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葉加色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近代中國茶葉對外貿(mào)易自掘墳墓:摻假作偽

文匯學人發(fā)布的一篇文章:近代中國茶葉對外貿(mào)易自掘墳墓:摻假作偽

 

對外貿(mào)易是中國與世界的交接點,首當其沖地受到英美法等國對食品質(zhì)量安全越來越嚴格的監(jiān)管壓力,于是率先與世界接軌,開始實施出口商品檢驗,探索建立相關監(jiān)管制度。相比之下,中國國內(nèi)市場質(zhì)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要遲很多。

 

另一值得深思的問題:直到今天,中國仍到處充斥著摻假行為,不單是茶葉,還有直接跟生死有關的疫苗、藥品……這個國家怎么了?柏楊筆下”丑陋的中國人“就沒有改頭換面的那一天嗎?

 

近代上海開埠之后,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這座江南小城很快成為中國對外貿(mào)易中心。一國之外貿(mào)不僅是貨物商賈往來,背后還有科技、制度、管理等綜合實力的支撐,還有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安全的考量?;仡欀袊鷮ν赓Q(mào)易歷史,須放在當時世界整體發(fā)展格局中和對中國長遠影響中去思考。

 

茶葉檢驗制度與機構的設立

 

茶葉是中國近代對外出口的重要商品。茶葉外貿(mào)受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摻假作偽。

 

茶為國飲,歷史悠久。17世紀,隨著飲茶風俗在歐洲普及,中國茶葉大量出口,至19世紀初,中國獨霸世界茶葉市場達200年之久。1830—1833年,華茶輸出價值占中國出口貨物總值93.9%,其中1832年,中國出口茶葉達400320擔。

 

中國對英國貿(mào)易每年順差二、三百萬兩以上,為彌補貿(mào)易逆差,東印度公司曾試圖向中國銷售多種商品,但大多滯銷,收效甚微。之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致使中國白銀大量流出,1830—1839年每年平均流出約五六百萬兩,由此誘發(fā)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不僅沒有改變中國對英國貿(mào)易順差的格局,而且華茶出口增長更加迅猛,《民國建陽縣志》載:“清季自五口通商,民競業(yè)茶。”

 

在外貿(mào)需求刺激下,茶葉出口量扶搖直上,從1846年的46746千磅遞增到1856年的63278千磅,中國茶業(yè)迎來了歷史上的繁盛時期。

 

而這個期間,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90%以上是棉織品和毛織品,棉紗由1845年的260萬磅上升到1855年的290萬磅,增加不過10%;棉布由310萬匹下降到200萬匹,減少30%以上。上海進口貨值不升反降,1854年尚低于1845年。即使依靠鴉片盈利,也不足以彌補英國對華貿(mào)易逆差。

 

可以說,英國贏得了戰(zhàn)爭,輸?shù)袅速Q(mào)易。

 

中國當時第二大貿(mào)易國美國情況與英國相似,對華貿(mào)易保持較大逆差。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華茶輸出數(shù)量繼續(xù)增長,1870年為138萬擔,1880年增加到210萬擔,1886年更達222萬擔,創(chuàng)下近代茶葉出口數(shù)量的最高紀錄。

 

然而1886年以后,華茶因嚴重的質(zhì)量問題出口急轉(zhuǎn)直下,到1900年,華茶出口占國際茶葉出口量的30%,位列印度之后。

 

一方面,長久以來中國茶業(yè)以小農(nóng)經(jīng)營模式為主,“皆零星散處,此處一二珠茶樹,彼處三兩株茶樹”現(xiàn)象比比皆是,質(zhì)量全憑茶農(nóng)控制;

 

另一方面,茶葉摻假作偽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盡管生絲也存在作偽現(xiàn)象,1873年5月《申報》報道,“牌不對貨,貨不對價”,短斤少兩,暗中加水增重,且絲貨多不勻凈,粗細交雜,但相比較而言,茶葉摻假作偽更為嚴重、更為普遍。

 

1847年,英國就發(fā)現(xiàn)進口的“謊言茶”達10萬磅。英國下議院特別委員會一份報告指出,自從1856年以來,一些劣質(zhì)茶葉從中國進口。

 

張之洞為此斥之:“僥幸蒙混,制造粗率,煙熏水濕,氣味不佳,兼以劣茶攙雜。”英國反摻假運動的領袖人物阿瑟·哈塞爾醫(yī)生經(jīng)過檢測發(fā)現(xiàn),在英國市場上至少有12種不同類型的“謊言茶”。摻假作偽形成了一套“技術”,主要有增重、染色、添味和以舊充新等方式,甚至參雜了帶有毒性的黑刺李葉子。

 

“若造加色茶與發(fā)行茶,其造法不同。所采之葉多,則曬于禾場,隨曬隨用,以足蹂之。曬至干處,后發(fā)之茶行,茶司加以藥料顏色,造作各種色茶。若造紅茶,則滲入紫粉少許。”

 

可見,中國茶葉當年確實存在質(zhì)量問題和摻假現(xiàn)象,而且尖銳復雜,不能以西方對華茶壓榨一言蔽之。

 

正是在這個時期,歐洲對食品摻假作偽已經(jīng)高度重視,現(xiàn)代食品立法和監(jiān)管體系正從萌芽向成熟快速發(fā)展。

 

1860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溫和的《地方政府打擊食品和飲料摻假議會法》,這是近代以來英國“第一部試圖管理所有食品的單一立法”。

 

1872年,英國通過《禁止食品、飲料與藥品摻假法》。

 

次年,英國海關在進口華茶中查獲1000萬磅偽茶,此事經(jīng)過商部大臣查實后,“立即奏明英國皇家出諭,嚴行禁止,先將此等偽茶全行燒毀,然后派員密查英京及英屬各口岸,凡有商人辦到中國茶葉至口,必定逐細查明。如有偽茶攙雜其中者,不準起岸。”

 

隨后蘇格蘭地方政府事務委員會經(jīng)過調(diào)查做出一份報告,認為茶葉摻假作偽主要在中國完成,建議“為了更好地檢測茶葉中的摻假物,茶葉的檢查與檢驗應該由登陸港口處的海關進行,所有被發(fā)現(xiàn)摻假作偽的茶葉禁止進入國內(nèi)市場”。這個建議最終被1875年英國議會頒布的《食品與藥品法》所采納。

 

《食品與藥品法》被認為是當時英國及其他國家中最好的一部食品法,是現(xiàn)代英國食品安全立法的先驅(qū),是現(xiàn)代食品立法的基礎。

 

該法令第30條對進口茶葉檢驗和茶葉貨物處理做出規(guī)定:“所有進口的茶葉,在抵達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港口后,要接受由海關專員任命的檢查員的檢驗,并要得到財政部的批準,當檢查員認為必要時,可以將茶葉樣品以適宜的速度提交給公共分析師進行分析。”即,英國進口茶葉在口岸和市場接收雙重檢驗,即使偽茶千方百計逃過英國海關署的檢查,在國內(nèi)一樣會受到稽查和檢驗。為此,1875年《食品與銷售法》實施之后,英國國內(nèi)市場上茶葉質(zhì)量明顯改善,摻假作偽現(xiàn)象基本消失。

 

美國對食品摻假問題也越來越重視,1897年通過《茶葉進口法》,要求海關檢查所有進口茶葉。1915年,民國農(nóng)商部在赴美考察報告中寫到:美國不準著色茶進口,各海關處均備有驗色器具,一經(jīng)驗出,均在禁止之列。

 

而印度不斷從中國引進茶種,學習中國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英國專門派植物學家羅伯特·福鈞潛入中國收集茶子、調(diào)查種茶方法,加緊在印度植茶。

 

1874年以前,印度茶葉輸英平均每年僅為100到200萬磅,但是1875年后以每年300~400萬磅的速度增長。在中英茶葉貿(mào)易量下降的同時,印度輸往英國的茶葉快速增長。

 

1856年起,日本茶開始少量輸入美國因無雜物而品質(zhì)純潔,大為購者所歡迎,輸出量不斷增長。

 

1889年,在英國市場上,印度茶葉首次超過華茶,中國失去主要絲茶輸出國的地位;在美國綠茶市場,華茶則受到日本茶排擠。時人指出:“今則紅茶植于印度,而中國紅茶之利半為所奪矣。綠茶植于日本,而中國綠茶之利又半為所奪矣。”

 

華茶質(zhì)量衰退直接導致當時中國出口銳減,189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達3.1億余海關兩(1海關兩合1.558銀元),而此時中國已經(jīng)成為外貿(mào)逆差國,逆差達2840萬海關兩。1900年,印度茶葉在英國市場占有率為50%,錫蘭茶占36%,中國茶葉只占10%。

 

為了挽救華茶,采取改良葉種植、引進機器加工、設立公司、加大宣傳、減輕稅負等方法,“集新法之長,補舊法之短”。而其中最直接防止茶葉摻假作偽的方法就是實施茶葉出口質(zhì)量檢驗。

 

上海口岸開埠之后,洋行逐漸興起,1859年達62家,主要從事進出口貿(mào)易、航運、保險、金融等業(yè)務,偶爾兼營出口商品檢驗,當然這些都屬于商業(yè)行為,而非政府監(jiān)管。

 

1914年中國近代實業(yè)家、農(nóng)商部長張謇提出:  “在漢口、上海、福州等銷茶地點,設立茶葉檢查所,遴派富于茶葉學術經(jīng)驗之員,督同中西技師,前往辦理。凡出口茶之色澤、形狀、香氣、質(zhì)味,均須由檢查所查驗。其純凈者,分別等級,蓋用合格印證;其有前項偽情弊者,蓋用不合格印證,禁止其買賣。”次年設立永嘉茶葉檢驗處,查溫州茶葉、禁假茶出口。

 

1928年民國《工商行政綱要》提出: “于全國重要通商口岸設立商品檢驗局,舉各種重要商品加以檢驗,一方面限制窳劣商品不得輸出,使我國商人于世界增進其貢獻;一方證明我國輸出商品其優(yōu)良已合于文明各國需要,而不得再事藉口禁止輸入。”

 

次年3月上海商品檢驗局成立,對棉花、生絲、豆類、桐油、牲畜正副產(chǎn)品等中國重要輸出商品實施檢驗,頗具效果,中國植物病理學教育先驅(qū)鄒秉文任局長,1932年蔡元培三子、畜牧獸醫(yī)學家蔡無忌接任局長。

 

1930年中國著名農(nóng)學家、被譽為 “當代茶圣”的吳覺農(nóng)任職上海商品檢驗局,制定一整套出口茶葉檢驗標準、細則與實施辦法,首創(chuàng)茶葉出口口岸和產(chǎn)地檢驗制度。茶葉檢驗制度的建立和機構設立對出口華茶質(zhì)量起到明顯的監(jiān)督作用,有效地防范了茶葉摻假作偽的現(xiàn)象。

 

報檢茶葉之扦樣

 

粉末檢驗

 

灰分檢驗

 

水分檢驗

 

檢驗后粘貼標識

 

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國力衰弱,商品質(zhì)量水平總體落后,摻假作偽現(xiàn)象層出不窮。茶葉作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因摻假作偽嚴重自然倍受關注。

 

事實上,除茶葉外其他商品摻假作偽問題同樣嚴重,如一些奸商在棉花中摻水增重,以至于英商船上的棉花過了赤道之后全部腐朽發(fā)霉。

 

寧波及其附近的草帽、草席出口一度興旺,但因質(zhì)量低劣、工藝粗糙,致使出口幾乎完全停滯。而此時政府根本無力顧及質(zhì)量安全,無法建立國內(nèi)監(jiān)管制度。

 

對外貿(mào)易是中國與世界的交接點,首當其沖地受到英美法等國對食品質(zhì)量安全越來越嚴格的監(jiān)管壓力,于是率先與世界接軌,開始實施出口商品檢驗,探索建立相關監(jiān)管制度。相比之下,中國國內(nèi)市場的質(zhì)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要遲很多。

 

轉(zhuǎn)載自“文匯學人”

 

報人與茶(十一),曹聚仁:品茶亦借茶“品”人

筆下有乾坤 壺中見精神

——報人與茶的風云際會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面對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而報人們則揮動起如椽大筆,一篇篇振聾發(fā)聵、激昂慷慨的文章見諸報端,成為喚醒民族靈魂、沸騰愛國情懷的利器。

提筆落墨之際,茶始終是報人們的精神伴侶。作為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茶歷史源遠流長,內(nèi)涵博大精深,中華茶道一以貫之、傳承有序。中華報人更是將茶道精神演繹得分外瑰麗,茶香不僅滋養(yǎng)了報人精神,他們還以茶為筆寫春秋。筆下有乾坤,壺中見精神,報人的筆端洶涌澎湃的不僅是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翹盼。

曹聚仁(1900—1972年)

?

近代報人中,曹聚仁(1900—1972年)算是很懂“茶道”的一個。他品茶的功夫了得,借茶“品”人的功夫亦了得。談古論今,頭頭是道。

踏遍山河品好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條古訓,放在曹聚仁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他辦過刊,教過書,當過記者,用足跡丈量大好山河,并筆之于書?!度f里行記》就是他游歷四方的所見所聞,他也因此被稱為“現(xiàn)代徐霞客”。

清末武夷山揀茶梗的婦女

曹聚仁看過的風景無數(shù),也品過的好茶亦不少?!蛾懹鸩枭剿隆芬晃?,他談的雖是“茶圣”陸羽,卻有意無意地透露了自己的品茶經(jīng)歷。

比如,談到武夷大紅袍,他用了大篇幅,尤其是說起九龍窠巖壁上的那兩株大紅袍,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一親芳澤”的向往之情。

他說:“我相信香港三百多萬善男善女中,喝過那株名茶的,不會超過五個人?!钡拇_,這兩株茶,產(chǎn)量稀少,也就一斤上下。

他把大紅袍稱作“貢茶”,并“自作主張”進行“分配”:“大概林森任主席時,可得二兩,陳儀省主席可得二兩,蔣委員長可能得四兩,崇安縣長可留二兩,剎中方丈可得二兩?!?/p>

末了,還不忘@一下陸羽:“我看陸要生在現(xiàn)代,也不會有他的份兒的?!?/p>

曹聚仁曾對武夷山九龍窠上的幾株大紅袍念念不忘

他又說:“我到了武夷山,喝不到大紅袍,心中毫無悵惘之意。”曹聚仁的風趣,不禁讓人啞然失笑。明擺著嘛,他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其實,他喝不到大紅袍,實屬正常。1972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這一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毛主席將四兩大紅袍當作國禮饋贈,周總理戲稱為“半壁江山”。

不知后來曹聚仁是否如愿以償,如果他多活十幾年,可能就有口福了。1988年,香港協(xié)和茶行攜手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推出了大紅袍,讓香港茶客們也能一品“巖骨花香”。

1988年,協(xié)和茶行與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合作推出大紅袍

雖沒喝到大紅袍,但大江南北的名茶,他是很有發(fā)言權的:西湖龍井茶、廬山云霧茶、六安瓜片、蘇州碧螺春、潮州鐵觀音、福州(茉莉)雙熏等,都留余香余味在他的味蕾記憶中。

不過,他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港喝的苦丁茶:“山中農(nóng)婦烹苦丁茶相饗,葉粗大如大瓜片(茶名),其味清甜,有如仙露?!?/p>

“苦丁茶,比之云霧、龍井,不知該放在什么品等,但我一生感受,卻以這兩回為最深刻。周作人先生五十自壽詩:‘且到寒齋吃苦茶’,若是‘苦丁茶’的話,那真是一種享受了?!?/p>

對調(diào)飲茶,他則嗤之以鼻:“紅茶加糖加檸檬,那就根本不是吃茶,不在談茶之列?!?/p>

武夷山玉女峰舊影

“我乃陸羽的門徒”

曹聚仁對陸羽是相當崇拜的,稱其為:“中國第一個偉大農(nóng)民藝術家。”

所以,但凡喝茶,他都要向陸羽看齊。除大紅袍外,祁門紅茶,他也沒喝過,故自嘲道:“這一方面,我乃陸羽的門徒?!?/p>

此是他的自謙之語。事實上,在近代愛喝茶的報人中,曹聚仁的“段位”算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了。

不但會品茶,他對制茶工藝也很懂。他到屯溪時,說了不少做茶的門道:“茶葉經(jīng)初摘、二摘、三摘,有粗細之分。所謂‘明前’,即系清明以前所摘;‘雨前’,即系谷雨以前所摘。綠葉有加色焙制、熏制及發(fā)酵的手續(xù),即青茶、紅茶,由此而分?!?《屯溪風月》)

“五四”以后,婦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圖為一位男士禮貌地給女士遞茶)

至于擇水、選器,他更是行家了。

他很認同古人的看法,即烹茶須用“外動而行靜,質(zhì)柔而氣剛”的活水,而“香港的水,都是止水,不管怎么消毒,用以煮茶,總是差一大截?!?/p>

論水,他還是最佩服張岱:“考究茶道的,自有千千萬萬迷成癮的,在筆下寫得妙的倒以張宗子為第一。”張岱與閔老子喝茶,乃千古佳話,張岱辨水的功力,陸羽之后,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不過,曹聚仁也不是完全盡信書。他說:“我不是陸羽的信徒,也不想做閔老子的知己?!睂ε氩柚凶约旱挠^點。

有人問他:“泉水怎么才是好的?!彼f:“一個甜字足以盡之?!彼€提到其外家劉源村,當?shù)厝擞孟莶?,并習慣加白糖飲用。他特意交待親戚們別放糖,因為“溪泉實在夠甜了”。

劉源村的水,令他念念不忘,以至于他干脆在村子附近買了一口井,井泉之甜美,“我以為在虎跑,匯泉之上,只是陸羽、張宗子蹤跡未到,有如浣紗溪上的西施呢”。

論茶器,他首推宜興紫砂壺:“好的茶具,不是玻璃,不是浮梁瓷器,而是宜興紫砂壺。要積古百年舊紫砂,才能把好茶好泉的色、香、味都發(fā)揮出來?!?/p>

所以,他到福州時,對這里的“茶道”贊許有加:“茶道很精,宜興茶壺、茶杯,讓你慢慢品嘗,無所謂牛飲?!?《閩學》)

1880年左右福州城

茶中“知己”是龍井

好茶品遍,他最愛的還是杭州的西湖龍井。

只要提到名茶好茶,他如條件反射般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龍井。單是《陸羽茶山寺》一文中就多處提及龍井:“評品好茶,一般人脫口而出,說是‘龍井’,這只是現(xiàn)代人的想法?!?/p>

“松蘿乃皖南閩茶,猶今人之稱龍井也?!?/p>

“前幾年,碧螺春初到香港……這是上品閩茶,品質(zhì)還在龍井之上……(龍井的綠葉乃是用青葉榨汁染成的,并非本色)”

“平心而論,陸羽茶室的龍井,比較還過得去……”

可見,曹聚仁對龍井茶情有獨鐘。

這還不夠,他連品評人物都要用龍井作比喻,魯迅(周樹人)、周作人昆仲都是被曹聚仁“龍井”過。

他是這樣評價魯迅的:

魯迅愛喝清茶,他所愛的不是帶花的香片而是青澀的龍井茶。筆者曾對他說:我和你是茶的知己,而不是西湖的知己。我喜歡喝龍井茶,尤其是西湖,你呢,對于西湖,并沒有多大好感。(曹聚仁《魯迅評傳》)

魯迅先生的文章雖大多像匕首一樣尖利,但他骨子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文人。他曾說:“我是不喝咖啡的,總覺得這是洋大人所喝的東西(但這也許是我的‘時代錯誤’)不喜歡,還是綠茶好?!?魯迅《三閑集·革命咖啡店》)他還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喝茶》)

一襲長衫,一杯清茶,一只鐵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才是魯迅。

民國時期杭州舊影,當時雷峰塔雖破舊,卻還未倒塌

曹聚仁點評周作人的文風更經(jīng)典:

他的文風可用龍井茶來打比,看去全無顏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無窮。前人評詩,以“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來說明神韻,周氏小品,奇妙正在“神韻”。

周作人論茶與文學時也說:“讀文學書好像喝茶,喝茶就像讀文學書。”對龍井茶,周作人也是頗為推崇的。他說:“北京大抵都吃香片,以為龍井不宜于衛(wèi)生,而南方則以龍井為上品,又反對摻雜花香?!敝茏魅诉€將自己的書齋取名“苦茶庵”,并且自號“苦茶庵主”。

杭州西湖舊影,可見遠處的保俶塔

不只是曹聚仁,民國時代的報人,用龍井茶點評人物,似乎很流行,有點像今天的網(wǎng)絡流行語。

“中國報界宗師”張季鸞先生曾品評胡適之先生說:“適之先生好比龍井茶,總是那么清新?!痹巍洞蠊珗蟆房偩庉嫷耐跏|生也說,季鸞先生好比新泡的龍井茶,清新之外還有熱。

在這些報人眼中,“龍井茶”應該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形容詞吧。

《萬里行記》中,曹聚仁還記述了這么一個美麗浪漫的夏夜:“我最愛‘平湖秋月’,夏天的傍晚,驟雨既過,彩霞滿天,新月初上;這時搖一小舟蕩漾于孤山四圍,系舟于柳蔭中,愛侶在懷,茶香沁鼻,無言相對,這才是人生至樂?!?《<浮生六記>掇拾》)

美景在眼,佳茗在口,還有佳人在懷,浪漫至極!

晚年的曹聚仁

來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