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功夫茶的詩句

找到約22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飲茶的精神

中國人飲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

將飲茶視為一種物質享受與精神陶冶。

宋代詩人陸游在詩中寫道:細啜襟靈爽,微吟齒舌香,歸時更清絕,竹影踏斜陽。對著手中香茗,細細觀賞杯中茶湯顏色,輕聞茶的香氣,品嘗茶中滋味,陶醉享受茶的曼妙意趣,這是古人的品茗意境。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也說道:煮茶而飲非其人,猶汲乳泉以灌蒿蕕。飲者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乳泉,乃鐘乳石上的滴水,甘美而清洌,飲茶若只是一吸而盡,不辨茶味,在田藝蘅看來,就如同以乳泉灌篙蕕,那真是罪過。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和茶友皎然、張騫、陸上修等,在一次品茶行令中組成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一開始陸上修說了一句:“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睆堯q答曰:“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崩钶嘟又鴮υ唬骸安豁毰试鹿?,何假樹庭萱?!薄箴ㄈ徽f道:“不似春療醉,何辭綠菽繁?!标懮闲揆R上接著說:“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敝钡接腥藢Σ怀?,方告一段落。這首聯(lián)句中,“泛花”、“庭萱”、“素瓷”、“芳氣”可以看出這群品茶活動,正在進行欣賞沫花、講究器具、感受茶香等茶藝活動;六人各自別吟出別出心裁的詩句,以不同的角度描寫了月夜飲茶的心境與意境,杯面泛起的白色茶花、聚首的茶席、月光下的茶會、茶的芬芳氣味、茶色迷人的碧綠、飲茶的氛圍感受,仿佛詩中都飄逸著茶的芬芳,令人有身深入其境的感覺。詩中可見唐代文人在茶會中,賓主相敬、和諧、氣氛清閑雅致??磥聿徽撔胁枇睢⒍凡桦m在求勝,仍見文人的沉潛細致。陸士修的啜茶聯(lián)句中的“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也表達了茶在鍑內翻滾沸騰時、泛起白色水花,正是邀請好友共飲時,花香茶飲,更能引入詩境,增添茶趣。

宋代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痹娭幸灾駹t的火紅映襯寒夜,以客來訪呼應竹爐的湯沸,將“以茶代酒”的雅趣,“以茶代客”的真性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好友寒夜來訪,點起火爐圍坐一起,雖沒有美酒佳肴,寒夜中啜飲醇香的熱茶,一杯香茗在手,不乏是文人雅士聚會時的趣味享受,這種“以茶代酒”的儒雅風習,至今仍令人們神往。

道盡中國文化的深刻底蘊,以茶待客,顯示了主客之間的親切溫馨,表示了主客對品茗的喜愛,不論梅花不論窗前月,盡在一杯茶飲中。將茶提升到一種含蓄又深情的境界。清代鄭清之的詩句中也有“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詩中表達以茶留客的情意,更道出飲茶后飄飄欲仙的感受,中國人自古好茶,不僅客來敬茶,還以茶留客。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提到: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

據(jù)宋、明人的文獻紀載,斗茶概括有:(一)斗茶品—斗湯色、水要活、茶要新、湯色要鮮紅。(二)斗水痕—水痕出現(xiàn)早晚、湯花咬盞時間久者得勝。(三)行茶令—席間吟詩作對較勁。茶令最早出現(xiàn)在唐宋時代,如唐代顏真卿等人的接龍、宋代李清照著名的一問一答,“接龍”可以視為茶令的一種形式,就是以聯(lián)句續(xù)詩的形式,一人一句接下去。

明代《吳門四才子佳話》中有一段四位友人一日結伴同游,酒足飯飽后,至一茶莊飲茶,以品茗為題,各吟一句連成一絕。

聯(lián)句如下:午后昏然人欲眠(唐伯虎),清茶一口正香甜(祝枝山),茶余或可添詩興(文征明),好向君前唱一篇(周文賓)。

茶莊老板對此四連聯(lián)句贊賞有加,祝枝山建議將詩誦于老板,以換取四包好茶,主人欣然允諾,取來四種茶葉,謂之“四賢茶”,從此泰順茶莊聲名遠播,成一佳話。伴隨著散茶的發(fā)展,明初飲茶方式各家分呈,承襲傳統(tǒng)也有創(chuàng)新。

明代茶人或有隱逸遁世者,常以山水自娛,追求忘卻塵世煩惱,淡雅高潔的品茶意境,飲茶講求趣味,對茶具茶湯亦皆有所要求,可說是浪漫蘇醒的年代,明許次紓《茶疏》寫道:未曾汲水先備具。必潔必燥,開口以待。蓋或仰放,或置瓷盂,勿竟覆之案上,漆器食器,皆能敗茶。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之。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重投壺內,用以動蕩,香韻兼色不沉滯。更三呼吸頃,以定其浮薄,然后瀉以供客。則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闪钏?。吟壇發(fā)其逸思,談席滌其玄衿。

明屠隆《考槃余事》中提及,明代茶人一向主張: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時費而興。能熟習而深味神融心醉,覺與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賞鑒者矣!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乳泉以灌嵩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由此可見明人飲茶時不論對象、烹煮、品味、相當?shù)闹v究,講求閑適、真趣、清賞超越性靈的生活態(tài)度。

清代中葉的詩人袁枚是一美食家,他的著作《隨緣食單》上有一段他在武夷山與寺僧品飲的記載,寺僧以當?shù)孛栉湟膸r茶款待他。食單上寫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聞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在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盡得個中三味。

這段話同時也凸顯了巖茶的茶性,因其茶氣強,滋味醇厚,故而品飲時不宜大口,宜濃不宜淡,所以袁枚詩中說杯要小、壺要小、須慢慢品飲方能釋躁平矜。功夫茶俗不但要聞香試味,也要能平矜悅性,連帶地也講究茶具,所謂“功夫茶四寶”,要求的就是茶湯濃郁、飲茶先嗅其味,再品其韻,杯以“若琛”最佳,約在10至20毫升。根據(jù)清代袁枚所言:“余嘗盡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迸氩栊枰玫降钠魑锖芏?,每一器皿都很講究,但以茶杯最為重要,這也是品茶人最在乎的,是品飲者直接接觸的器物。清冒襄在《岕茶匯鈔》中提到: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飲,方得茶趣,何也?壺小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洽有一時,太早未足,稍遲已過,個中之妙,清心自飲,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所以袁枚說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可見袁枚品茶已達至高之境,能夠清新自飲,體會杯中茶趣。

品茶文化在明清以后,出現(xiàn)了反璞歸真的現(xiàn)象,茶人借由品茶過程,實現(xiàn)精神上的企求,讓心靈得以撫慰,像朱權作為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為了“破孤悶”而專注研究茶,避世寫了《茶譜》潛心茶道,提出了以茶悟道的觀點,認為探究造化,是要從燒水煮茶開始。文征明嗜茶,為人正直,不事權貴,淡泊仕途以茶示決心,賦詩作畫,有詩吟:門前塵土三千丈,不到薰爐茗碗旁。可見他以避世為樂,以飲茶為歡的高尚境界,任憑門前車馬喧鬧,依然淡定的在茶爐邊烹茶,品茗自樂。還有張岱的以茶會友,他說:非大風雨至,非至不得已事,必至其家,啜茗焚香,戲談謔笑,十三年于此。除非刮大風下大雨,十三年來每天造訪云谷,顯示兩人的茶誼根深蒂固。


注:內容來源貴臺紅茶業(yè),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中有乾坤!歷史上的那些著名茶人們

茶從唐朝開始,便成為中國人的“國飲”,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不僅是日常飲品,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也讓他成為文人墨客的心頭寵。

乾?。阂虿瓒傩占部?/span>

相傳,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過西湖茶區(qū)。他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贊賞茶葉香清味醇,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并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采制進貢到宮中。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觀看了茶葉采制的過程,頗有感受,寫了《觀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爐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詩句。皇帝能夠在觀察中體知茶農(nóng)的辛苦與制茶的不易,不得不贊嘆茶的魅力之大。

蘇東坡:茶與墨的千古美談

蘇軾,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一位品茶、烹茶、種茶樣樣都內行的大詩人,創(chuàng)作出許多千古茶詩、詞。有關他的故事也被傳為美談。有一天,蘇東坡、司馬光等一批墨人騷客斗茶取樂,蘇東坡的白茶取勝,免不了樂滋滋的。當時茶湯尚白。司馬光便有意難為他,笑著說:"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時愛此二物?"蘇東坡想了想,從容回答說:"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司馬光問得妙,蘇東坡答得巧,眾皆稱善。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陸羽:茶圣鑒水

唐代宗時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維揚(就是今天的揚州)與茶圣陸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傾慕,很高興,便命軍士取揚子江南零水(據(jù)說揚子江南零水特別好),想要一睹茶圣茶技。等水取來,陸羽卻說“這水倒是揚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像是臨岸之水”取水的軍士狡辯說取水的時候很多人看見,不會有假。陸羽一言不發(fā),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說:"這才是南零水"。軍士大驚,這才認罪說:"我自南零取水回來,到岸邊時由于船身晃蕩,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夠用,便用岸邊之水加滿,不想處士之鑒如此神明。"

唐寅:滿山茶香

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他的別號。他是一位熱衷于茶事的畫家。他曾畫過大型《茗事圖卷》、《品茶圖》。這位桃花庵主,經(jīng)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詩人畫家品茗清談,賦詩作畫。畫家在詩中,頗有風趣地寫道,若是有朝一日,能買得起一座青山的話,要使山前嶺后都變成茶園,每當早春,在春茶剛剛吐出鮮嫩小芽之時,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師的烹茶之法,親自烹茗品嘗,聞著嫩芽的清香,聽著水沸時發(fā)出的松鳴風韻,豈不是人生聊以自娛的陶情之道嗎?

魯迅:茶之妙論

魯迅愛茶,經(jīng)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茶。他當年客居廣州,稱贊道:廣州的茶清而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們作半日談。因此,當年的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稱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賦詩詠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歡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chuàng)制名茶--高橋銀峰時,大為贊賞,對高橋銀峰的色、香、味、功效給予高度評價。郭沫若每到外地,總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樂趣。1964年7月,他曾到廣州北園酒家飲茶,賦詩一首:"北園飲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他的詩篇中多與茶有關,如《陪外賓到武夷山與黃山欣賞名茶名勝》、《題文君井》等。

林語堂:茶"三泡"學說

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是閩南漳州人,受閩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據(jù)喝茶經(jīng)驗,提出"三泡"說:"嚴格地說起來,茶在第二泡時最為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shù)氖鶜q的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以佳人喻茶,新穎而富有情趣。明代許次紓也有"三泡"說法,他在《茶趣》中說:"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

關于名人與茶的奇聞佳談還有許多,這些無不彰顯著茶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表現(xiàn)出中國人對于茶的熱愛和推崇。

茶中有乾坤!歷史上的那些著名茶人們

茶從唐朝開始,便成為中國人的“國飲”,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不僅是日常飲品,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也讓他成為文人墨客的心頭寵。

乾?。阂虿瓒傩占部?/span>

相傳,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過西湖茶區(qū)。他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贊賞茶葉香清味醇,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并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采制進貢到宮中。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觀看了茶葉采制的過程,頗有感受,寫了《觀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爐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詩句?;实勰軌蛟谟^察中體知茶農(nóng)的辛苦與制茶的不易,不得不贊嘆茶的魅力之大。

蘇東坡:茶與墨的千古美談

蘇軾,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一位品茶、烹茶、種茶樣樣都內行的大詩人,創(chuàng)作出許多千古茶詩、詞。有關他的故事也被傳為美談。有一天,蘇東坡、司馬光等一批墨人騷客斗茶取樂,蘇東坡的白茶取勝,免不了樂滋滋的。當時茶湯尚白。司馬光便有意難為他,笑著說:"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時愛此二物?"蘇東坡想了想,從容回答說:"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司馬光問得妙,蘇東坡答得巧,眾皆稱善。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陸羽:茶圣鑒水

唐代宗時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維揚(就是今天的揚州)與茶圣陸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傾慕,很高興,便命軍士取揚子江南零水(據(jù)說揚子江南零水特別好),想要一睹茶圣茶技。等水取來,陸羽卻說“這水倒是揚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像是臨岸之水”取水的軍士狡辯說取水的時候很多人看見,不會有假。陸羽一言不發(fā),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說:"這才是南零水"。軍士大驚,這才認罪說:"我自南零取水回來,到岸邊時由于船身晃蕩,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夠用,便用岸邊之水加滿,不想處士之鑒如此神明。"

唐寅:滿山茶香

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他的別號。他是一位熱衷于茶事的畫家。他曾畫過大型《茗事圖卷》、《品茶圖》。這位桃花庵主,經(jīng)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詩人畫家品茗清談,賦詩作畫。畫家在詩中,頗有風趣地寫道,若是有朝一日,能買得起一座青山的話,要使山前嶺后都變成茶園,每當早春,在春茶剛剛吐出鮮嫩小芽之時,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師的烹茶之法,親自烹茗品嘗,聞著嫩芽的清香,聽著水沸時發(fā)出的松鳴風韻,豈不是人生聊以自娛的陶情之道嗎?

魯迅:茶之妙論

魯迅愛茶,經(jīng)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茶。他當年客居廣州,稱贊道:廣州的茶清而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們作半日談。因此,當年的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稱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賦詩詠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歡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chuàng)制名茶--高橋銀峰時,大為贊賞,對高橋銀峰的色、香、味、功效給予高度評價。郭沫若每到外地,總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樂趣。1964年7月,他曾到廣州北園酒家飲茶,賦詩一首:"北園飲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他的詩篇中多與茶有關,如《陪外賓到武夷山與黃山欣賞名茶名勝》、《題文君井》等。

林語堂:茶"三泡"學說

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是閩南漳州人,受閩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據(jù)喝茶經(jīng)驗,提出"三泡"說:"嚴格地說起來,茶在第二泡時最為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shù)氖鶜q的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以佳人喻茶,新穎而富有情趣。明代許次紓也有"三泡"說法,他在《茶趣》中說:"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

關于名人與茶的奇聞佳談還有許多,這些無不彰顯著茶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表現(xiàn)出中國人對于茶的熱愛和推崇。

找到約22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