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道大師表演

找到約184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追憶茶藝大師常伯熊

茶、在中國被譽為“國飲”,數千年來一直有其傳承的歷史脈絡;然在歷史的狂流沖擊下,有許許多多曾經煊赫璀璨的知名茶人或是他們的名聲,卻如昨日之夢,只留下了模糊蒼寥的痕跡;歲月的流轉,將那些聲名遠播、神采奕奕的身影,都蕩滌如浮漚,乍現乍滅……??芍^是人生之短,注釋之長。歷史如是嘆息!

然而,一位哲人說過,再匆忙的過客,也或多或少會留下一抹身影。如是,回味抑或回憶也就由此產生……。

——本文題記

常魯,字伯熊(生卒年不詳),安徽臨淮人(今安徽泗縣)。常魯是中唐時期茶人,他與“茶圣”陸羽在唐時都享有盛名,尤其是他對陸羽的茶說頗有研究,并在發(fā)展陸羽茶學的同時,也寫了有關茶葉功效方面的書,但遺憾的是未見傳世。所以,常魯在中國茶史的長卷中依然是名不經傳,人們所知道的也只是在不多的古藉中記載有他與茶的故事:如唐代的封演,宋時的陳師道、歐陽修以及清時的程作舟等人,他們在相關的著述中記述有常魯烹茶的趣聞軼事。

茶有很多的別稱,如“甘侯”、“森伯”、“清友”、“馀甘氏”等等。而“滌煩子”這個茶的別稱就出自常伯熊。據《唐中史補》記載:監(jiān)察御史常魯公(即常伯熊)于唐建中二年( 781 年),作為入蕃使判官奉詔入蕃商議結盟時,一日在帳蓬里煮茶。有一個叫贊普的人問他在烹什么,常伯熊說:“滌煩療渴,所謂茶也”。因呼茶為“滌煩子?!睂Υ耍迦耸┘缥嵊性娫?“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即指此也?!倍璧牧硪粋€別稱——“馀甘氏”的故事,則是出自宋人李郛的《緯文瑣語》一文,李郛說:“世稱橄欖為馀甘子,亦稱茶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薄瓡r有竹林逸士,木下樵夫,蓮花歌者,清蓉之姝,皆海內名士也。四人者,士,是指陸羽;樵,是指常伯熊;蓮,是指謝杼山;姝,是指李季蘭。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陸羽和常伯熊在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氣了,尤其是常伯熊和陸羽一同推廣茶文化,“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然值得關注的是,唐代的封演卻是給予了陸羽和常伯熊一貶一褒。據封演《封氏聞見記》卷6記載:

“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為請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zhí)茶器,口通茶名,區(qū)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啜兩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之。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人。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p>

封演講述的是:御史大夫李季卿來到江南臨淮,見到了常伯熊,驚為天人,看著常伯熊手口不停,說著茶名茶性,煎沖泡飲,李季卿非常滿意。不久他又見到了陸羽,陸羽表演了幾乎和常伯熊相同的一幕,李季卿卻沒有再一次感動,只是讓奴子給了陸羽三十文賞錢。陸羽是日常交游名流,一直是清高自詡,而如此待遇,讓他感到難堪,甚至認為是恥辱,回去后就寫了一篇《毀茶論》。

封演是唐玄宗天寶末進士,撰定《封氏聞見記》應該是在德宗貞元以后。而陸羽是逝于貞元二十年(804)冬,享年72歲。封演和與陸羽是同時代人,所以,封演所記錄的人和事應該是可信的。封演說常伯熊的茶道藝術表演,是閱讀陸羽《茶經》后,模仿其中飲茶程式并加以藝術化,使之更適合表演,結果贏得了御史大夫李季卿的贊賞,一時傳為美談。這里所謂的“茶道藝術”和時今的“茶藝”概念是有區(qū)別的,前者偏重于“道”,即飲茶時的精神追求;后者偏重于“術”,即品茗技藝。

《唐書》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作者劉晌在《唐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他說“李季卿,丞相適之子也。弱冠舉明經,頗工文詞。代宗時,拜御史大夫,奉使江淮宣慰,振拔幽滯,進用忠廉,時人稱之?!边@樣,人們就有理由相信,陸羽在為御史大夫李季卿煎茶后,非但沒能得到御史大夫的稱贊,反而是遭到了不屑一顧的嘲諷,真是造化弄人。盡管當時陸羽還沒有“茶圣”的榮耀,可那《茶經》也是字字珠璣,總不至于被貶為“煎茶博士”吧?那么,當時的“茶博士”是指什么呢?說白了,就是茶館里沏茶跑堂的堂倌。唐人王敷撰寫的《茶酒論》中,就已經已經說過“酒店發(fā)富,茶坊不窮”。其時,茶坊這個產業(yè)已經形成了。而茶坊、茶館里沏茶跑堂的堂倌就是稱“茶博士”。“博士”的名稱最早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是一種官職名。到了漢武帝時,“博士”漸漸由官職演變?yōu)榻搪殻抑饾u向專業(yè)方向發(fā)展。至魏晉之后,博士已經成為專精一藝的職官;如任用精通天文、星歷的人為歷博士、卜博士等。延續(xù)到唐宋時期,就將精通某一種職業(yè)的人稱為“博士”。而民間也借用這個稱呼來借指一切專業(yè)人士。當時,煎茶、點茶都需要很高的專門技藝,因此對茶館的主人或伙計就稱呼為“茶博士”。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有很多關于“茶博士”的描寫,如關漢卿《緋衣夢》第三折中有“自家茶博士,開了道茶坊著有甚么人來”的記載;而《水滸傳》和《三言兩拍》等也都有“茶博士”的描述和記載。想來,真是足有所長,目有所短,目之不及,縱是御史大夫也難免臆斷啊。所以,陸羽只能是憤憤地寫下了《毀茶論》,其個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嘗了。

對于陸羽的《毀茶論》,后人是有褒有貶,看法不一。陸游《劍南詩稿》中有《試茶》詩曰:“難從陸羽毀茶論,寧和陶潛止酒詩”;特別是在《幽居》詩中還有“愛眠新著毀茶文”之詩句,著實是有些調侃陸羽的味道。當然,陸游還是很崇拜陸羽的。由于嗜茶,陸游曾仔細地研讀陸羽的《茶經》,他以自己是陸羽的宗族為榮,并將陸羽“桑苧翁”的雅號移來借用。他在《安國院煎茶》一詩中寫道:“我是江南桑苧家,汲泉閑品故園茶?!彼踔翍岩墒顷懹鹜猩俗约海灾略凇稇驎鄮住吩娎飳懙溃骸八贰杞洝T谑?,前身疑是竟陵翁”。詩中的“竟陵翁”就是陸羽,因為陸羽是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故稱之“竟陵翁”。

陸羽因茶藝表演受到羞辱之事,明代《花裹活》中也有類似記載:作者陳詩教說李御史自認為高雅,見陸羽是布衣,出身微賤且又矮又黑,且在煎茶時竟然是衣冠不整,故出言不謙且百般嘲諷,以至陸羽氣得拂袖而去。陸羽潛心研究茶史,對于茶道也是十分精通,在江湖上亦是頗有影響,可他卻沒想到在自己聲名大振之時遭此侮辱,所以他異常氣憤地寫下了《毀茶論》。這些描述和推測應該是有根據的。如有人說“季疵”是陸羽34歲時,受李季卿之辱后,取“季卿所疵”之意,這個說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這些記載都清清楚楚地表明:常伯熊是唐代臨淮人,對茶藝茶道有頗深的研究。同時,常伯熊應與陸羽相識并有交往。當然,還有文章稱常伯熊對陸羽的茶學不僅僅是研究,他還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陸羽的茶學理論,而唐時的茶藝茶道也因常伯熊的推動而更加盛行。

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茶藝的基本程式已經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進行表演。所以,常伯熊在表演茶藝時就有了特定的服飾、程式和講解,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使當時的茶藝成為了一項表演藝術形式。其時,茶藝的基本程式是陸羽制定的,但經過常伯熊“廣潤色之”后才“茶道大行”,經過常伯熊進行加工“潤色”才在社會上流行起來。既然陸羽的表演效果不如常伯熊,所以“李公心鄙之”,而陸羽的表演又是“教攤如伯熊故事”,可見陸羽也是接受了常伯熊已經“廣潤色之”后的茶藝程式。所以,李季卿自然就將陸羽視為“茶博士”且“令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

中國茶葉博物館學者陳暉在《法門寺唐茶具文化內涵及淵源綜考》一文中,對陸羽和常伯熊的茶道表演及特點作了比較,他說:“……很顯然,常伯熊為‘富貴茶道’而陸羽是‘儉樸茶道’;前者浮華而賞心悅目,后者卻樸實平淡,蘊含哲理。李公不識,足見淺薄之人也!《毀茶論》之說,顯系后人編造,若陸羽如此不堪一擊,焉得有茶道之道?!而且,也正是在陸羽不遺余力的推廣下,才有常伯熊們的‘廣潤色之’以至‘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著名茶文化專家陳文華在《中國茶藝的幾個問題》中,對唐時陸羽、常伯熊為李季卿表演茶藝一事予以了關注。陳文華先生認為,早在唐代,中國茶藝的基本程式已經形成,而且可以為客人或貴賓進行表演。尤其是常伯熊將陸羽制定的茶藝形式予以“廣潤色之”,即進行了很大的改進并有所提高,從而才導致了其時的“茶道大行”。另外,常伯熊在進行茶藝表演時,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程式,包括服飾、講解和茶具等等。所以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陳文華對陸羽寫《毀茶論》也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陸羽的茶藝表演不如常伯熊,所以才有了“李公心鄙之”的事件發(fā)生。而現今人們看到的《茶經》中有關煮茶的程式,完全有可能是陸羽參考常伯熊的茶藝程式后而“潤色”修訂的。更有茶學專家認為:常伯熊既非官員(注:常伯熊是唐建中年間監(jiān)察御史),亦非平民百姓,從其著“黃被衫、烏紗帽”,亦即黃帔、玄冠,是為高道冠服來看,當是道士。而中國茶道是在道家思想的直接影響下而形成的,在中國茶道的形成過程中,以道家對其影響最大,儒家次之,佛教又次之。所以說,常伯熊精于茶藝,且對陸羽《茶論》(《茶經》的前身)進行了“廣潤色之”,以致促成了唐代“茶道大行”,而陸羽所著《茶論》則是奠定了茶道的基礎。這種分析也是可信的有道理的。

歷史上,第一個用詩來嘲諷陸羽的人是宋代的唐庚:北宋進士唐庚能詩文、通世務、性嗜茶,曾撰《斗茶記》,記述了自己與同好斗茶于寄傲齋之情景。唐庚的《嘲陸羽》一詩載于《全宋詩》中,詩曰:

陸子作茶經,竟被茶所困。其中無所主,復著毀茶論。

簡覽傲長者,彼自愚不遜。茶好固自若,于我有所恨。

便當脫野服,洗盞為一獻。飲罷挈茶去,譬彼澆畦畹。

君看禰正平,意氣真能健。達與不達人,何啻相千萬。

詩中的禰正平是漢末文學家,恃才傲物,善言性剛。所以,唐庚用他與陸羽進行對照和比較。

唐庚嘲諷陸羽,這在中國茶史上也是尚屬先例,尤其是他以詩所述且嘲之有三:一是認為著有《茶經》的陸羽不應該輕率地寫什么《毀茶論》,這似乎有失他的身份;二是說陸羽太“簡傲”,與茶人的“精、行、儉、德”的精神不符;三是說陸羽著野服實屬不當。唐庚還說:陸羽不如禰正平之處就在于缺少一點“意氣”,為人為學不應以“達與不達”為準繩。可以說,唐庚的批評是比較中肯的。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guī)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陸羽在《茶經》中有明顯的體現:對于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也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陸羽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說,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行為和儉樸、高尚的人。而唐庚批評陸羽太“簡傲”也是基于這個道理。然而,也有人為陸羽鳴不平,更有人提出了懷疑和質疑,說歷史上的這件事不實,認為它是一個孤證,不足為信??傊?,是為“茶圣”陸羽鳴不平。如清代錢林在《馮明府宬贈須溪茶》中說:“季卿宣慰爾何物,敢以博士輕嘲訕?”

中國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在《塑造豐滿可信的陸羽》(致影視片《大茶今》編導)一文中說:陸羽“為人才辨篤性”,“為性偏躁多自用意”,既便他寫過《毀茶論》,來個正話反說,不更是他性格的一種表現嗎?寇丹先生還指出:“性格往往決定人的一生命運,任何天才都離不開外界的不同刺激。我們不能僅憑一個‘毀’字就去猜度他究竟寫了什么,當然,這也并不損害他作為‘茶圣’的形象”。從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出:早在唐代,茶藝的基本程式已經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進行表演。另外,常伯熊在表演茶藝時已經有了特定的服飾、程式和講解,也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項藝術形式。如果說茶藝的基本程式是陸羽制定的,但是經過常伯熊“廣潤色之”后才“茶道大行”,并在社會上流行起來,那么,時今人們看到的《茶經?五之煮》中有關煮茶的記載,應該是陸羽參考常伯熊的“潤色”而修訂的。

常伯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見之于文獻的表演型茶道的代表,因此,應該承認他的茶道表演藝術家、茶藝大師或是現代茶藝祖師爺的地位和身份。而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江淮地區(qū)茶的產量就相當可觀了,至唐代時,安徽茶葉產量名列全國第二,而按照當時的排列,安徽所產茶葉的品質(名茶)也位居全國第三……。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常伯熊對茶的研究以及他在茶藝茶道方面的出色表現無疑是合情合理、亦是理所當然的。李斌城撰著的《唐人與茶》是近年來研究唐代茶事、特別是唐代飲茶總體概況的杰作。他在文章中指出:“唐代嗜茶,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且不局限一般飲用,而升華為一種富有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其結晶就是茶道!”唐代的煎茶、奉茶程式是相當的嚴謹又是相當的隆重,流傳于后世的“唐?宮樂圖”所反映的就是古人煎茶、奉茶的一個場景。唐代又是禪宗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禪門與茶世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達摩祖師面壁調心,以茶滌昏寐;如降魔大師叫人學禪,則皆許飲茶,以至“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使禪茶之風大興。而佛門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則親自訂《百丈清規(guī)》并專設茶頭,詳細規(guī)約,以備大眾茶湯等等。這些都是茶藝的最初形成,可以稱之為“煎茶技藝”。

然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唐代宮廷還是民間或禪門,都沒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煎茶技藝”以文字形成并流傳下來,所見到的只是散落于各種典籍中的片紙只字,這樣的境況,或許是和中國傳統文化重道而不重藝的觀念有直接的關系。而在以后的歷史上也都是不以茶藝為然,無論是宋、元時期的“點茶技藝”,還是明、清時代的“撮泡茶藝”,均被擯棄于正史及藝術殿堂之外……。更令人困惑不解的是,盡管“茶道”這一詞語出現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而權威的漢語《辭?!?、《辭源》以及《國語辭典》等辭書中,均沒有收入“茶道”這一茶學中十分重要且不應忽略的詞條,以至于在一些茶書刊上甚至出現了“茶道”這個詞是外國人發(fā)明,或曰是近年來才出現的貽笑大方之說。想來,這可謂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遺憾。而茶藝大師常伯熊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也應該是一個遺憾。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鄭毅(安徽黃山),系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記住泡茶的七個步驟,讓你變成茶道大師

  正確的泡茶七個步驟:煮水、洗杯、投茶、沖泡、倒茶、奉茶、品茶、飲茶,第一步將泡茶水燒開,第二步用開水將茶具清洗一遍,第三步向茶杯投茶,第四步向杯中注水沖泡....

  1.溫杯

  先燒開一壺水,然后用沸水洗一次茶具,目的還在于進行衛(wèi)生和清潔,同時預熱茶具,使茶的味道更香。將開水倒入公道杯,茶杯,聞香杯中,然后倒掉即可。

  2.投茶

  茶葉分為六大類,而茶品則更為繁多

  但每種茶的投茶量大不相同。(以110ml的蓋碗為例)

  泡白茶,投茶5克;

  泡紅茶,投茶5克;

  泡巖茶,投茶8克;

  泡生普,投茶8克。

  然后將自己要泡的茶品,放入器皿(蓋碗、玻璃杯、茶壺)中,過程很簡單,在表演期間,可以適當地將其添加到不同的樣式中,從而增加更多的茶韻。

  3.洗茶

  泡茶前,部分緊壓茶需要進行洗茶,

  或者說醒茶。目的是讓水和茶正確接

  觸,洗茶速度要快,然后快速倒出即可,對于紅茶、綠茶、新白茶、黃茶是可以不洗茶的。

  4.沖泡

  注水,連續(xù)上下三次,俗稱“鳳凰三點頭”的手法既能使水上下翻騰容易出味出香,又表示對客人的歡迎。注水時要注意不能讓水流斷掉。也有用逆時針旋轉或者單邊靜靜注水的方法,這樣泡出的茶,香味不容易散失于空中,茶湯內涵會顯得更豐富。

  5.出湯

  傾壺瞬間應如運動員騰空一躍之勢,可先放開壺蓋,到一定角度扣緊,然后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松手臂,待

  茶湯幾近傾出,再做個回壺的動作將剩余茶湯盡出,避免久浸苦澀。

  6.分茶

  用壺泡好茶后,可斟入小杯內飲用,中國人講究“酒滿茶淺”,一般斟茶只斟七分滿,留得三分是人情。斟茶要低斟,也就是壺嘴湊近杯沿,一是為了防止茶湯降溫太快,二是防止香味散失和起泡。出湯斟茶時,每一泡都要濾盡,否則殘存的茶湯會把茶葉泡得又苦又澀,影響下一泡的色香味.

  7.品飲

  先聞香由遠而近,反復幾次。嗅聞“湯前香,杯面香,杯底香”,再入口品味,三口一個“品”。茶湯入口,不要遽咽,而要如咀嚼一樣,讓茶湯在口腔內充分停留,慢慢品味。品得好茶,會讓你齒頰留芳,回甘良久。品茶的功夫需要慢慢培養(yǎng)練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品茶有四個境界“香清甘活”,初飲者很容易嘗到茶表面的花香果味,進一步就會感覺到茶特有的清芬,再進階者則會感覺到茶的回甘,而品茶最高境界“活”字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但要求飲茶者有敏銳的感覺,還要有好茶、好水、好器、好氛圍來配合。


警惕!你很可能加入了“野雞”涉茶組織!

高考結束后,

大家最關注的就是填報志愿啦!

就在大家紛紛考慮填報志愿時,

“假大學”也蠢蠢欲動,準備作祟了!

這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

因為不僅有“野雞”大學,

茶界,也有“野雞”組織呀!

近日,民政部官網發(fā)布了“民政部公布2021年第五批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中國美容美發(fā)協會、中國藝術收藏與鑒定專業(yè)委員會等8家非法社會組織被曝光。自今年2月份至今,民政部一共公布了五批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

6月7日,地方民政部門依法取締的部分非法社會組織名單(第四批)中,茶藝師聯盟在列。

再往前翻一翻,發(fā)現自2016年以來曝光的名單,涉茶的非法社會組織還真不少。

比如:

中華茶人協會

中國茶葉品牌協會

中國酒茶文化收藏協會

中國茶道國際交流協會

中國禪茶協會

中國茶道協會

中國茶葉協會

看似“國家隊”,竟然都是“碰瓷”的,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尋找他們活動的蛛絲馬跡,不難發(fā)現這些組織都開展過一些活動,比如國際茶展、茶道培訓、茶文化講座、茶游學、茶品鑒會等等,有的甚至還在全國各地設立分會,讓不明真相茶從業(yè)者和茶愛好者們報名,參與疑似非法組織的活動。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各種坑蒙拐騙的“野雞”大學??此聘叽笊系慕M織,實際上是“野雞”組織的?

在濃厚的飲茶氛圍的影響下,逐漸衍生出許多相關的文化產品及各式商業(yè)現象,這些涉茶的非法社會組織也悄然成型。

成立者是所謂的茶人。他們靠著寫書、開班、培訓、演講、茶藝表演等文化交流,及搞茶具、茶人服、茶空間等衍生產品,賺得盆滿缽滿。既然不是“正規(guī)軍”,其中就不乏濫竽充數之輩,以茶人為幌子,以茶牟利,忽悠大眾。茶界既有真心推動茶文化發(fā)展的茶人、孜孜不倦探索茶道真義的茶友,也有些人只把茶當作一門生意。無疑,這是茶行業(yè)的怪現狀。

為什么有的披著“茶”外衣的非法組織被揭穿后會讓人反感?

因為當下茶界有一類“茶人”,其實他們是純商人,對茶根本不甚了解,對茶道更是門外漢,但是他們就自詡“茶人”甚至“茶道大師”,教人喝茶買茶。這種現象各行各業(yè)都有,比如“氣功大師”、“養(yǎng)生大師”、還有各種宗教大師,都會通過各種浮夸的方式,宣傳一些讓人心動的速效法,“綠豆治百病的方法”、“發(fā)功解你人生所有不順”等,神奇簡單地不要不要的,而結果呢?

披著涉茶國字號的組織,他們的目的是借助大家對組織身份的認可來謀取暴利,去茶山找茶,他們與茶農談的不是工藝品質,而是價格和價值,想的也是如何低買高賣;

他們教學,教的是他們包裝的產品,他們把一片茶葉吹得天花亂墜,去過兩次武夷山,就能把各個山場的茶葉說得頭頭是道,在云南的老茶樹下合過幾次影,就能把千年古樹的“茶氣”感受得淋漓盡致。

圈里有句話叫“真正懂茶的人難賣茶”,講得便是這個道理,你真的懂茶,會用那么多浮夸的詞匯放在“茶”身上嗎?一片來自大自然的樹葉,它的一切都來自于腳下的土壤,它們是最接地氣的存在。

如果茶組織的各類活動算作產品的話,那么“野雞”組織就像販賣假貨的商人,人們反感的是,他們在以茶為名義的活動背后,不是為了讓聽者了解真正的知識,僅僅是為了掏空學茶者口袋里的錢而已。

虛假浮夸的認知存在每個行業(yè),對每個行業(yè)都有不小的殺傷力,“野雞”組織正是虛假信息的傳播源之一,他們扭曲了茶葉的真實情況,帶動了某些偏激的消費觀,炒作高價茶,最終的結果不過是害人害己,不僅深深傷害了茶農、消費者,而當那層假皮被撕裂時,他們什么也不是!

每個產業(yè)都是一面鏡子,是整個社會風氣的縮寫,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進入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這些年,我們即享受到了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福利,而其副作用也讓中國人備受煎熬。商業(yè)貿易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偷工減料、冒牌假貨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一系列問題造成了社會的人心浮躁和敏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降到了極低的水平,如何重建社會的誠信度,促進人與人的信任度,是社會性的問題,社會性的問題不是一時半會造成的,更不可能一時半會兒能夠解決。

茶業(yè)其實在農業(yè)的比例里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又在社會上占據重要的地位。承載千年文化的茶界,匯聚了太多有識之士,這個行業(yè)是可以做出更多富有影響力的表率的。我們應該呼吁從我做起,呼吁身邊的人更加重視這個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我們誠以待人,誠以待“茶”,社會前進的信心和希望其實就在身邊,就在當下。時下有句話說得不賴,我們應該“多點真誠,少點套路”,大家認為如何呢?

在此,小編提醒茶友及茶行業(yè)從業(yè)者,注意辨別社會組織的真?zhèn)?,在與一些不了解的行業(yè)組織合作時,一定要先查詢是否在各級民政部門登記注冊,提高警惕,避免受騙上當??傻顷懨裾繃颐耖g組織管理局主辦的“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查詢社會組織的真?zhèn)巍?/p>

如發(fā)現非法組織的活動線索(如活動場所、負責人等),還可點擊進行投訴舉報!

另外,附上民政部注冊的國字號茶行業(yè)組織

(按民政部登記的成立時間順序)

中華茶人聯誼會(1991年6月27日)

中國茶葉學會(1991年7月11日)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1991年10月14日)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1991年12月16日)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1993年11月8日)

華僑茶業(yè)發(fā)展研究基金會(1994年9月6日)

海峽兩岸茶業(yè)交流協會(2011年12月26日)

不要被野雞組織忽悠啦!

來源:茶道傳媒,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180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