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吃茶

找到約11,706條結(jié)果 (用時 0.028 秒)

吃茶產(chǎn)品

雨林古茶坊

吃墨

熟茶 2017年
合和昌

吃茶去

熟茶 2020年
合和昌

吃茶去

生茶 2020年

趙州法語“吃茶去”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吃茶去》雜志)日本最早記錄“吃茶去”公案的大概是道元(1200-1253)的《正法眼藏》?!墩ㄑ鄄亍肥堑涝v經(jīng)說法的論集,是日本曹洞宗最重要的經(jīng)典。原著共95卷,是日文和漢文交錯的文體,其《家常》篇曰:

趙州真際大師,問新到僧曰:“曾到此間否?“僧曰:“曾到?!? 師曰:”吃茶去!”又問一僧:”曾到此間否?“僧曰:”不曾到?!皫熢?”吃茶去!”院主問師:”為甚曾到此間也吃茶去,不曾到此間也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

這段公案中,趙州從諗禪師說了三次“吃茶去”,故又稱“趙州三吃茶”,也稱“趙州吃茶去”,在日本禪界、茶道界流傳十分廣泛。

但是,對“吃茶去”三字的解釋,歷來有較大的分歧。意見的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對“去”字的理解上。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幾部較有權(quán)威的辭典的解釋。

《角川茶道大事典》(角川書店出版)和《茶席禪語大辭典》(淡交社)認為,“吃茶去”的“去”是加強語氣的助詞,沒有意義。《原色茶道大辭典》(淡交社)也認為,“去”是構(gòu)成命令形的助詞,因此“吃茶去”就是“お茶を召し上がれ”,即中文“請用茶”之義。

《禪語辭典》(思文閣出版)等辭典把“吃茶去”的“去”解釋為“ 離開” 的意思,因此把“吃茶去”三字解釋為“お茶を飲んで去れ”,意即“吃了茶退下吧”。也有人把“吃茶去”解釋為“お茶でも飲んで行け”,相當于中文的“吃了茶去吧”。

松村明編《大辭林》第三版(三省堂出版)則把“吃茶去”解釋為“お茶でも飲みに行け”,譯成漢語應(yīng)是“去吃吃茶啥的吧”。顯然,這種解釋比較符合中文的原義。

這里的不同解釋,存在吃茶場所的問題。按照前邊兩種解釋,說話和喝茶可以在同一地點。而若按《大辭林》的解釋,說話的地方和喝茶的地方應(yīng)該不在同一地點才講得通。究竟趙州和尚要人何處“吃茶去”,成了許多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因此,日本茶道文化學會會長倉澤行洋先生在拜訪柏林寺拜見凈慧法師時,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guān)于‘吃茶去’,是指兩位新到的在現(xiàn)場品茶,還是說到另外一個茶寮去品茶。”(見《禪》2004年第五期)凈慧法師的回答也頗有禪意:“來和去并不一定代表空間的轉(zhuǎn)移,而是代表一種心態(tài)的轉(zhuǎn)換,從分別心轉(zhuǎn)到無分別心上來?!眱艋鄯◣煹幕卮鹱寕}澤先生非常滿意。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吃茶去”三字本身并無難解之處,但倉澤先生卻說為這三字“曾經(jīng)多少年來苦于不能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日本人歷來對“吃茶去”的“去”字存在不同解釋的緣故。

(圖注:京都的茶飲店“吃茶去 京極”,是日本煎茶道二條流的教學點)

日本人對“吃茶去”字面的解釋雖有分歧,但對“吃茶去”公案的禪意的理解卻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茶席禪語大辭典》解釋說,趙州和尚說的“此間”,字面上好像是指趙州所在的場所,但實際上是指一種“覺悟的境界”。趙州和尚對已到這種境界的和未到這種境界的都同樣說“吃茶去”,體現(xiàn)的是趙州和尚不分貧富貴賤、圣俗賢愚,都一視同仁的“平常心”,蘊含的是“日常即佛法”的禪機?!俺圆枞ァ钡倪@種精神在日本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圖注:靜岡縣掛川城二丸茶室,是市民茶道活動的場所)

日本的茶道家認為,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和“吃茶去”的精神有著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日本茶道圣典《南方錄》云:“須知所謂茶湯,無非就是煮水、點茶、飲茶而已?!鼻Ю莸倪@種茶道思想被認為“恐可合乎趙州之意味”。因此,日本茶室內(nèi)經(jīng)常用“吃茶去”三字作為“一行物”掛軸的禪語。比較有名的有京都大德寺聚光院所藏的臨濟宗禪僧傳外宗左(1608-1675)所書的“吃茶去”掛軸。尤其是煎茶道,不僅有在茶室內(nèi)掛“吃茶去”掛軸的,還有在門口掛“吃茶去”小匾額的。京都宇治黃檗宗萬福寺內(nèi)的有聲軒是全日本煎茶道聯(lián)盟的茶室,門上小匾額的“吃茶去”三字是黃檗山第21代管長中村弘道所書;大阪府吹田市中西大莊園內(nèi)的煎茶室拱形門上的“吃茶去”小匾額則是黃檗山第54代管長林文照的墨寶?!俺圆枞ァ彼坪醭闪巳毡炯宀璧赖囊粡埫?。

(圖注:黃檗山萬福寺有聲軒是全日本煎茶道聯(lián)盟專屬茶室)

“吃茶去”法語在日本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茶道界,還涉及到各種行業(yè)。一些茶飲咖啡館的店名往往會冠以“吃茶去”三字。例如東京日本橋人形町有個咖啡館名叫“吃茶去快生軒”,店里店外多處掛有刻寫著“吃茶去”字畫或小牌匾。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在小說《新參者》中寫到了一個名為“吃茶去”的咖啡館,根據(jù)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曾在這里取景拍攝,使這家創(chuàng)業(yè)于大正八年(1919)的老字號咖啡館進入了全國的視野。東京車站的“吃茶去萬歷龍呼堂”是一家日本料理店。新潟縣有家食品公司生產(chǎn)的羊羹被取名為“禪味吃茶去”。有的陶藝作坊、和服沙龍也取名為“吃茶去”。岡山縣有個瑜伽道場叫“吃茶去”,還有個為殘障人士服務(wù)的機構(gòu)也以“吃茶去”冠名;琦玉縣某高中同窗會以《吃茶去》為其會刊的刊名?!俺圆枞ァ钡挠绊戇h遠超出了茶飲的范圍。

經(jīng)歷過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物質(zhì)極其豐富而精神相對貧乏的社會病折磨的日本人,在痛苦的探索中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法寶----“吃茶去”。這和事實上喝不喝茶沒有關(guān)系。在許多日本人的心目中,趙州法語“吃茶去”代表了一種平常心的生活態(tài)度和slow life(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他們把成為生活禪的實踐者作為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人生目標。把“吃茶去”三字用于店名、刊名和食品名等看似和修禪、飲茶無關(guān)的各種名稱,正是他們倡導生活禪、追求趙州法語“吃茶去”的崇高境界的一種表達方式。

【摘自2016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曹建南(上海)】

井陘茶事:吃茶巖寺與吃茶巖村

河北太行山區(qū)有一村落叫西尖山村,位于井陘縣城東南部,屬南王莊鄉(xiāng)管轄,距石家莊四十余公里,距井陘縣城二十余公里。宋咸平三年,有當?shù)佚埍P寺石碑文字記載,古中山國時期的西尖山村叫“西莊窩”。有資料記載,從1644年到1912年間,西尖山村的名稱叫張家莊,到民國年間才改為西尖山村。這個村子可謂是千年老村。

西尖山村是個分散型村落,村落轄下有一小村莊叫“吃茶巖”,村子雖小,在村里轉(zhuǎn)幾道彎就可以走遍整個村落,但村莊依山而居,風光秀美。“吃茶巖”乃因附近有“吃茶巖寺”而得其名。但據(jù)村里人告知,聽他們祖上說在古時候村邊山巖下有一片茶園,當?shù)厝嗣磕昃烧獩_泡和食用,方得“吃茶巖”之名。當然,這里所指“茶園”之茶非茶科類之茶,而是像流蘇、荊花一類可以藥食同源的飲用植物,當?shù)厝烁乓苑褐笧椴琛?/p>

究竟是先有“吃茶巖寺”而得“吃茶巖村”之名?還是山巖下先有茶園而叫“吃茶巖村”?其實這些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南陽公主在此“吃茶”的故事被代代相傳卻歷久彌新。

隨著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推進和新農(nóng)村的建設(shè),“吃茶巖”的村民們在前些年都已陸陸續(xù)續(xù)搬到山外或到城鎮(zhèn)去生活,現(xiàn)在村里所剩三、五戶人家卻依然難舍故土,還戀著山里的清涼世界和所居住的石屋,依舊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居生活。由于村民大多已經(jīng)搬出大山尋求新的生活,如今在整個吃茶巖村里,唯獨只剩下一戶人家 的大門墻上還保留著“吃茶巖”的門牌。

離“吃茶巖”村莊不遠處有一座規(guī)模較小的寺院叫“吃茶巖寺”,以前叫“皇姑廟”,后來叫“大慈寺”,再后來改叫“吃茶巖寺”或叫“蒼山屬廟”。由于當?shù)厣絼輰冽埍P虎踞之地,曾又叫過“龍盤寺”。然而,當?shù)卮迕褡哉J與巖下的茶園有緣,所以習慣上仍把“皇姑廟”叫作“茶巖寺”。

可以這樣認為,“茶巖寺”或是“吃茶巖寺”之名乃源自當年南陽公主在此吃茶后表露出“報恩在茶巖”的一種感激之情。當時南陽公主吃茶后曾許下諾言:待到功德圓滿之時,一定要回到茶巖村報答村民們。興許是方言發(fā)音所致,也興許是圖 個書寫方便,后來有人干脆把“茶巖”誤寫成了“叉巖”。至今在百度地圖搜索“叉巖”,就會落腳在“吃茶巖村”或“吃茶巖寺”這個地方。果真已是“茶巖”變“叉巖”了。

往事越千年,其實,不論西尖山村的“吃茶巖寺”還是以前有“茶園”的“吃茶巖”村,都講述著一個相同的千年故事,回顧著一段相同的千年往事——三皇姑南陽公主與西尖山村的“茶緣”。

據(jù)《隋書·南陽公主傳》記載:大業(yè)十四年(618年)發(fā)生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擁立秦王楊俊之子楊浩為傀儡皇帝,自稱大丞相,率軍北歸,被魏國公李密擊敗,自立為帝,國號為許,年號“天壽”。至此,國破家亡,眾叛親離,南陽公主在諸多打擊之下萬念俱灰,萌生出削發(fā)為尼的念頭。

相傳有隋煬帝楊廣長女南陽公主(出生于開皇六年),因江都兵變時逃出宮外。面對著家破人亡,一路向蒼巖山逃難的南陽公主歷盡了千辛萬苦,遭遇了各種磨難,當來到離蒼巖山不遠的西尖山村時,由于路途勞頓,冷餓交加,便選擇在這里暫歇 上幾日,淳樸的村民得知南陽公主的遭遇后十分同情并盛情相待。村民們除了款以山里農(nóng)家飯之外,每日以荊花茶(一說流蘇茶)熱情相敬。臨別時刻,村民以茶代酒為南陽公主送行,南陽公主一連喝了幾碗茶后感慨道:“受人茶一盞,提律潤心田。他年功德滿,報恩在茶巖?!蹦详柟饕源藖肀砻鞲卸餍嫩E……

及至后來,南陽公主在蒼巖山出家后修行六十二載,吃齋念佛,吃茶凈心,扶危濟貧,德在四方,贏得四方香客廣為稱頌。南陽公主圓寂后,西尖山村的村民們便在皇姑當年吃茶歇息的地方建廟祭祀,起名“皇姑廟”。從此,皇姑廟聲名遠播,吸引了四方香客來到西尖山村的皇姑廟祭祀、茶供和祈福,有求必應(yīng)。尤其到了清代,南陽公主被冊封為“慈佑菩薩”后,人們對南陽公主在西尖山村吃茶的追憶情懷更加濃厚,使得吃茶巖寺的香火日漸旺盛。

可以想象,西尖山村的“蒼山屬廟”,是為了鋪墊出與蒼巖山福慶寺、龍巖寺的親近關(guān)系,同時引申出“蒼山圣母”三皇姑南陽公主在蒼巖山福慶寺和龍巖寺修身得道、濟世救人的故事,“吃茶巖寺”便就有了“蒼山屬廟”之稱。

南陽公主失去父親、丈夫逃離、兒子過世的境況是何等凄慘,天下之大無南陽公主容身之處,只有蒼巖山與南陽公主有緣,讓其皈依了佛門。蒼巖山盛生檀木,據(jù)說都是當年南陽公主在此修行時所栽,現(xiàn)如今這些檀木構(gòu)成了蒼巖三絕之一的“碧澗靈檀”?,F(xiàn)在蒼巖山能看到的南陽公主祠,則是后人憐憫其遭遇,紀念南陽公主在這里出家而建。因了南陽公主修成正果,功德圓滿,光緒十九年(1893)九月二十五日,清光緒帝敕封南陽公主為“慈佑菩薩”。

蒼巖山的福慶寺和龍巖寺均是當年南陽公主的修行之地。龍巖寺位于蒼巖山九龍口(似九龍環(huán)抱),原屬福慶寺的一部分,以現(xiàn)在之見,應(yīng)屬福慶寺的下院。龍巖寺周邊山勢奇特,景色幽美,寺內(nèi)有三官廟、朝陽洞等古跡都和南陽公主有著密切關(guān)系?!叭購R”謂之天、地、水三官,傳說南陽公主在蒼巖山出家實因感動了這“三官”,故而助力南陽公主修成正果。南陽公主為感念“三官”之恩,封“三官”收下蒼巖山的第一道香火;所謂“朝陽洞”,是南陽公主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相邀各路神仙到此聚集之地。據(jù)說,這兩處香火至今香煙裊裊,久盛不衰。

當?shù)厝艘恢毖匾u著一種民俗,源于對南陽公主的崇拜和祭祀——每年在陰歷三月和十月,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廟會形式多樣,伴隨著蒼巖山的暮鼓晨鐘,拉花、皇杠、井陘晉劇、常山戰(zhàn)鼓、打扇鼓、搖扇子、甩綢條、跑驢表演等民俗表演,讓香客們大飽眼福。

隨著時代更替,歲月流逝,西尖山村的“吃茶巖寺”亦幾度沉浮,又幾度修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吃茶巖寺”曾被一場大火無情吞噬,后有村民簡易重建,但在解放初期又一度不慎坍塌。

改革開放以后,四方信眾自發(fā)捐資修復,使得蒼山屬廟的“吃茶巖寺”再度回歸本來面目,讓香客重新頂禮祭拜皇姑。從此,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九,西尖山村的村民舉辦皇姑廟會,各地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后來演化成每月逢初一、十五,當?shù)卮迕窬酱瞬韫┘漓?,祈求安居樂業(yè)、幸福安康。

如今的“蒼山屬廟”經(jīng)過當?shù)匦疟姲l(fā)心,得以重新整修,廟宇煥然一新。然而,見證“吃茶巖”歲月滄桑的村落和石屋將要永遠離開人們的視線,將要告別千年傳說的“吃茶”故事。礙于山里交通不便等諸多困難,祖祖輩輩生活在“吃茶巖”的村民懷揣著鄉(xiāng)愁不得不一戶一戶地離開了“吃茶巖”。

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或?qū)⒉淮娴纳酱澹菈K已經(jīng)斑駁的“吃茶巖”門牌,望著那一層層整齊排列的山地梯田,望著那一棵棵古老蒼桑的山村老樹,想起當年以茶待客、熱情淳樸的山里村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南陽公主在這里吃茶的場景。

歲月承載著歷史的步伐,對于“吃茶巖”的村民而言,也許今后徹底告別了“吃茶巖”這一具有民俗與傳說意義上的三個字,離開了祖輩曾經(jīng)居住和見證客來敬茶的石屋,但其承載淳樸民風的助人為樂精神和依然留在人們心中的那一盞濃郁的流蘇茶香,以及時時掛念普濟眾生的“吃茶巖寺”,卻是西尖山村人永遠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舒曼寫于2020年8月石家莊清茗齋)

去年10月,有學生謝娜(右)去太行山中采風,在西尖山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吃茶巖寺。我得知消息,即決定適時前往考證。后因疫情原因未能如愿,今年6月26日與學生謝娜、楊雅琴(左)驅(qū)車到吃茶巖寺考察,并在吃茶巖寺不遠處發(fā)現(xiàn)了“吃茶巖村”,這是意想不到收獲。

與“龐公”一起“吃茶”去

(《吃茶去》雜志刊文)在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北岸,御茶園對面,有處古渡口,叫平林渡。自古此處稱為“小九曲”,意即此處風景是九曲精華中之精華。這樣一處舟楫往來密切、茶客絡(luò)繹不絕的古津,卻留下了有關(guān)茶文化的遺存,如摩崖石刻“龐公吃茶處”五個字,就是對康熙辛巳年間武夷山九曲溪畔茶事活動的記錄。

龐公,即題刻署名者林翰陪游的建寧太守龐塏。龐塏(1657-1725),任丘人,官至福建建寧知府時,于康熙辛巳年冬,和友人林翰、程長名、章袞、嚴廣、釋衍操同游武夷山九曲溪。進入四曲之畔的金谷巖,具有工詩詞、善行楷之藝的龐塏,被景致所感,遂在四曲的平林渡幾處巖石上題勒了“引人入勝”、“應(yīng)接不暇”兩方石刻。林翰題勒中所提及的“龐公”,即龐塏知府,友人尊稱其為“龐公”。此行湊巧的是,隨龐公同游的還有一位釋衍操。這位釋衍操俗名姓劉,出家后云游四方,晚年得武夷山北之梧桐窠結(jié)茅而廬,留下不少歌詠武夷山的詩文。龐塏此行,亦受釋衍操其佛家言行的感染。

釋家佛門,無不與茶親和。尤其是在武夷九曲溪的四曲,更是與茶密切的一方寶地。四曲南面就是御茶園。御茶園里進出的都是俗家人,武夷巖茶自元代起就充當了世俗的貢品,讓世人為其忙碌。與御茶園隔溪相望的平林渡,就讓佛家弟子感到清凈了許多。雖然此處也聞武夷巖茶之香,也聽舟楫漁歌之唱,更見渡口茶客上上下下,但他們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擾。想喝茶者可以掃凈一塊山石,壘起一方茶灶,就著巖泉水煮武夷奇茗。冬日的渡口少了些許喧嘩與繁忙,龐塏一行在溪灘上徜徉,身臨其境觀九曲風光,才悟出此地正是“引人入勝”處。溪山美景撲面而來,且如畫卷綿綿延拓,美不勝收,于是龐塏又有了“應(yīng)接不暇”的感受。

把如此感受收于心中的,靠“吃茶”意念的驅(qū)動。喝茶與吃茶有著意義上的不同。佛界把盞品茗,不叫喝茶,而叫“吃茶”。其實,建寧太守龐塏的隨行好友林翰,深諳龐塏與佛界一位名僧之姓的巧合,投其所好,刻下了“龐公吃茶處”五字,讓后人費些工夫去解讀龐公是何許人也。其實,唐朝也有個龐公,姓龐名蘊?!段鍩魰肪淼谌恶R祖一禪師法嗣·龐蘊居士》載:龐公原名龐蘊,字道玄,唐朝湖南衡陽人。他“世本儒業(yè),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必懺跖c石頭和尚、丹霞禪師為友。舉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隨馬祖參承二年,其后機辯迅捷,聲名遠播?!段鍩魰嬏N居士傳》曰:“有詩偈三百余篇傳于世”,但《全唐詩》中僅收其詩偈七首。

湘藉的龐公,正兒八經(jīng)的佛門和尚,來過武夷山否?至今無法下論斷。但凡修身養(yǎng)性者,借龐公之名,尋武夷絕美境界,隱九曲溪茶叢林邊,應(yīng)當是大有人在的。寺院的僧人哪天能少得了茶?據(jù)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記載:晨朝起來洗手面,盥漱;吃茶;禮佛;問訊;行益;吃粥;打睡。這就是一天的程式?!段鍩魰酚涗浟恕帮埡笕氩琛钡暮蜕屑绎L。由此可知,僧人一日不可無茶,飲茶成為他們普遍的習慣與愛好。清代鄭板橋有幅對聯(lián):“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可見僧侶嗜茶,自古皆然。武夷山的天心永樂禪寺、慧苑寺,佛茶禮儀傳承不衰。

武夷山的平林渡口,前后左右的山間巖坳里,不是茶園就是茶廠,茶文化在青山綠水間四季氤氳。武夷山寺院的禪茶活動,都用武夷巖茶。武夷巖茶中的極品大紅袍,就是天心永樂禪寺經(jīng)管多年的寺產(chǎn),也是寺里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更是武夷山佛界用來禮佛參禪的首先佛茶。唐朝的龐蘊是名僧,肯定有參禪吃茶的風范,清代的龐塏算不得出家人,他做建寧太守,是不是也覺世間俗事引發(fā)的身疲心累,并渴望效仿一次龐公,拋卻公務(wù),找一處清凈,品茗悟心。武夷九曲溪畔成了龐塏的首選,且又有好友林翰附庸風雅,做個流傳后世的摩崖石刻,把二位龐公真假莫辨的“吃茶”史,留在了武夷山。

武夷巖茶是佛祖家茶,武夷山的僧侶常在品飲之間說禪語、斗機鋒,悟禪道?!褒嫻圆杼帯本妥C實了這一遺風。仔細品讀這方摩崖石刻,讓人不得不提及諸多吃茶風趣中的趙州吃茶公案。趙州一茶禪師,凡有學僧者都去參訪他。他給求訪者回答就一句話:吃茶去!求訪者不解,再問時,禪師就揭示他的話中之意:你先去學會吃茶吧!然后才可悟道。茶,在僧家心目中如此神通廣大!吃茶,在佛事活動中又別具一格!這就是茶文化的另一種魅力。如今,我們?nèi)巳硕伎傻轿湟纳健俺圆枞ァ?,但人人未必都得如龐塏一樣“冒充”龐蘊,自稱“龐公”。因為,如今吃茶與喝茶已無禁區(qū)了,茶的時尚化、大眾化,豐富了品茗活動,佛教茶禮中的清規(guī)戒律,又怎能約束得了?

(摘自2012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鄒全榮)

找到約11,247條結(jié)果 (用時 0.013 秒)
找到約459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