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潮汕壺圖片

找到約3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3 秒)

茶禧大講堂,傳統(tǒng)潮汕工夫茶四寶

傳統(tǒng)潮汕工夫茶四寶:紅泥爐、玉書碨(砂銚)、孟臣罐和若琛甌

TEA

潮汕 · 功夫茶

潮汕的工夫茶并非指某種茶葉或茶類,而是一種泡茶的技藝。因為這種泡茶工藝比較復(fù)雜和講究,操作起來需要花費不少工夫,故得名“工夫茶”。

傳統(tǒng)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工夫茶四寶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或紅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沖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極薄。

主要流行于閩南及廣東的潮州、揭陽、汕頭一帶,最大的特點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飲潮汕功夫茶,一般選用半發(fā)酵的烏龍茶,如鳳凰單叢、鐵觀音等。

工夫茶四寶緣起

潮汕人稱飲茶為“吃茶”,實存古雅之風。皆因唐宋時期的茶道,確實是流行將茶葉碾粉過篩,沸水烹煮或經(jīng)點茶后連湯帶末吃下的。有意思的是:潮汕人至今仍將茶稱之為“茶米”,佐證了古文獻”茶為食物,無異于米鹽”的記述。

南方酷暑濕熱,瘟疫多發(fā),茶有消暑去病之功效,所以潮人在生活中不可一日無茶。大約到晚明萬歷朝之后,現(xiàn)在流行的茶藝才逐漸定型,始改唐宋時期碾茶為末烹煮、沸水點茶為條束茶葉沖泡,大碗茶也漸漸演變?yōu)樾”?/p>

至清代,“漳潮”之地工夫茶藝更加講究,“工夫茶四寶” 因此應(yīng)運而生,即是:玉書碾(燒水砂陶壺,也叫砂銚)、潮汕烘爐 (紅泥風爐仔)、盂臣罐 (宜興紫砂小壺)、若深甌 (青花白瓷杯)。

紅泥爐

-粗陶炭爐-

-通風性能好-

紅泥爐(潮汕本地也叫 風爐仔)

是煮水用的,這種以紅泥制作的小炭爐,外形精致小巧,一般高不盈尺,圓形或方形,爐心深、小,普遍具有耐高溫、均火力、省燃料而通風性能好的特色。

一些風爐還專門配置上蓋、下門,爐門旁配以“茶聯(lián)”,尤顯妙趣橫生。

潮汕風爐的造型和裝飾藝術(shù)均源于陸羽設(shè)計的鼎式風爐,最大差異在于鼎式風爐為鐵制,潮汕風爐為陶制。

因此,從陸羽《茶經(jīng)》中鼎式風爐到工夫四寶茶具之潮汕風爐的產(chǎn)生,中國古老的茶道文化得到了傳承與發(fā)展。

玉書碨

-保溫性能好-

-祛異味強-

玉書碨

(潮汕地區(qū)叫“砂銚”,老一輩也稱“薄鍋仔”)

古時茶友見此壺燒出的水清潔如玉,倒水宛若玉液輸出,就取名“玉輸”。后人認為“輸”字不好,就用“書”字代替了。

玉書碨是燒開水用的壺,它是一只縮小的瓦陶壺,架在紅泥爐上,專門用來燒開水。玉書碨為褐紅色(細白泥或紅泥)的薄瓷扁形壺,容量大約為250-500毫升。當開水沸騰時,壺蓋會發(fā)出“卜卜”的聲音,就好像在說水開了,可以泡茶了,有絕妙的聽覺和視覺效果。

玉書煨與紅泥爐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為“風爐薄鍋仔”,兩者如影相隨。

孟臣罐

-努咀曲柄-

-圓體扁腹-

孟臣罐

罐,潮汕人說“沖罐”(“泡茶”潮汕人稱為“沖茶”,“沖罐”即是“沖茶的罐”“泡茶的罐”),即紫砂壺,是一把比普通茶壺還要小的紫砂壺,專門用來泡工夫茶。

孟臣罐為宜興紫砂壺,容量一般是300毫升以下的小壺。孟臣罐名稱的來源是在明末清初時有位制壺大師惠孟臣,他制作的壺非常有名氣,并在壺底刻有“孟臣”二字而聞名。

“孟臣壺”樣式頗多新穎,最常見為梨壺、文旦、 虛扁、龍蛋經(jīng)典四式。因潮汕工夫茶崇尚小壺,所以“孟臣”在各款名壺中排名列第一。

尤其矮式梨壺,造型玲瓏秀美,圓體扁腹、努咀曲柄,線條簡約流暢,倍受工夫茶道友鐘愛。究其原因,翁東輝認為: “壺之采用, 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飲茶人數(shù)定之,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別。其深淺則關(guān)系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

ps:

“孟臣壺” 有直流與S流之分,S流沖茶時有如鳳凰頜首,所以有“鳳流”雅稱。直流注茶迅疾,有如“關(guān)公巡城”;S流則隨著傾倒角度改變可控流速快慢,更宜“韓信點兵”?!懊铣脊蕖绷硪惶厣?,壺腹底部一定有刻款題識,多為詩詞獨句,浸潤古韻。

若琛甌

-薄如蟬翼-

-小巧精致-

若琛甌(也稱“品茗杯”)

若深甌與孟臣壺稱得上珠聯(lián)壁合,這種容量極小的景德鎮(zhèn)制瓷盞,相傳為清代景德鎮(zhèn)制瓷名家若深所制。

形如仰鐘,口徑寸許,薄如蟬翼,輕如浮云,十分小巧精致,適于品茗,亦可把玩,深得茶人喜愛。

若深甌一般小如胡桃,外壁用青花描繪文人泛游、寒江獨鈞,或繪蓮池清荷圖案,極為雅致。真品“若琛珍藏”則為景德鎮(zhèn)所制。

年代最早的"若深甌”可考始于康熙、雍正年間,閩南地區(qū)墓葬中時有出土。

若琛甌多為白瓷翻口小杯,杯子小而淺,水容量約為10-20毫升。如今常用的品茶杯有三種,一種是白瓷杯,另一種是內(nèi)壁上帶有白瓷的紫砂杯;還有一種是純紫砂的,這種茶杯不利于辨別茶的色澤,因此很少使用。

“潮汕工夫茶道”作為潮汕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頗具特色的代表門類,現(xiàn)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擁有配備精巧的"工夫茶四寶”是其中極其重要的成因。更為重要的是”潮汕工夫茶道”它尚古覘,存禪意,講究天人合一,歸于自然。施藝會友,尊禮不拘小儀,敬上致力和諧,充盈中華傳統(tǒng)道德與文化精神。

其用器可用“精、雅、潔、文”來概括,寄托并承載了中華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堪稱為中華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之一。

文字/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料

圖片/茶禧壹號 & 來源網(wǎng)絡(luò)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圍爐烤茶”“圍爐煮茶”是“老壺裝新酒”?

三五好友圍坐于溫暖的炭爐旁談天說地,茶水在茶壺內(nèi)沸騰,烤制的土豆、玉米、花生逐漸散發(fā)香氣……

最近,多地都興起了“圍爐烤茶”的冬季消費新風潮,大有接續(xù)露營成為城市新消費的趨勢。

今天,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極具冬天氛圍感和儀式感的“圍爐烤茶”“圍爐煮茶”。

圖片

“圍爐烤茶”和“圍爐煮茶”有區(qū)別嗎?

“圍爐烤茶”“圍爐煮茶”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茶的飲用方式——一個是“烤茶”,一個是“煮茶”。

“圍爐烤茶”源自西南地區(qū)平常人家的飲茶方式。

席地而坐,“烏撒烤茶”更顯灑脫之感。 蔡嬌供圖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就有傳承千年的“烏撒烤茶”。貴州烏撒烤茶茶業(y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蔡嬌告訴小編:“‘烏撒烤茶’是威寧人原始烹茶方式的傳承。制作方法是把茶葉放進烤茶罐中,在小火爐上烤成焦而不糊的焦黃色,然后把沸水倒進烤茶罐,待茶罐里的香味四溢時,即可享用。泡茶的過程中,爐火上總會放著幾個洋芋,茶泡好時,洋芋也基本熟了。圍爐而坐的人們烤茶喝茶、吃著洋芋,聊著大天,好不愜意,這氛圍感那也是十足的?!?/p>

云南傳統(tǒng)烹茶方式——“火塘烤茶”。 圖片來源:保山文旅

無獨有偶,云南也有一種“烤茶”——“火塘烤茶”?;鹛粒窃谑覂?nèi)用火炭燒水或煮飯的一種火坑。將土陶烤茶壺放在火塘上慢火烘烤,然后放入茶葉,邊烤邊搖動,等茶葉散發(fā)出醇厚的焦香味時,便開始沏茶。

在我國上千年的飲茶歷史流變中,煮茶本身也不是什么新奇事兒。唐代時,主流的飲茶方式就是“煮茶法”。陸羽《茶經(jīng)》的“七之事”中就詳細記載了煮茶的方法。很多唐代畫作中,也生動地展現(xiàn)了當時煮茶的場景,其中就不乏“圍爐煮茶”的場景。

目前,主要有兩種煮茶方法——“先泡后煮”和“直接煮”。

所謂先泡后煮,顧名思義就是先用蓋碗泡上幾泡,再放進煮茶器中煮,比如老白茶、熟普茶餅、茯磚茶等比較耐泡的茶,都可以先泡后煮。先使用蓋碗沖泡五六遍后再拿來煮,一方面可以使茶葉中的內(nèi)含物質(zhì)更多浸出,香氣物質(zhì)更好地散發(fā)出來;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煮出來的茶湯過于濃重。

直接煮的方法就是把茶直接放進茶壺中煮飲,這種方法適合陳年鐵觀音、足火巖茶、普洱熟茶等。

哪些茶適合做“烤茶”“煮茶”?

“烤茶”選用的茶一般都與當?shù)氐赜蛱厣嘟Y(jié)合。以“烏撒烤茶”為例。“烏撒烤茶”用的是威寧當?shù)氐某辞嗑G茶。蔡嬌表示,嫩度高、等級高的茶太過嬌嫩不適合做烤茶。使用當?shù)鼐G茶制成的烤茶有獨特的熟豆香,甚至還有咖啡香。

充滿氛圍感、儀式感的“圍爐煮茶”。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一般來說,適合“煮茶”的茶,基本都是原料偏粗老、年份偏高或發(fā)酵程度偏重的,比如白茶中的老壽眉、熟普、茯磚茶,或者足火陳年巖茶,或者陳年鐵觀音等。

此外,紅茶如果作為調(diào)飲,也可以用來煮,適當加入糖、牛奶和乳酪,制作成奶茶,使得紅茶的滋味更加香濃。如果清飲,就不太推薦煮茶了哦。

此外,為了滿足年輕人追求現(xiàn)代口味的需求,煮奶茶、煮姜茶等新式茶飲方法也相繼出現(xiàn)在“菜單”上。還有在茶湯中加入紅棗、桂圓、陳皮等,搭配出專屬自己的“冬日特調(diào)”。

“圍爐烤茶”“圍爐煮茶”

需要哪些器具、材料?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炭的品質(zhì)決定著茶湯的品質(zhì),荔枝木、龍眼木制成的炭會有淡淡的果香,潮汕人喜歡的橄欖炭,火焰穩(wěn)定,最適合慢火深煮。

爐子的選擇比較多,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潮汕的紅泥小火爐,還有竹爐、磁爐、石爐。

煮茶壺選擇很多,從材質(zhì)上分有:陶壺、紫砂壺、鐵壺、銀壺、銅壺。

做工考究的烤茶罐。 蔡嬌供圖

烤茶罐則需要講究一些,需要能耐高溫,保香透氣不透水。蔡嬌表示,制作烤茶的烤茶罐是用“觀音土”加烏沙等作胎體,運用“堆燒”工藝經(jīng)過幾十道工序高溫燒結(jié)而成。現(xiàn)在也有用云南大理的劍川黑陶制作的烤茶罐。

傳統(tǒng)烤茶的火源是火盆,為了安全起見,現(xiàn)在多為小火爐、回風爐等。

哪些食物適合搭配一起吃?

除了茶,解饞的茶食也是茶席上的重點,好的茶點不可奪了茶性。與潮流文化結(jié)合后,與“圍爐烤茶”“圍爐煮茶”搭配的茶點逐漸往顏色豐富、中西結(jié)合的方向發(fā)展。最受歡迎的就是烤土豆、烤栗子、烤柿子、烤橘子、烤年糕、烤棉花糖、烤梨、烤青團、烤苦蕎粑粑等,甚至有特立獨行的茶館還推出了烤龍眼、烤榴蓮。

茶友曬出的“圍爐烤茶”套餐。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酸酸的山楂,甘口的橄欖,香脆的花生、各類堅果,還有各種小糕點都可以為茶席增色不少。

為什么年輕人喜歡“圍爐烤茶”“圍爐煮茶”?

既然“烤茶”“煮茶”都是歷史久遠的老習俗,它們是如何成為當今年輕人的寵愛呢?年輕人又是如何玩出“老壺裝新酒”的呢?

其實,不論是“圍爐烤茶”,還是“圍爐煮茶”,除了喝茶本身,年輕人更重視的還有社交價值。精致的擺設(shè),講究的儀式,閑適的情調(diào),重點在于表達自己的愛好,并與同道中人分享,而不僅僅限于追求“喝茶提神”這類實用效果。

網(wǎng)紅博主打卡圍爐烤茶。 圖片來源:小紅書

在接受采訪時,蔡嬌表示,“圍爐烤茶”“圍爐煮茶”的喝茶方式火遍全網(wǎng),讓她十分欣喜。她希望通過這種飲茶方式,能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群體增添一種與茶連接的方式,讓他們在烤茶、煮茶的過程中了解茶、接受茶,甚至從此愛上茶。

茶館里“圍爐煮茶”的年輕人。 安 源 攝

可以看到,茶在年輕人中的一些固有的刻板形象也開始被打破。茶的消費場景不再是保溫杯里的一抹熱氣,或是會議室里的一排瓷杯,茶的整體氣質(zhì)也不再是中年穩(wěn)健、一成不變,而漸漸變得生動而有趣。這其實就是年輕人對茶的形象再造,讓茶有可能煥發(fā)一種別樣的生機。

“繙經(jīng)覓句無塵事,坐對尤宜雪煮茶?!笨梢韵胂?,這兩行字一定戳中不少佛系青年的心。茶的悠遠與典雅,能夠與當代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相呼應(yīng),何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事。

出品: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潮汕功夫茶為什么只用三只杯子?

  在傳統(tǒng)的潮汕功夫茶中,無論幾個人,只用三個杯是“鐵律”。一個人喝茶,一杯杯地喝;四個人喝茶,三人喝完燙了杯子沖第二道再給第四個人喝,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尊重與信任。所謂“三口成品”,對傳統(tǒng)的一種堅持,就是一種傳承。 

  傳統(tǒng)功夫茶使用盛水的茶盤,屬于濕泡法,今天,杯小茶給大家展示一套更為簡潔的干泡功夫茶席設(shè)計。因潮汕功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多文人也偏愛如此傳統(tǒng)的泡茶方式,茶友們也不妨試一試。功夫茶講究“壺必孟臣,杯必若琛”,孟臣紫砂可以助茶性,又小又薄的若琛杯品茶更顯滋味。

  干泡法需使用壺承,三只小杯則用另一只淺盤盛放。佐以茶荷、蓋置,根據(jù)茶具的顏色選擇深淺不一的兩塊棕色茶席疊加,一席簡約的功夫干泡茶席就布置好了。泡茶前先溫杯潔具,燙杯可使用茶夾輔助,以防燙手。地道的功夫茶,考驗的就是開水滾杯的技術(shù)了。將一只杯子在另一只倒入開水的杯子里快速滾動,能將杯子口沿部分和里里外外全部溫熱。

  茶葉使用潮州本地所產(chǎn)的鳳凰單叢,平滑的茶荷,即使不需要茶匙也可以將茶葉順利置入茶壺。減少茶具的使用,泡茶流程更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因為單叢茶條索較粗大,且老茶客好重口味,一般來說,茶葉要滿出來才夠味。注入沸水后,蓋上壺蓋并在壺外繼續(xù)澆淋沸水。隨即出湯,因不使用公道杯,為使三杯茶湯濃度均勻,必須邊轉(zhuǎn)圈邊出湯,所謂“關(guān)公巡城”。

  避免影響下一道茶的味道,需要在三只杯子上輕點把壺中的茶湯都滴盡,所謂“韓信點兵”。功夫茶與普通茶泡茶流程有所不同,茶席的擺放自然也是特別的。下次泡單叢或巖茶的時候,不妨擺放這樣一個茶席,喝起來也會別有一番滋味。(來源:茶的故事;作者:杯小茶說;圖片來源:茶友網(wǎng))


找到約30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