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葉茶水中的有益成分檢測

找到約24條結果 (用時 0.037 秒)

中國茶葉檢驗發(fā)展概述

  

▲安徽黃山茶園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茶資源極為豐富。作為全球最大產茶國家之一,2020年,我國茶葉年產量達298.6萬噸;茶葉種植面積已達316.5萬公頃,占全球茶葉種植總面積的62.1%。隨著市場的逐步擴大,茶葉在生產銷售中的質量安全問題備受關注,茶葉檢驗作為鑒定其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研究它的歷史起源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概述了我國茶葉檢驗的發(fā)展歷程,以期對今后的茶葉檢驗工作提供借鑒。

01
茶葉檢驗概況

茶葉檢驗及質量安全事關消費者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茶葉檢驗,從茶葉成為商品那時起就已開始。中國茶葉檢驗,自唐宋至今,手段越來越多,對茶葉的質量要求也是千變萬化。

茶葉檢驗包括物理檢驗和化學檢驗。物理檢驗是指采用物理方法來檢測茶葉品質的一種手段,一般包括感官檢驗、粉末碎茶含量檢驗、茶葉包裝檢驗、茶葉夾雜物檢驗等;化學檢驗主要是茶葉內含成分的檢驗(水分、灰分、多酚類、咖啡堿、氨基酸、香氣等)、農藥殘留量、重金屬含量等。

茶葉檢驗貫穿茶葉的栽種、加工、貿易及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是維護茶葉品質和保證茶葉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茶葉生產和貿易中,茶葉檢驗起著規(guī)范和指導作用。根據安全標準推薦的檢測方法,按照標準規(guī)定的定量限,對茶葉中農殘、重金屬等安全指標進行檢驗,可以規(guī)范生產加工中農藥的使用;通過感官、理化成分檢驗能夠評定茶葉的優(yōu)劣,保證茶葉在貿易中的品質,促進國內外良好的貿易關系。

02
中國茶葉檢驗的平緩發(fā)展

1、我國茶葉檢驗的萌芽時期

在古代,小農經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茶稅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政府重視茶葉貿易中的假茶問題,對于假茶有明確的律法及處罰。

唐朝建中元年,政府開始對茶葉征稅;太和九年始行榷茶制,但私茶盛行對政府的稅收造成一定損失,也給榷茶制的施行帶來挑戰(zhàn),故政府頒布禁止私茶的律法。宋朝出現(xiàn)了制作及售賣假茶的現(xiàn)象,政府加強對假茶的管制。例如,元豐時期實施水磨茶法;建隆時期,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中記載了首條針對販賣假茶的律法,此后政府又頒布打擊制造假茶的條例。

2、我國茶葉檢驗的初步發(fā)展時期

假茶的出現(xiàn)與泛濫跟政府政策和商品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明代茶法最重視茶馬貿易,對川陜地區(qū)的茶葉販運立法管控極嚴,造成不同地區(qū)茶價懸殊,因此誘發(fā)私茶的泛濫;明初所立茶葉律法,大多與打擊私茶販運相關,針對假茶的立法至弘治以后方才出現(xiàn);弘治時期,朝官上數(shù)道奏議,論及禁異省私茶、假茶等事項;嘉靖朝清理茶法,將弘治時期的奏議刊布通行。清朝道光以后,中國與外國建立貿易往來關系,茶葉貿易成為重要的一項,但其可觀的利潤也促使假茶的肆虐。綜上,各朝代針對假茶雖設置了茶葉相關律法,但這些律法零散且不成體系。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不法商販為擴大利潤,大量售賣著色茶、回籠茶和劣質茶葉等摻假茶。英國在18世紀禁止茶葉摻假條例的基礎上,于1869年頒布了第一個由議會通過的《食品與飲品摻假法》,中國被迫在與印度等國的競爭中發(fā)展茶葉出口檢驗。1871年,在漢口活動的茶葉六幫自發(fā)籌建漢口茶業(yè)公所。1890年,張之洞于漢口先行創(chuàng)辦茶葉公棧,“既便查色樣摻雜之弊”。1896年,戶部在以陳熾《振興商務條陳》的基礎上頒行茶照、設立茶政局和茶葉公所。對比中央政府,浙江、福建、臺灣等地方政府更有作為,其律令皆側重處罰力度和沒收處理方式,如福州地方政府對販賣窩屯偽劣茶等行為采取管理懲治行動,“經迭次被獲章焚毀從重懲辦奸徒,稍知斂跡,南臺稅厘統(tǒng)局,已出示嚴禁,如有造作販賣及窩屯等事,立即照律治罪”。1900年,南臺稅厘統(tǒng)局發(fā)布公告重申禁止偽劣茶,并告知商戶嚴禁制售,同時以獎勵形式鼓勵民眾檢舉告發(fā)制售偽劣茶者。此前茶葉檢驗僅作為一項茶葉出口的程序存在,且多以有經驗的茶師品嘗為主,并無詳細規(guī)定客觀的檢驗方法和標準。直至1905年,清政府頒行《茶葉改良章程》,對茶葉種植與生產的各個程序做出了規(guī)定,以保證茶葉的衛(wèi)生與品質。

從總體趨勢來看,這段時期茶葉檢驗的發(fā)展緩慢,僅涉及茶葉摻假問題,而無其他檢驗標準。

03
中國茶葉檢驗的曲折發(fā)展

1、茶葉檢驗的快速發(fā)展時期

1911年,為推動社會經濟復蘇與秩序建立,政府開始設置機構并制定標準,對出口茶葉進行檢驗,有效改善了中國茶葉貿易在國內外市場中的聲譽和經濟地位。1914年,農商部部長張騫擬定《擬具整理茶葉辦法并檢查條例呈》和《茶葉檢查條例》,奠基了中國茶葉檢驗制度的基礎。1915年浙江溫州設立了第一個由茶商自發(fā)組織的地方性檢驗試點——永嘉茶葉檢驗處,作為中國地方性出口茶葉檢驗工作的開始。1923年臺灣總督府設立茶葉檢驗所,是中國正式辦理茶葉出口檢驗的標志。

1931年,中央實業(yè)部批準了第一個由官方制定并實施的出口茶葉檢驗條例——《出口茶葉檢驗規(guī)程》,條例中設置了茶葉出口的各項標準及檢驗程序,其中規(guī)定綠茶暫以平水夏茶八號珠為最低標準;紅茶暫以湖南次紅為最低標準;其他各種茶,香味相當即可。水分以8.5%為合格,灰分以5%~7%為合格。隨后,上海、漢口兩地商檢局相繼根據實業(yè)部后續(xù)發(fā)布的《茶葉檢驗實施細則》實施檢驗,這標志著全國性茶葉出口檢驗的開始。1932年茶葉檢驗標準更加詳細,主要對不同茶類的水分做出了不同規(guī)定,更加切合實際。1933~1935年間茶葉檢驗標準大致與1932年類似。1935年實業(yè)部公布了《商品檢驗局茶葉檢驗施行細則》,擴大了不合格茶葉的范圍,對人為因素造成的茶葉品質的破壞進行限制。1936年上海、漢口商檢局對茶葉檢驗標準條例重新厘定。1937年的茶葉檢驗標準在茶葉品質最低標準、取締著色茶等方面都進一步完善,頒布了《經濟部商品檢驗局茶葉檢驗實施細則》和《著色茶葉取締辦法》。至此,茶葉檢測體系初具雛形,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后。

1936年,全國經濟委員會召開全國茶葉技術會議,提議實行茶葉產地檢驗,頒布《實業(yè)部茶葉產地檢驗規(guī)程》10條。1937年茶葉產地檢驗監(jiān)理處于上海設立,并在浙江、安徽、江西設立產地檢驗辦事處。同年,廣州商檢局在福州、廈門設立商檢處,并在福鼎設立辦事處。但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茶葉產地檢驗及出口檢驗工作受阻,于1938年改由各省辦理。

2、茶葉檢驗的低靡時期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茶葉外銷受阻,茶葉檢驗告停,茶葉產區(qū)各自為政,矛盾混亂。抗戰(zhàn)結束后,各地商品檢驗局逐漸恢復,出口檢驗亦由出口檢驗局辦理;1946年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茶葉出口萎靡不振。解放后又遭帝國主義封鎖,茶葉出口更加困難,夾縫中求生存,茶葉檢驗發(fā)展緩慢。

3、茶葉檢驗的復蘇時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百廢待興。1950年,中央貿易部在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商品檢政會議,制訂了全國統(tǒng)一的出口茶葉檢驗暫行標準,決定恢復茶葉產地檢驗,并擬訂《茶葉產地檢驗暫行辦法》。由此,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重視下,茶葉檢驗工作開始復蘇。1951年,上海商品檢驗局舉辦全國茶檢業(yè)務集訓,統(tǒng)一技術人員的評檢、檢驗技術和操作規(guī)程。1952年,我國決定禁絕著色茶葉。1954年,中國茶業(yè)公司福建省公司和福州商檢處廈門聯(lián)合召開會議,規(guī)定紅茶、綠茶、烏龍茶以及花茶的出口檢驗標準。

自1950年制訂出口茶葉檢驗暫行標準以來,外貿部先后于1952、1955、1960年對其進行修訂。1955年,將適用茶類刪去磚茶,增列花茶類和白茶類。1962年,《輸出茶葉檢驗暫行標準》正式施行,成為建國以來較為全面的一部茶葉標準。該標準規(guī)定了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的水分、灰分、粉末含量指標及包裝要求。1963年外貿部商檢局召開茶葉檢驗工作會議,主要對某些特種化驗項目的檢驗方法進行明確規(guī)定。1964年,對外貿易部將烏龍茶、花茶增列為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

自1950年恢復茶葉產地檢驗,貿易部商檢局發(fā)布《茶葉產地檢驗暫行辦法》以來,貿易部商檢局在核定實施產地檢驗的地區(qū)分別設立工作站。如上海商檢局先后在浙江、安徽、福建等主要產茶省分別設立工作站、駐廠小組和駐廠員;漢口商檢局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設立工作站或駐廠檢驗小組。此時,產地檢驗工作主要由商檢局設立的檢驗機構負責,檢驗項目以輸出檢驗規(guī)定為準,但茶葉粉末、水分兩項比原標準提高10%。1958年,對外貿易部將茶葉產地檢驗工作移交給各省茶葉公司和各地茶廠自行辦理,部分商品檢驗局將出口茶葉原始檢驗工作移交給口岸公司辦理。

建國后,茶葉檢驗工作總體發(fā)展平穩(wěn)。

04
中國茶葉檢驗的蓬勃發(fā)展

1、茶葉檢驗相關機構及政策的完善

改革開放初期,茶葉檢驗工作圍繞商業(yè)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現(xiàn)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各地方商檢局等機構展開。1980年,出口茶葉原始檢驗工作再次改由各口岸商檢局自行辦理。1981年對外貿易部和國家商檢總局下達《部暫行標準——茶葉》(WMB48—81)及《出口茶葉取樣、檢驗皙行技術規(guī)程》,對出口茶的茶類、等級劃分、感官指標、理化指標均作出具體規(guī)定。同時,國家商檢總局下達《出口茶葉檢驗工作試行細則》,加強茶檢工作的科學管理。自此,各地在國家商檢總局的領導下對出口茶葉展開了有條不紊的檢驗工作,為完善我國茶葉檢驗體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為全國茶葉檢驗工作的開展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提高其約束性、操作性和公認性,對外貿易部和國家商檢局在1987年至1990年組織召開多次全國茶檢工作會議及專家座談會,對出口茶葉感官審評評分方法標準及《部暫行標準—茶葉》執(zhí)行情況、衛(wèi)生注冊等問題進行討論。1989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標志著我國商檢工作進入了法制管理的新階段,茶葉檢驗同樣受此法律的管理,成為由國家強制保障實施的行為規(guī)范。

1988年,國家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現(xiàn)更名為國家茶葉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隸屬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成立,是經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授權、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資質認定的唯一法定的國家茶葉檢驗機構,并于1998年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能出具得到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成員國相關機構承認的檢驗報告。

1998年,中國商品檢驗局、中國衛(wèi)生檢疫局、中國動植物檢疫局三個機構合并組建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統(tǒng)籌并細化各項茶葉進出口檢驗工作。次年,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召開全國進出口茶葉檢驗檢疫監(jiān)管工作會議,對進出口茶葉檢驗監(jiān)督管理辦法、進出口茶葉殘留物質檢驗監(jiān)管計劃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研究。2000年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衛(wèi)生監(jiān)管司召開出口茶葉農殘檢測工作專家組會議,起草《關于進一步加強出口茶葉衛(wèi)生檢驗監(jiān)督管理的通知》及有關文件。

21世紀初期,茶葉產地檢驗及生產許可證審查制度和機構進一步完善。2001年,農業(yè)部正式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行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制度,并于2002年和2003年相繼頒布了“無公害茶葉”和“有機茶”的農業(yè)行業(yè)標準及檢驗要求。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于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自次年起施行。同時,國家質檢總局下發(fā)了《關于印發(fā)糖果制品、茶葉等13類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的通知》,決定自2005年起對茶葉等13類食品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并逐年完善細則內容,提高各地茶葉在國內外茶葉市場中的門檻。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發(fā)布《關于對出口茶葉種植基地實行檢驗檢疫備案管理的通知》,規(guī)定茶葉的原料必須直接來自于在檢驗檢疫機構備案的種植基地,對輸入歐盟、日本的茶葉自2006年起生效,對其他出口茶葉自2008年起生效。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發(fā)布《茶葉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詳細規(guī)定了26項茶葉產品質量檢驗項目。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2012年,浙江、湖南、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同發(fā)布《進出口茶葉檢驗規(guī)程》,規(guī)定進出口茶葉抽樣、檢驗和檢驗結果的判定規(guī)則及處置,并沿用至今。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不再保留國家質檢總局,茶葉檢驗工作自此明確劃分為以下三塊內容: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主要承擔茶葉抽檢、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茶葉生產許可審查等工作;海關總署主要負責出入境衛(wèi)生檢疫和出入境動植物及其產品檢驗檢疫、進出口商品法定檢驗等工作;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茶葉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2021年,農業(yè)農村部、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促進茶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十四五”時期,將通過六大舉措力促茶產業(yè)健康發(fā)展,其中包括強化引導、監(jiān)管服務,嚴格市場準入等措施。

綜上,中國茶葉檢驗已建成全方位、全覆蓋、全參與的機構及政策體系,對中國茶葉內外貿易蓬勃發(fā)展提供了指導和保障。

2、茶葉理化檢驗指標及方法的更新

茶葉理化指標檢測手段在科學方法的指引下不斷更新。從國家標準層面演變,1983年,上海進出口商業(yè)檢驗局、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商業(yè)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研究聯(lián)合制定13項茶葉理化檢測方法標準,于1987年開始實施。該標準主要包括茶葉取樣、磨碎試樣的制備及其干物質含量、水分、水浸出物、總灰分、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堿度、酸不溶性灰分、粗纖維、粉末和碎茶含量、咖啡堿、茶多酚、游離氨基酸總量等測定。其中理化成分的測定方法隨著研究的深入快速更新,例如水分的測定方法在1983年僅規(guī)定一種測定方法,即103℃±2℃恒重法(仲裁法);2002年,國家標準《茶水分測定》更新,將茶葉烘干時間由6h改為4h;2013年,在2002年的基礎上增加了120℃烘干法(快速法)作為茶葉中水分測定的第二種方法。2016年,《茶水分測定》并入GB5009.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水分的測定》,規(guī)定茶葉中水分測定的方法有四種,分別為直接干燥法、減壓干燥法、蒸餾法和卡爾·費休法。1987年,茶葉中咖啡堿、茶多酚、游離氨基酸等理化成分測定標準首次發(fā)布。其中,咖啡堿的測定方法在2002年修訂,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譜法,隨后在2013年完善,拓寬了標準的適用范圍。茶多酚的測定方法標準先后在2002年、2008年、2018年修訂,其中2008年修訂變化最大,將茶多酚總量的測定方法由酒石酸亞鐵法修改為福林酚比色法,增加了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兒茶素含量的方法。茶葉中氨基酸的測定標準自1987年游離氨基酸總量的測定方法發(fā)布,曾先后在2002年、2013年對其標準格式及內容加以完善。

商檢出口標準的變化,1986年,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發(fā)布出口茶葉抽樣、粉末、碎茶含量等11項進出口茶葉理化檢驗方法標準,于1987年開始實施。其中進出口茶葉抽樣方法、茶葉包裝檢驗和茶葉重量鑒定等標準現(xiàn)行有效,水分、總灰分、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相關標準于2017年被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替代。

為滿足國內外茶葉市場的發(fā)展需求和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高標準,茶葉中多酚類物質、氨基酸類物質組分分析的測定方法應運而生。目前常用的檢測咖啡堿、茶多酚、兒茶素和游離氨基酸的方法如下:咖啡堿的測定方法主要包括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分光光度法、近紅外光譜法、波層掃描法等;茶多酚的測定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電化學分析法、光譜分析法、質譜法、色譜分析法等;兒茶素的測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譜法、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等;游離氨基酸總量的測定方法主要有茚三酮比色法,測定氨基酸組分的方法有柱后衍生離子交換色譜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譜法、ACCQTag法、毛細管電泳法、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液相色譜-蒸發(fā)光散射檢測器法等。

總體而言,茶葉中理化指標的檢測方法不斷完善,并朝著更準確、快速、高效、簡便的方向發(fā)展。

3、茶葉檢驗標準的健全(包括判定標準和方法標準)

1979年,中央衛(wèi)生部下達全國食品衛(wèi)生科研規(guī)劃增加茶葉衛(wèi)生標準制定研究項目的任務,至此開啟新中國后茶葉衛(wèi)生標準的建設。1981年制定GHn144—1981《綠茶、紅茶衛(wèi)生標準》,經修訂于1988年發(fā)布GB9679—1988《茶葉衛(wèi)生標準》。此次修訂取消了重金屬砷的檢測項目,將其并入GB9674—1988《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標準。1988年,我國率先提出以茶湯中殘留量作為“有效風險量”的概念,于2016年在第48屆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會議上獲得通過。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農藥殘留是茶葉質量安全中最受關注的檢測項目,其次是重金屬。早在1972年,政府即下令禁止茶園使用六六六、滴滴涕;1984年,我國停止生產、銷售、使用六六六、滴滴涕,開啟了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禁用。90年代,我國規(guī)定在茶樹上禁止使用的農藥達20多種。至2020年,我國禁止在茶樹中使用的農藥和化學品多達59種。加入WTO后,我國對茶葉中農藥檢測要求不斷提高,2005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2763中涉及茶葉的農殘限量僅9項,經2012年、2014年、2016年、2019年、2021年五次修訂,最新版GB2763—2021涉及茶葉的農殘種類高達106種。目前,我國農殘限量標準已領先于世界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我國茶葉農殘檢測技術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采用薄層層析法分析亞胺硫磷、樂果等有機磷農藥。上世紀80年代,氣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法是農殘分析的主流技術,主要用于檢測茶園中廣泛使用的有機氯農藥和擬除蟲菊酯農藥。自進入21世紀以來,色譜-質譜串聯(lián)技術成為茶葉農藥殘留監(jiān)測、殘留行為與風險評估研究的主要手段。現(xiàn)階段,茶葉農殘檢測技術相對完善,針對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的GB23200.113—2018提供了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種農殘的檢測方法,而GB23200.13—2016和GB23200.121—2021都采用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在茶葉中448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基礎上再次補充,且共同適用。目前,茶葉中農殘速測技術主要包括ELISA法、基于量子點橫向流動免疫分析法、離子遷移譜法、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法。

2005年,隨著GB9679—1988《茶葉衛(wèi)生標準》的廢止,茶葉重金屬指標并入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該標準取消了對銅含量的要求,并對重金屬鉛的指標進行適當放寬,新增了稀土限量指標。其后又在2017年發(fā)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取消了茶葉中稀土的限量指標。目前涉及到茶葉重金屬有害物質的限量標準主要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農業(yè)部標準NY659—2003《茶葉中鉻、鎘、汞、砷及氯化物限量》及NY/T288—2018《綠色食品茶葉》,涉及的重金屬限量分別為鉛5.0mg/kg、鉻5.0mg/kg、鎘1.0mg/kg、汞0.3mg/kg、砷2.0mg/kg。

《茶葉衛(wèi)生標準的分析方法》于1985年首發(fā),經1996年和2003年兩次修訂,規(guī)定茶葉中砷、鉛、銅的測定方法參照食品中的測定方法進行。2008年,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進出口行業(yè)標準《進出口茶葉中鉛、砷、鎘、銅、鐵含量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法》,規(guī)定了茶葉中以上重金屬含量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法測定方法,該標準于2017年并入GB5009.268—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多元素的測定》,規(guī)定了食品中多元素測定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法(ICP-OES)。2013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發(fā)布GB/T30376—2013《茶葉中鐵、錳、銅、鋅、鈣、鎂、鉀、鈉、磷、硫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法》,該標準規(guī)定了運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法測定茶葉中鐵、錳、銅等10種重金屬的含量。目前,比較常用的重金屬前處理法是微波消解法,也有研究采用酸提取法、懸浮液直接進樣法、超聲輔助液相微萃取法等。重金屬的檢測方式主要有原子光譜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液相色譜法、電化學法、試紙法、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法術和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等。

在茶葉安全監(jiān)督管理中,食品添加劑的非法添加和使用不當受到高度重視。在2001年農業(yè)標準NY5017—2001《無公害食品茶葉》中規(guī)定,各類無公害茶葉不得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和香味物質。按照GB275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guī)定,茶葉生產不允許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得添加非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因此,使用鉛鉻綠、檸檬黃、日落黃、莧菜紅、胭脂紅、亮藍等著色劑或其他工業(yè)染料等加工茶葉均屬違法。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組織的國家茶葉監(jiān)督抽檢檢驗細則中對茶葉中的外加色素(著色劑)的檢測方法采用GB5009.3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合成著色劑的測定》。目前,檢測茶葉中添加劑的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工作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樣品的前處理,即合成著色劑的提取、凈化,二是上機分析和測定。

與食品添加劑相同,20世紀80年代對茶葉中微生物的檢驗大多參考食品檢測標準,如GB/T4789.2—1984《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shù)計數(shù)》、GB/T4789.3—1994《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大腸桿菌測定》和GB/T5009.1—1996《食品衛(wèi)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總則》。2001年,農業(yè)部發(fā)布NY/T456—2001《茉莉花茶》,規(guī)定茉莉花茶中大腸桿菌菌群數(shù)不得超過500MPN/100g(mL)。2004年農業(yè)部發(fā)布標準NY5244—2004《無公害食品茶葉》,規(guī)定茶葉中檢測的大腸桿菌菌群數(shù)不得超過300MPN/100g(mL)。2008年,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發(fā)布GB/T22111—2008《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規(guī)定茶葉中檢測的大腸桿菌菌群數(shù)不得超過300MPN/100g(mL),同時要求不得檢測出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菌。而對于黑茶品質特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有益菌落,如茯磚中的冠突散囊菌,也有相關標準規(guī)定其最低含量。2013年,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發(fā)布GB/T9833.3—2013《緊壓茶第3部分:茯磚茶》,要求茯磚中檢測出的冠突散囊菌含量不得低于20×104CFU/g。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中涉及微生物的指標主要有菌落總數(shù)、大腸菌群、霉菌和酵母、致病菌等,對于不同食品其指標限量值不同。國家標準中檢測茶葉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有GB4789.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shù)測定》、GB4789.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大腸菌群計數(shù)》、GB4789.1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霉菌和酵母計數(shù)》等。

總體來說,我國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由一開始的單項檢測逐步向高通量分析方向發(fā)展,茶葉農藥殘留檢測指標向多農殘、高效率的方向不斷完善;我國重金屬檢測起步較晚,目前的檢測還比較依賴高精密儀器,未來應該考慮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檢測方式。另外,微生物檢測項目和方法逐步增加,同時對有益和有害菌落的含量分別進行了限制,未來需從增菌培養(yǎng)、快速檢測技術和設備等方面持續(xù)加強對食品的微生物檢驗。

05
展望

茶葉檢驗旨在更好地發(fā)展生產和促進貿易,它對鑒定茶葉品質好壞和提高茶葉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茶葉檢驗在發(fā)展過程中,從早期的零散、無體系發(fā)展到如今的較為完善的茶葉檢驗體系。今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fā)展,茶葉的檢驗手段必將更為簡便易行、先進可靠,向著科學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不斷邁進。

作者簡介:

安琪

安徽農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茶葉審評與品質調控,先后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發(fā)表學術論文7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綠茶新鮮度的風味感官表征及化學基礎研究)以及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

導師簡介:

戴前穎

安徽農業(yè)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一級評茶師,考評員,安徽茶產業(yè)體系專家,主要從事茶葉感官審評與品質調控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國家基金2項、安徽省重大攻關項目1項、安徽省重點研發(fā)項目1項、安徽省質量工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項目1項、安徽省質量工程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項目1項,主持制定安徽省地方標準2項;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項、973項目、星火計劃項目等,參與制定了國家標準2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申請專利并獲授權4項。

具體內容詳見《中國茶葉加工》雜志,2022年第2期文章《中國茶葉檢驗發(fā)展概述》,頁碼:56-62,作者:安琪,張瑩,肖明霽,邱桐,陳穎琦,張瀝元,王悅悅,戴前穎*。

來源:中國茶葉加工,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保溫杯泡茶口感了解下?方便實用,讓你的茶更好喝!

  現(xiàn)在很多人都用保溫杯泡茶,但還是有很多茶友會有所顧慮,甚至很多網絡博主也在分析到底用保溫杯泡茶好不好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一一解答吧~

  ▌網傳:用保溫杯泡的茶口感會變差,是真的嗎?

  答:會有所影響,但僅限傳統(tǒng)保溫杯泡茶方法。妙貢堂隨身杯一杯三用,口感不變差,反而更好喝。

  茶葉中還含有茶多酚、茶單寧、茶氨酸、芳香物質、以及多種維生素,用開水沖泡會將茶葉中的有益物質溶解,茶湯會隨之產生芳香的氣味和滋潤的口感。

  傳統(tǒng)的保溫杯泡茶通常是將茶投入杯中,用開水進行長時間浸泡析出茶味,茶葉長時間浸泡在高溫的開水中,茶葉中的茶多酚會析出得非常充分,茶湯顏色也會變濃變暗,滋味相對苦澀,芳香物質也會在長時間的高溫中揮發(fā)掉,喝茶體驗有所影響。

  但妙貢堂的新式隨身杯,泡茶、濾茶、分茶,一杯搞定,杯蓋處設置有獨立茶倉,茶倉與水杯之間,還有過濾網,不僅可以隔絕茶水,避免長時間浸泡,而且上下顛倒茶杯還可實現(xiàn)茶湯的濃淡控制,一杯三用,口感可以隨心掌控。

茶水分離

杯蓋處設置獨立茶倉

茶水分離,要茶香不要苦澀

濃淡控制

獨立茶倉與水杯之間設有阻隔網

自動鎖水不逆流

濃淡控制,才能時刻香茗

一杯三用

泡茶、過濾、分茶,一杯搞定

走哪兒帶哪兒可以很任性

  ▌網傳:保溫杯泡茶會析出重金屬,是真的嗎?

  答:假冒偽劣的可能會,但經過食品安全檢驗的是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的。

  很多人認為,保溫杯泡茶會產生茶垢,茶垢會腐蝕杯子金屬內壁,最終導致人體慢性中毒。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沒有依據的。

  首先向大家解釋一下茶垢是什么,茶垢,顧名思義,就是茶具內壁產生的垢物,是由長期容放的茶水淤積而成,在茶文化中被稱為“茶山”,茶壺收藏上,帶厚重茶垢的茶壺往往價值更高。

  茶垢中的鞣酐確實是茶葉中的鞣質與重金屬元素暴露在空氣中發(fā)生氧化反應后形成的,但是否含有重金屬化合物,則取決于茶葉的質量和泡茶用水的水質,且茶垢中并不含有腐蝕性成分,更不用說去腐蝕經過食品級安全檢驗具有超高耐腐蝕性的保溫杯了。

  而且現(xiàn)代人使用保溫杯基本上天天清洗,對于茶垢腐蝕金屬讓人慢性中毒的謠言自然不攻而破,總之大家放心使用就行啦~

  ▌參照國標GB 5009.268-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多元素的測定》規(guī)定方法,檢測人員將同一類茶葉沖泡,檢測保溫杯內膽和玻璃杯中兩種茶水中鉛、鉻、鎘、砷的含量,檢測結果得知,使用金屬保溫杯與普通玻璃杯沖泡的茶湯中4種重金屬含量并無顯著性差異。

  不過市場上假冒偽劣的產品太多,以防萬一,大家選購保溫杯時,可以認準奧氏體304不銹鋼或者316,這可是國家公認的符合安全標準的保溫杯材質。

  304不銹鋼標準成分是 18 % 鉻加 8 % 鎳,是為無磁性、無法借由熱處理方法來改變其金相組織結構的不銹鋼,廣泛應用于耐蝕容器、餐具、家俱、欄桿、醫(yī)療器材等多種與人體密切接觸生活器具中。

  妙貢堂為大家選擇的隨身杯也是采用了奧氏體304的不銹鋼材質,雙層鎖溫技術,不僅使用健康,而且長效保溫,讓你喝茶無憂。

  喝茶是一個享受放松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養(yǎng)生調養(yǎng)的過程,選擇好茶,一個有顏值又安全實用的器具,日子舒服自在隨心就好,養(yǎng)生也可以隨時隨地,明白了這點,那么保溫杯就不再是中年人的專利!

長效控溫

奧氏體304不銹鋼雙層鎖溫技術

長效控溫,保溫保冷喝茶自在無憂

超高顏值

溫柔素雅的米白色

簡約耐看不跳脫

舒適質感

磨砂質感,硅膠底墊

舒適握感,穩(wěn)放無聲

  當陳皮白茶手工沱遇見隨身杯,好茶加好器,健康養(yǎng)生當然沒有阻力。

專訪兩位茶科院士 - 關于茶的保健、農殘、喝茶規(guī)律心得

· 茶知識 ·

中國歷史的每一頁都沉淀著茶文化的印記,這小小的茶葉不僅呈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同時蘊含了保健之道。

我國有兩位院士一直致力于茶葉的研究和探索,他們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劉仲華。

《生命時報》記者對這兩位專家進行了專訪,共同探討了茶文化的發(fā)展背景,茶葉的保健作用,以及他們的喝茶心得。

一片茶葉里,蘊藏了怎樣的健康優(yōu)勢?

陳宗懋院士介紹說,盡管人們早就知道喝茶可促進健康,但研究茶葉中的營養(yǎng)成分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真正開始。我國在“回歸自然”的倡導下,傳統(tǒng)中藥得到崛起,茶葉的健康價值受到廣泛重視。

每年,陳宗懋院士都會看到800至1000篇茶葉與健康研究報告。綜合報道,茶的三個主要益處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肥胖,預防癌癥以及減緩老年癡呆。

劉仲華院士一直致力于研究茶葉與植物中的功能成分。他告訴生命時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在證實兒茶素、茶黃素、茶氨酸、茶多糖等主要的茶葉成分對人體健康的益處。這些成分延遲衰老,調節(jié)代謝(糖、脂質、蛋白質代謝),幫助減肥,調節(jié)腸道菌群,調節(jié)免疫,抗抑郁,抗炎癥,抗病毒,抑菌以及強健骨骼等。

概括來說,飲茶的三個主要健康屬性是:延遲衰老,調節(jié)代謝和增強免疫。飲茶習慣可以全面提升身體素質。

劉仲華院士表示,未來會有更多的新型茶葉功能成分被鑒定出來,同時也會有更多新的茶葉營養(yǎng)成分被被發(fā)現(xiàn),研究人員也將揭示茶葉營養(yǎng)成分之間的多通路,多靶點,協(xié)同和相互作用機制。

但他也提醒說:“雖然茶有很好的健康益處,但卻不能將其作為藥物來使用,也不應期望它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飲茶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是享受它帶來的色香味,同時緩解身體不適狀態(tài)?!?/p>

中國茶安全質量有保證

茶葉是許多人日常喜歡飲用的飲料,但也有人會關注農藥殘留的安全問題。劉仲華院士表示,“如今,消費者完全不用擔心茶葉安全問題,包括農藥殘留、重金屬、有害生物等方面?!?/p>

我國每年產茶量約為300萬噸,其中約有35萬噸出口到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這些國家要求進口茶葉時進行嚴格的質量安全檢驗,而我國出口茶葉的質量安全水平通過了檢驗。

根據市場監(jiān)督部門2020年全國抽檢3萬多批茶葉的情況,茶葉不合格率僅為0.3%~0.4%,其中不到1/3是因農藥殘留問題。這意味著,99.9%的抽檢茶葉農藥殘留符合要求。在檢測結果表明茶葉農藥殘留不合格的情況下,主要是水溶性農藥溶解超標。此外,消費者通常青睞春茶這樣的高端茶葉,而春茶采摘季節(jié)通常發(fā)生病蟲害和蟲害的可能性較低,因此茶農使用農藥的可能性也低。

劉仲華院士說,這一成績得益于國家農業(yè)農村部和商務部高度重視茶葉質量安全,采取源頭防控措施來控制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兩大關鍵安全隱患。

由于茶葉沖泡需要使用水,水溶性農藥殘留的比例較高。為此,農業(yè)農村部出臺了相關標準,嚴令禁止茶葉農民使用有毒有害的水溶性農藥。

目前,茶葉農民使用大多是脂溶性農藥,這種農藥在沖泡茶葉時的溶解度非常低。此外,國家允許使用的脂溶性農藥也都是安全性高、半衰期短、殘留低的,所以消費者在享用茶葉時不需要過度擔憂農藥殘留的問題。

用綠色防控減少農藥

陳宗懋院士向《生命時報》記者表示,綠色防控技術可以在種茶過程中不使用農藥或將農藥用量減少至少70%~80%。目前,這種技術已經成功推廣到近萬畝茶田中使用。

綠色防控技術使用了三種方法來替代農藥:

1. 使用狹波燈來誘殺不同波長光源下喜歡的不同害蟲,以此來保護天敵。

2. 使用人工合成的雌性信息素來吸引并捕殺雄蟲。在每畝茶園中放置4個4毫克的小裝置,能夠吸引并捕殺大部分雄蟲。

3. 利用“植物語言”來防控害蟲。茶在不同季節(jié)和狀態(tài)下會釋放不同的氣味,形成植物語言,以此來吸引不同的害蟲。電子模擬出害蟲所喜歡的氣味,吸引害蟲到一個特定地點,用來進行產卵并捕殺。這種方法在浙江省紹興市御茶村茶園中得到成功應用,幾年中抓住了約70萬只成蟲。

一天、一年、一生喝茶都要遵循規(guī)律

劉仲華院士分享了他的飲茶建議:

1. 六大茶類需要交替著喝。六大茶類在色香味上各有風格,雖然它們的健康屬性大體相同,但它們的功能成分存在差異。交替著喝可以感受六大茶類的細微不同之處,全面吸收茶的健康有益價值。綠茶屬于不發(fā)酵茶,白茶和黃茶屬于輕度發(fā)酵茶,烏龍茶屬于半發(fā)酵茶,紅茶屬于全發(fā)酵茶,黑茶屬于后發(fā)酵茶。如果按照氧化和發(fā)酵程度從輕到重的順序進行排序,依次為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這一規(guī)律基本符合中醫(yī)的從涼到溫所述順序。所以,喝茶時可以遵循由輕氧化喝到重發(fā)酵的規(guī)律。

例如,一天中早上可以喝一杯綠茶增強精神,晚上如果吃了油膩的食物可以喝一杯黑茶幫助消化。

在一年中,夏季可以喝具有刺激性且相對涼性的綠茶、白茶消暑,而冬季則可以喝相對溫性的紅茶、黑茶加熱身體。

在整個人生中,也需要隨著年齡增長,從輕氧化的茶逐漸轉向重發(fā)酵的茶。人年輕時的睡眠質量較好,可以喝一些咖啡因含量較高的綠茶而不影響睡眠。而晚年人則往往會出現(xiàn)“坐著打瞌睡,躺下睡不著”的情況,這時可以選擇微生物發(fā)酵程度更高、咖啡因含量相對較低的黑茶幫助入睡。

當然,以上的建議不是絕對的,需要考慮個人的飲茶偏好和身體差異。

2. 每天可以喝9~10克的茶葉,分三次飲用。9~10克的飲茶量屬于中等量,可以早、中、晚分三次沖泡。研究發(fā)現(xiàn),茶的健康功效也與飲茶量有關,如果希望獲得更多的保健效果,建議適當提高飲茶量。

3. 最好不要喝放置一晚的茶水。流傳著一種民間說法:“隔夜茶不能喝。”對此,劉仲華院士表示,雖然一杯泡過久的茶可能沒有剛泡時的香氣和口感那樣好,但仍然可以喝,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陳宗懋院士也指出,雖然可能存在致癌物質亞硝胺,但經過檢測,隔夜茶中完全沒有檢測到亞硝胺。但從衛(wèi)生角度考慮,最好不要喝放置一夜的茶水。

來源:胡西喝起來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4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