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布朗族居住

找到約330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千年種茶人——云南特有民族:布朗族

8月中旬起,由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出品發(fā)行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視頻《美麗云南》(第三季)更新上線。繼2022年成功推出31集后,今年計劃推出69集。該系列微視頻以“世界遺產(chǎn)”“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云南特有民族”“云南美名”“云南美物”“云南旗艦物種”“云南非遺”“云史”“云山”“江河源”十個系列選題出發(fā),串聯(lián)起云南萬物,為觀眾詮釋一個意象萬千的美麗云南。敬請關注!

云南特有民族:布朗族

云南西南部瀾滄江和怒江中下游兩岸,有孕育生命的雨林、有奔流而下的大江大河,山環(huán)水抱的岸邊是布朗族的故鄉(xiāng)。

布朗山日出(布朗山位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

歷史源流

布朗族源自古老的“濮人”族群。先秦時期居住在滇西地區(qū)的濮人、漢代的哀牢人被認為是布朗族的先祖。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哀牢”與濮人的關系密切,永昌(治所在今保山南部)一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qū)。唐代分化為兩支,一支為“望蠻”,一支為“樸子蠻”,“樸子蠻”便是布朗族的先民。

宋末,布朗族形成單一民族,元明清時期史書對布朗族稱謂的記載已基本一致,都稱為“蒲蠻”或“蒲人”,布朗族先民的分布已基本定型。

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稱謂根據(jù)本民族意愿識別為布朗族。布朗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國和東南亞多國均有分布,主要居住在山區(qū)和沿江河谷地帶。國內(nèi)主要分布于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布朗山,臨滄的雙江、云縣、鎮(zhèn)康、永德、耿馬,保山的施甸、昌寧,以及瀾滄、墨江等市縣,少量分布在南澗、景東、景谷、思茅、景洪、勐臘等市縣。截至2021年,我國的布朗族人口數(shù)已達12萬。

布朗族語屬南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可分為布朗和阿瓦兩大方言區(qū)。布朗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通用傣文。一部分人會講傣語、佤族語和漢語,傣文和漢文已成為布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

文化習俗

“靠山吃山”是山地民族生存的一大特點。布朗族居住在山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布朗族形成了以采集、漁獵和刀耕火種為主的生產(chǎn)方式。康熙《楚雄府志》說:“蒲蠻,山居火種,婦人織火麻布為生?!?/p>

布朗族紡織技術

布朗族紡織技術高超,《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有梧桐木,其花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蔽鳚h時,布朗族先民的紡織技術已遠近聞名。“葛布”是云南雙江布朗族婦女擅長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工藝品。將收回的野葛藤,刮去外皮,撕成細條,逐節(jié)接長,若干股長條編成經(jīng)線后織成衣服、挎包、毛毯等。2009年,雙江布朗族傳統(tǒng)紡織技藝、雙江大南直村布朗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區(q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布朗族紡織車

布朗族男女偏好黑色、青色,姑娘們更喜以艷麗色彩作為輔助色搭配,愛戴花或自己紡織的彩花,宛若浩瀚深空中的繁星,在沉穩(wěn)的底色里,匯入熱烈的、不可磨滅的生命力。

布朗族慶祝新年“??倒?jié)”

布朗族的節(jié)日多且熱鬧。開門節(jié)、關門節(jié)、嘗新節(jié)、??倒?jié)大多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本土信仰關系密切。

古老茶農(nóng)

布朗族自古便是包容的民族,與漢、傣、哈尼等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明代。萬歷《云南通志》便記載了布朗族“男耕女織,漸習文字”的生活,“蒲人……事耕鋤,……知漢語,通貿(mào)易”。自唐以來,與茶相伴的布朗族人借由茶馬古道傳播“茶”文化的同時也得到了重要的經(jīng)濟支持。

茶馬古道為布朗族帶來了更多的文化交融

茶是自然饋贈勤勞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布朗山有悠久的種茶歷史,自古就受到茶樹厚愛的布朗人,長期的種茶實踐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制茶經(jīng)驗并積淀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山懷抱中的雙江縣忙樂村布朗族民居

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可謂多種多樣,除了飲用外,還保留了以茶入藥、以茶入食的古老食俗。大多數(shù)布朗族婦女均會土法制茶,土法制茶主要有三種制法:散茶,將采來的鮮茶葉放在鍋內(nèi)炒或煮到變色后取出倒在竹席上揉,揉好后放在篾笆上曬干即成;竹筒茶,將嫩茶尖炒好后塞入竹筒中放在火塘邊烤,待竹筒的皮烤焦后,便可砍破竹筒食用;酸茶,將摘來的鮮茶葉煮熟,放在暗處10多天,發(fā)酸后再裝入竹筒埋入土中,經(jīng)一月即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竹筒茶

以“茶”入菜的布朗族茶餐

在布朗族的日常生活中,歌舞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歌與舞常常形影相隨,密不可分。2008年6月7日,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彈唱)、布朗族蜂桶鼓舞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能歌善舞的布朗族

一輪又一輪的春夏秋冬,古老茶農(nóng)守護兩江千百年。茫茫的茶山,穿梭的針線,布朗族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云海升騰處,燦爛的布朗族文化代代相傳,嶄新的生活齒輪滾滾向前。

資料: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信息員:何燕

來源:云南發(fā)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布朗族遷徙與植茶

布朗族是云南古代濮人的后裔之一。我國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邊地區(qū),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布朗山、西定、巴達、打洛、勐滿、勐崗等和臨滄地區(qū)的雙江、永德、云縣、耿馬及普洱市的瀾滄、墨江等縣。

茶的發(fā)現(xiàn)、利用、栽培分布和普洱茶的形成與布朗族緊密關聯(lián),布朗族在茶樹馴化、栽培、種植、茶葉加工、品飲方式、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等方面與茶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云南瀾滄縣景邁山萬畝古茶園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

據(jù)景邁村寨老一輩人口口相傳,布朗族先民在遷徙的過程中,因路途中缺衣少食,很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襲,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族人依靠在一棵大樹下時,原本只想摘下樹葉以消饑渴,沒想到等睡醒一覺發(fā)現(xiàn),身體非常輕松,精神振奮,于是將這一現(xiàn)象告訴了首領,首領吩咐族人食用此樹葉,奄奄一息的族人吃了葉子后全部恢復體力。

  

于是整個族群向這棵神樹磕頭,茶樹就這樣被他們發(fā)現(xiàn),并稱之為“得責”。在布朗族向南方的遷徙途中,首領命令族人,只要看到這種大樹,都要做上標記,記住位置,等族人到達定居地點之后,再將其進行人工移植栽培,并專稱之為“臘”。因此,遷徙途中布朗族居住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人工栽植茶樹的痕跡。

景邁山布朗族定居后,大面積人工種植茶樹在芒景景邁山拉開序幕,茶樹從一棵到數(shù)棵,從數(shù)棵到大面積種植。經(jīng)過數(shù)十代布朗族先民辛勤勞動,最后形成了今天的芒景景邁山萬畝古茶園的規(guī)模。

布朗族先民最早將采集到的野茶籽直接種植于樹林下,播種時用砍刀、木棍和鋤頭等簡單工具清除林下的雜草和灌木,然后用點播棒在地上鑿出約5厘米深的洞,每穴放進1~2粒帶殼或去殼的茶籽,播種后覆土,并在穴點插竿標記,以利于茶籽出苗后管理。

布朗族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發(fā)現(xiàn)林下的茶樹較其它地方的長勢更旺,于是便利用茶樹生長需要一定遮光的特性,將其種植在林下,加以適當管理和利用,為了保護好古茶園、古茶樹,他們摸索出了一些古茶園管理經(jīng)驗。

如每年都要對古茶園進行不定期的除草,修建茶園護欄,清除茶樹病蟲枝、寄生物,增補茶苗、祭茶采茶,停采養(yǎng)護等措施,很自然地形成了茶樹與森林和諧生長的傳統(tǒng)種茶習慣,開創(chuàng)了人工茶——林園的種植模式。而這種生產(chǎn)模式或生態(tài)系統(tǒng)恰好是如今生態(tài)或有機茶生產(chǎn)和種植方式的雛形。

來源:莫老師說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xiāng)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姑娘寨

從半坡新寨的永存小組出來,一路向南,最先到的是姑娘寨。

南糯山十二寨地理位置示意圖 編輯

南糯山第三寨:姑娘寨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編輯

初到南糯山旅游的外來人以為,姑娘寨從寨名、寨門到地址上看,似乎是一個新的寨子,其實,姑娘寨是南糯山最古老的寨子,它是哈尼族先民到南糯山后最先定居的寨子

姑娘寨的龍巴門很小,4個人都擠不進去,門的用途更多是作為一種陰陽分界牌 編輯

大約在公元十一世紀,南糯山哈尼族先民渡過瀾滄江,來到景洪壩子,隨后從南傲河東南逐步地移居到南糯山。當時南糯山有少量的布朗族居住,屬雜居狀態(tài),因哈尼族的勢力大于布朗族,布朗族逐步遷往其它地區(qū),大約到二十世紀初期才全部遷出。據(jù)老人介紹,直到一九五0年前后,南糯山石頭寨西面還有布朗族村寨遺址(Yail bee pu cyuq)。哈尼族先民抵達南糯山后,最選擇安家的地點,便是現(xiàn)在的姑娘寨所在地原南糯山小學位置。

關于南糯山各寨的名稱,有3種版本,一種是漢語,一種是傣語,一種是哈尼語。

據(jù)趕達寨桑帕(San pal)老人講,1949年以前,姑娘寨叫舊寨,是共產(chǎn)黨的工作隊進入南糯山后才改稱姑娘寨的。為什么命名為“姑娘寨”?據(jù)說,寨子里有一位姑娘,叫“阿批玉樂”(Aq piq yil lel),非常好強,成年禮已過了也不談婚論嫁,騎著馬,挎著刀,背著槍,不像女子,反而像大男子,為村寨建設做了好多事。為了紀念她,寨子名就改為“姑娘寨”。姑娘寨最早的寨址就是以前南糯山小學校所在的位置。

原南糯山第一小學校址 編輯


原南糯山第一小學招牌 編輯


姑娘寨全景 編輯

進入南糯山后,先民最早落腳的是“??毓恕?/b>(Nioq Kml hhavq Lanl),(“牛控哈浪”和原南糯山星火茶廠同屬一個山梁,海拔較低,位于現(xiàn)在的水河寨。)

隨后搬遷至“南剝老高”(Naq Baoq Laol Gaov),(“南剝老高”位于原南糯山星火茶廠附近,位于現(xiàn)在的姑娘寨)。

南糯山現(xiàn)有31個村寨,這眾多的村寨全都是從姑娘寨(Miq nav pu yul)搬遷建寨的。至于搬遷的原因,有3種情形:一是因為人口增長,原來居住的區(qū)域不夠大需要再找新的地方;二是水源枯竭;三是有意外事件發(fā)生。

相傳,在“南剝老高”居住時,某一家族內(nèi)出現(xiàn)了堂兄妹相戀愛的事,觸犯了哈尼族嚴禁家族內(nèi)通婚的規(guī)矩,雖然,家族內(nèi)部及家長三番五次勸阻也不聽。有一天,男方騎馬揚鞭飛奔到女方家院子前,女子受驚倒地,竹片穿破其腹部而亡命。女子身懷有孕。按風俗,破腹取胎兒,裝入竹籮去寨外丟棄。從此,村寨里半夜三更鬼哭狼嚎,雞犬不寧,村民驚恐萬狀,驚慌失措,無所適從,只好舉寨搬遷至原南糯山小學的位置建寨。那女子的名字叫“散怎”(Sal Zaiq),男子名字叫“門下”(Manl XIal)。在南糯山給嬰兒取名時都忌諱用這兩人的名字,有俗語“生男不取‘散怎’、生女不取‘門下’為名”,視兩人名字為大不吉利。

這便是第三種原因——意外事件造成姑娘寨舉寨搬遷。

姑娘寨寨子的海拔在1450m左右,云霧繚繞中下密林中的姑娘寨,猶如人間仙境 編輯



編輯



編輯



編輯


姑娘寨的古茶樹,也夠粗夠大,這棵樹圍1.02m 編輯



編輯


實測這棵大茶樹的海拔1567m 編輯



編輯



編輯


一場秋雨的洗禮,讓古茶樹的葉、芽、花顯得更加晶瑩剔透,油潤可人 編輯



編輯


姑娘寨的小伙,留著帥氣的小辮子,一臉的笑容洋溢著幸福和滿足 編輯


照例取土樣,上層厚厚的腐質(zhì)土下面,才是我們要的紅壤 編輯



編輯



編輯


取土完畢,暫時結(jié)束姑娘寨的考察 編輯

文:刀哥

圖:王磊

資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業(yè)有限公司

關注刀哥說茶,為你詳盡解讀南糯山十二寨: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xiāng),南糯山十二寨之向陽寨

深度尋訪茶樹王之鄉(xiāng)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新寨

找到約32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7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