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黃茶和白茶

找到約7,715條結果 (用時 0.038 秒)

茶百科丨黃茶(雖然比較小眾,但我還是六大基礎茶類之一)


前段時間的綜藝節(jié)目《一錘定音》里,主持人介紹說,中國共有五個茶類,然后一串名字后,不見了的是黃茶。黃茶委屈呀,所以今天小編必須給大家介紹下黃茶。

?

黃茶是我國獨有的茶類,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黃茶產(chǎn)量雖然不及綠茶、紅茶和黑茶,但其中有很多茶以其質優(yōu)形美,被視為茶中珍品。

?

黃茶主要出產(chǎn)于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和廣東等省,屬于輕發(fā)酵茶。因其特殊的“悶黃”工藝造就了“干茶黃、湯色黃、葉底黃”的三黃品質。

?

?

關于黃茶的起源,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

?

首先黃茶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品種黃茶”。它是由于茶樹品種的芽葉自然發(fā)黃而產(chǎn)生的。所以也就有了“品種起源說”,而品種黃茶遠在唐朝就發(fā)現(xiàn)了,當時盛產(chǎn)的“壽州黃芽”便是自然發(fā)黃的茶芽,蒸制為團茶?,F(xiàn)在霍山大化坪出產(chǎn)的黃茶也是自然發(fā)黃的品種黃茶。

?

黃茶的第二個類型,即“工藝黃茶”,也是現(xiàn)在接受度最廣的一類。工藝黃茶是從炒青綠茶演變而來的。因其炒制過程中采用了獨特的“悶黃”工藝,從而改變了茶葉的色澤和內(nèi)質。工藝黃茶的起源時間大致在公元1570年前后。

?

(本文內(nèi)容參考:《黃茶漫話》楊擁軍、劉朝暉等)

?

?

?

往期好文推薦

?

· “老司機”教你茶人專屬的藏地玩法!

· 撩完這30個問題,你也許就懂白茶了!

· 熟普往事:一個黃金時代的絕響與重生

· 茶語評測5款星巴克茶葉,最低僅6.9分

· 陳皮比LV貴的事情你以為我會告訴你?

· 這幾款茶,就是王思聰都不一定能買到!

· 這哪里只是一杯茶,這分明是他的江湖夢

· 不管你愛他還是恨他,都請他喝薄荷塘吧!

· 珠峰下的世外桃源里,居然有個這樣的茶園

· 警報!洗茶具神器魔術擦甲醛超標國標50倍!

· 芳村的職業(yè)打假人(上):散茶揮之不去的噩夢

· 普洱茶名將錄:易武"新三國"五虎上將大比拼!

?

?

武夷巖茶和白茶,有什么區(qū)別?

有朋友說,你寫了這么多茶知識的文章,你還從來沒寫過巖茶和白茶的區(qū)別呢?


我想了想,是呀,我寫過白茶和普洱,寫過白茶和紅茶,寫過白茶里各大山場的區(qū)別,各種工藝的區(qū)別,各種品類的區(qū)別,我就是沒有寫過,白茶和巖茶的區(qū)別。


為什么遲遲沒下筆寫它們呢?


可能,近鄉(xiāng)情怯吧。


最熟悉的人,你永遠不敢寫他。


最熟悉的茶,也一樣不敢下筆。


怕說錯,一錯,就是百年身。


你要是問李麻花,巖茶和白茶,有什么區(qū)別呢?


她一定會告訴你,很簡單啊,名字不同。


懶人的懶病,治不好了。


巖茶和白茶,除了名字不同,還有很多的不相似之處,且容村姑陳泡一杯水簾洞老叢水仙,在裊裊升起的茶香里,慢慢道來。



武夷巖茶與白茶的區(qū)別

一:工藝不同


現(xiàn)如今,在六大茶類里,隸屬于青茶的武夷巖茶、和白茶,以及黑茶里的普洱,算是鼎足而三了。


六大茶類,除了顏色不同,工藝,也有很大的不同。


屬于青茶類的武夷巖茶,它的工藝,算是六大茶類里,最為繁復的。


它要采,采了要攤,攤了要搖,搖了要發(fā)酵,發(fā)酵后要烘干,烘干后要再發(fā)酵,發(fā)酵后焙火,等火退到一定程度后,再一次焙火......如此往復,直到焙火程度,達到客戶的需求,或者達到制茶師自己對這款茶的要求,才作罷。


這從頭到尾算下來,整個制茶的時間,短的三個月,長的要到半年以上。



而白茶,它的工藝,是六大茶類里,最為簡單的。


它也要采,采下來攤晾萎凋,萎凋后烘干。


當然,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里,其實蘊含著并不簡單的技巧和工藝精髓。


并不是傻曬,就能做好一款白茶。


正如同巖茶的工藝繁復,并不是每一個遵循著工藝步驟來制茶的人,最終都能得到一款“香、清、甘、活”的好巖茶一樣。


在這些呆板的工藝流程里,暗藏著復雜的工藝訣竅。



需要的是經(jīng)年累月的試驗,摸索,探尋,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失敗,才會得窺通往新世界的那扇大門。


那扇門里,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但,沒有靈氣,沒有鉆研精神的人,終生,會止步于門內(nèi)。


這也就是為什么同一個山場, 同一個產(chǎn)區(qū),同一個村子出來的同一個品種的茶,口感卻時常大相徑庭的原因。


武夷巖茶與白茶的區(qū)別

二:口感不同


巖茶和白茶,它們的口感是截然不同的。


判斷它們好壞的標準,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能簡單地把喝巖茶的標準,套用給白茶,也不能把喝白茶的標準,運用到巖茶身上。


這對它們來說,是不公平的。


巖茶的口感標準,要求的是香,清,甘,活。



,是指湯水里要有香氣。巖茶分很多個品種,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品種香。而由于工藝的原因(比如焙火和發(fā)酵程度的不同),它們還會生成不同的花香或者果香。


所以,巖茶里,同一個品種的巖茶,也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香氣。


而不同品種的巖茶,香氣則更加的不同了。


,是指湯水要清新,清澈。喝在嘴里,要有輕松的感覺。不能濃、渾、澀。


,是指巖茶的茶湯要有甘甜感,不僅入口要甘甜,回甘里,也要有絲絲甜意方才是好茶。


,是指巖茶的湯,要活泛,靈活??赡苡腥艘Ц?,茶是死的,又不是人,沒有呼吸,怎么活?其實,巖茶之活,謂的是它的湯感,要有活力,要有鮮活感,喝在嘴里的感覺,是靈動的,仿佛在山野里,那種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白茶的口感標準,要求是鮮爽、清甜、醇厚。


鮮爽,是指白茶的湯感,鮮嫩,鮮活,鮮爽。


鮮,是新鮮,這就對白茶的采摘與加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采下來就要攤晾,采和攤之間的時間距離越短越好。趁新鮮就要攤晾了它,薄攤,讓它透氣,保護身體的舒展。這樣做出來的白茶,才會有鮮爽的感覺。



清甜,是指白茶茶湯里的甜度要求。


這種甜,不是糖的那種甜膩,它是只屬于茶,只屬于好產(chǎn)區(qū)的高山茶的甜感。


是一種入口的清甜,是像山間的清泉,因為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而與人口腔中的物質發(fā)生反應,而形成的甜感。


這種清甜,是清新的,微微的甜意。是好茶所自帶的。


醇厚,是指白茶茶湯的厚度,它是一款茶內(nèi)質豐富與否的標志。


醇厚的茶湯,說明茶的湯感,是很厚實的,是有份量的,用舌頭輕輕掂一掂,會感覺茶湯有重量,用舌頭輕輕攪一攪,會感覺茶湯有厚度。


醇,便不刺激。厚,便不寡淡。


唯醇厚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


武夷巖茶與白茶的區(qū)別

三:樹種不同


要論起武夷巖茶的樹種,那可就多了。


據(jù)說,古早的時候,慧苑坑里的老茶種,有兩千多種。當然,這只是個傳說,畢竟,看過那兩千多種茶樹人,沒有留下文字資料,也沒有留下任何可以佐證的材料。


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很難去確定真?zhèn)巍?/p>


幾百年過去了,武夷巖茶留下來的茶樹,僅是當年的十分之一。由于自然繁殖的結果,許多樹種的品種特征消失,品種也自然洇沒。


現(xiàn)如今,留存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武夷巖茶里,也分為幾大陣營。




第一陣營,是古老的茶樹。比如四大名叢:水金龜、白雞冠、鐵羅漢、半天妖。比如一些快要洇沒的品種:金柳條、梅占.....


第二陣營,是當下最得寵的茶樹——當家品種。比如:肉桂、水仙、大紅袍。


第三陣營,是引進和培育的外來品種——新移民。比如:黃玫瑰、黃觀音、奇蘭、金觀音、金牡丹.....



而白茶的品種,相對比較簡單。


只有四種:大白毫,大白茶,以及菜茶(群體種)和水仙。


眼尖的看官要問,水仙,怎么出現(xiàn)了兩次。巖茶有水仙,白茶也有水仙。


是的,水仙,它是一個雙面嬌娃,它可以按照白茶的工藝,做成白茶,也可以按巖茶的工藝,作成巖茶。


可以性感妖嬈,也可以素面朝天。


端看制茶師如何打造了。





巖茶與白茶的區(qū)別,還有很多。


今天只撿有代表性的寫了幾個。


茶跟茶是不同的。正如人與人也有很大差別。


不同的山川地貌,孕育了不同的茗茶。


它們是天地精華結就的精靈,是我們桌上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鴉片。


我們愛茶,當然我們不只愛一種茶。


我們博愛,只為這世間萬物,多么令人深愛。


人無癖者不可交。


愛茶的人,走遍全世界都有朋友。

黃茶的“悶黃”作用是什么?黃茶和黃化茶你可以分得清嗎?

黃茶加工與品質

黃茶為我國六大基本茶類之一,其歷史悠久,產(chǎn)地多源,品類豐富,品質各異。

盡管,目前我國黃茶產(chǎn)銷量不大,2020年約0.97萬噸,在我國六大茶類內(nèi)銷茶總量的占比僅0.5%,但其年均增幅為14.6%—22.06%,年增長率僅次于“消費熱”的白茶類,黃茶產(chǎn)銷的潛力巨大,黃茶類可望成為茶葉消費新增長點。

之前的一篇文章我們給大家科普了黃茶的分類以及代表性茶葉品類,本篇文章我們將延續(xù)上次內(nèi)容,對黃茶的加工和品質等方面進行講解~

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基本特征,黃茶制作都要經(jīng)過“悶黃”這道工序從而使茶葉發(fā)生“黃變”,伴隨“黃變”促使“轉味”,進一步形成了黃茶“清銳甜純、醇厚甘爽”的品質特征。

悶黃

黃茶制作“悶黃”是關鍵工序,其實質是在溫和的濕熱作用(含殘余酶)條件下,使茶多酚類輕度氧化、多糖類部分水解等化學反應;在此過程中,“黃變”僅為表象,“轉味”是“實質”,由此奠定了黃茶的品質形成。

黃茶制作的“悶黃”僅僅是一個統(tǒng)稱,具體方式有“堆悶”、“包黃”、“渥悶”“堆黃”、“攤黃”等手法或稱呼,這些手法相通之處都是促進或利于“濕熱黃變”。

黃茶制作的“悶黃”不只是一道工序,而在不同工序及環(huán)節(jié)的多次“悶黃”,逐步發(fā)生“濕熱黃變”;為此,用“炒”、“烘”、“焙”等手段加熱茶坯及散發(fā)水分,以“堆”、“攤”、“放”等處理來保溫或散熱,以“濕坯”或“干坯”等條件來調(diào)節(jié)水分,都是為了利于“悶黃”及逐步“濕熱黃變”,以促進黃茶品質的形成。

其他工藝

黃茶制作“悶黃”起到關鍵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悶黃”前期及后續(xù)工序與工藝可以忽視。

鮮葉原料

黃茶制作應選取葉色淺綠或黃綠色,酶活性適中的鮮葉原料,如某些適制綠茶品種的酶活性低不利黃變,且制成的黃茶滋味過于苦澀、濃厚,某些黃葉品種看似“三黃”,但制成的黃茶鮮香高甜香弱、滋味淡薄。

鮮葉攤放

制黃茶也要重視鮮葉攤放,以促進青草氣散發(fā),利于在制茶過程“退青”,以徹底消除生青氣味,從而使黃茶與綠茶的口感有本質的區(qū)別。

殺青

黃茶制作“殺青”與綠茶相比,鍋溫偏低、升溫緩慢、投葉更多、時間更長,殘余酶活性較高,殺青也要促進黃變。

足干

某些黃茶制作初干后,還要干坯“悶黃”,黃茶足干除了“提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徹底消除生青氣味,這是使黃茶香味區(qū)別于綠茶的重要技術措施及手段。

皖西大別山一帶所產(chǎn)黃大茶香氣獨特,有濃烈的老火香(俗稱鍋巴香),這源于其特殊的高溫烘焙干燥工藝——拉老火。傳統(tǒng)拉老火時,由兩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邊烘邊翻,待烘至茶梗一折即斷,焦香顯露,葉色黃褐起霜即為適度。

黃茶與黃化茶的區(qū)別

黃茶制作是由綠茶工藝制作演變而成的。黃茶“悶黃”是溫和條件的“濕熱黃變”?!皾駸狳S變”不僅要“黃湯、黃葉”,更要形成黃茶的“清銳甜純、醇厚甘爽”的香味特征。

而黃化茶則是從大田群體品種茶園中采用單株選育方式選育出來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長的茶樹極易由于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芽變,長出黃白色的枝葉,我們把這種由枝葉單獨扦插繁育成的新品種稱為“黃化茶”。常見的有中黃一號、中黃二號以及黃金芽等等。

因此黃茶和黃化茶不是一個概念,切勿混淆。

總結

采用多次“悶黃”,逐步“黃變”,并配合運用選料、攤放、殺青、烘炒及干燥等加工技藝,形成了各產(chǎn)區(qū)黃茶的地域品質特征。這些黃茶制作技法的靈活運用及優(yōu)化組合,在不同產(chǎn)地的黃茶加工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故而形成了各產(chǎn)區(qū)黃茶品質的地域特征,也造就了黃茶為我國六大茶類之中的“黃茶家族”。

作者簡介

杜曉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茶葉學會感官審評與檢驗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nóng)促會茶葉專家委員會專家,四川省茶葉質量感官審評專家,科技部農(nóng)村中心科技特派員,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省高校茶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精制川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四川省藏茶產(chǎn)業(y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茶學國家級特色專業(yè)負責人,四川省科技特派員,中國茶葉學會會員、四川省學會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四川茶業(yè)》副主編)。雅安市茶葉學會理事長,雅安市政協(xié)委員。

長期從事茶學科研教學工作38年,主講《茶葉審評檢驗學》、《茶葉市場營銷及貿(mào)易》和《茶企經(jīng)營與管理》等課程。近5年來,主持、參與國家級科技項目9項,主持省攻關(重點)課題16項、主研省級應用開發(fā)項目28項,企業(yè)與地方橫向項目40余項。在國內(nèi)外重要及核心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80余篇,其中10篇為SCI收錄。獲省政府省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三等獎2項,獲政府省“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省科技特派員先進個人”1項,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四川同心服務先進個人”1項。獲得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2項,出版專著5部,主編出版教材8部。

來源:中國茶葉學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7,607條結果 (用時 0.02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08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