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百山紅茶價格表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悅享武夷茶】桐木秘境山爾堂 紅茶世家呈國禮

山奇水秀含醇韻,爾雅茶香敬友人。匠心制茶百余年,真心真品出真味。

11月15~18日,好茶倉邀請平臺內加盟商及采購商前往武夷山探訪核心供應商產地,見證當?shù)仄放茝S家的茶園生態(tài)、制茶精神、文化風貌與地理美景,以茗邀約,開啟武夷巖茶尋味之旅。

今天小編將帶領大家提前了解位于桐木關深處的福建省著名品牌——山爾堂。

武夷秘境桐木關,世界紅茶發(fā)源地

山爾堂的采茶及制茶基地位于武夷山市桐木關深處的江墩小組,這里是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地帶,也是正山小種的發(fā)源地,這里的紅茶早在18世紀便傳到歐洲,成為英國皇家貢茶,被譽為“世界紅茶發(fā)源地”。

 

山爾堂的茶園為世代祖?zhèn)鳎F(xiàn)擁有1800余畝高海拔茶山,海拔800~1500米,年降水量達23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80~85%,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僅為0.026%,春夏之間終日云霧繚繞,高山云霧使得桐木關正山小種紅茶成為品質紅茶的代表,芳名蜚聲茶界。

為了保護桐木關的茶種生態(tài)及制茶古法,桐木關拒絕國際友人進入,對待外來游客亦是非請勿入。在這里種茶的每戶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村民,而山爾堂品牌創(chuàng)始人張美林更是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傳承人。家族世代以茶為生,世代承襲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流傳至張美林先生這一代,經(jīng)他總結前人經(jīng)驗及現(xiàn)代理念,得出了一套“萎凋、揉捻、發(fā)酵、過紅、復揉、熏焙、復火”的制茶工藝。

桐木關傳統(tǒng)紅茶最大的特色就是松木熏香,使用四層木屋——青樓進行特別熏制。相傳明末清初戰(zhàn)亂時有一支軍隊過境桐木,宿在新采摘的鮮葉上,使得茶葉無法及時制作。茶農為挽回損失,采取易燃松木加溫烘干。這批茶葉竟意外獨得熏煙香及桂圓味大受歡迎,從此大家爭相效仿制作,而小種紅茶也成為世界紅茶的鼻祖。

山爾堂品牌內涵,國禮品質制茶

山爾堂采茶女采春茶

山爾堂品牌最大的特點即是“真誠”。

“真”為貨真價實,真心真味。山爾堂年產原生態(tài)茶15萬余斤,從茶葉農殘檢測、制作到出品,嚴格按照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執(zhí)行,獲得國家原產地保護認證及食品質量安全生產認證,集茶葉育種、植茶、加工、銷售、科研及茶文化傳播為一體,將茶葉真味傳給千家萬戶。

山爾堂于7月19日公布的價格表

“誠”則為誠信經(jīng)營,開誠布公。今年7月19日,武夷山市誠信促進會茶業(yè)分會召開會議,包括山爾堂在內的“十佳”誠信茶企集體公布茶企的價格體系,接受社會監(jiān)督,示范引導消費者明明白白購買放心茶。

山爾堂以致力于打造“中國優(yōu)質歷史名茶制造商”為愿景,以“國禮茶”的品質要求為定位,以“真心,真品,真味”為己任,構建老字號的現(xiàn)代化企業(yè)發(fā)展之路。 品牌產出的紅茶、烏龍茶和綠茶系列產品在眾多大型茶事活動茗茶評比中屢獲好評,其中金駿眉、老樅正山小種、正山小種野茶、大紅袍、水仙、肉桂等武夷紅茶、武夷巖茶產品遠銷海外多國。

招牌茶品宴客,漫品紅茶珍味

山爾紅:花果香氣高長,滋味醇厚,桐木關紅茶產區(qū)

干茶:條索肥實,色澤烏潤,緊結、勻整,桐木高山氣息濃郁,輕聞之下透著淡淡花香;

湯色:金黃透亮,滋味醇厚,湯色清澈且金黃透亮,耐沖泡,花果香氣高長,滋味醇厚,鮮活甘甜,飲后回甘;

葉底:葉底完全舒展,顏色鮮活,軟嫩勻整,甘、香、鮮、亮。

老樅正山小種:來自大山深處煙熏味的老樅正山小種,桐木關江墩紅茶產區(qū),采摘一芽兩葉,傳統(tǒng)制茶工藝桂圓香味所在地青樓。

干茶:條索肥實、色澤烏潤、干香顯著、沁人心脾。

茶湯:桐木高山氣息顯,湯色橙黃明亮,香氣高長,帶松煙香,桂圓味,色澤絢麗;葉底:有著歲月雋永的韻味,葉底亮麗舒展,凈無碎末,色呈古銅,軟嫩勻整

正山小種野茶:青苔味明顯,高山野韻十足,桐木關紅茶產區(qū),茶山土質為砂礫巖結構,茶樹自然生長于茶山之中,中年云霧繚繞,一年只采春季茶青,萎凋、揉捻、發(fā)酵、過紅鍋、烘干等16道匠心工藝。

從上山采摘的那一刻起,一步一個腳印,只為制作更好的山爾紅茶。

干茶:條索肥實,色澤烏潤,緊結、勻整,桐木高山氣息濃郁,青苔味明顯,高山野韻十足;

茶湯:金黃透亮,滋味醇厚,湯色橙黃明亮,湯面顯金圈,廢水耐泡度強。入口滋味醇厚、鮮活、甘甜,喉韻悠長,齒頰留香明顯,回味純爽,青苔味明顯,高山野韻十足;

葉底:軟嫩勻整,色呈古銅,葉底舒展恣意,色澤嫩紅軟亮,色呈古銅,七泡后茶香依舊

武夷山金駿眉:金駿眉作為紅茶中稀貴品質代名詞,稀在其原料的珍貴,采自武夷山自然保護區(qū)內的高山,小種新鮮茶芽,半斤金駿眉就需數(shù)萬顆芽頭,貴在茶師與工藝,經(jīng)由制茶師以傳承四百余年的紅茶文化與傳統(tǒng)工藝改進制成;

全芽精焙,保留全發(fā)酵紅茶特色的高山樅韻,充盈了新技藝激發(fā)的天然蘭花香果香、喉韻悠長口感暢順甘美,天地的能量化作百轉千回的滋味。

茶干:創(chuàng)新工藝堅守品質,彰顯金駿眉的身份。干茶條索細小緊秀,色澤為金黃黑相間,細看金黃色的為茶的絨毛、嫩芽,干茶有著桐木原始保護區(qū)的特殊香氣,創(chuàng)新工藝,純正香味;

茶湯:湯色和口感是昭告天下的霸氣,湯色金黃澄澈,晶瑩剔透掛金圈,感官上已是入口醇厚,滋味鮮活甘爽,喉韻悠長,沁人心脾,仿佛令人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

葉底:耐泡耐存,千錘百煉經(jīng)得起考驗。葉底亮麗舒展,秀挺鮮活,凈無碎末色呈古銅,是歲月雋永的韻味,12泡后,口感依然飽滿甘甜。

在本次茶山行活動中,好茶倉加盟商代表將在山爾堂渠道負責人的帶領下,參觀總公司“武夷山市綠洲茶業(yè)有限公司”旗下各產業(yè),包括茶文化體驗館、武夷山竹業(yè)網(wǎng)、酒廠等地,深入了解企業(yè)經(jīng)營理念及模式。

88青的包裝不對?先看完這篇再做結論

上周五,本刊公眾平臺發(fā)出了一篇關于《普洱茶檔案故事》三期合集的推文,文中插了一張茶圖,圖說標注為“1988年7542”。

很多茶友看到以后,紛紛向小編們提出質疑,說包裝紙不對。大部分人認為這是90年代以后的茶。理由大致有三點:

1、包裝的整體排版不是80年代;

2、“云南七子餅”的“七”字是“大七”,而不是“港臺體系”公認的“小七”;

3、“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不是“葉”而是“業(yè)”;

4、紙張厚薄、手工紙、機制紙問題

……


針對茶友們的疑問,今天本刊特別將刊登于2019年1月刊《普洱茶檔案故事(三)》中由原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特種茶部經(jīng)理昌金強先生撰寫的原標題為《撥開普洱茶包裝紙上的江湖迷霧》一文在此發(fā)出。同時,今天小編特意約見了昌金強,針對茶友們關注的幾個問題,進一步求證。


1988年9月19日,昌金強(右)與陳強(右)在香港華潤集團門口的合影,他們在此與華潤集團旗下的德信行商議如何將300件庫存的7542出口給非頭盤商的陳強。具體故事情節(jié)請看《普洱》雜志2018年10月刊《88青,不走尋常路的7542》。


如今,在普洱老茶界,有一些行業(yè)用語,比如“大口中”“小口中”“大七”“小七”、“尖出飛”“平出飛”等等,不懂行的人聽起來像“江湖黑話”一樣。這些都是港臺茶商們早年通過“云南七子餅茶”棉紙包裝和內飛中印刷的細微差異,以及棉紙紙張的差異歸納出來的規(guī)律,并以此作為茶餅年份鑒別的依據(jù)。按照他們的說法,對這些“行話”是這樣解釋的:


大口中/小口中:指棉紙下方的“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這行字“中國”的“中”字,“口”字大一些的稱為“大口中”,“口”字小的稱為“小口中”。

大七/小七:指棉紙上方“云南七子餅”的“七”字,較為細長的稱為“小七”,較為寬扁者為“大七”。

尖出飛/平出飛:指內飛上的“勐海茶廠出品”的“出”字,上面的“山”比下面的“山”小的稱為“尖出飛”,一樣寬的稱為“平出飛”。

……

1988-1989年出口成品茶價格表。7542不過300多元一市擔(50公斤),換算下來不到8元一公斤,不到3元一片,真是非常低價的茶葉。


作為云南普洱茶20世紀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歷史見證人和親歷者,我想負責任地說:這些“江湖用語”基本都是沒有根據(jù)的。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普洱茶的興起之風剛剛從港臺地區(qū)吹進珠三角,當年供出口的普洱茶,無論生熟包裝紙都是一樣的,而且包裝上也沒有生產日期,確實很難分辨。由于資訊不發(fā)達,資料有限,茶商們更沒有機會接觸到普洱茶的親歷者,所以,只能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想象力歸納出了這些所謂的規(guī)律,并且不斷在市場上流傳,以訛傳訛,甚至成為了真理??吹竭@些混亂的市場現(xiàn)象,作為普洱茶歷史的親歷者,我認為我有責任還原真實的歷史事實:


1988年,下關茶廠生產8663(熟茶),包裝紙為手工棉紙。


七十年代,勐海茶廠作為云南七子餅茶的主要生產廠,生產的品種僅有7532青餅、7542青餅、7572熟餅、7452熟茶四款,所生產的云南七子餅茶包裝由當時統(tǒng)管云南全省茶葉產、供、銷業(yè)務的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設計并在昆明的“華山印刷廠”印制后發(fā)運到勐海茶廠。七子餅茶的外包紙使用民間手工制作的“手工紙”,其紙質柔薄,紙面可見許多未搗細的木紙纖維不規(guī)則分布著,這種“手工紙”是采用樹皮為原料,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使植物纖維原料分散成纖維狀,然后進行打漿,就是用人工臼搗的方法進一步的使其分散為纖維,并使纖維產生一定的分絲纖帚化,而成為可用紙漿;其后是抄紙;就是把紙漿摻水使其成為一定濃度的懸浮液,然后用抄紙器(竹簾等)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均勻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幅;其后是壓榨;就是把抄好的濕紙幅疊放在一起,采用負重壓榨的方法脫去濕紙幅中的水分。最后是干燥;就是把濕紙幅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這種“手工紙”透氣性好,無工業(yè)添加劑,是包裝茶葉的最佳包裝紙。


80年代后期7542,半手工棉紙。


七子餅茶包裝由內飛(印刷設計為:八個紅色“中”字圍成圓圈,中間是綠色“茶”字,下部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廠出品”的生產廠名稱)、說明書(有關七子餅茶的中、英文簡單的文字描述)、包紙(包裹餅茶的外包紙)、大票(置放與竹蘿外包裝內側的闡明品名、出口嘜號、批次、數(shù)量)。七子餅茶包裝的內飛、包紙都統(tǒng)一使用“中茶”注冊商標,商標為:八個紅色“中”字圍成圓圈,中間為綠色“茶”字,這是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在1951年注冊的標準圖案,要求中茶所屬的各分公司統(tǒng)一按照標準圖案使用于茶葉產品包裝上。


八十年代,由于云南普洱茶人工渥堆發(fā)酵技術日益成熟,品質穩(wěn)定,勐海茶廠在香港南天公司的幫助下又開發(fā)出了8582青餅、8592熟餅,出口需求大幅增長,各項包裝需求量也大增,勐海茶廠生產供出口的普洱散茶使用的編織袋、七子餅茶使用的內飛、說明書、包紙等,甚至供出口的紅茶木質箱使用的膠合板等都靠省公司調撥供應,公司包裝科實在是忙得團團轉,為此,還時常出現(xiàn)包裝印制、發(fā)運不及時影響生產及出口交貨的情況。經(jīng)公司與勐海茶廠商議,決定將有條件實現(xiàn)就地制作的七子餅茶包裝交由勐海茶廠找勐海縣印刷廠及思茅地區(qū)(現(xiàn)普洱市)印刷廠印制。


編者按:關于包裝印刷:80年代普洱茶的包裝紙已經(jīng)是由“昆明華山印刷廠”、“勐海縣印刷廠”、“思茅地區(qū)印刷廠”三家印刷廠在印,由于當時都是手工繪圖制版,所以三個廠印出來的包裝紙,無論紙張、排版、字體、顏色都有一定差異。而且整個80年代,平均每年7542的出口量在200噸左右,7572的出口量在600噸左右,加起來是800噸。這800噸的餅茶,無論生茶、熟茶,包裝紙用的都是一樣的,只是在每一件的竹簍上的大票上標注是7542還是7572。


我們來做個計算題,每公斤毛料可以做2.8片茶,800噸茶,就是224萬片,200多萬片茶,就需要200多萬張包裝紙、內飛和說明書。分別由三個印刷廠印刷,那么即使是同一年份的茶,包裝紙上也是有差別的,這都是很正常的。


計劃經(jīng)濟時代,每年春茶季的“全省茶葉工作會”以后,省茶葉公司就去廣交會簽訂單合同,再給各茶廠下生產任務。勐海茶廠全年都會生產7542和7572,分批次交貨。同一年份的茶,不同批次,用到不同印刷廠的包裝紙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80年代后期7542,半手工棉紙。


1998年7542,機制棉紙。


隨著造紙工業(yè)的進步,茶葉包裝紙也在改進中,出現(xiàn)了半手工的質地較均勻的紙張(以機器代替手工臼搗紙漿),印刷廠在使用此類紙張時廢品率明顯降低,印刷質量也相對較好,因此八十年代的茶葉包紙就有了“手工紙”和“半手工紙”混合使用的情況。九十年代中期,“手工紙”、“半手工紙”不再生產了,1996年云南七子餅茶的包紙全部改用了“機制棉紙?!?/span>


編者按:關于紙張:80年代的包紙,“手工紙”和“半手工紙”是混用的,直到1996年以后才全部改用“機制棉紙”。所以80年代的茶所用包裝棉紙并不統(tǒng)一。


1988年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50周年慶典,公司發(fā)給所有員工和嘉賓每人一套紀念品,包括:一對石英表,一條皮帶,一個司徽,還有一片7542,用精裝紙盒包裝。


昌金強把這套紀念品保存到了今天。這片7542的年份肯定是1988年以前的。而他的包裝卻與市場上大家認可的“88青”有細微差別,這就是因為同一年份的茶,其包裝紙來自三個不同的印刷廠而導致的。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印刷制版全是手工繪圖制版,勐海茶廠拿了七子餅茶的成品包裝給印刷廠,由制版師傅手工排版(鉛字印刷,是將鉛字排列成印刷版后印刷)。在勐海、思茅這類當年條件較差的縣、區(qū)級印刷廠,不可能備有字體齊全的鉛字庫,在實際印刷中,某種字體的某些鉛字因使用頻繁后損壞了,又沒有備用的,就找了相近字體的字代替,這樣就出現(xiàn)了字體差異的情況,印刷使用的各種顏色也是人工調色,調色師傅全憑經(jīng)驗和感覺,氣候變化、光線強弱對調色影響很大,每一批次的印刷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正常的,甚至沒有任何人會去關注這些差異。


編者按:關于“葉”和“業(yè)”:雖然省茶葉公司經(jīng)歷過多次的更名,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中茶公司改制前,公司名稱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茶業(yè)公司”的字眼。所以,印成“業(yè)”字,完全是錯版,很可能是“葉”字的鉛字模損壞后,拿了業(yè)”字替代,這在當時的普洱茶包裝印刷上是比較普遍的,畢竟普洱茶在當時是非常低價的產品,沒有誰會去在意這些小細節(jié)的。也沒有人去統(tǒng)計,哪個年份的包裝印成了“業(yè)”字。


70年代以后,云南省茶葉公司的歷次更名中,從來沒有“茶業(yè)公司”的字眼,包裝上出現(xiàn)的“業(yè)”字,一般認為是印刷廠字模損壞,用了相近的字模替代導致的。


勐海茶廠在包裝七子餅茶時,拿到什么就用什么,不管是昆明印制的還是勐海、思茅印刷廠印制的,包裝的細微差異與茶葉品質無關。而如今普洱江湖所謂的“雪印”“水藍印”“大口中”“小口中”“大七”“小七”“高腳七”“尖出飛”“平出飛”等術語其實是當年印刷差異所致,并不足以作為茶品年份的判定依據(jù),很可能同一年份或者一批茶中都有不同的包裝紙和印刷字體。


編者按: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老茶,能留到的現(xiàn)在的并不多,批次也不齊全。能夠在市場上流通的茶,前提是得有一定的量,才具備炒作或者流通價值。茶商們把能夠在市場上見到的,有一定量的老茶,根據(jù)其包裝特點進行命名,比如“88青”、“94事業(yè)青”、“73青”、“97水藍印”之類的名字。然而它們只是當年幾百噸、上百萬片7542中留下來的很少一部分而已,它們的包裝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那個年份所有茶品的包裝特點。由于特殊歷史條件下,一個年份的茶在包裝上也是會存在一些細微差別,有些不同特征的茶包裝,你沒有見過,不代表它們在歷史上沒有存在過。也許這才應該是我們面對形形色色的老茶包裝時保持的一種基本邏輯。


而廣東及港臺茶商在自己有限的商品體系內形成了一些關于老茶包裝的判定方式和系統(tǒng),并因為話語權的關系,而發(fā)展成為一定圈子內公認的方法,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的。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