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仙陸羽在做什么

找到約64條結果 (用時 0.306 秒)

最早介紹茶文化的《荈賦》中產茶的“靈山”在哪里?

  杜育塑像。

  陸羽《茶經》。

  清嘉慶版《華陽國志》

  文/王克明

  晉代詩人、文學家杜育(?-311年)寫的《荈(chuǎn)賦》,是我國重要的茶文化史料,第一次記載了滿山滿坡的茶園,第一次寫到飲茶后神清氣爽,困倦頓消,慵懶盡除的感受。后世的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曾多次引用《荈賦》內容。

  賦中描寫的靈山,歷來受到茶史研究者的重視。那么,靈山究竟在哪里呢?


  杜育與《荈賦》

  《荈賦》從茶的產地、采摘、沖泡至飲用,較為全面地描述了茶的生產過程,其賦曰:

  靈山惟岳,奇產所鐘。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責青霜,白黃若虛。調神和內,倦解慵除。

  《荈賦》理解起來有點費勁,翻譯過來就是:

  鐘靈毓秀的靈山,是奇異特產鐘愛的地方。那里生長著茂盛的荈茶,沿著山谷一直彌漫到山崗。承載著豐沃土地的滋潤,享受著陽光雨露的孕育。待到初秋,農閑之時,結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煎茶就用岷江水,只取上游流下的活水清流。品茶的器具,要選擇陶瓷制品,那是出自東邊浙江一帶的越窯陶瓷。酌取茶湯的瓢,是用匏瓜做成,樣式就如周朝祖先公劉做的那樣。茶湯剛煎好時,茶沫下沉,白華上浮。靚麗猶如積雪,燦爛好似春花。有淳厚的茶湯,與色如青霜的浮華相應和,白黃相間。飲后神清氣爽,困倦頓消,慵懶盡除。


  《荈賦》的幾個第一

  《荈賦》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篇介紹茶文化的專題文章,對茶的產地、生長環(huán)境、采收、飲用、擇器、用水、飲茶功效等進行了較為完整的描繪,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飲茶之道與飲茶境界。

  《荈賦》第一次寫到“彌谷被崗”的種茶規(guī)模,第一次寫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寫到陶瓷最宜茶,第一次寫到“沫沉華浮”的茶湯特點,第一次歸納了茶在情感方面的效用,即調神和內,解倦除慵。

  因為《荈賦》在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陸羽在《茶經》的“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3次使用《荈賦》的論述作為茶經的用典,可見《荈賦》對《茶經》寫作的影響之深。

  蘇東坡在《寄周安孺茶》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論著始于陸。”宋吳淑所作《茶賦》中,也對杜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清文既傳于杜育,精思亦聞于陸羽?!彼麄兌疾患s而同地將杜育與陸羽擺在了并肩的位置。

  從《荈賦》與《茶經》的篇章和結構來看,《茶經》是對《荈賦》的繼承、發(fā)展和完善。

  昔日靈山今何在?

  《荈賦》中描繪的1700年前就“厥生荈草,彌谷被崗”的靈山在何處?至今未見到確切記載。

  茶史專家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講到三國兩晉時期產茶史料時,再次提到《荈賦》,肯定了至遲在晉時茶樹種植就有一定發(fā)展了。

  《茶史初探》中寫道:“靈山是指什么地方?現在無從查考。不過,筆者從《宜興縣志》中偶爾發(fā)現,這首詩和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杜牧的《題茶山》等詩,都作為歌詠宜興或宜興人的作品,而收諸該志的‘藝文’部。如果不是《宜興縣志》編纂搞錯,那么這一線索也可證明,兩晉時在宜興的某些山嶺,其植茶也相當興盛了?!?/p>

  從上述中可知,朱自振對《宜興縣志》的記載是持有疑問的。他贊賞了《荈賦》對晉時產茶盛況的記載,而對靈山是在宜興的說法并不支持。

  那么,《荈賦》靈山今何在?“水則岷方之注”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煮茶或用岷江水?

  清人嚴可均輯纂的《全晉書》中記載:“(杜)育,字方叔,襄城(今河南襄城縣)人。初與石崇等為賈謐二十四友,永興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進右將軍,后為國子祭酒。有《易義》若干卷,集二卷?!?/p>

  從杜育的任職經歷可見,他到過的地方應該很多?!肚F賦》所述的“水則岷方之注”,是說煮茶要用岷江水,可見,杜育是有機會在煮茶時用上岷江水的。

  正因為這樣,如果杜育在宜興品茶也用千里之外的岷江水,是不現實的。所以,杜育品茶和《荈賦》的創(chuàng)作應該在岷江附近,他所見到的“靈山”也應在岷江附近。而在岷江邊品茶,用“出自東隅”的陶器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水與茶的關系。有“茶仙”之稱的清代陸廷燦,在其《續(xù)茶經》“伍·茶之煮”中說,陸羽嘗謂:“‘烹茶于所產處無不佳,蓋水土之宜也?!苏撜\妙。況旋摘旋瀹,兩及其新耶?故《茶譜》亦云‘蒙之中頂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袪宿疾’是也。”

  就《荈賦》中的“靈山”與“岷方之注”而言,結合“水土相宜”的特點,“靈山”只能位于岷江邊。


  漢嘉郡地有靈山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漢嘉縣郡治。故青衣羌國也……沫水從岷山西來,出靈山下。其山上合下開,水出其間,至縣東與青衣水合,東入于江。土地多山,產名茶。靈山下有靈關,在縣北六十里。有峽,口闊三丈,長二百步。關外即夷邑。”

  晉時的漢嘉縣,在今四川雅安市,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置,屬益州。轄境約為今四川雅安、蘆山、名山、寶興、天全、滎經、漢源等市縣區(qū)。

  從“沫水從岷山西來,出靈山下”,可見靈山可能就是雅安的靈關處,今寶興縣有靈關河、靈關鎮(zhèn)。這里地屬龍門山區(qū),再從“土地多山,產名茶”可見這里在西晉時期就是蜀茶產地之一。在這里,“靈山”和彌谷被崗的“荈草”都能找到出處。

  今寶興縣青衣江支流靈關河畔有靈關鎮(zhèn),距岷江直線距離有100多公里,在靈關河邊品茶,要用二三百里外的岷江水,似無道理。


  靈山揭其右,離堆被其東

  西漢時期的揚雄,在贊美成都的《蜀都賦》中寫道:“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彌望,郁乎青蔥,沃野千里……靈山揭其右,離堆被其東……”

  古人以坐北朝南為正向,古地圖以左為東,以右為西,“靈山揭其右”指靈山標示蜀都之右翼,即靈山在蜀都的西面;“離堆被其東”是指蜀都在離堆的東面。

  離堆為都江堰分水入平原之門戶,《史記》中“鑿離堆辟沫水之害”,即是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介紹,“離堆”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代稱。

  “離堆被其東”,是指沿著都江堰澆灌的膏腴之地一路向東為蜀都。從“靈山揭其右,離堆被其東”可見“靈山”與“離堆”方位并列。

  《太平環(huán)宇記》在“永康軍(轄地同于今都江堰市)”條目下有:“通靈山,周地圖云上有通靈寺,因名?!薄肚」嗫h志》有“(縣治)其自西迤北則有靈巖山”。這幾條信息,將“靈山”共同指向同一個地方:都江堰市的靈巖山。


  靈巖山上梨兒茶

  靈巖山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岸,為玉壘山主峰,山上靈竇泉水清冽甘甜。唐初,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不遠萬里來此山,修建寺廟,名曰靈巖寺。1000多年來,香火不斷,傳承至今。

  靈巖山及其周邊山脈歷來是茶葉產地,其地理條件也正合茶樹生長所需的“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

  靈巖山所在的都江堰市河東地區(qū),在唐代為彭州所轄的導江縣,自古產茶,且品質優(yōu)良,陸羽《茶經》“八之出”中,就有“彭州上”的記載,將靈巖山所在的彭州茶葉列為上品。

  五代時,毛文錫在《茶譜》中記載:“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園名仙崖、石花等(號),其茶餅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迸碇莸墓嗫?,為今都江堰市的灌口街道及龍池鎮(zhèn)一帶,靈巖山今屬灌口街道靈巖社區(qū)。

  靈巖山一直是茶葉的重要產地。都江堰市檔案館收藏的1982年《灌縣農業(yè)區(qū)劃資料》中,就有關于靈巖山有古老茶樹的記載:“灌縣大茶樹——梨兒茶(這次資源調查中發(fā)現,海拔980米以上),這類茶樹較為古老?,F已發(fā)現5株在同一地內,其中最大的一株,離地25厘米處直徑56厘米,胸徑20厘米,樹高6.2米,樹冠寬3.3米,葉大(形如梨葉,當地人稱梨兒茶),芽頭重(未作定量分析),發(fā)芽早(在當地要比其他小葉種提早10天采摘),枝條粗壯(發(fā)現前當地社員隔年進行了一次邊茶采割)。其他尚未詳查,有待今后組織人力繼續(xù)資源調查?!?/p>

  這種梨兒茶,特點是葉大筍長。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對《茶經》中“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的闡述時說:“‘筍者’是筍狀芽,它的特點是芽葉長,芽頭肥壯、重實。生長出這種筍狀的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葉茶樹;一種是長勢旺盛的茶樹。這種芽葉,持嫩性強,品質成分含量豐富,成品茶的質量當然居上。”這是否就是《荈賦》中彌谷被崗的“荈草”呢?

  明代曹學佺在《蜀中廣記》中,將西晉杜育《荈賦》與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一并收入《方物記》中,明確了《荈賦》描寫的是蜀山景色。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蜀地寶藏

  信息貴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及時刪除。

一個小村莊出了兩個“全國冠軍” 開化茶,好戲還在后頭

一個村莊,出了兩個“全國冠軍”。這樣的“戰(zhàn)績”,讓開化縣池淮鎮(zhèn)星口村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冠軍村”。

三年前,開化選手李群勇在首屆全國茶葉加工工(精制)職業(yè)技能競賽(紅茶類)中,勇奪冠軍。

三年后,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第五屆全國農業(yè)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茶葉加工賽項(綠茶類)決賽中,開化選手石春生斬獲第一名,榮膺“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這是開化選手第二次“稱雄”全國茶葉加工的頂級賽事,刷新了開化在全國綠茶加工領域的最佳成績。

因為冠軍,小縣城開化備受矚目。但很少有人知道,李群勇和石春生,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同門師兄弟,而且都來自同一個村——池淮鎮(zhèn)星口村。


初心

開化茶人輩出,1975年3月出生的李群勇和石春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獲得過眾多制茶、評茶、茶藝方面的獎項。他們身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出生“茶葉之家”,都愛鉆研茶藝,都努力學習理論知識,都是開化“茶圈”的名人……

2015年,李群勇和石春生先后拜評茶高級技師、茶藝技師、高級制茶技師、高級農藝師毛京和為師。“他們兩個人都非常勤奮好學,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和奮斗精神,就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睂@兩個“愛徒”,毛京和贊不絕口。他說,他們那股“勁兒”,很多人都沒有。

池淮鎮(zhèn)是開化茶葉大鎮(zhèn),擁有骨干茶園9500余畝。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們對茶文化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愫。

被稱為“茶二代”的他們,盡管也曾外出工作,但最終,他們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學習種茶、制茶,日日夜夜在茶香中沉淀。

石春生奪冠回鄉(xiāng)后,記者第一時間前往位于星口村采訪。在他家中的一面墻上,整整齊齊擺放著各種榮譽——浙江省“金藍領”、茶王爭霸賽金獎、錢江源開門紅斗茶賽金獎……


對于本次摘得“綠茶王”桂冠,石春生很謙虛,他說“第一名的獎杯屬于開化,也屬于每一個默默推動開化茶產業(yè)的工匠?!?

從石春生的家往前走100米,就是師兄李群勇的家,中間僅間隔了一戶人家?!坝袝r候晚上很遲了,師兄家里還亮著燈,他還在學習理論知識。大家都這么努力,我有什么理由不拼命?”石春生說,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相互促進的氛圍,也是開化拿下冠軍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全國茶葉技工從業(yè)人員的頂級賽事中,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71位制茶能手、大師工匠,要參與理論、拼配、實操多個環(huán)節(jié)的比拼?!懊鎸@么多省市的國家級綠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國制茶大師,開化選手能殺出重圍,實屬不易。”浙江省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厲寶仙說。

聽聞開化茶人再奪“全國冠軍”,開化“茶圈”也“炸裂”了。“大家都說一個小小的開化縣,竟然拿到全國茶葉加工兩個頂級獎項,真了不起?!辈枞岁懡苄请y掩心內激動。

同樣興奮的,還有茶博士宋米和。他說:“這么好的成績,跟開化長期以來的人才隊伍培養(yǎng)息息相關。以前我們的工匠只會埋頭制茶,缺少強大的茶學理論?,F在證明,我們開化工匠是全面發(fā)展的態(tài)勢。”

經歷了幾代人,開化茶人的夢想,終于照進現實。

信心

一個小縣城的茶人工匠,為何能兩次獲得全國茶葉加工競賽的冠軍?在開化縣農業(yè)農村局黨委委員、總農藝師吳水女看來,這屬情理之中,更底氣十足。“這與縣委縣政府對茶產業(yè)的支持密不可分。”

山水之間,茶香氤氳,開化茶葉種植歷史悠久。龍頂茶史,始于晚唐,興于明清,在明朝列為貢品。茶圣陸羽在《茶經》“八之出”中就提到“浙西”,南宋梅花詩人張道洽盛贊“神奇,真乃形美、色美、香美、味美四美俱全的深山佳茗”。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開化就大力實施名茶名牌戰(zhàn)略。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把茶葉作為興農富民的主導產業(yè),強政策扶持、強科技支撐、強品牌培育、強茶旅融合,全縣茶產業(yè)規(guī)模、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逐步形成了“紅綠并進、三茶統(tǒng)籌”的發(fā)展路徑。

“每年,開化都會舉辦茶王爭霸賽、茶葉品鑒會、技術交流會等各類茶事活動,營造茶文化氛圍。同時,依托縣茶產業(yè)協(xié)會和各類培訓平臺,及中茶所鄧余良專家工作室等,邀請縣內外專家,強化對茶葉理論知識、加工、審評、拼配等關鍵技術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開化茶葉工匠過硬的綜合技術水平?!遍_化縣茶葉科學研究所所長方輝韓說。


石春生在制茶。

去年年底,開化將龍頂振興列入五大戰(zhàn)略跑道之一,聚力打造“中國茶葉強縣”的宏偉藍圖,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實施意見》《開化縣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扶持政策》等文件措施,并高規(guī)格舉辦全縣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大會,以推動茶產業(yè)提質升級。

“我們圍繞茶園質量、加工水平等五大提升工程,出臺了22條舉措。特別是鼓勵開展各類茶葉技藝比拼和茶文化活動,對新獲得茶藝師、評茶員職業(yè)技能資格證書的人員予以獎勵?!狈捷x韓介紹,2018年以來,開化共兌現茶產業(yè)扶持政策補助資金2365萬元。

政府巧搭臺,茶香飄四方。如今,開化龍頂已經成為具有辨識度、富有成長性的優(yōu)勢主導產業(yè)和踐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區(qū)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支柱型產業(yè)。2022年,全縣茶園面積達到12.5萬畝,產量3314噸,茶葉年產值13多億元,開化龍頂品牌價值達31.71億元,位列全省第5。

生在高山,長于云霧,汲取源頭活水的開化龍頂,在新時代依然散發(fā)著縷縷清香。

匠心

全國冠軍,不僅代表著茶葉行業(yè)的最高榮譽,更是茶葉品牌的一種宣傳方式。

2020年,開化選手李群勇在首屆全國茶葉加工工(精制)職業(yè)技能競賽(紅茶類)中奪冠后,將外形細緊、色澤烏潤、香氣馥郁的錢江源“開門紅”紅茶帶進了全國茶人的視野。

隨后,開化聯(lián)合中國紅茶聯(lián)盟,發(fā)布“中國高品質紅茶開化共識”,全面打響錢江源“開門紅”紅茶品牌。同時,深化與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杭州龍冠實業(yè)有限公司的銷售合作,依托其銷售網絡,宣傳錢江源“開門紅”紅茶,推動品牌擴面發(fā)展。2022年,錢江源“開門紅”產量達750噸,產值3.6億元,在茶產業(yè)中占比提升至20%以上。

“開化拿下兩個全國茶葉加工冠軍,極大地提振了開化茶產業(yè)發(fā)展的信心,證明開化人也是可以做好茶的!”吳水女說。在“冠軍效應”的帶動下,不僅開化茶人的“朋友圈”越來愈大,共有茶產業(yè)技能人才2703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99人;“生態(tài)種茶、以茶促產、茶旅融合”之路也越走越寬,開化龍頂這一片“綠葉子”正逐步變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開化將茶產業(yè)人才培養(yǎng)列為重要的人才培訓工程,依托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師帶徒’的形式培養(yǎng)年輕茶人,并積極推薦茶產業(yè)高技能人才參加各類評優(yōu)評先。”開化縣人力社保局就業(yè)促進與職業(yè)能力建設科科長王月琪說。


李群勇(左一)在制茶。

這幾天,“80后”徐琳正在為參加縣級茶藝比賽做準備,師傅石春生每周都會對她進行2次以上的面對面輔導教學。“我們每個人,都能做茶文化的傳承者?!睂τ诿恳粋€徒弟,石春生都用心傳授。就這樣,制茶、評茶、茶藝……在一代代師徒之間完成了傳承,他的徒弟都已在國家、省、市三級比賽中摘金奪銀。

為了帶動更多茶農增收致富,石春生與5個茶農大戶、2個村莊散戶茶農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不但保障了茶葉原材料的品質,更解決了農戶的賣茶問題。

“2003年我開始種茶后,所有茶葉都由石老師收購,不僅不愁銷路,收入也不錯?!庇嘈氯A是華埠鎮(zhèn)毛力坑村的一名茶農,共有50畝茶園。每到采茶季,石春生都會挨家挨戶上門收購茶葉,也會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茶葉采摘、茶園管護指導。

在一代代開化茶人的努力下,開化龍頂香飄四海,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光彩。開化榮獲全國首個“中國生態(tài)茶之鄉(xiāng)”稱號;紅色茶鄉(xiāng)之旅列入全國20條茶鄉(xiāng)旅游精品路線和“世界茶鄉(xiāng)看浙江·浙里游好茶”十大茶旅精品線路,每年吸引游客10萬余人次。

來源:潮新w 共享聯(lián)盟·開化 汪宇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是生活中的愛戀

精讀筆記第九十七期

《愛茶














作者:

方鵬程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內容梗概


作者結廬而居,遠離喧囂,自己動手種茶、采茶、制茶,追溯了陸游、李白、蘇軾等愛茶人的生活方式,闡明了飲茶養(yǎng)生的保健之道,勾勒出回歸自然、回歸自我的生活情趣和價值取向。






內容亮點


茶緣


灣潭種茶記

好茶探秘

品茶

愛茶詩人

茶的心靈禪味

臺灣好茶






精讀筆記








茶緣


茶有茶緣,人有情緣。相聚品茗,自是有緣。古來婚姻談成,納采以茶為聘,女家以茶待客。新娘端茶奉茶,男方答之以禮。有茶不難,難在好茶難尋。好茶還須好水、好器、好人、好時光來相配。千山獨行,看山看水,以天地為侶,路過茶館,來一客好茶,茶味甘美,留在心頭。

好茶之人,可稱茶人。三兩好友品茶,主人親手煮茶,殷殷奉茶,也是茶人,謙稱事茶人。種茶之人,也是茶人,采茶、制茶之人,也是茶人。文君當爐,相如招呼,不也是文人雅士,優(yōu)雅茶人?



茶癡有兩種,一種是什么茶都喝,只要是茶,張口就喝。另一種是非常注意喝茶的美學,不是好茶不喝,不是好器不用,不是好水不泡茶,不是好友不一起喝茶,甚至不是好地方也不喝。還有人專情于一種茶,別的茶都不喝。

《紅樓夢》中妙玉對烹茶的水、點茶的杯子,以及選用的茶葉,都很講究。茶葉、水、火和茶具,都是品茶美學的重點,但最重要的是人。懂得品茶的人在一起,自然覺得茶香有味。不喜歡喝茶的人,即使給他最好的茶水,也是一種水厄災難吧。

在下方道人,因為年輕時有志于道,偶得貴人傳授《鬼谷子》,讀通《鬼谷子》全書之后,愛學鬼谷子采茶喝茶修身,最后自己種茶、采茶、做茶。喝起自己做的茶后,覺得飄飄欲仙,因此自稱方道人。?


灣潭種茶記


灣潭位于新店碧潭的旁邊,三面有新店溪環(huán)繞,群山環(huán)抱,東有烏來群峰,南有獅子山,西有灣潭山,北有和美山,堪稱山明水秀,人煙稀少,世外桃源。

一九九〇年,我旅菲歸來,再度外放已成空,遂想尋找一處農園,作為日后勞動筋骨、優(yōu)雅度日的地方,灣潭是最好選擇。



開山辟地,篳路藍縷,搭蓋小木屋一間以避烈日風雨,整地種菜,東籬種菊,挖塘種荷,揮汗如雨。竹園有綠竹,屋前有草地,四周竹籬有野菊。風吹竹林動,竹聲風聲相和鳴。新店溪水匆匆,水濤潺潺。晚來海會寺鐘聲劃破灣潭的寧靜,蟲鳥聲悠揚起落。駐足園中,傾聽百濤,好似仙樂飄飄。山嵐夜霧朦朧,比擬太虛幻境。我從?;鶗诵莺?,內人跟著陶藝呂老師學陶。呂老師從云南西雙版納訪問茶農歸來,帶來許多普洱好茶,我也分了幾片。燒窯的夜晚,鐵壺煮普洱,味道香濃甘甜,何似在人間。

我(方道人)購買了100棵茶苗,立刻種在屋前草皮的邊緣,每隔半尺種一棵,排列成一行,一點也不壯觀。灣潭沒有自來水,只有從地下抽出的井水,我們要到一百米外的土地公廟去取水來澆灌,一個星期才澆一次,居然長得很好。



茶仙陸羽說:“其地,上著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著生黃土。”聽濤園鄰近新店溪,早年是河川沖擊的臺地,底下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石頭,上面是一層沖積土,排水良好,應該就是櫟壤吧。采茶季節(jié)可分春、夏、秋、冬。春三月,茶樹開始長芽,要連采好幾天,才能把春茶采完。夏天溫度高,茶長得特別快,因此夏天的茶味道比較淡薄。秋天天氣轉涼,茶葉不會變紅,還是綠得那么可愛,讓人舍不得摘。冬天,在茶樹茶樹冬眠之前,還會冒出一些最后的小茶葉,那就是冬茶了,很珍貴。

種茶、采茶,還要會制茶。茶葉要經過萎凋、炒茶、揉茶、烘茶等階段,每一階段都要細心處理,才能做出自己滿意的好茶。方道人做茶,非常儉樸實用,不需要很多道具,完全遵照古人的做法,純用雙手炒茶、揉茶、發(fā)酵,再用烘碗機慢火細烤,自己種、自己采、自己制造,喝起來順口,回味無窮。每一次做茶,品味都不一樣。這是由于氣候、當日溫度、萎凋多久、發(fā)酵度如何、烘茶程度,樣樣都影響茶葉質量。所以每一次做出新茶,品嘗起來,都有不同樂趣。


好茶探秘


西湖產茶,在唐朝陸羽寫《茶經》時,就已經提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四次到龍井來品茶,將18棵茶樹命名為“御茶”,西湖龍井被列為貢茶。經此震蕩,西湖龍井不出名也難。西湖龍井的特色是:“色綠光潤,形似碗釘,藏鋒不露,勻直扁平,香高雋永,味爽鮮醇,湯澄碧綠,芽葉柔嫩?!蔽骱埦?,按照產地分為五品:獅:產于獅峰,堪稱“極品”;龍:產于龍井村;云:產于云棲;虎:產于虎跑山;梅:產于梅塢。按照采摘的時間也分為八品:蓮蕊、雀舌、極品、明前、雨前、頭春、二春、長大。

早在北宋神宗年間,著名詩人蘇東坡外放到杭州當三年通判,經常到西湖附近品茶,有一次一天之內喝了七碗茶,寫下了一首詩,流傳千古,讓所有愛茶人都為之向往。



云南產茶,以普洱茶最有名。普洱茶特色是:發(fā)酵后茶湯濃郁甘甜,香氣十足。消油膩、解渴、耐泡。清宣宗道光年間,阮福來到云南,翻閱《云南通志》,沒有得到詳細的答案。不過,普洱茶產在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曼撒六個茶山,其中倚邦和蠻專兩地所產質量最好。普洱茶在清朝雍正年間成為貢茶,民間尚未風行。后來隨著乾隆皇帝喜愛普洱茶,還寫詩陳贊,普洱茶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福建武夷山的巖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巖茶因生長在武夷山的巖石中而得名,最著名的是“大紅袍”,最古老的是“晚甘侯”。武夷巖茶品目眾多,其中以大紅袍、肉桂、水仙、烏龍、鐵觀音最有名,均屬烏龍茶系列,濃香持久,味濃甘醇,飲后口齒留香,深受茶人歡迎。武夷巖茶以采摘春茶為主,約占全年產量的90%,夏茶占10%,一般不采秋茶。

烏龍茶講究曬青、晾青、搖青、作青、殺青、揉捻、初焙、文火烘干等過程,達到發(fā)酵適度、香氣高、味道醇厚的要求。


品茶


品茶是優(yōu)雅的生活藝術,可以獨酌,可以對飲,也可以舉杯邀月成三人。茶圣陸羽在《茶經》第五章《茶之煮》提到煮茶的方法,需要炙茶、碾茶、煮水、煮茶末、分茶等幾個步驟。

飲茶之風氣,到了唐代,很是興盛。長安京都、洛陽東都,以及江南、四川等地,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飲茶。唐代飲茶,有粗茶、散茶、末茶、茶餅。

粗茶是將茶葉蒸熟搗爛后做成茶磚,要煮茶的時候,可敲下一塊,碾碎后加入鍋中熬煮。

散茶是將茶葉蒸熟烘干收藏,形狀散亂,不經加工。

末茶乃是將茶葉蒸熟烤干,磨成茶末收藏。要喝的時候,可將茶末放進燒水壺中沖泡或熬煮。

茶餅,是將茶葉蒸熟搗爛,再放進模子做成大小茶餅,烘干后收藏或運輸。



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蔡襄《茶錄》上卷輪茶,談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辨別色香味,是選茶的標準。藏茶是茶葉的收藏法。炙茶、碾茶、羅茶是煮茶的準備程序,候湯是用瓶罐煮水的功夫,原則上是三沸。熁盞是用火溫杯。點茶就是宋代的泡茶法。

煮水器可用金屬提梁壺,水初沸,茶葉握在手中,等注水入小茶壺后,再將手中的茶葉放進壺里,三呼吸之后,將茶湯倒在大碗里,然后再倒入茶壺,動蕩搖晃,讓茶香氣溢出,三呼吸間,即可倒茶待客。



當代兩岸流行工夫茶,這乃是唐宋以來中國茶道的演化結果。唐代陸羽《茶經》所提到的茶道,是在講求品味、美學、待客的氣氛下進行的。現代兩岸茶道也是如此。

現代人不隨便取用江、河、湖、瀑、泉之水,煮水可用干凈水,水燒開后,茶壺、茶盅先放在茶?;虿璞P上,倒一些熱水溫壺、溫盅、溫杯,然后用茶則倒出適量的茶,讓賓客賞茶,再將茶葉倒進壺中,用熱水沖泡。通常一壺茶,可沖泡3巡,滋味濃的好茶,可以沖泡67巡,但會越沖越淡。主人適時更換不同的茶葉,也是一種品茶之道。


愛茶詩人

詩仙李白,一生以詩酒聞名,卻留下一首茶詩《贈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讓湖北當陽玉泉寺仙人掌茶從此聞名天下。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馀興,長吟播諸天。

玉泉仙人掌茶,經李白詩文推介,聲名大噪,歷代都有文章提到。清代李調元《井蛙雜記》也記載,仙人掌茶品高,外形扁平似掌,色澤翠綠,白毫披露,沖泡之后,芽葉舒展,有似朵朵蓮花在水中,湯色嫩綠明亮清透。

詩圣杜甫,應何將軍之邀,再度去做客,寫了《重過何氏五首》,其中三首提到喝茶之事,意境高雅,讓人再三回味。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唐代中期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寫下了2800多首詩,其中寫酒的有900多首,寫到茶的有50多首,茶酒不離手,寫下好詩一首又一首。

白居易常常喝醉了就睡,偶然發(fā)現清幽之地,就在綠蔭下擺張繩床,旁邊放一些茶器,不經思考就燒起火爐,用白瓷瓶盛水,把水煮開來點茶。瓷瓶中加入茶末,茶香揚起,泡沫似花,浮在滾滾魚眼上。

白居易喝茶時,想起老友楊慕巢,不免寫了一首《睡后茶興憶楊同州》

昨晚飲太多,嵬峨連宵醉。今朝餐又飽,爛漫移時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無一事。信腳繞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綠陰樹,斑駁青苔地。此處置繩床,傍邊洗茶器。

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

盛來有佳色,咽罷馀芳氣。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



宋代詩詞文章驚世的蘇東坡,一生雖不得意,卻能在困境中尋得喝茶種茶的樂趣,寫了許許多多和茶有關的好詩詞,留給后世一個“逆中求順”的好榜樣。蘇軾愛茶,知道茶的好處。他在《仇池筆記》中有一則《論茶》,提到茶能“除煩去膩,不可缺茶”。蘇軾曾經將茶比作佳人,至今傳為佳話。

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的心靈禪味


皎然說:“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

僧侶追尋的是了悟,看透世間的一切,有如鏡花水月,都是虛幻無常的。能夠看透的,只是自己了悟,心靈坦蕩,卻還要進一步度化世人,一起得道,進入無憂無慮的境界,這就是皎然說的“何須苦心破煩惱?”



飲茶之風的興盛,可能是僧院提倡的結果。迎客請吃茶,是一種僧院的待客禮儀,當然不分新來舊識,只要見了面,就請他吃茶去,有話慢慢說。喝茶是唐宋以來僧院的習慣,飯后三碗茶,提神解油膩。

僧院提倡喝茶坐禪,是為了提神醒腦,有助于悟道。僧院種茶,除了實現“農禪合一”之外,也能招來信眾,對談論道,更有助于安撫信眾的心靈。心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心定體悟而后能修身,修身而后能齊家,齊家而后能治國,治國而后能定天下。


臺灣好茶


臺灣茶葉從清世祖順治十八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算起,歷經300多年的發(fā)展,至今已有10種好茶,暢銷海內外。這10種臺灣好茶是:南投鹿谷凍頂烏龍茶、臺北文山包種茶、臺北木柵鐵觀音、臺北三峽龍井茶、新竹北埔和臺北坪林東方美人茶、南投松柏長青茶、阿里山珠露茶、臺灣高山茶、桃園龍?zhí)洱埲?、南投日月潭紅茶。



經過300多年的發(fā)展,臺灣茶因產地、制作方法而有不同的特色。臺灣高山茶是1970年代以后新興的好茶,凡是種在1000米以上山區(qū)的茶,都稱為高山茶。


本文為《愛茶摘選整理后的精讀筆記,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和認同的觀點,如果對本書感興趣,可閱讀全書,了解更多茶知識。




作者簡介



方鵬程,臺灣商務印書館原總編輯,臺灣地區(qū)著名文化人、出版人、事茶人,2016年度“十大茶書獎”獲獎作家。 大中華地區(qū)“茶文化復興”的重要推動者之一,現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找到約61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