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乾隆茶物

找到約35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茶詩中的“貢茶”史


古時候,中國的文人們都喜歡將自己心中的不忿或是現(xiàn)實的生活寫入詩歌之中,因此中國的詩歌豐富多彩,既能抒發(fā)情感,又能表現(xiàn)現(xiàn)實。


而茶詩也是在這樣的文化之中應運而生。茶詩大多由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中創(chuàng)作而出,或?qū)懗霾柚涛?、或?qū)懗鲲嫴枨榫w等等。




今天我們就從歷史上的那些著名茶詩,來尋找一下關(guān)于貢茶的歷史吧。


?晉左思的《嬌?》詩也許是中國最早的茶詩了“?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寫的左思的兩位嬌?,因急著要品?茗,就?嘴對著燒?的“鼎”吹?。與左思此詩差不多年代的還有兩?詠茶詩:??是張載的《登成都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的詩句,贊成都的茶;


??是孫楚的《孫楚歌》,?“姜、桂、茶出巴蜀,椒、橘、?蘭出??”的詩句,點明了茶的產(chǎn)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詩詞驟然增多,這些茶詩茶詞既反映了詩?們對茶的寶愛,也反映出茶葉在?們?化?活中的地位。


自唐以后,歷代的名茶絕大部分被列為貢品,每年最早采制的新茶首先派專人送入皇宮,供皇帝享用,往往是為了表示特別的恩寵,皇帝才舍得用茶賞賜親信的大臣。


唐代柳宗元在《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一文中寫出了得到皇帝賜予的一斤新茶后的誠惶誠恐、欣喜無限的心情:


“臣某言,中使竇某至,奉宣旨賜臣新茶一斤者,天睠忽臨,時珍俯及,捧載驚忭,以喜以惶。……銜恩敢同以嘗酒,滌慮方切于飲水,撫事循涯,隕越無地,臣不任感戴欣忭之至。



縱觀古今詩詞,它們都有一大共性,那便是社會職能。透過詩詞,我們不僅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情緒表達,思想內(nèi)涵,更能從中觀察出當時的社會民情,風氣習俗等。


宋代茶飲風俗形式,在其歷史時間與空間具有時代的特征、社會的特色。在宋代,全國范圍內(nèi)出產(chǎn)茶葉200多個品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們最終選定福建建州鳳凰山北苑貢茶為皇家御茶,曠世奇茗也由此誕生,掀開了中國茶葉史上新的篇章。據(jù)記載,皇家貢茶“龍團鳳餅”為宋真宗時期宰相丁謂所創(chuàng),小“龍團鳳餅”是宋四大書法家、福建轉(zhuǎn)運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間,鄭可簡改制的“龍團勝雪”成為中國制茶史上的一個神話,至今無法超越。


宋代貢茶之美、茶葉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為之傾倒。飲茶不僅成了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入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成為文學藝術(shù)的主題之一。


在“兩宋”時期,先后有180多位詩人、詞人用文章贊頌宋代貢茶,詩詞達400篇。宋代的貢茶記錄著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跡,記錄著宋茶創(chuàng)造茶史的輝煌。建茶入詩,比比皆是。


北宋文學家蘇軾把佳茗和佳人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佳句,為人們所傳誦。


陸游寫了300多首茶詩,成為歷代詩人中寫茶最多的一位。陸游對建茶更是情有獨鐘,他入閩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絕”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歐陽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嘗之余,遂作《和梅公儀嘗建茶》?!澳淅畎紫扇苏?,且作盧仝走筆章”,這是梅堯臣的詩句,是說北苑“龍鳳團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與“陽羨紫筍茶” 媲美。



宋人歐陽修《龍茶錄后序》中說,“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當小龍團被列為貢品以后,更是難以得到。當時的皇帝宋仁宗也非常珍惜,就是輔佐他左右的大臣也不易得到賞賜。


只有在“南郊大禮,致齋之夕”四位高級臣僚才共同分得一餅,分割成四份各自帶回家中寶藏,僅是在貴客到來時,才拿出來傳觀展玩。



珍貴如此,無以復加。宋代文人王禹偁在《恩賜龍鳳茶》一詩中說:“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薄皭巯Р粐L惟恐盡,除將供養(yǎng)白頭親?!?/span>


此外,黃庭堅的《謝送碾賜壑源揀芽》,楊萬里的《謝木媼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詩中都專門吟詠了賜茶之事,這些可以說是最上層的贈茶習俗。


到了元代,貢茶一直是傳統(tǒng)的團餅茶,也還在沿用宋代的龍團茶制法,龍鳳團、密云龍的名稱仍在。元代皇帝也經(jīng)常賜給大臣貢茶,“講筵分賜密云龍”。


龍團茶仍要經(jīng)過碾末,然后烹點。大臣虞集寫過這樣的詩句:“摩挲舊賜碾龍團,紫磨無聲玉井寒?!痹紫嘁沙膶懙溃骸包S金小碾飛瓊屑,碧玉深甌點雪芽?!?strong>品飲貢茶的這種情趣與宋代別無二致。



但是在民間及士大夫私下的品茶生活上,元代漸漸發(fā)生著轉(zhuǎn)變。元代詩人汪炎昶在《咀叢間新茶二絕》中,寫他摘取新茶直接咀嚼,感覺極有韻味,不經(jīng)過復雜的制作,嘗到了茶葉的本真滋味,詩中寫道:


濕帶煙霏綠乍芒,不經(jīng)煙火韻尤長。銅瓶雪滾傷真味,石皚塵飛泄嫩香。


? ? ? ?從詩中可以看出,文人們在追求茶的真味,有一種強烈的減少制作程序以保存茶葉真味的要求。宋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散茶,元代除了宮廷,民間飲用散茶已經(jīng)非常普遍。

非常有意思的是,為皇宮修貢的武夷地區(qū),也在大量生產(chǎn)散茶,而且散茶居于主流。元詩人蔡廷秀在《茶灶石》詩中寫道:“仙人應愛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span>


這個茶灶石,就是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在武夷講學時經(jīng)常品茶的地方。朱熹當年所飲之茶,應是散茶無疑。當時朱熹帶領學生親自種茶采茶,品飲的就是制作簡單而不失真味的芽葉散茶。


? ? ? ? 明朝開國之始,貢茶主要由武夷地區(qū)的建寧府貢進,還是依照宋代以來的方式,研造成團茶,有大龍團、小龍團。

這滯后于茶事發(fā)展的狀況,是一種恪守陳規(guī)的作法,從概念上人們?nèi)砸约庸し爆嵉凝垐F為精品。


但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發(fā)了一道詔令:“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團餅茶了,這道詔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團茶的轉(zhuǎn)折點。


明太祖的這一詔令,的確起到了分水嶺的作用,從此,散茶成為絕對主流,由此炒青也成為主流制茶方法而延續(xù)至今。明太祖朱元璋為什么特意下發(fā)這么一道詔令?


明人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中說:“國初四方貢茶,以建寧、陽羨茶品為上。時猶仍宋制,所進者俱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





詩人張岱曾在詩文《曲中妓王月生》中寫道:“白甌沸雪發(fā)蘭香,色若梨花透窗紙?!?strong>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于茶葉的香氣以及顏色作出自己的評價,并且描繪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覺。


這證明明朝的詩人更加贊賞茶香清幽似蘭,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關(guān)注于口感,更加注重茶的品質(zhì)。


圖片

清代茶詩數(shù)量龐大,也有許多著名詩篇。如高鶚的《茶》詩:"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來時。漱齒濃消酒,澆胸清入詩。樵青與孤鶴,風味爾偏宜。"


邊壽民的《好事近·茶壺茶瓶》詞:"石鼎煮名泉,一縷回廊煙細。絕愛漱香輕碧,是頭綱風味。素瓷淺藍紫泥壺,亦復當人意,聊淬辯鋒詞鍔,濯詩魂書氣。"兩首詩詞都在淡雅之中,透出無限韻味。


當然,我們不得不說的是,清代最善寫茶詩的可能還是乾隆皇帝。茶在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相傳,當他85歲要退位時,一位大臣諂媚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啊。"乾隆皇帝則回答說:"君不可一日無茶啊。"就是這位皇帝,撰寫過幾百首茶詩。其中有一首專門寫普洱茶的:


《烹雪用前韻》清·乾隆皇帝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點成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寒香沃心俗慮蠲,蜀箋端硯幾間設。興來走筆一哦詩,韻葉冰霜倍清絕。

這是一首乾隆皇帝贊美普洱茶的茶詩妙句,乾隆尤愛普洱,曾作御制詩贊普洱多首,詩中多為極盡贊頌之語,寫出了詩人飲罷普洱之后的愉快心情及對普洱的喜愛之情。


縱觀我國的茶文化,以茶作詩為載體起起伏伏發(fā)展。盡管茶文化有過落寞的時候,但茶詩卻依然在詩歌發(fā)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禪悟與讀茶

(《吃茶去》雜志)沖泡的沸水止了,杯中的茶葉卻慢慢地開了,舞之蹈之。從條索緊密到如苞綻開,像從冬天趕到春天的少女急不可待地早早穿起了盛裝。此時,氤氳的水氣已經(jīng)在杯唇慢慢凝結(jié)為珠,擠擠捱捱地沿著杯口一溜排開,透明的茶湯也仿佛洇染了窗外青山綠水的顏色,又淺又淡的鵝黃中暈著誘人的綠意兒,吮吸著你的心思,讓你忍不住想要輕輕地一嘬,像那初吻時的心情,緊張卻又羞澀。

我就在這樣的情景中飲了故鄉(xiāng)的馬陵春芽,帶著一種驚訝,一種興奮,當然也帶著一種欣慰!

記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過,茶是有氣質(zhì)的水,因之古典、蘊藉、內(nèi)斂,我甚至把它當成美麗且有涵養(yǎng)的女子,最重要的是,她身上有著不可多得的詩意!

我喜歡飲茶,喜歡飲茶的心境,也喜歡看飲茶的人以茶具侍弄。我也有一套茶具,宜興紫砂,只是很少用。我甚至一直認為茶具是用來欣賞的,無論是精湛的工藝,還是制壺人的心思,都值得我們敬畏。持之在手,輕摩細挲,那柔膩而又淡泊的紫砂中,微微的溫潤感由然而生,似乎是那制壺人的情感還滯留在壺上未曾散去,感覺之美,遠比用之泡茶來得濃烈,來得悠久。我終究不喜歡用那種方式泡茶,它會讓我失去欣賞茶開放的機會,對我來說,飲茶前和飲茶中的過程同等重要,是不容錯過的環(huán)節(jié)。我最愛用的器皿是玻璃或者水晶做的杯子,簡潔、透明,既可以觀茶的湯色,也可以賞茶的形體!

我一直覺得故鄉(xiāng)馬陵山是產(chǎn)茶的,讀小學時,我曾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活動,在馬陵山上采摘金銀花,而金銀花就是茶的一種,只是我從沒用金銀花泡過茶,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幾年前,有個從北京趕過來的作家,游了馬陵山后說,他問了人,想知道山上產(chǎn)不產(chǎn)茶,答案是不產(chǎn)。我不知道他問的人是誰,也不知道那人是如何回答的,但是我相信他問的那人肯定是不懂茶的。后來,我記下了北京作家?guī)е麑懴碌奈恼拢f“此地無茶。這讓我不免失望。轉(zhuǎn)而又想,緊鄰徐州的新沂雖在江蘇,可已是蘇北的盡頭了,再北十數(shù)里便是山東地界,氣候使然,茶至此怕是很難成活了。而離此不遠的西南是河南信陽,信陽卻產(chǎn)茶,尤以雞公山那里的毛尖最負盛名。我還知道,在新沂東南方的山東日照,也有不錯的茶,因在那里喝過,便不能忘?!蔽也恢朗撬牡乩碚J識有問題還是方向感不明確,我總覺得他不該把在新沂東北方向的日照看成東南方向,無論如何這個錯是不應該犯的。我說故鄉(xiāng)的山上產(chǎn)茶,除了之前的金銀花外,原因另有三個,一是馬陵山下有個叫“長安”的村子,它原本叫“茶庵”;另一個是明代詩人徐維超,他曾在馬陵山上留下《梅村煮雪》一詩;再一個是清朝宰相劉墉,他在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途經(jīng)馬陵山,后在此處題下“讀書煮春茶”五字。

“茶庵”原是馬陵山上最大的寺院“泉潮律院”所設山下的角廟,因緊鄰官道而常設茶寮,以供四方過客解渴。馬陵山是蘇北平原上難得一見的低山丘陵,它自北向南由山東入江蘇綿延百里,此山鐘靈毓秀,青翠可人?;蚴怯纱耍R陵山上自古廟宇繁多,自宋至清,代有營建。較有影響的當屬世有“從南京到北京禪堂半邊僧”之說的禪堂寺,蘇北最大禪林之一的泉潮律院和建筑最早、最壯麗的山隱寺等。而今山上還遺留著禪堂寺,重建的山隱寺和紅陵寺等,可謂余韻猶存。也許是這個原因,曾聽人戲說如果把馬陵山的寺廟和馬陵山的茶聯(lián)系起來,來個禪茶一味,沒準也能吸引一些游人向往。我不禁哂然,禪茶一味,難道只是把茶和禪扯為一談就行了嗎?

徐維超詩人,系明嘉靖進士,他在游馬陵山時寫下《梅村煮雪》一詩:“鐘吾南境上,花魁開滿路。節(jié)序留嘉平,六出積寒冱。因風似雪飛,冰魂暗香度。取水煎春芽,七碗愈沉痼。”此詩鮮明地描寫了在馬陵山上以雪水泡茶的情景,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讀書煮春茶”據(jù)說是置于新沂馬陵山頂乾隆行宮“宜園”之中的石碑,故刻有“宜園石刻”四字。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讀書煮茶都是文人喜好的雅事。只是,我不知道是什么茶讓劉墉能在馬陵山上情不自禁地留下“讀書煮春茶”,但我相信,能讓劉墉為之動容并題書,定有讓他驚訝和感動之處。

如今茶庵已經(jīng)不在,行宮和宜園也都消失得了無蹤跡,只有劉墉的題字還收藏在新沂市博物館內(nèi)。但我是不會由此傷感的,事情已經(jīng)這樣了,不論該與不該,那些事物都已逝去,徒留傷悲也于事無補,不如珍惜眼下,把能留的東西留下來,這應該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是為了呼應劉墉所寫的“讀書煮春茶”,或是為了讓遠道而來的作家不再失望?

馬陵山茶場就這么在悄無聲息中冒了出來。我之所以在此用了冒字,實在是有些猝不及防,雖然,我一直渴望故鄉(xiāng)有片真正的茶場,可是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沒想到茶場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而我竟然沒有準備好接納它的心情。生活就是這樣,人經(jīng)常處在矛盾之中,明明心懷渴望,臨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春時天,接到一個老作家的邀請,說是應約去茶場采風、品茶。于是,我?guī)е@喜,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走進了馬陵山茶場。同來參加活動的幾個老作家,都是熟人,只有從徐州來的文友,略顯陌生,但都是擺弄文字之人,溝通容易,自然很快互相認識了。所來的作家文友中有好幾個之前來過,算得上是故地重游,興致卻出奇地好。想來還是因為茶的緣故,茶為“百草之首,萬木之花,貴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號之作茶。”文人墨客似乎對茶總是比對酒要熱衷。酒是濁物,易激揚和暴躁,故常惹事端;茶為清湯,性淡泊與溫和,故被稱為雅事。我雖為俗人,卻好飲茶,除了被酒傷得過度的胃腸不能再承受重負外,應該還是飲茶的心境讓我屢屢得益吧!

茶場建于國家四A級景區(qū)——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風景區(qū),對于這里,我非常熟悉,我本出生在離此不遠的小村子,小時候經(jīng)常跑到山上玩,只是近些年回來的次數(shù)漸少,盡管如此,每年仍要來上幾回,卻未曾留意過這里已經(jīng)成為茶園。我不能不說我的驚訝了,“茶場現(xiàn)在種植面積已達1萬畝,其中無公害優(yōu)質(zhì)茶葉三千余畝,有機茶基地二千余畝?!蔽业谜f,如果不是茶場給出的這組數(shù)字,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的,就在幾年前,這里的山坡上還是野草遍地,雜樹叢生,沒想到只是短短幾年,這兒竟冒出了一個可稱萬畝的茶園!

然而,我又不能不承認面前既成的事實,那一片片青翠誘人的茶樹,一壟壟襲人的茶葉清香,是那樣的明朗、昂揚,似乎它們存在已久,有著驕人的歷史。但是,我知道,它們才只是剛剛起步,從09年建茶園至今不過六年,出產(chǎn)新茶也不過一年,歲月的步履,還未曾在它們身上留下風雨剝蝕可供探究的痕跡,光陰的長河里,更淘不出足以令他們驕傲的榮耀。

站在登山的小徑上,面對著一半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一半尚未成形的幼苗,望出去的目光中,漸漸有了種說不清的感動,那曾隱匿在我內(nèi)心深處的疑問卻不合時宜地再次冒了出來。

是誰說馬陵山不宜種茶的呢?

我默默地踩著一路的山石,行走在茶園的地頭,一邊任由著山風的輕撫和撞擊,一邊享受著茶香的沭洗和熏染。因為對茶的喜愛,茶場的老總從一個茶葉經(jīng)銷者變成了種茶人,種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卻不惜一切地投身其中。我不知道是什么讓他變得如此執(zhí)著,也不知道他在茶中貫穿了怎樣的人生認識。市場上經(jīng)銷茶葉的人很多,可是有幾個可以像他這樣,把一枚茶葉發(fā)愿成一片茶林?或者,這也是一種飲茶的境界吧!

馬陵山屬暖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也十分充沛,加上山體陰陽兩面形成的小氣候影響,適宜多種溫帶動植物生長。另外,馬陵山山體為紫紅色砂巖,土壤偏酸,有機質(zhì)低、磷鉀豐富,山里泉水清澈、甘甜,具備種茶樹的先決條件。幾年前,我曾因編輯一本文化讀物,對這里的土地進行過調(diào)研,一些數(shù)據(jù)和水土環(huán)境都表明這里可以種植茶葉,只是我不知道為何會有人稱此地不宜種茶?

“任何一片土地都得有適宜它生長的茶樹,否則再好的茶樹也難以生存。”茶場老總每次說起種茶都是感慨萬端。正是在這里,他第一次試種的600株茶樹全部枯死。是的,每一片土地上都要有適合他們的事物,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人,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就是這個道理吧!

我想,馬陵山無茶或許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茶樹種植是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是慢生活的產(chǎn)物,馬陵山地處江蘇北部與山東交界,喝茶的人數(shù)自然無法與南方相比,又因馬陵山在早些年間屢遭破壞,炸石造房,開山種地等等,而此地冬天的氣溫又較低,各種樹葉的發(fā)芽期本就比南方晚,四季的雨水也比較均勻,所以一來二去,茶樹也就漸漸地被人們忽略了,即使曾經(jīng)剩過一些茶樹,也在此前的無意識破壞中毀掉了,故而形成了本地無茶的認識!

我知道這也只是我的個人猜想,我并不想誤導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我總覺得這個觀點應該有一些道理,像現(xiàn)在的茶園,他們?yōu)榱吮WC足夠的用水,專門在山下建了大型的蓄水池,用來收集雨水等。這能否可以當作是對我推測的一種回應呢?

馬陵山的茶采摘時間相對較晚,因為氣溫的緣故,常常要到谷雨節(jié)氣才開始采摘茶葉。盡管如此,馬陵山的茶葉“不僅能和南方茶葉相媲美,而且比南方的龍井茶葉還香高味濃,經(jīng)久耐泡,茶葉所泡的茶湯色澤也較翠綠?!边@是中國茶產(chǎn)業(yè)體系專家、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茶葉科學研究所教授黎星輝在品嘗了所泡的馬陵山茶葉后說。無獨有偶,省農(nóng)業(yè)委員會教授唐鎖海在品完馬陵山茶后也說:“馬陵山的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好,因此所產(chǎn)的茶葉香高味濃,耐沖泡,入口爽?!?/p>

如果,他們所說的一切是馬陵春茶場生產(chǎn)的茶葉“馬陵春芽”榮獲江蘇省第十六屆“陸羽杯”名特茶評比特等獎的外因,那么,茶場人堅持不用農(nóng)藥和化肥,而施以農(nóng)家肥,以有機化生產(chǎn),科學化管理,來保證茶葉的質(zhì)量和口感,就應該是馬陵山茶口味純正的內(nèi)因了吧!

其實,我本不在乎什么外因和內(nèi)因,茶場在故鄉(xiāng)的重現(xiàn)新身,才是我最大的快樂。

當我們抵達馬陵山頂,在司吾清曉樓前的樹蔭里坐下,大家一邊喝著馬陵山茶,一邊享受著吹過的山風,一邊眉飛色舞地描繪著茶園將來的景像。我真的有些興奮,在這短暫卻又漫長的一天里,我不僅看到了夢想中的茶園,品到了茶園自產(chǎn)的新茶,還經(jīng)歷了曾經(jīng)的幻想突然變成現(xiàn)實的巨大幸福。就這么想著,品著,慢慢地,我竟有了些沾沾自喜的感覺,馬陵茶場的出現(xiàn),不正是對我堅持的一種回應嗎?

馬陵讀茶,我又哪里是在讀茶,分明是以茶為由,述說自己內(nèi)心的不甘呀!

唉!我終是不及一枚茶呀,無法像它以一顆淡然之心泊于水中,載沉載浮,以與世無爭的豁達,超然物外。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阿土(江蘇新沂),系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蘇北》雜志主編】

靜養(yǎng)茶寵

每每品茗,總會被茶臺上的小小物件所吸引,小象、小豬、小狗、金蟾、貔貅、長壽龜……不一而足,或蹲著、或趴著、或憨態(tài)、或俏皮,其狀萬千,其情萬趣,這就是業(yè)內(nèi)人士稱之為的“茶寵”。

所謂“茶寵”,就是茶人在品茗、閑聊過程中,用茶水精心滋養(yǎng)、把玩的紫砂陶質(zhì)小工藝品,故又被昵稱為“小養(yǎng)活”。時下,我國南方一些城市的茶莊茶館里,或是嗜茶者基本上都養(yǎng)著一些“茶寵”。這些茶寵,或有吉祥寓意,或有文化氣息,或是搞笑逗樂,或是趣味童真,全看主人的喜好。

茶寵,主要用紫砂泥、清水泥、澄泥、段泥、天青泥或黑泥燒制而成,以紫砂泥燒制的茶寵最為常見和好養(yǎng),因紫砂鐵質(zhì)成份較高,成明顯雙氣孔結(jié)構(gòu),透氣性好。也有一種用樹脂制成的變色茶寵,淋上熱茶水后會立即變得五顏六色,冷卻后恢復到原來的顏色。宜興丁蜀鎮(zhèn)中袁村有一家專門制作紫砂“茶寵”的企業(yè),名叫“吟龍藝陶”?!安鑼櫋? 品種有200多個,小巧精致,神態(tài)可掬,真是掌中雅玩、品茗寵物。

一只精美茶寵,是茶人花費大量時間和心思慢慢“靜養(yǎng)”成的。知己好友相聚,常會泡上一壺普洱或鐵觀音。此時,將頭開的茶水沖澆在“茶寵”上,或用茶帚蘸著茶湯涂抹、用茶布擦拭,年長日久,歲月中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便層層積淀于茶寵表面,使茶寵越發(fā)溫潤可人,茶香四溢。

紫砂茶寵同紫砂壺一樣,起源于宋代。宋時飲茶風極盛,對泡茶器皿有很多講究,并開發(fā)出大量與茶相關(guān)的紫砂用具,紫砂茶寵就是其中一種。古往今來,多少茶人用盡一生的時光,揉進茶水的溫順,精心“飼養(yǎng)茶寵”,也就成為歲月流轉(zhuǎn)下的精神寄托。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吳騫著《陽羨名陶錄》中曾經(jīng)記載了一位制作紫砂雕塑諸玩的高手,那就是明朝萬歷年間的陳仲美。這些雕塑諸玩也許就包含著“茶寵”。陳仲美是江西婺源人,原來在景德鎮(zhèn)制瓷,后來到了宜興,從事紫砂陶制作。他“好配壺土,意造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爐、辟邪、鎮(zhèn)紙,重鏤疊刻,細極鬼工。壺像花果,綴以草蟲,或龍 戲海濤,伸爪出目。莊嚴慈憫,神采欲生。”紫砂前輩們從明代開始就制作陶塑工藝品,作為幾案清供,有的成了“茶寵”先驅(qū)。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就珍藏著不少供帝王賞玩的紫砂文玩,有清乾隆時的“三連核桃”、“梅花鹿”和“小異獸”等。色澤、形態(tài)、質(zhì)感和造型無不惟妙惟肖。

茶寵形狀不一、大小各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習俗、審美習慣都在茶寵上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從茶寵的分類來看,常見的有寓意茶寵、禪意茶寵、趣味茶寵、生肖茶寵、諧音吉祥茶寵等。

寓意茶寵。譬如貔貅、金蟾、祥獅、螈蜥、壽星、麒麟、朱雀、奔馬、天祿、長壽龜?shù)?,因其在傳說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鎮(zhèn)宅、或旺財、或賜福,或化解五黃三煞,人們在把玩茶寵的時候,無形中也會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尤其貔貅,傳說是龍的第九子,俗稱“只進不出”,有招財鎮(zhèn)宅的作用,視為家中的守護神,于是,成為茶人的最愛;此外,壁虎寓意“辟邪”;蜘蛛爬在一只腳上的造型,寓意知足常樂。

禪意茶寵。茶禪,將禪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茶禪一味”的理念,發(fā)展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茶道”文化習俗。在禪意茶寵的造型中,以大肚佛、達摩、濟公、散財童子、小僧侶形象居多,有臥姿的、坐姿的,也有立姿的,在茶禪交融中,品味物我合一的意境。

趣味茶寵。此類茶寵多造型逼真,表現(xiàn)出自然的趣味,品茗時,欣賞把玩這些玲瓏剔透的茶寵,平添了幾分情趣。如荷葉青蛙、水牛、小豬、小狗、童男童女、蓮蓬、公雞、大象、花生、核桃、茨菇、菱角等。其中大象茶寵頗受茶人喜愛,水為財,大象善吸水,大財小財全吸納,此外大象秉性溫順,象征吉祥如意,將一頭精致的象放在茶臺上,讓它沐浴茶水,吸收茶香,其趣無窮;小小的水牛茶寵也有不一樣的效果,它臥于茶盤一角,只露出背部,仿佛牛身下半截嵌入臺面,隨著茶水的流動,像是在田間游動勞作,霎時把你我?guī)肓四戏剿锏母髅β抵小?/p>

生肖茶寵。十二生肖茶寵也頗受茶人歡迎,人們買上幾件自己生肖的茶寵,或是精選一件生肖茶寵作為生日禮物送人,都是別有樂趣,也很雅致。

諧音吉祥茶寵。此類茶寵凸顯了漢字的文化與魅力。比如 “金蟾”茶寵,“金蟾”是“金錢”的諧音,這蟾蜍并非普通蟾蜍,它只有三只腳。傳說它本是妖精,后被劉海仙人收服,改邪歸正,吐錢幫窮人,所以后來被人們當作旺財瑞獸敬奉。做工精美的金蟾,嘴巴里銜的銅錢是可以轉(zhuǎn)動的,用手去轉(zhuǎn)錢,諧音就是“賺錢”。 金蟾,可謂茶寵中的上品,大凡在商場上打拼的飲茶人,都愛“請”一只金蟾與自己的飲茶歲月相依相伴。通常情況下,家里只能放一個金蟾,而且放置金蟾時需注意,空口不含錢的金蟾為吸財,嘴巴應向室外,含著錢幣的嘴巴不能對著家門,否則就是把家中的錢財往外送了。

總之,無論哪種造型的茶寵,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只有嘴,沒有五谷輪回之所。這決定了它吃東西只能進不能出,人們以這種方式來表達中華傳統(tǒng)“財源廣進,滴水不漏”的生財發(fā)家理念。

林林總總的茶寵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茶寵的出現(xiàn),主要還是人們?yōu)榱嗽诤炔钑r陶冶性情,增添樂趣。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個人品位和生活情趣,茶寵也迅速發(fā)展起來。茶寵的趣味性和觀賞性直接,其內(nèi)涵直白,價格也大眾化,不用計較是否出自名家之手,更不用為鑒別真?zhèn)味鄲?,即便遠行也便于攜帶和滋養(yǎng),所以很容易被眾多茶莊、茶人、收藏人士青睞和收藏。

養(yǎng)茶寵是頗有講究的,俗稱“三分選七分養(yǎng)”, 心急不得,需靜養(yǎng)。剛買來的茶寵會是很新的紫砂色,或紅或紫或偏白,表面微微起砂,感覺到的是一種未開化的稚嫩氣息。將茶寵養(yǎng)在茶臺上,每天喝茶時也給它“喝”一口,用茶帚醮著茶水輕輕撫刷,或用茶水澆濯,在把玩中摩挲涂抹,長久的滋潤呵護,它的色澤就會慢慢釋放出來,表面便呈現(xiàn)出一種含蓄柔和的亞光色,像紫砂壺一樣葆光可鑒、珠玉潤澤,這就是“包漿”,被視作紫砂茶寵養(yǎng)成的標志。砂點不平漸漸被磨去,手感也越發(fā)溫潤順滑,越發(fā)心宜。茶寵最好用大紅袍或普洱茶來養(yǎng),因為大紅袍、普洱茶的茶質(zhì)容易出效果。

挑選茶寵,一是要看他的神態(tài);二是要看是否真正符合茶寵本身的原型特點;三是選擇形狀適中的茶寵,不要太大,因為要考慮讓它身體的大部分起到蓄水存水的功能。

滋養(yǎng)茶寵,其趣無窮。有些茶寵利用中空結(jié)構(gòu),淋上茶水后會產(chǎn)生“吐泡”、“噴水”景象,給品茗休閑增添了情趣。其實,養(yǎng)茶寵的樂趣在于自身的參與,就像養(yǎng)花一樣,澆水、施肥、修枝事無巨細,等到開花的那一刻,將會得到所有的滿足。在每天對茶寵的滋養(yǎng)中,充滿著內(nèi)心的期盼和心愿,直到有一天,忽然發(fā)現(xiàn)“小養(yǎng)活”宛如有了生命一般的靈氣時,心中是何等的興奮和欣喜!

一方茶海,一杯清茶,在人與茶的世界里,有“小養(yǎng)活”們靜靜的陪伴,不離不棄,分享你的喜,你的憂,你的孤單,你的寥落。壓下心中的那份焦灼、那份躁動,慢品茶香,靜養(yǎng)茶寵。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潘春華(江蘇鎮(zhèn)江)】

找到約35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7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