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大益春圓產品簡介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大益2003年(301批次)綠色有機普餅375g權威品鑒分享

  【產品內涵】

  2003年301批綠色有機普餅375克,選用經中國國家環(huán)??偩钟袡C食品發(fā)展中心和國家綠色食品中心認證的勐海核心茶區(qū)的原料,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益茶制作技藝精心制作,整個加工生產環(huán)節(jié)嚴格按照有機及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因茶品品質優(yōu)異,深受廣大茶人的追捧,且版面具有綠色食品和有機(天然)食品雙認證,在市場上有著“小白菜”、“兩只眼睛”等美譽,是勐海茶廠2003年出廠的十分難得的一款高端普洱熟茶(PS:勐海茶廠在1999年通過了綠色食品和有機(天然)食品雙認證)。

  今天分享的這款茶品、兩只眼睛,人稱、小白菜。茶友們都知到、小白菜、大白菜、都是明星產品。由于改制前大部分茶品沒有日期、經嘗有各地茶友問怎樣分辨年份及大小白菜。

  其實大家都知道有大票。大票上面批次301、2003年第一批次:還有產品名稱。綠色有機。小白菜、大白菜、怎樣分辨叫法:有機天然食品標志在茶餅中間叫大白菜,有機天然食品標志在茶餅兩邊叫小白菜!

  【產品簡介】

  1、產品名稱:301批綠色有機普餅。

  2、產品規(guī)格:375克/片,7片/提,12提/84片/件。

  3、產品包裝:筍殼中提,傳統(tǒng)竹筐外包裝。

  4、生/熟:熟茶

  【涂改液的說法】

  由于03年之前的商品標準代號:QB/HHC004-2001、到了2003年后就少了B字、以Q/HHC004-2001為準,又因之前已經印刷好包裝紙、包裝時廠方涂改了B字、基本就是這點涂改液的來由,如今做認記。常見產品有(2003年301批早春喬木圓茶、生普餅及熟普餅400克/、2003年301綠色有機熟普餅375克/、302批次375克綠色生態(tài)生普餅,還有03年100克綠色有機小方磚及04年250克綠色有機方磚生熟版本。

  餅形圓潤厚實,條索松緊適度,以壯碩茶菁為里,飽滿芽茶鋪面,香氣純正悠遠,陳香馥郁,口感醇厚飽滿,甜滑細膩,湯色透亮迷人,耐泡度高。

  【產品開湯品鑒】

 ?。ú杵菲凤嬊靶巡枰淮危?/p>

  形態(tài):餅茶撬散

  沖泡器具:蓋碗

  投茶量:8克多

  燒水器具:老生鐵壺

  茶水比:1:15

  水溫:達到沸點

  用水:景田百歲山

  品茗時間:7月15日

  第一泡(3s出湯):湯色紅亮、純正、茶味香醇、入口飽滿、順滑細膩、甜水,特有韻味。

  第二(3s出湯):湯色褐紅明亮,綿口顯陳香、口感順滑濃郁、香純

  第三泡(3s出湯):湯色褐紅明亮,綿口顯陳香、口感順滑濃郁、香純、糖漿香明顯隔帶出棗香、回甘回甜。

  第四(5s出湯):湯色紅亮,陳香純正、帶糖漿甜,茶湯掛杯明顯,醇厚,喉韻潤滑甜爽。

  第五泡(5s出湯):湯色紅亮,陳香純正、帶糖漿甜,茶湯掛杯明顯,醇厚、棗香綿口,喉韻潤滑甜爽。

  第六泡(10s):層次感非常豐富,綿柔,棗香凸顯,喉嚨潤甜

  第七泡(10s出湯):湯色還紅亮、口感還甜爽、回甘、茶味還有力度,有滿足感。

  第八泡(12s出湯):湯色還紅亮、口感還甜爽、回甘、茶味還有力度、出來點藕香甜味,底韻很足、還可繼續(xù)沖泡多次!

  “茶底分享”:葉底亮澤度佳,手感綿柔富彈性,活力十足!

  【產品亮點】

  1、2003年301批綠色有機普餅375克,綜觀勐海茶廠改制前后出廠的茶品,具有綠色食品和有機認證標志的茶品十分稀少,突顯其稀缺性資源;

  2、優(yōu)異的茶品內質以及后期13年極佳的醇化效果,使其具高知名度、高美譽度,令無數(shù)茶友迷戀;

  3、出廠量少而精,在后期倉儲條件好的情況下,市場需求量大。

  來源;廣州市洞庭春茶業(yè)有限公司 2016-07-15

  信息貴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及時刪除。

蒙頂山禪茶文化溯源與內涵初探

       文章簡介:蒙頂山茶發(fā)展中與儒、釋、道“三教”關系極為密切,促進了蒙頂山禪茶文化的產生與形成。三教所具有的“真、善、美”基本理念,與蒙頂山茶所特有包容和諧品性,逐步做到了的萬品歸一,萬宗歸一,蒙頂山禪茶文化也兼容并包,文化相融,內質相聚,和衷共濟,神質一體,物我玄會的特點,真正體現(xiàn)“禪茶一味”內涵。正確認識禪茶文化,有利于茶經濟、茶文化發(fā)展。

關鍵詞:茶文化 蒙頂山 三教 禪茶一味

       蒙頂山茶兩千多年歷史、一千多年的貢茶史中,儒、釋、道高僧大德及其教派均參與其中,甚至主導發(fā)展,由此產生并形成深厚而獨特“蒙頂山禪茶文化”,它與祭祀文化、貢茶文化、茶馬文化和茶技茶藝共同組成蒙頂山茶文化,在茶界、宗教界中有相當?shù)牡匚缓陀绊懥Γ身斏蕉U茶文化因貢茶祀天祭祖而名留史冊,因蒙山施食儀而名著禪林,因茶祖吳理真被封為菩薩而道佛一體,因有茶葉內質內涵特殊而千年暢銷。

一、三教均將蒙頂山的茶與禪融入教義
        蒙頂山禪茶文化追根溯源經過千百年來發(fā)展演化,已融進了儒、釋、道教義及參悟禪機要義,茶理禪機,一物一心、有相無相,萬宗歸一,茶禪一味,玄妙樸實,成為萬品歸一的中國茶,是最具有包容性、最有禪機的茶及其文化。
(一)儒家濟世之物
       公元前53年,邑人吳理真為母親治病,上山尋藥,得茶而病愈。于是在蒙山尋得七株野生茶樹植于蒙頂五峰之間,并以此為藥為飲,治病救人,解除當時川西地區(qū)之瘟疫。吳理真開創(chuàng)世界人工植茶之先河,“由是而遍產中華之國,利益蠻夷之區(qū),商賈為之懋遷,閭閻為之衣食,上裕國賦,下裨民生,皆師之功德,萬代如見也。”(雍正六年《天下大蒙山碑》)因此,被后人尊為茶祖,被供奉于甘露井邊及智矩寺。吳理真以茶為藥,治病救人,至孝至善;教民種茶,富縣裕民,濟世蒼生,均為儒家義行善舉于之天下楷模。

       茶葉具有的保健養(yǎng)生功效和清心和諧人文價值內涵被挖掘提煉出來歷來被世人所推崇,成為平民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生活必須品,成為文人雅士“琴棋書畫詩酒茶”之高雅之品,成為待客交友、人員往來、處世為人的禮儀之物,由此而形成茶的禮儀、茶道,體現(xiàn)儒家“中庸和諧”核心理念。蒙頂山茶優(yōu)秀的品質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了儒家的理念。儒家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是通過道德學養(yǎng)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主張“禮之用,和為貴”, 用禮節(jié)、儀式及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來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體現(xiàn)和之美。儒家還主張足之樂,知足常樂,不生邪念?!侗静菥V目》認定蒙山為溫性茶,更能體現(xiàn)茶葉和儒家追求“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之品格:不燥不寒謂之溫,利身利養(yǎng)謂之良,尊禮得體謂之恭,淡雅寡欲謂之儉,隱忍謙和謂之讓。從高尚講:良心天理,惻隱之心,寬裕溫柔,謂之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剛義之氣,謂之義;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guī),恭敬之心,謂之禮;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文理密察,謂之智;誠心之意,處世端正,謂之信也。

(二)道家養(yǎng)身之藥
        道家學說最早是春秋時期老子著《道德經》起源,道教是漢代時從四川大邑縣鶴鳴山、都江堰市青城山起源,蒙頂山相距鶴鳴山約五十公里、都江堰市約一百公里,唐以前特別漢代道教盛行,至今周圍還有很多與道教相關的遺址和傳說。蒙山雖不很大、也不很高,但蒙山出好茶、出仙茶卻與道教有很深的淵源。北宋紹圣年間原溫江縣令孫漸(任職1095-1107)游覽蒙山后寫《智矩寺留題》“步廡閱刓碑,開龕禮遺塑?!薄拔粲袧h道人,薙草初為祖?!闭f明至少在北宋之前名山人就將吳理真奉為茶祖供奉,其身份是修道之人。蒙山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尚書·禹貢》,有“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即水治理好后,和夷一帶也取得了治理成功,于是登山蔡山(今周公山)、蒙山祭祀上天。蒙山在大禹時代已是祭天的地方,已成為名山。蒙山又處于成都往西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遠望巍峨雄偉,象征連天接地,蒙頂五峰也是道家所崇尚的五行學說理想的場所,五峰也代表金木水火土5種基本元素,五峰之中皇茶園突出表示為陽,甘露井下凹象征為陰,陰陽相濟,中心栽種7株仙茶,象征北斗七星,用四面欄桿圈圍,象征四方、四季等,總之蒙頂五峰所具備的特殊地理地形與道教崇尚的基本內涵相吻合,這樣天造地設的靈異寶地才能出“仙茶”,所以蒙山又被世人譽為“仙茶故鄉(xiāng)”。東漢《圖經》云蒙山茶“蜀雅州蒙頂茶受陽氣全,故芳香。”唐李德裕入蜀 “得蒙茶餅以飫于湯瓶上,移時盡化?!币则炂湔婕僬呒创恕>鶠殛庩栁逍械乃枷?。

       道教《言功設醮全集》“獻茶詞:夫此茶者,蒙頂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瑤臺而獻上?!闭f明道家也把蒙頂仙茶作為祭天敬神的祭品。道教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思想用在養(yǎng)生最為恰當,茶清心淡雅、樸素天然,無味乃至無味也,靜品靜養(yǎng),才能達到入凡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茶葉也是道家奉行的十大仙草之一,東漢時期著名道士靈寶派始祖葛玄“植茶之圃已上華頂”(浙江《天臺山志》)作為養(yǎng)生之藥。
        蒙頂五峰分別是上清、菱角、靈泉(毗羅)、甘露、玉女峰,明代在靈泉峰上建毗羅石殿是佛家之名外,其它都是道家自然之名。漢代的吳理真這位西漢修道之人有志在名山的蒙頂山修煉并種茶,才有可能種出“仙茶”,才有晉、唐、五代和宋、明、清各種古籍、史書中記述的各種喝了蒙山上清峰的茶后長生、成仙的神奇?zhèn)髡f。據(jù)史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非常信仰道教的人,在登基皇位后,便在全國找尋與長生有關的仙道、仙品與靈丹妙藥,并在大明宮內設置道觀,以利于道士練丹和個人修道。蒙頂山茶在西漢時就有名氣,在唐朝天寶元年(743年)唐玄宗正式登基的第一年,是在其恩師神仙道士葉法善的推薦下成為貢茶,并成為第一茶,無不與“仙”、“道”有關。宋代的蒙山名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以后的“黃芽”、“石花”、“甘露”等茶名也是道家一脈相承。
      北宋《東齋記事》記蒙山“方茶之生,云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北彼卧娙藚侵袕鸵嘤性娫疲骸拔衣劽身斨畮p多秀嶺,惡草不生生荈茗?!薄敖裆儆姓?,蓋地既遠,而蒙山有五峰,最高曰上清,方產此茶,且常有瑞云影相現(xiàn)?!北彼卧娙宋耐?018-1079年)詩:“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靈根托高頂,勝地發(fā)先春。”說明在北宋之前,蒙頂山茶主流為“仙”、“道”之茶。

(三)佛家禪悟之具
       從東漢起佛教在四川等地一帶傳播,已有僧人進入蒙山地區(qū)傳佛、修煉、種茶。 成都古大圣慈寺唐代開山祖師、新羅國王子出家的無相禪師,在參禪品茶的長期實踐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無相禪茶之法”,對禪茶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名山民間相傳,無相禪師在名山蒙頂山、邛崍?zhí)炫_山、峨眉山等地傳佛講經、說法化眾,將蒙頂山茶進一步推向唐王朝的神壇,并介紹到新羅國(有待進一步考證)。在蒙頂山山腰毛家山他曾經講經說法的地方,名山人民和信眾為他修建了一個廟宇,取名“金花廟”,該地為金花村沿用至今,以紀念他的功德、弘揚他創(chuàng)立的“凈眾派”教儀。他的禪法還傳到了西藏,據(jù)藏文史書《八氏陳述書》記載,藏王赤德祖贊之子赤松德贊曾到內地求法,受到皇上禮遇,返藏時遇到益州金和尚(即無相禪師),金和尚送他三部經典及眾多蒙頂茶。無相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師傅,馬祖與其弟子百丈懷海共同制定《百丈清規(guī)》,是農禪共舉的倡導者,是禪茶的鼻祖。在古大慈寺中,有禮儀就必有茶事。如供奉佛、菩薩、祖師時要獻“奠茶”,結夏時要按照僧人戒臘先后飲“戒臘茶”,平時方丈議事請僧眾吃茶,稱為“普茶”等等。至今,成都大慈寺堅持每年采購蒙頂山茶,用蒙頂山茶做茶事。大恩法師己主持研制出以蒙頂山種植的綠茶為原料的“大慈玉竹”、“大慈佛珠茶”“大慈普濟茶”等大慈禪茶系列品牌。
       蒙頂山茶從唐代傳入土蕃(藏區(qū)),成為藏民的“蕃嗜名山茶,日不可缺”。特別是經過無相禪師的凈眾派傳播佛教與“無相禪茶”的傳播,藏區(qū)密宗的強化,蒙頂山茶葉與藏人及喇嘛的關系已溶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水乳,一直到今天。
       宋代陶谷(公元970年)所撰《荈茗錄》載:“圣揚花 吳僧梵川,誓愿燃頂供養(yǎng)雙林傅大士,自往蒙頂采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圣揚花、吉祥蕊,共不踰五斤持歸供獻。”宋代佛門中把吳理真奉為茶祖,特別是南宋紹熙三年碑“宋 甘露祖師像并行狀”(《金石苑》清劉喜海)文碑中記述:祖師自西漢時已出山顯露(道行),姓吳法名理真,在蒙頂山修練傳法,用茶種子在山頂種茶七株。宋高宗時顯靈,降大雨救了旱災。淳熙十四年(1188年)后又被孝宗皇帝封為“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
       吳理真被信奉佛教的宋孝宗皇帝封為“菩薩”后,蒙頂山佛教更為盛行,多數(shù)時間超過了道教與儒教的風頭,從蒙山現(xiàn)存歷史遺跡看,宋以后的蒙山以佛教為主與道教與儒教并存。有關文史資料中不僅有神奇記述,而且佛教高僧也到蒙山參禪,把蒙頂仙茶奉為敬佛祀祖的專用茶。宋代有不動上師,人稱甘露大師,居于蒙山,曾為普濟幽靈,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諸部,輯成《蒙山施食儀》,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睹缮绞┦硟x》,旨在利濟孤魂?!豆B(yǎng)贊》中有“虔誠獻香花,智慧燈紅焰交加,凈瓶楊柳灑堪夸,橄欖共琵琶,蒙山雀舌茶奉獻,酥酡普供養(yǎng)釋迦,百寶明珠奉獻佛菩薩,衣獻法王家。…”語。后有興慈大師力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開示,稱為大蒙山施食?!睹缮绞┦硟x》,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后,把“蒙頂山茶”在大乘佛教地區(qū)傳播更廣、名氣更大。
       以后,蒙山雀舌茶作這供佛專茶在佛門中廣泛使用,永興寺成為制作蒙山雀舌茶專門寺院。蒙頂山的智矩寺作為制作貢茶的專門寺院,天蓋寺則常住僧人負責管護皇茶園及周圍茶園。蒙頂山寺廟均把茶園作為寺產,歷代僧侶均將種茶、制茶、品茶作為一種功課修行,禪茶并舉代代相傳。宋代名山才子出家為僧,法名禪惠,相傳在禪修吃茶時,以禪茶為宗,以茶道為本創(chuàng)立了摻茶技法,后經演變整理為“蒙山派龍行十八式茶藝”。

二、相爭相融成共尊祀天祭祖之品
       儒、佛、道“三教”在蒙山對茶葉的尊崇和倚重,相互之間產生了褒貶爭執(zhí)。五代毛文錫《茶譜》記一則傳奇貶佛揚道:“昔有僧病冷且久,曾遇一老父,謂曰蒙山中頂茶,嘗以春分之先后,多搆人力,俟雷之發(fā)聲,并手采摘,三日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頂筑室以候,及期獲一兩茶,服未竟而病瘥,時到城市,人見容貌,常若年三十余。其后入青城訪道,不知所蹤”。
       吳理真被孝宗皇帝封為“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后,佛教在蒙山大行其道,天蓋寺、永興寺、智矩寺等寺院香煙裊裊、鐘聲悠悠。在蒙山頂靈泉院石牌坊旁所立《重修甘露靈泉碑記》(明 牟尚恩文)、天蓋寺所立碑《天下大蒙山》(清 祖崇文)均記載:“祖師吳姓,法名理真,乃西漢嚴道,即今雅之人也,脫發(fā)五頂,開建蒙山。自嶺表來,隨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因此,吳理真的身份是什么?就有了本地茶農、修道之人、僧人仙人之說,成了后人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都將吳理真作為本教的茶祖茶神,作為本教傳法弘道的高僧大德。
       此后,相關的歷史文獻記錄更多,《四川通志》載:“名山之西15里有蒙山,其山有五頂,中頂最高,名曰上清峰…即種仙茶之處?!睗h時甘露祖師吳理真手植茶樹7株于山頂,“高不盈尺,不生不滅”,稱曰“仙茶”。并建立御茶園,遺址至今尚存。明代李時珍驗證后在《本草綱目》記“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祛疾?!薄睹娇h志》載:蒙頂山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冪覆,久凝不散?!庇赫晟蛄凇锻斯P錄》寫道“……仙茶每年采送各上臺,貯以銀盒亦不過錢許,其矜如此……”。蒙山仙茶在清雍正時期不僅為貢茶,而且成為皇家祭天祀祖之茶。茶文化專家李家光認為:蒙山仙茶之所以成為皇家祀天祭祖之茶,是因為其融匯了天地之靈氣,三教之內涵,古今皆推崇,無可替代。

三、蒙頂山茶與禪真正融通一味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能是參透人生,便是禪。解渴生津,清淡靜思,降濁滌凡,有利身心,便是茶。
       禪機當中,品茶之道:茶不在品而在心;禪茶之道:茶不在類而在悟。禪心茶味,即禪茶一味。
       儒、釋、道“三教”所具有的“真、善、美”基本理念在中華大地上經過近兩千年的相互碰撞、借鑒、吸收、融合,逐步和平共處,萬法歸宗。蒙頂山茶天然的“真、善、美”和所特有包容和諧品性,逐步做到了的萬品歸一,蒙頂山禪茶文化也兼容并包,形成特色,真正體現(xiàn)“禪茶一味”,正如佛家所講“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一)文化融合
       明代晚期天啟年間,蒙頂山上重修靈泉院時所立石牌坊融合了三家之主旨,正中為“西來法沫”,兩旁題“一瓢甘露”、“蒙霧聚龍”,背面題“不二禪宗”、“三乘普度”,標志蒙頂茶文化“三教合一”。牌坊前一石照壁,照壁采用歇山頂穿逗式全石結構,正面中間為浮雕麒麟,頭頂祥云、腳踏海水,背后為一蓮花。蒙頂“五峰”上清、菱角、靈泉(毗羅)、甘露、玉女峰名稱不變,共體現(xiàn)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和平共處。
       清雍正時期,朝庭因蒙頂山茶歷代為貢品,且儒、釋、道三家均推崇、互相認同,故正式選用為祀天祭祖之茶,成為中國最為神圣的茶葉。清趙懿在《名山縣志》之《蒙頂茶說》中記載:“……世傳甘露普慧禪師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曰仙茶。每歲采貢三百三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園以外產者,曰陪茶?!辈⒃敿氂涊d采摘制作和運送過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志珤淝酀櫷隄嵳邽檎暡琛!控曄刹枵?。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圓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使司投貢房,經過州縣,謹護送之。其慎重如此?!?/p>

(二)內質相聚
       內質體現(xiàn)在茶葉自身的內含物優(yōu)質豐富程度,能做出不同的品種風格,也體現(xiàn)出蒙頂山茶兼容并蓄的特點。

       品種融合:蒙頂山茶不僅體現(xiàn)出茶葉中最佳的色香味形,其品種除本地原生種、川茶品系(小葉元茶),選育出了蒙山 9號、11號、16號、23號等系列省級良種、名山131、311、213及天府1號、川黃1號等國家省級良種;還有近幾十年來從各地引進的茶籽點播繁育的茶葉品系,和全國引進的200多個國家級、省級品種。

       茶品豐富:古有圣揚花、吉祥蕊,蒙頂石花、雷鳴茶、火前茶、鷹咀、谷芽、露芽等,后有蒙頂黃芽、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有邊茶的康磚、金尖以及各類茶葉。總體上茶葉中六大茶類均能生產,猶以綠茶、黑茶為主,黃、紅、青等皆品質上乘。
       可做天下茶:蒙頂山茶原料優(yōu)質,根據(jù)不同原料級別也適合作竹葉青、碧螺春、龍井、廬山云霧、南京雨花、信陽毛尖、永川秀芽外地等綠茶,也能加工成功夫紅茶、金駿眉、正山堂等紅茶,還可加工普洱茶、鐵觀音等,有些茶品甚至超過原產地的口感。每年就有三分之一的茶葉被外地商家加工成當?shù)仄贩N售出。
       銷往全國各地:蒙頂山茶品質超群,眾口皆和,適于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廣大消費者,以四川為核心,銷售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qū)、直轄市,600余個市縣。藏茶銷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三州。外銷達99.99%。
(三)和衷共濟
       茶葉具有升清降濁、保健養(yǎng)生、醒腦益智的自然屬性,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忠孝仁愛”等思想理念相吻合。禪茶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八個字。因此,往往將茶的品飲作為一項高尚、優(yōu)雅的藝術活動,與王宮大臣、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等各類人都結下淵源:茶貢朝廷,有了宮廷茶宴,與文人雅士結上緣,有了文人茶道;茶入佛門,有了禪宗茶道;茶入民眾,與平民百姓打成一片,有了市井茶飲、民俗茶飲,傳入少數(shù)民族,有了少數(shù)民族茶文化,傳入外國,有了各國茶文化。真正做到惠澤天下,和衷四方。

(四)神質一體,禪茶一味
       1、虛實相間:茶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好的飲品,內含的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等400種成分均有益人身體,用茶汁洗滌人身體。禪是佛神對人心靈最好的精神飲品,有無數(shù)的人生偈語哲理,用禪悟來蕩滌人的內心精神。品茶與參禪均從“苦、靜、凡、放”來調心、作用、感知、體悟,蒙頂山茶所蘊含深厚的文化與廣泛意義尤為突出,使茶與禪一物一心,有相無相,互融互助,相得益彰,促進禪悟,將人的身體和靈魂得以凈化。
       2、內涵一致:茶機與禪悟相通,內涵相同。佛教中的禪悟,是指僧人信徒在參禪中頓悟,驅除睡魔,靜心自悟。這與飲茶悟道相似相通。僧道信徒飲茶參禪也將兩者更好地結合。同時,“菩薩”就是覺悟有情眾生,也即普度眾生。菩薩引導眾生實踐六度波羅蜜,也與茶性一致。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茶遇水成茶飲供世人,就是布施;茶香四溢,猶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忍受采摘、揉捻、高溫炒焙、開水沖泡,就是忍辱;提神益思,助禪去睡,就是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禪定;行方便法,凈心導和,就是智慧。

       3、精神相通:茶飲的精神概括是四個字“和、敬、清、美”,而佛釋內容為“和、敬、清、寂”,前三個內容精神一致,第四個字“美”與“寂”略有差異,“美”表達出舒適、平和、美好、和諧等感覺,“寂”表達出寂靜、寂滅、超脫等無欲無妄的體悟,道教的“清靜無為”精神與佛、儒也基本近似,只為信奉的神祗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其精神內核是相通一致的。因此,有人將禪茶文化的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四個字,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凈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4、物我玄會:《壇經》云:“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川眾流,匯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這一物我玄會理念,強調在品茶過程中主體要超越人類自身的生理局限性,無論是綠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還是祭天貢茶、皇室宗親宴飲及至寺僧道士、文人書生、平民百姓飲用等,從思想上泯滅物我界限,用全身心去與客體進行感情上的交流,不張揚,不擺闊,不奢華,追求一種平實,一種隨意,一種從容,通過物我的相互引發(fā)、相互融通,最終達到“思與境偕”、“情與景冥”的境界,并通過這種審美體驗,去感受人與茶,人與自然之間最深刻、最親密的和諧關系,達到物我玄會的境界。與道家主張的“天人合一”、 儒家“中庸和諧”一致,即從實景中生禪境,從有限中生無限,從飄渺中見韻致,從空靈處見精神。在這一刻,人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人的個體生命即在這一刻融入了剎那終古。一滴萬川,有限無限,片瞬永恒都在頓悟中消融。我即茶,茶即我。我與自然一體,于是人的個體思想就達到了絕對自由的“天樂”或物我兩忘境界。

四、名山茶旅融合發(fā)展中加入禪茶文化
       蒙頂山茶具有的物質性與禪修禪悟具有的精神性互為一致、互為補充,在新的歷史與文化發(fā)展背景下,可成為弘揚地方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打造蒙頂山茶旅融合發(fā)展的又一新領域、新亮點。以文化遺存保護、旅游設施建設、生態(tài)休閑體驗、茶葉產品保健、文化禪修養(yǎng)生為載體,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建議:
       一是保護和繼續(xù)挖掘整理其文化遺存、文史資料,豐富其內容,以利傳承弘揚。
       二是堅持實事求是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則下,挖掘整理并出版一本蒙頂山茶禪茶文化相關書籍。
       三是在蒙頂山茶史博物館豐富禪茶文化內容。聘請專家在蒙山講堂上開展蒙頂山禪茶文化講座,組織相關的茶葉企業(yè)、茶文化愛好者、宗教人士等參加。
       四是在蒙頂山及名山主要寺院要進行禪茶雙修,日?;顒右谌攵U茶茶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請專家或文化學者進行指導、完善。
       五是茶商結合、茶旅融合,開發(fā)蒙頂山禪茶之游旅游,蒙頂山國家茶葉公園增加禪茶內容,在新建的與三教有關的文化旅游設施要增加其內容,配套體驗禪茶活動項目,研制開發(fā)與禪茶有關的茶葉產品。

二〇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鐘國林于壺翁齋

參考資料:
1、《名山茶經》 盧本德著 2010年
2、《天人合一、物我玄會 —— 中國茶藝美學的基本理念》林治
3、《蒙頂山茶文化說史話典》 李家光 陳書謙 2013年
4、《四川茶文化史》 四川省茶文化研究會 2016年
5、《中國世界茶文化》 張忠良、毛先頡著 2010年
6、《走進大慈寺禪茶茶藝》 張晶 2008年

作者簡介?

鐘國林,生于1966年,漢族,四川名山人,雅安市名山區(qū)茶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一級評茶師,名山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茶葉)專家組組長。長期從事農村經濟、茶產業(yè)發(fā)展管理工作,主著《蒙頂山茶當代史況》《蒙頂黃芽》《中國名茶蒙頂甘露》,合著《名山茶業(yè)志》《蒙頂山茶文化史料》《蒙頂山茶文化知識讀本》等書籍。撰寫的《蒙山仙茶考》《世界植茶始祖——吳理真實至名歸》《建設以茶文化為核心的西部文化大縣》等40余篇文章發(fā)表在國家、省級等刊物。近年來,先后獲得四川省茶文化十大傳承人,2017年度四川省十大茶人,首屆蒙頂山茶十大茶文化傳承人、全國百縣、百茶、百人茶人等榮譽稱號。



略數(shù)中國近代知名茶商(下)

謝正安


謝正安,安徽徽州歙縣人,黃山毛峰創(chuàng)始人,其創(chuàng)辦的“謝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


1875年,謝正安在歙縣漕溪(今徽州區(qū)富溪鄉(xiāng))選采肥壯的新鮮嫩葉,在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大膽改進,經過“下鍋炒(五桶殺青)、輕滾轉(手輕揉)、焙生胚(毛火)、蓋上圓簸復老烘(足火、顯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形成“外形似雀舌均齊壯實,鋒顯毫露,色為象牙,魚葉金黃。沖泡后,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的獨特新茶。由于該茶白毫披身,芽尖鋒芒,又因其產地鄰近黃山,謝正安遂給它取名為“黃山毛峰”。


建國后,黃山毛峰一直為全國名茶中的佼佼者。改革開放后,"謝裕大"茶莊改名為"天茗莊",經原國家內貿部核準,成為安徽茶業(yè)唯一"中華老字號"茶莊。


汪立政


汪立政(1827~1895),績溪八都余川人(今上莊鄰村),字以德。1840年赴上海茶葉店為徒,勤勞忠厚,深得業(yè)主信任;1850年自辦汪裕泰茶葉店于滬南,督工精制四方名茶,薄利多銷,聲譽鵲起而在業(yè)內獨占鰲頭,此后在上海、奉賢、蘇州、杭州等地設分號9處。汪裕泰經營有方,業(yè)務發(fā)達,馳譽中外,盈利豐厚,執(zhí)滬上業(yè)內之牛耳,為旅外績溪人中的富商巨賈之一。


汪裕泰茶號,位于靜安寺路20號近西藏路口。網(wǎng)友“稔之舟”補充道,蠻有故事的汪裕泰茶號——久享盛名的上海汪裕泰茶莊,是績溪縣上莊鎮(zhèn)余川村人汪立政(名錫純,字以德,1827—1895)所開創(chuàng),汪立政祖孫三代,歷120年,先后在上海、臺灣和國外等地開設了茶莊、茶行、茶棧。鮮為人知的是胡適先生出生于小東門里咸瓜街的汪裕泰茶號樓上。


汪立政富而有道,急公好義,對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多有資助。余川村口的環(huán)秀橋毀于道光癸酉(1873),當時死難者無數(shù),沿河良田皆廢為沙灘,對此他一直牽掛在心。晚年,他捐金二千數(shù)百元,并派專人監(jiān)工重建,雖未親眼目睹夙愿的實現(xiàn),但其子完成了此項義舉。汪立政子汪惕予因致力于懸壺濟世,只能勉力維系汪裕泰店業(yè);其孫振寰1919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yè)后,繼承汪裕泰店業(yè),刻苦鉆研,善于革新,幾經努力,于1927年在上海西藏路開設汪裕泰總號、辟有5個門市部,接著又在浙江路和福履路分設2個門市部,以批發(fā)兼零售,銷售新制的綠茶、紅茶、花茶和茶磚而馳騁滬上??谷諔?zhàn)爭初期,他又悄悄地將資產轉移美國和日本,在國外開設分銷部,挽救了經濟上的損夫,且及時地將汪裕泰茶葉打入國際市場,1949年離開大陸后,仍在海外維系店業(yè)。


吳錫卿


中華老字號—民國茶業(yè)(茶葉罐)茶葉筒—徽州府歙縣昌溪吳錫卿創(chuàng)設北京“吳鼎?!辈枨f(舊徽州,領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1987年撤徽州地區(qū),設立地級黃山市,市政府駐屯溪。)


吳錫卿,安徽歙縣昌溪村人,生于1876年春,祖上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6人,吳錫卿排行老四,1887年舉家前往北京,初夏創(chuàng)辦吳裕泰茶棧,由吳錫卿出任總管,幾十年后才改號吳裕泰茶莊。吳家先后在城里城外開了8家大小茶莊,后來發(fā)展到11家,他們是:崇文門內“乾泰聚”、“福盛”、“吳鼎?!辈枨f,“吳鼎?!奔唇癯缥拈T菜市場舊址,專門經營高檔茶葉,供豪門顯貴享用。吳錫卿曾任北京市京師茶行會會長長達十年之久,被認為是百年老店吳裕泰茶莊的創(chuàng)始人,于1930年逝世。


張文卿


張文卿,安徽歙縣人,張一元茶莊的創(chuàng)辦人。張文卿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擺設茶攤,光緒二十六年開設“張玉元”茶莊。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文卿在前門外觀音寺街路南購房開設了一間門臉的店鋪,取名為“張一元”茶莊。取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亦即“開市大吉、日新月異”之意。不久遷至觀音寺街路北一處三間門臉的店鋪營業(yè)。1912年張文卿又在大柵欄開設“張一元文記茶莊”。以“文”字表示為張文卿所開,三個茶莊以張一元文記為主。茶莊開業(yè)后,由于店址優(yōu)越、經營得法,以質量上乘而聲名遠揚。


張一元文記茶葉盒


張一元茶莊茶葉質量上乘、色味醇正,茶莊的業(yè)務好、發(fā)展快,得益于創(chuàng)業(yè)者張文卿經營有方。1925年張文卿親自到福建開辦茶場,在福州郊外半山坡蓋了幾十間房,雇傭當?shù)毓と税醇竟?jié)收購新摘的茶葉,并選最好的茉莉花自己薰制,再依北方人的口味就地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被京城百姓認可,并廣為傳頌。張文卿自己辦茶廠不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葉,而且要比在北京從茶葉批發(fā)商手中買貨價錢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級的茶葉張一元比別的字號茶莊賣得便宜。張一元茶莊還經常派人到一些茶莊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并且買回別人銷售的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不斷使自家茶葉質量優(yōu)于同行。當時,該茶莊就設有電話和函購業(yè)務。凡買2.5公斤以上茶葉者,均送貨上門。盡管生意好,可茶莊仍很重視廣告宣傳。北京的商店,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來招徠顧客,張一元茶莊是第一家??箲?zhàn)前夕,張一元茶莊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時,門前總是圍著許多聽眾,為銷售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方祖壽


浙杭望江門大街吳元大龍井茶莊商標


方祖壽,安徽翕縣人。1919年開辦吳元大茶店。茶店位于浙江杭州望江門內。首創(chuàng)茶葉郵包業(yè)務,首在遼寧打開銷路,而后擴大到山東禹城等地,及至津浦、膠濟、隴海等鐵路沿線各城鎮(zhèn)的一些茶店。大銷路茶葉有中低檔旗槍,還有茉莉、玉蘭、桂花窨制的花茶以及白茶“壽眉”。該茶莊的茶葉罐繪有“多子商標”,并分別繪有“母子圖”或“五子圖”等。,畫面生動形象。


汪自新


汪莊


汪自新(1868-1941),籍貫:安徽績溪縣。簡介:汪自新,字惕予,又號蜷翁一代儒商、一代名醫(yī)。1927年汪自新因杭州茶廠業(yè)務來到西湖,但見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偶爾湖中一兩只小船,悠悠蕩蕩,自在非凡。耳畔隱隱約約地傳來絲竹樂響,宛若天籟。 “我若能卒于此地,此生也足亦?!蓖糇孕聞恿嗽谖骱呅藿▌e墅的念頭。他盤算著,在此修建別墅,即能將這一帶湖光山色攬于懷中,又可方便打理杭州茶廠事務,豈不兩得?據(jù)說,當年他修這個園林別墅,也遭到了當?shù)厝说姆磳?。原因是汪自新修建此地,占了太多西湖的地盤,奪了太多原本屬于老百姓的風景。直到汪自新承諾其百年以后,所有建筑連同園林,一并無償歸還政府,還湖于民,老百姓這才答應他開工建園。1929年,歷經兩年的修建,山莊終于建成,始稱“青白山莊”,因汪自新鄉(xiāng)情難舍,后更名為“汪莊”。1930年,汪自新將上?!坝啻寤▓@”轉讓,資金悉數(shù)并入“汪莊”。


穆興永



穆興永,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生于浙江錢塘。民族工商業(yè)家、浙江著名商人、天津百年老字號正興德茶莊的創(chuàng)始人。起初他做的是小本米面生意,主要從事糧食運輸和米面加工,后來逐漸開設起了米鋪、錢鋪、染坊、茶葉店、洋貨店等,成為了天津“八大家”之一。天津“八大家”中的穆家,是從清乾隆末年起家,經過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以至光緒諸年間,逐漸發(fā)展興旺起來的。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穆家所經營過的龐大產業(yè),最后終因外國資本的進入而沖擊而衰落,但唯一例外的就是正興德茶莊。


朱昌琳



朱昌琳,派名諮典,字雨田,又禹田、宇田,晚年自號養(yǎng)頤老人,清長沙縣人。長沙朱氏,系明藩岷莊王朱楩后裔,數(shù)更遷徙,歷經安徽南陵、湖南寶慶,于清代前期定居長沙東鄉(xiāng),后居省垣。朱昌琳于清道光二年二月二十四日(1822年3月17日)出生。父朱原善,字采鵠,一字玉堂,“自幼天分過人”,“年十四出應童子試,即常列前茅”,后因父親去世、家道拮據(jù),乃出外就館,曾入長沙府幕,后在省城草潮門開一小碓坊以營生。


朱昌琳自幼“生而和靜”,少承儒業(yè),考取秀才后,鄉(xiāng)試屢不第,乃以教書為業(y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湘中農業(yè)豐收,谷價驟賤,至“千錢三石”,“富室困弊”,人多以谷賤不愿經營。時朱昌琳在省城富紳唐際盛家課讀,乃借資購入千斛。次年,沅、湘大水,谷價驟漲,至“倍十又五”。朱昌琳乃將積谷全部拋售,大獲厚利,朱家“以此起富”。


清代湖南盛產茶葉,尤以安化黑茶在西北各地享有盛名。朱昌琳即在安化設立總茶莊,由安化采辦茶葉,于漢口、涇陽、羊樓司、西安、蘭州等地設分莊,雇傭人員不下數(shù)千,運至陜西涇陽,又取涇陽之水,制成茶磚,運銷新疆、西藏、蒙古各地,盈利日增。此外,他還在長沙縣麻林市、高橋、金井等地,辟有大片茶園,生產緑茶、紅茶和磚茶,以硃漆木匣盛裝,上蓋“乾益陞”牌號,運銷全國各地。


翁耀庭


翁隆盛茶號茶葉罐


翁耀庭,民族工商業(yè)家、浙江著名商人、百年老字號翁隆盛茶號的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設于1729年的翁隆盛茶號,店址初設于杭州梅東高橋。太平天國后,翁氏為發(fā)展業(yè)務,將店址遷至當時的商業(yè)鬧區(qū)清河坊,又擴建五層洋房,門楣上裝飾“獅球”,注冊商標,氣派煥然一新。茶號所制的龍井茶品質優(yōu)良,采購認真,選而復選,專供“三前摘翠”的富春茶,精工焙制,色、香、味俱全,因而膾炙人口,在國內茶葉同行中首屈一指,在國外、港、澳、東南亞一帶亦信譽卓著。翁隆盛茶號以歷史悠久,品質優(yōu)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成為茶葉行業(yè)中久享盛名的一家名牌商店。


吳恒有


民37年浙江吳恒有茶葉老號發(fā)票


清末人士,創(chuàng)辦吳恒有茶店。位于杭州鼓樓外大街。該店以銷中、上檔龍井茶為主,同時經營華北等大城市茶葉店的批發(fā)業(yè)務。茶莊前后經營50年,至1953年關閉。


高夢征


20世紀初杭州高義泰布店老板。高夢征開設茂記茶莊,位于杭州官巷口附近。北伐戰(zhàn)爭前后,在西湖區(qū)獅峰購進荒山13公頃,開辟茶園作為生產基地,制作龍井茶在茶莊銷售,成為杭州有名的茶莊之一。1950年土地改革時期,茶莊停業(yè)。


方冠三


昔日杭州方正大茶莊老建物
圖片資料來源: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7-01-29/1170074567_5602.jpg


清末民初之際,杭州有三大茶號,分別是汪裕泰、翁隆盛和方正大,前兩家都是經營百馀年的老茶庒,而方氏的茶號最晚成立,是徽商方冠三於1917年所創(chuàng)建的。徽州歷來是人文薈萃之所,所轄的休寧是中國狀元第一大縣,明清之際徽州商人更是稱雄商界五百馀年。但是徽州當?shù)厣蕉嗟厣伲虼巳藗儾坏貌煌獍l(fā)展討生活,是以當?shù)赜小盖笆啦恍?,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俗話,但是也正是徽州人勇於向外發(fā)展的冒險犯難精神,方得以成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徽州商人。


據(jù)茶莊後人敘述,創(chuàng)始元老方冠三僅識了幾個字,年方十五便得背上簡單行囊,背井離鄉(xiāng)出門討生活去,他落腳杭州後,先在乾泰昌茶行當起學徒,由於其為人溫和干練,深受老板器重。從業(yè)十馀年後單立門戶,在杭城最繁華的地段羊壩頭大街上開了一家茶莊,并取了個寓意深刻的字號「方正大」。杭城茶庒的經營向來競爭激烈,而方正大茶庒於此間立足,以其徽商自古以來所傳承的克勤克儉,在多年經營之後頗得同業(yè)推崇,規(guī)模日漸擴大,甚至兼并了原先的乾泰昌茶行。1930年,方正大在杭州最繁華地段羊壩頭大街的拐角上,造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層洋房為其總號。當年茶庒不僅做龍井茶的門市銷售,還辦有郵售、廠商批發(fā)等業(yè)務,在廣東、香港都設有辦事處。根據(jù)目前被保留的75本賬冊中記載,1930-1936年間有關方正大茶號的貨源、銷售和往來銀行帳目記錄,茶庒生意往來客戶遍及各省及港澳、海外各地,帳冊中即有產品銷往香港永通、香港廣茂隆的記載,粗略估計當年與方正大茶號有交易往來的客戶即有上千家之多,每年吞吐的茶葉數(shù)以萬斤計。


吳裕一


1927年吳裕一開辦鼎興茶店。位于杭州太平坊。以經營中下檔旗槍茶為主,兼營桐鄉(xiāng)杭白菊花,為杭州市茶葉店中實力較雄厚的店家之一。1953年停業(yè)。


鄭鑒源


鴻怡泰茶號發(fā)票


鄭鑒源(1902-1959年),江西婺源沙城李村人。自1922年始,鄭鑒源兄弟陸續(xù)開設"鑒記芬"、"德記芬"、"鄭德記"和"鄭鑒記"四家茶號,又在上海浙江北路開設了"源利"茶廠。1925年,鄭鑒源連著在金陵東路開設了"潤記·鴻怡泰"零售茶莊,在天潼路開設了注冊"鑒記"商標的"源豐潤"茶棧。隨后,又在河南北路辦起了"源利"分廠。還相繼在江西的上饒、玉山,安徽的屯溪、祁門,浙江的溫州、諸暨、奉化、新昌等產茶區(qū),就地加工精制后打上源豐潤"鑒記"商標,直運上海洋行。 1947年末,鄭鑒源改組"中貿公司"為"中國茶葉公司",又分別在南京路和寧波路的繁華地段,開設了"久豐潤綢緞莊"和"信孚永錢莊"。上海解放后,鄭氏事業(yè)又有新發(fā)展。1956年,鄭鑒源的茶廠、茶莊、茶棧等,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轉為公私合營企業(yè)。


張偉人


張偉人(1879-1933),名駿,別名丕烈,號醒庵。福建泉州人。


清光緒五年(1879)生。祖籍同安縣,祖父張白源以販賣茶葉為生,嘉慶十八年(1813),攜子張滿水到泉州,在涂山街頭擺設茶葉攤,銷售武夷巖茶和閩北粗茶,后開設泉苑茶莊,名牌茶葉有水仙種、鐵羅漢等。


張偉人童年在私塾讀書,長大在泉苑茶莊任事。勤學好問,能鑒別茶葉優(yōu)劣、產地、品種,常到武夷山觀察茶山茶園,熟悉茶葉生產情況和采制技術?! ?/span>


民國5年(1916),其兄長、茶莊經理張丕成病逝,便接管茶莊,開始配制新產品。選用貯藏多年、質厚、色濃、耐泡的舊茶,摻和醇香的新茶,添加桂花、樹蘭,創(chuàng)制出新產品,使泉苑的名牌產品色、香、味更上一層樓。


武夷山歷史上的茶莊亦稱茶號、茶行,多為茶葉精制、包裝(古時稱“箱茶”)的加工廠,開設者均系雄厚的外地茶商,也有少數(shù)本地茶商。當時茶莊的經營方式有三種類型:其一,自栽自制型,其二,購茶經營型,其三,雇工經營型。舊時的武夷茶莊隨著時間逝去,多以蕩然無存,只有那些留下來的茶莊名號和鮮為人知的傳說及為數(shù)不多的老房子,見證著昔日茶莊的存在和興旺。

武夷山市志記載:舊時武夷茶莊的經營者有漳州、泉州、廈門、潮汕、廣州、山西和本地茶商,而經營歷史悠久的有集泉茶莊、奇苑茶莊、泉苑茶莊等,他們均擁有百數(shù)十年的名聲。在眾多的茶莊中,因鄉(xiāng)土及方言關系分有幫別:以閩南方言為準的茶商,包括漳泉所屬各縣及旅居潮汕的閩南茶商,稱下府幫,主要有集泉、奇苑、泉苑等;以潮汕方言為準的茶商,名潮汕幫,主要有興記、瑞興等;以廣州方言組成的廣東幫;以山西等地為主的叫西客幫;本地籍者為本地幫。


泉苑茶莊出產的名牌茶葉十分講究質量,包裝前,撿凈茶枝,篩去茶末,統(tǒng)一顏色,每一小泡包成扁平四方形,五泡一束,兩莊合一,裝進錫罐,價格昂貴。大宗產品銷往東南亞各國。


1917年,泉州城內涂門街頭前后四條街發(fā)生火災,泉苑茶莊全被焚毀,損失慘重。張偉人沒有氣餒,憑恃庫存200多箱武夷茶(每三箱約50公斤),又高價向同安一茶莊購進一批武夷巖茶,繼續(xù)配制出售。不到一年,東山再起,重振茶莊。 

張偉人擁有武夷山的青云巖、蕊珠巖兩家茶廠,又與幔云巖、碧石巖、天井巖、彌陀巖、竹窠巖等茶廠建立茶葉包銷關系,出高價買下武夷慧苑東巖茶廠,奠定泉苑茶莊牢固的基礎?!?/span>


1927年,被流氓陳桂林為首的市衛(wèi)隊綁架,泉苑茶莊用2萬銀元方才贖回?!?/span>


1933年病逝,時年54歲。


王淑景



王淑景,名連譽,又名廣施,安溪縣西坪鄉(xiāng)堯陽村人,生于光緒二年(1876)。淑景自幼聰明穎異,曾受學于泉州進士黃摶扶,學有淵源,工文善詩?!?/span>


民國10年(1921),淑景在廈門開禾路(竹樹腳)創(chuàng)設堯陽茶行,其茶葉在漳泉各縣和臺灣、上海、海南等地銷售外,還銷至檳榔嶼、吉隆坡、新加坡以及印尼吧城、井里汶、三寶垅、泗水、棉蘭和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埠,成為著名茶商。 


淑景為人慷慨,對國民革命,出錢出力,有過貢獻。對地方公益事業(yè)亦有建樹,曾任安溪縣崇信里里長,廈門安溪同鄉(xiāng)會、王氏宗親會理事。曾參與發(fā)起創(chuàng)辦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并任董事、監(jiān)事?!?/span>


民國24年(1935)8月15日,淑景逝于廈門,歸葬安溪堯陽。 


淑景所創(chuàng)茶行,由其子繼承經營,民國26年在香港開設堯陽茶行香港分行。


歐陽康



歐陽康字玉良,長樂桃杭人,1866~1942年。他小時候當過學徒,后繼承祖業(yè),精心經營花茶加工,并接管了家族企業(yè)。他擔任恒元堂下的“生順”茅茶行兼茶棧的老板,他精心經營企業(yè),表現(xiàn)出不凡的膽略與才能,成為名聞遐邇的“東南茶王”。當年歐陽家族所產花茶的商標,用的就是他的頭像,創(chuàng)辦當年福州著名的商號“一枝春”、“第一峰”、“阜興春”、“逢春館”。很多老人只要一提起花茶,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一枝春”。他們都說當時很多人以能喝到生順的花茶引以為榮,是身份的象征。歐陽康經營的“生順茶?!保娮C了上下杭商業(yè)街繁榮的歷史,是讓福州茉莉花茶走向世界的起源地,是福州唯一完整保存的明清代集花茶制造廠、毛茶收購站、成茶倉庫、茶農客棧、茶王宅院于一體的古跡。據(jù)《福州工商史》記載,“生順茶?!备叻迮哿?,年約兩萬擔,被稱為“茶幫之王”。


洪天賞


鴉片戰(zhàn)爭“五口通商”后,福州成為全國最大的茶港。當時,福建各地的茶葉都在這里出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花茶的流行,福州有六七十家商戶經營,他們以茉莉花茶為主,也有應市場需求,以珠蘭、水圭、白玉蘭、柚子花窨制的。他們中最著名的有三家:“洪怡和”、“福勝春”、“洪春生”。這三家同屬于臺灣金門洪家開的,居福州茶商魁首。當時的北口茶客的口頭禪說,“刀牌香煙洪家茶”,意思是兩者可以相提并論,是煙茶業(yè)中最常見、熱銷的品牌。


洪家祖籍江西樂平縣,北宋末“靖康”之變,金軍大亂中原,洪家祖先洪楷公于南宋紹興年間遷徙至金門烈?guī)Z島的青岐村。據(jù)洪家四世孫洪植錦說,洪家老厝背后有個小山坡,前面有個大水潭,左邊是清水巖祖師廟,右邊有座關帝廟,正前方是一望無際、浩瀚的臺灣海峽,風水極佳。洪家茶的創(chuàng)始人洪天賞生于1859年,年幼時其父早喪,精神得到磨礪,十分堅強,很早就到福州闖蕩。由于天資聰穎,習文練武,達到較高境界。洪氏舊宅初在塢里,即今之臺江安平附近,與尚書廟相隔僅數(shù)十米。洪天賞年輕時經常去尚書廟玩耍,深受民族英雄陳文龍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


資料整理:福茶之心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聯(lián)系郵箱:744373898@qq.com)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