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粉茶制作工藝

找到約718條結果 (用時 0.037 秒)

武夷巖茶“玩火”,內外兼修

武火篇

前些日,注意到茶??系囊粡堈掌?,武夷山某茶企的炭焙工坊內,一位老茶師帶著倆徒弟,正在拍攝焙茶的情景。每人身前擺放著一個裝有茶葉的焙籠,一個軟簍。他們凝神靜氣,全神貫注,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身體微微前傾,目光投向焙籠,動作恰似打太極的起勢,沒有絲毫的做作,這一瞬間神態(tài),自然流露著武夷山制茶師們對工作的專注。

照片里很平靜,室溫卻很高,他們在焙茶,也是在玩火,火被灰藏著,看不到。

若想看火,是要在打焙階段,也就是炭焙過程中最辛苦的時刻。

在另一家茶企,一天上午,焙茶師傅叫上一位助手,戴上口罩,從雜物間內搬出干燥、無異味的荔枝木炭,倒出,用焙鏟將大塊的木炭敲成小塊,剔除炭頭、雜物等,用谷斗將木炭加入直徑約54cm深約33cm的圓形焙坑中,用松柴和竹篾片引燃三五個焙坑的木炭,待坑中火舌竄起,再加滿木炭燒紅。用洋鏟將燒紅的木炭一分為三加入其它焙坑中,接著再加滿木炭燒紅。滿滿的木炭燒紅后,落下去一半高度,接著再加滿木炭。

焙間的煙氣越來越大、越來越濃,室內熾熱難耐。

焙茶師將毛巾在水中漂漂浸浸,又擰了擰,披在頭上,握住焙鏟手柄往坑中猛插,接著又往坑內猛拍,拍得火星四濺,拍得窗戶嗡嗡作響,地面震撼,地面越是震撼,炭越是結實,以確保在焙茶過程中坑內的炭不會塌陷,保持溫度的穩(wěn)定性,并且用的時間更久。

這個過程,他們完成得真是夠漂亮的,又快、又猛,恰似在完成一套武術動作。

他們走了出來,將頭上烤干了的毛巾往臉上抹了抹汗,擦了擦手,順手將毛巾往臉盆內丟去。

稍作休息,焙間的煙小了,火燒的通紅、通紅,炭再次落了下去。他們又將木炭添得高高的,用焙刀將邊上的向中間收攏,聚合成一個小山包。

過一會兒,他們又覆上濕毛巾,操起焙鏟將炭條插緊、拍實。

接著用鐵線篩篩出炭末,用焙刀將燒紅的炭塊培成如倒扣的鐵鍋狀,披上炭末,待炭末也燒到紅透,又披上一層純凈的炭灰,打焙就此完成。

剛打好的焙,不能馬上焙茶,要到第二天清晨開始使用,從而有效的提高炭火的純凈度。

從“火焰山”出來的茶師,從頭到腳滿是黑黑的灰塵,口罩更多。

他們漱了漱口,擤了擤鼻涕,再擦一把汗,點燃一支煙,不以為然的聊著天,完成任務,本就開心。

打焙完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吃些綠豆、花生、蓮子湯,或是泡些金銀花、泡些蜂蜜,又或是吃些香蕉等,以排除體內的火毒,再吃些豬血,相助體內排出污物。

要說打焙這份工作,還真不是所有茶師都能做的事,他不但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一般體質的人,參與打焙工作一次,便會嚴重上火,咽喉腫痛,頭昏耳鳴。我所見過的焙茶老師傅,大多是幾代人都從事炭焙工作,從小耳濡目染,親身體驗,玩起火來簡直就駕輕就熟。

文火篇

從江西過來的陳師傅便是如此,我與他相處了好些個年頭,對他甚為了解,他很擅長幫企業(yè)焙制精茶。

第二天,天還沒亮,陳師傅就起床了,不用刷牙,沒有洗臉,先抽了根煙,直奔焙間去。先將茶按標準量上到焙籠內,爾后用手背在每個焙坑上方試了試溫度,依據(jù)茶所需的溫度調整,用炭灰勺或舀掉些灰,或再覆些灰,再用批灰刀將灰修個嚴實光整。

約摸二十分鐘,用手背在焙籠腰際下方試了試溫度,如高低相差太大,則移下焙籠,調整炭灰厚度。過十分種,再探測溫度。茶葉剛上焙的前一兩個小時,焙間的門要半開著,以利于水分及雜味的發(fā)散。

第一次翻焙時間約在茶裝上后三十到五十分鐘,依據(jù)火溫與茶葉的耐火程度而定。翻焙之前調溫極其重要,往往茶葉焙成急火,是在這期間溫度控制不好產生的。還有就是焙沒打嚴實,炭堆塌陷,火舌從裂縫中竄出,燒傷茶葉。

第一次翻焙采用扣焙方式,就是將空焙籠放在拖藶上,將焙坑上的焙籠移下,左手移到身體右側,四個手指套在焙籠上方邊沿內側,拇指在外側。右手手指于左手正下方,四指伸入焙籠底部邊沿內側,拇指在外側,兩手虎口同時鉗住焙籠邊沿,左手順勢向下,右手提起焙籠底部沿著空焙籠邊緣劃個半弧,茶葉就勢堆放在整個焙籠內,中間高,邊緣低,與焙篦形狀相吻合,用手稍稍將茶整一下,端上之前先將灰厚度調好再用灰刀將炭灰修嚴實。

第一次翻焙采用扣焙的方式,主要是烘焙過程中,底部的茶葉溫度比面上的更高,幾十分鐘的時間烘焙,上下的吃火程度相差較大,此法可避免茶葉焙成花底。

第二次翻焙用軟簍搖勻茶葉,倒入焙籠,再用雙手將茶葉翻拌一遍,然后再將它們修整得與焙篦形狀相似。

第二次翻茶,用翻拌的方式,主要是因為面或底部的茶葉各有一次貼近焙篦的機會,如此這般,茶葉吃火程度就均勻了。

翻拌茶葉比較辛苦,如若是新焙籠、焙篦,會帶有細小的竹刺,稍不留神就會刺入手指,稍長些的可以扯出,短的直接沒入皮肉,刺痛、刺痛的又拔不出來,最后只會被愈合的皮肉包在里面。如若是舊焙篦,有些竹條因為脆化而斷裂,恰巧向上翹起,雙手將茶捧起的一瞬間,竹條直接刺破手指。更有甚者,茶葉焙到快要下的階段,溫度很高,既燙又痛。盡管如此,為了更好的感知茶葉的葉溫,老茶師即使是受傷,在高溫情況下,也是不愿戴手套的。

日積月累,焙茶師的虎口因為鉗握焙籠而結出了厚厚的老繭,手部不斷受傷,愈合,又受傷,又愈合,一道又一道的加厚了老繭。

手背是焙茶師的溫度計,經驗豐富的老茶師,是不愿用譬如紅外線測溫計之類的輔助工具。

事實也印證了他們心中的道。用紅外線測溫度計,有幾種測定位置標準,譬如測焙籠腰箍位置,每個焙籠在焙間的位置不同,外圍的溫度與焙籠內部的溫差程度也會不同。譬如測焙籠內茶葉面上中心的溫度,也會因所在安放位置的不同而受影響。譬如在茶葉扣焙到另一焙籠后,測定焙篦中心溫度也會因為茶葉掉下后,堆放形式的不同而有差異。還有就是紅外線測溫計數(shù)字顯示,哪怕是在同個位置每相差一秒都不盡相同。

自信的茶師認為自己的雙手與茶是心性相通的,其它工具僅是輔助而已。

重復一扣一翻拌的程式,茶葉從上焙時吸熱變軟,漸漸變干,蓄積的溫度漸漸升高,茶葉變得越來越燙手,越來越硬,越來越緊結。

前半部分,因為有靑氣在散發(fā),只需重復著一扣一拌的程式,后半部分有火香上來的時候就要注意了,每翻動一次,從各個焙籠取一小撮茶樣搖勻,為了保障良好的嗅覺、味覺敏感度,不便急于開湯,比如先看它的條索收縮程度,色澤變化程度,再隨手取幾粒茶葉捏成粉,看粉的粗細、粉的轉色情況,具體情況不好判斷時,就該開湯審評了。

開湯的前兩沖特別是第一沖通常是不喝的,觀察湯色的變化程度就可以了,正焙著的茶喝著容易上火,一旦感官系統(tǒng)上火了,那么之后對品質的把握就會越來越遲鈍。第三沖一定要品嘗,并且將葉底倒在葉底盤中仔細觀察。在關鍵時刻,最好是多叫幾個人來共同審評,更能準確的把握。

微妙篇

“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梁章鉅。

武夷巖茶的焙法必須遵循:依茶調溫,文火慢燉、看茶焙茶的原則。

茶葉的導熱性差、傳熱慢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無法一次性焙到透。焙精茶時的火候拿捏是重中之重?;鹨莆詹璧哪褪芏?,時長要掌握茶的最佳收官點。

焙茶分三到四個程序完成。

第一次是將毛茶梗、片、茶類夾雜物、非茶類夾雜物剔除,勻堆后及時用鏈板式茶葉烘干機快速將茶葉含水量控制在百分之八以內。

之后,用炭焙法焙兩到三道。

第一道焙到聞干茶無青味,火香尚顯,開湯審評略帶青香,滋味略帶澀,苦味加重即可下焙,攤涼、裝箱,半個月以后再焙。

下焙的理由是:茶葉的導熱性差,在焙火過程中,茶葉受熱后茶條逐漸收縮,表外部分比內心部分吸熱更充分,當外部的吃火程度與內部相差很大時,便可下焙。

初焙一道的茶葉,在存放的過程中,表面的火工味慢慢減弱,內部繼續(xù)發(fā)生微妙的熱化學變化反應,如脂型兒茶素減少,黃酮類氧化、咖啡堿升華等等,從而有效地降低了茶葉的苦澀味,并有效地提高香、味的濃度、厚度。

第二道烘焙,火盡量吃足,吃透,烘焙原則是根據(jù)茶葉的本質確定調多高的溫度,一般來說葉張薄的品種,如白雞冠、白芽奇蘭、春蘭、金觀音等。還有就是高海拔的茶葉或是以光合作用充分的原料制作的,具有品種特征明顯,香氣純度高的茶葉適宜焙中、輕火,以保持茶葉本真的高雅氣息,當然,火不宜高,卻需低溫長烘,完全祛除青味,香清味爽是為適度。

對于葉肉厚,或者是角質層厚的品種,焙火宜中足火,比如水仙的葉肉就比較厚,肉桂、梅占、矮腳烏龍等的角質層則比較厚。

焙中足火的茶葉,烘焙后期要在焙籠上加蓋焙藶,加蓋時焙藶單邊交替摞起來,留些小縫,用此方法主要是讓焙籠內的茶葉蓄積溫度,吃入茶心中。下焙前約三小時前需將焙藶取下,以退去表面過高的火味。焙火程度掌握在干茶葉色較深,葉脈突出,沖泡后葉背上顯現(xiàn)很多的突出泡點,俗稱“蛤蟆背”。并且茶葉要沖到六七沖以后每張葉底有百分之八十上下的展開面積,程度為邊緣稍稍翹起。中足火的巖茶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茶香凝聚于茶湯中,水香、以及飲后的掛杯香濃于杯蓋香,第三沖后濃郁的花、果香才逐漸顯露。

譬如,三坑兩澗內的茶葉葉肉特別厚,或者是葉肉雖看似不會特別厚,而內含物質極其豐富,又或是角質層特厚的茶葉,焙兩道火是焙不透的,其表現(xiàn)在第二道烘焙至十二小時以上,外部的焦糖香已經顯露,而中心部位與外部吃火程度有較大差異,此時,要把茶葉下了,攤涼后裝箱,等上至少一個月以上再行烘焙,程度掌握在果香濃郁,滋味濃醇便大功告成。

火候中足以上的茶葉,一般焙好后要等三個月以上香味轉為較好時入市銷售,輕火茶一個月以后就可以上市,若再間隔兩三個月,則要通過審評判斷是否再補些火工。

相對篇

一、武夷巖茶的做青工藝更重要,還是炭焙工藝更重要?

可以這么說,決定武夷巖茶品質的因素有很多,就做青與炭焙而言,茶葉的品質在毛茶制作期間,包括地域特征,品種特征,品質風格就已經基本定型,炭焙工藝只是將這些特征固化,并使茶葉的香氣向更高沸點,更耐保存的方向轉變。同時又使滋味更加醇厚,巖韻明顯。

做青與炭焙是武夷巖茶制作中必須相輔相成的工藝,只有先與后的說法,并無誰更重要的說法。

高境界的制茶師,對茶性的了解是相當?shù)轿坏?,做青過程中就已經根據(jù)鮮葉的特質,而確定毛茶要拿捏到何種程度,明白做青工藝是為下一步的炭焙工序準備的,為主導市場或是迎合市場做配套服務的。

二、武夷巖茶炭焙好,還是機器焙好?

炭焙用的是以木本植物燒制的木炭,充分燃燒生成的熱能進行烘焙的,茶葉也屬木本植物,在烘焙過程中不斷吸收木炭中與自身相近或相同的物質,據(jù)相關人士考證:炭灰質輕且呈堿性,主要成分是碳酸鹽,屬于天然堿,有防止食積、肥胖,促進消化吸收等功能。實踐表明,木炭在燃燒過程中,炭灰離子升華,與茶堿離子一道附著在茶葉表面,使茶葉滋味倍加溫和、醇滑。

炭焙還有個優(yōu)點,就是火溫比較穩(wěn)定,蓄積的溫度比較有滲透力。

炭焙過程中與茶接觸的用具,如焙籠、焙篩、焙篦、拖藶、焙藶、軟簍等都是竹制品,竹制品不會污染茶葉,甚至于高溫中揮發(fā)的香味物質可為茶葉所吸納。

再來看機器焙茶,機器配件幾乎都是金屬制品,普通的機器還極易生銹,電鍍的或是不銹鋼的,茶葉與之長時間接觸也難免會受影響。

再則,機器烘焙的熱源是通過風力吹送的,茶葉的導熱性本就不好,風在流動,溫度往往很難滲透茶心,只能將茶葉焙到高火防止其返青,就這點比起炭焙工藝就顯得大為遜色了。

筆者以為,茶葉的焙火方式主要依據(jù)茶葉的品質高低,以及市場需求而定,原則上是品質上者炭焙,中者炭焙或機器焙,中下者批量大用機器焙,以降低成本,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產品市場上新率,滿足中低消費群體。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謝榮(福建武夷山)】

銳評:一年一度的“假大空”盛會到底能為中國茶產業(yè)帶來什么?

先說前幾天在貴州銅仁親身經歷的一件事,那天,當?shù)啬臣瘓F的一位負責茶葉產業(yè)的”教授”(旁邊的人都這么稱呼他的)帶我去他們基地參觀(期間大家都不了解彼此的底細)。

教授一邊走一邊對外說:我們這里要打造全世界最大的抹茶基地,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的抹茶。

我說:教授,知道藪北種嗎?

教授:不知道,“辣死”個啥子種?

我說:日本茶道用的抹茶粉是這個品種做的。

教授:哦

教授接著說:我們銅仁地區(qū)一共有300萬畝茶園,都是優(yōu)質生態(tài)茶園……

我”哦”了一聲已是懶得接話,那天下午斜風細雨有點冷,我既要忍著風吹,也要忍著教授吹。

當晚,在教授的茶室里,教授拿出了他親手做的茶(當天司機把教授夸成神人,他那里什么好茶都有,什么茶都很好喝),抓了一撮放入1000毫升的醫(yī)用量杯里沖滿熱水。

片刻給我倒茶,然后問道:味道怎么樣?我笑而不答,心說這茶毫無味道有啥好評價的。

二道出湯倒茶,再問:味道怎么樣?我笑而不答,心說這茶品不好,而且還用自來水沖泡還評價什么呢。

三道茶湯倒茶,教授開始說:我們貴州700多萬畝茶,全球第一,是中國最干凈的茶……

我終于爆發(fā)了:你們貴州不是全球第一,早就是宇宙第一了。你下午說光你們銅仁就有300萬畝,那整個貴州還有遵義、黔南、黔東南、黔西南、畢節(jié)、六盤水都產茶,何止700萬畝呢?你說你們貴州茶是最干凈的茶,難道別的省份的茶不夠干凈嗎?為什么你們貴州茶外面沒有知名度呢?為什么你們貴州茶還不好賣呢?你們沒有認清你們自己的優(yōu)勢在哪里,沒有向茶葉強省虛心學習制作工藝,沒有腳踏實地的把控產品質量,沒有向外尋找自己的銷售市場出路。這些年來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是搞大躍進放衛(wèi)星吹噓你們有多少茶園面積,福建只有你們一半的茶園面積,產值、產量卻超過你們,你們種的再多有用嗎,你們貴州應該改一下臭毛病,從提升制作工藝抓起,打造高原特色茶……

場面一時極度尷尬,但這一番針砭時弊、有理有據(jù)的分析還是將這幫人收拾的服服帖帖。

教授放下了傲慢,和顏悅色虛心的改變了自己的口徑:其實我們貴州官方的一半面積還是有的,350畝還是有的,只是貴州茶如何走出貴州還真的真是我們眼前的大問題.......

最后,雙方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達成了合作共識.......

等我從貴州趕回老家的路上時,已經在各大公眾號上看到“2021年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評估值表”了。

4月12日,由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yè)品牌研究中心,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雜志、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茶業(yè)品牌建設專委會、浙江永續(xù)農業(yè)品牌研究院聯(lián)合開展的“2021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結果出爐。

沒錯,還是同一幫人馬,還是同一個配方,一年一度的中國茶葉區(qū)域品牌價值表又新鮮出爐了。

2021年最新區(qū)域品牌前十排名

我們不妨來認真回顧一下前面三年的排名情況:

我們發(fā)現(xiàn)2018年普洱茶品牌價值排在第一名,而且2018年之前一直沒有西湖龍井。

到了2019年西湖龍井橫空出世排名第一!

因為品牌運作的這些單位人馬都是浙江的緣故嗎?

是不是有當?shù)厝颂e當?shù)夭杵放浦幽?

不然后面這三年的前十名浙江品牌怎么會有三個呢?

如果沒有,那么天下人都知道,普洱茶的體量與產值比西湖龍井不知要大多少?

如果您反駁說我們是按單位面積所產生的效益來測算品牌價值。

好!那么,如果按此算法福鼎白茶要遠大于信陽毛尖,福鼎白茶這幾年炙手可熱,以一縣之力扛起一個品類的產業(yè),有誰能夠與它比擬,為什么福鼎白茶還排在信陽毛尖后面呢?

誰看得懂?

很不幸,2021年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又橫空跳出一匹黑馬“瀟湘茶',直接把福鼎白茶又擠到后面去了。

恕我孤陋寡聞,在這個最新的品牌排行表中我才第一次看到這個比福鼎白茶還高十多億的品牌。企查查顯示隸屬為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的一家公司,最早以做茉莉花茶出名,后來經營其他茶類。不說它在省內評價如何。至少諸位在這幾年的榜單中都能認識其他的品牌,但唯獨這匹黑馬大家都不熟悉。這樣有政府背景的茶企突然被評為全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估值表第四,是不是會讓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主管部門的企業(yè),又要院士加持,這其中是否有什么勾兌呢?

這四年的表中可以看到2018年還有一個祁門紅茶,而后面一個都沒有了,這幾年的消費市場中紅茶是主流啊,前十名品牌價值里為什么沒有正山小種?為什么沒有祁門紅茶?為什么沒有英德紅茶?每年的前十個區(qū)域公用品牌至少有六個是綠茶,難道是對綠茶情有獨鐘呢,還是對其他茶類不大懂?

鳳凰單叢沒有也就算了,但天下人皆知的武夷巖茶竟然不在這份排名前十的榜單內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難道它還不及福州茉莉花茶?還不及大佛龍井?還不及安吉白茶?還不及六安瓜片?

難怪鐵觀音不跟你們玩,它自己搞了個1400億的品牌價值,將你們評估出來的這些品牌價值甩出好幾個街區(qū)。

也許是我的認知不在于專家們同一個等級,也許是各級政府領導的意見決定了專家們的算法。

像我這樣的千千萬萬普通人實在是看不懂他們的品牌價值到底是怎么算出來的。

好吧,都已經出爐了,總要派點用場吧。

我去問了一下茶農,茶農一臉懵逼:什么表?我無需再問,因為茶農只關心今年他們能采摘多少茶,能賣多少錢!

我去問了一下茶商,茶商一邊打包一邊說:好像聽他們在說,說我們XX龍井品牌好幾十個億了,關我們什么事,我們的茶葉又不會漲價,又沒人跟我們加錢!

我去問了一下消費者,消費者說:搞不清楚,誰去關心那些啊,我們只要茶葉好喝,價格實惠點就行了!

用場還是有的,每年這個時候,各路專家大神受邀歡聚一堂,煞有介事的搞點儀式感出來,然后排名靠前的茶葉品牌會在當?shù)毓俜?、非官方媒體、公眾號上大肆宣傳一下、顯擺一下、自嗨一下........

一年一度的茶葉節(jié)在燒掉幾百萬人民幣后圓滿閉幕,能為當?shù)夭璁a業(yè)帶來多少好處鬼知道。

然后,怎么辦?

什么然后怎么辦?明年再來一次唄!

你喜不喜歡不要緊,有人喜歡就好。

你認為沒用沒關系,有人認為有用就行。

好比村子里每年都要請戲班來唱戲一樣已經形成了慣例,目的是要讓全村人民都知道,讓周邊存都知道。而戲子們的出場費總是要給的,給多給少就看腕的大小。戲子們收了你的利是,定會給你美言幾句官話、套話、體面話。

至于能給全村人民帶來什么好處,沒人關心,大過節(jié)的,大家開心就好。

文章在半月前已經完成,應邀在某知名茶葉雜志上首刊,所以讓子彈飛了半個月才在本號發(fā)布。

——書卷彎刀,獨立茶人,不止于茶。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粉茶與抹茶的制作工藝

目前市面上正流行“抹茶”及“粉茶”,兩者都呈粉末狀,外觀上極類似,但其加工之原料及加工方法截然不同,因此這二個名稱不可混淆使用,市面上有業(yè)者誤將“粉茶”稱為“抹茶”;為讓消費者正確認識“抹茶”及“粉茶”,特將作者在日本收集的抹茶相關資料及茶業(yè)改良場研究制造技術經驗,整理為文以供參考。

粉茶及其制法

粉茶是利用研磨技術﹙利用粉碎機而非石磨﹚將傳統(tǒng)茶葉研究磨成茶粉,其粒度依利用上之需要有80目~200目﹙其粒徑為180μ至75μ為抹茶粒徑的25~60倍大﹚,縱使目前有部份業(yè)者可將粉茶研磨至300目~400目,其粒徑為50~40μ,是抹茶平均粒徑的13~16倍大,乃無法懸浮在熱水,久置即產生沉淀;此即為抹茶與粉茶*差異處,因此粉茶以供作加工食品之配料為主,在日本已成功的應用在茶葉餅干、茶葉蛋糕、茶冰淇淋的制作,且已商業(yè)化生產。茶改場亦已利用國產研磨機具,開發(fā)利用旋風分離研磨技術制造粉茶,其粒度大小由80目~200目,可依需要由調節(jié)入風口大小及旋風力而得,其技術已轉移予有興趣開發(fā)粉茶多元化食品的業(yè)者,目前在市面上已可見到茶面條、茶餃子皮、茶蛋糕、茶面包、茶饅頭、茶米糕等以粉茶調制的糕點食品。

抹茶及其制法

“抹茶”是由“碾茶”利用石磨磨成之粉狀物,其粒徑通常為1~20微米﹙萬分之一公分﹚,大部份的粒徑在3微米以下,于超微粉碎,目前產制抹茶的國家僅有日本而已,其相當產制之抹茶主要供應日粉茶道﹙抹茶道﹚之用。抹茶價位極高,一般茶葉﹙煎茶、玉露茶等﹚在日本零售價是以百公克為計算單位,而抹茶是以十公克為計價單位。但因抹茶主要使用于茶道,因此消費量并不大,近年來日本國內碾茶﹙抹茶之原料茶﹚的年產量約800公噸,而茶葉總年產量約8萬5千公噸至9萬公噸﹙煎茶為主﹚,碾茶產量約占總茶葉產量1%左右,因為僅供特殊用途,雖然售價極高,每年仍維持一定產量。

碾茶的制造非常講究茶菁原料品質,茶園必須特別注意肥培管理,每年僅利用春茶制作,且在茶芽生長期間,必須搭設棚架,利用稻舉遮蓋,降低日照使茶芽葉綠素含量增加,茶葉呈現(xiàn)濃綠色,兒茶素類﹙苦澀味成份﹚含量降低,安基酸﹙甘味成份﹚含量增加,提高茶葉的甘味;遮蓋方式為;在茶芽展開1~2葉時遮光率60%~70%,經7~10天茶芽展至3葉時加厚稻槁的厚度,使遮光率達到95%~98%,從遮蓋開始,約三星期即可采摘茶芽供制碾茶。

一般蒸青綠茶﹙煎茶、玉露茶﹚之制造過程為: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花費許多時間在揉捻形成的過程;而碾茶的制造僅有蒸青及干燥兩個步驟,但蒸青后干燥前必須將蒸青葉以冷風吹散冷卻去除表面水份,再進行干燥。干燥機﹙室﹚的構造亦有其特殊要求,一般長10~15公尺,寬1.5~2公尺,高2.5~4.5公尺,隔為二層,下層初干,中央溫度為攝氏130~150度,出口溫度為攝氏90~100度;上層再干,中央溫度為攝氏90~110度,出口溫度為攝氏80~100度。由干燥機﹙室﹚干燥出來的碾茶,其葉部含水量約10%﹙極易壓碎﹚梗部含水量50%~55%﹙尚有韌性不易折斷﹚經過梗葉分離機可輕易的將梗、葉分離,篩出之碎葉,再以一般干燥機以約攝氏60度之熱風干燥10分鐘,即為粗制碾茶;粗制碾茶經風選機去除黃片,再經切斷機切成0.3~0.5公分之碎片即為碾茶。碾茶以石磨超微粉碎即為抹茶,平均粒徑為3μ﹙微米﹚,一般細菌的大小為1μ,可見抹茶是超微的粉狀物,可懸浮在熱水中,不沉淀,因此可供抹茶道以茶筅點茶,呈現(xiàn)鮮綠的茶湯,久置亦無水痕﹙無沉淀現(xiàn)象﹚。

來源:茶藝師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709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