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圣陸羽詩詞

找到約116條結(jié)果 (用時 0.007 秒)

蒙頂山:茶圣陸羽與蒙頂山茶 下

       四、《茶經(jīng)》沒有提及蒙頂山的茶原因分析

  (一)陸羽考察線路分析

  天寶十三年(754年)起,陸羽離開竟陵,四處考察,沿途采茶品茶、訪問筆錄、鉆研茶事,先后經(jīng)過8個道、73個州,涉及今天的14個省156個縣和地區(qū),包括鄂西、川東、川南、豫南、鄂東、贛北、皖南、皖北、蘇南等地。

  當時的行政區(qū)分為15個道(相當于今天的“省”,但比省大),即關內(nèi)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嶺南道、劍南道、京畿道、都畿道。而陸羽列出的產(chǎn)茶區(qū)的道是: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黔中道、嶺南道、劍南道。

  陸羽所在的家鄉(xiāng)竟陵郡屬山南東道管轄,他的茶事考察自然是由近及遠,首先考察古老的山南道茶區(qū)和淮南道茶區(qū)。著名茶史專家朱自振先生認為:“在安史之亂以前,陸羽為撰寫《茶經(jīng)》和其他一些著作,就考察了劍南和山南的有關地方;安史之亂時,陸羽正好在金州(今陜西安康)或光州(今河南潢川)調(diào)查?!?55年發(fā)生的“安史之亂”,使得老百姓流離失所,人口大量往四川、湖北等地遷移,陸羽也不例外,為了躲避禍亂,他順著長江而下,一路上北折南轉(zhuǎn)。

  “八之出”敘述茶區(qū)的順序為:山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似乎有點亂,很有可能是陸羽按照自己訪茶路線時間的先后來記錄的。從中可以看出,陸羽在做名茶排位時,他是參照最熟悉的茶區(qū),即自己故鄉(xiāng)所在的湖北區(qū)域山南道為中心的這個半徑。這與他755年(甚至更早)至760年之間的主要活動范圍有關。

  由此看來,陸羽沒有將蒙頂山茶寫進《茶經(jīng)》,并不是因為他的疏漏導致,而是由于當時“天寶戰(zhàn)爭”、“安史之亂”爆發(fā)的歷史原因,使陸羽未能進入當時的雅州,從而沒有品到蒙頂山茶,以致對雅州茶的評價很不客觀。

  (二)蒙頂山茶自身原因分析

  土貢是中國古代經(jīng)濟制度中,一項歷史悠久而又具有自然經(jīng)濟特色的制度,也稱“民貢”。按照《尚書》的說法,土貢起自夏禹: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拔锿霖曊?,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貢之也”。為滿足對物質(zhì)的需求,特別是對于奇珍異物的需求,上層統(tǒng)治者要求各地土特產(chǎn)納貢。而各地官員為了升遷進階獲得君主歡心,自然樂于上貢。稅賦制度建立后,土貢制度并沒有消失,而是一直保留下來。進入唐代,隨著國力強盛,飲茶之風日漸普及,宮廷御內(nèi)、皇族貴胄茶葉消費量日益增大,對茶葉的數(shù)量及品質(zhì)要求也隨之增加。唐代茶葉“民貢”始于武德二年(619年),即唐立國的第二年。歐陽修等所撰“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書》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有載:“析變州之姊歸,巴東置。土貢:纻葛、茶、蜜、蠟”,可見歸州巴東郡實開唐代“民貢”先河。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朝廷在湖州長興顧渚山設立“貢茶院”,從產(chǎn)茶地直供茶葉。唐代貢茶院之所以設在湖州,與“茶圣”陸羽和當時(759年-761年)常州刺史李棲筠以及一大批文人的極力推崇密不可分。

  唐代有17個郡向朝廷貢茶40多種,蒙頂山茶獨占鰲頭,很了不起。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計有懷州、峽州、歸州、夔州、金州、興元府、壽州、廬州、薪州、申州、常州、湖州、睦州、福州、饒州、溪州、雅州等十七州貢茶,名目約四十余個,其地域相當于現(xiàn)在的蘇、浙、院、湘、鄂、贛、閩、川、豫、陜等10個省。

  而雅安茶入貢,最早有記載是在唐天寶元年(742年):“雅州蘆山郡……土貢麩金、茶、石菖蒲、落雁木”( 出自歐陽修等撰《新唐書》)。當時蒙山屬雅州蘆山郡管轄,蒙山茶是以蘆山郡的名義上貢的。這是蒙山茶最早入貢的具體時間,從此進入正史,綿延不斷。

  歷史上的行政區(qū)域,州縣名稱及隸屬關系是隨時代變化的。西魏廢帝2年(553年)平蜀以后,始移民墾殖,始設蒙山郡(治所今雅安多營),領轄始陽(縣治在今雨城區(qū)多營鎮(zhèn)),蒙山(今名山蒙陽鎮(zhèn))2縣。隋仁壽4年(604年)廢郡置雅州,治所在嚴道(今雅安),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廢雅州置臨邛郡,領有蘆山、名山、始陽(州治)等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推行州、縣兩級制,復雅州,領4縣(蘆山、名山、嚴道、百丈),之后略有增減,并有57個羈縻州;到唐天寶元年,雅州改稱蘆山郡。

  為什么歷史悠久的蒙頂山茶入貢時間相對晚于當時其他茶區(qū)呢?如薪春郡(今湖北薪春縣)、義陽郡(今河南信陽市)、都陽郡(今江西都陽縣)及湖州吳興郡(今浙江吳興縣)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進貢;長樂郡(今福建閩侯縣)于武德六年(623年);新定郡(今浙江建德縣)于武德七年(624年)進貢;靈溪郡(今湖南龍山縣)于唐則天順圣皇后天授二年(691年)向朝廷進貢茶……,都比蒙頂山茶早。

  這與雅安的地理位置有關。唐初,雅州為戍邊之地,唐蕃屢征戰(zhàn)于此,《資治通鑒 卷二百二十六》記載:“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冬十月丁酉,吐蕃與南詔合兵十萬,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唐德宗十七年(796年),韋皋(四川節(jié)度使)遣兵十萬,破吐蕃于雅州。又廿二年(801年)韋皋奏,大破吐蕃于雅州?!庇捎谔妻瑧?zhàn)亂,作為前線的西蜀地區(qū)農(nóng)業(yè)發(fā)展深受限制,蒙頂山茶發(fā)展自然深受影響。加之,9世紀以前的貢茶,按當時規(guī)定,不僅是自愿上貢珍奇名貴物產(chǎn),還是一種定額實物稅,納貢以行政單位郡為單位,不記具體產(chǎn)地和茶名,初唐,蒙頂山茶入貢只附屬雅州地名,并沒有確指蒙頂山茶。

  因此,陸羽寫《茶經(jīng)》時,蒙頂山茶僅以“雅州蘆山郡”之名上貢,尚未成名。蒙頂石花“號為第一”時,陸羽已經(jīng)仙世。

  五、《茶經(jīng)》之后盛贊蒙頂山茶的文集和詩句

  (一)代表性文集

  794年(唐貞元十年),袁滋出師南詔,途徑雅安,寫成的《云南記》首提蒙頂山茶:“名山縣出茶,有山曰蒙山,聯(lián)延數(shù)十里,在縣西南,按拾道志、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凡蜀茶盡出此?!?/p>

  而出現(xiàn)蒙頂山茶入貢的明確史料大約在811年前后,晚唐宰相裴汶在其《茶述》中寫到:“今宇內(nèi)土貢實眾,而顧渚(浙江長興)、蘄陽(湖北蘄春)、蒙山為上”。

  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李吉甫撰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縣志》曰:“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p>

  825年(唐敬宗寶歷元年)李肇撰《唐·國史補》記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p>

  856年(唐宣宗大中十年),巢縣縣令楊曄所撰的《膳夫經(jīng)手錄》講得更加明確:“蒙頂(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頂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是以蒙頂前后之人,竟栽茶以窺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雖非蒙頂,亦希顏之徒。今真蒙頂,有鷹嘴牙白芽,供堂亦未嘗得。其上者,其難得也。如此又嘗見書品,論展陸筆工,以為無等,可居第一。蒙頂之列茶間,展陸之論,又不足論也?!?/p>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蒙頂茶當時的產(chǎn)量減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為蒙頂茶。元和年(806年——820年)以前,一束錦帛﹙捆起來的五匹帛﹚還交換不到一斤早春蒙頂茶(價格很高)。所以蒙頂附近的人都爭先恐后地種茶,來獲取豐厚的利益。沒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使當?shù)剞r(nóng)村市場上,每年出現(xiàn)千萬斤(形容數(shù)量多)的銷售;還發(fā)生了雖然不是真正的蒙頂茶,卻有人冒充蒙頂茶去銷售的情況。真正的蒙頂茶有鷹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餅茶),就是提供給當?shù)毓俑?,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難得的情況就是這樣。又經(jīng)常見到書上評議、討論陸羽的觀點,認為不可比擬,沒有可以與蒙頂茶同時并列第一的。蒙頂茶和其他茶排列起來比較,再看陸羽的觀點,是不足以論的。

  可見,當時蒙頂山茶好、價高、量大,無人超越,說明當時蒙頂茶的知名度很高,已經(jīng)譽滿天下。

  蒙頂茶之外,楊曄的《膳夫經(jīng)手錄》還對湖州的顧渚茶也有好評:“湖(指太湖)南紫筍茶,自蒙頂之外,無出其右者”,從而形成了唐代的俗諺:“蒙頂?shù)谝?,顧渚第二”?/p>

  從此,蒙頂山茶因為“天下第一”,而聲名遠揚。五代稱“尤佳”,宋代稱“最佳”、“獨珍”,明代稱“最上”,清代稱“最佳”“最好”“均佳”。這里的“第一”、“最”、“尤”都是至好的意思,都是“含金量”百分之百的“足赤”。

  (二)代表性詩詞

  在唐代,官貢在地位上自然高于土貢,而蒙頂山貢茶雖作為土貢,品質(zhì)卻不遜于當時的顧渚官焙,加之蒙頂山茶無論質(zhì)量及數(shù)量在蜀地乃至全國都是出類拔萃,因此唐憲宗元和年間蒙山茶正名入貢后,迅速受到皇室官員們的追捧,成了蜀茶的代表,頂著“天下第一”的頭銜,榮耀無比,以致后來歷代文人墨客寫下許多詠贊蒙頂山茶的詩詞歌賦,留下不少傳世佳句、名言,尤以唐宋詩詞最為膾炙人口。

  自號“別茶人”的白居易不由感慨:“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孟郊稱道:“蒙茗玉花盡,蜀山饒芳從”;劉禹錫詩將蒙山茶與顧渚茶并提:“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韋處厚感嘆:“顧渚吳商絕,蒙山蜀信稀。千叢因此始,含露紫英肥”;鄭谷描寫到“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箋紙一溪春”;文彥博指出“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腋勝醍醐”;文同評價“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蘇軾想到“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明代黎陽王王越更直言不諱:“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p>

  蒙頂山茶聲名遠播,尤其到了宋朝、明代,因其多用于茶馬貿(mào)易,作為貢茶更是難得一見,文人墨客愈加神往。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五雜志二》中說:“古人論茶,唯言陽羨(江蘇宜興),顧渚(浙江長興),天柱(安徽舒城),蒙頂之類”。范鎮(zhèn)在《東齋記事》中云:“蜀之產(chǎn)茶凡八處:雅州之蒙頂,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漢州之楊村,綿州之獸目,利州之羅村。然蒙頂為最佳也”。明代顧起元在《茶略》里寫到:“蜀蒙山頂茶,多不能數(shù)斤,極重于唐,以為仙品”。明代的錢椿年、顧元慶在《茶譜》這樣寫到:“茶之產(chǎn)于天下多矣,若劍南有蒙頂石花,湖州有顧渚紫筍……品第之,則石花最上,紫筍次之,又次則碧澗明月之類是也。惜皆不可致耳?!蓖砻骱贾葑钪牟枞嗽S次紓在《茶疏》中說:“古人論茶,必首蒙頂。蒙頂山,蜀雅州山也,往常產(chǎn),今不復有,即有之,彼中夷人專之,不復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

  六、歷代文人抒寫陸羽與蒙頂山茶關系的詩作欣賞

  (一)陸羽舊茶經(jīng),一意重蒙頂

  此詩句出自北宋卓越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梅堯臣《得雷太簡自制蒙頂茶》。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人,曾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用的主將之一,與歐陽修齊名,并稱“梅歐”。曾參與編撰《新唐書》。詩現(xiàn)存2800多首,其中茶詩有55首。

  該詩全文為:“陸羽舊茶經(jīng),一意重蒙頂。比來唯建溪,團片敵湯餅。顧渚及陽羨,又復下越茗。近來江國人,鷹爪奈雙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覽省。蜀荈久無味,聲名謾馳騁。因雷與改造,帶露摘牙穎。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頃。湯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豈博士冷。醉來不知惜,悔許已向醒。重思朋友義,果決在勇猛。倏然乃于贈,蠟囊收細梗。吁嗟茗于鞭,二物誠不幸。我貪事事無,得以似贅癭。”

  梅堯臣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茶文化開始興起的時代。上層社會崇尚佳茗,與歐陽修同為詩友的梅堯臣,與歐陽修、蘇東坡相比,則更垂青蒙頂茶。梅堯臣是一位地道的茶客,他詠茶喜用長詩,大多在二十韻以上,可見其對茶的感受是很深的,尤其是對蒙頂茶更加器重。這首詩敘述了唐宋期間天下名茶的變化,說的是唐代蒙頂茶天下第一,到了宋朝今日,就是建州茶的天下了,江南一帶的顧渚、陽羨、浙江茗茶,都要甘拜下風。

  他這首詩與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有很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敘述“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頃。湯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的過程。不同的是,梅堯臣在夸贊雷簡夫改造并親自自制的蒙頂山茶后,反而覺得有點不配飲用這樣的好茶,自己的身份有點對不住如此高貴的茶葉和隆厚的情義。

  (二)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此詩句出自明代中期詩人、政治家黎陽王(王越)的《蒙山白云巖茶詩》。黎陽王是指王越(1426年-1499年),黎陽人,即大名府??h(今天的河南省??h,??h古名黎陽),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軍事統(tǒng)帥,曾官至兵部尚書、巡按四川。謚號襄敏,追贈太傅。著有《黎陽王襄敏公文集》和《黎陽王太傅詩文集》。

  該詩全文為:“聞到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這首詩直抒胸臆,盛贊了蒙山白云巖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所產(chǎn)茶葉的品質(zhì),令人心生向往。首句高度贊揚蒙山茶品質(zhì)優(yōu)異,稱贊其好喝,且生長深山;接著描繪其形狀:“冰綃剪碎”、“石髓香粘”、“蟹眼”、“酪奴”。其中,蟹眼是煮茶沸騰前的水泡、水花,酪奴則是茶的別稱。蒙頂山茶既少且貴,“束帛不易一斤蒙頂先春”,只有少數(shù)王公貴胄可以品嘗到,作為平民的陸羽,也就只有聽到而未品到了。總之,王越品嘗蒙山茶后,對茶圣陸羽撰寫《茶經(jīng)》時未對蒙山茶作出客觀評價,沒有將其評為世上最好的茶而打抱不平,特以此詩為蒙頂山茶正名:“應是人間第一茶”。

  茶圣雖然沒有到過雅安,但陸羽還是陸羽,《茶經(jīng)》還是《茶經(jīng)》,正如我們不能因為電腦時代的到來,而否定了畢升的活字印刷對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一樣。

  假如陸羽在世,能夠一品天下第一的蒙頂山茶,不知,他又會有著怎樣的驚喜呢?……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6歲,現(xiàn)任四川省雅安市茶辦副主任、雅安市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選《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頂山》、《二郎山》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

蒙頂山:茶圣陸羽與蒙頂山茶 下

    四、《茶經(jīng)》沒有提及蒙頂山的茶原因分析

  (一)陸羽考察線路分析

  天寶十三年(754年)起,陸羽離開竟陵,四處考察,沿途采茶品茶、訪問筆錄、鉆研茶事,先后經(jīng)過8個道、73個州,涉及今天的14個省156個縣和地區(qū),包括鄂西、川東、川南、豫南、鄂東、贛北、皖南、皖北、蘇南等地。

  當時的行政區(qū)分為15個道(相當于今天的“省”,但比省大),即關內(nèi)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嶺南道、劍南道、京畿道、都畿道。而陸羽列出的產(chǎn)茶區(qū)的道是: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黔中道、嶺南道、劍南道。

  陸羽所在的家鄉(xiāng)竟陵郡屬山南東道管轄,他的茶事考察自然是由近及遠,首先考察古老的山南道茶區(qū)和淮南道茶區(qū)。著名茶史專家朱自振先生認為:“在安史之亂以前,陸羽為撰寫《茶經(jīng)》和其他一些著作,就考察了劍南和山南的有關地方;安史之亂時,陸羽正好在金州(今陜西安康)或光州(今河南潢川)調(diào)查。”755年發(fā)生的“安史之亂”,使得老百姓流離失所,人口大量往四川、湖北等地遷移,陸羽也不例外,為了躲避禍亂,他順著長江而下,一路上北折南轉(zhuǎn)。

  “八之出”敘述茶區(qū)的順序為:山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似乎有點亂,很有可能是陸羽按照自己訪茶路線時間的先后來記錄的。從中可以看出,陸羽在做名茶排位時,他是參照最熟悉的茶區(qū),即自己故鄉(xiāng)所在的湖北區(qū)域山南道為中心的這個半徑。這與他755年(甚至更早)至760年之間的主要活動范圍有關。

  由此看來,陸羽沒有將蒙頂山茶寫進《茶經(jīng)》,并不是因為他的疏漏導致,而是由于當時“天寶戰(zhàn)爭”、“安史之亂”爆發(fā)的歷史原因,使陸羽未能進入當時的雅州,從而沒有品到蒙頂山茶,以致對雅州茶的評價很不客觀。

  (二)蒙頂山茶自身原因分析

  土貢是中國古代經(jīng)濟制度中,一項歷史悠久而又具有自然經(jīng)濟特色的制度,也稱“民貢”。按照《尚書》的說法,土貢起自夏禹: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拔锿霖曊?,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貢之也”。為滿足對物質(zhì)的需求,特別是對于奇珍異物的需求,上層統(tǒng)治者要求各地土特產(chǎn)納貢。而各地官員為了升遷進階獲得君主歡心,自然樂于上貢。稅賦制度建立后,土貢制度并沒有消失,而是一直保留下來。進入唐代,隨著國力強盛,飲茶之風日漸普及,宮廷御內(nèi)、皇族貴胄茶葉消費量日益增大,對茶葉的數(shù)量及品質(zhì)要求也隨之增加。唐代茶葉“民貢”始于武德二年(619年),即唐立國的第二年。歐陽修等所撰“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書》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有載:“析變州之姊歸,巴東置。土貢:纻葛、茶、蜜、蠟”,可見歸州巴東郡實開唐代“民貢”先河。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朝廷在湖州長興顧渚山設立“貢茶院”,從產(chǎn)茶地直供茶葉。唐代貢茶院之所以設在湖州,與“茶圣”陸羽和當時(759年-761年)常州刺史李棲筠以及一大批文人的極力推崇密不可分。

  唐代有17個郡向朝廷貢茶40多種,蒙頂山茶獨占鰲頭,很了不起。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計有懷州、峽州、歸州、夔州、金州、興元府、壽州、廬州、薪州、申州、常州、湖州、睦州、福州、饒州、溪州、雅州等十七州貢茶,名目約四十余個,其地域相當于現(xiàn)在的蘇、浙、院、湘、鄂、贛、閩、川、豫、陜等10個省。

  而雅安茶入貢,最早有記載是在唐天寶元年(742年):“雅州蘆山郡……土貢麩金、茶、石菖蒲、落雁木”( 出自歐陽修等撰《新唐書》)。當時蒙山屬雅州蘆山郡管轄,蒙山茶是以蘆山郡的名義上貢的。這是蒙山茶最早入貢的具體時間,從此進入正史,綿延不斷。

  歷史上的行政區(qū)域,州縣名稱及隸屬關系是隨時代變化的。西魏廢帝2年(553年)平蜀以后,始移民墾殖,始設蒙山郡(治所今雅安多營),領轄始陽(縣治在今雨城區(qū)多營鎮(zhèn)),蒙山(今名山蒙陽鎮(zhèn))2縣。隋仁壽4年(604年)廢郡置雅州,治所在嚴道(今雅安),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廢雅州置臨邛郡,領有蘆山、名山、始陽(州治)等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推行州、縣兩級制,復雅州,領4縣(蘆山、名山、嚴道、百丈),之后略有增減,并有57個羈縻州;到唐天寶元年,雅州改稱蘆山郡。

  為什么歷史悠久的蒙頂山茶入貢時間相對晚于當時其他茶區(qū)呢?如薪春郡(今湖北薪春縣)、義陽郡(今河南信陽市)、都陽郡(今江西都陽縣)及湖州吳興郡(今浙江吳興縣)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進貢;長樂郡(今福建閩侯縣)于武德六年(623年);新定郡(今浙江建德縣)于武德七年(624年)進貢;靈溪郡(今湖南龍山縣)于唐則天順圣皇后天授二年(691年)向朝廷進貢茶……,都比蒙頂山茶早。

  這與雅安的地理位置有關。唐初,雅州為戍邊之地,唐蕃屢征戰(zhàn)于此,《資治通鑒 卷二百二十六》記載:“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冬十月丁酉,吐蕃與南詔合兵十萬,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唐德宗十七年(796年),韋皋(四川節(jié)度使)遣兵十萬,破吐蕃于雅州。又廿二年(801年)韋皋奏,大破吐蕃于雅州?!庇捎谔妻瑧?zhàn)亂,作為前線的西蜀地區(qū)農(nóng)業(yè)發(fā)展深受限制,蒙頂山茶發(fā)展自然深受影響。加之,9世紀以前的貢茶,按當時規(guī)定,不僅是自愿上貢珍奇名貴物產(chǎn),還是一種定額實物稅,納貢以行政單位郡為單位,不記具體產(chǎn)地和茶名,初唐,蒙頂山茶入貢只附屬雅州地名,并沒有確指蒙頂山茶。

  因此,陸羽寫《茶經(jīng)》時,蒙頂山茶僅以“雅州蘆山郡”之名上貢,尚未成名。蒙頂石花“號為第一”時,陸羽已經(jīng)仙世。

  五、《茶經(jīng)》之后盛贊蒙頂山茶的文集和詩句

  (一)代表性文集

  794年(唐貞元十年),袁滋出師南詔,途徑雅安,寫成的《云南記》首提蒙頂山茶:“名山縣出茶,有山曰蒙山,聯(lián)延數(shù)十里,在縣西南,按拾道志、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凡蜀茶盡出此。”

  而出現(xiàn)蒙頂山茶入貢的明確史料大約在811年前后,晚唐宰相裴汶在其《茶述》中寫到:“今宇內(nèi)土貢實眾,而顧渚(浙江長興)、蘄陽(湖北蘄春)、蒙山為上”。

  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李吉甫撰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縣志》曰:“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

  825年(唐敬宗寶歷元年)李肇撰《唐·國史補》記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p>

  856年(唐宣宗大中十年),巢縣縣令楊曄所撰的《膳夫經(jīng)手錄》講得更加明確:“蒙頂(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頂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是以蒙頂前后之人,竟栽茶以窺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雖非蒙頂,亦希顏之徒。今真蒙頂,有鷹嘴牙白芽,供堂亦未嘗得。其上者,其難得也。如此又嘗見書品,論展陸筆工,以為無等,可居第一。蒙頂之列茶間,展陸之論,又不足論也。”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蒙頂茶當時的產(chǎn)量減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為蒙頂茶。元和年(806年——820年)以前,一束錦帛﹙捆起來的五匹帛﹚還交換不到一斤早春蒙頂茶(價格很高)。所以蒙頂附近的人都爭先恐后地種茶,來獲取豐厚的利益。沒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使當?shù)剞r(nóng)村市場上,每年出現(xiàn)千萬斤(形容數(shù)量多)的銷售;還發(fā)生了雖然不是真正的蒙頂茶,卻有人冒充蒙頂茶去銷售的情況。真正的蒙頂茶有鷹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餅茶),就是提供給當?shù)毓俑膊灰欢ㄊ亲詈玫?,其難得的情況就是這樣。又經(jīng)常見到書上評議、討論陸羽的觀點,認為不可比擬,沒有可以與蒙頂茶同時并列第一的。蒙頂茶和其他茶排列起來比較,再看陸羽的觀點,是不足以論的。

  可見,當時蒙頂山茶好、價高、量大,無人超越,說明當時蒙頂茶的知名度很高,已經(jīng)譽滿天下。

  蒙頂茶之外,楊曄的《膳夫經(jīng)手錄》還對湖州的顧渚茶也有好評:“湖(指太湖)南紫筍茶,自蒙頂之外,無出其右者”,從而形成了唐代的俗諺:“蒙頂?shù)谝?,顧渚第二”?/p>

  從此,蒙頂山茶因為“天下第一”,而聲名遠揚。五代稱“尤佳”,宋代稱“最佳”、“獨珍”,明代稱“最上”,清代稱“最佳”“最好”“均佳”。這里的“第一”、“最”、“尤”都是至好的意思,都是“含金量”百分之百的“足赤”。

  (二)代表性詩詞

  在唐代,官貢在地位上自然高于土貢,而蒙頂山貢茶雖作為土貢,品質(zhì)卻不遜于當時的顧渚官焙,加之蒙頂山茶無論質(zhì)量及數(shù)量在蜀地乃至全國都是出類拔萃,因此唐憲宗元和年間蒙山茶正名入貢后,迅速受到皇室官員們的追捧,成了蜀茶的代表,頂著“天下第一”的頭銜,榮耀無比,以致后來歷代文人墨客寫下許多詠贊蒙頂山茶的詩詞歌賦,留下不少傳世佳句、名言,尤以唐宋詩詞最為膾炙人口。

  自號“別茶人”的白居易不由感慨:“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孟郊稱道:“蒙茗玉花盡,蜀山饒芳從”;劉禹錫詩將蒙山茶與顧渚茶并提:“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韋處厚感嘆:“顧渚吳商絕,蒙山蜀信稀。千叢因此始,含露紫英肥”;鄭谷描寫到“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箋紙一溪春”;文彥博指出“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腋勝醍醐”;文同評價“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蘇軾想到“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明代黎陽王王越更直言不諱:“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p>

  蒙頂山茶聲名遠播,尤其到了宋朝、明代,因其多用于茶馬貿(mào)易,作為貢茶更是難得一見,文人墨客愈加神往。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五雜志二》中說:“古人論茶,唯言陽羨(江蘇宜興),顧渚(浙江長興),天柱(安徽舒城),蒙頂之類”。范鎮(zhèn)在《東齋記事》中云:“蜀之產(chǎn)茶凡八處:雅州之蒙頂,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漢州之楊村,綿州之獸目,利州之羅村。然蒙頂為最佳也”。明代顧起元在《茶略》里寫到:“蜀蒙山頂茶,多不能數(shù)斤,極重于唐,以為仙品”。明代的錢椿年、顧元慶在《茶譜》這樣寫到:“茶之產(chǎn)于天下多矣,若劍南有蒙頂石花,湖州有顧渚紫筍……品第之,則石花最上,紫筍次之,又次則碧澗明月之類是也。惜皆不可致耳。”晚明杭州最著名的茶人許次紓在《茶疏》中說:“古人論茶,必首蒙頂。蒙頂山,蜀雅州山也,往常產(chǎn),今不復有,即有之,彼中夷人專之,不復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

  六、歷代文人抒寫陸羽與蒙頂山茶關系的詩作欣賞

  (一)陸羽舊茶經(jīng),一意重蒙頂

  此詩句出自北宋卓越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梅堯臣《得雷太簡自制蒙頂茶》。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人,曾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用的主將之一,與歐陽修齊名,并稱“梅歐”。曾參與編撰《新唐書》。詩現(xiàn)存2800多首,其中茶詩有55首。

  該詩全文為:“陸羽舊茶經(jīng),一意重蒙頂。比來唯建溪,團片敵湯餅。顧渚及陽羨,又復下越茗。近來江國人,鷹爪奈雙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覽省。蜀荈久無味,聲名謾馳騁。因雷與改造,帶露摘牙穎。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頃。湯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豈博士冷。醉來不知惜,悔許已向醒。重思朋友義,果決在勇猛。倏然乃于贈,蠟囊收細梗。吁嗟茗于鞭,二物誠不幸。我貪事事無,得以似贅癭?!?/p>

  梅堯臣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茶文化開始興起的時代。上層社會崇尚佳茗,與歐陽修同為詩友的梅堯臣,與歐陽修、蘇東坡相比,則更垂青蒙頂茶。梅堯臣是一位地道的茶客,他詠茶喜用長詩,大多在二十韻以上,可見其對茶的感受是很深的,尤其是對蒙頂茶更加器重。這首詩敘述了唐宋期間天下名茶的變化,說的是唐代蒙頂茶天下第一,到了宋朝今日,就是建州茶的天下了,江南一帶的顧渚、陽羨、浙江茗茶,都要甘拜下風。

  他這首詩與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有很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敘述“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頃。湯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的過程。不同的是,梅堯臣在夸贊雷簡夫改造并親自自制的蒙頂山茶后,反而覺得有點不配飲用這樣的好茶,自己的身份有點對不住如此高貴的茶葉和隆厚的情義。

  (二)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此詩句出自明代中期詩人、政治家黎陽王(王越)的《蒙山白云巖茶詩》。黎陽王是指王越(1426年-1499年),黎陽人,即大名府??h(今天的河南省浚縣,浚縣古名黎陽),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軍事統(tǒng)帥,曾官至兵部尚書、巡按四川。謚號襄敏,追贈太傅。著有《黎陽王襄敏公文集》和《黎陽王太傅詩文集》。

  該詩全文為:“聞到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p>

  這首詩直抒胸臆,盛贊了蒙山白云巖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所產(chǎn)茶葉的品質(zhì),令人心生向往。首句高度贊揚蒙山茶品質(zhì)優(yōu)異,稱贊其好喝,且生長深山;接著描繪其形狀:“冰綃剪碎”、“石髓香粘”、“蟹眼”、“酪奴”。其中,蟹眼是煮茶沸騰前的水泡、水花,酪奴則是茶的別稱。蒙頂山茶既少且貴,“束帛不易一斤蒙頂先春”,只有少數(shù)王公貴胄可以品嘗到,作為平民的陸羽,也就只有聽到而未品到了??傊?,王越品嘗蒙山茶后,對茶圣陸羽撰寫《茶經(jīng)》時未對蒙山茶作出客觀評價,沒有將其評為世上最好的茶而打抱不平,特以此詩為蒙頂山茶正名:“應是人間第一茶”。

  茶圣雖然沒有到過雅安,但陸羽還是陸羽,《茶經(jīng)》還是《茶經(jīng)》,正如我們不能因為電腦時代的到來,而否定了畢升的活字印刷對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一樣。

  假如陸羽在世,能夠一品天下第一的蒙頂山茶,不知,他又會有著怎樣的驚喜呢?……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6歲,現(xiàn)任四川省雅安市茶辦副主任、雅安市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選《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頂山》、《二郎山》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

淺析陸羽《歌》之標題及詩意

明志·懷念·感恩

——淺析陸羽《歌》之標題及詩意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吃茶去》雜志)茶圣陸羽這首著名的歌體詩,在茶人中廣為傳誦。初看詩意比較直白,其中“黃金罍”、“白玉杯”為珍貴器具;“省”與“臺”是朝廷里的重要部門;“西江”為陸羽故鄉(xiāng)竟陵(今湖北天門)的母親河,闡明作者不羨慕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非常懷念故鄉(xiāng)、故人的情懷。但結(jié)合陸羽生平和此歌的寫作背景,有其更深的含義。

古體詩詞中,除另有詞牌的“詞”以外,有長短句的被稱為“歌”,有別于“詩”和“詞”,如著名的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簡稱《七碗茶歌》。

古代大部分歌體詩都是有標題的,有些為無題或失題。陸羽的這首歌,在《全唐詩》中標題為《歌》,文字略有不同,當代大多稱之為《六羨歌》。

本文就這首歌的標題及詩意作些粗淺探討。

罍——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大型盛酒器和禮器,多用青銅或陶制成。

多種版本

據(jù)筆者涉獵的資料,古籍上的《六羨歌》有多種版本。

以年代為序,最早是中唐李肇(?—854)《唐國史補·卷中》的記載:

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其略云:

不羨白玉盞,不羨黃金罍。

亦不羨朝入省,亦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這與今天流行的《六羨歌》有些變化,首先一二兩句是顛倒的,“杯”字用作“盞”字。以筆者愚見,“盞”字更為準確,因為古代飲茶以茶盞、茶碗為多,很少提到茶杯。三四兩句均多了一個“亦”字。

李肇所記“其略云”,說明只是大概而已,而不是確切文字。

其次是中唐趙璘(約802—約868)《因話錄》記載。趙璘在該書記云:“(陸羽)與余外祖戶曹府君,外族柳氏,外祖洪府戶曹諱澹,字中庸,別有傳,交契深至。”關于《歌》的記載,則是這樣的:

余幼年尚記識一復州老僧,是陸僧弟子,常諷其歌云: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趙璘記載說是幼年時記識復州一位年老的陸僧弟子,常諷此歌。說明也是憑記憶所記的大概而已。

可以看出,前四句句式已改。

最近發(fā)現(xiàn)的文獻表明,陸羽卒于803年,與原先記載的804年相差一年。上述兩種文獻均距陸羽身后不遠,具有較高的可信性。

(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合并出版的《唐國史補·因話錄》)

北宋太平年間編成的《太平廣記》則是這樣記載的:

至大和,復有一老僧,云是陸弟子,常諷歌曰: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惟羨西江水,曾向晉陵城下來。

這一記載與趙璘所記相比,第五句只用一個“羨”字。從詩歌朗誦來說,“千羨萬羨” 比“惟羨”朗朗上口?!短綇V記》記載此說引于《大唐傳載》,筆者網(wǎng)上檢索未發(fā)現(xiàn),可能是誤記。如果《大唐傳載》有記載,年代則早于《唐國史補》。

成書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全唐詩》,是根據(jù)明人資料搜集擴充的。該書記載此歌的標題為《歌》,題下附錄:“太和中,復有一老僧,云是陸弟子,常諷此歌”。其中“太和”為“大和”之誤,“大和“紀年為 827—835 年,其時陸羽已逝世30年左右。《歌》之內(nèi)容與《太平廣記》相比,僅一個字不同,“晉陵”被改為“金陵”。

上述文獻中的“竟陵”、“晉陵”、“金陵”,均作為今湖北天門古地名,但準確古地名為“竟陵”或更早的“景陵”,后兩個可能因音節(jié)相近而誤用。

可能系口頭流傳

陸羽文史底蘊豐厚,文筆精妙,著述較多,只是他未能出仕,經(jīng)濟也不寬裕,除《茶經(jīng)》外,其它著作均未結(jié)集刻印,誠如歐陽修《集古錄跋·陸文學傳跋》云:“它書皆不傳,獨《茶經(jīng)》著于世。”

根據(jù)上文所述,古籍上記載陸羽這首多版本的《歌》,文字是有所變化的,其中較早的《唐國史補》說只是記其大概;《因話錄》記載為成年或晚年寫出的“幼年記識”;后兩種則沿用《因話錄》所記。這說明此《歌》原作已無從查考,而可能是他人、尤其是復州老僧口頭流傳下來的。

一般認為,此歌作于陸羽約56歲寓居饒州(今江西上饒)玉芝觀時。陸羽約49歲,應戴叔倫之邀,前去洪州(今南昌一帶),準備在太守李皋戰(zhàn)勝叛軍坐鎮(zhèn)湖南后同去入幕。無奈李與叛軍相持不下,戴叔倫又因未能及時服從朝廷調(diào)譴而被問罪,陸羽因此不得不離開州府移居玉芝觀,好在他還能隨遇而安,在玉芝觀開山種茶 ,建造山舍。

約定成俗的《六羨歌》題名誤導詩意

古代沒有發(fā)達的印刷業(yè),一旦年代久遠,失傳或失題的著作甚多,由后人標注題目則是司空見慣之事。我們可以想像,此歌陸羽原作是有題名的,由于未能勒石或刻書,后人傳誦時不需題名,久而久之就丟了題名。因多種版本寫到6個“羨”字,不知何時開始,人們便據(jù)此題名為《六羨歌》。

《全唐詩》以《歌》為題,僅是根據(jù)格式命題的統(tǒng)稱而已。

按古代詩歌命題慣例,很多無題詩歌以開頭幾字命題,那么這首歌應命題為《不羨歌》。而按詩意,也應該命名為《不羨歌》。

而按《全唐詩》記載,第5句為“惟羨西江水”,那么全詩僅有5個“羨”字,如按《六羨歌》類推,則應為《五羨歌》。

筆者以為,《六羨歌》、《五羨歌》均不能反映詩的原意,因為詩中只有兩個或一個“羨”字,另外4個實為意義相反的“不羨”,將“不羨”命名為“羨”,有悖于陸羽的原意,有誤導詩意之嫌。

因此,《六羨歌》其實是錯誤命題,只是約定成俗而已。

因悼念恩師而作,

明志中蘊涵懷念與感恩

從詩意來看,讀者首先會感到這是一首明志歌。

作為隱士,陸羽地位卑微,他在茶學及詩文方面的杰出才華,朝廷曾先后詔命他擔任九品太常寺太祝和六品太子文學,體現(xiàn)了盛唐時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制度與氣度。也許是害怕“侯門深如海”,也許是看到了很多官場好友及李冶進京后的悲慘遭遇,看清了官場的險惡,淡泊名利、習慣于隱士生活的陸羽,兩次詔命均不就,這與他歌中所寫的志向完全吻合。

據(jù)《唐國史補》記載,陸羽是在他處獲悉智積禪師圓寂后,深情懷念恩師的即興悼念之作:“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雖然歌中既沒有點出智積禪師大名,也沒有悼念文字,但讀者完全能讀出其中深深的懷念與感恩之情。

在每一位游子的心目中,故鄉(xiāng)總是與風土人情聯(lián)在一起的,尤其是與厚待、善待于己的親友、尊長、故舊聯(lián)在一起的。陸羽所懷念與感恩的尊長、故舊,除了恩師智積禪師外,還包括他的養(yǎng)父母兼啟蒙師李儒士夫婦、老師鄒夫子、太守李齊物、崔國輔及眾多善待于他的僧俗人物。雖然他不想過寺僧生活,但是,如果不是恩師收養(yǎng)他,也許不會成就為茶圣。以精行儉德為做人宗旨的陸羽,對智積禪師等人的深情懷念與深深感恩完全在情理之中。筆者以為這比簡單地理解為懷念智積禪師或明志之作更加合情合理。

綜上所述,陸羽這首《歌》,因懷念故鄉(xiāng)、故人而作,明志中蘊涵著深深的懷

念與感恩之情。雖然此歌技巧一般,文采平平,但情深意切,富有藝術感染力,作者的文字功底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jù)詩意,筆者認為將此《歌》命題為《西江水》或《西江歌》更為確切,陸羽早年寫的《四悲詩》中,也有“夢魂和淚繞西江”之句,可見他是將西江視為故鄉(xiāng)的。

以上是筆者的一點粗淺體會,拋磚引玉,請識者見教。

【摘自2015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竺濟法(浙江寧波)】

找到約11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4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