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吃茶去

找到約6,002條結果 (用時 0.026 秒)

吃茶去產(chǎn)品

合和昌

吃茶去

熟茶 2020年
合和昌

吃茶去

生茶 2020年

趙州法語“吃茶去”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吃茶去》雜志)日本最早記錄“吃茶去”公案的大概是道元(1200-1253)的《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是道元講經(jīng)說法的論集,是日本曹洞宗最重要的經(jīng)典。原著共95卷,是日文和漢文交錯的文體,其《家?!菲唬?/p>

趙州真際大師,問新到僧曰:“曾到此間否?“僧曰:“曾到?!? 師曰:”吃茶去!”又問一僧:”曾到此間否?“僧曰:”不曾到?!皫熢?”吃茶去!”院主問師:”為甚曾到此間也吃茶去,不曾到此間也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這段公案中,趙州從諗禪師說了三次“吃茶去”,故又稱“趙州三吃茶”,也稱“趙州吃茶去”,在日本禪界、茶道界流傳十分廣泛。

但是,對“吃茶去”三字的解釋,歷來有較大的分歧。意見的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對“去”字的理解上。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幾部較有權威的辭典的解釋。

《角川茶道大事典》(角川書店出版)和《茶席禪語大辭典》(淡交社)認為,“吃茶去”的“去”是加強語氣的助詞,沒有意義?!对璧来筠o典》(淡交社)也認為,“去”是構成命令形的助詞,因此“吃茶去”就是“お茶を召し上がれ”,即中文“請用茶”之義。

《禪語辭典》(思文閣出版)等辭典把“吃茶去”的“去”解釋為“ 離開” 的意思,因此把“吃茶去”三字解釋為“お茶を飲んで去れ”,意即“吃了茶退下吧”。也有人把“吃茶去”解釋為“お茶でも飲んで行け”,相當于中文的“吃了茶去吧”。

松村明編《大辭林》第三版(三省堂出版)則把“吃茶去”解釋為“お茶でも飲みに行け”,譯成漢語應是“去吃吃茶啥的吧”。顯然,這種解釋比較符合中文的原義。

這里的不同解釋,存在吃茶場所的問題。按照前邊兩種解釋,說話和喝茶可以在同一地點。而若按《大辭林》的解釋,說話的地方和喝茶的地方應該不在同一地點才講得通。究竟趙州和尚要人何處“吃茶去”,成了許多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因此,日本茶道文化學會會長倉澤行洋先生在拜訪柏林寺拜見凈慧法師時,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吃茶去’,是指兩位新到的在現(xiàn)場品茶,還是說到另外一個茶寮去品茶?!?見《禪》2004年第五期)凈慧法師的回答也頗有禪意:“來和去并不一定代表空間的轉移,而是代表一種心態(tài)的轉換,從分別心轉到無分別心上來?!眱艋鄯◣煹幕卮鹱寕}澤先生非常滿意。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吃茶去”三字本身并無難解之處,但倉澤先生卻說為這三字“曾經(jīng)多少年來苦于不能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日本人歷來對“吃茶去”的“去”字存在不同解釋的緣故。

(圖注:京都的茶飲店“吃茶去 京極”,是日本煎茶道二條流的教學點)

日本人對“吃茶去”字面的解釋雖有分歧,但對“吃茶去”公案的禪意的理解卻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茶席禪語大辭典》解釋說,趙州和尚說的“此間”,字面上好像是指趙州所在的場所,但實際上是指一種“覺悟的境界”。趙州和尚對已到這種境界的和未到這種境界的都同樣說“吃茶去”,體現(xiàn)的是趙州和尚不分貧富貴賤、圣俗賢愚,都一視同仁的“平常心”,蘊含的是“日常即佛法”的禪機。“吃茶去”的這種精神在日本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圖注:靜岡縣掛川城二丸茶室,是市民茶道活動的場所)

日本的茶道家認為,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和“吃茶去”的精神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日本茶道圣典《南方錄》云:“須知所謂茶湯,無非就是煮水、點茶、飲茶而已?!鼻Ю莸倪@種茶道思想被認為“恐可合乎趙州之意味”。因此,日本茶室內經(jīng)常用“吃茶去”三字作為“一行物”掛軸的禪語。比較有名的有京都大德寺聚光院所藏的臨濟宗禪僧傳外宗左(1608-1675)所書的“吃茶去”掛軸。尤其是煎茶道,不僅有在茶室內掛“吃茶去”掛軸的,還有在門口掛“吃茶去”小匾額的。京都宇治黃檗宗萬福寺內的有聲軒是全日本煎茶道聯(lián)盟的茶室,門上小匾額的“吃茶去”三字是黃檗山第21代管長中村弘道所書;大阪府吹田市中西大莊園內的煎茶室拱形門上的“吃茶去”小匾額則是黃檗山第54代管長林文照的墨寶。“吃茶去”似乎成了日本煎茶道的一張名片。

(圖注:黃檗山萬福寺有聲軒是全日本煎茶道聯(lián)盟專屬茶室)

“吃茶去”法語在日本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茶道界,還涉及到各種行業(yè)。一些茶飲咖啡館的店名往往會冠以“吃茶去”三字。例如東京日本橋人形町有個咖啡館名叫“吃茶去快生軒”,店里店外多處掛有刻寫著“吃茶去”字畫或小牌匾。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在小說《新參者》中寫到了一個名為“吃茶去”的咖啡館,根據(jù)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曾在這里取景拍攝,使這家創(chuàng)業(yè)于大正八年(1919)的老字號咖啡館進入了全國的視野。東京車站的“吃茶去萬歷龍呼堂”是一家日本料理店。新潟縣有家食品公司生產(chǎn)的羊羹被取名為“禪味吃茶去”。有的陶藝作坊、和服沙龍也取名為“吃茶去”。岡山縣有個瑜伽道場叫“吃茶去”,還有個為殘障人士服務的機構也以“吃茶去”冠名;琦玉縣某高中同窗會以《吃茶去》為其會刊的刊名?!俺圆枞ァ钡挠绊戇h遠超出了茶飲的范圍。

經(jīng)歷過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物質極其豐富而精神相對貧乏的社會病折磨的日本人,在痛苦的探索中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法寶----“吃茶去”。這和事實上喝不喝茶沒有關系。在許多日本人的心目中,趙州法語“吃茶去”代表了一種平常心的生活態(tài)度和slow life(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他們把成為生活禪的實踐者作為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人生目標。把“吃茶去”三字用于店名、刊名和食品名等看似和修禪、飲茶無關的各種名稱,正是他們倡導生活禪、追求趙州法語“吃茶去”的崇高境界的一種表達方式。

【摘自2016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曹建南(上海)】

吃茶去(外兩篇-散文)

唐代趙州禪師留下了一則著名的公案——“吃茶去”。此后的一千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從這三個字中開悟得道。

吃茶去,讓饑渴的心靈得到慰藉。不管是風餐露宿,遠道而來的客人,還是生活在近處,都需一杯清茶解渴潤喉,更需要用一杯清茶來慰藉疲憊的心靈。一杯解渴,人生得失淡泊看;二杯潤喉,無名急火得澆息;三杯出門去,人間萬事且隨它!

吃茶去,讓匆忙的腳步得到歇息。人一生就是在世間行走的一生,腿歇心不歇,累死塵世人。清代文學家李漁,曾把一涼亭命名為“且停亭”,并撰楹聯(lián)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弊呃哿耍员枞?,且停亭里且停停;也許此后的人生路就會變得更加從容淡定;累了,困了,倦了,可別難為自己,且停亭里吃茶去!

吃茶去,讓躁動的心靈得到清涼。生活中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遇事思之憂之,輾轉難眠;事過百般縈繞,患得患失;心為形役,難得清閑;如此不堪,不如吃杯茶去。一杯入口,風來疏竹;二杯下肚,風過不留聲;三杯心得潤,雁去不留影。人生得失,無非名利;千古成敗,不外榮辱。事去心空心自涼,俗世庸庸且吃茶;到清涼地,養(yǎng)清凈心;恰是人生好時光。

千古一茶令,從古傳到今;誰識茶中趣,便是開悟人。

俗世的風吹過,有些薄涼,“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

(一)喝茶的心情

林清玄先生曾說過:“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钡拇_,茶是有靈性的,更是通人性的,以怎樣的心情面對,就會得到怎樣的滋味。曾在一個茶道培訓班上,喝過不同人泡地同一款茶,同樣的水,同樣的空間,可泡出的茶,味道卻截然不同,決定這一切的關鍵因素是人的心情不同。

喝茶需要恭敬心。把每一次泡茶喝茶都看成是一種神圣的儀式,以虔誠之心,恭敬之心待之,茶的芳香自然會慢慢釋放出。要知道,傲慢的心,是泡不出沉靜的茶;高傲的人,是品不出芳香的茶!

喝茶需要淡定心?!俺H酥娜缙霸谒寥酥娜缰樵跍Y?!币粋€人心在患得患失之中,他手下的水會變得躁動不安,茶也會毫無靈氣。心的浮躁決定了茶的漂浮,即使再好的茶,也不會釋放出應有的芳香,反而白白辜負了這一抔天地精靈。

喝茶需要包容心。茶因秉性不同,產(chǎn)地各異,也就決定了其滋味的差異。對我們而言,不管遇到怎樣的茶,都應以包容心、平等心面對,“甘甜不貪,苦澀不厭”,惟其如此,方得茶中百味。

喝茶需要感恩心。茶吸收天地之氣,日月精華,歷經(jīng)曬捻炒泡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變成我們杯中的那一縷清香。因此,每逢端起這杯茶,我們應心懷感恩,感恩大自然的恩賜,感恩歷代茶師的智慧,感恩采茶人的不辭辛勞……

其實,仔細品味,何止喝茶。當下這個時代,我們不缺的東西太多,而真正缺少的是心情。昂貴的茶與茶具只是外物,懂茶的人,從來不會奢求從器皿上得到補償,而更注重把心情調到極致。此中妙處,惟識茶者知之。

(二)聽茶

茶是可以聽的。有人說,“真正的茶客不用鼻,不用嘴,單靠一雙耳朵,就能聽出茶里的門道來?!钡拇_如此,聽茶,是一種品茶的境界,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一壺陳年普洱,讓人聽出歲月滄桑里的豪氣。那里面有駘蕩的古風颯颯,有秋風蕭瑟里的馬鳴蕭蕭,更有釃酒臨江的蕩氣回腸……裊裊茶香,挾歲月的長風,在眉間縹緲;多少前塵往事,多少悲歡離合;多少成敗得失,都在這一壺浸透光陰故事的老茶里。端杯如晤老者,品茶如聽故事,那里有無數(shù)英雄仗劍走天涯的雄壯!

一壺黑茶,聽出的義薄云天,忠義千秋的俠氣。宛如關云長騎棗紅馬,握偃月刀,孤旅天涯;那層淡淡的菌花,如同落在刀刃上的薄霜,透出歲月的蒼涼;棗褐色的茶湯,蕩漾著男兒的血性;綿長醇厚的味道,讓人品咂出的不光是歲月的滋味,還有凝結于心的豪氣。一壺黑茶,演繹著多少江湖事;三杯上馬去,俠義走天涯!

一壺綠茶,嬌滴滴,綠瑩瑩,裊裊娜娜,讓人聽出的是江南女子依儂艷語的婉約之氣。江南小調,柔美婉轉,有小橋流水的叮咚細語,有才子佳人的綿綿情話,有富貴溫柔的繾綣纏綿……聽綠茶,就是在聽江南女子的吳語情歌,可人,誘人,還帶著點挑逗,但終究抵不過歲月這壺沸水的滌蕩……

紅茶,溫馨,浪漫,最易撩人心弦,讓人聽出的是攝人心魄的浪漫之氣。滇紅、大紅袍、金駿眉、正山小種……哪一個名字不透著撩人的姿色?那茶湯,紅艷明亮,剔透的琥珀色彌漫著誘人的香甜;啜之如絲綢慢慢滑過喉嚨;品之,松香、桂圓香非常飽滿;頓覺茶香在唇齒間縈繞,浮華被拒在唇外,人都有些飄然了……“沉醉不知歸路”,再相逢已是下一個輪回!

品茶,必須心靜;聽茶,尤需用心。一個人,在歲月的悠長里,慢慢品,靜靜聽;品茶外之香,聽茶外之音,似乎也就悟到人生的真滋味??龋@人生也終究不過是一壺茶而已!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孟祥海(山東淄博),系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

與“龐公”一起“吃茶”去

(《吃茶去》雜志刊文)在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北岸,御茶園對面,有處古渡口,叫平林渡。自古此處稱為“小九曲”,意即此處風景是九曲精華中之精華。這樣一處舟楫往來密切、茶客絡繹不絕的古津,卻留下了有關茶文化的遺存,如摩崖石刻“龐公吃茶處”五個字,就是對康熙辛巳年間武夷山九曲溪畔茶事活動的記錄。

龐公,即題刻署名者林翰陪游的建寧太守龐塏。龐塏(1657-1725),任丘人,官至福建建寧知府時,于康熙辛巳年冬,和友人林翰、程長名、章袞、嚴廣、釋衍操同游武夷山九曲溪。進入四曲之畔的金谷巖,具有工詩詞、善行楷之藝的龐塏,被景致所感,遂在四曲的平林渡幾處巖石上題勒了“引人入勝”、“應接不暇”兩方石刻。林翰題勒中所提及的“龐公”,即龐塏知府,友人尊稱其為“龐公”。此行湊巧的是,隨龐公同游的還有一位釋衍操。這位釋衍操俗名姓劉,出家后云游四方,晚年得武夷山北之梧桐窠結茅而廬,留下不少歌詠武夷山的詩文。龐塏此行,亦受釋衍操其佛家言行的感染。

釋家佛門,無不與茶親和。尤其是在武夷九曲溪的四曲,更是與茶密切的一方寶地。四曲南面就是御茶園。御茶園里進出的都是俗家人,武夷巖茶自元代起就充當了世俗的貢品,讓世人為其忙碌。與御茶園隔溪相望的平林渡,就讓佛家弟子感到清凈了許多。雖然此處也聞武夷巖茶之香,也聽舟楫漁歌之唱,更見渡口茶客上上下下,但他們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擾。想喝茶者可以掃凈一塊山石,壘起一方茶灶,就著巖泉水煮武夷奇茗。冬日的渡口少了些許喧嘩與繁忙,龐塏一行在溪灘上徜徉,身臨其境觀九曲風光,才悟出此地正是“引人入勝”處。溪山美景撲面而來,且如畫卷綿綿延拓,美不勝收,于是龐塏又有了“應接不暇”的感受。

把如此感受收于心中的,靠“吃茶”意念的驅動。喝茶與吃茶有著意義上的不同。佛界把盞品茗,不叫喝茶,而叫“吃茶”。其實,建寧太守龐塏的隨行好友林翰,深諳龐塏與佛界一位名僧之姓的巧合,投其所好,刻下了“龐公吃茶處”五字,讓后人費些工夫去解讀龐公是何許人也。其實,唐朝也有個龐公,姓龐名蘊?!段鍩魰肪淼谌恶R祖一禪師法嗣·龐蘊居士》載:龐公原名龐蘊,字道玄,唐朝湖南衡陽人。他“世本儒業(yè),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必懺跖c石頭和尚、丹霞禪師為友。舉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隨馬祖參承二年,其后機辯迅捷,聲名遠播?!段鍩魰嬏N居士傳》曰:“有詩偈三百余篇傳于世”,但《全唐詩》中僅收其詩偈七首。

湘藉的龐公,正兒八經(jīng)的佛門和尚,來過武夷山否?至今無法下論斷。但凡修身養(yǎng)性者,借龐公之名,尋武夷絕美境界,隱九曲溪茶叢林邊,應當是大有人在的。寺院的僧人哪天能少得了茶?據(jù)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記載:晨朝起來洗手面,盥漱;吃茶;禮佛;問訊;行益;吃粥;打睡。這就是一天的程式?!段鍩魰酚涗浟恕帮埡笕氩琛钡暮蜕屑绎L。由此可知,僧人一日不可無茶,飲茶成為他們普遍的習慣與愛好。清代鄭板橋有幅對聯(lián):“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可見僧侶嗜茶,自古皆然。武夷山的天心永樂禪寺、慧苑寺,佛茶禮儀傳承不衰。

武夷山的平林渡口,前后左右的山間巖坳里,不是茶園就是茶廠,茶文化在青山綠水間四季氤氳。武夷山寺院的禪茶活動,都用武夷巖茶。武夷巖茶中的極品大紅袍,就是天心永樂禪寺經(jīng)管多年的寺產(chǎn),也是寺里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更是武夷山佛界用來禮佛參禪的首先佛茶。唐朝的龐蘊是名僧,肯定有參禪吃茶的風范,清代的龐塏算不得出家人,他做建寧太守,是不是也覺世間俗事引發(fā)的身疲心累,并渴望效仿一次龐公,拋卻公務,找一處清凈,品茗悟心。武夷九曲溪畔成了龐塏的首選,且又有好友林翰附庸風雅,做個流傳后世的摩崖石刻,把二位龐公真假莫辨的“吃茶”史,留在了武夷山。

武夷巖茶是佛祖家茶,武夷山的僧侶常在品飲之間說禪語、斗機鋒,悟禪道?!褒嫻圆杼帯本妥C實了這一遺風。仔細品讀這方摩崖石刻,讓人不得不提及諸多吃茶風趣中的趙州吃茶公案。趙州一茶禪師,凡有學僧者都去參訪他。他給求訪者回答就一句話:吃茶去!求訪者不解,再問時,禪師就揭示他的話中之意:你先去學會吃茶吧!然后才可悟道。茶,在僧家心目中如此神通廣大!吃茶,在佛事活動中又別具一格!這就是茶文化的另一種魅力。如今,我們人人都可到武夷山“吃茶去”,但人人未必都得如龐塏一樣“冒充”龐蘊,自稱“龐公”。因為,如今吃茶與喝茶已無禁區(qū)了,茶的時尚化、大眾化,豐富了品茗活動,佛教茶禮中的清規(guī)戒律,又怎能約束得了?

(摘自2012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鄒全榮)

找到約5,625條結果 (用時 0.013 秒)
找到約377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