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藝長嘴壺教學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茶界“變臉王”何乾茶藝術獨樹一幟,出任四川省茶藝術團副團長

當學習一門藝術,就一定要學精。當你學精了更多藝術,就可以嘗試將它們融匯貫通,借此達到更高的境界 ——何乾

何乾 四川巴中人,現(xiàn)任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培訓中心副主任;四川省茶藝術團副團長;四川長嘴銅壺茶藝表演家,川劇變臉藝術傳人;師從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變臉藝術傳人王道正先生得意高徒變臉獎項中的奧斯卡獎、芳華杯得主余丹先生;茶藝術師從芙蓉門掌門劉昌偉先生;2021年7月,擔任四川省茶藝術團副團長。

百步升華 一步一印

打記事起,就跟著爺爺和爸爸在茶山玩耍,從喝茶、識茶,到采茶、制茶,他一直記得父輩的教誨:了解一樣東西,最重要的是不斷的接觸和深入!這也成為了何乾老師追求技藝的人生哲理。自此,便種下了茶的慧根。從小就開始接觸茶,為茶藝術鋪平道路。

潛心歸靜 造就茶界“變臉王”

說起茶藝術歷練過程。愛看電視的他,有一次看到李小龍的曠世巨作,心生震撼的同時,發(fā)誓要將武術、舞蹈和自己的茶藝術結合。秉承著父輩的期許,懷揣著對茶藝的熱愛,他立志要讓更多的人認識茶藝、愛上茶藝。

后來正式拜師四川十大茶文化傳承人,芙蓉門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芙蓉綠雪”茶葉創(chuàng)始人,變臉萌寶、熊貓茶倌四川特色旅游紀念品創(chuàng)始人劉昌偉老師,讓自己茶壺茶藝更進一層。

在有一次表演活動中,同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余丹先生相遇,對小伙子大加贊賞,并收為弟子精心教授;學習了變臉文化中的精髓。并把川劇變臉融合到茶藝中。

自此。造就了風格自成一派的特色茶藝表演!!!茶界“變臉王”稱呼應運而生。

采訪何乾老師,為什么在這個青春韶華的年齡就會有如此成就。他平靜地回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沒有他日積月累,孜孜不倦的勤奮練習,現(xiàn)在的成就。絕無可能。

他的長壺茶藝表演。陰陽結合,剛柔并濟。

動時似雷霆炸耳,力量的美感一覽無余;靜時如山禪老僧,八風吹不動,立根于巖中。

他把川劇變臉的柔美舞姿,與長嘴壺茶藝剛勁有力的作緊密融合在一起,賦予了整個表演一種生命的張力,散發(fā)出一種靈性。

他的氣質,在我眼里要形容也就八個字: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是的,這就是他在我眼里的形象。虛懷若谷,穩(wěn)重而淡雅。

在教學上,又是另一個狀態(tài)。教的東西簡單易懂,說的話語幽默風趣。

據(jù)他的回憶,開始他是拿木棍插在壺口。跟著電視里練習。

開始那段時間手經常因為練習而燙傷。但是何乾老師為了夢想,還是一直堅持。

現(xiàn)在雖然苦盡甘來,已經在長嘴壺茶藝上大成,但是他并沒有懈怠,還是不斷勉勵自己。勤加苦練。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沒有成就。怕是老天都看不下去吧!

數(shù)十年如一日,喜歡就不會不會枯燥。

練習茶藝,不只是練習茶藝,他還是修身、修心。境界到了,自然其樂無窮。

我聽完何乾老師的經歷,他砥礪前行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

為自己的理想和愛好奔波的所受的苦,讓他成就老師的同時基礎無比扎實。

就因為年輕,所以才因此更顯才華實力。

我曾看過一場何乾大師的精彩演出:

在舒緩、悠長、優(yōu)美的傳統(tǒng)古箏旋律中,只見何乾老師雙手握長嘴壺,身著川劇變臉戲裝。

從容而舞,形舒意廣。他的手眼身法都應著樂器聲。

飄逸的羅衣從風舞動,時而姿態(tài)飛舞散開,時而曲折的身段手腳合并。

彎腰、起腿、旋轉、翻騰、跳躍間,臉譜在瞬間變換。

在每一個動作嫻熟優(yōu)美間,僅用了十幾秒鐘,老師就將臉譜變換了八、九次之多。

正當人們被他這些表演動作驚訝不已時,忽見他隨著衣袖舞動,一股清泉從長嘴壺凌空而下,飄搖入盞,頓時泛起一縷縷茶香。

當和門茶藝長嘴壺茶藝表演定格在“蘇秦背劍”舞姿后,在場賓客中爆發(fā)出的掌聲,經久不息。

四川省茶藝術團副團長何乾

一個精湛的長嘴壺表演藝術家

一個對變臉了解臻至化境的大師

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 十年一劍的人

一個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

和您相約成都茶文化公園

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培訓中心

茶店子街道育新社區(qū)

來源:茶旅世界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童啟慶:讓生活茶藝、茶文化,成為一門迷人的“科學”

童啟慶:讓生活茶藝、茶文化,成為一門迷人的“科學”

文 | 鄭博文

 

童啟慶,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畢業(yè)于浙江農學院,一直從事茶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直至退休。曾任原浙江農業(yè)大學茶學系主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秘書長和浙江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現(xiàn)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等職。浙江省第六屆、第七屆人大代表,浙江省“三八紅旗手”。

童啟慶教授長期從事茶學教學工作,先后主講過《茶樹栽培學》、《茶樹高產優(yōu)質原理》、《茶樹栽培育種研究法》、《茶樹顯微技術》、《茶樹生理生態(tài)》等10余門課程;她還重視課程教學改革,在全校首次提出“本科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理念并撰寫論文發(fā)表;承擔全國統(tǒng)編教材《茶樹栽培學》(第3版)主編職務,還參與編寫《茶樹生理》《中國茶樹栽培學》等教學參考書。執(zhí)教50余年來,先后培養(yǎng)出本(專)科生1400余名,協(xié)助和指導碩士研究生9名(其中一位是新中國第一位茶學專業(yè)的外國碩士生)以及4名博士生(其中一位是新中國茶產業(yè)經濟領域的第一位博士生)。同時,她還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1970年代中期她與同事共同承擔《茶樹矮化密植速成高產栽培研究》課題,通過長達10余年的持續(xù)研究,榮獲浙江省政府優(yōu)秀科技成果二等獎。

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之余,她積極從事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工作。1980年以來致力于茶文化領域的研究和開拓,在國內高校率先組建茶道教室,編創(chuàng)茶藝演示,通過新聞媒體開展茶文化宣傳。曾擔任中央電視臺《中華茶文化》節(jié)目主持人,協(xié)助中央臺舉辦“茶文化系列講座”;出版《中國茶的品飲》、《習茶》、《生活茶藝》、《影像中國茶道》、《圖釋韓國茶道》等多部著作及茶文化影像制品,主編多種茶藝師培訓教材,為新中國新時代茶文化復興奠定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她積極開展茶文化的國際交流,曾多次率團出訪日本、韓國、德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等多個國家與地區(qū)。

退休之后,她依然持續(xù)投身于茶文化推廣事業(yè)。2014年10月,在浙江大學農學院的整體策劃推動下,聯(lián)合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負責人王岳飛教授創(chuàng)建浙江大學“童一家”茶藝培訓中心,秉承“名校名家、名師名課”的辦學作風,迄今為止培訓來自全國各地學員近萬人次,還對在華留學生和外國友人進行經常性的茶公益培訓等,受到中外茶友的廣泛好評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以此種種,童啟慶教授于2016年榮獲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中華優(yōu)秀茶教師終身成就獎”,2017年榮獲第十屆“陸羽杯”“中國茶行業(yè)終身成就獎”。

中華茶人:您主要從事茶的栽培及生理科學方面的科研和教育工作,是從何時、因何種機緣開始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與教育的?

童啟慶:1982年,我第一次去日本去考察,考察了30多個單位,積累了一些認識和見聞。次年,我又獲得了一個到日本名城大學去做科研交流的機會。其實當時對方是來邀請莊晚芳先生的,但莊先生答復說他年紀大了,不便前去,讓他的助手也就是我來代替他去吧。當時他們猜想這大概是位年紀輕輕的助手,但實際上我那時已經46歲了。我到了日本,和他們合作搞科研,主要研究茶葉起源問題。日本方面認為其皋蘆種是他們國土自然生長的,是固有的而非外來于中國的。但我們看了以后,覺得和我們福建的佛手品種很像,于是我就帶了紅芽佛手和綠芽佛手的芽葉跟花作為研究材料,與皋蘆品種做比較形態(tài)學的研究,最后證明是相同的茶種。這個觀點和結論的發(fā)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反響。這段在日本做科研的時間讓我有機會了解到了日本茶道的發(fā)展現(xiàn)狀。我看到日本茶道保留繼承得很好,有很多專門的茶道教室,而且日本婦女在結婚之前幾乎都要到茶道教室去學習過才行,否則成家之后就不懂以茶待客的禮儀。這些讓我頗為感慨:茶道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人家當作寶貝很重視很珍惜,咱們自己卻沒有好好傳承,導致茶文化有了斷層,實在是太可惜了。

從日本回來以后,這種感慨和思考也沒有停止。系里時常有外賓來做客交流,從豐富接待內容的角度,我想到咱們國家烏龍茶的泡法在程序上有很多環(huán)節(jié),因為復雜些,所以就豐富些,儀式感也就強一些。所以我就張羅大家用那些方法泡茶給外賓喝,并演示那些流程給他們看。結果他們對此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接著,不光是我們茶學系了,學校別的部門的客人不知從何處聽說了,也要來我們茶學系看看。慢慢我們覺得,有必要在茶文化方面做些事情。

想是想做了,但我本身的教學科研工作本來就任務很多,沒有多少閑暇,如果沒有什么強大的動因,也很難正式花工夫著手。但一件把我們“逼上梁山”的事情就發(fā)生了。1989年,臺灣首次提出要訪問大陸,臺北陸羽茶藝中心要跟大陸幾個省的一些單位作交流,其中就包括我們系。我們從來沒有用茶藝這種形式對外正式交流過,完全沒有經驗,但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了。我們把自己選育的品種作為茶品,并圍繞著它們設計出了一套泡法呈現(xiàn)給臺灣來的客人。當時比不得現(xiàn)在,泡茶的用具五花八門,那時我們根本沒有這些,也很難買到。我們實驗室里只有普通的玻璃杯,和一些搪瓷盤、不銹鋼盤,只能這樣將就完成了交流活動。但是沒想到,臺灣方面表示,在交流的這些地方之中,我們系里竟還是最像樣子的,較為符合他們對茶藝的認識和要求。我們當然為此感到欣慰,但同時也開始“騎虎難下”了:別人一聽說這種褒揚,都紛紛要來找你做交流了。怎么辦?那就只好開始用心做了。當然,我本身的科研工作不能丟也不能懈怠,要兩方面兼顧。

后來我們自己的學生也要學,但那時候課程體系中并沒有茶文化的內容,連選修課都沒有。我們就開展了相關的“業(yè)余”課程,學生純屬愛好學了也沒有學分,老師教學沒有報酬也不計工作量,彼此都是出于一腔熱情來做這件事。不僅學生很愛來學,外校來進修的老師也鐘愛我們的課程,他們說其他科目在很多學校都學得到,但我們這個很特別,別處沒得學。一切處于初始階段,連教材也全然沒有,都是在摸索中進行,一邊鉆研開拓一邊教學輸出,就這樣一點點構建起自己的教育體系。再后來,外單位提出希望能讓有關人員來我們這里接受培訓。這其中最關鍵的,是韓國相關團體的提議。他們來系里交流以后覺得我們的課程內容很豐富,就提出說要派送一個班到我們這里來培訓茶藝。當時大家認為這個提議不可能實現(xiàn),因為我們針對國內都還沒開展過類似的工作,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辦一個韓國班。不過,當時我任系主任,我卻覺得這是件有意義的事,也是個很好的發(fā)展機會,所以就積極跟韓國方面溝通,反復商量確定培訓計劃,最后與對方順利達成了一致。韓國班就建立起來了,培訓內容是三門課程。一門是茶學概論,就是自然科學的內容,包括品種、栽培、加工、審評等等;一門是茶文化概論,是人文科學的內容,包括茶的歷史、文化等等。這也正適應了當時的教學改革對“文理結合”的追求,我們正好借此邁出了這一步。另外一門就是茶道概論。每天上午是理論課,下午是實操課,學習的東西不難,但很詳實。第一期韓國班就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國外培訓從此連續(xù)辦了好多年。所以,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正式茶藝培訓,是從國外“業(yè)務”開始展開的。

 中華茶人:在公眾眼里,似乎茶藝離日常生活還是有距離的。茶藝是一種“表演”,很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請您談談您對茶藝的理解,以及其與大眾日常生活的關系。

童啟慶:我們應該將茶藝分為專業(yè)培訓和生活茶藝兩類。專業(yè)培訓,主要的培訓對象是茶藝館的從業(yè)人員。以我們的“童一家”為例吧,專業(yè)培訓就是初、中、高級茶藝師培訓,而生活茶藝或者叫非專業(yè)培訓是以提高大眾茶文化修養(yǎng)為目的的。學以致用嘛,無論是專業(yè)培訓還是生活茶藝,都是為了他們學完能夠很好地運用于實際,因此我們都會教最實用的東西。在基礎知識方面,我們就按照六大茶類為他們詳細梳理。比如四個產區(qū)的烏龍茶各自有什么樣的特點,臺灣烏龍怎么泡,閩南閩北烏龍怎么泡,潮州工夫茶怎么泡,我們會對比著來教,讓他們能夠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我們還有實訓班,老師帶著同學們親自去到產區(qū),如去云南的實訓班,結業(yè)之前每個人都要自己動手完成采茶、炒茶、壓餅等一整套普洱茶制作流程。這樣學來的知識就不會是浮于表面的,是可以真正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

而我最為關注的,還是生活茶藝的普及問題。實際上,現(xiàn)在來參加培訓的人中,專業(yè)茶企或者茶藝館從業(yè)者其實很少,大多數(shù)都是發(fā)自于興趣愛好。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在家在辦公室或者三五好友閑來小聚時,能自己動手泡好一壺茶來享受,已經慢慢成為一種生活的情調和小追求。所以我們還在學校開設了免費培訓班供老師和同學們來學習。尤其是老師的培訓班,授課內容就以生活茶藝為主,教的都是最簡單易學且實用的東西,比如玻璃杯或者蓋碗怎么泡好各種茶。我們會教如何只用一套白瓷蓋碗和三種泡法,就將六大茶類全部都泡好。生活茶藝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科學規(guī)范地泡好一杯茶,其核心還是飲茶的體驗感,它并不以手法的精巧繁復和儀態(tài)的優(yōu)雅美觀為主旨。當然,美仍然是其中的一項追求,而且它并不與主旨存在矛盾,因為程式美觀的,可能往往就是準確的。如果過程中有不美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某些要點沒有做到位因而效果就差一些。美的形式中,常常有很實用的內容。

那么怎樣才算泡好了一杯茶呢?這跟茶與器是否名貴就沒什么關系了。泡好一杯茶,就是把這杯茶應有、可有的特點泡出來。專業(yè)審評是要找一泡茶的缺點,而生活茶藝則是要找其優(yōu)點、掩蓋缺點。本來這杯茶有某些不夠好的地方,通過泡茶者科學的操作,缺點就會被規(guī)避掉,不讓喝茶人感覺到。比如烏龍茶制作時的火工較高,就用溫潤泡法,茶湯棄之。再開始泡第一道,使火氣不至于太彰顯。

所以,不管是生活茶藝還是專業(yè)性茶藝,它儀式上的觀賞性都應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高級階段。初級的基礎的目的,同樣都應是泡好這杯茶,煥發(fā)其優(yōu)點,規(guī)避其缺點。一為末一為本,本末不能倒置。不能說專業(yè)性茶藝就是為了美,只有生活才藝才是為了茶好喝,兩者之間其實不存在截然的分界。先把茶泡好了,美學的東西再慢慢追求,這個提高的過程是熟能生巧、自然而然的,很多人還是沒能把這其中關系理解得太深刻。

有些學生跟他們的老師學了一套流程和儀式,就會一直那樣去操作,但常??赡軓臎]問清過為什么要這么做,個中道理是怎樣的。像我們的教法應該會被稱為“學院派”吧,同校外社會上的一些老師以及民間一些先生們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我當然不排斥任何好的教育行為和智力資源,一定是各有可取之長處的,只是,老師做學問一定要過硬過關對得起“教書育人”四個字,學生學知識一定要善思好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樣,茶藝和茶文化,才能真正獲得好的普及和發(fā)展。

中華茶人:“道”固然是個深奧和難以詮釋的詞,但因對茶道的討論和實踐方興未艾,因此它又是個回避不得的字眼。在您看來,中華茶道的核心精神應當是什么?

童啟慶:在類似問題上,我看現(xiàn)在很多人喜歡在文字上面做文章。比如有人提出,要把“茶道”、“茶禮”、“茶藝”,分成三個層次,且三個層次是有高中低之分的。我個人是最反感這些的。我覺得作此論者,往往并沒有多少泡茶的實踐,所以體會不到更多實質,只能從字面上來下點工夫。我很早就寫過一篇文章來討論這件事,如果單從字面上去解釋,那么三個字三個意思,相互區(qū)別,肯定能分得出不同層次。即便如此,它們又有高低之分嗎?其實,如果說這三者有區(qū)別的話,那么應該說是他們各自著眼的側重點不同,比如茶藝更強調技藝和美學,茶禮更強調禮儀和社交,茶道更強調精神和內心。比起區(qū)別來,三者的共同點則更加突出:都要通過用心地泡好一杯茶來達成各自的目的、去往各自追求的境界。

從《茶經》來說,它所內涵的茶道精神可以提煉出一個儉樸的“儉”字。莊晚芳先生說中國茶德是“廉、美、和、敬”的。我們茶學系的師生,一直將這幾個字的內涵作為我們努力實踐和追求的茶道精神。當然,現(xiàn)在好多茶人都喜歡自己提煉自己總結,大陸、臺灣、日本、韓國都有,有的是另出新意,有的是畫蛇添足,我們就不去評價了。但在我看來當代目前沒有人比莊先生歸納得更準確和深刻了。莊先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提出“廉、美、和、敬”,將一個“廉”字放在首位,實際上是和整個社會現(xiàn)狀結合在一起的,是對人們的一種警醒和規(guī)勸,是富有時代深意的。我們做茶,也要以“廉”為宗旨,做事合度適度,避免鋪張浪費。我們國家借助春晚的平臺提倡“一杯清茶”已經很久了,有句話講得好:“座上清茶依舊,中國氣象長新。”我們在進行茶文化傳播和茶藝實踐時,始終都謹記這個“廉”字,在方方面面提倡簡單、質樸,例如我們教學的茶具始終都沒有貴的奢侈的,我們只要用樸素的器具將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就好了。“廉”以外,“美”是貫穿始終的精神享受,“和”是以茶會友的古老傳統(tǒng)與祥和氣氛,“敬”則是禮儀上的互敬互愛以及個人內心的溫和從容。這四個字都是可以貫穿歷史和當下的,作為對當代茶道精神的總結提煉就非常恰切。

 日本的茶道,從發(fā)展來說,傳承做得好,但是創(chuàng)新不夠。比如,里千家的規(guī)矩一是一二是二,你變動一點也不行,這不被允許和接受。表千家實際上只與里千家相差無幾,但那一點點差別,就必須要那樣。每個流派對自己的東西守得很牢,甚至可以說是“固守”,比如儀式中從這里到那里你要走幾步,都是要求得很死不得有稍許更改的。總體而言,日本茶道追求這種極致的儀式感,極力地守護一種傳統(tǒng)。但儀式感強,這杯茶卻未必好喝,未必適合大家的口味。禮儀是貫穿始終的,但是你不懂它的規(guī)矩你就無所適從,所以這是一種會與大眾之間有距離有隔閡的禮。相對來說,我們則要自由一點,不會像日本茶道那樣將規(guī)矩定得太過牢固,我們更強調靈活,強調據(jù)情況而變,強調茶藝實踐者的主觀能動性??傮w而言,中國人的“儀式感”或者“禮儀”背后,都有更為實用的出發(fā)點,從實用再慢慢升華出美學和程式。這也許是我們祖先更為高明的地方。

中華茶人:大眾普遍對茶藝的誤解主要是什么又緣何而起,想要做到相應改善則應著重于哪些工作?

童啟慶:沿著我們之前講的茶藝與生活的關系來說,現(xiàn)在有很多“茶藝表演”,加上“表演”兩個字,就有點把事情搞得糟糕了。表演就是表演,它不會是真的。所以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會一再強調:茶藝本身不是表演,我們可以叫茶藝演示,或者茶藝示范。你不知道怎么規(guī)范科學地泡這杯茶,那么我示范出來、傳達給你,著重點還是在于這套流程的實用價值,美只是一個輔助層面。當然,也有一些純表演性的茶藝,比如仿古茶藝,是對歷史文化形態(tài)的一種模擬和傳播;帶有宗教性質的,比如非佛教徒演示的禪茶道,是傳達一種特殊的精神和美學形態(tài);還有一些技藝精湛的茶藝演示,比如長嘴壺表演,就更類似雜技。表演性茶藝一直存在,有的甚至已經歷史悠久,但要明白這不是主流,只是為滿足社會特定需要而編創(chuàng)的。

因此在茶藝尤其是生活茶藝演示中,弱化“表演性質”,突出茶與生活、茶與健康的主題,讓茶藝真正走向大家,是我們要著重去做的工作。我們就在浙江省大學聯(lián)盟內組織了茶藝團,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支持下,通過茶與健康的主題,由浙大發(fā)起,逐步推動到其他高校。茶藝隊也會編創(chuàng)很多優(yōu)秀的茶藝演出,比如師生通力合作編、寫、演,將校史與茶結合在一起,這既很中國,又很浙大;既很歷史,又很現(xiàn)代。這樣的演出總能獲得一致好評,是一種非常好的茶文化傳播與發(fā)揚方式。

中華茶人:文化誠然害怕不談,卻更加害怕空談。當下,您認為我們應當怎樣去談、去推廣茶文化?

童啟慶:當初開始做茶藝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么人們看一場歌舞演出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很多作品會在喜愛它的人們的推動下,很快流行起來,成為一種時尚?因為大家對好的歌舞演出有真切的感受。茶文化也一樣,我們不應該只憑空口去講,而要傳達真切的茶之體驗。既有非常好的色香味,又有真實的健康作用,還可以有很賞心悅目的茶藝美學——如此豐富的層次,是很容易帶給人們真切的體驗、享受和印象的,繼而就會被他們認同與接受,這一切是自然而然的,只要我們用心做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而為什么茶文化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但如今向大眾普及卻困難重重?因為現(xiàn)在許多茶文化工作者總是在行業(yè)內講,在已經很懂茶的人群里講,各種會議的議題都大同小異,這樣就有些關起門來自說自話的意思了。這其實也是種偷懶:因為在業(yè)內講,大家當然都是支持和擁護的,沒有挑戰(zhàn)自然就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這樣不思進取是沒有多少意義的?,F(xiàn)在我們要走到大眾之中,走到非茶人群體中去做這些工作,要跨界地做,向新的領域去宣傳推廣。

而跨界的嘗試,在我看來,則需要我們有“主動出擊”的勇氣和行動力。在當初茶文化還很少有推廣的時候,我就提出,我們應該去給科委的退休領導干部和科技人員去講茶與健康,去演示茶藝。因為他們既有足夠的閑暇也有適宜的心境,既有夠高的理解力又有很強的號召力。意料之中,我們去講了,效果很好。他們就介紹我們到人大常委會去講,這樣的機會就很難得了。那一次,七位人大主任,來了六位。我們不僅做了茶藝演示,講茶與健康,還講到了當時沒有人講的“茶壽”,講茶字筆畫拆開來看是兩個十加八十八,合計一百零八歲。這對他們來說太有意趣了,因此他們記得很牢。當時領導們還鼓勵說,你們不應該局限在國內,還要走出國外去推廣咱們的茶文化。有了領導的認可和建議,在組織的支持下,我們就開始參加一些國際茶會等文化活動,開始了國際茶文化的交流之旅。

當我還在浙江省茶葉學會當理事的時候,就最早開始在學會內開展茶文化活動,同時進行各種茶藝演出。那時候有國際文化交流協(xié)會,但還沒有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開內部茶會的時候,我說我去把國際文化交流學會的領導請來吧,那么他們以后在搞文化交流的時候就用得到我們了。大家贊同,我便去請,一請這些領導都來了,我們就做了一場探新茶宴,規(guī)模不是很大,但反響非常好。領導們說他們正要搞一次國際的文化交流活動,但還沒有內容,正好,就把內容定為茶文化交流吧,由我們茶葉學會來策劃內容。只有我們學會力量還不足夠,我們就聯(lián)合了中茶所和中國茶葉學會,共同努力成功舉辦了第一次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這樣,我們跨界做茶文化就跨出了一大步。就在這次活動中,會議建議建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獲得大家一致贊成通過。這樣回憶起來,我們學會還是對今天的茶文化推廣做出了一些踏實貢獻的。包括茶與醫(yī)學的結合,也是學會做的重要的事,從80年代開始做,到今年已是三十余年了。如果不去做,不想著嘗試跨界、嘗試開拓,就沒有這些事件和貢獻,茶文化的傳播就走不這么快了??偨Y起來就是事在人為吧,要開闊思路,主動出擊,抓住機遇。希望茶人們的勤奮努力、拼搏創(chuàng)造,能使我們中國茶業(yè)的道路越走越寬闊。

(本文刊載自《中華茶人》第82期)

中國首個長壺茶藝龍行十八式非遺傳承人——徐偉

徐偉,1987 年出生于名山區(qū)城東鄉(xiāng)官田村。15 歲開始學習茶技表演。經過專業(yè)的培訓后,他前往成都某茶館表演茶技,從此開啟了茶技表演人生,他是蒙頂山派茶技表演者。他也是長壺茶藝龍行十八式非遺傳承人。

長壺

? ? 茶技

? ? ??

從蒙頂山到成都,從成都到北京,從北京再到國外,他將茶技表演,從蒙頂山帶到了全國各地,也將蒙頂山茶文化帶到歐洲,因為茶技,他找到了謀生的技能;因為茶技,他收獲了愛情;因為茶技,他找到了事業(yè)的方向……

攜一盞長壺闖天下

從2003年學習蒙頂山龍行十八式茶藝表演至今代表四川隨政府以及個人受邀參加德國,奧地利,迪拜,新加坡等等20多個國家的茶文化推廣活動,國內活動上千場,每次活動都會積極推廣傳播家鄉(xiāng)蒙頂山茶文化,傳授教學蒙頂山茶藝表演近百人。


? ? ? 徐偉師從中華蒙頂山創(chuàng)始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仙勤先生,隨著自己不斷的學習長壺茶藝龍行十八式的深入,認識了茶界中資深的老前輩,因為家在四川雅安蒙頂山,所以為傳播家鄉(xiāng)茶文化時刻沒有懈怠。

圖片來源|中新網 王磊

徐偉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在成都登臺表演時,雙腿都在打顫。“表演結束后,看著臺下的觀眾都為我鼓掌,我覺得自己找到了奮斗的方向?!比缃?,徐偉已經到德國、意大利、波蘭、捷克、新加坡等國家進行了20余次表演。他告訴記者,外國友人對中國茶文化都充滿了好奇心,每次表演都能收獲不錯的效果。徐偉每次去海外表演前都提前準備好茶葉,讓外國觀眾不僅能夠看到茶技表演,也能品嘗中國茶飲的濃郁醇香。

圖片來源|中新網 王磊

“龍行十八式”的推廣之路走得不容易,但徐偉相信,堅持肯定能夠帶來意外的收獲。他表示,自己到目前為止已經教導過近60余名學生,未來還會繼續(xù)努力,讓中國茶香飄向更遠的地方。

2011年五月至七月徐偉受邀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全軍優(yōu)秀劇目展演在<百態(tài)茶館>中為主演

徐偉在德國演繹龍行十八式

徐偉在泰國演繹龍行十八式茶藝,傳統(tǒng)藝術不分國界

徐偉在塞浦路斯用長嘴銅壺沖泡蒙頂山茶敬獻給兩國貴賓品嘗

2018年1月20日,龍行十八式非遺傳承人徐偉受邀參加俄羅斯中國春節(jié)活動,此次俄羅斯之行是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同時促進中俄藝術家們之間文化交流。

茶葉的故鄉(xiāng)——四川雅安,這是徐偉在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是茶葉的故鄉(xiāng)而感到自豪。也希望徐偉能以他自己座右銘“不忘初心,方為始終”繼續(xù)堅持他對茶藝的詮釋。

(本圖文來源:網絡,最終版權歸徐偉本人所有,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