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關(guān)于琴和茶

找到約207條結(jié)果 (用時 0.049 秒)

舒曼:“佛茶”與“禪茶”之關(guān)系芻議

2017年3月28日,“首屆蒙頂山國際禪茶大會尋根峰會”在雅安市名山區(qū)茶馬古城舉行?!冻圆枞ァ冯s志總編舒曼應邀作《“佛茶”與“禪茶”關(guān)系之芻議》學術(shù)報告。報告大致內(nèi)容如下——

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佛教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最為珍貴、最為精彩、最為出色的篇章。佛教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因緣具足”地與茶結(jié)緣成就出“佛茶文化”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時期又得到中國佛教——禪宗的青睞和推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禪茶文化”(禪宗茶文化)這一概念,其要義不出禪門“吃茶去”,標志著佛教“禪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輝煌歷史,“佛茶文化”卻在禪宗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并發(fā)揚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體系。所以說,禪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標志,對于佛教界飲茶之風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由于禪宗茶文化影響所致,對于全國飲茶之風的鼎盛也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關(guān)于“佛茶”,亦即佛教茶之事,舒曼認為: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唐代房玄齡等人著《晉書·藝術(shù)列傳》卷九十五中所寫發(fā)生在晉代后趙都城鄴城昭德寺,僧人單道開以茶禪修之先例。除了敦煌人單道開而外,陸羽《茶經(jīng)》還補充了武康小山寺釋法瑤和八公山沙門曇濟。也就是說,晉代僧人單道開的“以茶禪定”,南朝宋代釋法瑤的“飯所飲荼”和沙門曇濟“設茶待客”,開啟了中國佛茶史上嶄新篇章。關(guān)于這三位佛教人物的茶之事,舒曼曾在《陸羽“茶經(jīng)”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一文中作了較為詳細的剖析(見《陸羽“茶經(jīng)”與湖州——紀念陸羽誕辰1280周年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5-35頁)。

佛教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由于社會環(huán)境變化、南北學風的融合,佛教各種的宗派乃漸漸形成。據(jù)資料載中國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十五宗之說。后來佛教各宗轉(zhuǎn)承之下變?yōu)槭?,再把列屬小乘佛教去除,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最為有影響的實屬佛教八大宗派:唯識(法相)宗、律宗、天臺宗、禪宗、三論宗、華嚴宗、凈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標志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進入了鼎盛階段。佛教八大宗派雖然都是在中國形成的,但每一個宗派都有其完備的體系和經(jīng)典理論架構(gòu),也就是各宗大義[見(吳信如.佛教各宗大義.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因為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結(jié)合,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結(jié)合。正因如此,茶與儒家文化結(jié)合,可形成“儒茶一味”,茶與道家文化結(jié)合,可以形成“道茶一味”,茶與佛家結(jié)合,可以形成“佛茶一味”,以至于茶與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書畫、詩詞等均可成為“一味”。而且,茶與佛教各宗結(jié)合均可以有各自的與茶相關(guān)的理論架構(gòu)。

舒曼從三個方面例舉佛教凈土宗、密宗、天臺宗與茶的淵源。

如,茶與佛教凈土宗結(jié)合,可稱“凈茶一味”或“凈茶文化”。凈土宗推崇《阿彌陀經(jīng)》中“微、妙、香、潔”四德,此乃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的四大特色,以此作為凈茶文化“四大精神”?!拔ⅰ笔侨胛⑿奶?“妙”既妙不可言,是一種內(nèi)心功德之顯發(fā);“香”是內(nèi)在之香,也是心性的顯發(fā);“潔”是高潔,是一種超越。

凈土宗講自性、清靜和光明。清靜為無量壽,是謂“微妙”,自性和光明為無量光,是謂“香潔”,具有超越性。凈宗茶文化是通過茶這一媒介,也就是借助于茶,使茶性變性出一種“緣”。如此,凈宗茶文化是用凈土八功德水:“澄凈、清冷、甘美、安和、輕軟、潤澤、除饑渴、長養(yǎng)善根”,沖泡出“微、妙、香、潔”四大精神。通過這杯凈宗茶,使無數(shù)眾生走向性感的凈化,走向阿彌陀佛的凈土生活理念。[見(舒曼.“東林梵音起,匡廬禪茶香”一文.《河北茶文化》.2007年12月第6期)]

又如,茶與佛教密宗結(jié)合,可稱“密茶一味”。密宗分為唐密、東密、臺密或藏密。密教修法可說是供養(yǎng)法,而茶成為最佳供品之一,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大唐時期,但凡皇帝賞賜高僧基本上多用茶供。如傳播密教的佛門人物金剛智的忌辰時,往往會舉行千僧供的法會,唐玄宗就會賜茶以供齋用。把茶作為供品則是從唐代開始,而且就是唐密所創(chuàng)。供養(yǎng)分:外、內(nèi)、密、密密四層。另外,《行歷抄》是日本臺密圓珍大師的游唐日記,其中亦記錄他初到長安會見唐密祖師惠果和尚之法孫,與法全一起吃茶以及圓珍在青龍寺吃茶的情景。這也證實密宗高僧與茶的關(guān)系。

還有中國早期密法——藥師法與茶的關(guān)系。藥師法是以性空為性、以藥物為體來認識人生而了生脫死的立地起修的大法,其本質(zhì)就是修藥師定。如法門寺地宮發(fā)現(xiàn)皇室茶具以及八重寶函中有藥師曼荼羅,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yǎng)藥師。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長吳立民說:“用藥師法茶供、茶施、茶會,則是秘密禪茶供之善巧方便之運用。因為茶禪一味,禪密一體。茶作供品,作空性觀,既易悟緣起性空之理,更顯實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來口、如來味、如來意,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秘密禪的‘密禪’茶道”。

再如,茶與佛教天臺宗結(jié)合,可稱“臺茶一味”。唐時,日本天臺宗祖?zhèn)鹘檀髱熥畛螐奶炫_山帶茶種回日本栽種;宋熙寧五年(1072年),日僧成尋來到國清寺參拜天臺宗祖庭,感恩國清寺法乳深恩。

日本成尋禪師在《參天臺五臺山記》中提到了佛門茶事。此后,日本友人專門在國清寺七佛塔旁種植“御奉茶紀念”茶園,以示紀念。而在國清寺文物室內(nèi)仍保留有最澄入唐渡碟文書和最澄入唐圖兩幅珍貴文物。

如今天臺山方廣寺月真法師從天臺宗法華教義出發(fā),進一步闡釋法與茶圓融不二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把品茶與天臺宗的“一念三千、三諦圓融”和“圓頓止觀”論緊密相連。他在《供祖茶會法語》中寫道:

“采靈芽于華頂峰頭,汲凈水于石梁瀑下,依馬明龍樹(馬明:妙法蓮華經(jīng)馬明菩薩品第三十;龍樹:印度佛教人物,著有《中論》)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慧思、慧文為天臺思想先驅(qū)人物)烹煎之旨;焙之以法華三昧火,碾之以實相解脫輪;煮之以大悲方便鍋,盛之以般若清凈碗。碧毫落處,空湛澈;茶云起時,國土飄香。凝神湯色,空觀、色觀、中道觀,三觀圓于一念;定心服味,業(yè)障、報障、煩惱障,諸障消于無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盵見(舒曼.茶風舊識國清寺.吃茶去.2012年第6期第26頁)]

關(guān)于“禪茶”,亦即佛教禪宗茶之事,舒曼認為:在印度佛教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里都存有禪的思想,禪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各自對禪有著不同的理解。自從佛教的禪思想傳入華夏后,起初并未形成一個獨立的佛教宗派。但自禪宗形成后,中國的禪思想則主要表現(xiàn)在“內(nèi)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六祖壇經(jīng)》)由于禪宗把禪思想與“心性”、“見性”、“佛性”等問題緊密相合,加之六祖慧能倡導自性本足,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觀念,確立以無相為本,無性為體,無念為宗的中國禪宗思想

。而今我們所講的“禪茶文化”、“禪茶一味”抑或所謂的“禪茶”,是專指或特指佛教禪宗與茶的關(guān)系,而非茶與其他佛教各宗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禪茶文化抑或禪茶,既非從唯識宗的玄奘法師、律宗的道宣律師、天臺宗的慧文大師說起,也非從三論宗的鳩摩羅什尊者、華嚴宗的杜順和尚說起,更非從凈土宗的慧遠法師、密宗的不空上師說起,而是從北魏禪宗菩提達摩祖師來中國傳法說起。所以說,“‘禪’,指中國獨創(chuàng)的禪宗?!凇钢逼醴鹦模耘c依靠佛陀經(jīng)教入門傳授的‘教’相區(qū)別”。(王雷泉:禪的智慧與人生境界)

禪茶之“禪”,對今天的人理解起來有些費解,因為“禪”很抽象,禪宗認為“禪”無處不在,行住坐臥皆可禪,但禪不可言傳,只可意會,要靠自己來體悟或感悟來理解,如人喝茶,冷暖自知。

舒曼認為,佛教從印度傳入,就與中國本土文化發(fā)生了撞擊、沖突,隨著各宗的創(chuàng)立,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轉(zhuǎn)為相互滲透、融合。那么,如何能在佛教的教義、教規(guī)和禮儀中更好地滲透儒、道學說,這就成為佛教在中國發(fā)展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課題。于是,禪宗在這樣一個課題中捷足先登,接受和融入了中國儒、道文化。唐代時開創(chuàng)了儒、釋、道“三教并立”局面?!耙粋€宗派流行時間的長短是與它們中國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季羨林語)禪宗的入佛門檻較低,只要在眼前改變一下對現(xiàn)實的看法。這是因為佛法本就在世間,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我們。

要了解禪茶文化理念,需要先了解禪宗禪法的傳承與發(fā)展,均從菩提達摩“二入四行”基本要點開始,到二祖慧可“斷臂求法”而直顯達摩正傳的心法,及至三祖僧璨的《信心銘》、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和五祖弘忍《修心要論》達至“守本真心”的“東山法門”,對后世禪宗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六祖慧能順應時代潮流,大膽地對傳統(tǒng)佛教的宗教儀式、佛性理論、修行方式等進行了一系列徹底的改革,其內(nèi)容涉及提出“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性即佛)、開啟頓悟法門、倡導立地成佛等等,從而使禪宗最終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綿延至今而不絕,以至于成為中國式佛教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大杰作。

禪宗認為,所有的修行,都是從心而來。一個是神秀禪師的“時時勤拂拭”,種凈心之因;一個是慧能禪師的“本來無一物”,得凈心之果?;勰艽髱熀蜕裥銍鴰?,開創(chuàng)了“南能北秀”的時代,形成禪宗南北二宗,而后,禪宗法不傳衣,一花開出五葉——即“五家七宗”:湖南溈山的溈仰宗、河北正定的臨濟宗、江西洞山的曹洞宗、廣東云門山的云門宗、江西撫州青蓮山的法眼宗,后來河北的臨濟宗又分別在江西南昌和高安分出黃龍派和楊岐派,禪門枝葉茂盛,燈燈相傳。這“五家七宗”,為中國禪宗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

舒曼認為,我們所說的禪茶文化或所謂“禪茶”,就是茶與“五家七宗”所發(fā)生和形成的因緣關(guān)系。所以,當我們追根禪茶文化精神之源,實則旨歸在中國式佛教——禪宗思想。

在禪宗茶文化史上,舒曼列舉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有四件大事件:

一是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雅雨堂叢書》本1958年中華書局版)記錄唐代“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降魔藏)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苯的Р囟U師這樣的決定,即反映了僧人飲茶的需求,也說明了坐禪和飲茶同屬于僧人的禪修的內(nèi)容。至此以后,僧人飲茶真正成了“和尚家事”。

二是中晚唐的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百丈清規(guī)》,將飲茶列入佛門清規(guī)。百丈懷海禪師實行僧人農(nóng)禪制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口號?!栋僬汕逡?guī)》對于禪茶文化的貢獻是將僧人植茶、制茶納入農(nóng)禪內(nèi)容,將僧人飲茶納入寺院茶禮,使僧人飲茶之禮成為了佛門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較降魔藏大師又進了一步。正因懷海這一貢獻,不僅明確肯定僧人茶事的制度化,還使茶事活動真正從制度上成為與禪宗教義相關(guān)的行為。

僧人飲茶成為制度并被納入法律強制施行是在元代。元代皇帝命令和尚們重新編刊《百丈清規(guī)》,遍行天下叢林。明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皇帝“圣旨榜例”,“諸山僧人不入清規(guī)者,以法繩之”。《百丈清規(guī)》對于剛剛出現(xiàn)的佛門茶禮的發(fā)展和鞏固起到?jīng)Q定性作用。

三是禪茶文化史上甚至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飛躍發(fā)端于唐朝從諗禪師,人稱他為“趙州古佛”。他常與四方來學者道以一聲“吃茶去”,因而形成禪門“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問吃茶,還去吃茶”一樁有趣公案,成為中國禪茶史上著名茶文化典故。

從諗禪師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趙州禪關(guān)”,由于禪宗提倡“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頓悟觀,講究生活體驗與參禪密不可分,所以“吃茶去”公案的誕生,震動了整個南北禪林,故對中國禪宗茶道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啊w州禪茶’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華茶文化的文化內(nèi)涵,趙州禪茶的出現(xiàn)是‘禪茶一味’肇始的標志,是禪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同時也標志著佛教‘禪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吃茶去”作為禪的“悟道”方式,構(gòu)成了“茶禪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從而“‘吃茶去’凸顯了禪的本質(zhì)和核心,揭示了禪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四是中國禪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的誕生。中國禪茶文化作為一個特別話題在近十多年來被茶、佛界人士廣泛談論,也是被世人廣泛炒作的話題。2005年10月,當代高僧凈慧大德以儒釋道三教核心思想提出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結(jié)緣”四大功能,創(chuàng)造出中國禪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內(nèi)涵,把禪茶文化推進為一個價值核心,一個新的教養(yǎng)水準,來規(guī)范我們周圍的世界,通過這種文化現(xiàn)象改變自己,改變周圍。其目的誠如凈慧大德所言:“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p>

禪茶文化,從表面上看就是禪和茶共同點的結(jié)合,所以才有“茶味禪味,味味一味”之說,與“儒茶一味”、“道茶一味”、“書茶一味”抑或茶和別的事物結(jié)合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深想一層,只有當茶和禪宗文化結(jié)合時才能有“儒家主正氣,道家主清氣,佛家主和氣”三教合一的思想精華體現(xiàn),再加上一個“茶家主雅氣”才能真實地反映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才能使茶泡出更賦哲理性的滋味來。

禪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禪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結(jié)緣。誠如凈慧長老有言:“將正氣溶入感恩中,將清氣溶入包容中,將和氣溶入分享中,將雅氣溶入結(jié)緣中;在弘揚禪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實禪茶文化,發(fā)揮禪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和諧自他關(guān)系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弘揚禪茶文化的根本社會價值所在。”

舒曼在闡述“佛茶”與“禪茶”之后總結(jié)道——

“佛茶文化”是指茶文化與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宗派文化緣合的產(chǎn)物,是僧人通過在植茶、采茶、制茶和飲茶實踐體認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佛茶文化是指整個佛教(包括佛教“八宗”)與茶文化發(fā)展歷程中有關(guān)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禪茶文化”是指茶文化與禪宗文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專指禪宗“五家七宗”僧人通過植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的禪修實踐中所感悟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岸U茶”可視作一種法門。

禪茶文化既有佛教文化的一面,也有超越佛教文化的的一面——禪茶文化是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倚于佛家的“和合”情操,洋溢道家的“自然”理想?!暗乐v‘修真養(yǎng)性’,佛講‘明心見性’,儒講‘窮理盡性’,三家根本都是圣人之學,都是講‘復性’”。(見《槐軒概述》﹒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實際上禪宗就是借品茶倡導“三教”之“復性”——清和凈心,借茶參禪,借茶悟禪,以平心靜氣之態(tài)領(lǐng)略茶韻禪機的真諦,從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純與升華。

舒曼指出,研究禪茶文化,不是研究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飲茶等現(xiàn)象,也不是簡單地把僧人采的茶、僧人制的茶、僧人飲的茶統(tǒng)統(tǒng)視作叫“佛茶”和“禪茶”。研究佛茶文化或者禪茶文化,是研究茶被佛門或宗門的僧人應用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現(xiàn)象,也就是僧人在禪修和禮佛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

所謂“禪茶”,是茶又非茶。說它是茶,只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視作是僧人修行的載體。說它不是茶,只是因為禪宗茶道早已超越了茶而成為“根植菩提種,葉抽智慧芽”的象征。

所謂禪茶,是“甌注曹溪水,薪燒鷲嶺椏”(六祖惠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曹溪被看做“禪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茶碗里面傾注的是曹溪的水)又有“虛空為玉盞,云水是生涯;著意嘗來淡,隨緣得處佳”的自在,而這杯禪茶的自在恰是體現(xiàn)“上供諸佛祖,平施百姓家”的平常和日用。

所謂“禪茶”,是佛的化身,禪的心語;是菩薩心腸,禪的境界;是性的開悟,禪的靈芽。

延伸閱讀——

以“把茶問禪蒙頂山,修心悟道天地間”為主題的“首屆蒙頂山禪茶大會尋根峰會”,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區(qū)茶馬古城茶市大廳舉行。來自海內(nèi)外的禪茶文化專家學者、高僧大德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教禪茶文化的起源與歷史、發(fā)展和未來。會議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前主持,省民宗委副主任楊伯明、市民宗局局長楊丕樵、名山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余力等領(lǐng)導參加會議。

本次峰會學術(shù)論壇特邀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師,四川省巴蜀文化學重點學科建設首席專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譚繼和,北京大學教授、日本茶道研究學者滕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川藏文化研究專家任新建,《吃茶去》雜志總編、河北省茶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禪茶文化研究學者舒曼,中國農(nóng)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茶樹資源專家虞富蓮等六位專家學者,分別就《蒙頂山禪茶文化與大慈禪茶》《禪茶一味與巴蜀文化》《茶修即禪修》《茶馬古道研究》《“佛茶”與“禪茶”關(guān)系之芻議》《巴蜀古茶樹資源的優(yōu)勢與價值》等內(nèi)容先后進行了演講。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雅安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雅安云峰寺方丈智燈大和尚代表雅安市佛教協(xié)會致結(jié)束辭。

茶的畫境

一片葉子,一種乾坤。配得上乾坤的葉子,只有茶。

茶,注入無華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

一個地方更是如此,有了茶風茶俗,就有了生活的意境。

“山間云煙舒卷,巖壑幽邃,流泉灑落,遠峰飄杳,翠云深處隱現(xiàn)人家”。在婺源博物館,清華人胡皋的《群山云繞圖軸》(明·絹本設色,縱一百四十五厘米,橫六十點五厘米)中,山間彌漫著萬千氣象,有二人在憑欄聽泉,還有一位老翁“曳杖相訪”,水閣的畫境雖然沒有直接表現(xiàn)茶,卻分明有茶的意境,還有茶的清香。人生最為淡雅的事,莫過于三五好友一起聽風,看云,吃茶。

“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吟,清譚把卷?!泵鞔憳渎曉凇恫桢加洝分姓f出了品茗的勝境。明代書畫家文徵明,在與友人“淺甌吹雪試新茶”中創(chuàng)作的《品茶圖》,堪稱“以茶助畫”的代表作。他在落款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景:“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過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蘇州畫家文伯仁的《仿宋人山水土軸》(明·絹本設色,縱九十厘米,橫二十九點七厘米),形式美與意境美的融合更為凸顯,蒼松下,“澗水繞廬而過,二人開軒危坐對話”,長條的木桌上擺著茶壺茶甌,茶已煮好,正等著策杖的長者,還有攜琴的童子。素紙薄宣上,山,樹,溪,木屋,還有人互為風景,木屋桌上的茶,琴童背上的琴,才是畫家為山中悠然相見的雅事埋下的伏筆。杜甫的“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描述的也是這樣的情景吧。

畫境詩境,都是心境的體現(xiàn)。水墨單色,墨白渲染。在婺源人黃海的《山水圖軸》(清·紙本,縱一百三十八厘米,橫四十七點五厘米)里,無論是一山一溪,還是一木橋一扁舟一茶亭,應都是畫家內(nèi)心悸動的景物。那空無一人的茶亭,是否在等待游子的歸來?黃海咸豐年間客居上海,在他的另一幅畫家鄉(xiāng)的山水中,借山水之意表達了對故土故人的思念:“我別漳溪久,思君十余載。何時泛小舟,重記子云居?!?/p>

在館藏的作品中,婺源人汪心用《耕織圖軸》(清·紙本,二十二幅,縱八十三點五厘米,橫四十六厘米)描繪了耕作與紡織的場景。記憶里的景物與情境,儼然是一幅幅民間風俗畫。而這樣的作品在當代本土畫家戴奔洪的風俗畫里得到傳承。戴奔洪生在婺源,長在婺源,是婺源恢復高考后第一批美術(shù)專業(yè)畢業(yè)生,長期從事美術(shù)創(chuàng)作,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資源,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二十四節(jié)氣與婺源農(nóng)事》(紙本,全套)、《婺源婚禮習俗》(紙本,全套)、《婺源四時八節(jié)》(紙本,全套)等作品集。戴奔洪堅持向生活要素材,卻不是簡單的描摹,而是對人物與物象進行藝術(shù)表達。難能可貴的是,他近年創(chuàng)作的工筆重彩風俗畫——《婺源手工制茶圖卷》(紙本,縱五十厘米,橫三百六十厘米)和《八仙品茗圖》(紙本,縱一百六十厘米,橫一百零二點五厘米),畫風抱樸守柮,筆畫細膩,色彩熱烈,不僅把婺源民間采摘、晾片、殺青、攤涼、揉捻、烘焙、去雜、包裝等手工制茶的程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躍然畫中,還按照婺源人家堂前的擺設與喝茶習俗創(chuàng)作,再現(xiàn)了民間關(guān)于八仙品茗的傳說,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一個個長幼有序,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叭碎g有味是微醺”。在《八仙品茗圖》中,八仙品茶似乎也品到了如此狀態(tài),“言有盡而意無窮”。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贝鞅己閯?chuàng)作茶主題的風俗畫,接著地氣,很容易讓人感覺回到春天茶園的現(xiàn)場和鄉(xiāng)村農(nóng)家展開的景象:采茶的村姑,做茶的茶農(nóng),以及“小把戲”(小孩)圍著八仙桌聽老輩人講述婺源茶的故事。

【摘自2016年2月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洪忠佩(江西婺源),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

【大益茶史01】范和鈞——大益帝國的「開國功勛」,從法國巴黎到云南佛海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個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腳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4000字,宜為睡前讀物或者私人時間讀物

雖然一直在傳遞佛系炒茶的心態(tài),但是自己前后聊了兩個月的行情,難免有點婊子立牌坊的嫌疑。幸好最近行情轉(zhuǎn)淡,終于可以聊聊自己之前承諾的一些內(nèi)容了。茶葉歷史太復雜,自己也沒有嘗試過這種體量的內(nèi)容,所以決定先從大益的歷史開始著手,這幾天搜羅了諸多資料,同樣結(jié)合了自己的一些理解與猜測,盡量用相對詼諧的手法,跟各位聊聊。當然,如果閱讀反饋不佳,我也可以馬上調(diào)轉(zhuǎn)筆鋒可能還是會轉(zhuǎn)回去寫行情。

關(guān)于本系列的定位,

可能是你在全網(wǎng)能找到關(guān)于大益最詳細的歷史內(nèi)容。

如果要跟別人聊大益史,你看這個系列就夠了。

1905年,清政府還剩7年陽壽,彼時的中國已經(jīng)與列強簽訂了諸多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內(nèi)憂外患不斷,數(shù)千年的封建社會岌岌可危。這一年最出名的戰(zhàn)爭是日俄戰(zhàn)爭,但彼時的中國,是一個人見人欺的國家,于是這場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便來到了東北,即使我們是一名非參戰(zhàn)國,老百姓的日子一樣的民不聊生。

這一年,相繼誕生了冼星海、鄒容等偉大名家,以及我們這個系列的主角之一——范和鈞,為了表示尊重,后文統(tǒng)一以范老尊稱。

雖然出生在日本,但是范老祖籍在江蘇常熟縣,范老原名范櫻,現(xiàn)在看來雖然有點娘,但是在那個年代,還是非常具有文化氣息的。據(jù)江蘇常熟縣縣志記載,“范和鈞,原名櫻,乃北宋范仲淹第27代孫?!睕]錯,就是寫《岳陽樓記》的那個范仲淹。

不幸的是,范老的父親在他11歲那年匆匆過世,從那時起,他母親就開始獨立承擔供書教學的責任。1920年,15歲的范老以優(yōu)異學習成績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在母親和眾多親戚的資助下進入浦東中學讀書。不過,更不幸的是,在他進入浦東中學的第二年,他母親染了病,從此一病不起。這里有個傳言:當他收到電報趕回家時,母親已經(jīng)病重,吃什么藥都不管用。那時范老正直青春年少,血氣方剛的年紀,情急之下效仿古人「割股療親」,他忍痛從左腿切下一塊肉,熬湯喂母親喝。母親喝過肉湯之后,精神竟然好了很多,從床上坐了起來。但是很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后,母親也去世了。

1924年,范老19歲,從上海浦東高級中學畢業(yè),父母雙亡的他了無牽掛,優(yōu)異的成績讓他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只身前往法國留學。因為沒有法語基礎,范老先是在里昂學習了一年的法文,然后轉(zhuǎn)到巴黎大學學習“數(shù)學概論”和“高等物理”。

范老的住所位于巴黎第五區(qū)圣約克街,是當?shù)爻雒膶W術(shù)區(qū)。不久,同船來法的柳圃慶、何定杰也相繼搬到。身在異鄉(xiāng),三個中國人一見如故,互相以兄弟相稱。是日,三人來到香榭麗大道的一處桃園,各執(zhí)三支檀木香,許下了皇天在上……的諾言,三人分別相差5歲,何定杰略長,以哥哥自稱,范老最小,自然成了三弟,當然,綠色這段是我編的,從范老后來的發(fā)展軌跡來看,三人的關(guān)系應該還沒有到稱兄道弟的地步。而把這段講出來的目的,主要是范老在二位的游說下,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而三人所在的公寓,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共產(chǎn)黨法國分黨。

如今的巴黎第五區(qū)

不久后,國內(nèi)財政收緊,范老的公費斷絕了,光鮮的留學生不得不打工掙錢。天生的文化差異+加上華人的外貌+僅僅一年的法語基礎。范老的選擇余地并不多,最終去了古董店做漆器修補。在修補漆器的過程中,范老居然遇見了許多明清漆器,一邊問候著法蘭西為首的八國聯(lián)軍家屬,一邊又趁閑暇之余開始研究那些在中國已難覓蹤跡的明清漆器,琢磨老祖宗的制作方法,感嘆祖先們的工藝牛逼。這里不妨換位思考下,范老當時肯定也想過將漆器帶一部分回國,但是這群強盜實在搶的太多了。

留法的后半段時間,范老白天晚上也不閑著,白天在中國古董行中做油漆繪畫等工作,晚上在巴黎市立的“美術(shù)與工藝”??茖W校學習。儼然一副工科男的造型,并且成功吸引了同樣就讀于巴黎大學醫(yī)學系的婁允琴女士的注意,20多歲的少男少女在異鄉(xiāng)遇見,還是自帶浪漫氣息的法國,很難不發(fā)生點什么浪漫的事情,不久后便雙雙墜入愛河,開始了相依為命的生活,先后生下了兩個女兒,這讓范老重新遇見了久違的親情。

1931年(一說1930年),26歲的范老畢業(yè),留學生的身份加嬌妻在側(cè),膝下還有兩個可愛的小女兒,范老成為了人人羨慕的人生贏家。歸國后,受「當代陸羽」吳覺農(nóng)之邀,進入上海商檢局,負責茶葉出口檢驗工作。不料,這一次安排直接拉開了范老二十多年的傳奇茶業(yè)生涯。與此同時,范老與巴黎的緣分就此結(jié)束,直到2019年,辣個男人帶著一款名為「巴黎妙韻」的產(chǎn)品回到了熟悉的第五區(qū),成為中法友誼的橋梁。當然,這是后面幾期才會提到的事情了。

五年后,范老所在的上海商品檢驗局承辦了一場中國茶葉展,類似如今的「茶博會」,展室懸掛兩幅世界產(chǎn)茶國的巨型圖表,一邊是近百年來世界產(chǎn)茶國家茶葉產(chǎn)量直線上升,另一邊則是我國茶葉出口數(shù)量逐年下降,說人話就是全世界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喝中國茶的人越來越少了。范老看在眼里,覺得中國作為數(shù)千年茶文化的泱泱大國,這個數(shù)據(jù)就很不對勁。31歲的范老內(nèi)心燃起了小火苗……

1937年春,經(jīng)濟部在滬召開中國茶葉公司籌備會議,范老也憑借在茶葉出口6年的寶貴經(jīng)驗,應邀出席。會議意思很簡單:國家打算振興中國茶文化,你們安徽、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五個省份也屬于產(chǎn)茶大省,各出資20萬元,我們再號召幾個私營廠商集資200萬元,湊個300萬搞個中茶總公司。當然,這個中茶并不是現(xiàn)在市場流傳的中茶,這個中茶總公司在建國之后就被裁撤了。公司辦起來很快,起初選址是在上海,誰知七七事變爆發(fā),抗日戰(zhàn)爭全面打響,中茶公司不得不從上海遷往武漢,并在湖北恩施籌辦恩施實驗茶廠。這時候,范老發(fā)揮出自己工科男的屬性,憑借多年的補漆練就的精細手活,開始著手設計各種制茶機器,用來替代落后的手工操作,最終大幅提高了茶葉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為發(fā)展國茶外銷打下了夯實的基礎,也為今后國內(nèi)各地辦廠打了樣,產(chǎn)品悉數(shù)運銷重慶,暢銷后方,成效顯著。

1938年12月,中茶公司擬定在順寧、佛海及宜良三地設立茶廠,汲取恩施茶廠辦廠的經(jīng)驗,全面安排機械化制茶。各廠目標均為年產(chǎn)紅綠茶5000標準箱,比現(xiàn)在的滄海群峰還多多了。在決定佛海茶廠的廠長人選時,雖然廠還沒有建好,但是我們的范老當仁不讓,成為佛海茶廠的第一任廠長。當然,這個時候的廠長遠不及如今光鮮,親力親為是免不了的,更像一個光桿司令。

范老,左二

1939年3月,受云南中國茶葉公司之命,范廠長深入蠻荒之地,決定把天賦帶到云南佛海,正式籌建佛海茶廠。他將妻女安頓在昆明后,與清華大學畢業(yè)的技師張石城一起于4月1日從昆明出發(fā),10日下午抵達仰光。在仰光他與佛海茶商李拂一會合,三人于5月27日終于到達了佛海縣。經(jīng)過一系列的實地考察與民情調(diào)研之后,1940年1月1日,“中國茶葉貿(mào)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實驗茶廠”(勐海茶廠前身)正式成立。范廠長除了負責建設佛海茶廠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經(jīng)營剛剛成立的“云南全省經(jīng)濟委員會佛海服務社”。直到4月,范廠長才第二次回到佛海。好在茶廠的工人和傣族民工在張石城的帶領(lǐng)下已經(jīng)建起了幾棟茅草房,建筑面積更是達到了3000多平,按當時的條件,已經(jīng)算是頗具規(guī)模。這一年,佛海茶廠生產(chǎn)紅綠茶132擔。以服務社名義試制藏銷緊茶1000擔(每擔120斤)。范老一看,臥槽!原來緊茶的產(chǎn)量可以這么大!遂將工作的重點轉(zhuǎn)移到緊茶。這一年,中國茶葉公司開始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中小茶商紛紛將茶葉賣給范老領(lǐng)導的佛海服務社,加入緊茶聯(lián)合運銷的大軍,由服務社的人將這些緊茶通過緬甸、印度運抵印藏交界處的市場葛倫堡,再有藏族商人運進西藏。相信你也猜到了,這里的緊茶,其實就是普洱茶。而作為光榮的共產(chǎn)黨一員,范老將茶廠的大部分收益也捐獻給了國家,成為了軍資的一部分。

范老,右一

1942年,佛海服務社又收購緊茶一萬余擔,正當所有人以為一座茶業(yè)巨頭即將冉冉升起的時候,狗日的日軍又來了,日軍攻入緬甸,天上的飛機像蒼蠅一樣接連不斷的實行轟炸。無奈之下,范老下達了撤退命令,員工先后搶運了數(shù)千擔緊茶到印度以后立即撤回佛海,兩千余擔緊茶全部在佛海分散到參加聯(lián)運的十余個茶莊,這樣即使被日機轟炸,也不會一次全部損失。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機械化制茶減少了人工,即使面對如此高頻的轟炸,佛海茶廠僅僅預留三名員工即可,機器在、廠房在,每年還可以少量制作茶葉,維持基本開銷。范老則帶著茶廠的大部分員工撤回昆明。其實這個時候的佛海茶廠,基本已經(jīng)和范老沒有太多關(guān)系了,即使到了1950年佛海茶廠被國家接管,茶廠常年由一群副廠長同謀同策,彼時的范老,也不過45歲。據(jù)悉,因為各種原因,抗戰(zhàn)勝利后,范老沒有選擇回到佛海,而是直接去了寶島臺灣,仍從事茶葉種植和加工。但是由于臺灣土地改革的影響,茶廠轉(zhuǎn)向。失業(yè)的他只得重操留學時期的舊業(yè),靠制作仿古漆器為生,一個不注意又混成了中國高仿漆器方面的大師,甚至寫下了權(quán)威著作《中華漆飾研究》一書。

范老,右一

范老的晚年去了美國, 離開前,他也將自己多年制作的未售精品漆器捐贈給了臺北華崗博物館。至于茶,則成為范老的一種精神,永遠留在了云南,并且留存到了現(xiàn)在。

1989年,范老與世長辭,享年84歲,一代茶葉大師,漆器大師的傳奇落幕,由他創(chuàng)辦的佛海茶廠(既勐海茶廠)是國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抗日風云中誕生,在日機的轟炸中撤離,為時雖然短暫,但它以高起點、高格局開創(chuàng)了國家大宗機器制茶的先河。范和均先生和他的“戰(zhàn)友們”在亂世之中給中國茶業(yè)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技術(shù)財富和精神財富,也賦予了此后的大益品牌一抹亮麗的殷紅底色。

找到約202條結(jié)果 (用時 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5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