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具和茶

找到約11,691條結(jié)果 (用時 0.061 秒)

茶具和茶器的區(qū)分是什么?


在習(xí)茶的過程中,我們很少把茶具和茶器去做嚴(yán)格的區(qū)分,經(jīng)常把二者籠統(tǒng)地混為一談,茶器于茶具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是一個籠統(tǒng)概括,或茶具就是茶器,或茶器等于茶具。

陸羽在《茶經(jīng)》里對茶具和茶器,從概念上做了明確的定義,分別單列在第二章和第四章將茶器于茶具的嚴(yán)格分類。

他把關(guān)于采茶、制茶的工具,定義為茶具。

把與烹茶相關(guān)的不可缺少的用具,把對茶的育化有改善作用的工具,全部定義為茶器。

并著重對茶器做了詳細(xì)的闡述,從而賦予了茶器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品格。茶器以載道,茶道由器傳,而非茶具。

陸羽在《四之器》里列出了詳細(xì)的煎茶器清單,共計二十六種。若平時不用,或攜帶外出時,其他的二十五器。

?

具?

(yíng),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jǔ)。以竹織之,受五升?;蛞欢?、二斗、三斗者,茶人負(fù)以采茶也。

,無用突者。

,用唇口者。

甑(zèng ),或木或瓦,匪腰而泥?;@以箄(bì)之,篾(miè)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注于甑中,又以榖(gǔ)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并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 duì ),惟恒用者佳。

規(guī),一曰模,一曰棬(juàn)。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一曰臺,一曰砧(zhēn)。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yán),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guī)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bì)莉,一曰贏子,一曰蒡(bàng)莨(láng),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qǐ),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解,押解,搬運)

,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一曰棧。以木構(gòu)于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榖(gǔ)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塘煨火,令煴(yūn)煴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

器?

風(fēng)爐(灰承) 筥(jǔ 炭檛(zhuā) ?火筴(jiā) ??鍑(fù)交床 ??夾 ??紙囊 ? 碾

羅合 則 ??水方 ??漉水囊 ? 瓢 ???竹筴鹺(cuó)簋楬(jiē) ?熟盂 ?碗 ? ?畚(běn)

札 ?滌方 ???滓(zǐ)方 ?巾 ??具列 ???都籃?

?

風(fēng)爐(灰承)

風(fēng)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wū)墁(màn)。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 xùn)下離于中”;一足云“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shè)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飚(biāo)漏燼之所。上并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dì)?(niè)于其內(nèi),設(shè)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fēng)獸也,畫一卦曰巽(xùn )。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fēng),離主火,坎主水,風(fēng)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pán)抬之。

?

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蛴锰?,作木楦( xuàn)。如筥形,織之,六出圓眼。其底、蓋若利篋(qiè)口,鑠之。

?

炭檛

炭檛(zhuā ),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一豐中,執(zhí)細(xì),頭系一小钅展,以飾檛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蜃麈m,或作斧,隨其便也。

?

火筴

火筴,一名筯,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臺鉤鏁( suǒ)之屬,以鐵或熟銅制之。

?

鍑(音輔,或作釜,或作鬴)

?

交床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 wān)中令虛,以支鍑也。

?


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jié),節(jié)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潤于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蛴镁F、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

紙囊

紙囊,以剡(shàn)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

碾(拂末)

?

羅合

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羅)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jié)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

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zhǔn)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嗜濃者增,故云則也。

?

水方

水方,以椆(zhòu)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縫漆之,受一斗。

?

漉水囊

?

?

竹筴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

鹺(cuó)簋

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léi),貯鹽花也。其揭,竹制,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

熟盂

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


?

畚(běn)

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蛴霉_。其紙帕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札,緝栟(bīng)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

滌方

滌方,以貯滌洗之余。用楸(qiū)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

滓(zǐ)方

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

巾,以絁(shī)布為之,長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潔諸器。

?

具列

?

都籃



免責(zé)聲明:本文章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茶具世界】中國茶具的演變(一)

中國茶具是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反映了我國飲茶文化的發(fā)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

  中國在漢代以前沒有專門的飲茶器具,都是和飲食、飲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飯的鍋,飲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晉代盧琳《四王起事》中記載“待瓦盂承茶”,是說晉惠王飲茶仍用盂(吃飯的陶器)。更沒有茶具的記載,就像古代無“茶”字ー樣。

  1、“茶具”一詞的出現(xiàn)

  我國在漢代時飲茶開始流行,不但有了買茶的市場,也有了專門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開始出現(xiàn)。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漢代王褒的《僮約》,文中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p>


  這時茶還沒有專門飲茶的茶具,但對飲茶的器具已比較講究了。要精選好的碗,要清洗干凈。

  2、第一個專用的煮茶鼎

  我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客來敬茶已經(jīng)成了禮儀,這時茶具開始從酒食用具中逐漸分離。晉代左思的《嬌女詩》就有“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鑠”的描寫。是說煮茶已有專用的鼎了。喝茶的碗也選用餅足、底部露胎的廣口碗。

  3、第一個專用茶盞


  釉陶的發(fā)展,推動了茶具的分離。兩晉南北朝就出現(xiàn)隨著帶托的青釉茶盞,盞與承托以釉相粘連,造型古樸,通體施青釉,成了專用的茶盞。這是我國飲茶專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現(xiàn)。

  4、茶壺原型雞首湯瓶出現(xiàn)

  三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盛水,注水的湯瓶,它造型講宄,壺嘴是標(biāo)準(zhǔn)的拋物線形,出水口圓且細(xì)小,出水有力,落足準(zhǔn)確。壺的一側(cè)有一雞頭,開始是裝飾,到東晉演變成空骨狀,水可以順其流入壺內(nèi)。

  因有雞頭,所以叫雞首湯瓶。經(jīng)隋代改進,到唐初,越窯生產(chǎn)的雞首湯瓶已是非常精美,后來被執(zhí)瓶逐漸代替。

  二、專用茶具的發(fā)展

  我國茶文化進入唐代步入興盛期,飲茶極為普遍,“不問道俗,投茶取飲”。

  “茶道”誕生,陸羽寫成了《茶經(jīng)》,從而帶動了茶具的發(fā)展。特別是當(dāng)時我國陶瓷業(yè)的興起,更加推動了我國茶具的迅速發(fā)展。

  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就寫了20多種飲茶的專用工具。

  1987年在陜西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宮廷專用茶具,非常豪華,考究。

  但在民間大量存在的還是以陶瓷的碗,盞飲茶。碗和盞的區(qū)別是:碗大,盞?。煌肟梢猿燥埡染?,盞只能用于喝茶。盞敞口淺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淺盤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顯茶的顏色,保持茶香,且不燙手,所以很快出現(xiàn)了陶瓷的專用茶具。唐代最著名有南北兩大名窯。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窯,專門生產(chǎn)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臺的邢窯,專門生產(chǎn)白瓷茶具。唐代詩人皮日休曾賦詩曰:“邢人與越人,皆能制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p>

  陸羽也在《茶經(jīng)》中說“越瓷似玉”“邢瓷類銀”“邢瓷如雪”“越瓷像冰”。白瓷茶盞較厚重,外口沒有凸起的卷唇。

  青瓷茶盞“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在唐代,邢窯的白茶盞“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越窯的青瓷有“陶成先貢吾君”的榮耀。南北瓷窯生產(chǎn)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窯

  到了宋代,飲茶更為普及和講究。特別是斗茶成風(fēng),更是推動對飲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窯、名盞爭相出現(xiàn)。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窯。

  (1)汝窯。在河南寶豐。宋時寶豐屬汝州,所以稱汝窯,以生產(chǎn)青瓷為主,以釉色純而聞名天下。

  (2)官窯。官辦的瓷窯,專門為皇宮貴族燒制瓷器。北宋時設(shè)在開封,南宋時設(shè)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窯(景德鎮(zhèn))。官窯主要生產(chǎn)青瓷,對青釉的色之美特別重視,工藝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fēng)格。

  (3)鈞窯。在河南禹縣。宋時禹縣屬鈞州,故稱鈞窯。是北方青瓷一派發(fā)明了制瓷史上“窯變色釉技術(shù)”,釉色青里透紅,燦若云霞。如天青釉帶托茶盞、玫瑰斑茶碗都是絕世珍品。

  (4)哥窯。在浙江龍泉。龍泉窯有章氏兩兄弟,都是以生產(chǎn)青瓷為主,在當(dāng)時評選全國五大名窯時,哥哥的瓷窯被選中,故稱哥窯。哥窯以紋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

  (5)定窯。在河北曲陽。宋時曲陽屬定州,故稱定窯,定窯以生廣白瓷為主,瓷質(zhì)堅密細(xì)膩,質(zhì)薄有光,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聞名,如黃釉木紋瓷茶杯。

  3、點茶寶碗一一黑釉盞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變成“點茶法”,大興斗茶之風(fēng),茶色崇尚白色,從而推動了黑釉的發(fā)展,使黑釉異軍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勢。宋代的貢茶中心在建陽,建窯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別是黑釉兔毫盞,成了千金難求的斗茶寶碗,兔毫盞釉面紺黑如漆,盞底有放射狀條紋,紋理暢達,細(xì)如兔毫。

  茶湯入盞后銀光閃亮,盞紋與茶紋交相輝映,水痕蕩漾,經(jīng)高手“點茶”,會浮現(xiàn)花鳥魚蟲“水丹青”,達到點茶的極高境界。宋代有一個和尚叫福全,是點茶高,他點的茶(分茶),盞里可幻化出山永畫。

  他作詩曰:“生成盞里水丹青,巧畫功夫?qū)W不成。欲笑當(dāng)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唐宋時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體。其他金、銀、銅、錫、玉、石、竹、木等茶具雖有出現(xiàn),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敘述。

  4.茶壺的前身一一湯瓶


  在宋代的“點茶”實踐中,對湯瓶進行了改進,成了小而輕的注水專用工具。湯瓶是唐初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點殺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湯瓶就成了注水的專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輕。有蓋,平底,瓶嘴細(xì)而長,高出瓶口。出口圓而細(xì),以便點茶時注水合理控制。湯瓶為后來茶壺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chǔ)。

  致此,茶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從食用變?yōu)榱孙嬘?,而人們的飲茶方式也從煮茶發(fā)展到了點茶,對茶具和茶品質(zhì)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尤其是點茶法的出現(xiàn)更加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人不同于前人對物質(zhì)、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甚至點茶法對周邊國家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日本的茶道影響頗深。

  而茶歷經(jīng)千年,早已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可以說,對中國人而言,茶已經(jīng)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精神寄托。

 ?。ㄎ恼虏糠秩〔挠谟谟^亭先生所著《觀亭茶道》)

? ? ? ?(編輯:林文彬)

? ? ? ? 來源:茶館網(wǎng)? ? 北京茶世界

茶具的演變(1)

中國茶具是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反映了我國飲茶文化的發(fā)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

中國在漢代以前沒有專門的飲茶器具,都是和飲食、飲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飯的鍋,飲茶用喝水或喝酒的器具。

晉代盧琳《四王起事》中記載“待瓦盂承茶”,是說晉惠王飲茶,仍用盂(吃飯的陶器)。那是沒有專用茶具,就像無專門的“茶”字ー樣。

1、“茶具”一詞的出現(xiàn)

我國在漢代時,飲茶開始流行,不但有了買茶的市場,也有了專門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開始出現(xiàn)。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漢代王褒的《僮約》,文中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p>

這時對飲茶已比較講究,要精選好的碗,要清洗干凈。

2、第一個專用的煮茶鼎

我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客來敬茶已經(jīng)成了禮儀,這時茶具開始從酒食用具中逐漸分離。

晉代左思的《嬌女詩》就有“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鑠”的描寫。是說煮茶已有專用的鼎了。

喝茶的碗也選用餅足、底部露胎的廣口碗。

3、第一個專用茶盞

釉陶的發(fā)展,推動了茶具的分離。

兩晉南北朝就出現(xiàn)隨著帶托的青釉茶盞,盞與承托以釉相粘連,造型古樸,通體施青釉,成了專用的茶盞。這是我國飲茶專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現(xiàn)。

4、茶壺原型雞首湯瓶出現(xiàn)

三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盛水,注水的湯瓶。

它造型講宄,壺嘴是標(biāo)準(zhǔn)的拋物線形,出水口圓且細(xì)小,出水有力,落足準(zhǔn)確。壺的一側(cè)有一雞頭,開始是裝飾,到東晉演變成空骨狀,水可以順其流入壺內(nèi)。

因有雞頭,所以叫雞首湯瓶。經(jīng)隋代改進,到唐初,越窯生產(chǎn)的雞首湯瓶已是非常精美,后來被執(zhí)瓶逐漸代替。

二、專用茶具的發(fā)展

我國茶文化進入唐代步入興盛期,飲茶極為普遍,“不問道俗,投茶取飲”。

而陸羽寫成了的《茶經(jīng)》,帶動了茶具的發(fā)展。特別是當(dāng)時我國陶瓷業(yè)的興起,更加推動了我國茶具的迅速發(fā)展。

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就寫了20多種飲茶的專用工具。

1987年在陜西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的唐代宮廷專用茶具,非常豪華,考究。

但在民間,大量存在的還是以陶瓷的碗、盞飲茶。

碗和盞的區(qū)別是:碗大,盞小;碗可以吃飯、喝酒,盞只能用于喝茶。盞敞口淺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淺盤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顯茶的顏色,保持茶香,且不燙手。所以,很快出現(xiàn)了陶瓷的專用茶具。

唐代最著名有南北兩大名窯。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窯,專門生產(chǎn)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臺的邢窯,專門生產(chǎn)白瓷茶具。

唐代詩人皮日休曾賦詩曰:“邢人與越人,皆能制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

陸羽也在《茶經(jīng)》中說“越瓷似玉”“邢瓷類銀”“邢瓷如雪”“越瓷像冰”。

白瓷茶盞較厚重,外口沒有凸起的卷唇;青瓷茶盞“口唇不卷,底卷而淺”。

在唐代,邢窯的白茶盞“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越窯的青瓷有“陶成先貢吾君”的榮耀。南北瓷窯生產(chǎn)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窯

到了宋代,飲茶更為普及和講究。特別是斗茶成風(fēng),更是推動對飲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窯、名盞爭相出現(xiàn)。

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窯:

(1)汝窯。在河南寶豐。宋時寶豐屬汝州,所以稱汝窯,以生產(chǎn)青瓷為主,以釉色純而聞名天下。

(2)官窯。官辦的瓷窯,專門為皇宮貴族燒制瓷器。北宋時設(shè)在開封,南宋時設(shè)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窯(景德鎮(zhèn))。官窯主要生產(chǎn)青瓷,對青釉的色之美特別重視,工藝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fēng)格。

(3)鈞窯。在河南禹縣。宋時禹縣屬鈞州,故稱鈞窯。是北方青瓷一派發(fā)明了制瓷史上“窯變色釉技術(shù)”,釉色青里透紅,燦若云霞。如天青釉帶托茶盞、玫瑰斑茶碗都是絕世珍品。

(4)哥窯。在浙江龍泉。龍泉窯有章氏兩兄弟,都是以生產(chǎn)青瓷為主,在當(dāng)時評選全國五大名窯時,哥哥的瓷窯被選中,故稱哥窯。哥窯以紋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

(5)定窯。在河北曲陽。宋時曲陽屬定州,故稱定窯,定窯以生廣白瓷為主,瓷質(zhì)堅密細(xì)膩,質(zhì)薄有光,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聞名,如黃釉木紋瓷茶杯。

3、點茶寶碗一一黑釉盞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變成“點茶法”。大興斗茶之風(fēng),茶色崇尚白色,從而推動了黑釉的發(fā)展。黑釉的異軍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勢。

宋代的貢茶中心在建陽,建窯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別是黑釉兔毫盞,成了千金難求的斗茶寶碗。兔毫盞釉面紺黑如漆,盞底有放射狀條紋,紋理暢達,細(xì)如兔毫。

茶湯入盞后銀光閃亮,盞紋與茶紋交相輝映,水痕蕩漾,經(jīng)高手“點茶”,會浮現(xiàn)花鳥魚蟲“水丹青”,達到點茶的極高境界。

宋代有一個和尚叫福全,是點茶高手,他點的茶(分茶),盞里可幻化出山水畫。

他作詩曰:“生成盞里水丹青,巧畫功夫?qū)W不成。欲笑當(dāng)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p>

唐宋時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體,其他金、銀、銅、錫、玉、石、竹、木等茶具雖有出現(xiàn),但并不流行,故不敘述。

4.茶壺的前身一一湯瓶

在宋代的“點茶”實踐中,對湯瓶進行了改進,成了小而輕的注水專用工具。

湯瓶是唐初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點殺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湯瓶就成了注水的專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輕。有蓋、平底,瓶嘴細(xì)而長高出瓶口。出口圓而細(xì),以便點茶時注水合理控制。

湯瓶為后來茶壺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chǔ)。

至此,茶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從食用變?yōu)榱孙嬘?而人們的飲茶方式,也從煮茶發(fā)展到了點茶,且對茶具和茶品質(zhì)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

尤其是點茶法的出現(xiàn),更加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人不同于前人對物質(zhì)、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點茶法也對周邊國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日本的茶道影響頗深。

茶歷經(jīng)千年,早已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可以說,對中國人而言,茶已經(jīng)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精神寄托。

來源:茶藝大師工作室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1,502條結(jié)果 (用時 0.02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89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