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一種葉片很大的野生茶

找到約92條結(jié)果 (用時 0.018 秒)

印度阿薩姆邦的野生茶從何而來?為什么會被認定為茶的獨立起源地?

書接上文,為了更好的歸納概括茶樹上千年的演化過程,學(xué)界將其分為了三類演化類型,也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概念——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


茶樹三種演化類型的差異

第一類原始的野生型茶樹(Wild-typetaeplant),也就是之前文章提到過的野茶(屬于廣義的茶),其樹姿較為高大,多為喬木或小喬木樹型,葉片多為特大葉或大葉,大多有微毒,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堿等含量普遍偏低,適飲性差。

由于沒有人為干預(yù),野生型茶樹普遍具有很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但保守性也很強,不容易人工繁殖。野茶資源遍布云南,尤其是滇西南地區(qū),比如屬于禿房茶系的德宏茶、屬于五柱茶系的大理茶、屬于五室茶系的大苞茶等,都屬于野生型茶樹。

與野生型茶樹相比,過渡型茶樹則相當少見,90年代轟動中外茶界的邦崴大茶樹就屬首次發(fā)現(xiàn)的千年過渡型茶樹,其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接近野生型,根、莖、葉等營養(yǎng)器官又已有栽培型的特征,由于數(shù)量太過稀少,一般不強調(diào)其品飲性,并列入廣義茶的范疇。


圖源:普洱雜志

過渡型茶樹是人為培育的產(chǎn)物,其最終結(jié)果就是充分演化后的栽培型茶樹(Cultivated-typeteaplant),其樹姿多樣,喬木、小喬木、灌木樹型等都有出現(xiàn),葉片大小不一,從特大種到小葉種都有涉及,不過都屬于狹義的茶,是人工栽培的。

在植物分類學(xué)角度,張宏達分類體系中的“茶種”與“阿薩姆種”及其多個變種,閔天?分類體系中“茶”種以下的四大變種中,“茶”、“阿薩姆茶”、“白毛茶”都屬于栽培型茶樹(只有“德宏茶”屬于野生型),可謂是占據(jù)了半壁江山。

如果是三大類型的演化比作一場長跑的話,那么云南大葉種(阿薩姆種)與滇外小葉種(茶種)雖然同屬于栽培型茶樹階段,但所處的位置還是不同的,其中大葉種稍落后些(性狀更原始),而小葉種則離終點更近些,進化的更加充分。

看到這里,有茶友可能要問了:都說云南是世界茶源,阿薩姆種和茶種的進化程度又有明顯的差別,那么滇外小葉種栽培型茶樹,是否是由栽培型云南大葉種再度進化而來的?還是說野生的種子傳播到不同地區(qū)后,經(jīng)云南先民和其他地區(qū)的人民之手,分別從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路線,演化成了今天的樣子?

小葉茶與大葉茶的演化之辯

對此,學(xué)界也有不同的觀點,如云南茶科研所的學(xué)者張順高、梁鳳銘,就認為滇外小葉茶是云南大葉茶馴化而來的,主要依據(jù)則是風(fēng)土馴化這一生態(tài)學(xué)普遍規(guī)律,以及考古學(xué)中至今未曾出現(xiàn)反證。

(原文見2016年云南科技出版社《云南茶葉系統(tǒng)生態(tài)學(xué)》P247:小葉茶是栽培型大葉茶,經(jīng)人為遷移、傳播到干冷或較高海拔區(qū)域,逐漸被風(fēng)土馴化而形成的。也就是說,小葉茶的茶種是馴化后的大葉茶,在人為傳播中,在比較顯著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的進化等級更高的生態(tài)種。)


這個觀點能站得住腳,但卻無法解釋一個現(xiàn)象:“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會導(dǎo)致植物矮化”是學(xué)界共識,但海拔更高,光照更強的云南地區(qū)生長的茶樹,卻普遍要比華南江浙等地的茶樹更加高大?!岸陙淼囊豁椙把匮芯?,更是推翻了這一結(jié)果。

得益于23對核基因組微衛(wèi)星(simplesequencerepeats,簡稱SSR)標記采樣技術(shù)這一前沿技術(shù)的發(fā)展,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李德銖、高連明團隊,對來自中、印兩國共392份茶樹種質(zhì)資源為樣本,開展了栽培馴化起源研究,得出了以下三方面的結(jié)果:

茶樹表現(xiàn)出三大明顯的地理分布格局,其中印度大葉茶的栽培馴化中心位于阿薩姆地區(qū),中國大葉茶的栽培馴化中心位于云南西部或南部及少數(shù)邊境地區(qū),中國小葉茶的栽培馴化中心位于云南之外的中國東部和南部地區(qū)。

另外幾項科學(xué)研究也副證了這點,比如以貴州的415份茶樹資源為樣本,利用GBS簡化基因組測序進行遺傳多樣性評估后,顯示栽培型茶樹的多態(tài)性要明顯高于野生型,野生型茶樹與栽培型茶樹有著明顯的遺傳差異,而栽培型古茶樹和現(xiàn)代地方品種間遺傳差異較小。

再比如“十三五”期間,在茶樹基因組研究領(lǐng)域,我國科研團隊發(fā)現(xiàn)栽培茶樹與獼猴桃的物種分化發(fā)生在8000萬年前,而茶種與阿薩姆種的物種分化,則發(fā)生在38萬~154萬年前。

以上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印度大葉茶、中國大葉茶、中國小葉茶分別擁有不同的野生茶茶樹“祖先”,在三個不同地區(qū)各自獨立馴化起源的可能性很大,其中來自阿薩姆地區(qū)的印度大葉種情況比較特殊,其并不是茶樹的起源地,學(xué)界推測,這里最早的野生茶種子,是由人類的遷徙活動帶來的。

1979年第1期《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中,陳椽、陳震古在《中國云南是茶樹原產(chǎn)地》一文中明確寫道:“(印度)阿薩姆和(緬甸)撣邦所發(fā)現(xiàn)的茶樹,系集團而有規(guī)則的人工栽培?!倍谶@些地區(qū)播下茶種的,正是曾征服過這里的傣族、布朗族等先民。

公元1215年(宋嘉定八年),南宋政權(quán)剛簽訂屈辱的“嘉定和議”不久,處于收縮狀態(tài),而位于彩云之南的大理國則正處于強盛時期,臣服于大理政權(quán)的緬人部落也積攢起勢力,傣族首領(lǐng)蘇卡法率領(lǐng)九千人從勐卯(今瑞麗)出發(fā)遠征,向外擴張,尋求更好的發(fā)展。

公元1228年,傣族在今阿薩姆邦的布拉馬特拉河谷一帶,成功建立起獨立的阿洪王國(又稱阿薩姆王國),后來還曾打敗過強盛的印度莫臥兒王朝,直到1826年,這里才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份。1947年印度獨立后,則被劃分為六個邦,其中就包括阿薩姆邦。

嗜好茶葉的傣族人,在新家園種下了野生茶,之后隨著部落的遷徙,大多數(shù)茶園都被雨林所吞噬,余下的零星大葉喬木為特征的原始野生型茶樹,也因為千百年來人類活動的影響基本絕跡,只有人類活動較少的云南地區(qū)得以大量保存(即使如此,上世紀的臺地茶改造熱潮也使云南大部分古樹茶消失殆盡)。

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既然阿薩姆的野生茶樹是由傣族先民帶去的,那在云南本土完成栽培型茶樹馴化的也會是傣族人嗎?云南之外的中國小葉種(徽浙閩等南方茶),又是由誰完成馴化的?

以及,最初的最初,茶樹類植物又是如何誕生的?不同的茶與各地的族群之間,有著哪些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敬請期待長篇專題“茶類簡史”正篇第一章——《中國云南:地球茶屬植物起源地,世界唯一的茶樹馴化中心》。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喬木大樹茶?千年野生茶?這些都是古樹茶嗎?

古樹茶可以說是被人誤解最深的普洱茶之一,有說古茶樹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樹種,有說以野生茶樹為原料才是最好的,還有說古樹茶就是一場騙局,因為20年前根本沒有這個概念的..

真相到底如何?今天這篇文章,陸離就再來和茶友們聊聊,那些最容易被誤解的古樹茶基礎(chǔ)概念。


古茶樹的那些“曾用名”

從一開始的老樹、“野生茶”;到喬木大樹,千年古樹;再到如今的高桿,茶王樹...從普洱茶內(nèi)地復(fù)興時起,喬木大葉種茶樹在商業(yè)上的概念就在不斷細分。

其實,這些都是不同時代背景下,行業(yè)內(nèi)對樹齡較長的喬木大古樹茶的一種稱呼,換句話說,這種分類與植物學(xué)定義無關(guān),只是業(yè)內(nèi)的一種商品概念。

古樹茶的這些曾用名中,也有一些需要糾正的地方,比如古樹茶、喬木大樹,茶和臺地茶,其實都是以喬木大葉種茶樹的鮮葉制作出的茶葉。


再比如06年以前流行的“野生茶”概念,如今卻很少聽說,這是為了避免概念混淆,植物學(xué)中還有一個名字很像野生茶,但卻無法食用的樹種——野生茶樹。

野生茶樹的樹齡普遍較大,哀牢山干家寨的野生古茶園內(nèi),就有兩株2500年樹齡以上的野生古茶樹,但這些茶樹無法食用,和我們熟知的古樹茶是兩個概念。

這是因為野生大茶樹的葉片和茶果都是野生的,在內(nèi)含物質(zhì)與外觀形態(tài)上,與可飲用茶葉都大相徑庭,而且大多具有毒性,誤食后會導(dǎo)致諸多不適。

這些無法食用的野生大茶樹,需要先演化成“過渡型茶樹”,再經(jīng)過漫長的馴化,才能演化成人工栽培型茶樹,這才是我們最熟悉的“古樹茶”來源。

布朗族,哈尼族等民族也世代傳承著“將野茶馴化成家茶”的秘方,相傳這種方法是茶祖“帕哎冷”在“芒景汪弄翁發(fā)”(釋義為大布朗中心)時發(fā)明的。


具體方法也很簡單,將野生茶的枝干全部砍斷,之后一直火焚三年,并將燒盡后的草木灰制成灰肥,施在茶樹的根部,等到這棵茶樹發(fā)芽后就完成初步馴化了。

依靠著這種樸素的辦法,勤勞的茶山先民們馴化了數(shù)以萬計的野生茶樹,這才有了各座茶山上的萬畝古茶園,才有了如今茶農(nóng)們賴以為生的茶樹資源。

百年樹齡以上的矮喬木

古茶樹的一個本質(zhì)特征是喬木,定義為由根部發(fā)生獨立的主干,樹干和樹冠有明顯區(qū)分,樹高6米至數(shù)十米的木本植物,這是現(xiàn)代植物學(xué)所規(guī)定的屬性。

而喬木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四個等級,即樹高6~10米的小喬,樹高11~20米的中喬,樹高21~30米的大喬,以及樹高31米以上的偉喬。

要注意的是,大葉種茶樹生長緩慢,密度較大,因此在高度上遠不如同年份的普通喬木,多為小喬,景邁山甚至還有很多6米以下的百年古茶樹,可稱為亞喬。


這些古樹茶雖然個頭不高,但活力驚人,往往能自成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鏈,不需要施肥打藥,也無懼病蟲害,最讓人贊嘆的,是它們動輒上百年的漫長樹齡。

關(guān)于古樹茶的樹齡界定,有說100年,有說50年,還有觀點認為100年到300年的茶只能算“大樹”;而只有三百年以上的大茶樹,才有資格稱為“古樹”。

其實在云南茶樹栽種史上,除了茶山先民連續(xù)種植數(shù)千年的古茶園外,現(xiàn)存的大多數(shù)古樹茶種植史,還要追溯到明清兩代的移民政策。

明初洪武年間,明朝大將藍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軍平定云南后,大力推行移民政策,由此,數(shù)以萬計的漢人帶著種茶制茶的技術(shù)進入云南的各大茶山。

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繼續(xù)推進移民,云南茶區(qū)陸續(xù)興旺,誕生了古六大茶山,清朝貢茶,茶馬古道等輝煌茶歷史,茶樹種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后來,內(nèi)憂外患的清政府國力衰微,無暇顧及邊境,云南茶區(qū)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長達兩個世紀的貢茶史都被迫終止,茶樹的種植栽培也陷入停頓。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茶樹種植才逐步恢復(fù),因此兩次大規(guī)模種植茶樹存在著近百年的間隔,以百年為基準進行認定,是最符合當年真實歷史的。

在陸離看來,百年為基也暗合國人的長壽定義,百年為一個紀年,大多數(shù)動植物的一生也不過百年,因此對于百年以上的長生物種,人們是存在崇拜心理的。

與其他樹種的對比也是如此,大多數(shù)中小葉種茶樹栽種5年后就能采摘,20年后即是豐產(chǎn)期,80年后則進入衰老期,壽命都在百年以內(nèi)。

而云南大葉種喬木的樹齡則可輕松達到上百年,數(shù)千年的也不算罕見,在眾多山茶種品系(CamelliaAssamica),也是獨一無二的“長生種”。

2011年,西雙版納州頒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古茶樹保護條例實施辦法》中,正式把古樹茶的樹齡認定劃為一百年,百年古樹成為了業(yè)界的主流看法。

綠色宇宙中的散落星辰

茶友們有可能見過這樣的古茶樹圖片:一株大茶樹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上;或是在一片茂密生長的熱帶森林里,到處都是叫不上名的,長著苔蘚的高大喬木。

其實當你真正走進古茶園時,才會發(fā)現(xiàn)一個經(jīng)常被忽略的事實:在一望無際的綠色宇宙中,古茶樹如星辰般點綴其中,分布的十分零散。

套用形容我國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那句名言,我們便得到了古茶樹的第三個本質(zhì)特征:茶園大聚居,分布小散居,樹種上交錯雜居。

古茶園中的茶樹分布,絕不像臺地茶園那般整齊美觀,而是帶有一種自由生長的狂野美,每棵樹之間的間距都很大,還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式的分散生長。

而且,這里也不止有古茶樹,各種珍稀鳥類和小動物都生于其間,香樟、水冬瓜、多依樹等林木叢生,這些“雜樹”和茶樹的整體數(shù)量幾乎是持平的。

陸離猶記得當年茶山行,有位陪同的領(lǐng)導(dǎo)看到這生機勃勃的景色時,無不動容地說,自己總算體會到了古樹茶的采摘難度,與當年改種臺地茶時的部分原因了。


一方面,古茶樹的散落分布確實為采摘帶來了不便,過去也不乏茶農(nóng)爬高采茶不慎摔傷的事情,近些年更是要在茶樹周圍打上手腳架,以方便采摘,不傷樹干。

但另一方面,這種間距很大的散落分布,為茶樹樹冠的橫向生長與異花授粉都帶來了莫大的好處,每顆茶樹所占有的面積更大,也利于養(yǎng)分積累,品質(zhì)提升。

影響更深遠的,是古茶樹周圍那些看似無用的喬木植物,卻極大地提升了這里的生物多樣性,與這些鄰居的交錯雜居,形成了古樹茶特有的生態(tài)力量。

這樣一座具備植物多樣化的自然秘境,符合如今農(nóng)業(yè)界大力倡導(dǎo)的“自然農(nóng)法”,也正是世界上最符合自然生態(tài)發(fā)展理念的茶園布局。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關(guān)于野生茶,看完這篇文章,超過99%茶人

市面上流傳著各種關(guān)于野生茶的說法,包括野生茶能不能喝,都有巨大的爭議,最根本的問題在于,野生茶是什么并沒有搞清楚。后面爭來爭去,也是浪費時間,就好比一個人是誰都沒搞清楚,談?wù)撨@個人的好壞功過,怎么可能說清。

廢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野生茶是什么?在不同的范疇里,所指是不一樣??赡苁侵笩o人種植的,也可能是指無人管理的,或者說前人種下放荒的,也可能指所處的環(huán)境是在森林里的。

從枝條可以看出純野放多年的狀態(tài)

(茗壽堂九畹茶園)

這些是屬于茶園種植與管理的范疇,這些能不能喝沒有什么爭議,同樣的茶,符合這些條件,只能說環(huán)境生態(tài)更好,并沒有什么問題。

布朗山國有林內(nèi)的一處茶園

我們這里要討論的是植物學(xué)分類意義上的野生茶,這個才是所有爭論的來源,也是市場上概念混亂,說法紛雜,似乎怎么也說不清的問題。

|野生型茶的概念來源于植物演化理論

植物學(xué)分類上的野生茶,更準確一點說是野生型茶,是來源于植物演化理論的。

不管是什么植物,一般認為都有一個演化的過程,在茶組植物里面,也認為有一個從野生型到栽培型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自然選擇,也包括了人工馴化。那么茶組植物這么多,怎么看哪些是野生的,哪些是栽培的,哪些在演化路徑上更原始?這也有一個一般的認識。

一般認為茶樹演化的過程是從喬木向小喬木和灌木,樹干由中軸變?yōu)楹陷S,葉片由大葉到小葉,花冠由大到小,花瓣由叢瓣到單瓣,果由多室到單室,果殼由厚到薄,種皮由粗糙到光滑,酚氨比由大到小等等。


植物學(xué)上認為茶樹演化過程帶來的性狀變化

(《中國古茶樹》)

根據(jù)這個理論,或者說這種假想的演化路徑,我們可以把有一些分類視為更原始的樹種,稱為野生型茶樹或者原始型茶樹。

|究竟什么是野生型茶

究竟野生型茶是哪些種呢?

(以下兩條虛線之間部分給學(xué)霸看的,普通人可跳過,不影響閱讀本文。)

我們知道,茶樹屬于被子植物們、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組(Sect.Thea(L.)Dyer)。茶組植物的分類有兩種不同的體系,按張宏達教授的系統(tǒng),這里面有31個種(這個體系內(nèi)也有不同說法,30個、32個等等)、4個變種(1998年),這里面云南分布有23個種,3個變種。而如果按照閔天祿的分類系統(tǒng),茶組植物有12個種6個變種,云南有8個種,6個變種。

為什么有兩個體系,因為是依據(jù)形態(tài)學(xué)來分,哪些性狀更基本,不同的學(xué)者有不同的觀點也很正常。當然隨著茶組植物基因的研究,也有新的觀點,但目前主要還是依照這兩類體系。

這些種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有近有遠的,所以在茶組里面又分了幾個系(張宏達系統(tǒng))。分別是:

五室茶系(Ser.1QuinquelocularisChang)、

五柱茶系(Ser.2PentastylaeChang)、

禿房茶系(Ser.3GymnogynaeChang)

茶系(Ser.4Sinenses)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些“種”分別屬于什么“系”。

這四個系的排布是按照性狀逐漸分化來排的。所以五柱茶系、五室茶系里面的種,一般認為是比較原始的,也就是比較典型的野生型茶。而茶系里面,被認為是比較晚演化出來的,就是栽培型茶。

那禿房茶系呢?專家認為沒有前兩個那么原始,不是那么典型的野生型茶,但如果硬要分是野生型還是栽培型,那有的人還是算在野生型里面。

除了野生型和栽培型,大家可能還聽說過過渡型茶樹,這個說白了就是野生型的特征和栽培型的都有一點,因為不是比較嚴謹?shù)母拍?,現(xiàn)在在學(xué)術(shù)上已經(jīng)不太提了。

演化只是一個假想路徑,而且無論是野生型還是栽培型,也都同樣是經(jīng)過這么多年演化的,和能不能喝沒有任何關(guān)系,在演化上認為原始的低等植物和所謂的高等植物都有能吃的,也都有不能吃的。

我們要討論能不能喝,還是要具體落在是什么種上。

在云南比較常見的野生型茶主要是:大廠茶(Camelliatachangensis)、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厚軸茶(Camelliacrassicolumna)、老黑茶(Camelliaatrothea)。

我們依次來討論一下,先從最常見的大理茶開始。

栽培歷史最久的“野生茶”

大理茶種(Camelliataliensis)按照前面的分法,是屬于野生茶的。但是大理茶種其實是一個人工栽種歷史非常久遠的品種,有多久遠呢?應(yīng)該說是目前所知栽種歷史最久遠的品種!我們大致說一下。

大理茶種這個名字的來源離不開大理兩個字。大理蒼山半山腰有個感通寺,如果要了解普洱茶的歷史,感通寺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地方。

在明代,感通寺茶是云南首屈一指的名茶。像明代大儒李元陽,后來的高產(chǎn)作家馮時可、旅行博主徐霞客等等名人都有所記錄。這個不詳細展開,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我2014年的文章《感通問茶》。值得一提的是,李元陽在明代就提到感通寺茶是越存越好喝的,是最早記載普洱茶越存越好的文獻。

這個感通寺茶是什么種呢?大理茶種。不僅在感通寺內(nèi),在感通寺的周邊,有且僅有這個品種。

2014年和大力去考察時在感通寺內(nèi)拍的照片,上面清晰的標注大理茶種

從茶果來看,也有明顯的大理茶種特征,當然不用懷疑,因為大理茶本來就是1925年由英國梅爾基奧爾根據(jù)采自蒼山的茶樹標本定名的。

感通寺其實是南詔和大理國的傳統(tǒng)名剎,這個茶的淵源應(yīng)該遠至唐宋,我們就算取一個下限,那至少也是明代,五百年的時間。

其實還遠不止如此。我們一直說古樹茶,大家知道古茶樹最大的地區(qū)在哪里嗎?如果沒有古樹分布的全局觀,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

原始森林里的不算。真正古樹最大的地區(qū)是在保山、臨滄、普洱北部交界的瀾滄江沿岸。也就是昌寧、鳳慶、云縣、景東一線。這些地方有一些超大樹,有的單株干茶的產(chǎn)量在幾十公斤。采茶的時候,七八個人上樹你都看不見人影。

茗壽堂曾經(jīng)做的一棵超大茶樹的單株,

當時樹上有8個人,你能找到嗎?

這是什么概念?干茶能做一兩公斤,在任何名山名寨這就是妥妥的古樹了。那些名山的茶王茶后在這些大樹面前,只能叫弟弟,不對,應(yīng)該叫孫孫了。

這些超大樹是什么樹種?多數(shù)是大理茶種,也有別的樹種,不管什么樹種,按形態(tài)劃分,基本都是野生茶。

這些大樹是人種的,還是野生的?肯定是人種的。很多地方都是一排排,非常有規(guī)律的。

鳳慶北部的大理茶種超大茶樹

這些大樹的樹齡有多大?這個不好說,但是真正種過大理茶的知道,大理茶長的太慢了,十幾年才相當于普通大葉種兩三年。如果我們認為班章冰島是幾百年的話,這些比班章冰島大好幾倍的大理茶大樹應(yīng)該是多少年?

不僅有這些大樹,還有稍小一些的,更小一些的,說明一代代都有人種這個品種。


剛才那棵超大茶樹旁邊較小的一棵大理茶種古樹

大大小小有規(guī)律種植的“野生”古樹表明

這是延續(xù)種植了幾百上千年的當?shù)卦贩N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已經(jīng)延續(xù)種植飲用了上千年的古樹茶,應(yīng)該叫野生茶嗎?

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

現(xiàn)存“最古”和“最貴”的古樹就是野生型茶

當年香竹箐發(fā)現(xiàn)茶樹王的時候(其實我剛才說的地區(qū),同等級別的大樹不是一棵兩棵,只是香竹箐這個略粗一點,樹形也好看)。當?shù)厝硕贾肋@茶樹是種的,而且村子周邊就是我說的情況,有稍小一些的,更小一些的,大大小小歷代種的茶樹都是這個品種啊。所以直接定位成“栽培型”茶樹王。  

鳳慶香竹箐茶樹王,也被稱為錦繡茶祖

但是植物學(xué)家來一看,這個應(yīng)該是大理茶種,或者說即便不能確定是大理茶種,那也肯定屬于野生茶。

這個就麻煩了,自相矛盾了。大家不信的話可以看任何一本古茶樹權(quán)威資料,看看樹種到底是什么。然后在上網(wǎng)查查錦繡茶祖,看看是不是被稱為“栽培型”茶樹王。

百度百科關(guān)于香竹箐茶王的介紹

寫的是栽培型古茶樹。

四本關(guān)于古茶樹的專業(yè)著作,除了一本對樹種稍有猶豫,在大理茶種后面加了個問號,其他三本都明確指出,香竹箐大茶樹就是大理茶種野生茶。其實唯一一個猶豫的也不是植物學(xué)上有什么爭議,只是有所顧忌罷了。

錦繡茶祖我們都知道,不僅是現(xiàn)存最古老(按照公布數(shù)據(jù))的茶樹,同時也是最貴的茶樹,拍賣價格一公斤已經(jīng)合上千萬了。你說能不能喝?你可以問問制茶的滇紅集團。

這棵是茶王附近的一棵小一點的古樹,和茶王同一品種,植物學(xué)上屬大理茶種。和茶王的直線距離也就三十米。

為什么說是大理茶種?懂品種的,看下圖就知道了。

看茶果,看芽孢,看葉面,都是標準的大理茶種。

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現(xiàn)象,我剛才說了,昌寧、鳳慶,云縣等地這都是隨處可見的,這在很多茶山就是世世代代都在種的,主流的本地品種。

這樣的品種,你扣上個野生茶的帽子,然后就說野生茶不能喝?恐怕茶農(nóng)不會同意吧。

不僅如此,故事還沒完。大理茶種所制的紅茶被市場高度認可,也就是大家聽說的野生紅。茶農(nóng)都想擴大這個品種,但是前面也說了,大理茶種長的太慢了。如果從茶果開始種,十幾年才能開始采摘,而且根本沒有量。

大理茶種育苗生長緩慢

所以茶農(nóng)采取的辦法是,在前些年種的勐庫茶種或其他栽培型上直接嫁接大理茶!這個如果在專家看來,又作如何想?難道人工返祖了?

在過去的勐庫茶種上嫁接大理茶種的“野生茶”

我們這些年做野生紅茶,很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要區(qū)別是原生的大理茶種,還是嫁接的大理茶種。我們當然希望是要原生的大理茶,這兩種茶原料的價格也有很大的差異,嫁接的要便宜的多。

這個問題先說到這里,如果您細心的看過一遍,對于這個大理茶種的“野生型茶”應(yīng)該基本了解了。

其他野生型茶

其他的野生型茶種還包括厚軸茶(Camelliacrassicolumna),這個在紅河、文山州比較多;老黑茶(Camelliaatrothea),主要在楚雄州,尤其是雙柏鄂嘉一帶;大廠茶(Camelliatachangensis),曲靖這邊比較多,比如已經(jīng)死掉的師宗大茶樹。這些茶其實也都是當?shù)厝顺D觑嬘玫?,而且都有獨特的風(fēng)味,只不過大家了解很少,產(chǎn)量也比較少。

在有的地區(qū),因為缺少普洱茶傳統(tǒng),這些茶可能也被制成綠茶,不過基本都是當?shù)爻D瓴芍骑嬘玫?。而且有些有不錯的保健功能。

還有一些未確定具體種的野生茶種。比如在云縣白鶯山,其實有很多樹種,當?shù)氐拇罄聿璺N被稱為本山茶。除了本山茶,還有二嘎子、黑條子等等,常見品種十幾個,細分更多。這里面就有不少野生茶種。當然這些也是常年飲用的,而且白鶯山拍賣最貴的幾棵大茶樹,就是所謂的“二嘎子”品種。

白鶯山二嘎子茶芽,茶種具體歸屬有爭議,

但按前面的植物形態(tài)學(xué)來說還是傾向于屬于野生種

野生茶到底能不能喝?

你說這不是怪了嗎?你說了半天,不僅最常見的大理茶種可以喝,其他一些野生型茶種也都是當?shù)厝颂焯旌鹊?,野生茶不能喝的問題是怎么出現(xiàn)的?

所謂野生茶不能喝,這個說法是很含混的。一個說法來源于早年邊銷茶中混有野生茶原料導(dǎo)致藏民飲用不適,但是這個具體是什么原料還不好說,而且現(xiàn)在研究基本確定主要是工藝的問題而非原料問題。這個可以參看前面講普洱茶傳統(tǒng)工藝的部分。

還有在普洱茶泡沫期間,有些人處于瘋狂狀態(tài),一些是森林里面的非茶組植物被到處濫采混入到原料當中,可能出現(xiàn)過問題(具體什么問題現(xiàn)在還沒有看到確切來源)。

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樹(2012年考察)

從業(yè)這么多年的經(jīng)驗來看,應(yīng)該這樣說,只要是當?shù)爻D瓴芍骑嬘玫模蛘叱D曛瞥僧a(chǎn)品出售的,都是沒有風(fēng)險的。這個和是不是野生型茶沒有關(guān)系,很多所謂野生型茶,種了很多年也喝了很多年,和栽培型茶只是人為的一個理論上劃分的概念,沒必要因為這個帽子而產(chǎn)生各種猜想。

但是如果是個人到森林里面隨意采摘的,那就有風(fēng)險了,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采的是什么!這個沒人能負責(zé)。即便外形像茶,也有可能不適飲用,甚至有毒,我在森林里考察也碰到過吃了麻嘴的。

野生型茶好不好喝?

這個跟問古樹茶好不好喝一樣,肯定有好喝的,有不好喝的。

要看品種,看山場,看工藝。有的一看是野生茶,一看是野生紅,一看是野生芽孢,就說我喝過如何如何。你能從外觀上區(qū)分不同名山名寨嗎?都是大葉種你看得出來嗎?這都是胡扯。

我們篩選一個品種,可能要試上百個茶樣,考察山場,調(diào)整工藝,這是你看外觀就能看出來的?

這個問題沒那么復(fù)雜,你試一試,只要有品鑒能力,自己就知道了;如果沒有品鑒能力,那就多喝來源準確的好茶培養(yǎng)一下。

最后的忠告

野生茶的話題,今天就說到這里。人們世世代代都在種,都在喝的“野生茶”能不能喝是一個偽問題。被一個概念嚇唬住,杯弓蛇影、杞人憂天完全沒必要。這里要補充說明一下森林的茶。

森林里面有的很多其實也是先人種的,有的可能是自然生長的,無論是哪種情況,有緣分喝到就喝到了,不要過分追求這個東西?,F(xiàn)在人心浮躁,要是炒作這個東西,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


易武國有林的高桿炒熱了,很多人跑到國有林(過去叫國有林,現(xiàn)在一般叫保護區(qū))里找茶樹,這也就罷了。畢竟茶樹也比較少,茶樹附近清理一下,對森林沒多大影響。但是茶樹越來越難找,很多人開始在森林里開地種茶樹,這就非常危險了。

現(xiàn)在國家這方面開始控制,國有林里新開地種茶被嚴格禁止了。我覺得非常必要。為了一點點利益毀掉森林,破壞環(huán)境就罪莫大焉了。

來源:一碗茗粥 茗壽堂,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9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9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