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葉英語介紹

找到約75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茶界資訊播報第十二期:茶文化不重視,連英語考級都傻眼了?

  飲茶靜人心,聽茶觀天下。大家好,茶友網給您帶來最新茶界播報。

  不重視茶文化,英語考級都傻眼

  6月12日上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結束。這次的四級翻譯考了龍井、鐵觀音、普洱茶的介紹與功效。隨后,關于四級考試內容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討論。

  其實,2020年9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和2020年北京高考歷史卷都涉及到了茶文化知識。隨著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還有“國際茶日”的設立,都彰顯了世界各國對中國茶文化的認可。看來是時候認真學學茶文化了!

  嵊州茶葉搭上中歐(義新歐)“茶葉專列”出國門

  6月8日,長三角首趟滿載著100個標箱茶葉及茶系列產品的中歐(義新歐)班列春力號--嵊州茶葉專列從浙江義烏西站啟程,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預計十天后抵達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浙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省份之一,茶葉是浙江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農業(yè)主導產業(yè)。嵊州歷來盛產綠茶,其中珠茶出口量占全國的60%。本次中歐(義新歐)班列春力號冠名企業(yè)—浙江春力茶葉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產、加工、銷售茶葉及茶系列產品的外貿型企業(yè),年加工生產茶葉1萬多噸,遠銷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馬里等國家。

  【新會陳皮】列入廣東省2021年新冠疫情預防方

  近日,廣東省中醫(yī)藥局組織省中醫(yī)治未病服務質控中心專家依據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理念,結合廣東時下氣候特點,研究制定《廣東省2021年夏季新冠疫情期間中醫(yī)治未病指引》。

  從指引可以看到,陳皮再次被列入新冠疫情預防處方。

  這也充分說明了陳皮在預防新冠肺炎上有明顯的效果。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及陳皮在新冠疫情的作用。

  治療期用藥處方中,陳皮被提及30次。

  預防期處方中,陳皮被提及31次。

  恢復期處方中,出現頻次最高者為“陳皮、茯苓”,表明在抗新冠病毒肺炎處方中,陳皮和茯苓為最常用組合。

  可見,陳皮在新冠治療期、預防期、恢復期中均有積極作用。

  本期播報到此結束,感謝大家對茶友網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茶葉分類ISO國際標準“出爐”的幕后故事

“中國是茶葉第一大國,然而茶葉的ISO國際標準卻一直由外國人主導和制定。2008年,當我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茶葉分委會成員時,我內心涌起了強烈的使命感,下定決心要把這項工作做好。既要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認知中國茶、同時要讓中國茶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卑不辙r業(yè)大學教授宛曉春回顧15年前接到組織安排這項特殊工作任務時如是說。

臨危受命

標準是一種重要的技術規(guī)范,掌握了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可以加強技術方面的支配力,進而占據競爭優(yōu)勢。我國是茶葉的發(fā)源地,茶葉的種植、生產、加工、消費的數量始終占全球首位,各類茶產品特別是綠茶產品的出口貿易占據主導地位。但長期以來,我國在茶葉國際標準化建設方面進展滯后。

早在1979年,我國就有學者將茶葉分成綠茶、黃茶、黑茶、青茶(俗稱烏龍茶)、白茶和紅茶。這個分類方法奠定了現代茶葉科學分類的基礎,并被廣泛認可和應用,但未以標準的形式進行規(guī)范。


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茶葉分委會成立于1981年,秘書處設在英國。截至目前,這個委員會一共發(fā)布了35項標準,其中由我國主導制定并發(fā)布的標準有3項。在現存的7個工作組中,茶葉分類、烏龍茶、綠茶術語、茶多酚等4個工作組召集人均由我國專家擔任。

2008年茶葉分類組的中國代表人選一直是個令人犯愁的問題:這個代表中國政府去參加的技術專家人選不僅要精通茶葉技術,還要英語口語比較好,最重要還需要具備比較強的統籌協調及管理能力。因為這個茶葉分類組里有自來印度、日本、英國等9個國家的31位專家。一次開會的偶然場合,時任國家質檢總局標準化司農業(yè)食品處處長的徐長興(現任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副司長)遇見了時任安徽農業(yè)大學校長的宛曉春,徐長興立即眼前一亮,因長年從事科研,宛曉春有國外進修研學的經歷,他的英語口語與外語專業(yè)老師不相上下。就這樣,“為茶而生”的宛曉春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茶葉分委會中國代表,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茶葉分類技術起草工作。

力求精準

作為著名學者陳椽教授的學生,宛曉春說自己正是因為站在“巨人”老師的“肩膀”上,才使得茶葉分類國標工作有了一定基礎、順利地推進?!澳憧搓惔蠋煻嘤⒚鳎缭谏蟼€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的茶業(yè)系,當時用的就是‘業(yè)’而不是‘葉’,我們學校至今仍然是全國農業(yè)大學里唯一使用茶業(yè)系的大學。當時他在業(yè)界使用茶葉‘發(fā)酵’這個詞時可能覺得也不是很精準,特地在發(fā)酵上注上了一個雙引號,區(qū)別對待食品化學里的發(fā)酵一詞,智慧無窮啊。”宛曉春說。

茶葉分類技術起草工作任務艱巨,且沒有專項的科研經費。專家們都是靠著情懷傾注心血。“茶葉國際標準既是業(yè)界技術規(guī)則的擬定,更是國家間利益的博弈?!卑不辙r業(yè)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院長李大祥感慨道。他作為宛曉春的學生、除召集人之外的唯一在茶葉分委會茶葉分類工作組注冊的中國專家,一路目睹著15年走下來的不容易。兩年一次的專家組會議,大家總是操著不同發(fā)音的英語爭論得面紅耳赤。2018年,我國牽頭的茶葉國際標準制定項目即將進入投票階段。專家們再次發(fā)生比較大的觀點分歧。“我們之前提出的茶葉分類標準主要是依據加工方法和品質來分類,并將化學分類作為附錄用于六大茶類的輔助分類。有國外專家提出異議,要求先進行六大茶類的分類,然后再通過化學分類來判別茶類,這樣有技術數據支撐。我們接納了國外專家的這個建議,所以茶葉分委會最后決定拆分為茶葉分類和茶葉化學分類方法這兩個項目?!崩畲笙榻榻B,因為是國際標準,六大茶類要在全球取樣,有的國家還不一定主動給。他們只能通過各種關系想辦法從境外買回來。數千種的樣茶進實驗室后先進行感官評審、化學分析、數據分析,研判后再形成報告。

前輩追求科學的嚴謹和認真,激勵著年輕一輩學習和前進。李大祥為了讓茶學專用詞匯翻譯精準,常常是“一字捻斷數根須”。六大茶類在制作工藝中有眾多中國獨創(chuàng)的專業(yè)性詞匯。怎么才能翻譯精準?同時還要符合歷史文化的沿革,中國專家們可謂下了一番深功夫?!案珳实谋磉_才能讓世界更深了解到中國茶葉的豐富內涵?!崩畲笙檎f。

在這個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李大祥個人同樣收獲頗多。2020年,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正式出版了我國首本茶葉專用英語教材。“就是因為沒有專門的茶學專業(yè)英語教材,逼得我立志要做這件事。開始只能先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茶學專業(yè)英語詞匯。當然這其中有些翻譯是很好,但有的是勉強的。不當的我再揣摩、改造、完善。最后出爐的茶葉分類國際標準雖然字數并不多,但光翻譯工作就花費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因為每個茶學專業(yè)英語單詞力爭精準。”李大祥介紹。

兼顧各國

在這個茶葉界的“小聯合國”里,由于專家組代表的都是國際茶葉技術專家,所以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張投票都公開透明,過程嚴格謹慎。只要有一位專家提出異議,委員會都要針對每一條意見有理有據地給予答復,最終通過投票來決定是否采納。

當時有外國專家提出對小種紅茶的異議。認為在制作過程中使用了松枝的煙熏,這不是跟茉莉花茶制作的工藝一樣的嗎?那它怎么能單獨成為一種茶類?中國專家耐心從小種紅茶的歷史、做工等慢慢講起,解釋小種紅茶是在紅茶加工還沒有成形的過程中就進行煙熏,不同于茉莉花茶制作后期的煙薰。最終說服了外國專家,同意單列成為一種茶類。

最終出臺的國際標準根據茶葉加工工藝和品質特征,將茶葉分為紅茶(傳統紅茶、紅碎茶、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綠茶(炒青、烘青、曬青、蒸青、碎綠茶、抹茶)、黃茶(芽型、芽葉型)、白茶(芽型、芽葉型)、青茶(烏龍茶)、黑茶(普洱熟茶、其他黑茶)六大類。同時規(guī)定了茶葉關鍵加工工序的名詞術語,如做形、悶黃、渥堆等極具中國特色的關鍵工序名詞。

宛曉春作為中國茶葉專家代表團主要負責人,與專家團一道,在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茶葉分委會積極搶占國際茶葉標準的制定權,在我國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聯合多國的31位茶葉技術專家,將中國六大茶類的分類體系上升為ISO國際標準。如今,他的團隊在進一步剖析六大茶類化學品質成份加工轉變機制的基礎上,結合六大茶類樣品的大數據分析和化學計量法,創(chuàng)造性提出基于化學成份的六大茶類判別方法,制定發(fā)布了國家標準《茶葉化學分類方法》,現正在制定ISO國際標準“茶葉化學分類方法”,作為茶葉分類國際標準的有益補充。(楊丹丹)

來源:農民日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報人與茶(九)林語堂:向英語世界闡述中國精神

筆下有乾坤 壺中見精神

——報人與茶的風云際會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面對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而報人們則揮動起如椽大筆,一篇篇振聾發(fā)聵、激昂慷慨的文章見諸報端,成為喚醒民族靈魂、沸騰愛國情懷的利器。

提筆落墨之際,茶始終是報人們的精神伴侶。作為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茶歷史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中華茶道一以貫之、傳承有序。中華報人更是將茶道精神演繹得分外瑰麗,茶香不僅滋養(yǎng)了報人精神,他們還以茶為筆寫春秋。筆下有乾坤,壺中見精神,報人的筆端洶涌澎湃的不僅是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翹盼。

林語堂(1895~1976年)

林語堂(1895—1976年),福建龍溪(今漳州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曾創(chuàng)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等,曾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林語堂談到的中國茶,有很多經典流傳的名句,“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边@是一個真正沉浸在茶中的行家觀點。

林語堂于1895年出生在閩南的漳州平和縣,這里出產白芽奇蘭,一種有特殊蘭花香的烏龍茶。自小沉浸在龍江之畔、漳州港與這塊中國工夫茶發(fā)源之地,他對于茶有著他人不能比擬的深度領悟。

作為那個時代的文化精英,林語堂開明而達觀,犀利又溫和,這樣的性格或許正得益于茶的滋養(yǎng)。

漳州平和縣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后在北京大學等校任教,1966年定居臺灣。他因《京華煙云》一書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這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文人、報人,是癡茶人,也是一位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林語堂將英文里的Humor音譯成“幽默”,然后寫下《幽默雜話》《論幽默》等篇章,他認為“沒有幽默的文學和文化,思想和生活必將干枯和固化”,這是一個深遠的觀察。

他是一位生活藝術家,真實而達觀,經歷風雨的年代,卻不世故老成,始終留赤子的天真。

聊到茶的時候,他風趣地形容“中國的烹茶飲茶方法不像日本那么過分嚴肅和講規(guī)則,而仍屬一種富有樂趣而又高尚重要的事情。實在說起來,烹茶之樂和飲茶之樂各居其半。正如吃西瓜子,用牙齒咬開瓜子殼之樂和吃瓜子肉之樂實各居其半?!?/p>

年輕時候的林語堂文字犀利,和魯迅、周作人都是《語絲》上的主要寫手。在魯迅寫《為了忘卻的記念》之前,他就寫下了《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所以這時候他的茶應該是他所說的“潔凈”為第一義,在茶上的潔凈,正反映了心靈的潔凈。

他說到,“有茶癖的中國文士都主張烹茶須自己動手。一切手續(xù)都須十分潔凈,茶杯須每晨洗滌,但不可用布揩擦。童兒的兩手須常洗,指甲中的污垢須剔干凈?!?/p>

“茶味嬌嫩,茶易敗壞,所以整治時,須十分清潔,須遠離酒類香類一切有強味的物事,和身帶這類氣息的人。”

“因此,茶是凡間純潔的象征,在采制烹煮的手續(xù)中,都須十分清潔。采摘烘焙,烹煮取飲之時,手上或杯壺中略有油膩不潔,便會使它喪失美味。所以也只有在眼前和心中毫無富麗繁華的景象和念頭時,方能真正的享受它?!?/p>

林語堂和妻子一起喝茶

林語堂是一個鄉(xiāng)村牧師的兒子,又一直上的教會學校,之后留洋讀碩士、博士,在歐美住了幾十年。他用英文完成了卷帙浩繁的著譯,用西方的語言介紹中國的文化,為中國與歐美世界架起一座橋梁。

1934年《吾國與吾民》在美國出版,成為當年美國最暢銷的書之一。一個中國人的著作,列入了年度十大暢銷書榜單,可謂無人能出其右。

1937年11月,林語堂發(fā)表了《中國人與日本人》,他說了日本人的劣根性,在文章最后說日本已陷入了自我毀滅的無望戰(zhàn)爭中。

1938年,他又寫下《美國與中日戰(zhàn)爭》,他批評了美國的所謂“中立”政策,其實是為日本人輸送利益。他還寫了《日本必敗論》。在海外華僑的募捐活動中,每一次都少不了林語堂。多數美國人通過林語堂了解了中日戰(zhàn)爭。

1938年1月,林語堂編寫了《孔子的智慧》。1942年,他著述《中國與印度智慧》。1948年,他又編寫《老子的智慧》。林語堂還翻譯和介紹了中國古代小說名著《老殘游記》以及宋代話本小說和明清小說。

就像紐約艾邁拉大學校長說的:“林語堂——哲學家、作家、才子,是愛國者,也是世界公民,您以深具藝術技巧的筆鋒,向英語世界闡釋偉大中華民族的精神,獲得前人未能取得的效果。”

林語堂有很多朋友,胡適、魯迅、郁達夫,也有著名的女記者史沫特萊、諾貝爾文字獎得主賽珍珠。

林語堂在《茶與友誼》中說,“一個生活的藝術家所最堅持的第一點,便是凡希望要享受生活的,其必要條件,便是必須去尋找一些情投意合的朋友,而且要不殫麻煩地去增進友誼,保持友情,像一個妻子拉住她丈夫一樣,或像一個高明的棋手跋涉千里去訪另一棋友一樣。這樣的心曠神怡,周遭又有良好的朋友,我們便可以吃茶了。因為茶是為恬靜的伴侶而設的,正如酒是為熱鬧的社交集會而設的。茶有一種本性,能帶我們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

“一個人在這種神清氣爽,心氣平靜,知己滿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領略到茶的滋味。”

林語堂在廈門鼓浪嶼的故居

1933年至1936年是林語堂文學高產時期之一。除了撰寫《吾國與吾民》一書,他同時還創(chuàng)辦了三份中文刊物《論語》《人間世》和《宇宙風》。

他寫下了知名的《中國新聞輿論史》,他稱這是“公共輿論和威權在中國如何競爭、爭斗的歷史”。他把期刊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認為“期刊是一個國家文化進步最好的跡象?!?/p>

文學的普通化是林語堂本人致力的目標,這就要求風格的簡樸、口語化和充實。林語堂講新聞的法則與法度,他記錄的閩南工夫茶也是這樣——根植大眾卻又足夠精致。

“真正鑒賞家常以親自烹茶為一種殊樂。茶爐大都置在窗前,用硬炭生火。主人很鄭重地扇著爐火,注視著水壺中的熱氣。他用一個茶盤,很整齊地裝著一個小泥茶壺和四個比咖啡杯小一些的茶杯。再將貯茶葉的錫罐安放在茶盤的旁邊,隨口和來客談著天,但并不忘了手中所應做的事。”

“他時時顧著爐火,等到水壺中漸發(fā)沸聲后,他就立在爐前不再離開,更加用力地扇火,還不時要揭開壺蓋望一望。那時壺底已有小泡,名為‘魚眼’或‘蟹沫’,這就是‘初滾’。

他重新蓋上壺蓋,再扇上幾遍,壺中的沸聲漸大,水面也漸起泡,這名為‘二滾’。這時已有熱氣從壺口噴出來,主人也就格外地注意。到將屆‘三滾’,壺水已經沸透之時,他就提起水壺,將小泥壺里外一澆,趕緊將茶葉加入泥壺,泡出茶來。”

林語堂深諳烹茶飲茶的三昧

從這片土地出發(fā),故鄉(xiāng)的芬芳始終在他的心懷。林語堂既用他的眼睛觀察、記錄這個世界,用他的文字介紹中國,他對故土充滿深情,他徜徉在草木之間,“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的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

來源:

茶道CN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73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