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葉放茶漏里

找到約91條結(jié)果 (用時 0.013 秒)

三十年代老茶莊里誰的待遇最高?| 老工藝的漫談

?


??本文節(jié)選自茶葉進化論第8期熟茶沙龍內(nèi)容,主題為「勐海熟茶的轉(zhuǎn)化路徑」。


?在本次沙龍之中,探討了很多關于熟茶制作技藝的內(nèi)容,由于楊凱老師講到的歷史資料十分豐富,尤其對于老茶及早期紅湯茶的工藝有相當大的參考意義,對古法制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仔細閱讀?……


(本篇文章為節(jié)選對話,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 | 大紅印的原料追


李揚:我們喝早期的8592或者7572,能喝出勐海大葉種的味道;昆明茶廠的7581,一喝也是勐庫大葉種味道。


以我自己為例,我喝過真實可信的最老的茶,是五六十年代的大紅印,是勐海大葉種的味道。



楊凱:說到紅印這個問題,實際上很多老茶的出處并不是特別的清晰。如果紅印是50年代的產(chǎn)品,那在1955年以前,大家所公認的做七子餅的原料,必須得是西雙版納的原料。


從這一點來說,應該判斷紅印肯定是版納的原料,但是版納具體到哪一塊,并不是特別好說。

?在解放前,人們更愿意用六大茶山這一帶的原料做普洱茶。但勐海地區(qū)的原料,過去大多數(shù)是做蘑菇沱藏銷緊茶,很少有人拿它做七子餅普洱茶。


解放以后情況就不一樣了。三十年代以后易武(六大茶山)茶葉產(chǎn)量急劇下降,一年大概只有兩三千擔,降得非??欤潞:途昂榈目偖a(chǎn)量能到4萬擔左右,是大大超過六大茶山的。所以勐海地區(qū)的原料也逐漸成為做普洱茶的主要原料。


所以紅印的料也最有可能是勐海這一帶的,因為當時勐海原料產(chǎn)量比較大。




|?歷史上的輕發(fā)酵:從七子餅和蘑菇沱講起



楊凱:

我們現(xiàn)在提的輕發(fā)酵和歷史上的輕發(fā)酵,其實不是同一種發(fā)酵,它的差異應該是蠻大的。因為歷史上的輕發(fā)酵,并非是一個工藝決定的,它體現(xiàn)在制茶的不同階段,是多種工藝共同造成的。


普洱茶在過去和六堡茶有一定的接近的地方,它在運輸?shù)倪^程中要蒸,類似于過去傳統(tǒng)六堡茶有蒸有壓的工藝。


從頭說起,普洱茶的采摘,地理條件決定了茶山距離初制所都很遠,基本都是采茶工人背到殺青地點去的,這段時間茶葉在背簍或者是背袋里,就會萎凋、破邊破壁,造成了它的紅邊等等,那時候茶葉可能就會有部分的發(fā)酵,這是第一種發(fā)酵情況。


另外一種情況,炒了茶以后可能沒法干燥,第二天有太陽才去曬,這個時候就會產(chǎn)生渥黃,這是第二種發(fā)酵。



除了這兩個以外,解放前做茶與現(xiàn)在是有一些區(qū)別的。那時一年四季都制茶,春天、夏天、秋天都采茶,統(tǒng)一到秋天來壓餅。


這個過程中,春天的茶就有很長的存放時間,按照當時人的說法,茶料是干燥到9成就開始裝袋裝框,并存儲一年,過程中也是有發(fā)酵的。這是第三種。


這里要稍微提到一點,為什么需要干燥到9成?


如果茶料需要運輸?shù)脑?,特別干燥的茶是不適合運輸?shù)摹?/span>


1941年中茶公司在昆明有個復興茶廠,他們想采購一些茶在昆明做普洱茶,委托給勐海茶廠采辦。勐海茶廠去六大茶山定制了一些茶,運回到勐海,勐海茶廠的人覺得香氣不凸顯,就給烘干了。


烘焙以后裝在布袋里,用馬幫運到昆明,估計路上就碎得差不多了。當時昆明茶廠收到就寫了正式文件交涉,以后再采購茶:第一不能烘焙,不然運輸途中茶碎得太厲害了;第二不要拿布袋裝,換成竹筐,竹子本身有一定的張力保護著茶葉,而布袋在馬背上它會壓得很厲害。



但如果非要長途運輸較干的茶怎么辦?


做法有點像六堡茶,拿著筐裝起來,把茶葉鋪上去,灑水,灑完水以后再壓,壓完再灑水,就是讓茶葉潮一下水以后再壓。壓完了以后就有個問題,水分太高,路上可能會霉變,這時候要拿竹簽捅出些眼兒來讓水蒸氣散逸,但水分散發(fā)很慢,這個過程中,在竹筐里實際就有發(fā)酵。


到這里我們就已經(jīng)看到幾個過程的發(fā)酵了,如果做七子餅茶,還有一個發(fā)酵過程。把茶上鍋蒸,蒸好了以后上套上三角袋揉,揉好了以后不進烘房,也不曬,讓它緩慢后發(fā)酵。


在我們傳統(tǒng)的普洱茶,它是多種工序造成的一個緩慢后發(fā)酵,這是七子餅茶的發(fā)酵。


/

如果說藏銷的蘑菇沱緊茶,在勐海這邊的發(fā)酵是這樣的:


分成三種料,一個叫「面茶」,用的比較好的黑條茶原料;然后是「二蓋茶」,用的稍微差一點的;最后是「里茶」,用最粗老的料,連枝帶葉的,這個茶還要拿鍘刀鍘碎。

?

但不是把三個料直接拿來用,面茶和二蓋茶要發(fā)酵,而心子里的里茶絕對不能發(fā)酵。


發(fā)酵方法是大概100斤茶灑30斤左右的水,灑了以后是小堆,大概一兩百斤這樣發(fā)。如果在發(fā)酵的過程中,表面被風干了,這個時候再灑水,再讓它表面潮起來。


這個茶發(fā)好以后,再和心料一起揉。


蘑菇沱揉好以后堆在一個屋角陰干,陰干以后它中間會起黃霉,我們現(xiàn)在叫金花,當時不叫金花,叫松花霉。


從當時的記載來說,藏民就喜歡這種茶。

?


為什么心料絕對不能發(fā)酵?如果發(fā)酵,將來茶是起黑霉的,不能喝。


李拂一先生當年就專門記錄過這個,他的說法是如果老板和揉茶的工人有矛盾,工人報復老板,就把心子里的料給發(fā)酵了,這個茶包好運出去就賣不掉。

?

所以在當年,揉茶工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過去記載過一些當年揉茶工的待遇問題,說某某家有一年吃飯的時候只有兩個串葷,人家揉茶工立刻掀桌,不吃。老板沒辦法趕快跑出去買雞,買純?nèi)澋慕o他們。其實在當年,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尤其勞動人民來說,吃串葷已經(jīng)是不得了的了。

?


李揚:

剛才楊老師說勐海做紅湯茶的步驟,和李拂一記載的筑茶好像不是一回事呀?

?

楊凱:

李拂一這個肯定沒有寫全,現(xiàn)在很多人照著筑茶工藝來做,做出來以后感覺都不太對。從《鳳慶茶葉志》上,能找到類似的筑茶工藝,它就是穿孔的,李拂一沒有講這個穿孔環(huán)節(jié),他只是講把茶濕潤了以后再壓緊裝竹筐,這就有點像六堡,六堡是蒸了以后放在缸里頭,而這個不蒸只是灑水。

?

兩種工藝帶來的同樣是慢發(fā)酵,只不過溫度可能不太一樣,菌種也不太一樣。

?

現(xiàn)代好多人做筑茶,做的不好喝,后來我就想了一下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們當年的很多文人寫茶并不是很專業(yè),他們是一個記錄者,但是記錄者可能會丟掉很多的細節(jié)。今天想弄清楚具體的工藝就要多了解一些,從不同的記述中來平衡一下,看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我們就從鳳慶和勐海的兩個記載里發(fā)現(xiàn),可能是李拂一的記載漏了穿孔技術(shù)。如果按照他的方法來做,你的發(fā)酵可能就有一定的問題,我是這么猜測。



|?資料補充


李拂一先生1939年寫的文章《佛海茶廠概述》中記載到:

佛海茶葉制茶,計分初制,再分兩次手續(xù)。土民及茶農(nóng)將茶葉采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于竹席上反復搓揉成條,曬干或晾干即得,是為初制茶。

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品質(zhì)裝入竹籃。入藍需濕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籃四周,放以大竹(俗稱飯筍竹)一人立藍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筑茶”。

然后分口堆存,任其發(fā)酵,任其蒸發(fā)自然干燥,所以遵綠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葉,其結(jié)果反變?yōu)椴灰?guī)則發(fā)酵之暗褐色紅茶矣。

此項初制之茶通稱曰“散茶”。制作商收集“散茶”分別品質(zhì),再加制為“圓茶”、“磚茶”及“緊茶”。


/

同一文章中,李拂一先生又寫到了緊茶的制作,“緊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蓋”,黑茶者再包于二蓋之外曰“高品”。

如制圓茶一般,將各色品質(zhì)按一定之層次同時裝入一小銅甄中蒸之,其柔軟,傾入緊茶布袋,由袋口逐漸收緊,同時就坐櫈邊沿照同一之方向,輪轉(zhuǎn)而緊揉之,使成一心臟形茶團,是為“緊茶”。

“底茶”葉大質(zhì)粗須剁為碎片?!案咂贰表毾纫蝗帐┮韵喈斨衷弧俺辈琛保?jīng)過一夜于是再行發(fā)酵。成團以后,因水分尚多,又發(fā)酵一次,是為第三次之發(fā)酵。

數(shù)日之后,表里皆發(fā)生一種黃霉。藏人自言黃霉之茶最佳。


因茶而美的《親親茶棵》(三篇)

古老的徽州方言中,茶樹稱之為“茶棵”。對于在安徽省歙縣山里茶鄉(xiāng)長大的高中語文教師江紅波而言:“茶棵,是一份情懷,永遠的那種。而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份永遠的思念……”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在他最喜歡的茶季,他只能放棄前往茶園而守護在自己的學生身邊。但對家鄉(xiāng)茶棵的那份狂熱喜愛,又讓他不得不做些什么。于是當濃郁的茶香飄蕩在山村的上空時,他內(nèi)心澎湃著,遙想著,于是寫出了很多有關于茶的文章,編成散文集《親親茶棵》。去回望、緬懷,為宣傳家鄉(xiāng)的茶盡著自己的綿薄之力。

茶季,我所懷念的

(《吃茶去》雜志)淅瀝的小雨飄灑在臉上時,我正在夜色中騎著電瓶車去學校路上。身為老班,晚上不去教室轉(zhuǎn)轉(zhuǎn),感覺總是缺少了什么。那雨兒涼涼的,有著一絲的寒意,我忍不住打了個寒顫,心里一個激靈,現(xiàn)在可正是采茶的時節(jié)啊……

在茶棵地里學會了爬、走的我,生命最初的十五年,是與茶棵朝夕相處?!罢璋尾?,不分大小”,這是父母掛在嘴邊勉勵孩子們采茶的口頭禪。每年茶季與自己相伴的,從小背簍,種子簍,五斗籃,再到茶籃,也就不知不覺長到父親一般高了。

置身于茶棵地,雖沒有那樂曲《采茶撲蝶》中描述的詩情畫意,茶農(nóng)只是地頭在烈日下暴雨中都俯身忙碌,但對戀愛中的人來說,茶季,是幸福而甜蜜的。為了能娶到心愛的女人,男青年顧不上自家的茶葉變老,整天的幫著女方摘茶,邊勤快的摘茶,邊天南地北的胡吹海侃,逗得女友心里樂呵呵的,兩個人同摘一棵茶,慢慢的離開眾人的目光去茶棵地的另一旁,兩個頭也就碰在一處。竊竊私語的一季茶摘下來,那女的也就慌了神失了魂,兩情相悅,一個新的家庭水到渠成的組成了。

采茶、攤晾、萎凋,殺青制成茶。那時的毛峰茶,是每個家庭的重要收入,全由手工制作,那時父親燒大鍋手工出焙,母親則是負責中午就放好炭火的茶焙,還要忙里偷閑的準備晚飯、豬食。鍋熱,茶葉起泡;鍋冷,茶葉會紅,價格都賣不上的。父親很多時候是徒手,抓著一把鮮味,擦著鍋底一下一下,清清楚楚。我曾經(jīng)試過,剛開始下鍋,可以來幾下,溫度水汽一上來,就不行了。趴在大鍋上出焙,那熱氣水汽上來,頭昏腦漲的,一片迷糊。父親卻是一把又一把,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茶鄉(xiāng),雨季

雨天采茶,是我在家鄉(xiāng)生活二十多年年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份寒冷,那種憂傷,至今想起,心里都隱隱作痛。

在四月初偶逢雨天,不必著急,因為茶芽在粗大的枝椏間還是小米粒,歇兩天也長大不了一點??傻搅讼卵?,尤其是谷雨之后,就是下冰雹也是要上山的。此時的茶日長夜大,隔兩天不摘,抓在手中不再是肉乎乎的,而是生硬發(fā)痛,稍不留神還會劃疼皮膚。更重要的是價格,一天一個價拼命往下掉,掉的肉疼。要知道,對家鄉(xiāng)而言,茶葉幾乎是那年月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

記憶中的茶園都是老茶棵,沒有現(xiàn)今修剪之后的低矮平坦,拿著傘都可以摘茶的。老茶棵遮天蔽日的,一人多高,柔軟的枝條相互交錯著,從當中穿過就弄得一身的水。父親先挑一棵蔥郁的茶棵,把身子壓上去使勁搖晃,盡可能的抖落枝上的雨水。然后,我們圍著,左手拽著拉平茶枝,趕緊摘茶,平著袖口不能讓水漏進袖筒,那份冰涼可不好受。晴天里茶汁染漆黑的食指和中指,在雨水中漸漸泡得慘白而麻木。

在冷雨中,家人之間偶爾鼓勵著,一棵又一棵的采摘著家庭的希望,心里只想著雨別太大,早些摘好回家。碰上的陣雨實在太大,只能是挺直身子,一家人靠近些,讓雨順著塑料紙滴滴答答的在泥土上砸出深深的坑。等雨稍微小些,趕緊繼續(xù)。沒有誰說要回家,多摘幾個茶家庭的開支總要寬裕些。

有時候,雨實在太大,持續(xù)著不停,薄薄的塑料紙根本不管用,水流進袖子,且天又冷,看著老天沒有停雨的意思,只能是回家。大雨沖刷著茶棵地間狹窄的泥路,斜坡處光滑異常,平路處泥濘難行,套鞋踩在上面,很是不適應。路上也就常有不知誰回家路上跌倒散落在地的踩進黃泥的茶葉,唯有小心謹慎,才可跟著父母的腳印亦步亦趨的平安到家。

親親茶棵

幾天前,在辦公室里與同事閑聊,無意間講到新茶上市,哪種茶好喝時,我僅寥寥數(shù)語,就說得他們連連附和驚嘆:“對,對,你怎么知道的那么多?”我很覺自豪的坦然一笑:“別忘了,我可是茶棵地爬大的……”

一晃,離開故鄉(xiāng)已經(jīng)二十年,茶園風景依舊似昨日,所有的所有,都是那樣平靜??勺詮膩淼娇h城為人師之后,在茶忙時節(jié),因為工作的忙碌也就沒再回家采茶過。

每到茶季,遇到迷蒙的雨天,我總是想起少年讀書那年代雨天采茶的辛苦和冰冷,想起我的親人在雨天可能還在茶棵地里尋找生活,心里便有著淡淡的傷感和酸楚。想著家里的繁忙,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打電話回家時,聽父親說起今年茶價還好,都賣生葉不再親自做茶了,才有些許的慰藉。面對無情的永不停歇的春雨,我也只能在心底默默的祈禱:雨天,請遠離茶季!

如今,茶棵啊,我只能在夢中親近你,滿懷歡喜的走近你了……

【摘自2016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江紅波(安徽歙縣)】

一任天真 盈香易泡:一款能隨時隨地“帶”得動的茶

  愛茶者,早已將喝茶當作了習慣,一日無茶不歡。

  每當周末在家,如遇到晴天白云,往往會生出一顆休閑泡茶的浪漫之心。坐在小陽臺的桌子前,放上一兩首輕音樂,邊飲茶邊閉目養(yǎng)神,不羨鴛鴦不羨仙。

  但是想到還要從房間柜子里取茶,取出來還要拿茶針,接下來還得撬茶、量茶、燒水、拿茶漏、洗茶……一個念頭閃過來,算了算了,泡不動,于是最后喝了杯白開水。

  每當工作時,正無頭緒、腦袋沉悶,往往會生出一顆飲茶提神的戰(zhàn)斗之心。離開眼前的鍵盤,看了眼桌上的幾款茶,餅茶、散茶,想著時間不夠,干脆泡散茶。

  取適量的散茶放入杯中,圖省事只涮了一遍,便重新加入開水放在辦公桌上,等待稍微冷卻。結(jié)果眼睛還沒有離開屏幕至三分鐘,微信消息就來了……只能埋頭繼續(xù)干活,等到差不多想起茶的時候,茶葉已經(jīng)泡的紅濃,涼了,已無半點飲意。

  有一段時間,茶界里忽然興起了戶外飲茶的風尚。于是趁著一次旅行,拿了幾包略為粗糙的迷你散茶,以期到景點休息時,泡上一杯,添加一點情調(diào)。

  沒曾想到了目的地,在酒店休息時,由于沒有茶漏等工具,單純一個白瓷杯加開水,放了一包茶葉后,整個品飲過程四個字:極為清奇,濃度口感均難以控制不說,舟車勞頓的疲憊感隨之衍生出以后出門再不帶茶的決心。

  飲茶斷斷續(xù)續(xù),無法形成習慣,也就談不上持續(xù)沉淀茶湯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達到最終養(yǎng)生效果。

  直到遇見——“盈香”易泡。

  “盈香”易泡,為一任天真首款便捷茶。原料選取古樹熟茶優(yōu)質(zhì)制作原料分篩出的細小金芽與斷芽茶,在市場袋泡茶同等價格下,品質(zhì)甚至不輸于古樹熟茶,日??诟畜w驗直線上升。

  單獨小袋子包裝,一袋2.5克,非常小巧、輕盈、不占地,可放夾在口袋內(nèi)、公文包里、旅行箱中,也可以直接夾在書中、桌子上,任何時候都不擔心受潮。

  相比于一般的袋泡茶,盈香易泡每小袋里配備一個過濾棉袋封裝茶葉,過濾棉袋連著潔凈棉線和茶簽,能夠通過調(diào)節(jié)棉線的長度來控制茶葉在水中的浸出度,達到適合自己的品飲濃度和滋味口感

  小巧大滋味,“盈香”可悶泡,也可沖泡,水量可達1000cc,可滿足一人或多人品飲需求。

1袋“盈香”易泡=

1個取茶器+1個茶漏+1個量茶器+1枚茶針+1個公道杯+1個茶盤+1個存茶罐

快樂茶生活=1瓶水+1個杯子+1袋盈香

  家里、車上、休息室、辦公區(qū)隨時開飲,簡簡單單,快捷易泡。

  解放雙手,摒棄繁冗,省下的大量時間與精力,讓我們能體驗到生活本該有的更多美好。在陽臺看藍天白云,在辦公室忙而不亂,好好享受祖國山河的大好風光……

  “盈香”易泡,一款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帶得動”、也“泡得動”的茶,就讓它來陪伴我們養(yǎng)成每日飲茶的習慣,喝好茶,常喝茶,健康常伴!

  2020年盈香·易泡,滋味香甜爽口,適飲親民。

  市場零售價128元/盒,每盒12袋

找到約8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4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