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貢茶品種

找到約2,413條結果 (用時 0.066 秒)

貢茶是如何影響古代的社會生活

貢茶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壽終正寢,貢茶才隨之消亡。悠悠數千年,貢茶對整個茶葉生產的影響和茶葉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圖片描述??

貢茶的緣起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貢茶與其它貢品一樣,其實質是封建社會里君主對地方有效統(tǒng)治的一種維系象征,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貢茶制度是中國封建禮教的象征,也是封建社會商品。


貢茶是中國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中國古代宮廷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中國古代貢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化的體系、一種文化的累積。


貢茶不僅關乎宮廷生活,也對社會經濟有重要的影響。歷代地方官員為了迎合宮廷,費盡心思培育新的品種,改進制作工藝,逐步形成了國內相對統(tǒng)一又各具地方特色的貢茶體系,推動著中國茶葉不斷向前進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形成了延續(xù)至今的幾大產茶區(qū)。


貢茶文化作為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中國茶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數量龐大的貢茶,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龐大數量的貢茶使產茶區(qū)的經濟走向單一化,而且對質量的高要求也對茶農造成了很大的負擔,甚至導致家破人亡,同時,對茶葉的高要求也推動了質量的提升,大量新的茶葉品種出現,又拓展了茶農的經濟來源,豐富了茶葉文化的內涵。


由于宮廷的生活方式影響著當時社會的生活風尚,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龐大的貢茶數量,對于貢茶地方的官員和百姓來說,其負擔是可想而知的。


正如明代正德年間的官員曹琥列舉了貢茶所帶來的五大弊端,“有芽茶之征,有細茶之征,始于方春,屹于首夏,官校臨門,急如星火,農夫蠶婦,各失其業(yè)……及歸之官,又揀擇去取,十不中一,遂使射利之家,先期采集,坐索高價……


又官校乘機私買貸賣,遂使朝夕鹽米小民,相戒不敢入市。”這種繁重的貢茶任務,使得茶農承受著沉重的負擔。


許多地方不得不放棄許多原來的產業(yè)而改種茶葉,這樣一來生產的單一化,使得百姓難以承受天災帶來的危機,一遇荒年,則百姓衣食無著。


在征繳貢茶的過程中,一些官員營私舞弊、低價強買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且在貢茶的運輸過程中各種耗費都被均攤在了茶農的身上,更加重茶農的負擔。


由于貢茶帶來了各類社會問題,使得當時的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穩(wěn)定貢茶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保障茶農的基本利益。


清人陳章在《采茶歌》中記述了貢茶給茶農帶來的沉重負擔,“催貢文移下官府,哪管山茶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p>


龐大的貢茶數量,且對貢茶的采摘時間和質量的嚴格要求,使得產茶區(qū)的茶農疲于應對。


清人釋超全在《武夷茶歌》中有這樣描述采摘貢茶的辛苦:“往年薦新苦黃冠,遍采春芽三日內。搜盡深山粟??眨倭罱^民蒙惠。種茶辛苦甚種田,耘鋤采摘與烘焙。谷雨期屬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饗廢。道人山農難為糧,春作秋成如望歲?!?/p>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種茶之苦甚于種田,茶農辛苦一年都難以解決溫飽,以致乾隆在看到民間采辦貢茶時,也少有地發(fā)出慨嘆“敝衣糲食真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雖然貢茶給產茶地方的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由于貢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不能忽視的。


各個地方官為了迎合宮廷,在茶葉的選材、包裝、加工等方面都著實下了很多功夫。


這種政府機構對茶葉的干預和引導作用,促進了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貢茶擴大了茶葉產區(qū)。以清代為例,貢茶使茶葉培植技術在明代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形成了多個著名的產茶區(qū),這些初具規(guī)模的產區(qū)對推動清代茶產業(yè)的發(fā)展有顯著的拉動作用。


如碧螺春,“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歲產野茶……土人曰嚇煞人香,康熙乙卯,車駕幸太湖,撫臣宋犖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順,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歲必采辦矣?!?/p>


在碧螺春成為貢茶后,原本的“野茶”一躍而成為名茶,其主產區(qū)洞庭山產茶區(qū)的茶葉產量逐年遞增,最多時達到4360斤,成為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再如普洱茶在成為清宮貢茶以后,普洱地方“茶山極廣,夷人管業(yè)。采摘烘培,制成圓餅,販賣客商,官為收課,每年土貢,有團有膏?!薄捌詹杳靥煜拢说嶂詾楫a而資利賴者也?!笔蛊斩璩蔀楫數刂饕慕洕杖?,并帶動了周圍商業(yè)的發(fā)展。


在貢茶產區(qū),一批著名的茶葉商號的出現,標志著該地區(qū)茶葉產業(yè)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圖片描述??

如清末盛產普洱茶的地方,每年在此加工的毛茶達到500噸以上,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普洱地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成為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


仇英所繪《斗茶圖》,斗茶的場地在山野間濃濃的松蔭之下,雅士們在此斗茶比香,賦詩行茶令,一派悠然情趣。


貢茶提高了茶葉的品質。宮廷對貢茶的要求非常嚴格,皇帝依據自己的口味對進貢的茶葉進行選擇,這種有分別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采辦貢茶的官員,地方官會根據皇帝的要求精選茶葉,甚至調整茶葉采摘的時間、加工的方法等,這種無形中的間接調控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茶葉的品質。


如蒙頂茶,“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頂又美之上清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曰仙茶,每歲采辦三百五十葉,天子郊天及太廟用之?!?/p>


正是在宮廷的干預下,貢茶地方官員和茶農精益求精的培育和制作茶葉,客觀上促進了茶葉質量的提升,出現了一些影響至今的著名茶品。

貢茶帶動了茶葉包裝的進步。除了對茶葉本身的影響外,各個地方為迎合宮廷,在茶葉的包裝等方面也不斷提升。


清代趙懿在《蒙頂茶說》中這樣描述:“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圓,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簽丹印封之?!?/p>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貢茶主要是用銀瓶和錫瓶包裝,特別是錫瓶,更是被廣泛的使用,這主要是因為錫瓶的密封性好,可以長久保持茶葉的原味。

現在故宮博物院現存的茶葉文物也基本上是用錫瓶包裝的。這些貢茶文物基本沿襲了前代貢茶的包裝風格,材質以銀、錫為主,錫器采用鑄、鏨等工藝制作出各式各樣的花紋圖案,主要有龍鳳紋、暗八仙紋、八寶紋、水仙紋及花鳥紋等,造型有如意云、花瓶等各式。

容器外一般包有黃色的布套或者黃緞套。此外還有一些大的包裝盒,將茶葉放置在其中,這些盒也基本上以黃色或明黃色為主,顯示出皇家獨有的特性。這些貢茶的包裝很多至今沿用,對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


總的來看,中國古代貢茶對茶產業(yè)的影響實際上是政府機構對茶業(yè)的干預和引導作用的結果,貢茶由民間到宮廷經歷了一個對茶葉品質不斷求精的過程。


同時,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代表著一切,統(tǒng)治者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生活背景和審美情趣,決定了一個時代的產品特別是宮廷特殊消費品的品種和藝術風格。


宮廷在對貢茶的評價、反饋和使用數量等都對茶葉生產技術和質量的提高帶來了一個競爭和促進的機制。通過這樣一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向交流,貢茶在保證宮廷使用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品質,使其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又一個鮮為人知的皇家貢茶


普洱茶作為云南進貢皇家的貢品之一,從周朝已經有記載,到清朝時甚至設有專門的部門——普洱府治,來為朝廷選擇最佳的茶葉進貢,并成為皇家專用茶。



如今,普洱茶名聲大噪,曾經作為皇家貢茶的幾個茶區(qū)更是炙手可熱,比如易武、倚邦等等。但還有這樣一個地方,曾經也是作為皇家貢茶的產地之一,而如今卻銷聲匿跡了。





它就是碧溪的“須立貢茶”,之所以說它銷聲匿跡,是因為如今能夠找到關于它的資料非常的少,且大多數愛茶人并不知道這里。


本期昆侖說茶就為各位茶蟲從這些資料中,為大家梳理介紹一下這個鮮為人知的皇家貢茶地。


有關碧溪“須立貢茶”的口頭傳說有很多,但經過上百年的流傳,其中故事可能已經與真實狀況相差甚遠,這其中比較可靠的一個版本為: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年間,云南普洱府管轄他郎撫彝廳。他郎撫彝廳有個碧朔城,碧朔城南面有座須立山。須立山上有幾百棵大葉子茶樹。云霧繚繞著這個小小的茶園,陽光雨露滋潤著這個小小的茶山。每日里香飄山野,芬芳醉人。





須立山中有個須立寨,寨里有個哈尼人,人們都喊他王老哥,他是這茶山的主人。王老哥年紀有四十開外,有個老伴叫姿嫻。老倆口和睦相親。王老哥身強力壯,是耕田種地的好手。他每日清晨起床,約著老伴先上茶山,呼吸早晨的新鮮空氣,為茶樹松土施肥除草,使茶樹越長越壯,茶葉越摘越發(fā)芽。


當地彝、漢、哈尼寨人無不對王老哥熟悉,經常來他家串門,他滿腔熱情地泡茶招待??腿藗兣R行,他毫不吝惜地抓一把一芽兩至三葉的‘瓦雀嘴’春茶尖送他們請家人品嘗,自己卻只吃老茶葉子。



想喝茶而來他家串門的人越來越多,他從不拒絕。有人說:”王老哥種的茶,老人喝了長精神,牙約喝了添力氣,孕婦喝了好生產,約迷喝了更俏麗,小孩喝了能快長,病人喝了除疾病。“


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王老哥的名聲愈來愈大,一直傳到了他郎撫彝廳,撫彝廳通判聽了后,口水涎出了三尺長,便領著差人一大幫,坐著‘滑桿’浩浩蕩蕩地找到了王老哥的家門。



王老哥正在家里低頭用功揉搓茶葉,聽見門外喧嘩聲,抬頭一看,原來是他郎官府豢養(yǎng)的一幫人馬。王老哥不理不睬,繼續(xù)揉搓他的茶。里長急了,湊近王老哥說:“他郎通判駕到,你還不起身迎接,還不快泡茶。在這兒裝聾賣傻作甚?”


王老哥老伴姿嫻是個機靈的婆娘,她生怕自己的漢子不吭不哈的態(tài)度惹是生非,招來橫禍,便慌忙燒水泡茶。天天吃雞鴨魚蛋的通判啜了幾口茶,頓覺甜進心窩,香進心坎,肥胖的身肢好象清掉了許多油膩,輕快多了。他邊喝邊贊賞道:”好茶,好茶,沒有白跑一趟?!?/strong>


通判得了須立產的茶,喜得合不攏嘴,樂得徹夜不眠,他想:這稀少的奇茶美味,奉敬上司普洱府尹,定有重賞。不幾天,帶著隨從馱著茶葉到普洱府,孝敬頂頭上司。


剛過把邊江,這茶分外芳香,剛入普洱城,正在辦理公案的普洱府尹,就聞到了沁人肺腑的芳香,也無心辦理公案了,便嗅著香味剛到府門,只見他郎廳通判笑盈盈地走過來,后面還跟著馬和吆馬的隨從和護兵。


府尹在通判的騾馬身上聞了滿鼻子噴香,頓覺精神振奮,詢問:


“這馬馱的是何物?”“是獻給大人的須立茶”通判諂笑道。“打開來品嘗一盅如何?”




通判即令馬夫解開馬馱將茶拿出來放在杯里,用滾燙的開水沖上,待一會兒,府尹慢慢地呷了一口,不禁叫絕:“好茶,真是稀有的好茶!”隨著又說:“我到府多年,為何不知?”


“我也是聞夷人傳說后,親臨產茶地,如數征了他來,立即啟程趕著來奉獻給您?!?/span>


他郎廳通判馬馱須立茶獻給普洱府尹,是為了討好府尹,求升官發(fā)財。其實普洱府尹的心態(tài)也是一樣,他對他郎廳通判送來的“須立茶”贊不絕口,心里謀著萬里前程,于是不惜千辛萬苦,路途遙遠,日夜兼程把他郎廳的“須立茶”用馬馱到云南巡撫衙門,向頂頭上司獻上了茶葉。


撫臺呷著“須立茶“也不禁驚嘆:“好茶,好茶,天下稀有的好茶!”決定自己進京城辦事之時把這上好的“須立茶”獻給皇上,達到謀取職高權重的官位目的。


“巡撫不日啟程,凡過江河湖海,這他郎茶葉便會異常芳香。到了京城,正逢皇親國戚舉行盛宴。不用說,這普洱府里的他郎茶更是盛宴上的珍品。文武百官聞見這撲鼻噴香的好茶,都圍攏來仔細過目,只見外形直細如針,毫尖顯色如銀,油滑光澤秀麗。


一位老臣正患高血壓臥床不起,聞了茶葉芬芳,不禁立坐起來,將茶沖開飲后,只覺滋味鮮爽,湯綠葉翠,清香撲鼻,全身爽快,血壓趨向正常,病情逐漸好轉。


一位老將正患眼病,難看見天,難瞧見地。茶葉清香撲他的眼睛,雙眼頓覺清晰;他喝了一口便覺全身舒暢,又用手把茶葉渣在眼眶里揩揩洗洗,眼睛立即出現一片光明。


這普洱茶真神!文臣武將們一致發(fā)出了贊譽聲。皇帝耳聞目睹后,親自品嘗了能解毒除病的奇茶,把云南巡撫召到面前嘖嘖稱贊說:


“朕嘗了一盅你從云南普洱府弄的茶,真乃世間稀罕也。你想得周全,辦得很好?!彪S著,皇帝吩咐太監(jiān)拿出白銀和綢緞給巡撫說:“這些銀兩、綢緞賞賜你們,每年送些這樣的好茶來如何?”


歲月流逝,時光流轉。當年給皇帝產貢茶須立山,還存在著彎腰馱背的三、四株老茶樹,它早被解放了的茶農新培植的綠茵茵、翠生生、清汪汪的一片片茶園所代替了。


雖然這樣的故事難免有編撰的成分在其中,但我們依然可以從當年留下的一些歷史資料中找到一些“須立”貢茶的足跡:


據《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志》記載:“縣內碧溪區(qū)須立所產的“須立茶”曾列為清代貢品?!?/span>


思茅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長、文博副研究員黃桂樞先生在其著作《普洱茶文化大觀》中也有這樣的記述:“清代雍正年間以來,宮廷將普洱茶列為貢茶,視為朝廷進貢珍品。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普洱府上貢茶4種:團茶、芽茶、茶膏和餅茶。作為貢茶的還有景谷民樂秧塔白茶,即‘白龍須貢茶’和墨江的‘須立貢茶’?!?strong>墨江的“須立貢茶”即是墨江縣碧溪須立山上出產的一芽二、三葉的“瓦雀嘴”須立。


/須立貢茶古茶山地理位置/?  須立貢茶古茶山位于墨江縣聯珠鎮(zhèn),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氣溫16.9-18℃。年降水量1323-1435mm。土壤為赤紅壤、紅壤。須立貢茶在清代為皇家貢茶,聯珠鎮(zhèn)是茶馬古道上著名驛站。

/須立貢茶古茶山茶山歷史/?  須立貢茶在清代為皇家貢茶,聯珠鎮(zhèn)是茶馬古道上著名驛站。清代雍正年間以來,宮廷將普洱茶列為貢茶,視為朝廷進貢珍品。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墨江的須立貢茶為普洱府上貢茶之一。須立貢茶即是墨江縣碧溪須立山上出產的一芽二、三葉的“瓦雀嘴”須立茶。



/須立貢茶古茶山古樹現狀/?  古茶山主要位于墨江縣聯珠鎮(zhèn)的菜園、班中、碧勝、勇溪村,村民主要是哈尼族,茶山面積約643公頃,呈塊狀分布,代表品種有菜園村的大葉綠茶、碧勝村的須立貢茶等。

相比較而言菜園村茶園的管理比須立貢茶所在的碧勝村要好一些,長勢更強。碧勝村的須立貢茶園內保存了一定樹齡比較老的古樹,是清代貢茶的原產地。


/須立貢茶古茶山口感特點/?  須立貢茶古茶山屬于哀牢山系的古樹茶,這個茶區(qū)的古樹茶杯底留香都不錯,苦不顯,帶澀。哀牢山中段墨江須立貢茶香氣厚重持久、湯水飽滿,口感最好!?  墨江須立貢茶香氣厚重持久、湯水飽滿、口感最好、比迷帝貢茶更有魅力;鎮(zhèn)沅茶香氣高、湯水較厚,新平茶香氣厚重持久,湯水入口就甜、澀化得較快;北段景東、南澗一帶茶香氣高爽、有獨特韻味。

大家對于歷史的共同記憶,是由許多經過挑選和修飾后所留下來的材料構成的。其中,許多聲音會被大家遺忘。因此,造就歷史的不是記憶,而是遺忘。選擇記住或遺忘哪段歷史,意味著大家是站在何種立場上來看待歷史和未來。


無論是主動地遺忘,還是被動地遺忘,這個過程都是塑造共同歷史記憶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記住那些不該被遺忘的歷史,抵抗失憶,是大家在面對歷史時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茶詩中的“貢茶”史


古時候,中國的文人們都喜歡將自己心中的不忿或是現實的生活寫入詩歌之中,因此中國的詩歌豐富多彩,既能抒發(fā)情感,又能表現現實。


而茶詩也是在這樣的文化之中應運而生。茶詩大多由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中創(chuàng)作而出,或寫出茶之滋味、或寫出飲茶情緒等等。




今天我們就從歷史上的那些著名茶詩,來尋找一下關于貢茶的歷史吧。


?晉左思的《嬌?》詩也許是中國最早的茶詩了“?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寫的左思的兩位嬌?,因急著要品?茗,就?嘴對著燒?的“鼎”吹?。與左思此詩差不多年代的還有兩?詠茶詩:??是張載的《登成都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的詩句,贊成都的茶;


??是孫楚的《孫楚歌》,?“姜、桂、茶出巴蜀,椒、橘、?蘭出??”的詩句,點明了茶的產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詩詞驟然增多,這些茶詩茶詞既反映了詩?們對茶的寶愛,也反映出茶葉在?們?化?活中的地位。


自唐以后,歷代的名茶絕大部分被列為貢品,每年最早采制的新茶首先派專人送入皇宮,供皇帝享用,往往是為了表示特別的恩寵,皇帝才舍得用茶賞賜親信的大臣。


唐代柳宗元在《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一文中寫出了得到皇帝賜予的一斤新茶后的誠惶誠恐、欣喜無限的心情:


“臣某言,中使竇某至,奉宣旨賜臣新茶一斤者,天睠忽臨,時珍俯及,捧載驚忭,以喜以惶。……銜恩敢同以嘗酒,滌慮方切于飲水,撫事循涯,隕越無地,臣不任感戴欣忭之至。



縱觀古今詩詞,它們都有一大共性,那便是社會職能。透過詩詞,我們不僅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情緒表達,思想內涵,更能從中觀察出當時的社會民情,風氣習俗等。


宋代茶飲風俗形式,在其歷史時間與空間具有時代的特征、社會的特色。在宋代,全國范圍內出產茶葉200多個品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們最終選定福建建州鳳凰山北苑貢茶為皇家御茶,曠世奇茗也由此誕生,掀開了中國茶葉史上新的篇章。據記載,皇家貢茶“龍團鳳餅”為宋真宗時期宰相丁謂所創(chuàng),小“龍團鳳餅”是宋四大書法家、福建轉運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間,鄭可簡改制的“龍團勝雪”成為中國制茶史上的一個神話,至今無法超越。


宋代貢茶之美、茶葉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為之傾倒。飲茶不僅成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入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成為文學藝術的主題之一。


在“兩宋”時期,先后有180多位詩人、詞人用文章贊頌宋代貢茶,詩詞達400篇。宋代的貢茶記錄著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跡,記錄著宋茶創(chuàng)造茶史的輝煌。建茶入詩,比比皆是。


北宋文學家蘇軾把佳茗和佳人聯系在一起,寫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佳句,為人們所傳誦。


陸游寫了300多首茶詩,成為歷代詩人中寫茶最多的一位。陸游對建茶更是情有獨鐘,他入閩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絕”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歐陽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嘗之余,遂作《和梅公儀嘗建茶》?!澳淅畎紫扇苏疲易鞅R仝走筆章”,這是梅堯臣的詩句,是說北苑“龍鳳團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與“陽羨紫筍茶” 媲美。



宋人歐陽修《龍茶錄后序》中說,“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當小龍團被列為貢品以后,更是難以得到。當時的皇帝宋仁宗也非常珍惜,就是輔佐他左右的大臣也不易得到賞賜。


只有在“南郊大禮,致齋之夕”四位高級臣僚才共同分得一餅,分割成四份各自帶回家中寶藏,僅是在貴客到來時,才拿出來傳觀展玩。



珍貴如此,無以復加。宋代文人王禹偁在《恩賜龍鳳茶》一詩中說:“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yǎng)白頭親?!?/span>


此外,黃庭堅的《謝送碾賜壑源揀芽》,楊萬里的《謝木媼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詩中都專門吟詠了賜茶之事,這些可以說是最上層的贈茶習俗。


到了元代,貢茶一直是傳統(tǒng)的團餅茶,也還在沿用宋代的龍團茶制法,龍鳳團、密云龍的名稱仍在。元代皇帝也經常賜給大臣貢茶,“講筵分賜密云龍”。


龍團茶仍要經過碾末,然后烹點。大臣虞集寫過這樣的詩句:“摩挲舊賜碾龍團,紫磨無聲玉井寒。”宰相耶律楚材寫道:“黃金小碾飛瓊屑,碧玉深甌點雪芽?!?strong>品飲貢茶的這種情趣與宋代別無二致。



但是在民間及士大夫私下的品茶生活上,元代漸漸發(fā)生著轉變。元代詩人汪炎昶在《咀叢間新茶二絕》中,寫他摘取新茶直接咀嚼,感覺極有韻味,不經過復雜的制作,嘗到了茶葉的本真滋味,詩中寫道:


濕帶煙霏綠乍芒,不經煙火韻尤長。銅瓶雪滾傷真味,石皚塵飛泄嫩香。


? ? ? ?從詩中可以看出,文人們在追求茶的真味,有一種強烈的減少制作程序以保存茶葉真味的要求。宋代已經產生了散茶,元代除了宮廷,民間飲用散茶已經非常普遍。

非常有意思的是,為皇宮修貢的武夷地區(qū),也在大量生產散茶,而且散茶居于主流。元詩人蔡廷秀在《茶灶石》詩中寫道:“仙人應愛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span>


這個茶灶石,就是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在武夷講學時經常品茶的地方。朱熹當年所飲之茶,應是散茶無疑。當時朱熹帶領學生親自種茶采茶,品飲的就是制作簡單而不失真味的芽葉散茶。


? ? ? ? 明朝開國之始,貢茶主要由武夷地區(qū)的建寧府貢進,還是依照宋代以來的方式,研造成團茶,有大龍團、小龍團。

這滯后于茶事發(fā)展的狀況,是一種恪守陳規(guī)的作法,從概念上人們仍以加工繁瑣的龍團為精品。


但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發(fā)了一道詔令:“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strong>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團餅茶了,這道詔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團茶的轉折點。


明太祖的這一詔令,的確起到了分水嶺的作用,從此,散茶成為絕對主流,由此炒青也成為主流制茶方法而延續(xù)至今。明太祖朱元璋為什么特意下發(fā)這么一道詔令?


明人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中說:“國初四方貢茶,以建寧、陽羨茶品為上。時猶仍宋制,所進者俱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





詩人張岱曾在詩文《曲中妓王月生》中寫道:“白甌沸雪發(fā)蘭香,色若梨花透窗紙?!?strong>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于茶葉的香氣以及顏色作出自己的評價,并且描繪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覺。


這證明明朝的詩人更加贊賞茶香清幽似蘭,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關注于口感,更加注重茶的品質。


圖片

清代茶詩數量龐大,也有許多著名詩篇。如高鶚的《茶》詩:"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來時。漱齒濃消酒,澆胸清入詩。樵青與孤鶴,風味爾偏宜。"


邊壽民的《好事近·茶壺茶瓶》詞:"石鼎煮名泉,一縷回廊煙細。絕愛漱香輕碧,是頭綱風味。素瓷淺藍紫泥壺,亦復當人意,聊淬辯鋒詞鍔,濯詩魂書氣。"兩首詩詞都在淡雅之中,透出無限韻味。


當然,我們不得不說的是,清代最善寫茶詩的可能還是乾隆皇帝。茶在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相傳,當他85歲要退位時,一位大臣諂媚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啊。"乾隆皇帝則回答說:"君不可一日無茶啊。"就是這位皇帝,撰寫過幾百首茶詩。其中有一首專門寫普洱茶的:


《烹雪用前韻》清·乾隆皇帝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點成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寒香沃心俗慮蠲,蜀箋端硯幾間設。興來走筆一哦詩,韻葉冰霜倍清絕。

這是一首乾隆皇帝贊美普洱茶的茶詩妙句,乾隆尤愛普洱,曾作御制詩贊普洱多首,詩中多為極盡贊頌之語,寫出了詩人飲罷普洱之后的愉快心情及對普洱的喜愛之情。


縱觀我國的茶文化,以茶作詩為載體起起伏伏發(fā)展。盡管茶文化有過落寞的時候,但茶詩卻依然在詩歌發(fā)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找到約2,378條結果 (用時 0.01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