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福鼎那里有手工拿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民國時泰順此地是溫州重要產茶區(qū),悠悠商道造就百年名茶

泰順是中國茶葉之鄉(xiāng),制茶歷史悠久。清末民國時期,泰順南部古道邊的五里牌、彭溪、富垟等村設有多家茶行,經營錫紅茶及泰順黃湯、香菇寮白毫茶等名茶,遠銷福州、上海、天津、新加坡等地,開辟一條早期泰順茶商的商貿之路。那時村落中的宮廟、宗祠等被用作制茶、揀茶場所,茶商南來北往,人們在品茶交流的愉悅氛圍中完成茶葉交易。其間,有名茶由來的傳奇故事,有茶商協(xié)助建飛虹橋以連通商道的義舉,有茶商帶領鄉(xiāng)民御敵的英風,也有獨屬于那個年代的茶文化風情。


▲民國時泰順彭溪一帶的茶行及商道簡易示意圖

串聯于古道上的茶行

泰順縣山巒連綿,水凈氣清,氣候溫和,常年云霧縹緲,雨露豐沛,滋養(yǎng)出香高味醇的茶葉。崇禎六年《泰順縣志·貨之屬》中記載茶葉:“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竅獨佳?!笨梢?,在明朝時期泰順茶葉就作為一種商品走俏市場。

泰順茶葉為各地專家交口贊譽則從近代開始,如民國周承湛在《雜譚溫區(qū)茶業(yè)》中寫道:“論品質,泰順為最高。泰順全境是一個山區(qū),當人們踏進這山區(qū)時,就像墮入云霧世界,全境山岑縱橫重疊,自然環(huán)境所賦予它的植茶優(yōu)良條件,使茶葉的先天品質優(yōu)美得多了?!?/p>


周承湛親品云霧仙境中的佳茗,不吝溢美之詞將泰順茶葉評為溫區(qū)最佳。那么多專家紛至沓來,深入山區(qū)調研泰順茶業(yè),是時代風云促成了因緣際會??箲?zhàn)時期,為了管控茶葉等特產,浙江省設立油茶棉絲管理處,將泰順五里牌設為重要據點,派員前來管理茶廠。

彭溪鎮(zhèn)五里牌村東至福鼎蘇家山五里,西距泰順玉塔五里,南離福鼎疊石五里,北達泰順彭溪村五里,由此得名“五里牌”,亦因與閩界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獨特地理優(yōu)勢,在清末民國時期成為重要茶葉生產貿易區(qū)。那時五里牌未通電話、未設郵局,距離羅陽縣城約130里,而到平陽橋墩門(今屬蒼南縣)只有約70里,郵電投遞主要靠橋墩門轉達。再則彭溪一帶有不少家族是平陽移民,歷史地理民俗上的親近感,使得他們與平陽茶商貿易頻繁。著名制茶與茶葉審評專家陳觀滄曾在浙江省油茶棉絲管理處任技術員,他在一篇《浙江溫紅之著煤》中寫道:“浙江紅茶分布于溫處區(qū),以平陽泰順為主要產地?!?/p>


陳觀滄文章標題中的“溫紅”指溫州紅茶,也包含泰順紅茶。彭溪有不少姓氏從閩南遷徙過來,受閩地風俗影響,愛喝紅茶。民國時,五里牌茶農主要制作兩種紅茶,一名土紅,可能是農家晾曬揉捻而成的粗制紅茶;另一種是精制紅茶,名喚“錫紅”,省油茶棉絲管理處的技術員點評錫紅茶“制造程序完備,發(fā)酵得當,葉質鮮嫩,已可與祁紅(祁門紅茶)媲美,售價亦高?!边@是相當高的評價,要知道祁門紅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有“紅茶皇后”之譽,錫紅卻可以與其相提并論。只可惜當時茶農資金薄弱,設備簡陋,錫紅產量不多,技術員為此呼吁政府能為五里牌茶農提供制茶設備貸款。如今過去八十多年,泰順人已經幾乎無人知道曾有“錫紅”這樣的優(yōu)質茶,據玉塔茶場職員猜測,錫紅之名的由來,或許是五里牌一帶產的茶毫紅中帶白,猶如一根錫絲。


盡管設備簡陋,但五里牌制作紅茶的技術還是受到專家肯定的。1940年《浙江農業(yè)》刊載古文亨的文章《溫紅改良之必要途徑》:“(溫紅)產量最多之處為泰順五里牌一帶及平陽之南港……制造技術較進步之處,亦當首推泰順之五里牌一帶,其他各處則甚粗放?!?

看來,五里牌的紅茶在民國時期的溫州,不論是規(guī)模產量,還是技術品質,都是處于領先位置。據民國《浙茶通訊》報道,截至1940年7月,泰順境內茶廠在省油茶棉絲管理處核準登記的有九家,分別為五里牌的洪元、乾泰、福源,彭坑(彭溪村)的鐘萬利,富垟的林源興,雅陽官口垅的何日升,南溪的永和春,下橋的復春、春生。


在九家茶廠中,單單五里牌就占據三席,若再加上彭溪村、富垟村,在今彭溪鎮(zhèn)境內的茶廠就占了泰順的“半壁江山”。當然,也可能是受當時歷史條件所限,有些彭溪之外的茶廠還未申請登記,又或是因某些茶廠規(guī)模較小,尚未合格。但不管如何,憑此已經足以說明五里牌是當時泰順乃至溫州的重要的產茶區(qū)。

細究九家茶廠坐落的位置,會發(fā)現它們是以五里牌為中心,如同串聯于同一條古道上的幾顆明珠。在五里牌村北面原有一座巨大的石拱門,是當年防敵御寇的關隘。據說,關隘還有另外一個功用,關隘東北面斜坡俯沖而下,村民認為村中風水會如溪瀑一般奔瀉而下,就筑此拱門鎮(zhèn)住風水。


關隘遺址外有一條三岔古道,一條進入村內,一條北上經過官口垅的何日升茶廠、南溪(今泗溪鎮(zhèn)南溪村)的永和春茶廠、泗溪下橋的復春、春生茶廠,去往羅陽縣城;一條往東北途經彭溪鐘萬利茶廠、富垟林源興茶廠,去往橋墩門等地。泰順茶商將茶葉挑到橋墩門,再轉運到鰲江碼頭,裝貨上船,銷往各地。那時,關隘外的古道的商客挑夫來往不絕,這其中就有來五里牌收購茶葉的平陽茶商。

于是,在這個今天看來崎嶇偏僻的岔道邊先后開設林氏、陳氏、葉氏三家旅館,為北上東去的商客提供棲息之所,此地得名“雙棲路”。


洪禧記的揀茶風情與商貿路

關隘遺址南面有條進村的石階,原是五里牌古街,一直延伸至古戲臺旁,以前開有南貨店、糕餅店、豆腐店等。走下石階,通過石橋,見古街左邊有座殘舊的古民居,看木板門窗的樣式就知是家舊式的雜貨店。聽村民說,民國時期這里有家“洪禧記”(一作“洪葉記”)茶行,是當地大老板洪昭翠開辦的,“洪禧記”或許就是“洪元”茶廠。洪昭翠一家在當時村里算是較有文化修養(yǎng)的,他的哥哥洪昭鐫是貢生,洪昭議是國學生,洪昭瓶是庠生。洪昭翠本人職名“洪文英”,可見是有職銜的人物,他的閱歷見識培植商賈的人格素養(yǎng),他的交往人脈又拓寬生意門路。


洪禧記主營紅茶,也生產銷售綠茶、白茶、黃湯等,除了自制茶葉外,也對外收購毛茶。每年新茶上市的季節(jié),洪禧記每日都加班加點地制茶,職工對毛茶進行嚴格篩選。他們采用六種孔隙不同的篾篩過濾,第一次將毛茶放入大孔篾篩搖晃幾下,細嫩的茶葉順著縫隙落在下面,留在篾篩上面的粗葉另外放一堆,這是次等茶葉。之后,再將初次過濾的茶葉依次用逐級遞減的小孔篾篩過濾,到第六個小孔篾篩過濾出的茶葉就是最優(yōu)等的茶葉。


若是要求再高些,還會用風選機扇下。風選機與農家的米扇相似,下端開有三個漏斗口。職工在漏斗口下擺放籮筐,將茶葉倒入風選機頂端的大漏斗里,手搖風車,緊實的茶葉略重,風扇得不遠,從第一個漏斗口落下來。而粗葉、粉末輕飄飄的,則被扇到最外面。


篩選過的毛茶還殘留雜質粗葉,需手工揀茶。平時洪禧記固定的師傅、長工只有幾十人,但到了揀茶時期,要臨時請幾百個女工揀茶。茶葉堆積如山,且品種繁多,需要很大的晾曬場地,五里牌戲臺也常被用作揀茶場所。戲臺左右二樓的雅坐,這時換上了板凳、篾篩、茶堆。幾百個女工揀茶,這是鄉(xiāng)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她們低頭對著茶葉堆,用手指輕柔地剔除粗梗、黃葉、雜質及發(fā)霉的葉子,以確保茶葉品質。她們偶爾抬頭漫不經心地說幾句話,或者張家長李家短地說笑幾句,歡聲笑語溢滿街頭巷尾。

在泰順有很多描寫女工揀茶的歌謠,如有首《揀茶歌》:

四月揀茶立夏天,揀茶茶妹在旁邊。

莫講揀茶有錢用,茶妹揀茶賺大錢。

那個年代鄉(xiāng)村工廠稀少,女工能找到這樣一份輕松工作,自然很開心,有的女子為了爭得揀茶資格,還提前自帶板凳占位置。有些姑娘一邊忙活著,一邊偷瞟一眼心儀的小伙子,有首《揀茶歌》就是描寫這可愛又詼諧的一幕:

五月揀茶菖蒲花,揀茶茶妹真貪花。

雙眼踏在茶房底,斜眼觀郎手揀茶。

莫說《揀茶歌》只是村姑唱念的俚歌民謠,就連文人墨客也喜歡到揀茶場所逛逛,吟幾首茶詩。如清代雅陽秀才歐光華就寫了八首《揀茶詞》,其中一首是:

到門珠翠影交加,入座分來雀舌茶。

吩咐麗人需著意,殷勤剔選莫嘔啞。

這描寫一位姑娘剛步入揀茶場所,就看到滿院珠光翠影。她悄悄入座,分來一堆茶葉剔選。斯文厚道的她,吩咐身邊的女孩悉心揀茶,莫要交頭接耳。


揀茶場所中,不僅有年輕女孩,還有中老年婦人,有的還是母女齊上陣。歐光華在另一首《揀茶詞》中寫道:

盈盈十五小嬌娃,一種豐姿最足夸。

卻向阿娘身伴坐,偷閑時整鬢邊花。

這是一位嬌羞的小女孩伴在母親身邊揀茶,愛美的她時不時地整理一下鬢邊的花飾。

詩歌照見了時代的背影,可以想見,晚清時期泰順彭溪、雅陽一帶鄉(xiāng)村已經逐漸出現茶廠規(guī)?;撇璧氖r。倘若僅僅只是茶農自產自銷,怎會出現歐光華筆下的那種熱鬧的揀茶風情呢?

洪禧記茶葉遠銷外地,那時沒有足夠的塑料膜與瓶罐,為了保證長途挑運茶葉不至于破碎變質,他們采用一種簡單實用的土方法,用篾片編著一片片箬葉,再平鋪于木箱的底層與四壁,這類似于現代包裝箱的泡沫隔層。茶葉放置其中,既密封保質,又能防震。


洪禧記生意紅火之時,每批要運送約二十箱茶葉,請上四十個挑夫,每兩人抬著一箱茶葉,并派一兩個心腹伙計押運。挑夫們抬著箱子沿著古道途經彭溪、富垟、分水關等地,到達橋墩門,挑夫卸下箱子后即可原路返回五里牌。伙計則要雇幾輛手推車將箱子運送到鰲江碼頭,再裝貨上船,運往到上海、天津、營口等地銷售。據《浙茶通訊》記載,五里牌洪元茶廠有段時期購進毛茶209擔,已成箱數144擔。

洪禧記在上海等地頗有聲譽,若是出差的員工在上海遇到生活困難,當地老板會熱心幫助。村民回憶說,洪昭翠從42歲開始大發(fā)財,按此推算他的洪禧記茶行在民國初期就開始起步,到抗戰(zhàn)時期,洪昭翠已是縱橫商海二十余年的老手,在福鼎貫嶺、平陽橋墩門開有分號。他在五里牌銀鋪村山頂上建了一座堅固土樓,用于儲蓄家財與物資。

歪打正著的“黃湯”名茶

洪禧記經銷的茶葉有當時聞名遐邇的“黃湯”。有關于黃湯的由來眾說紛紜,泰順民間有種傳說,古時平陽北港、橋墩門等地的茶商來泰順收購毛茶,回程要走過崎嶇漫長的古道,經常會遇到陰雨天氣,茶葉被淋濕。辛苦挑來的茶葉他們不舍丟棄,就把潮濕的毛茶攤開晾干,重新烘焙,茶色變黃。這樣二次加工的黃茶不想歪打正著,品質更勝一籌,茶的湯色橙黃透明,香味清芬鮮醇,深受天津等地茶客的喜愛,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利潤可觀。于是,平陽、泰順等地茶商開始批量制作黃湯,不斷改進技藝,黃湯聲名愈著,據說乾嘉年間被列為貢茶,還出口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民國《浙茶通訊》記載五里牌除了紅茶之外,“尚有土名黃茶一種?!庇终f“此處茶商,來自平陽。設廠制造,非是長期性質。他們拿了帳薄,背了一支秤,隨時隨地,可以收制?!碑斈昶疥柌枭炭粗刑╉槂?yōu)質的茶葉,到五里牌收購大量毛茶。盡管泰順民間的黃湯傳說沒有確證,但還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中國名茶志》記載:“溫州黃湯產于浙南的泰順、平陽、瑞安、永嘉等地,品質以泰順東溪和平陽北港的最好?!爆F在,彭溪鎮(zhèn)玉塔村畬民李宗楷是泰順“黃湯茶制作技藝”傳承人,他從父親李思插那里學到這門手藝,而李思插十幾歲時就跟爺爺學習黃湯制茶技術??梢韵胍?,在清末民國時期,彭溪一帶的黃湯制作工藝已較為成熟。李思插的爺爺制作的黃湯茶,有時會賣給鄰村五里牌的洪禧記,再由茶行統(tǒng)一銷往天津等地。1934年《浙江省建設月刊》刊載溫州區(qū)技術專員王業(yè)調查溫屬茶葉的文字,提到“平陽南北港、泰順五里排(牌)等處……細茶有蓮心旗、槍黃湯等名目?!?/p>


制作黃湯對茶青的品質要求極高,茶樹不能放化肥,以免葉子過于茂盛肥厚。每年清明前后,摘取茶樹上一葉一芯,拿回家晾上兩三小時。之后,制作人將茶葉放入通紅的熱鍋中,頓時茶葉滋滋地冒著白氣,伸手有節(jié)奏地揚抖翻動茶葉。十分鐘后,茶葉均勻殺透,水分發(fā)散,出鍋堆悶。然后再把整堆茶葉攤開晾干。


接下來就要進行烘焙,制作人有特制的圓形焙籠,四周編織篾片,頂端為覆鍋形的篾蓋。焙籠底下放置鐵鍋,加炭生火,不一會兒,焙籠就暖烘烘的。制作人用紗布把茶葉包裹起來,放于焙籠頂端烘,紗布中的茶梗、茶葉漸漸被烘黃。

之后,再以同樣的方法復悶、復烘。茶葉出籠冷卻后,再次將茶葉平攤于焙籠上烘,每隔一段時間翻動一下茶葉,使茶葉顏色均勻。烘到一定時候,制作人拿起一兩根茶葉聞一下,芬芳中已無水分味道,手指輕捻一下,脆脆的茶葉瞬時變成粉末。這時,就可以包裝儲藏了。

上好的泰順黃湯有“三黃”的特征:一是茶葉條形緊實,通體金黃;二是茶葉用開水泡開后,精華畢出,凝成橙黃誘人的湯色;三是茶葉在水杯中漸漸舒展開來,葉底嫩黃可愛。品茶者端起茶杯,頓感一股濃郁芬芳滿溢而來,輕呷一口,舌齒生香。溫滑的茶水緩緩流入心間,暖心舒胃,其濃淡相宜的芳香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鐘萬利”茶行助建飛虹橋

從五里牌村關隘遺址外的古道出發(fā),循著洪禧記昔日的商路,往東北行至彭溪村,這里曾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茶廠——鐘萬利。這個名載民國《浙茶通訊》的茶廠,至今還留在村民的記憶中。鐘姓村民說,鐘萬利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清朝后期,始創(chuàng)人鐘德祉身材魁偉,為人剛直忠厚,一諾千金,授職迪功郎。起初,鐘德祉以種植販賣靛青起家,經常去往福州,發(fā)現市場上茶葉緊俏,而家鄉(xiāng)最不缺的就是好茶。他回鄉(xiāng)后,在新厝內房屋開了一家茶館,請專業(yè)品茶師坐堂,舉辦類似于“品茶沙龍”的活動,吸引各地茶農的目光。茶農將自制的茶葉挑到茶館,品茶師取樣聞一下茶香,再泡茶品鑒。之后,品茶師在憑條上寫上茶葉的等級、價位,蓋上“鐘萬利記”的印章,交于茶農到會計處領錢。

鐘萬利茶行將收購的毛茶揀選后,用泰順竹紙包裹,裝入箱子。挑夫挑著箱子,途經車頭、富垟,過福鼎等地,發(fā)往福州,有些優(yōu)質白茶還遠銷新加坡等地。每次發(fā)貨約18擔左右,每擔100斤,一般箱子上加蓋“鐘萬利記”印章的,在福州茶葉市場可以享受免檢待遇。浙江油茶棉絲管理處技術員統(tǒng)計,鐘萬利茶廠有段時期購進毛茶數117擔,已成箱數116箱,由此可見這是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茶廠。


挑夫挑貨,必經村頭矴步及富垟等地,但每逢春夏雨季,溪水暴漲,難以渡河。民間傳言,福鼎財主陳鏞有次途經彭溪矴步,險些被洪水沖走,他發(fā)愿建橋。但建橋工程需要當地人主持,鐘德祉等人覺得這是利己利民的好事,就帶頭捐資支持,督工造橋。石拱橋于光緒庚辰年(1880)竣工,橫跨溪澗,狀如飛虹,取名“飛虹橋”。歲月滄桑,彭溪村很多橋梁都先后消逝于洪水中,唯獨飛虹橋堅固如初,風華依然,它在漫長的時光里連通起浙閩的茶商之路,一擔擔泰順茶從這里出發(fā),運往山南海北。


清末有位秀才說鐘德祉:“常作客浮梁,販箊茶赴閩,所謀無不利?!蔽闹械摹肮z”指煙葉,“浮梁”是江西景德鎮(zhèn)市浮梁縣,素有“茶都”之稱,可見鐘德祉還把煙茶生意做到了江西,他在福州更是無往不利、一本萬利,是以給茶行起一個吉利的名稱“鐘萬利”。后來,鐘家在彭溪村過溪建造前后兩堂,后堂住人,前堂的8榴房屋則用來開辦茶行,房屋的一層地面鋪設木板,中間隔空透氣,這樣可以避免茶葉受潮變質。一直到民國后期,鐘德祉子孫幾代都經營這家商號,家中的谷籮等生活用具都會印上“鐘萬利”名號。


有茶則靈的香菇寮

據村民說,當地名茶——香菇寮白毫茶曾掛靠“鐘萬利”的商號外銷,此茶采自彭溪鎮(zhèn)香菇寮村獨有的香若幽蘭、毛白似銀的茶樹嫩葉精制而成。

清朝雍正年間,鐘氏遷居香菇寮村開基墾荒。相傳,有位鐘姓先祖無意間發(fā)現山坡上有幾株大茶樹葉白若雪,即使在月夜也分外惹眼,就采擷芽尖,放在院中晾曬。用這茶葉泡水,芳香悠悠。村民對這種茶葉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僅有的幾株茶樹產量稀少,就采用壓條分叢法繁殖新株。


香菇寮白毫茶是泰順歷史悠久的名茶,現在彭溪的鐘國偉是綠茶炒制技藝(香菇寮白毫)的代表性傳承人。制作此茶工藝繁瑣,每年清明前后,采擷香菇寮白毫茶樹上細嫩的一芽二葉,經過殺青、揉捻、初烘、做條、復烘、悶焙等工序精工細致而成。制好的茶葉條形苗秀,色澤青翠,白毫微露。用開水沖泡時,茶葉如細小的筆毫不約而同地豎立起來,品茶者湊近深吸一口香氣,筆毫仿佛是被吸走精氣一般,懶洋洋地歪斜開來。


有一首《泰順香菇寮白毫》寫道:

茶山春至玉芽萌,皎皎渾如綻雪英。

伴得樹煙隨吐納,擷來葉露供煎烹。

碧湯沉影銀毫立,瑤盞浮光蕙馥盈。

閑酌云腴塵慮散,幾分溫婉慰心平。

因品質優(yōu)良,香菇寮白毫茶在浙江省歷次名茶評比中多有斬獲,更在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中榮獲“國際名茶”金獎,有專家點評此茶“白毫顯露,香似蘭花,清湯綠芽,味甘醇厚”。


香菇寮這座普通偏僻的山園因茶而靈,又因茶而名,自2015年開始每年三月,省市茶葉專家不辭辛勞,乘車環(huán)繞崎嶇盤旋的山路,到山頂參加“香菇寮白毫茶博覽會”。那七棵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白毫茶母株還靜靜地守在山坡上,由它們枝葉分出來扦插繁殖出的新苗已然漫山遍野。每年三月,茶葉吐露白色的新芽,一眼望去就如層層雪花。那七棵茶樹母株相依相偎,斜靠雕欄,像和藹的母親一樣慈愛地望著山坡間千樹萬枝的蓬勃長勢。


“林日興”茶行等商戶

除了鐘萬利外,清朝時期的彭溪村還有其他實力不俗的茶商。如陳大象(號宗光)早年在村里一家雜貨店學做生意,中年后自立門戶,到福州等地販賣茶葉致富,又“貿易于吳會間,獲利倍蓰”,他援例成為貢生。殊為難得的是,陳大象富有擔當精神,咸豐辛酉年,平陽金錢會起義軍滋擾泰順八都等地,他與兒子陳式芽等人首倡聯甲,帶領鄉(xiāng)兵日夜防堵敵人,保衛(wèi)一鄉(xiāng)安全,他們父子由此受到朝廷嘉獎。他望重鄉(xiāng)里,縣官來彭溪辦案會請他協(xié)助,知縣題贈給他匾額“耆德可風”。


那時,茶葉已成為彭溪部分村民的主要產業(yè)。如鐘德諧做洋煙生意虧耗家財后,她的妻子林氏每日勤勞紡織,將出售紡織品所得的錢財供給丈夫,用于開墾茶園。鐘德諧號“協(xié)園”,含有妻子協(xié)助耕種茶園之意。他們自制的毛茶可以售給鐘萬利等茶行,這是一筆不菲的家庭收入。

循著當年鐘萬利的商路舊跡,過飛虹橋,東行至富垟村,這里在民國時有“林源興”茶廠。但在村民的記憶中,村里以前有家茶行名喚“林日興”。兩者名稱僅差一字,可能就是同一家經營的。

林日興的創(chuàng)辦人林致衍善于制茶品茶,他在林氏宗祠設立收購站,向附近茶農采購茶青,加工茶葉則在楊府爺宮。他主要經營紅茶、黃湯、旗青等,茶葉深受天津、溫州茶商的青睞,有長期的銷貨訂單。他的商貿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與洪禧記、鐘萬利相似的路線,在富垟楊府爺宮邊上就有一條去往橋墩門方向的古道;二是挑運工往相反的北面方向走,途經五里牌、泗溪、筱村等地,到達百丈換水路運貨。新中國成立后,林致衍從事中茶技師的工作,為當地供銷社品評茶葉。


玉塔茶場的興起

彭溪這個在清朝民國時期茶業(yè)繁榮的地方,在新中國成立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1959年11月,當地民眾創(chuàng)立“地方國營泰順縣玉塔茶場”。玉塔群山簇擁,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早晚都有云霧彌漫,擁有得天獨厚的的產茶環(huán)境。然而,在舊社會由于勞動力缺失,大片的“不毛之地”未開墾,村民生活困苦,那時流傳著幾句俗語:“玉塔高山頭,荒野使人愁。誰人到此處,一生一世不出頭?!?/p>


在新時代的感召下,玉塔茶場職工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興辦茶場,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在山嶺插上“開荒種茶”的旗幟,期望從腳下的荒土中掘出“黃金”來,一邊歡快地揮動著鋤頭,一邊斗志昂揚地唱著歌謠:“玉塔高山頭,玉石當門樓。誰人得了去,黃金論擔不論頭?!彼麄儍H用一年多的時間,就開墾出水平梯式茶園2040余畝,育苗34畝,引進梅占、毛蟹、大葉、烏龍等優(yōu)良茶樹品種。

職工們勤儉辦廠,在“以短養(yǎng)長,以長養(yǎng)短”的方針指引下,大力發(fā)展畜牧生產與多種經營。他們養(yǎng)殖山羊、耕牛、毛豬、雞鴨等;在茶園中輪流套種蕃薯、黃豆、蔬菜、果樹、花生等,甚至還有名貴藥材白術。

他們是種茶、制茶能手,有時也要充當燒窯工、瓦工、木工的角色。沒有蓋宿舍飯廳的磚瓦,他們就夜以繼日地辦窯燒制;沒有建造房間的木板,他們就到四十里外的梧村鋸板……沒多久,玉塔茶場面貌煥然改觀,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63年,溫州選派13名知識青年到玉塔茶場插隊落戶。1970年至1977年又有先后4批數十名泰順知青在茶場長期勞動。他們與當地職工同吃同住,一起開荒種茶、砌造茶墈、采茶制茶、養(yǎng)畜種菜,至今玉塔茶場還有一面“知青墻”。他們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這片熱土上,澆灌出一棵棵茁壯成長的茶樹。當今人步入玉塔茶場,從山腳到山頂,目之所及都是層層疊疊、螺旋而上的蒼茂茶園,恰似高可摩霄、青翠無際的綠色塔林,會由衷地感嘆人力的偉大。

除了傳承傳統(tǒng)制茶工藝外,玉塔茶場重視學習先進生產技術,購置齊全的茶葉生產設備,設有初制和精制生產流水線?,F在茶場主打“三杯香”品牌,三杯香屬于炒青綠茶,香高味醇,經久耐泡,有“頭泡香高,二泡香濃,三泡清香猶存”之說。三杯香暢銷全國各地,被列為浙江省優(yōu)質地方名茶,是北京人民大會堂長期特供茶。


回顧玉塔茶場開荒種茶的歲月,它造就的不僅是芬芳優(yōu)質的名茶,還有催人奮進的可貴精神。那玉塔茶山腳下清末民國時期的悠悠茶商古道,同樣令人浮想聯翩、蕩氣回腸,如今泰順人躊躇滿志,以更為開闊的視界,繼續(xù)發(fā)展茶業(yè)經濟,打響名茶品牌,拓寬商貿之路。

陳能雄/文

來源:文者心畫,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悠悠商道造就百年名茶,民國時泰順此地是溫州重要產茶區(qū)

泰順是中國茶葉之鄉(xiāng),制茶歷史悠久。清末民國時期,泰順南部古道邊的五里牌、彭溪、富垟等村設有多家茶行,經營錫紅茶及泰順黃湯、香菇寮白毫茶等名茶,遠銷福州、上海、天津、新加坡等地,開辟一條早期泰順茶商的商貿之路。那時村落中的宮廟、宗祠等被用作制茶、揀茶場所,茶商南來北往,人們在品茶交流的愉悅氛圍中完成茶葉交易。其間,有名茶由來的傳奇故事,有茶商協(xié)助建飛虹橋以連通商道的義舉,有茶商帶領鄉(xiāng)民御敵的英風,也有獨屬于那個年代的茶文化風情。

▲民國時泰順彭溪一帶的茶行及商道簡易示意圖

串聯于古道上的茶行

泰順縣山巒連綿,水凈氣清,氣候溫和,常年云霧縹緲,雨露豐沛,滋養(yǎng)出香高味醇的茶葉。崇禎六年《泰順縣志·貨之屬》中記載茶葉:“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竅獨佳。”可見,在明朝時期泰順茶葉就作為一種商品走俏市場。

▲崇禎六年《泰順縣志》記載茶葉

泰順茶葉為各地品茶專家交口贊譽則從近代開始,如民國周承湛在《雜譚溫區(qū)茶業(yè)》中寫道:“論品質,泰順為最高。泰順全境是一個山區(qū),當人們踏進這山區(qū)時,就像墮入云霧世界,全境山岑縱橫重疊,自然環(huán)境所賦予它的植茶優(yōu)良條件,使茶葉的先天品質優(yōu)美得多了?!?/p>

▲民國報刊贊美泰順茶葉在溫區(qū)品質最高

周承湛親品云霧仙境中的佳茗,不吝溢美之詞將泰順茶葉評為溫區(qū)最佳。那么多專家紛至沓來,深入山區(qū)調研泰順茶業(yè)狀況,是時代風云促成了因緣際會??箲?zhàn)時期,為了管控茶葉等特產,浙江省設立油茶棉絲管理處,將泰順五里牌設為重要據點,派員前來管理茶廠。

▲民國報刊記載浙江省油茶棉絲管理處

將五里牌設為據點

彭溪鎮(zhèn)五里牌村東至福鼎蘇家山五里,西距泰順玉塔五里,南離福鼎疊石五里,北達泰順彭溪村五里,由此得名“五里牌”,亦因與閩界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獨特地理優(yōu)勢,在清末民國時期成為重要茶葉生產貿易區(qū)。那時五里牌未通電話、未設郵局,距離羅陽縣城約130里,而到平陽橋墩門(今屬蒼南縣)只有約70里,郵電投遞主要靠橋墩門轉達。再則彭溪一帶有不少家族是平陽移民,歷史地理民俗上的親近感,使得他們與平陽茶商貿易頻繁。著名制茶與茶葉審評專家陳觀滄曾在浙江省油茶棉絲管理處任技術員,他在一篇《浙江溫紅之著煤》中寫道:“浙江紅茶分布于溫處區(qū),以平陽泰順為主要產地?!?/p>

▲彭溪鎮(zhèn)五里牌老街

陳觀滄文章標題中的“溫紅”指溫州紅茶,也包含泰順紅茶。彭溪有不少姓氏從閩南遷徙過來,受閩地風俗影響,愛喝紅茶。民國時,五里牌茶農主要制作兩種紅茶,一名土紅,可能是農家晾曬揉捻而成的粗制紅茶;另一種是精制紅茶,名喚“錫紅”,省油茶棉絲管理處的技術員點評錫紅茶“制造程序完備,發(fā)酵得當,葉質鮮嫩,已可與祁紅(祁門紅茶)媲美,售價亦高?!边@是相當高的評價,要知道祁門紅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有“紅茶皇后”之譽,錫紅卻可以與其相提并論。只可惜當時茶農資金薄弱,設備簡陋,錫紅產量不多,技術員為此呼吁政府能為五里牌茶農提供制茶設備貸款。如今過去八十多年,泰順人已經幾乎無人知道曾有“錫紅”這樣的優(yōu)質茶,據玉塔茶場職員猜測,錫紅之名的由來,或許是五里牌一帶產的茶毫紅中帶白,猶如一根錫絲。

▲泰順玉塔茶場產的紅茶,茶毫中帶有銀白色,如錫絲

盡管設備簡陋,但五里牌制作紅茶的技術還是受到專家肯定的。1940年《浙江農業(yè)》刊載古文亨的文章《溫紅改良之必要途徑》:“(溫紅)產量最多之處為泰順五里牌一帶及平陽之南港……制造技術較進步之處,亦當首推泰順之五里牌一帶,其他各處則甚粗放?!?/p>

▲1940年《浙江農業(yè)》記載五里牌紅茶產量較多,制造技術較進步

看來,五里牌的紅茶在民國時期的溫州,不論是規(guī)模產量,還是技術品質,都是處于領先位置。據民國《浙茶通訊》報道,截至1940年7月,泰順境內茶廠在省油茶棉絲管理處核準登記的有九家,分別為五里牌的洪元、乾泰、福源,彭坑(彭溪村)的鐘萬利,富垟的林源興,雅陽官口垅的何日升,南溪的永和春,下橋的復春、春生。

▲民國《浙茶通訊》登記的泰順茶行

在九家茶廠中,單單五里牌就占據三席,若再加上彭溪村、富垟村,在今彭溪鎮(zhèn)境內的茶廠就占了泰順的“半壁江山”。當然,也可能是受當時歷史條件所限,有些彭溪之外的茶廠還未申請登記,又或是因某些茶廠規(guī)模較小,尚未合格。但不管如何,憑此已經足以說明五里牌是當時泰順乃至溫州的重要的產茶區(qū)。

細究九家茶廠坐落的位置,會發(fā)現它們是以五里牌為中心,如同串聯于同一條古道上的幾顆明珠。在五里牌村北面原有一座巨大的石拱門,是當年防敵御寇的關隘。據說,關隘還有另外一個功用,關隘東北面斜坡俯沖而下,村民認為村中風水會如溪瀑一般奔瀉而下,就筑此拱門鎮(zhèn)住風水。

▲五里牌關隘遺址關隘遺址

外有一條三岔古道,一條進入村內,一條北上經過南溪(今泗溪鎮(zhèn)南溪村)的永和春茶廠、泗溪下橋的復春、春生茶廠,去往羅陽縣城;一條往東北途經彭溪鐘萬利茶廠、富垟林源興茶廠,去往橋墩門等地。泰順茶商將茶葉挑到橋墩門,再轉運到鰲江碼頭,裝貨上船,銷往各地。那時,關隘外的古道的商客挑夫來往不絕,這其中就有來五里牌收購茶葉的平陽茶商。

▲往泗溪方向的古道,上面以前有林氏旅館

于是,在這個今天看來崎嶇偏僻的岔道邊先后開設林氏、陳氏、葉氏三家旅館,為北上東去的商客提供棲息之所,此地得名“雙棲路”。

▲古道往下去彭溪村方向,

石墻邊是陳氏、葉氏旅館遺址

洪禧記的揀茶風情與商貿路

關隘遺址南面有條進村的石階,原是五里牌古街,一直延伸至古戲臺旁,以前開有南貨店、糕餅店、豆腐店等。走下石階,通過石橋,見古街左邊有座殘舊的古民居,看木板門窗的樣式就知是家舊式的雜貨店。聽村民說,民國時期這里有家“洪禧記”(一作“洪葉記”)茶行,是當地大老板洪昭翠開辦的,“洪禧記”或許就是“洪元”茶廠。洪昭翠一家在當時村里算是較有文化修養(yǎng)的,他的哥哥洪昭鐫是貢生,洪昭議是國學生,洪昭瓶是庠生。洪昭翠本人職名“洪文英”,可見是有職銜的人物,他的閱歷見識培植商賈的人格素養(yǎng),他的交往人脈又拓寬生意門路。

▲民國洪禧記茶行

洪禧記主營紅茶,也生產銷售綠茶、白茶、黃湯等,除了自制茶葉外,也對外收購毛茶。每年新茶上市的季節(jié),洪禧記每日都加班加點地制茶,職工對毛茶進行嚴格篩選。他們采用六種孔隙不同的篾篩過濾,第一次將毛茶放入大孔篾篩搖晃幾下,細嫩的茶葉順著縫隙落在下面,留在篾篩上面的粗葉另外放一堆,這是次等茶葉。之后,再將初次過濾的茶葉依次用逐級遞減的小孔篾篩過濾,到第六個小孔篾篩過濾出的茶葉就是最優(yōu)等的茶葉。

▲玉塔茶廠中用于篩選茶葉的六種蔑篩

若是要求再高些,還會用風選機扇下。風選機與農家的米扇相似,下端開有三個漏斗口。職工在漏斗口下擺放籮筐,將茶葉倒入風選機頂端的大漏斗里,手搖風車,緊實的茶葉略重,風扇得不遠,從第一個漏斗口落下來。而粗葉、粉末輕飄飄的,則被扇到最外面。

▲玉塔茶廠中的手動風選機

篩選過的毛茶還殘留雜質粗葉,需手工揀茶。平時洪禧記固定的師傅、長工只有幾十人,但到了揀茶時期,要臨時請幾百個女工揀茶。茶葉堆積如山,且品種繁多,需要很大的晾曬場地,五里牌戲臺也常被用作揀茶場所。戲臺左右二樓的雅坐,這時換上了板凳、篾篩、茶堆。幾百個女工揀茶,這是鄉(xiāng)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她們低頭對著茶葉堆,用手指輕柔地剔除粗梗、黃葉、雜質及發(fā)霉的葉子,以確保茶葉品質。她們偶爾抬頭漫不經心地說幾句話,或者張家長李家短地說笑幾句,歡聲笑語溢滿街頭巷尾。

▲五里牌古戲臺,曾被用作揀茶場所

在泰順有很多描寫女工揀茶的歌謠,如有首《揀茶歌》:

四月揀茶立夏天,揀茶茶妹在旁邊

莫講揀茶有錢用,茶妹揀茶賺大錢

那個年代鄉(xiāng)村工廠稀少,女工能找到這樣一份輕松工作,自然很開心,有的女子為了爭得揀茶資格,還提前自帶板凳占位置。有些姑娘一邊忙活著,一邊偷瞟一眼心儀的小伙子,有首《揀茶歌》就是描寫這可愛又詼諧的一幕:

五月揀茶菖蒲花,揀茶茶妹真貪花

雙眼踏在茶房底,斜眼觀郎手揀茶

▲揀茶老照片(自網絡)

莫說《揀茶歌》只是村姑唱念的俚歌民謠,就連文人墨客也喜歡到揀茶場所逛逛,吟幾首茶詩。如清代雅陽秀才歐光華就寫了八首《揀茶詞》,其中一首是:

到門珠翠影交加,入座分來雀舌茶

吩咐麗人需著意,殷勤剔選莫嘔啞

這描寫的是一位姑娘剛步入揀茶場所,就看到滿院珠光翠影。她悄悄入座,分來一堆茶葉剔選。斯文厚道的她,吩咐身邊的女孩悉心揀茶,莫要交頭接耳。

揀茶場所中,不僅有年輕女孩,還有中老年婦人,有的還是母女齊上陣。歐光華在另一首《揀茶詞》中寫道:

盈盈十五小嬌娃,一種豐姿最足夸

卻向阿娘身伴坐,偷閑時整鬢邊花

這是一位嬌羞的小女孩伴在母親身邊揀茶,愛美的她時不時地整理一下鬢邊的花飾。

▲歐光華的《揀茶詞》

詩歌照見了時代的背影,可以想見,晚清時期泰順彭溪、雅陽一帶鄉(xiāng)村已經逐漸出現茶廠規(guī)模化制茶的盛況。倘若僅僅只是茶農自產自銷,怎會出現歐光華筆下的那種熱鬧的揀茶風情呢?

洪禧記茶葉遠銷外地,那時沒有足夠的塑料膜與瓶罐,為了保證長途挑運茶葉不至于破碎變質,他們采用一種簡單實用的土方法,用篾片編著一片片箬葉,再平鋪于木箱的底層與四壁,這類似于現代包裝箱的泡沫隔層。茶葉放置其中,既密封保質,又能防震。

▲玉塔茶場產的紅茶

洪禧記生意紅火之時,每批要運送約二十箱茶葉,請上四十個挑夫,每兩人抬著一箱茶葉,并派一兩個心腹伙計押運。挑夫們抬著箱子沿著古道途經彭溪、富垟、分水關等地,到達橋墩門,挑夫卸下箱子后即可原路返回五里牌。伙計則要雇幾輛手推車將箱子運送到鰲江碼頭,再裝貨上船,運往到上海、天津、營口等地銷售。據《浙茶通訊》記載,五里牌洪元茶廠有段時期購進毛茶209擔,已成箱數144擔。

洪禧記在上海等地頗有聲譽,若是出差的員工在上海遇到生活困難,當地老板會熱心幫助。村民回憶說,洪昭翠從42歲開始大發(fā)財,按此推算他的洪禧記茶行在民國初期就開始起步,到抗戰(zhàn)時期,洪昭翠已是縱橫商海二十余年的老手,在福鼎貫嶺、平陽橋墩門開有分號。他在五里牌銀鋪村山頂上建了一座土樓,用于儲蓄家財與物資。

▲五里牌銀鋪村,據說林昭翠曾在這里建土樓

歪打正著的“黃湯”名茶

洪禧記經銷的茶葉有當時聞名遐邇的“黃湯”。有關于黃湯的由來眾說紛紜,泰順民間有種傳說,古時平陽北港、橋墩門等地的茶商來泰順收購毛茶,回程要走過崎嶇漫長的古道,經常會遇到陰雨天氣,茶葉被淋濕。辛苦挑來的茶葉他們不舍丟棄,就把潮濕的毛茶攤開晾干,重新烘焙,茶色變黃。這樣二次加工的黃茶不想歪打正著,品質更勝一籌,茶的湯色橙黃透明,香味清芬鮮醇,深受天津等地茶客的喜愛。于是,平陽、泰順等地茶商開始批量制作黃湯,不斷改進技藝,黃湯聲名愈著,據說乾嘉年間被列為貢茶,還出口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泰順黃湯茶

民國《浙茶通訊》記載五里牌除了紅茶之外,“尚有土名黃茶一種?!庇终f“此處茶商,來自平陽。設廠制造,非是長期性質。他們拿了帳薄,背了一支秤,隨時隨地,可以收制?!碑斈昶疥柌枭炭粗刑╉槂?yōu)質的茶葉,到五里牌收購大量毛茶。盡管泰順民間的黃湯傳說沒有確證,但還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民國《浙茶通訊》記載平陽茶商來五里牌收購茶葉《

中國名茶志》記載:“溫州黃湯產于浙南的泰順、平陽、瑞安、永嘉等地,品質以泰順東溪和平陽北港的最好?!爆F在,彭溪鎮(zhèn)玉塔村畬民李宗楷是泰順“黃湯茶制作技藝”傳承人,他從父親李思插那里學到這門手藝,而李思插十幾歲時就跟爺爺學習黃湯制茶技術??梢韵胍姡谇迥┟駠鴷r期,彭溪一帶的黃湯制作工藝已較為成熟。李思插的爺爺制作的黃湯茶,有時會賣給鄰村五里牌的洪禧記,再由茶行統(tǒng)一銷往天津等地。1934年《浙江省建設月刊》刊載溫州區(qū)技術專員王業(yè)調查溫屬茶葉的文字,提到“平陽南北港、泰順五里排(牌)等處……細茶有蓮心旗、槍黃湯等名目。”

▲《中國名茶志》記載泰順黃湯

制作黃湯對茶青的品質要求極高,茶樹不能放化肥,以免葉子過于茂盛肥厚。每年清明前后,摘取茶樹上一葉一芯,拿回家晾上兩三小時。之后,制作人將茶葉放入通紅的熱鍋中,頓時茶葉滋滋地冒著白氣,伸手有節(jié)奏地揚抖翻動茶葉。十分鐘后,茶葉均勻殺透,水分發(fā)散,出鍋堆悶。然后再把整堆茶葉攤開晾干。

▲黃湯茶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宗楷,鐵鍋是用來殺青的

接下來就要進行烘焙,制作人有特制的圓形焙籠,四周編織篾片,頂端為覆鍋形的篾蓋。焙籠底下放置鐵鍋,加炭生火,不一會兒,焙籠就暖烘烘的。制作人用紗布把茶葉包裹起來,放于焙籠頂端烘,紗布中的茶梗、茶葉漸漸被烘黃。

▲制作黃湯的焙籠

之后,再以同樣的方法復悶、復烘。茶葉出籠冷卻后,再次將茶葉平攤于焙籠上烘,每隔一段時間翻動一下茶葉,使茶葉顏色均勻。烘到一定時候,制作人拿起一兩根茶葉聞一下,芬芳中已無水分味道,手指輕捻一下,脆脆的茶葉瞬時變成粉末。這時,就可以包裝儲藏了。

▲泰順黃湯茶葉

上好的泰順黃湯有“三黃”的特征:一是茶葉條形緊實,通體金黃;二是茶葉用開水泡開后,精華畢出,凝成橙黃誘人的湯色;三是茶葉在水杯中漸漸舒展開來,葉底嫩黃可愛。品茶者端起茶杯,頓感一股濃郁芬芳滿溢而來,輕呷一口,舌齒生香。溫滑的茶水緩緩流入心間,暖心舒胃,其濃淡相宜的芳香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泰順黃湯茶,湯色橙黃

“鐘萬利”茶行助建飛虹橋

從五里牌村關隘遺址外的古道出發(fā),循著洪禧記昔日的商路,往東北行至彭溪村,這里曾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茶廠——鐘萬利。這個名載民國《浙茶通訊》的茶廠,至今還留在村民的記憶中。鐘姓村民說,鐘萬利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清朝后期,始創(chuàng)人鐘德祉身材魁偉,為人剛直忠厚,一諾千金,授職迪功郎。起初,鐘德祉以種植販賣靛青起家,經常去往福州,發(fā)現市場上茶葉緊俏,而家鄉(xiāng)最不缺的就是好茶。他回鄉(xiāng)后,在新厝內房屋開了一家茶館,請專業(yè)品茶師坐堂,舉辦類似于“品茶沙龍”的活動,吸引各地茶農的目光。茶農將自制的茶葉挑到茶館,品茶師取樣聞一下茶香,再泡茶品鑒。之后,品茶師在憑條上寫上茶葉的等級、價位,蓋上“鐘萬利記”的印章,交于茶農到會計處領錢。

▲《鐘氏宗譜》記載鐘德祉“常作客浮梁,販箊茶”

鐘萬利將收購的毛茶揀選后,用泰順竹紙包裹,裝入箱子。挑夫挑著箱子,途經車頭、富垟,過福鼎等地,發(fā)往福州,有些優(yōu)質白茶還遠銷新加坡等地。每次發(fā)貨約18擔左右,每擔100斤,一般箱子上加蓋“鐘萬利記”印章的,在福州茶葉市場可以享受免檢待遇。浙江油茶棉絲管理處技術員統(tǒng)計,鐘萬利茶廠有段時期購進毛茶數117擔,已成箱數116箱,由此可見這是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茶廠。

▲彭溪村矴步

挑夫挑貨,必經村頭矴步及富垟等地,但每逢春夏雨季,溪水暴漲,難以渡河。福鼎財主陳鏞發(fā)愿建橋,于是,鐘德祉等人于光緒庚辰年(1880)帶頭捐資支持,督工建造一座橫跨溪澗的石拱橋——飛虹橋。歲月滄桑,彭溪村很多橋梁都先后消逝于洪水中,唯獨飛虹橋堅固如初,風華依然,它在漫長的時光里連通起浙閩的茶商之路,一擔擔泰順茶從這里出發(fā),運往山南海北。

▲彭溪飛虹橋,鐘德祉是造橋首事人之一,橋梁連通茶商之路

清末有位秀才說鐘德祉:“常作客浮梁,販箊茶赴閩,所謀無不利?!蔽闹械摹肮z”指煙葉,“浮梁”是江西景德鎮(zhèn)市浮梁縣,素有“茶都”之稱,可見鐘德祉還把煙茶生意做到了江西,他在福州更是無往不利、一本萬利,是以給茶行起一個吉利的名稱“鐘萬利”。后來,鐘家在彭溪村過溪建造前后兩堂,后堂住人,前堂的8榴房屋則用來開辦茶行,房屋的一層地面鋪設木板,中間隔空透氣,這樣可以避免茶葉受潮變質。一直到民國后期,鐘德祉子孫幾代都經營這家商號,家中的谷籮等生活用具都會印上“鐘萬利”名號。

▲鐘萬利茶行舊址據說在對岸

有茶則靈的香菇寮

據村民說,當地名茶——香菇寮白毫茶曾掛靠“鐘萬利”的商號外銷,此茶采自彭溪鎮(zhèn)香菇寮村獨有的香若幽蘭、毛白似銀的茶樹嫩葉精制而成。

▲香菇寮白毫的母株,老干砍掉后發(fā)出的新枝

清朝雍正年間,鐘氏遷居香菇寮村開基墾荒。相傳,有位鐘姓先祖無意間發(fā)現山坡上有幾株大茶樹葉白若雪,即使在月夜也分外惹眼,就采擷芽尖,放在院中晾曬。用這茶葉泡水,芳香悠悠。村民對這種茶葉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僅有的幾株茶樹產量稀少,就采用壓條分叢法繁殖新株。

▲香菇寮村風光

香菇寮白毫茶是泰順歷史悠久的名茶,現在彭溪的鐘國偉是綠茶炒制技藝(香菇寮白毫)的代表性傳承人。制作此茶工藝繁瑣,每年清明前后,采擷香菇寮白毫茶樹上細嫩的一芽二葉,經過殺青、揉捻、初烘、做條、復烘、悶焙等工序精工細致而成。制好的茶葉條形苗秀,色澤青翠,白毫微露。用開水沖泡時,茶葉如細小的筆毫不約而同地豎立起來,品茶者湊近深吸一口香氣,筆毫仿佛是被吸走精氣一般,懶洋洋地歪斜開來。

▲香菇寮白毫

有一首《泰順香菇寮白毫》寫道:

茶山春至玉芽萌,皎皎渾如綻雪英

伴得樹煙隨吐納,擷來葉露供煎烹

碧湯沉影銀毫立,瑤盞浮光蕙馥盈

閑酌云腴塵慮散,幾分溫婉慰心平

▲香菇寮白毫包裝,有的制成茶餅

因品質優(yōu)良,香菇寮白毫茶在浙江省歷次名茶評比中多有斬獲,更在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中榮獲“國際名茶”金獎,有專家點評此茶“白毫顯露,香似蘭花,清湯綠芽,味甘醇厚”。

▲香菇寮白毫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國際名茶金獎”

香菇寮這座普通偏僻的山園因茶而靈,又因茶而名,自2015年開始每年三月,省市茶葉專家不辭辛勞,乘車環(huán)繞崎嶇盤旋的山路,到山頂參加“香菇寮白毫茶博覽會”。那七棵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白毫茶母株還靜靜地守在山坡上,由它們枝葉分出來扦插繁殖出的新苗已然漫山遍野。每年三月,茶葉吐露白色的新芽,一眼望去就如層層雪花。那七棵茶樹母株相依相偎,斜靠雕欄,像和藹的母親一樣慈愛地望著山坡間千樹萬枝的蓬勃長勢。

▲香菇寮白毫博覽會活動地址

“林日興”茶行等商戶

除了鐘萬利外,清朝時期的彭溪村還有其他實力不俗的茶商。如陳大象(號宗光)早年在村里一家雜貨店學做生意,中年后自立門戶,到福州等地販賣茶葉致富,又“貿易于吳會間,獲利倍蓰”,他援例成為貢生。

▲陳大象故居門樓

殊為難得的是,陳大象富有擔當精神,咸豐辛酉年,平陽金錢會起義軍滋擾泰順八都等地,他與兒子陳式芽等人首倡聯甲,帶領鄉(xiāng)兵日夜防堵敵人,保衛(wèi)一鄉(xiāng)安全,他們父子由此受到朝廷嘉獎。他望重鄉(xiāng)里,縣官來彭溪辦案都會請他協(xié)助,知縣題贈給他匾額“耆德可風”。

▲泰順知縣送給陳大象的匾額(謝招建 供圖)

那時,茶葉已成為彭溪部分村民的主要產業(yè)。如鐘德諧做洋煙生意虧耗家財后,她的妻子林氏每日勤勞紡織,將出售紡織品所得的錢財供給丈夫,用于開墾茶園。鐘德諧號“協(xié)園”,含有妻子協(xié)助耕種茶園之意。他們自制的毛茶可以售給鐘萬利等茶行,這是一筆不菲的家庭收入。

▲《鐘氏宗譜》記載林氏資助鐘德諧開墾茶園

循著當年鐘萬利的商路舊跡,過飛虹橋,東行至富垟村,這里在民國時有“林源興”茶廠。但在村民的記憶中,村里以前有家茶行名喚“林日興”。兩者名稱僅差一字,可能就是同一家經營的。

▲富垟林氏宗祠,民國時林日興茶行在此收購茶葉

林日興的創(chuàng)辦人林致衍善于制茶品茶,他在林氏宗祠設立收購站,向附近茶農采購茶青,加工茶葉則在楊府爺宮。他主要經營紅茶、黃湯、旗青等,茶葉深受天津、溫州茶商的青睞,有長期的銷貨訂單。他的商貿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與洪禧記、鐘萬利相似的路線,在富垟楊府爺宮邊上就有一條去往橋墩門方向的古道;二是挑運工往相反的北面方向走,途經五里牌、泗溪、筱村等地,到達百丈換水路運貨。新中國成立后,林致衍從事中茶技師的工作,為當地供銷社品評茶葉。

▲富垟楊府爺宮,林日興茶行曾在宮內制茶

玉塔茶場的興起彭溪這個在清朝民國時期茶業(yè)繁榮的地方,在新中國成立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1959年11月,當地民眾創(chuàng)立“地方國營泰順縣玉塔茶場”。玉塔群山簇擁,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早晚都有云霧彌漫,擁有得天獨厚的的產茶環(huán)境。然而,在舊社會由于勞動力缺失,大片的“不毛之地”未開墾,村民生活困苦,那時流傳著幾句俗語:“玉塔高山頭,荒野使人愁。誰人到此處,一生一世不出頭?!?/p>

▲泰順玉塔茶場

在新時代的感召下,玉塔茶場職工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興辦茶場,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在山嶺插上“開荒種茶”的旗幟,期望從腳下的荒土中掘出“黃金”來,一邊歡快地揮動著鋤頭,一邊斗志昂揚地唱著歌謠:“玉塔高山頭,玉石當門樓。誰人得了去,黃金論擔不論頭?!彼麄儍H用一年多的時間,就開墾出水平梯式茶園2040余畝,育苗34畝,引進梅占、毛蟹、大葉、烏龍等優(yōu)良茶樹品種。

▲1966年,老區(qū)慰問團在玉塔茶場留影(蕭若駒 攝)

職工們勤儉辦廠,在“以短養(yǎng)長,以長養(yǎng)短”的方針指引下,大力發(fā)展畜牧生產與多種經營。他們養(yǎng)殖山羊、耕牛、毛豬、雞鴨等;在茶園中輪流套種蕃薯、黃豆、蔬菜、果樹、花生等,甚至還有名貴藥材白術。

▲玉塔茶場的圓形揉捻機、茶葉烘干機

他們是種茶、制茶能手,有時也要充當燒窯工、瓦工、木工的角色。沒有蓋宿舍飯廳的磚瓦,他們就夜以繼日地辦窯燒制;沒有建造房間的木板,他們就到四十里外的梧村鋸板……沒多久,玉塔茶場面貌煥然改觀,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70年,玉塔茶場場部領導與職工敲鑼打鼓送溫州知青上工農兵大學讀書(蕭若駒 攝)

1963年,溫州選派13名知識青年到玉塔茶場插隊落戶。1970年至1977年又有先后4批數十名泰順知青在茶場長期勞動。他們與當地職工同吃同住,一起開荒種茶、砌造茶墈、采茶制茶、養(yǎng)畜種菜,至今玉塔茶場還有一面“知青墻”。他們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這片熱土上,澆灌出一棵棵茁壯成長的茶樹。當今人步入玉塔茶場,從山腳到山頂,目之所及都是層層疊疊、螺旋而上的蒼茂茶園,恰似高可摩霄、青翠無際的綠色塔林,會由衷地感嘆人力的偉大。

▲彭溪玉塔茶場俯瞰圖

除了傳承傳統(tǒng)制茶工藝外,玉塔茶場重視學習先進生產技術,購置齊全的茶葉生產設備,設有初制和精制生產流水線?,F在茶場主打“三杯香”品牌,三杯香屬于炒青綠茶,香高味醇,經久耐泡,有“頭泡香高,二泡香濃,三泡清香猶存”之說。三杯香暢銷全國各地,被列為浙江省優(yōu)質地方名茶,是北京人民大會堂長期特供茶。

▲玉塔茶場獲得的榮譽(部分)回顧玉塔茶場開荒種茶的歲月,它造就的不僅是芬芳優(yōu)質的名茶,還有催人奮進的可貴精神。那玉塔茶山腳下清末民國時期的悠悠茶商古道,同樣令人浮想聯翩、蕩氣回腸,如今泰順人躊躇滿志,以更為開闊的視界,繼續(xù)發(fā)展茶業(yè)經濟,打響名茶品牌,拓寬商貿之路。

▲泰順三杯香茶茶樣

來源:泰順3000年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東海之濱的白茶故事

這幾年,白茶挺火,喝白茶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一改十幾年前白茶在市場上默默無聞的局面。在中國的六大茶類中,白茶是一種比較獨特的茶,通常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土種菜茶等茶樹品種,不炒不揉,通過萎凋、干燥的工藝制成。喜歡它的人大多喜歡它近乎天然的氣質。

福鼎人愛白茶,他們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都離不開白茶。福鼎有民諺:“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詢牡丹與銀針?!蹦档ず豌y針都是白茶的等級,即白牡丹和白毫銀針。其中白毫銀針為芽茶,品質最高。葉茶則分為白牡丹、貢眉和壽眉三個等級。

△ 白茶的湯色會隨著年份增加而變化

白茶的茶湯顏色較淡,尤其是新茶。三年的白茶茶湯則是明亮的黃,聞起來有幽幽的花香,喝一口舌尖和喉嚨感到甘甜。這些特點,讓初次喝茶的人容易接受。它有一種屬于自己的精神:恬澹,雋永,不急不躁,又暗含內力,頗有君子之風。

茶如其人,福鼎人的性格和這里產的白茶一樣,溫和樸實,聰慧敏感,清白富貴。

大茶無味。在福鼎,從來不缺茶與人的故事。

2005年,在北京馬連道做茶葉生意起家的林振傳,為了尋找事業(yè)上的新突破,拿著自己掙到的800萬元跑回福建福鼎老家,在管陽鎮(zhèn)河山村承包了一座荒廢已久的茶園,建立了自己的有機茶基地。而同時期在馬連道做茶的福建老鄉(xiāng)則顯得更為實際,用掙的錢在北京買下了12套房子。林振傳近似瘋狂的做法,被朋友嘲笑成神經病:“掙了錢不買房子享清福,卻跑回家來修理地球?!?/p>

林振傳不太在意別人的說法,他的心思都在茶上面。這次承包茶園,他想做白茶。那時候的福鼎白茶在蓬勃發(fā)展的茶行業(yè)里,份額小得可憐。

△ 位于管陽鎮(zhèn)河山村的有機茶園

其實福鼎的白茶早早就走出了福建。福鼎的白琳鎮(zhèn)在歷史上曾有過36家茶館,兼做茶葉生意,讓這里成為了著名的茶葉集散地。茶葉通常從這里出發(fā),沿海路運往福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曾在沙埕港設立貿易港和白茶出口厘金局,專門負責白茶的出口管理與稅收。乾隆十年(1745年),大茶賈吳應卯花費64萬兩白銀,歷經13年,在今天的福鼎市白琳鎮(zhèn)建了元、亨、利、貞四座大宅,他的后代也大多以茶為生。林振傳的祖上從安溪遷至福鼎安居,就住在吳氏大家族旁邊的村子里。這里有個浪漫的名字,叫做茶洋里,意為“茶的海洋”。林家世代以種茶、制茶為生,祖父給長孫起名為“振傳”,期盼著他能“振興白茶,薪火相傳”。

△ 茶洋里老照片

1974年,6歲的林振傳開始跟著母親在生產隊的茶園里采茶,掙工分貼補家用。十二三歲時,他就開始跟著家里學習制茶。每逢周末,他會挑著自家做的茶去集市上賣。然而當時的白茶沒有市場,賣的多是紅茶。到了采摘的尾期,茶農家通常會做點白茶自家存著——當地家家都將老白茶視作藥,家里人若上火或者染上輕微的感冒,會加蜂蜜或者冰糖煮老白茶來喝。

改革開放初期,林振傳做過綠茶的粗加工。由于當時流行賒賬,經歷一整年的辛苦不但沒賺到錢,賬面上反而虧了好幾萬,欠了一屁股債。不甘心的林振傳自己跑到福州去找茶商,偶然發(fā)現自己的茶葉被加工成了花茶賣往北京。這反倒為林振傳打開了新思路,他一不做二不休,湊了一千三百斤茶,找廠家加工成茉莉花茶,又買了一張火車票,帶著貨去北京,自己賣花茶!

這次的危機反而成就了林振傳。當時的他并不知道,這次的北上之旅將為他日后建立自己的白茶品牌打下渠道基礎。他更想不到,自己將從福鼎本地的一個茶農,變成把茶葉賣到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海外的茶商。當年的他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把茶葉賣了,把債還了。

那是1993年的7月份,林振傳提著大包小包的茶葉來到北京,開始找福建老鄉(xiāng)的茶葉店挨家挨戶推銷他的花茶。閩商傳統(tǒng)的同鄉(xiāng)之誼成了最好的敲門磚。當年年底,所有的茶都賣了,掙了一點錢,還清了大部分欠款。更重要的是,在北京跑了半年茶葉市場讓林振傳看到了希望。他發(fā)現,在北京只要茶葉質量好,就可以賣出好價錢。

△ 林振傳1998年在北京馬連道開起了茶葉店,當時起名為一品香茶莊。圖片拍攝于2002年。

為此,他回到家鄉(xiāng),在貫嶺鎮(zhèn)承包了茶園,在點頭鎮(zhèn)建起了茶葉加工廠,形成自己的供應鏈,并且想盡一切辦法尋找制茶專家,希望提高自己的制茶水平。后來通過岳父的介紹,他拜了當時福鼎茶廠分管技術的副廠長王亦森為師,專心學習花茶、白茶的制作。這也為他未來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 林振傳和師父王亦森交談中

90年代末,白茶的出口開始走俏。當時的林振傳也已經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事,成為了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從師父王亦森那里學來的白茶制作技藝發(fā)揮了用處——白茶制作時間短,做完立刻賣給外貿公司,雖然利薄,但回款快,收益快。憑著扎實的制茶技藝和多年的銷售經驗,他的白茶大量出口到歐洲和東南亞地區(qū),白茶也成為當時著名的“外銷茶”。然而,白茶雖然賺到了外匯,但大多只作為原料出口,并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在國內市場更是寂寂無名,無人問津。

做外貿,讓林振傳發(fā)現了白茶市場的潛力,但作為福鼎人,他內心深處認定自己應該把家鄉(xiāng)的茶葉發(fā)揚光大——更何況他林家的祖祖輩輩都種茶、制茶。這時的林振傳早已解決了生計,他決定要把白茶當成一項事業(yè)來做。于是,他成立了品品香茶業(yè)有限公司。

△ 位于福鼎市郊的品品香茶廠舊貌。林振傳的品品香茶業(yè)有限公司就在這里成立。

彼時的福鼎白茶,由于缺乏統(tǒng)一管理,品質參差不齊,有些白茶即便是同款產品,也由于批次不同,在口感、香氣、滋味上的差異極大,損傷了“福鼎白茶”的公共品牌形象??吹竭@個情況的林振傳,認定只有做好“福鼎白茶”這個公共品牌,才能真正地做活一個產業(yè)。林振傳深知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他不僅僅滿足于做一個白茶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人,更要振興家鄉(xiāng)的白茶事業(yè)。從建茶園到建工廠,從組建團隊到完成白茶的生產和銷售,他走了很長的路。

在這條充滿艱辛的品牌化發(fā)展道路上,首要任務是制定白茶的標準。

林振傳以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福鼎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人的身份,作為主要推動者參與了白茶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yè)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標準的建立成為白茶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時間點。

△ 白茶的分類

一款好白茶,要滿足色、香、味、形俱佳的標準。新茶茶湯清亮,晶瑩剔透,五六年后的老茶呈現琥珀色。新茶聞起來有淡淡的蘭花香,而存放了五到六年的老白茶,可以聞到荷葉香,存放十年到十五年的老茶會有棗香。聞香完畢,端起茶杯,輕呷一口白茶,感到清甜,綿柔,醇厚。而形,則根據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判斷,比如白毫銀針要白毫滿披,銀芽粗壯,白牡丹則要一芽一二葉。

△ 白茶不同等級的品質特征

在白茶的傳統(tǒng)工藝基礎上,林振傳總結出白茶的“開合精成”四個關鍵性步驟:“開”即開青、萎凋。萎凋的意思是將采下來的茶鮮葉均勻地攤涼在竹篩上面晾曬;“合”即合篩,先兩篩拼一篩,后多篩拼一篩,均勻走水,讓茶葉均勻地微發(fā)酵;“精”即精制,將毛茶中過長、過短、過碎、老葉、紅張、黃片、粗梗和非茶類夾雜物挑選出來;“成”即成香,通過炭火低溫干燥,讓茶葉的香氣固定下來。如此,一款合格的白茶就做好了。

△ 白茶精制過程中的人工篩選環(huán)節(jié)

而在這四個關鍵性步驟中,萎凋和干燥是白茶制作過程中的核心工藝。福鼎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海,氣候潮濕多雨,傳統(tǒng)白茶制作的日光萎凋方式不能滿足標準化的生產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林振傳聯合福建農林大學的專家,經過長期的試驗,研制出了LED光源萎凋生產線,可以實現自動化的控溫控濕,比人工操作更精準,品質穩(wěn)定,生產效率高又節(jié)能環(huán)保,因此獲得了市級科技進步獎,省級專利獎和國家專利。核心工藝的問題解決之后,林振傳又帶著技術團隊攻克了自動化挑選雜質、靜電除塵、壓餅成型等技術難關,自此,白茶的生產擁有了完備的自動化生產線。林振傳將白茶從簡單原始的手工作業(yè),推向了自動化、標準化的產業(yè)發(fā)展之路。

△ LED光源萎凋生產線

然而,新的問題擺在了眼前。由于白茶的口味清淡,香氣較弱,無法撼動當時市場上流行的高香型茶葉。在距離福鼎較近的江浙滬市場上,依舊是綠茶的天下。如何讓清淡幽雅的白茶也能擁有更多的香氣?林振傳受到了師父王亦森在福鼎茶廠時研制的新工藝白茶的啟發(fā),用了三年時間,研發(fā)出了全新的白茶品類:花香白茶,成為了白茶行業(yè)的突破,因此獲得了國家專利。

△泡飲花香白茶

花香白茶一經推出,首先獲得了江浙滬地區(qū)消費者的認可。慢慢地,喝白茶的人逐漸多了起來。而隨著“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說法的流行,各地的消費者開始追求老白茶。老白茶的確有長期保存的優(yōu)勢,是六大茶類里和黑茶“唯二”可以長期保存的兩類茶。但市場上的老白茶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同樣缺乏一個公認的行業(yè)標準。

怎么辦?林振傳將消費者對老白茶的疑惑歸納為三個方面:年份是否真實,等級是否明確,產地是否正宗。另外,老白茶應該怎么喝?針對這些問題,他果斷推出了老白茶的標桿產品“曬白金”:緊壓成巧克力狀的梯型小磚,5克為一粒,方便攜帶,便于泡飲,擁有年份、等級和產地的標準身份證。他還提出了“老白茶煮著喝”的品飲方式,并修訂了老白茶的企業(yè)標準?!皶癜捉稹币唤浲瞥?,就收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饋。2020年,老白茶的企業(yè)標準被升級為行業(yè)的團體標準。

△林振傳推出的老白茶產品:曬白金

今天的白茶產業(yè)日趨良性發(fā)展。最初,福鼎只有十幾家做白茶的企業(yè),現在已經發(fā)展到幾百家。福鼎的街道上,賣白茶的商鋪一個挨著一個,每個招牌上都掛著著名茶學家張?zhí)旄@舷壬謺摹案6Π撞琛彼膫€大字,體現著福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qū)”和“中國茶葉地理標志產品”的身份。

林振傳不僅參與制定了白茶生產的諸多標準和規(guī)范,還為福鼎白茶行業(yè)的發(fā)展奔走。從2004年至今,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組織的,只要涉及白茶品類的活動,林振傳都沖在最前面。他贊助行業(yè)論壇,自費宣傳白茶,廣告里甚至不添加自己的品牌。他就是想告訴所有人:白茶是自然、健康的茶飲品,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

基于利益共享,振興白茶行業(yè)的理念,擁有白茶現代化生產線的林振傳從來不把自己辛辛苦苦、投入了大量經費和精力建立起來的自動化生產線雪藏起來。相反,他歡迎所有的同行前來參觀。因為他知道,白茶的“火”,絕不是因某個品牌做大做強,而要依靠福鼎茶人共同的耕耘和沉淀,共同塑造公共品牌,才能推動整個白茶行業(yè)的發(fā)展。

福鼎白茶慢慢發(fā)展起來了,品牌和市場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態(tài)勢。但林振傳居安思危,認為福鼎白茶若想立足原產地,做得長久,最重要的是對環(huán)境的保護。環(huán)境無法復制,好茶需要生長在無污染的自然環(huán)境中。只有擁有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讓整個白茶產業(yè)持續(xù)興旺。

于是,林振傳將目光投向了茶農。

福鼎到處都產茶,但此地多山,茶園比較分散。林振傳帶著公司的技術團隊,跑遍了福鼎的村村寨寨,組建產業(yè)聯合體,培訓茶農,鏈接茶園,實施標準化管理。在茶園管理中,實現有機化管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林振傳常和茶農們講,品種可以引進,工藝可以學習,但是環(huán)境無法復制。只有好的環(huán)境,才能種出自然健康的好茶,才能贏得客戶的口碑。有了口碑,福鼎白茶產業(yè)才會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

△ 林振傳在茶農家里

更重要的是,林振傳是茶農的兒子。他深切地了解茶農的苦衷。他的企業(yè)有了規(guī)模和效益,就著手反哺茶農,提高他們的收入。過去,茶農要挑著茶青(從茶園里剛采摘下來的葉子)走很遠的路,到村鎮(zhèn)上去售賣。但由于市場價格的波動,沒有辦法保證穩(wěn)定的收入。隨著聯合體的建立,村里修了路,建立了茶葉初級加工廠,茶農在家門口隨時可以賣掉茶青,不用再擔心價格。漸漸地,茶農和林振傳建立起了互信的關系。茶農種茶的標準提高了,都能賣出好價錢,荷包也漸漸地鼓了起來。

聯合體的建立,獲得了雙贏的局面。這也是林振傳站在自己行業(yè)龍頭企業(yè)的位置,振興鄉(xiāng)村,惠及茶農的重要一步。這也改變了白茶曾經以個體農戶經營為主,難以形成產業(yè)規(guī)模的局面。

十五年前,福鼎茶農一畝地的年收入僅為3000元?,F在由于聯合體的建立,茶農一畝地收入提高到了15000元,是原來的五倍。在林振傳公司周邊,高檔的小區(qū)逐漸形成規(guī)模,主要購房者是茶農。

△ 林振傳進村為茶農普及茶園質量安全管理的知識

林振傳目前已經成立了41個聯合體。聯合茶農的目的,就是要打造茶農和茶商的利益共同體。未來他要做更多,他管自己的計劃叫“鄉(xiāng)村振興3116戰(zhàn)略”,即3年時間聯合100個村莊,造福1萬戶茶農,覆蓋6萬畝茶園。

茶園里的林振傳,身穿看不出牌子的polo衫,腳踩旅游鞋,戴著草帽,走路還有點駝背。他看看這棵茶樹,摸摸那片葉子,儼然一副茶農模樣。但就是這個茶農,連續(xù)多年納稅占福鼎白茶行業(yè)30%以上,五百多名員工創(chuàng)造了人均百萬的GDP。他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坐長途車,睡床板,為了還錢而賣茶的窮小子,而是成為了一位愿意為福鼎白茶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而努力的企業(yè)家。林振傳對自己很有信心,對福鼎白茶的未來很有信心。他覺得自己的使命是“做好人,做好茶,一杯好茶美好千家萬戶”。而他的愿望依舊是整個福鼎白茶行業(yè)的振興,他常說的一句話是:“讓福鼎白茶走向世界,讓世界品味福鼎白茶?!?/p>

白茶背后鏈接的是民生和責任,做好這一步,才能成為真正的茶之大者。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