本大約在100元左右。下圖是我在現場拍攝的。



上圖是工廠里的墻貼,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非常嚴格的細分和考評。


實話說,雖然我參觀過很多工廠,不乏領先科技型企業(yè),但是這是我見過最高標準的茶葉廠了,基本上是拿科技企業(yè)的標準來做了。


挑選完成后,便是自動灌裝流水線了:標準化稱重、標準化裝罐、標準化覆膜、標準化封裝……十道工序后,就是完全的已封裝可銷售的成品。


有一個細節(jié),我覺得非常震撼。就是灌裝車間的大門有兩道門,人先進入第一道門,關閉后再打開第二道出去。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防止空氣對流,影響茶葉品質。這個操作我只在國際級的巧克力廠見過。


對于品質的苛刻要求,恰恰最能體現的就是一個品牌的決心和底氣。


小罐茶目前在黃山投資了15億元建造一個工業(yè)4.0工廠,目前正在施工中。這個工廠給了人們很多想象空間。


此外,小罐茶還與眾多國內外頂級科研機構,比如通過AI智能技術,研發(fā)智能采茶機器人,智能挑茶機器人,希望這些機器人可以精準識別單芽、一芽一葉等各等級茶葉鮮葉并采摘,精確完成各種茶葉內各種不同雜質的挑選等等。


這也是中國農業(yè)產品后起的優(yōu)勢:博采眾長,搞來最先進的設備,從小步測試到全線裝配。剛需、高頻的產品,在供應鏈做到極致,既能降本提效,對現行的產業(yè)鏈也會發(fā)揮鯰魚效應。讓更多不規(guī)范的小作坊、小產商,經歷一次變革。


小罐茶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全產業(yè)鏈的布局。通過縱向打通產業(yè)鏈,橫向多品牌布局,最終實現供應鏈和渠道的共享,實現規(guī)模效益。為此,小罐茶在各個上游基地,已經開始按照生態(tài)化種植的要求,在建立示范茶園;在各個核心產區(qū),建立上游工業(yè)化的初制工廠,在黃山按工業(yè)4.0建立中央工廠,并成立了“茶葉工業(yè)裝備中心”和“茶葉研發(fā)中心”兩個研發(fā)中心;在市場端,除了瞄準高端的小罐茶,針對大眾和年輕的新產品線也很快就會上市……



一個真正以科學化市場思維的茶葉生態(tài)鏈,或許正在成型。


其實我真正挺的不只是小罐茶,而是這一類突破傳統(tǒng)思維茶葉企業(yè)我都支持。只有更多的類似的企業(yè)才能真正將中國茶葉引領到世界。



制茶工藝,尤其對于名優(yōu)茶,是民間代代流傳的手藝,是上千年傳承的經驗,在時間長河的打磨中,與人們的口味、需求、偏好相結合而形成的產物。


太寶貴,太難以復制,卻太容易遺失了。工業(yè)4.0的出現可以使得機器愈發(fā)接近,甚至超過人類的部分行為能力。也使得傳承變成了可能。


這里就要說到小罐茶之前一輪巨大的輿論風波的核心問題了。這個“大師作”到底是什么情況。首先,“大師作”確實存在不同解讀的空間,這個小罐茶已經被網絡徹底教育了,但我們也不能矯枉過正,故意忽視他的價值,甚至誤讀他的價值。


小罐茶的創(chuàng)業(yè)核心最重要的綱領之一是:建立標準。


這可以說是實現產品“工業(yè)化”的標志。標準一旦建立,將擁有“制空權”。


茶產業(yè)的權威標準,就是我們本土的、業(yè)界公認的大師們。消費者會有各種渠道去了解他們的制茶故事,但是把他們的手藝和經驗變成工業(yè)標準,是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經之路。


只有把整體的經驗分解,用標準化的流程和步驟去量化,才能量化這些寶貴經驗,將隨時可能失傳的手藝解救下來。最大化地利用,提高整體的原材料和制成品水準。


所以,大師作,并非是大師手工做,而是大師將多年練就的技藝,變成標準,融入整個生產環(huán)節(jié),確保品質。


在原料端,大師會設定原料標準。

在制茶環(huán)節(jié),大師會提出工藝參數、要求指導生產。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參數與系統(tǒng)不是一成不變的,需實時根據環(huán)境變化調整殺青溫度、時間等。


因此雖然有現代化的制茶設備,但大師一定會全流程監(jiān)控和把關,甚至通宵達旦工作。


目前小罐茶的大師+現代設備模式,初步的完成了名優(yōu)茶的工業(yè)化,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yè)化。


所以,和大師一起研發(fā)如何將大師的技藝數字化和智能化,真正完成中國名優(yōu)茶的工業(yè)化變革,是目前小罐茶需要攻克的難關。


最后,產品加工完成后,大師還要和小罐茶審評人員一起對茶葉的品質審評,只有達到品質要求的茶才可以出廠。


也許也還有匠人、有心人還會繼續(xù)傳承手藝,數年如一日,那可能將演化成另一種茶中的精品。但大眾的需求,只有工業(yè)化才能滿足。



如01、02所說因為基礎的制茶工藝已經被西方盜走。中國在低端線上競爭是毫無優(yōu)勢的。但是全世界人都知道“茶”來自中國,最好的茶依然在中國。這一IP勢能依然存在。


提問:什么是符合當下品牌戰(zhàn)略?


答:我認為他不是簡單的廣告和所謂定位,在今天他是一整套產品開發(fā)+供應鏈整合+工業(yè)化+認知+廣告營銷+渠道的復合戰(zhàn)略。


我們需要的是,基于這個時代的消費者特征,供應鏈優(yōu)勢,先進技術,國內外形勢來制定一條既快速又扎實的作戰(zhàn)計劃。



中國茶曾經以農產品形態(tài)走出去過,但沒有品牌,未來的中國茶,需要以品牌走出去。代表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生活方式,影響全世界。


故而我堅定地認為全球市場的茶葉戰(zhàn)爭的下半場,是中國茶企業(yè)通過市場端的品牌化(尤其是高端線),加工端的工業(yè)化(尤其是利用好工業(yè)4.0),上游端的生態(tài)化來實現真正實現市場上的飛躍。


在大宗茶的標準化、工業(yè)化上,西方茶葉品牌,已經遠遠的走在了中國茶的前面,但中國茶,尤其是名優(yōu)茶,以其獨特技藝所造就的色、香、味、形,一旦完成真正的工業(yè)化和標準化的升級,并實現產品和品飲方式的創(chuàng)新,足以對西方茶,形成一次強有力的反擊。


另一方面,以喜茶和奈雪的茶為代表的新中式茶飲,也在以另一種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去重新定義這個市場。



而在量變引起質變之時,在大師手藝和現代工業(yè)磨合之后,我們才能重構現代茶產業(yè)的標準和規(guī)則,才能繼續(xù)陸羽們的使命,續(xù)寫新時代的《茶經》,講述中國茶的新故事。


怎么講好這個故事?


在我做進擊波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其實都感覺到一種話語的缺失。我們的企業(yè),從傳統(tǒng)到新興領域,從制造業(yè)到零售業(yè),都有欣欣向榮之勢,幾乎都具有實干的蠻力,但缺乏講故事的能力。


整個世界,除了看到涌進各國商場“買買買”的中國大軍,還需要看到中國的“文化敘事”。


這是中國面臨的新一輪全球競爭:如何讓“民族品牌”躋身世界品牌之林,如何在中國經濟不斷崛起的現實中,讓世界領略到中式哲學的幽深與務實,中國生活方式中追求的清歡與情味。


如幽幽茶香,清淡,而有味。


這不僅僅是品牌的使命,也符合了消費者從物質消費向精神文化消費的必然趨勢。當厭倦了種草、剁手,從興奮到失落的無限循環(huán);當疲憊了蹦迪、唱K,從狂喜到低落的情緒過山車。我們也可以重新拾回“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钡娜碎g清味。

?


公元前47年,凱撒大帝征服了小亞細亞吉拉城。

?

當時他寫信給羅馬友人報捷時,只驕傲地寫了三個拉丁語單詞“veni?!?vidi?!?vici?!”我來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

去吧,去征服世界。



后記:


此篇可看做《被看輕的小罐茶》之續(xù)文,之所以會有《被看輕的小罐茶》一文,因為我發(fā)現了潛藏在紛亂表象底下,小罐茶與傳統(tǒng)茶企的本質不同:科學化思維,工業(yè)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和品牌化體驗。這是小罐茶與傳統(tǒng)茶企在底層邏輯上的本質差異,而這種邏輯,恰恰是中國茶從經驗思維向科學化思維轉變的關鍵。底層邏輯就像是操作系統(tǒng),會深層次的影響一個企業(yè)的所有行為,如果這種思維,能變成是一個產業(yè)共性的思維,那中國茶的工業(yè)化和標準化進程就會大大加快。但我們很多人太容易被情緒和輿論引導了。這并不利于一個人的成熟與發(fā)展。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進擊波財經授權轉載,作者沈帥波,僅供學習使用?!覆枞~江湖」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當如發(fā)現本公眾號信息含有侵犯其著作權的內容時,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其立即刪除。

天福集團開好讓消費者放心的“茶百貨商店”

“咔、咔、咔……”伴隨著一聲聲輕快而又有節(jié)奏的響聲,一包包重量統(tǒng)一、包裝整齊的茶葉,從機器中準確掉落到傳送帶上,有條不紊地被輸送到收集箱里。另一頭,全自動封蓋機的透明玻璃罩里,低、高速兩個轉盤相互協作,一罐罐密封好的精致小罐茶就被運送到工人手邊。這是天福集團茶葉包裝車間,全自動包裝機一字排開,工人寥寥無幾,不時來回走動,檢查機器是否正常運轉。


天福月餅生產線自動化水平高,每天最多可生產15萬枚月餅。記者 蔡建如 攝?


機器代工提效率


在天福茶食工廠觀光走廊,記者看到一套三層樓高、三四個車間寬的“大家伙”,一盤盤桃花型月餅搭乘著“電梯”,慢慢下降到傳送帶?!斑@是我們2017年引進的隧道爐自動烘烤線,2018年開機運轉后,就沒有再出現月餅產量不足導致門店缺貨的情況了。”天福食品廠副廠長孫健利告訴記者,“2018年以前,月餅車間配有100名工人,每天生產6萬多枚月餅,遇上月餅銷售旺季,工人經常得加班到凌晨一兩點;有了這條先進的生產線,每天最多能生產15萬枚月餅,只需配備60個工人。即使在旺季,工人們加班到晚上8點左右就能完工了。用工數量少了,但生產效率提高了?!?/p>


機器代工的現象同樣體現在天福茶廠的各個角落,不論是撿梗、抖篩、烘焙,還是稱重、包裝、封口,機器已經取代了大部分人力?!斑@20臺袋泡茶機,每分鐘能包裝100泡(袋)茶,每天能包裝好86萬泡(袋)、8600盒茶。目前生產的這些茶是Uncle Lee品牌的有機茶,將出口到美國市場?!辈鑿S袋泡茶車間主任徐偉進如是說。


在天浦食品廠,顧問何煥添向記者介紹了最新引進的自動化肉制品生產線?!皬陌闹捱M口的精分割牛肉解凍以后,要放到真空滾揉機中接受全方位的‘按摩’,讓肉筋松散開,再放入自動切片機切割,調味后放入高溫烘烤機進行烘焙。制作牛肉干的整個過程幾乎都是由機器完成的,工人僅僅負責拆包、翻動等一些簡單工作?!?/p>


2000年是天福集團的“自動化”元年,通過多年的設備引進、替換、更新,包括茶廠、食品廠、肉制品廠、天福窯等在內的多個工廠目前都已經實現了近70%的自動化率,天福已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yè)。


精細把控保品質


天福在發(fā)展食品工業(yè)時,始終追求“眼見為凈”,這種理念不僅體現在肉眼可見的廠區(qū)各個角落,也反映在集團的管理和制度上。?


工人進入生產車間要穿上工作服,經過噴淋、消毒后,戴上一次性的口罩、手套、帽子,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采收來的茶葉需經過漳州天康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層層檢測,檢測出農殘、色素等任一指標不合格則全批次退貨,供貨商還要支付檢測費用;流水線上破損的餅干、月餅等食品要通過泡水等方式銷毀;生產肉制品的車間控制“三個溫度”,每個溫度對應相應的工序,保證肉制品新鮮;天福的茶葉、茶食、肉制品等產品不含防腐劑,每一個產品都經過金屬檢測,防止金屬隨產品進入人體……


記者一行還特地走訪了天福集團主席李瑞河投資創(chuàng)立的第三方檢測公司——漳州天康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這里有專業(yè)實驗室11間,有專業(yè)檢測和輔助設備30多臺,其中尖端進口儀器5臺,可滿足茶葉以及食品中農藥殘留、色素、重金屬等項目的檢測需求。工作人員林銀娜介紹,天康既承接天福集團的產品檢測訂單,也接收外企業(yè)送檢的樣品,在檢測過程中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從源頭開始,與天福共同守護食品安全,也敦促供應商做好原材料品質把控。


內外兼修謀發(fā)展


從北京王府井到上海南京路,從克拉瑪依到哈爾濱,甚至是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有天福的身影。1993年,臺商李瑞河在祖籍地漳浦創(chuàng)立天福集團,26年的時間,天福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截至2018年12月,天福集團在全球擁有1300多家連鎖店,在中國大陸擁有1200多家直營店;在福建漳州、安溪,四川夾江,浙江新昌,云南昆明,廣西貴港,江蘇溧陽等地建有茶葉及茶食品加工廠。2017年榮膺“中國茶葉行業(yè)綜合實力百強企業(yè)”第一名;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16.36億元,同比增長3.7%;集團近三年來每年納稅額超3億元;連續(xù)多年被評為“海關認證高級企業(yè)”,2018年出口茶產品50萬千克,今年上半年出口30萬千克,比增30%……天福集團已發(fā)展成集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于一體的當前世界最大的茶業(yè)綜合企業(yè)。


近年來,天福一直努力探索多元化的發(fā)展之路。天福與天仁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營企業(yè)公司——廈門天天佳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拓展餐飲管理、飲料生產、銷售及批發(fā)預包裝食品;聯手臺灣知名咖啡、法式甜點業(yè)者卡啡那CAFFAINA進軍上海市場;6月3日與金門高粱酒廠簽訂協議,將在天福茗茶門店引入金門高粱酒產品;創(chuàng)立珍寶寶、匠心茶、彼物等新品牌,探索更年輕時尚的產品銷售方式,旗下茶飲品牌放牛斑已開店150多家;不斷開發(fā)新產品,如新口味茶食、茶籽油、五谷粉,去年成立天浦食品廠加速研制開發(fā)健康美味的“有茶”肉制品……


此外,通過內部加盟的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此前,天福的門店為直營性質,最近正探索內部員工加盟店模式,力爭在年底開超過500家加盟店。天福集團總管理二處副總經理陳正中說:“我們希望能選出一些有條件、有資質的內部員工,在集團的管理下,開起加盟店,自己做老板,實現雙方共贏?!?/p>


未來,天福集團將堅持以多種類與多品牌為特征的產品戰(zhàn)略,繼續(xù)內外兼修,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開好顧客身邊的“茶百貨商店”。


閩南日報記者 周燕芬 張晗? ?通訊員 洪錦城 嚴崢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