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枕的制作

找到約15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8 秒)

準備好了嗎? 藏茶隱藏技能解鎖!

  喝茶,凝神聚氣,如同在雨天凝神細聽一刻鐘的屋檐滴水聲,讓人內(nèi)心歸于平靜。喝完茶回過神,內(nèi)心又泛起小小的糾結(jié),到底喝完的吉祥藏茶茶渣還有用嗎?吉祥藏茶宛如手工藝品般的竹編茶簍舍不得丟,又該怎樣利用?熬煮的茶湯過多,舍不得倒掉,又該怎么辦呢?

  其實,它們都可以融入你的生活日常,為你的生活增添一絲樂趣與美感。

  一、養(yǎng)生茶枕

  茶枕的制作由來已久,用晾曬干的吉祥藏茶茶渣做枕芯填充,茶葉的“余熱”不但可以凈化入睡后,人體呼吸吐納產(chǎn)生的不良氣味,緩解神經(jīng)緊張,幫助勞累一天的你放松入睡,松軟的茶葉還可以吸納夜間的噪音。天氣越來越熱,茶葉的祛濕功效,可以給潮熱的脖子去除汗氣和潮粘的感覺,預(yù)防濕疹,最適合老人和小孩。

  制作方法:

  晾曬茶渣:將喝剩的吉祥藏茶茶渣散開放置于透氣瀝水的簸箕上,放在陰涼通風處。

  制作枕芯:將晾干的茶渣填入透氣棉布做的枕芯套內(nèi),縫牢枕芯口,套上枕套即可。

  小貼士:因為茶枕的吸濕效果過于強大,制作好的茶枕最好每天晾曬,讓太陽曬跑濕氣,還您一夜好眠,建議三個月左右更換一次枕芯填充茶渣。

  二、精致盆栽

  吉祥藏茶的竹編茶簍包裝可謂匠心獨具,茶簍的用料綠色天然,編織手法精湛,透氣性好,稱之為手作工藝品也不為過!以茶簍為盆,做出的盆栽精致典雅,不知不覺中便裝點了你的生活。

  制作方法:

  準備器具:準備幾個吉祥藏茶竹編茶簍。

  栽種植物:在茶簍里填入少許大陶粒墊底,接著填入營養(yǎng)土,栽入自己心儀的植物,茶簍不大,適宜栽種多肉、銅錢草、蘆薈、常青藤等體積相對較小的植物,把栽好的盆栽放在室內(nèi)通風明亮的地方,在工作之余觀賞,綠色將會給你帶來一抹清新舒緩。

  三、藏茶火鍋

  眾所周知,藏茶有消脂解膩的功效,熬煮過的吉祥藏茶更是口感醇厚順滑,茶湯喝不完別擔心,讓我們邀上三五好友,養(yǎng)生藏茶火鍋局安排著!

  制作方法:

  湯底制作:將茶湯過濾倒入鍋內(nèi),加入幾朵清肝明目的菊花,幾粒滋肝補腎的枸杞,幾顆補氣養(yǎng)血的大棗,湯底大功告成。(素食類藏茶火鍋湯底過于清淡,您也可以酌情加入少許骨湯)

  蘸料準備:芝麻醬一勺、小磨香油一勺、花生碎一勺、蒜泥一勺、蠔油一勺、辣椒、小蔥、香菜各少許,總結(jié)起來就是5勺三少許。

  配菜準備:這個小編只能說,只要是你喜歡吃的都備上!

  茶,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又在潛移默化的讓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的新意。

  你還有什么對吉祥藏茶的有趣玩法?

  不妨在留言區(qū)告訴我們,

  讓更多的茶人與您分享!

  圖文:茶小編

  編輯排版:茶小編

  圖文少許素材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茶癡張大復(fù):論茶論水論松蘿……

張大復(fù)(1554~1630),名彝宣,字元長,又字心其,號寒山子,又號病居士;明朝蘇州昆山(今屬江蘇)興賢里片玉坊人。張大復(fù)是明代著名戲曲作家、聲律家;從小聰慧過人,詩文名重鄉(xiāng)里并在34歲時考中秀才,然遺憾的是終與科舉無緣。史載張大復(fù)“年十七,赴鄉(xiāng)試,不售,至中年則棄之,以諸生設(shè)管授課,后多以病止?!彼趸记喙庋?,卻憑微弱的視力堅持寫作、教書;然原本殷實的家底,只因請江湖游醫(yī)、鐵鞋道人醫(yī)治眼疾,花費甚多;最后只得典賣祖?zhèn)髯之?、良田,可眼疾卻是越來越重,至40歲時竟然失明。在這期間,他一度還患有偏頭痛、傷寒、肺炎等疾??;雖然是貧病相交加之身材矮小,所以他自稱“病居士”。但是,他也并非是別人想象中的那么愁緒滿腔,怨天尤人;他常常閑坐在家鄉(xiāng)小西門的城墻上,或是搖頭晃腦哼著昆曲;或是與各界朋友聊天長談,他用耳朵去“觀察”,用心去感知紛繁的大千世界……張大復(fù)除了短時間在朋友的衙署里擔任幕僚外,主要是以口述的方式讓人記下自己設(shè)館、作幕、出游的見聞,包括著名人物言行、家鄉(xiāng)風土人情以及昆曲的興起與發(fā)展等;他之所以活得比常人還豁達、瀟灑,是因為他的一生有茶水與昆曲的滋潤……

“茶癡”著書

張大復(fù)博學多識,為人曠達,興趣獨特;他潛心古文,猶重東坡文章且獲其風骨;他廣交士林,與歸有光,王世貞,陳繼儒等當時名儒相與交接,結(jié)社論文;他還“廣搜虞,昆山先賢事跡”編纂成書。生平著述有《張氏先世紀略》、《昆山人物傳》、《昆山名宦傳》、《噓云軒文字》、《聞雁齋筆談》以及《志遺》、《靈薈》等等;尤以《梅花草堂筆記》著稱于世,亦以《梅花草堂筆談》聞名于世。

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以隨筆形式寫日常見聞與生活瑣事,文筆清雅簡潔,靈動且有韻致;正如其友陳繼儒在《梅花草堂筆談》序中所說:“元長貧不能享客而好客,不能買書而好讀書,老不能詢世而好經(jīng)世,蓋古者狷狹之流,讀其書可以知其人矣;”與張大復(fù)交往較多的湯顯祖,在一封信札中也說:“讀張元長先世事略,天下有真文章矣?!?/p>

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一書共八百五十三則,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侶,樹木花草,飛禽走獸,塵世夢境,春夏秋冬,皆在筆談之內(nèi),從中可以領(lǐng)略到時代人物的風貌和社會習俗,清新人們的耳目,由于其間記有錢谷、屯田、漕河、海運的經(jīng)世之事,故亦足備考史之資。尤其是書中的論茶、論水、論松蘿情節(jié),更是讓人領(lǐng)略了一位明代“茶癡”的癡情,也讓人領(lǐng)略了一位資深茶人于茶的專注與專業(yè)……

“茶癡”論茶

張大復(fù)的《梅花草堂筆談》多言及明代茶事,而且文字很有特點,值得品讀;只是由于未能夠得到普及,故世人多有不知,茶人少有人知而已……張大復(fù)《筆談》中的一些篇章,雖然記錄的是日常生活,卻是極富有生活情趣,如“料理息庵,方有頭緒,便擁爐靜坐其中,不覺午睡昏昏也。偶聞兒子聲書,心樂之,而爐間翏翏如松風響,則茶且熟矣。三月不雨,井水若甘露,竟扃其門而以缸器相遺,何來惠泉?乃厭張生饞口,汛之家人輩云:舊藏得惠水二器,寶云泉一器,丞取二味,品之由令兒子快讀李禿翁《焚書》,惟其極醒極健者,回憶壬寅五月中,著屐燒燈品泉于吳城王弘之第,自謂壬寅第一夜,今日豈能此耶!”

《品泉》則是在文字的開篇幾句,就描繪出一副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畫面:在沸茶的咕咕聲中,父親昏然欲睡,忽然聽見兒子朗朗的讀書聲,不由“心樂之”;接下來作者卻筆鋒一轉(zhuǎn),回憶起和友人在吳城“燒燈品泉”的“壬寅第一夜”……想來,與古代高人雅士賞花飲酒、煮茗品泉,談詩論畫,是張大復(fù)和許多名士一樣,不僅是有所向往,而且是有所傾心……張大復(fù)在《筆談》中的《言志》篇中,則清楚地表達了這種愿望:“凈煮雨水潑虎丘,廟后之佳者連綴數(shù)缸……坐重樓上望西山,爽氣窗外,玉蘭樹初舒嫩綠,照月通明,時浮黃暈,燒筍午食,拋卷暫臥,便與王摩詰、蘇子瞻對面縱談,流鶯破夢,野香亂飛,有無不定,杖策散步,清月印水,隴麥翻浪,手指如水,不妨敞裘著羅衫外,敬問天公肯與方便否?!边@恐怕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人生畫面的最高理想,但究竟能否真正實現(xiàn)?!又有幾人能夠?qū)崿F(xiàn)呢?!那真是只能“敬問天公肯與方便否”了!張大復(fù)以為,飲茶如鑒賞金石彝鼎、欣賞書法名畫一樣,是一門獨特的審美藝術(shù),絕不能由他人代勞;只能是由自己親自操作,自己用心去體驗、品味其中的濃情妙趣;而這與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傊?,古人在品茶之時,撫摸著或精美或樸素的茶具,凝視著澄碧青翠的茶湯,鼻嗅著如蘭似梅的茶香,品味著茶湯甘芳鮮爽的滋味;這樣,便可自然而然地進入一個高雅美妙的茶道藝術(shù)境界,讓人在不知不覺之中使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

張大復(fù)還在《梅花草堂筆談?茶說》中,于茶的個性給予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天下之性,未有淫于茶者也;雖然,未有貞于茶者也。水泉之味,華香之質(zhì),酒瓿、米櫝、油盎、醯罍、醬罌之屬,茶入輒肖其物。而滑賈奸之馬腹,破其革而取之,行萬余里,以售之山棲卉服之窮酋,而去其膻熏臊結(jié)、止膈煩心之宿疾,如振黃葉。蓋天下之大淫而大貞出焉。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飲其韻。甚矣,夫世人之不善淫也!顧邃之怪茶味之不全,為作《茶說》,就月而書之。是夕船過魯橋,月色水容,風情野態(tài),茶煙樹影,笛韻歌魂種種,逼人死矣。以貞與淫比喻茶性,初看似乎新奇怪誕,但閱后深思,又覺不無道理,不失為奇思妙想。淫者,亂也。茶性極易吸氣,遇梅則香,逢鮑則腥。如封藏不嚴,百味皆雜,難守其本真之味。從這一角度來看,天下沒有一物如此輕佻。貞者,正也?!?/p>

茶不僅解葷腥,能祛除煙酒之毒,更被譽為“百病之藥”;明代李時珍等歷代醫(yī)家對茶都有較高的評價。尤其是茶于頭昏腦漲,精疲神倦,百節(jié)不舒,飲之皆消;令人神清氣爽,身心舒泰等等……。所以,“茶癡”張大復(fù)認為飲茶“去其膻熏臊結(jié)、止膈煩心之宿疾,如振黃葉”,效果猶如秋風掃落葉那樣明顯。由此可見,大淫只是茶的表面現(xiàn)象,大貞才是它的內(nèi)在本質(zhì)。茶既是如此大淫大貞之物,品茶行家就應(yīng)該明其淫而就其貞,不僅能品味其色、香、味、形,更要看重它的非凡功效和神韻。這篇新奇優(yōu)美的《茶說》,是張大復(fù)在一個美好迷人的月夜寫就的;“是夕船過魯橋,月色如水,風情野態(tài),茶煙樹影,笛韻歌魂種種,逼人死矣?!毕雭?,張大復(fù)能在黑暗與貧病中,瀟灑地活到77歲,其中的秘密是:茶水與昆曲不無大功矣!

“茶癡”論水

對于煎茶的用水,在古代則是被重視到無以復(fù)加的神圣程度,各界人物紛紛出來做茶事表演;以彰顯煎茶用水的重要或意義。水為茶之母,中國茶人歷來講究泡茶用水。陸羽《茶經(jīng)》、張又新《煎茶水記》、歐陽修《大明水記》、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都對茶與水的關(guān)系作有精辟的論述。

明代人田藝衡的《煮泉小品》是一部茶之水的專著,它分為十個部分:從“源泉”、“異泉”一直說到“江水”、“井水”等,不少議論怪異到出人意表的程度。而“茶癡”張大復(fù)則是來得更猛,他甚至有點“喧賓奪主”地將水提高到勝于茶的地步。他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以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貧人不易致茶,尤難得水?!边@是“茶癡”張大復(fù)泡茶試水時的體會與感悟。他的意思是,泡茶的重要性在于水。茶發(fā)于水,水乃茶之母。所以,好茶還需好水沏……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試茶》文中關(guān)于水的經(jīng)典論述是說得最透徹的;看來好作驚人之語的文人習氣,用在茶事酒風上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諒解和認可……因為水不僅承載了茶之色、香、味,而且實現(xiàn)茶的養(yǎng)分和藥理功能,所謂“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就是這個道理。與他同時代的茶人許次紓,也曾在《茶疏》一文中寫到:“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比欢?,張大復(fù)的高論比許次紓等所有名人行家更加淋漓盡致;在張大復(fù)看來,品茶同時也是品水,好水不僅可以掩飾茶之不足,更可以使茶錦上添花;而水品不足,不僅是茶性難顯,還會減低茶的品質(zhì)……能透徹、經(jīng)典地評說茶水關(guān)系的張大復(fù),可謂是識得茶之真滋味。

“茶癡”論松蘿

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記》的30多篇記述茶、水的文章,除了有《試茶》、《茶說》外,還有《天臺云霧茶》、《天池茶》、《紫筍茶》等篇記;說各地特色茶的有《茶菊》、《乞梅茶帖》,不失為高士飲茶圖的有《此坐》、《煎茶》,述說各地名茶和品飲心得有《飲松蘿茶》等……然令人遺憾的是,張大復(fù)的《飲松蘿茶》一文未見原著;只知道他在《聞雁齋筆談》中說:“松蘿茶有性而韻……初潑時,嗅之勃勃有香氣耳……”張大復(fù)品飲并贊美松蘿茶,是因為松蘿茶的名氣還是因為松蘿茶的品質(zhì),抑或是與松蘿茶的緣分,不得而知;然他對于松蘿茶的那份傾心和熱愛,卻是躍然紙上;“飲松蘿茶,松蘿茶有性而韻,正不堪與天池作奴,況介山之良者哉。但初潑時,嗅之勃勃有香氣耳。然茶之佳處,故不在香。故曰虎丘做豆氣,天池作花氣,介山似金石氣,又似無氣?!倍凇睹坊ú萏霉P談》(卷十三?茶條)中,張大復(fù)更是情深意長的評論松蘿茶;他說:“松蘿之香馥馥,廟后之味閑閑,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然其妙在造?!毕雭恚瑥埓髲?fù)的“然其妙在造”幾個字,卻是一語道破了明代松蘿茶的制作技藝……

中國的制茶技術(shù),由唐宋時期占主導(dǎo)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已為“炒青”制茶法取代,并逐漸成為占主導(dǎo)性的制茶技術(shù)且一直延續(xù)至今。這個創(chuàng)新的制茶技術(shù),就是以松蘿茶為代表的炒青技法,因為炒青技法的獨特和領(lǐng)先……所以,松蘿茶獲得了“炒青始祖”之譽。作為明代茶苑的一枝奇葩,松蘿茶的崛起和盛行,體現(xiàn)了制茶工藝的精湛與茗飲文化的內(nèi)涵豐富。同時,伴隨著松蘿茶技法向湖南、福建、浙江、江西等茶區(qū)的傳播,各大茶區(qū)實現(xiàn)了中國茶業(yè)史上由蒸青向炒青轉(zhuǎn)變的技術(shù)革命;“松蘿”之名亦傳遍天下并成為清末以前徽州茶的通稱。而在技術(shù)革新作為發(fā)軔契機的同時,引領(lǐng)消費時尚的文人雅士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想來,張大復(fù)不僅是一位雅士中,亦是一位喜茶愛茶并懂茶的資深茶人;稱其“茶癡”亦是理所當然……晚明時期,色、香、味俱佳的松蘿茶大行其道后,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品飲松蘿茶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后之境,就是“道”,亦是松蘿茶之“道”。

明人張源首先在自己的著作《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他說以松蘿茶為代表的明代炒青制茶技術(shù)是“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睆堅凑J為茶中有“內(nèi)蘊之神”即“元神",發(fā)抒于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里,不可分割”。所以,張源的觀點很明確: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現(xiàn)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zhì)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因此,張源的茶道是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而有著“炒青始祖”之譽的松蘿茶,因其茶的色、香、味及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則是真正體現(xiàn)了茶之“道”。然張大復(fù)則是在這樣的認知基礎(chǔ)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睆埓髲?fù)想告訴人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達到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也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化境,更是達到一種天、地人心融通一體的境界。茶癡張大復(fù)對于飲茶之“道”的認識,可以說是明代時期的茶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fā)展與超越。

張大復(fù)的一生,都在執(zhí)著地追求一種富有生活情趣及理想的生活方式;這一點在他的小品文《泗上戲書》里,有著絕妙的描述:“一卷書,一塵尾,一壺茶,一盆果,一重裘,一單綺,一奚奴,一駿馬,一溪云,一潭水,一庭花,一林雪,一曲房,一竹榻,一枕夢,一愛妾,一片石,一輪月,逍遙三十年,然后一芒鞋,一斗笠,一竹杖,一破衲,到處名山,隨緣福地,也不枉了眼耳鼻舌身意隨我一場也……”真的是不枉了“茶癡”的美稱?。?/p>

【摘自2018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鄭毅(安徽黃山),作者系茶文化學者、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你知道粗茶淡飯的粗茶指的是什么茶嗎?

  粗茶淡飯出自宋·黃庭堅《四休導(dǎo)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樸。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與蘇軾齊名,被世人以蘇黃相稱,幼時寄居在崇陽白霓橋的姑媽家,就讀金城山的浩然堂,留下崇陽古八景的“金城墨沼”,黃庭堅在此讀書為書齋題了一副楹聯(lián),聯(lián)曰,“槽滴珍珠,漏泄乾坤一團和氣,杯浮琥珀,陶溶肺腑萬種風情”!

  從他的這首流傳至今的詩,以及楹聯(lián)聯(lián)內(nèi)容足已看出他的清廉淡泊以及喜愛飲茶之情!

  為什么說他飲的就是今赤壁的磚茶呢?首先,赤壁的主要制作磚茶產(chǎn)區(qū)在羊樓洞,風景秀麗,她是與三市兩省交界的地方。與崇陽毗鄰,同時與湖南臨湘交界,是湖北的最南方。與他姑媽家相距不過二十來里!交通地理便利!

  粗茶,顧名思義,用料較老,不像毛尖,綠茶那樣嬌滴柔嫩,能夠看到茶也有粗硬茶梗。我認為這樣的茶才是名副其實的粗茶??v觀各大茶系,敢以粗茶相稱的其實并不多,一者唯恐降低自己的身價,二者還未有達到需要用梗,只不過用料稍老而已。真正能夠與粗茶詞義相匹配的其實是被內(nèi)地大眾逐漸淡忘,而自唐宋以來一直被當做朝廷貢品的湖北老青磚,產(chǎn)自湖北赤壁羊樓洞趙李橋的青磚茶。其從材質(zhì)上被壓制成型的磚茶上面就能夠見到茶梗!

  浩然堂題的楹聯(lián)當中有寫到“杯浮琥珀”,喝過赤壁磚茶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赤壁的陳年磚茶茶湯在杯子里顏色淡黃,年份越久越正,如同琥珀,黃庭堅在這里講陶溶肺腑萬種風情。說明她入口口感好,令人回味無窮。也可見他對粗茶有多么的喜愛!對他文學的創(chuàng)作及修行起到一定的作用!

  粗茶雖然用料粗,但是口感確并不差,早在唐宋就被當做貢茶,以及國禮送給外邦友人。當時只能上供朝廷,民間私下不得貿(mào)易!

  據(jù)《宋史·地理志》稱:“岳、鄂處江湖之都會,全、邵屯兵,以扼蠻獠,大率有材木,茗詫之饒,金鐵羽毛之利,其土宜谷稻,賦入稍多”。定“榷茶之制,擇要會之地”荊湖北路即有鄂州、岳州,定產(chǎn)247萬余斤。在品種上確定片茶、散茶二種。片茶蒸造,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散茶主要出產(chǎn)淮南、江南、荊湖(赤壁屬荊湖北路)品種有龍溪、雨前、雨后共十一等(《宋史·食貨志》)。朝廷設(shè)置茶鹽使專管茶葉、鹽業(yè),一時出現(xiàn)“茶無滯積,歲課增588000余貫。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全國戶口10296965戶,丁26205441人,有三分之一的人從事茶業(yè),僅茶葉一項之稅收增至210萬緡。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仁宗皇帝下詔稱:”古者山澤之利,與民共之“!

  從史志上看,可以看到宋代茶業(yè)之興盛,片茶蒸造,與當今赤壁市制作壓制磚茶前先用水蒸氣將茶蒸軟如出一轍。并且被當做貢品及邦國相贈之用。直至今日赤壁磚茶上面還有沿襲印有滿文貢品的標志。被西藏,內(nèi)蒙,青海,新疆以及茶馬古道上的歐亞國家所熟悉喜愛!

  同時黃庭堅還有一好友廖正一(字明略)是蒲圻今赤壁人,曾邀約蘇東坡來赤壁竹山洞以及隨陽山竹游山玩水。并留詩據(jù)《蒲圻縣志》、《湖北通志》載:蘇東坡在竹山洞洞壁書”游泉溯月“四字。又寫下了《踏莎行》詞曰:山秀芙蓉,溪明罨晝。真游洞穴滄波下。臨風慨想斬蛟靈。長橋千載猶橫跨。解佩投簪,求田問舍,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非復(fù)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而后他們一行登隨陽山,蘇東坡寫下了《水龍吟》詞曰:楚山修竹 如云,異材秀出千林表,龍須半剪,鳳膺微漲,玉肌勻繞。木落江南,雨晴云夢,月明風裊。自中郎不見,桓伊去后,知孤負,秋多少。聞道嶺南太守,后堂深綠珠嬌小。綺窗學弄,梁州初偏,霓裳未了,嚼徽含宮,泛商流羽,一聲云杪。為使君洗盡,蠻風癉雨,作霜天曉。

  黃庭堅舉筆題隨陽山竹詩曰: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yǎng)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春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間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

  歸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黃庭堅還作詩贈廖明略曰:

  江凈明花竹,山空響管弦。

  風生學士塵,云繞令君筵。

  醫(yī)是肱三折,官當歲九遷。

  老夫看鏡罷,衰白敢爭先。

  隨后蘇東坡還在隨陽山采手杖和竹幾,并作禮物送給謝秀才,并賦詩曰: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

  從黃庭堅題隨陽山竹詩中,歸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梢娝麑Τ啾谏剿南矏郏缸龀啾诘某?汀?/p>

  從宋代赤壁作為朝廷貢茶的片茶制作工藝與當今赤壁制作的湖北老青磚茶工藝相當,以及幼時在據(jù)赤壁做磚茶主要產(chǎn)地不遠的姑姑家求學。又有赤壁好友廖正一,還有在崇陽求學浩然堂題的楹聯(lián)中,講到茶湯在茶杯中如同琥珀樣。與當今赤壁磚茶湯色相當,以及本身粗茶與湖北老青磚制作當中必含茶梗用材比較粗,而且當今中國敢以粗茶相稱的茶,也并沒有類似湖北老青磚這樣敢用粗茶梗來制作來看,詩中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的粗茶指的是產(chǎn)自湖北赤壁的老青磚無疑了!

找到約14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8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