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在中國的傳播

找到約8,973條結果 (用時 0.084 秒)

盈信堂傳習錄第108期:中國茶在歐洲的傳播

茶在歐洲的傳播,西方最早有關茶葉記載的文獻是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撰寫的《中國與印度的關系》,隨后,一些西方旅行家也對茶葉進行了描述,這使得西方人對茶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直至17世紀,茶葉才被傳教士帶回歐洲。



160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第一批從中國購得的茶葉運至阿姆斯特丹,此后該公司便一直壟斷著中歐間的茶葉貿易,直至17世紀中期,此外,東印度公司還把茶葉輸出到意大利、法國、德國和葡萄牙。



盡管茶葉初次進入歐洲時,法國人和德國人就對其表現(xiàn)了濃厚的興趣,但除德國北部地區(qū)東弗里斯蘭和法國部分上流人士外,茶并未真正被列入到日常飲品中。



在近200年的時間里,茶葉一直作為一種奢侈飲品流行于貴族之中。



茶葉首次到達俄羅斯的時間是1618年,他是被作為禮物從中國運到薩?亞力克西斯的。1689年簽訂的貿易協(xié)定標志著中俄長期貿易的開始。由于路途遙遠,行程緩慢,茶葉從中國運到俄羅斯需要16-18個月,因而價格十分昂貴,只有貴族才能飲用。



17世紀中期,英國開始流行飲茶產業(yè),最先是在咖啡屋與世人見面的。1652年,這些咖啡屋向人們提供茶飲料,并配有點心和甜點,但這些僅供男士享用。



第一個宣傳茶飲料的人是托馬斯·加拉威。他在1658年9月23日至30日的倫敦周報《信使政報》上稱:“這種美味的中國飲料在中國被稱為‘Tcha',而在其他國家被稱做為'Tay',又名’Tee‘,這種飲料在倫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桑特尼斯?海德咖啡屋有售。”



1706年,提供茶飲料的休閑場所出現(xiàn)在倫敦的大街小巷,托馬斯?特文寧在倫敦開設了第一家茶館,專門提供茶飲料,尤其面向受排斥的女性顧客。



至此,飲茶之風盛行于整個英國,18世紀,茶成為英國社會上最流行的飲料,在早晚餐時間代替了啤酒,在其余時間代替了杜松子酒。茶的消費量由1701年的30.3噸,增加到了1781年的2229.6噸,1784年茶稅的銳減(從119%下降到12.5%)更是導致的消費量的激增,在1791年達到了6847.8噸。

茶文化在古代的傳播簡史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茶源,在茶業(yè)的發(fā)展上對人類的有著非常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于: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且把它發(fā)展形成為我國的一種燦爛輝煌的茶文化,以及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圖片描述??

那么,茶在中國古代的是如何傳播的呢?這中間經歷了哪些曲折故事?本期昆侖說茶我們就來聊一聊…

清代的儒學家顧炎武曾說過:“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可見當時就是認為飲茶是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才開始傳播開來的說法,這也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fā)展起來的。


這一說法,現(xiàn)在也已經被絕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同。巴蜀產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或更早的時間,巴蜀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茶區(qū),并將茶列為貢品。

關于巴蜀茶業(yè)的發(fā)展在我國早期茶業(yè)史上的突出地位,一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這兩句所見證。

前一句反映在當時的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xiàn)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則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形成商品化,出現(xiàn)了像“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在西漢時,成都不但形成了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且由后來的文獻記載來看,很可能也形成了歷史上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依然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到了秦漢時,中國茶業(yè)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變化而發(fā)展。首先是向東部、南部地區(qū)傳播,比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茶陵是西漢時設置的一個縣,因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與江西、廣東邊界相臨近,這就說明了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qū)。

到了三國、西晉階段,隨著荊楚茶業(yè)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逐漸發(fā)展,且也由于著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比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者是華中地區(qū),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便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占據了東南半壁江山,在這一地區(qū),也是我們國家茶業(yè)傳播和發(fā)展的主要區(qū)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guī)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fā)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長江的中游茶業(yè)的發(fā)展的情況,可以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證明。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這說明了荊漢地區(qū)茶業(yè)的明顯發(fā)展,從前巴蜀獨冠全國的優(yōu)勢,似已不復存在。

南渡西晉之后,北方的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了我國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到了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的崇茶之風非常的盛行,這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yè)向東南的推進。

這一時期,我國東南區(qū)域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xiàn)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這也,如《桐君錄》中所記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

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yè),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后,茶業(yè)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圖片描述??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fā)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


中原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fā)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qū),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fā)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qū),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就是集中體現(xiàn)。

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yè)于茶者十之七八。

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qū)的生產和發(fā)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qū)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qū),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qū)約略相當?shù)木置妗?/p>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yè),較北部更加迅速發(fā)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qū),成為茶業(yè)的重心。

主要表現(xiàn)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yè),明顯地活躍和發(fā)展起來。宋朝茶業(yè)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長江一帶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發(fā)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

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嶺南茶區(qū)的崛起和發(fā)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

宋朝的茶區(qū),基本上已與現(xiàn)代茶區(qū)范圍相符,明清以后,茶區(qū)基本穩(wěn)定,茶業(yè)的發(fā)展主要是體現(xiàn)在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期,貢茶的種類也從福建的建安茶轉變到了云南的普洱茶,很受朝廷贊賞,便極大的促進了普洱茶的發(fā)展和傳播。

清代,因為貢茶的需求量不斷增大,清政府對六大茶山的管理及發(fā)展茶葉生產措施的加強,以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為主的西雙版納茶區(qū),該地在清代中期已年產干茶8萬擔,達歷史最高水平。

在西雙版納廣袤的沃土上,幾乎家家種茶、制茶、賣茶,茶馬古道駝鈴終年回蕩,商旅塞途,生意十分興隆。


成書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寫道:“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出普洱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shù)十萬人……


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這是見諸史料對六大茶山及普洱采摘和貿易時的盛況的記載。

從道光年間到光緒初年(公元1821~1875),普洱茶的產銷更是盛極一時,商賈云集普洱,市場繁榮,國內每年都有上千名藏族商隊到此買茶。


印度、緬甸、錫蘭、暹羅、柬埔寨、安南等東南亞、南亞的商人也前來普洱做茶葉生意。每年有5萬多匹騾馬牛幫商隊穿梭于千山萬水之間,馬鈴牛幫之聲,終年不絕于耳,遠銷號稱十萬擔以上。

《圖說中國茶》通俗易懂的茶文化讀本

書名:《圖說中國茶》

版別:旗林文化出版社

作者:姚國坤 王存禮編著

定價:360.00

出版日期:200801

內容簡介

這是本通俗易懂的茶文化讀本。除了文字介紹,主要輔以圖片說明。內容涉及茶的發(fā)現(xiàn)、利用、茶文化的傳播、形成和演變、名山、名泉、品飲藝術、飲茶習俗、茶與宗教、與祭祀、與婚姻、與文學藝術等的關系和故事。適合廣大茶文化愛好者閱讀。

目錄

茶的發(fā)現(xiàn)

1.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和茶的發(fā)現(xiàn)

2.云貴地區(qū)樹齡高達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中國是茶的原產地的力證

3.天然造化,同為茶樹卻出現(xiàn)了不同的形態(tài)

4.從茶、蔎、荈……到茶,茶到唐代才有了統(tǒng)一的名字

茶的利用

1.三千多年前,四川一帶已建有茶園,茶已作為貢品

2.飲茶的先驅――魯周公和晏嬰

3.吳王孫皓密賜韋曜以茶代酒――三國時代飲茶逐漸東移

4.晉代,茶由奢侈品變成普通飲料,飲茶成為勤儉的象征

5.唐代,茶事興盛,飲茶蔚然成風

6.茶圣陸羽和他的世界上第一部學專著――《茶經》

7.驚人的發(fā)現(xiàn):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批唐代御用茶具

8.二兩黃金買不到一斤茶――宋代的龍團鳳餅

9.斗茶和茗戲――宋代在茶藝上的新創(chuàng)造

10.皇帝寫茶書,空前絕后的第一人――宋徽宗

11.朱元平日一道詔令,使飲茶方式發(fā)生了根本變革

12.茶馬交易和茶馬司

13.乾隆四顧西湖茶區(qū),新自采茶,吟詩作賦

14.貢茶和貢茶園――皇家的享樂,百姓的災難

15.飲茶方式的演變

茶及茶文化的傳播

1.植茶、飲茶逐漸打破地域的局限――茶在國內的傳播

2.跨出國門,走向世界――茶向海外的傳播

茶類的形成和演變

茶與名山、名泉

茶的品飲藝術

飲茶習俗

茶與宗教

茶與祭祀

茶與婚姻

茶與文學藝術

來源:茶書網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8,807條結果 (用時 0.058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66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