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具整套哪種好

找到約7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普洱茶的品飲鑒賞

???????在云南茶山,茶農照顧著茶樹的生長,精選好的茶青,將初制好的滇青毛茶【滇青:以云南大葉種茶葉經(jīng)曬干而成的茶;滇綠以云南區(qū)域內的茶葉以綠茶工藝而成的茶;滇紅以云南區(qū)域內的茶葉以紅茶工藝而成的茶。】交給茶廠的制茶師傅。制茶師傅以其專業(yè)的知識、經(jīng)驗、技術來完成茶品的精制。完成的普洱茶交到茶商的手上,茶商透過專業(yè)的倉儲知識與方式,讓茶品趨于老、陳、完美。喝茶的朋友,有感于茶葉生產制造倉儲過程的專業(yè)、繁瑣、用心,乃以虔敬的心情,以最好的經(jīng)驗技術,配合適當?shù)牟杈?,將一壺好茶沖泡出來,或與茶對話,或分享給親朋好友。至此,茶葉才能算初步展現(xiàn)了其生命的精華。



喝茶人的各種類型


???????如今,喝普洱茶已經(jīng)是一種流行風潮了,但是,隨著不同人用不同的心情和方式來喝茶,普洱茶的品飲就有了各種的面向。有的人將喝普洱茶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有些人當成瘦身減肥養(yǎng)生保健的工具;有些人用普洱茶來修身養(yǎng)性;也有些人將品茗過程視為藝術生活的實踐。普洱茶本身不會說話,卻是一面鏡子,它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觀,乃至于待人處世的方式;用心的人可以借著普洱茶提升生命境界,尋常百姓至少也可以借著它提神醒腦、增進辦事效率。整理歸納各種的【喝茶人】,大約可以分成下面幾個類型:


生活型


???????對于這類的朋友來說,喝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哪種茶,如何沖泡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每天一定要喝到茶,就如同肚子餓了一定要吃飯一樣地自然。人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于生活型的喝茶朋友來說,再恰當不過了。這類型的朋友,喝茶可能只是當成日常生活中補充水分、提神醒腦的飲料,但是也有可能已經(jīng)實踐了品茗的最高境界,渾然忘我而不知。

學者型


???????人心總是好奇,對于未知的事情總是有求知的欲望,否則喝茶就好了,何必在意什么茶?產于何地?年份如何?產銷過程?包裝方式?產品規(guī)格?乃至于沖泡一壺茶,還要討論其茶香、茶湯、茶滋、茶氣、水性、韻味.....越分越細,越討論越講究,甚至連茶葉渣(葉底)都要拿到放大鏡下面檢視一番;甚至用各種科學的方式去探究普洱茶物理、化學性質。喝茶用這種方式喝,豈不有些繁瑣累人了!不過人類知識智慧的累積,也就是靠著這些【為什么】、【因為】、【所以】......【純粹理性的判斷】過程得來的。無可厚非地,對于知識的追求,總是要經(jīng)過【分別一切法】的過程,因此未來能喝到更美好品質的普洱茶,學者型喝茶的朋友,功不可沒。


鑒賞型


????????把喝茶當成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或是審美經(jīng)驗的過程,是藝術的饗宴、是美的體驗,這是鑒賞型品茗朋友的特色。所以您能看到他(她)的泡茶過程,如同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乃至于一個執(zhí)壺的動作、水柱的曲線,都是如此優(yōu)雅完美。他(她)大約會不惜成本去找來最好的紫砂壺,也會翻山越嶺尋求最甜美清純的山泉水;您說他鉆研講究,他嫌你過于嚴肅認真,您說他愛茶成癡,他反而樂不可支、對您推心置腹。他當然要找心中認定最好的普洱茶,而且可能心情不好、天氣不佳、旁人不對......一概不泡。但是如果能與他共飲,絕對能飲出普洱茶最美最真的個性,喝茶也理所當然成為人生一種享受、一大樂事。



儀式型


???????無規(guī)矩不可能成方圓,儀式型的喝茶朋友,您可以看到他正襟危坐,將備茶、泡茶、喝茶、收拾茶具的整套過程,處理的有條不紊、一絲不茍,甚至一滴茶湯滴到茶具外面都是遺憾。品茗對他來說,是一種宗教般的儀式,是一種道德的自我實踐,是【道】的體驗與彰顯。同儀式型的朋友喝茶,您可能輕松不起來,但是卻能感受到生命中莊嚴肅穆的崇高境界。


功利型


???????功利型的朋友將喝茶當成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例如:體重過重的朋友為了減肥瘦身而喝普洱茶,高血壓心臟病的朋友為了降低血脂而喝普洱茶,有一部分茶行茶商為了賣普洱茶而喝普洱茶,都可以算是這類型的茶友。



??

?

  對于傾情于普洱茶的茶人和茶迷,陳年普洱茶是一種有著記憶的茶品。作為一種向后看的茶,陳年普洱浸潤著歲月的秘香。在它的濃釅和淳厚中,貯藏了時間的重量。

?

  

?

  

????????陳年普洱茶,這“能喝的古董”,時間尤如那些沉默的普通而平凡的制茶人,默默地就參與了創(chuàng)造。在光陰的手掌里,一切都顯得自然而平實。

?

  是的,一切都只能靠緣份。一餅陳年普洱,藏在不同的地域,不一樣的空間,會有不一樣的品性。

?

  幾十年的光陰里,始終保持著潔凈,始終偏處一偶陰涼,始終能自由自在地呼吸,這樣的陳年普洱,才是至愛之物。世間造化,莫過于此。

?

  

????誰靜悄悄地守著一磚一餅,從少年到白頭?誰在風燭殘年,只與它默默對視,像無語的交談?一個在青年時期,會為自己的晚年準備茶品的人,他定是熱愛著他的生活,定是熱愛著他的人生,也一定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

  這樣的人,他一定不會虛度了光陰,不會透支自己的年華。他也一定不會因了勞碌,因了奔波,就丟失了風雅。他會留下一份斯文,尋一杯他珍藏的陳年普洱茶?! ?/p>

?

  今天的陳年普洱,得益于昨天的收藏者,而明天的陳年普洱,要寄希望于今天的收藏者。作為一個愛茶之人,平日里收藏些“青沱”、“青餅”和“青磚”,體驗一下歷史對茶的雕塑過程,時間對茶的風格的積累過程,是一件既有意義又有趣味的事。

?

  在這個過程里,不能急燥,只能等待和守侯。一個真正懂得品飲普洱茶的人,他總是能夠多買新茶,藏少量的舊茶,在交替品飲的過程中,延續(xù)著自己對普洱茶的喜好和追求。

?

  陳年普洱是時間的醍醐,是光陰對細節(jié)的耐心雕鑿,陳年普洱,更是一種在時光流逝中的靜默,在這種靜默中,生活上升為藝術。陳年普洱還是一種頓悟,是一種用時間去完成的修行,是茶禪一味最好的注釋。

?

  品茗陳年普洱,就是品味漫漫人生。來來往往的功名利祿,沉沉浮浮的榮辱炎涼,原本都輕于鴻毛與浮云。只有時間,才是真正的智者,它讓心靜了,讓志清了,讓理明了。在淡泊與寧靜中,時間積淀下了黃金和珍貴。  越陳越香,是普洱茶最為獨特的風味與特色。這“陳”,不是老;這“香”,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香,它不僅僅屬于嗅覺,更多地屬于心靈;這樣的“香”,是高香,是有了境界的香,它是茶香、茶韻、茶氣和茶味的結合體。

?

  不同的品質,不同的環(huán)境,不一樣的時間,造就的是獨特的滋味與韻味,這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彌漫同一種陳香的普洱茶,就像樹上,長不出同樣的兩片樹葉一樣。即使是同一片陳年普洱,將其泡飲,前后變化的萬千水性,品茗者品到的也是不同的滋味。

?

  越陳越香還啟迪了人生。一個人,一個在人生里不虛度光陰的人,同樣是會越上年紀越有魅力的。時間,摧毀了多少美人,打敗了多少英雄,卻獨獨成就了一片茶餅。這其中的意味,深長得讓人喟嘆。

?

  


陳年普洱茶,一生所愛,您值得擁有!

“有閑來滴茶”

我是一個潮州人。

這個地域有著一些標簽,有褒有貶,但我自查,這些標簽我多數(shù)是不符合的。唯有一點,是我作為一個潮州人做得最為專業(yè)的,那就是喝茶。

網(wǎng)上有過一些圖片,關于潮州人愛喝茶的程度,比如:跑馬拉松,選手跑步經(jīng)過的地方竟有工夫茶招待,堵車中,潮州人的車里改裝出悠閑的工夫茶茶位,諸如此類,隨時隨地有那么一套工夫茶具傍身,就可以無懼世事變遷,不知老之將至。


潮州人的便攜式工夫茶具

這些圖片和段子,可以說并不夸張,是我本人。

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沖茶??崭购炔韬鹊轿甘彻芊戳?,但我還是離不開它。白開水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難忍受的東西。出差時我也帶著便攜式工夫茶具。有時我在外地鄉(xiāng)村,看到村民們閑聚村頭,三三兩兩聊得很開心,但我還是覺得少了點什么。我旁觀駐足,細看,他們缺的,就是一套茶具。我就很想把我袋子里的簡易版茶具拿出來請他們喝茶。我就想對他們說,沒有喝茶的閑聚是沒有靈魂的。沒有茶的生活也總像是臨時的。

喝茶對我來說是童子功。小時候我奶奶在每天上午就開始沖工夫茶。她收拾好廚房、買好菜,然后就到了主婦的工夫茶時間,給主婦工作做個標點符號,創(chuàng)造一個停頓的節(jié)奏。

現(xiàn)如今,我也到了接近當年我奶奶那樣的年紀了,我跟我奶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開始工作之前,必須先把茶具擺好,把水煮上。當茶葉從罐子里拿出來放到蓋碗中,那個時刻,甚至不需要喝到茶,我已經(jīng)感到了幸福和穩(wěn)定。

我奶奶沖了茶之后,還有一個在我當時看來很不理解的行為,就是特意端起其中一杯,推開隔壁鄰居家門,請鄰居的老嬸嬸喝一杯。

大家知道的,我們潮州的工夫茶很小一杯,別說端著走,就連坐著拿起來喝,對一些人都會有難度,因為確實太小杯了,容易燙手。再說了,這么一口茶,別人會缺這么一杯茶么?還值得專門送過去?


家里的工夫茶具

當然不缺,在我奶奶或老嬸給對方送去這杯茶的時候,說不定對方也正沖了茶。所以這杯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這樣的心意。

直到現(xiàn)在長輩還是經(jīng)常會讓小孩給家里正忙碌的哪個家人端一杯茶去,這是吾鄉(xiāng)的一個禮儀,這種禮儀是由孩子來替長輩實施。以前讀杜甫的詩,“怡然敬父執(zhí),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我總在想,孩子們的這個行禮,到底是什么禮?如果在吾鄉(xiāng),想必就是端一杯茶的禮儀。

成年后我注意到,很多比較溫馨的家庭關系,會體現(xiàn)在這么一個細節(jié)中。如果有一個家庭成員在廚房忙碌,其他家庭成員沖茶的時候,肯定會把其中的一杯特意端到廚房里去,給忙碌的那個人喝。

我奶奶喝的茶,其實是很廉價的茶葉,那個年代的人喝不了好茶葉,但因為喝得多,喝上癮,她形成了喝濃茶的習慣。這一點,我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我知道不健康,但還是習慣喝濃茶,覺得淡的茶里面似乎含有水分,喝的時候有種沒有被滿足的難受。外地的朋友評價我喝的茶:看起來顏色像醬油,喝起來味道像中藥。

這種茶,在潮州話里,被稱為“燜茶飯”,意思是茶葉投到蓋碗中要非常滿,像燜米飯那樣。還有另一個很生動的說法,叫:水溜縫才能進。

燜茶飯只有工夫茶具才能做到。大家可以看到圖片上有工夫茶的形態(tài),一般就是一個蓋碗,外加三個或者四個小杯。這種茶具是潮州特有的,最大特點就是杯子非常小。

杯子小,就意味著要不斷地沖泡,也要不斷地洗杯,因此,喝茶的流程也會被極大地拉長。喝每杯茶的頻率也在極大地增加。

這其實是人為地使沖茶過程增加了難度。

但是,一件事稍有難度,會天然地成為一個凝聚力。坐在一起的人,某個程度上都在關注喝茶這件事,再陌生的人也能拉近距離,因為畢竟有件事可以一起做,不會干坐著大眼瞪小眼。

或者可以反過來說,這杯茶也能拉遠距離。因為有茶,這件類似于他者的事物存在,我們可以只聊聊眼前這杯茶,不必交淺言深,有違內心。

大家可以想想啊,如果邀請別人來家里做客,有些什么說法?

我們所聽過的有:

有空來家里玩?!@顯得很抽象,怎么玩,玩啥?

有空來家里吃飯?!@顯得太正式,太隆重了。

還有電視劇《潛伏》里翠平是這么說的:“有空來家里炕上坐”——這又實在有點過分隨和、過分親切了。

還是吾鄉(xiāng)的邀請最為得體和輕松:“有閑來滴茶”——“有空來家里喝茶”。它顯得散淡又具體,進可攻退可守。避免了很多尷尬,又避免了很多用力過猛。

我在不同的季節(jié)去了好幾次草原,住在不同的牧民家里。我慢慢地了解到,在他們的文化中,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能指”。

我還曾經(jīng)在新疆喀什開車去奧依塔克冰川的路上迷了路,只好走進一個維吾爾族人的家里問路。我很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個熱情的維吾爾族老漢,正坐在他家看不出顏色的地毯上,一個人獨斟獨飲,一邊喝茶,一邊聽著收音機,表情非常放松和享受。

那個時刻我意識到,愛茶的人遍布祖國每一個角落。

而我現(xiàn)在所生活的廣州,也愛喝茶。小說《三家巷》就是寫廣州本地的故事,那里面有些諺語就是跟茶有關的,比如形容一個人很開心,精神狀態(tài)很好,會說“好像喝過門官神的茶”。巴金在文章中寫:“廣州人每天總有大部分的時間消磨在茶館里面。許多人一天總要進三次茶館。在習慣上規(guī)定的飲茶時間內,每個茶樓都沒有空位?!?

粵語中不說“喝早茶”,而說“嘆早茶”,一個嘆字,盡顯享受。人們會用嘆世界表示享受生活,享福,還會說:你們就好啦,有退休金,朝朝嘆早茶。

我有個好朋友老王,她在老城區(qū)上班。她跟我說過一個奇觀,十年前,她每天上班是早晨的六七點,沿路要經(jīng)過老城市的茶樓,那些茶樓還沒有開門,但門口已經(jīng)有了不少等待著的老人家,這些老人覺少,醒得早,醒來后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到茶樓來喝茶。

有些老人家習慣一個人來嘆早茶,來的路上順路買份報紙,然后在固定座位坐下,點個“一盅兩件”,開始看報紙,一邊看報紙一邊嘆早茶,吃點心,直到把報紙縫里的廣告全看完了,這時,也到了中午了,正好離開。

當然,這些年,茶樓開門晚了,也很少看到有老人家那么早就等著到茶樓喝茶了,報紙也少了,所以在茶樓里看報紙的老人家也少見了。但是,茶樓里還是熱鬧極了,依然是坐滿了老人家。

只不過,廣州人的嘆早茶,根本不是喝茶,主要吃點心,腸粉,燒麥,金錢骨,鳳爪,叉燒包,蘿卜糕,牛肉球,馬拉糕……這些點心遠比那壺茶著名多了。至于那壺茶,在潮州人看來,茶味是非常淡的。

不管是維吾爾族老漢的老茶館,還是廣州人的茶樓,對于潮州人來說,都是沒必要的。因為潮州人本身就自帶茶館,每個潮州人自己就是一個茶館。

對潮州人來說,喝茶是不需要到茶館去的。也就是說,是不需要環(huán)境來配合的。一個人可以,多個人也可以。做菜之余可以,堵車時可以,跑馬拉松也可以。

有一次,我在順德的某個工地上,一片狼藉,水泥沙石預制板之中,只有一個工人。他在埋頭干活,在他旁邊,一些磚頭搭建了一張極簡易的矮桌,上面擺了一套工夫茶具。一個蓋碗,兩個杯子。我看到這套茶具就知道這是一個潮州人。工地上只有他一個人,一般的工夫茶具有三個杯子,但他只用兩個,仿佛自己與自己對飲,那個場景,有些寂寞,有些傷感。但反過來想,即便一個人,起碼也要用兩個杯子,這就是一個喝工夫茶的人最后的倔強。

我還有一個朋友,每天上班前,總是騎車到郊外運動一下,行囊里背上整套茶具包括小火爐,還有一小罐煤氣。然后找個地方喝上一泡再上班。

還有一個朋友,只是工薪階層,卻從二十年前就開始購置制茶的設備放在家里,每年春天,他就到鳳凰山的茶農那里買一些曬完青的毛茶,自己回來焙。他只是因為太愛喝茶了,所以就發(fā)展出這樣的業(yè)余愛好。

喝茶對于吾鄉(xiāng)人們,是非常日常的事,哪怕是鄉(xiāng)下不識字的老農,在描述茶的滋味時,都會有很多心得,哪條茶好,哪條茶不好,每個人都有發(fā)言權,甚至會使用很多微妙和雅致的用詞:

比如說某一種茶葉韻味很足,他們會說“有喉底”,如果香氣很濃烈,他們會說“這個香氣太霸道”,太苦的茶,他們會說“沖到了茶膽”,如果茶堿過多,喝了之后容易肚子餓,他們會說“這個茶太剝削”,如果是高山采的茶,他們也能敏感地喝出來,說“這條茶有山韻”。就是他們在日常中的語言。

我想,能夠描述出這些細微感受的族群,必定是非常敏感和細膩的。

而這種敏感和細膩,對于寫作者來說,極為重要。從這個角度看,這可能是喝茶與寫作之間,對我來說的某種聯(lián)系。

也許可以說這就是我的老家的祖輩們在我身上埋下的某種基因,某種微妙的能力。

幾年前我出版了一本跟老家有關的書《私城記》,在書里我寫了關于我在老家度過的童年。對過往的這些回溯,使我進一步地看到我的來路,我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過去。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想到了老家的一句諺語。這句諺語也跟茶有關。是說:“假勤快才去洗茶漬?!?

因為每家每戶的工夫茶具都有很多的茶漬,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些茶漬是不需要洗掉的,把這些茶漬洗掉的人,不是真的勤勞,是花時間做了一件沒必要甚至掃興的事。

為什么這些茶漬不需要洗掉呢?因為它們就是過去的痕跡,是一些好的印記。

在我鄉(xiāng)的老人看來,這些茶漬是之前每泡茶所留下的積累,自帶芬芳,把每一泡茶的好處以某種形式疊加在一起。

梁啟超曾經(jīng)把這種茶漬累累的茶壺用來解釋“業(yè)”。說這些用得越舊的茶壺,茶漬越深,每次泡茶時,舊的茶就越是發(fā)揮作用。這些舊的茶漬,就是業(yè)。

所以,當我回首過去的時候,我也意識到,我的過去,就像這些茶漬一樣,依然在影響我的今天。一種活動推動以后的活動,今天是由過去決定的,但是,今天也會反過來影響過去,因為當我們反復咂摸過去,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會產生變化。這一切,就是業(yè)業(yè)相引,就是業(yè)力不滅。

茶漬以它極為具體的形式,借助鄉(xiāng)諺,向我傳達了這樣一個真理。

工夫茶具,有很精致奇巧的形制,但是,最讓我感動的是,這么精致的茶具,它在民間,總是茶漬累累,它從不高高在上,它總是出現(xiàn)在鄉(xiāng)野,在工地,在車上,在船上,在主婦忙碌的家務空隙,甚至在繁忙的廚房間。詩詞大家顧隨常常引用一句西洋諺語:“我們需要更臟的手,我們需要更干凈的心?!备K的手,是什么都可以做的手,我們可以“做鞋泥里踏”,雙手在污泥中勞動,但心要干凈。我鄉(xiāng)喝著工夫茶的鄉(xiāng)親們,往往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但這正是它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把澄澈甘洌的茶水,芬芳濃郁的茶香,跟質樸粗糲的生活,無限地融會在一起。

來源:文匯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王旭烽“茶人四部曲”讀后十三思

  1、“復調”的新主張

王旭烽教授2022年10月接受《解放日報讀書周刊》采訪時說了這么一番話:“江南作為文化形態(tài),傳統(tǒng)的認知,往往將其歸類為浪漫、美麗、哀愁、亮麗、脆弱、委婉、陰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不過單調的文化形態(tài)顯然不屬于華夏民族。從我們的始祖炎黃開始,我們的文化形態(tài)就是復調的,我們的本土文化——易,也以陰陽作為解釋世界的元起。故大中國東南西北,文化形態(tài)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接近真實地氣傳達這種狀態(tài),這是我自然而然的初衷?!?

上面這段話,如果把“江南”二字替代為“茶”字,也很貼切妥當。傳統(tǒng)文化都認為茶陰柔內斂,實則不然。對于當代有責任的茶文化研究者而言,這個命題非常值得商榷。王旭烽在“茶人四部曲”中想表達的也是這種“不是”。這一點我和作者的認識是相同的,在實際生活中也感同身受。正因為這一點,所以我才決定春節(jié)假期精讀王旭烽《茶人四部曲》,并分享給大家。王旭烽教授在“茶人四部曲”這部小說是如何表達這種“不是”的呢?或者作者要用什么樣的解決方案要去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認知呢?作者王旭烽教授提出了“復調”的理論主張。

“復調”二字是作者的創(chuàng)見,從字面意思看,它首先回避了二元對立,陰與陽的對立,剛與柔的對立,包括茶和酒的對立。此外“復調”二字還表達了一個意思,即同頻共振,在一個時間軸上,字面上對立的兩者,如陰與陽,剛與柔,只是振幅不同,強弱不同、程度不同。這個思想作者在她的另一部作品《中國茶酒文化》中有細致表達:

“精行儉德與奔放浪漫滲透在一盞飲料中,這是茶酒想要給人的啟迪,也是給人的難題。這就是人生,你永遠在復調中生存,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

這段話是王旭烽教授對“復調”二字的精準解讀。作為二元對立的陰與陽,茶與酒,本質是不二的,是一體的,是同頻的。在“茶人四部曲”中,這“復調”二字還不止于此,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儀是二元論,用朱熹的話說“大抵世上萬物之理,亭當均平,無無對者”,他說的是人在認識萬物的過程中總能找到一組對立的參照物,兩兩一組,如陰與陽,陽與剛,茶與酒自然也是其中一種。然而這只是表達了振幅的強弱。而隨著時間的演化,兩儀生四象,四象比兩儀更為具體,它能揭示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復調”二字更進一步的內涵。

我精讀王旭烽“茶人四部曲”的出發(fā)點是茶,就是怎么去認知它?前面表述過傳統(tǒng)認知茶都是陰柔的,但其實茶也有陽剛的一面,只是大家并沒有看到,王旭烽“茶人四部曲”就呈現(xiàn)了這普通人不容易看到的一面。在對茶的品格塑造上,這部小說在茶的認知角度還有兩個極大的創(chuàng)新:一是茶品格的完整豐富性,一是茶品格的獨立性。這些都是相較歷代茶事藝文作品中而言最大的亮點。

有一段話廣為流傳,它是這樣說的,一杯茶,佛家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茶說我就是一杯水,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這段話其實也是說對茶的認知。上面這段話,如果把“茶”字換成“書”,道理是一樣的。一本書,它的價值并不在于作者說我想表達什么,而在于讀者能看到什么,讀到什么,所以我此行的身份就是一名普通讀者。我把我在“茶人四部曲”中看到的感觸到的關于茶的內容分享給大家,對于茶葉界這其實又是一個重大的話題,不在于賣茶的說什么,而在于消費者喝到什么。因為目前的茶文化主流表現(xiàn)為生產方文化,而不是消費文化。生產方制定的茶葉審評體系,生產方制定的茶葉流程標準,所以對于涉茶的所有產品和服務,消費方的發(fā)言都很重要。那么對于書而言,就是讀者的心得最重要。

怎么去認知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但一點也不過時的問題。應該說這是當代茶文化研究必須要直面的問題。茶對人的好處有兩部分組成,一個是茶的物質屬性,一個是茶的精神屬性。如果把這兩者形容為一個硬幣的兩面,這都好說,各打五十大板,勢均力敵。但如果架一架天平,把這兩部分都放上去稱,看看孰輕孰重,這結果未必是大家想看到的,也可能會顛覆我們的認知。如果說兩位院士是在科學層面,那么王旭烽教授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的終極指向都在于“怎么去認知茶”這個命題,或者說回答“什么是茶”?!安枋鞘裁础比菀谆卮穑驯x厚就行。只要細飛地足夠具體,內容足夠豐富,就可以達到目的。而“什么是茶”,實在很難回答,因為它是一個把厚書讀薄的過程要不斷提煉,不斷判斷,不得作出選擇,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2、完整豐富的茶語表達

一個實在的問題是,自古以來,我們對茶的認知都很單一,有些平面化、臉譜化,這大大影響了我們現(xiàn)在對茶的看法。在王旭烽“茶人四部曲”這套書中,茶品格的表達是完整而豐富的,這是歷代茶事藝文作品中所沒有達到的高度。

陸羽《茶經(jīng)》之前自不必說,那個時候茶的世界還是一片混沌,茶混同于其他的草藥、菜蔬、飲品之間,并沒有清晰的面孔。是唐朝的陸羽以一己之力把茶高尚化,通過《茶經(jīng)》這本書,確立了茶文化的合法性。把茶高尚化的一個動作,就是把它提純和剝離,和其他東西區(qū)隔開了。因此茶的清飲便誕生了。雖然當時還加鹽,但已經(jīng)不加橘皮姜絲了。陸羽在《茶經(jīng)》中也說,這種加姜絲橘皮的喝法如“溝渠間棄水爾”,上不了層次。之后的唐煎宋點明泡,包括末茶和葉茶兩類,甚或一直到現(xiàn)在清飲都是中國人飲茶的主流方式。陸羽《茶經(jīng)》按屬性來說屬于“類書”。類書是專業(yè)名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博物書或者百科全書。陸羽《茶經(jīng)》中茶的形象就是一個沙盤,扁平、微縮、理性。它的敘事也很獨立,就是茶,沒有酒或者其他東西搶鏡,陸羽《茶經(jīng)》中也有關于茶的精神,茶的品格的定調,但總體它是一本百科全書。之后的《大觀茶論》《茶疏》《茶譜》也都是這種類型。這是我們目前看到的茶文化的主體,它主要回答的是“茶是什么”,底色是說明書。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中也穿插了大量的關于茶的各種知識,幾乎囊括了整個中國茶的內容。關于王旭烽在“茶人四部曲”中的茶知識,其實可以參照她的另外一部作品,叫《茶文化通論——品飲中國》,這也是一本質量很高的暢銷書,支撐起了“茶人四部曲”的專業(yè)分量。

3、茶也能很“硬氣”!

除此以外就是大量的茶事藝文作品,包括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等等。在這些作品中,蘇軾的《葉嘉傳》是個典型的代表。

蘇軾的《葉嘉傳》形式是個小小說,比其他茶事藝文作品表達都要豐富些,而且還表達了新觀點。這也是王旭烽“茶人四部曲”對茶的品格表達的一個承繼。蘇軾《葉嘉傳》是個虛構小說,以人擬茶,突出了茶的高尚品格。蘇軾《葉嘉傳》是茶化人,王旭烽“茶人四部曲”是人化茶。

都說蘇軾《葉嘉傳》是表達茶的隱逸精神的。我看不盡然。除開篇敘述了葉嘉出身隱逸以外,主體內容還是說葉嘉如何不畏強權,不畏酷刑,歷經(jīng)“九難”的“硬氣”形象。如果把其中關于茶的細節(jié),如制茶鑒茶的工藝內容去掉,換成竹子也能貼合的天衣無縫。蘇軾這么一個愛竹子的人,竹子在他的心中可能要比茶與酒地位高很多。他可能先有了竹子品格的設定,然后用茶的素材去做的填充和豐富,而成就了這篇茶文化史上的高光之作。這就是茶的妙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茶的超凡之處。

在蘇軾《葉嘉傳》里,茶的品格和形象也是單線的。葉嘉奉詔出山,不畏強權,恪盡職守,不貪戀富貴,這是一種硬氣,一種堅毅,當然也有圓融和成熟。葉嘉的辭官退隱離陶淵明的境界還差了一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藥”,說不當官就不當官,而葉嘉的辭官退隱,是你皇帝不讓我干,干不成了,我也就不干了。

在王旭烽“茶人四部曲”中,杭嘉和對此另有一種態(tài)度,他是不干,奉詔也不會出山,但他這個不干,又不是真的不干,只是不出頭,但實際上什么事都少不了他。這可能才是茶的真實的形象。茶葉永遠需要外界激發(fā)才能溢得茶香。蘇軾在《葉嘉傳》文末也對葉嘉這種品格做了評定,“正色苦諫,竭力許國,不計身心”,表彰了一種忠心,弘揚的是一種士子精神。茶在蘇軾筆下,的確第一次有了陽剛的氣質,這是蘇軾的創(chuàng)見,一反酒和茶配伍的茶陰柔內斂的姿態(tài)。而王旭峰的“茶人四部曲”,其實著力要弘揚的也是茶的這種熱烈和奔放,陽剛硬氣的地方,這也是時代的需要。杭嘉和雖然事事不愿出頭,但關鍵時刻也會挺身而出,用孟子的主張就是“舍生取義”,這就是茶的陽剛和膽氣。日本軍官小崛一郎,威逼利誘杭嘉和下棋,以表示大東亞共和,杭嘉和自斷一根手指,硬錚錚的表示了“不合作”。這是杭嘉和人生的高光時刻,成為了杭州市民眼中的英雄。

蘇東坡為什么能慧眼獨到,看到中國茶文化欠缺陽剛奔放的一面,實在令人稱奇。然而《葉嘉傳》畢竟篇幅短小,塑造不出形象豐富的茶,這個缺憾在王旭烽“茶人四部曲”中得到了充分釋放。陰與陽,柔與剛,這是茶品格的復調文化,他們并不對立,只是在不同的語境下會有強弱不同的表現(xiàn)。

4、獨立的茶語境

另外一篇值得稱道的茶小說就是《茶酒論》。敦煌出土的文物,據(jù)說是唐代一位名叫王敷的鄉(xiāng)貢進士所寫。文章模擬了茶與酒的辯論,茶和酒各自稱道自己的優(yōu)點,又被對方指出了自身的缺點,最后各自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又共同歸溯了同為水的本源,達成和解。這篇小說留在之后解讀,王旭烽“茶人四部曲”關于茶的認知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茶品格的獨立性。或者說是“如果沒有酒如何認識茶”的命題。因為我們傳統(tǒng)對茶的印象都是相對酒而言的,在王敷《茶酒論》這篇文章中尤其典型,茶與酒的地位勢均力敵,絕對值一樣的陰與陽,柔與剛。

太極生兩儀,由一到二,兩儀本身是人對世界萬物的認識的進步,于是在方位上就有了上下前后左右,空間上就有了大小內外方圓,屬性上就有了陰陽剛柔輕重,程度上就有了新舊難易快慢等等,但是后來也有了水火、茶酒、天地這種相對意義大于絕對意義的配伍。但是人們往往注重了其對立性,而沒有意識到其統(tǒng)一性。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茶主靜,酒主動,茶是靜謐內斂的,酒是熱烈奔放的,茶是平和柔美的,酒是陽剛蓬勃的,茶是隱逸遁世的,酒是積極入世的。人們對茶與酒就是這么一個固定的看法,所以要想全面客觀認識它,就得先達到“去酒化”,得給茶營造一個獨立的表現(xiàn)空間。這個并不容易。因為歷史上的茶事藝文茶詩茶畫,很多都是茶酒同框出境的。而王旭烽“茶人四部曲”中茶是獨立存在,以茶始以茶終。誠如書中一句話,“茶比天大”。小說中的茶扛起了生活的全部,這是一個極大的創(chuàng)作勇氣,也是一個極大的創(chuàng)新,或者說就憑這一點,這部小說可以真正成為史上第一部茶主題小說。因為認知茶是一個體系,你只有在這種獨立的語境下,才能完整全面的審視茶與外界的各種關系,如個人、家族、民族、地域,如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等。在這種獨立語境下,你才能發(fā)現(xiàn)茶的天花板在那,茶的底線又在哪?我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茶道,它到底存在在哪?

5、純粹的充沛的活潑的外向的茶氣場

王旭烽“茶人四部曲”,就像一個關于茶的獨立星球。在這個星球上,人物是精魂,故事是血肉,時代是筋骨,除此之外的巨大空間內,就是一種氣場,這就是茶的氣場。所以這是一個關于茶的純粹的、干凈的、獨立的時空。我看網(wǎng)上書評,很多讀者把王旭烽“茶人四部曲”和陳忠實《白鹿原》作對比,同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毋庸置疑,兩者都是個人史家族史民族史,和地域史。但兩者還是有一點值得一說的區(qū)分。

在陳忠實《白鹿原》中,它的精魂是小說中的朱先生。朱先生的人物原型是被稱為關學最后一人的牛兆濂,而關學的開宗是北宋大儒張載。張載最有名的就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小說白鹿原雖然有翻鏊子的一說,但把整個故事越抽越細,越往內核的方向走,其實就是張載關學官學“民胞物與”的主張。而王旭烽“茶人四部曲”的精魂是杭嘉和,杭嘉和就是茶的化身,和白鹿原不同,它不是越抽越細,這種茶氣反而是越鋪陳越浩大,正好是個相反。

茶人四部曲中,如果說人物是精魂,故事是血肉,時代是筋骨,那么在這個星球當中還充斥著一種強大的氣場,這就是茶的氣場。這一說其實又推到張載了,張載的學說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氣”。張載認為,宇宙中除了能看得見的物質之外,看不見的地方也是一種實體的存在,它雖然看不見但是并不虛,這就是氣。在王旭烽“茶人四部曲”中,它表現(xiàn)的就是茶氣,而且這種茶氣還是充沛的、活潑的、外向的、擴張的。這個線比《白鹿原》還要顯一些。

6、不是我喝了茶,而是茶喝了我

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關于中國茶文化的調查,結論主要有三點:一是中國茶文化在大眾生活化的同時失去了精神性。二是中國人喝茶的多,懂茶的少,沒有真正理解茶文化的精神和內涵。三是中國茶人大多借用了“茶”這個標簽,并不是真正的茶人,他們連愛茶都談不到,更不用說包容性和精神性。以上結論我覺得頗有同感。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王旭烽“茶人四部曲”這部小說中探究出些滋味和營養(yǎng)來。

“茶人四部曲”描寫了杭家五代傳人的故事。以杭嘉和為界,杭九齋、杭天醉、杭嘉和上三代為一組,杭嘉和、杭漢、杭得荼下三代為另外一組。這里面有一個有趣的數(shù)字“三”,我后面會做重點分析。杭九齋創(chuàng)立了“忘憂茶莊”這個品牌,可以用“事茶”來形容,杭天醉繼承了忘憂茶莊的生意,他懂茶,但并不愛茶。杭嘉和比他的父親杭天醉來,既懂茶又愛茶,最主要的茶已經(jīng)成為他的生活全部,他的宗教,他的信仰。用杭州市民清河坊的老街坊們的話,杭嘉和他雖然沒參加任何黨派,但論起來比誰革命資歷都老,造反派找不到他的任何把柄。我想即便也把儒釋道三家,提到他面前他也不會表態(tài),就是某一家的信徒。因為對他而言,茶比天大,茶中就有儒釋道,茶中就有天道,不管這天道是有情還是無情。

作者王旭烽在《望江南》后記中也自辯說“不是我喝了茶,是茶把我喝了”,這同樣是主人公杭嘉和的心聲。所以杭嘉和的哲學就是茶的哲學。

7、還是喝茶吧

小說中杭嘉和有一句口頭禪,叫“還是喝茶吧”,有人把它和趙州和尚“吃茶去”并列,說這顯露了杭嘉和的禪機,這種認識稍顯鄙陋。

趙州和尚的“吃茶去”只是禪宗的一種接引話術,這對于趙州和尚本人而言并沒有什么壓力,或者說就是趙州和尚日常的工作語言。只是因為其中有了“茶”這個字而被人給記住了,尤其是茶圈的人以此為榮。禪宗的接引話術形式很多,用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或者直接否定堵截的觀點,啟迪弟子們的思維,以達到頓悟。還有一種禪宗接引話術就比較奇特,弟子要是敢在師傅面前說出“禪”這個字就會遭到師傅一頓暴打。什么意思?就是說“禪”從來不是教出來的,而要靠自悟。

而對杭嘉和來說,能說出“還是喝茶吧”這句話,有他的特殊場合,肯定是有難辦的事兒,有難說的話,以杭嘉禾對自己高度的自律和執(zhí)行力,以他的追求和智力,能干的事兒他早就干了,能說明白的話早都說明白了,只要能說出“還是喝茶吧”,一定是困苦之境下的無奈之舉。小說中這句話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越多,就說明外界環(huán)境的殘酷和主人公心里的壓抑,這和趙州和尚“吃茶去”不是一個語境和寓意。

“還是喝茶吧”成為杭嘉和在困苦境遇下的生生存哲學。我們前面說過,要完整的審視茶的作用,就要看它的底線到底在哪兒呢?在最艱難的處境下茶和人是什么關系?其實就在這兒。

8、茶人精神并不遠離時代

歷史上很多名人在悲苦的情境下,都是以酒澆愁,以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風流,有見過在叫我的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還怡然喝茶的嗎?杭嘉和可能是一個獨一的存在。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成為他的信仰了,他的護身法寶了。

審視一個人,是不是真茶人?有沒有茶人精神?悟沒悟到茶道,就得看他在最困苦的時候和茶的關系,或者最得意的時候和茶的關系,看他最困苦的時候還有沒有茶,最得意的時候還能否想起茶。如果失意以酒澆愁,得意縱酒狂歡,難說,這是個真茶人。大多時候,茶都是和平時光的風花雪月,是平和年代的生活藝術,或者就如上面提到的調查結論,茶成了一種標簽。日本茶圣千利休也有句名言,沒有茶的時候才見真精神,如果你在白水中也能喝出茶的味道,你才算真正悟得了茶道。說的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作者王旭烽對“茶人精神”也有她的解讀:“所謂茶人精神,不是遠離時代,遠離社會變革,而是置身其中仍不忘端起茶杯的人。這種精神亙古不變,不隨時代變化,也不隨革命變化。”對杭嘉和來說,“有茶桌沒茶桌一樣喝茶”。這就是杭嘉和的生存哲學,得意一杯茶,失意一杯茶,攀上封頂是一杯茶,跌入谷底也是一杯茶,茶就是他的全部。杭嘉和的品格就是茶的品格。

9、茶的希望美學

在悲苦的境遇中正經(jīng)的喝茶,講究的喝茶就是一種奢侈的美,就是一種強烈的希望。這種希望美學提振起了杭家人的心。

小說中描寫喝茶的情節(jié)很多,大概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對茶的感情和依戀,一種是關于茶的知識道理,另外一種就是關于茶事活動,茶的美學。所謂的茶情、茶事、茶理三種情境。

“1966年陰歷除夕”,作者這么開始了一段關于茶事的描述,杭家的男人除了杭嘉和之外,被管教的管教,參與運動的忙著運動,家里又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白夜。而杭嘉和又急著去給楊真先生報告白夜回來了的喜訊,風雪之天就上了山。這個關于喝茶的描寫是以白夜的視角展開的。首先,她觀察到她自己和杭家女人的差異。雖然在室內穿的都是那個時代流行的雜色毛衣,但一看就知道有男人在外面奔走,守護著她們,這個男人指的是杭嘉和。然后女人們就為了除夕守夜,準備起喝茶來,先是插上花,用的是院子里的梅花,而花瓶用的是給套上裙裝而喬裝保護起來的玫瑰瓶,然后仔細化了雪水,取出了青瓷杯具,凈杯,溫杯。杭盼拿出小撮者伯給的二兩龍井,葉子直感嘆,說做茶的人家過年都沒得茶喝了,這叫什么事兒?在白夜的眼中,杭盼清洗茶具的動作就美得震撼人心了,尤其是杭盼的注水動作,水壺雖然粗糙簡陋,“水從高處下來,成一筆直的線條,卻又無聲無息的落入盆中,沒有一滴水花,沒有一絲聲音,一圈又一圈”,白夜的心,被這繞指柔腸揪住了。

這一段關于喝茶的描寫非常美,作者只取了茶事活動中的準備的階段,備水,備茶,備器,這已經(jīng)讓人印象深刻了。須知,在白夜等外行人的角度,看著是普通的凈杯溫杯的動作,在泡茶者杭盼這里卻是一種高超的技藝。它美就美在這里,這么好的茶藝水平,杭寄草和杭盼并沒有一點自夸的言行。作者在這兒的敘述中也保持了克制,也沒有說這就是杭家的日常功課,這是一種妙境。對白夜而言,美就是美。何必要懂它。對于杭盼而言,即使水平再高,一招一式也只是泡茶,何必要自夸?這一段描述非常好,它寓意非常豐富,也切中了目前茶界的時弊。首先美是有共鳴的,不以懂不懂來做前提條件。對于喝茶的人而言,要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嘴巴,好茶一定是能喝的出來。喝茶和吃飯一樣,是人天生的本領,不要把自己的判斷建立在別人的故事之上。另外從泡茶這個角度而言,泡出一杯令人喜愛的茶湯,或者說讓人愉悅的喝茶,使自己的份內之職,不能有炫技的想法和沖動。

1966年也是杭家至為艱難的一年,是處境落于谷底的一個時刻。在這么一個悲苦的境遇下,美美的喝茶給了杭家人以希望。有人說過,世上只有兩種東西能給人帶來希望,一種是宗教,一種就是美學。在杭家人的眼里,茶可能二審兼而有之。

10、茶能喝到一起才是一家人

有人說過世上只有兩種東西能給人帶來希望,一種是宗教,一種就是美學。在杭家人的眼里,茶可能二者兼而有之。當年王陽明在貴州龍場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原來的人脈圈子已經(jīng)隔絕,而到當?shù)匾院笳Z言不通,溫飽難挨,野獸出沒,瘴氣環(huán)繞,健康和安全都得不到保證,怎么辦?王陽明把石頭棺材都準備好了,他在想圣人在這種情況下會如何做呢?后來終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這個道理,史稱“龍場悟道”。

杭嘉和想必也是如此,人在時代浪潮面前細如草芥,他要帶領杭家人找回自己絕地反擊,走出谷底的信心。要提振杭家人的心,不能讓它垮掉,所以茶的哲學就是杭嘉和的心學,茶的美學就是杭氏家族的希望。同樣的茶也成為杭家與外界交往的社會準則,區(qū)分敵友的標準,以茶識人。

王旭烽茶人四部曲中,杭漢向蕉鳳介紹杭家的情況,他是這么說的:“不管你是在哪里生的,誰生的,杭家只管茶有沒有喝到一起,喝到了一起,你的血管里就有杭家茶,你就是杭家人,喝不到一起,哪怕本來是親人,也會成為路人,成為敵人?!焙技胰搜芾镉泻技业牟瑁鋵嵧贫鴱V之,中國人的血管里也有中國茶,茶這種東西已經(jīng)深深的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杭家的敗類和漢奸杭嘉喬,就是沒有和杭家人把茶喝到一起,認賊作父,禍害家人,暴死后雖然也被埋到了茶園,但已是孤魂野鬼。

茶是杭嘉和絕地反擊的生存哲學,茶是杭嘉和的底線,茶是杭嘉和的希望,茶也是杭嘉和處世的社會準則。在杭嘉和這里,茶是真正的道,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存在柴米油鹽,存在于人間煙火,在杭氏家族茶真的是比天大,比地廣,它就是你每天每時每刻要吐納呼吸的氣。在這種氣場中不能不說,杭嘉和就是茶的化身,茶的精魂,他的一切都是按差的方式行事處事。所以茶的哲學就是杭嘉和的哲學。

11、反者道之動

前面說到杭家五代茶人中,杭嘉和是個典型的代表,也是整套小說的主人公。杭氏家族的興衰也體現(xiàn)了一種發(fā)展規(guī)律,以即文化形態(tài)的“復調”,它并不局限在強弱程度的疊加,還表現(xiàn)在時間空間的演化,這就是我對作者王旭烽提出的“復調”的一個新理解。因為“復調”主要是打破二元對立的固化認知。用中國“易”文化解釋,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本為一體,只是在不同的進程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強弱而已。如果說“三”這個數(shù)字在哲學上表示結構的穩(wěn)定性的話,那么“四”就表示了時空演化的趨勢和規(guī)律,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從四相,太陰少陽少陰太陽的角度,再看王旭峰的“復調”二字,估計會有一番新的啟示。

無論看杭氏家族的興衰還是杭嘉和的個人命運,其實都符合“四象”這個運轉規(guī)律。杭九齋之前杭家人和茶兩無瓜葛,從杭九齋創(chuàng)立忘憂茶莊起,開啟了杭家“事茶”的階段,此為“四象”中的“少陽”,杭天醉事茶懂茶,但不愛茶,這是“少陰”階段,杭嘉和事茶懂茶又愛茶,這是“四象”中的“太陽”階段,是杭氏家族的全盛時期。到了全盛時期會怎么樣呢?道者反之動,這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的精髓,簡單一句即為,物極必反,事情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杭家在杭嘉和當家之后,受時局牽連,而不可避免的卷入了頹勢,茶樓關停,茶園土地交出,杭家的宅第受損,祖上收的寶貝散的散藏的藏。杭嘉和這么厲害的人,他也奈何不了時勢和命運,但也正是他力挽狂瀾,巧手周旋,雖然散了財,卻保得了杭家人的安全,留住了人脈。小說中杭嘉和營救出了孫子,這是他人生的高峰時刻。這個時候在作者的底下他成為了一個完人,男身女相陰陽合體,志得意滿,雖然步步驚心,但內心嘹亮,好像就沒有他處理不了的事兒,所以自然而然作者要寫“破”他,注意這個破是打了雙引號。作者寫了他內心的自大和偏執(zhí)。之后的杭家傳人如杭漢得荼雖然也事茶愛茶懂茶,但已失去“本”了,杭家的家族史基本就到此結束了。

對杭家人而言,這個“本”就是忘憂茶莊,忘憂茶莊是杭氏家族歷史上五代人有形、無形、人物、感情等全部投入結晶和核心。有忘憂茶莊,杭家人的進退得失就有基點,沒有了忘憂茶莊,就沒有家族立身的根本,你進憑何進退憑何退。在沒有了忘憂茶莊以后,其實早在杭嘉和交出茶園土地以后,杭家的魂就散了。木之根為本,木之梢為末,失去了土地的滋養(yǎng),茶樹主干再怎么強壯,又還能存活多久呢?更何況旁枝側葉。所以有人說茶人四部曲就是一部《紅樓夢》,初看覺得詫異,但從家族史的命運來看也有頗通之處。所謂富不過三代,在杭氏家族史也并非一句幾語。青年杭嘉和之前,祖孫三代服務了一個忘憂茶莊,中年杭嘉和之后,分崩離析了它,但也要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批懂茶愛茶一心事茶的優(yōu)秀后輩人才。這個跨度也是三代,所以“三”這個數(shù)字很是神奇。

12、神奇的數(shù)字“三”

前面說過“三”在哲學上往往表達一種結構的穩(wěn)定性,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奶斓厝?、佛法僧、道器術。其實在茶上這個“三”也很重要,也表示了一種穩(wěn)定的結構。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茶葉、茶具、泡茶水就是茶的“三”。這也表示了一種規(guī)則,單獨一個茶葉是沒有用的,要想喝到好茶,還得需要好水好器,需要好水去激發(fā),需要好器去盛養(yǎng),所以茶葉本身會顯得被動,顯得陰柔,至少是顯得中性的。這里也是茶道真諦“和”這個字的一個注釋,就是茶葉本身并沒有性格,但是和不同的茶器,不同的水去組合,就會泡出新的味道。所以“和”的內涵是創(chuàng)新的意義,而并不僅僅是以和為貴,或者態(tài)度平和,它其實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應對態(tài)度。主人公杭嘉和在應對每件事上雖然并不出頭,但其實都早早做了準備,未雨綢繆,而且也獲得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結果,所以這個和它并不靜,并不拖沓,并不慵懶,相反的他很有執(zhí)行力。

杭家每一代茶人都是在這“三”的舞臺上表演,第一代是杭九齋林藕初吳茶清,第二代是杭天醉沈綠愛趙寄客,第三代是杭嘉和葉子杭嘉平,第五代是杭得荼白夜吳坤。如果把杭家的男丁,比如說茶葉的話,他們娶了夫人都是水,所謂好茶不怕開水泡,沸水能激發(fā)茶香,所以杭家的女人們總體都是敢愛敢恨,性格潑辣開朗大方,相比男人所代表的陰柔還要陽剛一點。而除了夫婦兩口子以外,杭家的每一代茶人總還有一個摯友、諍友,或者是對手,擔當茶器的角色。既然為“器”,就有“質”“方”的特點,質感重,行事方,其實某種程度而言,他們也是酒的隱喻和化身。

只是世風日下,上幾代這兩個男人志趣相投,肝膽相照都是可以值得托付的高朋。但一代不如一代,不“器”之才太多,到了下幾代就成為互相掣肘相互算計的對手。人有男女,都在塵世,杭家每一代的三個主要人物之間都有情愛的糾葛,從情節(jié)設計上自不必多說,但聯(lián)系前面對這三個人身份的設定,女人是水,兩個男人也能是茶和酒,男人女人之間的糾葛也是茶與酒之間的糾葛,又是一處活脫脫的茶酒論的復雜關系。拋開茶而言,這也正是作者提出“復調”二字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復調的文化形態(tài),復調的人生,復調的性格,像杭九齋與吳茶清,它代表了“忠”與“義”的復調,杭天醉與趙寄客,它代表了“知”與“行”的復調,杭嘉和與杭嘉平代表了“家”與“國”的復調,杭得荼與吳坤代表了“善”與“惡”的復調,其實都是復調的人生。它既表現(xiàn)為對立,又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這兩個人之間既表現(xiàn)為仰望,互相羨慕,又表現(xiàn)為爭斗,因為互相尊重而傾慕,因為相互競爭而獨行,這就是所謂的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玄奧意義吧。

13、真

對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而言,“真”是不懈的追求,也即藝術的在線生活,又或者說,一部小說一部文學作品要兩頭真,歷史背景真細節(jié)素材真,中間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空間。可是對讀者而言,只要一個“真”就夠了,因為“真”就意味著人間煙火五味雜陳,“真”的背后就會有鱗泥鴻爪,就會有規(guī)律。所以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有些是作者安排到的,有些是作者可能未必意識到,但是只要“真”,所謂的風格、流派、共鳴、命運、規(guī)律等等都有了。

就茶的品格而言,杭嘉和對茶的認知是真誠的,因為他是從生活歷練出來的,是從大小事中磨出來的,是人生,或者說對于茶的知與行的總結提煉出來的,而不是掛在嘴邊的標簽。茶道到底是什么?我們常見的做法是從陸羽茶經(jīng)中去找從古代典籍中去找,從歷代茶詩中去找,找這些典籍照鏡子,那臉色只能是照的越來越蒼白。(完)

本文作者:奚斌鋒,茶貴人出品人。2023年2月茶貴人視頻號首發(fā),2023年10月文字整理。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7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