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黃茶和綠茶

找到約9,742條結(jié)果 (用時 0.038 秒)

到底是黃茶還是綠茶?辨別黃茶綠茶有技巧

  黃茶屬于六大茶類中的輕發(fā)酵茶,于綠茶的制作工藝極其相似,區(qū)別只在于黃茶比綠茶多了一道燜黃的工序。黃茶的特點是黃葉黃湯,綠茶則是綠葉綠湯。

  清朝是黃茶的巔峰時期,各地發(fā)展的黃茶工藝逐漸成熟。以此同時紛紛出現(xiàn)大量黃茶,例如蒙頂甘露、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等,而君山銀針的典故傳說,也廣為流傳。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很多黃茶制作技藝也失傳了。再加至于紅茶的口味更受外國人的歡迎,為了利用紅茶綠茶掙外匯,黃茶的產(chǎn)量被壓縮,因此黃茶在市場中的占比不高。

  “燜黃”是黃茶綠茶的最大區(qū)別,但為什么很多人對黃茶綠茶傻傻分不清楚呢?諸多原因?qū)е虏柁r(nóng)們都將黃茶“綠做”,縮短燜黃時間,或索性不燜黃,空頂著黃茶的名頭,顏色和滋味都更像綠茶。給黃茶帶上綠茶的帽子,因此要學會分辨黃茶綠茶的區(qū)別。

  一、看湯色

  黃茶和綠茶的湯色是不容易分辨的,黃茶湯色一淡黃為主。而綠茶的湯色表現(xiàn)較為多樣,從基本無色到淡黃色在至黃綠色都有表現(xiàn)。

  二、看葉底

  黃茶的葉底以嫩黃為主,黃中帶綠或者黃中帶白。而綠茶則是黃中帶綠,但以綠為主。

  三、聞香氣

  黃芽茶的香氣多數(shù)呈香甜的玉米香氣或者蒸栗子的香氣。而綠茶的香氣與黃茶相比則更為濃郁。

  四、品滋味

  黃芽茶滋味更甜,更加溫和,苦澀感不明顯。而綠茶滋味更濃,對口腔的刺激感也會更強些,苦澀和生甘相對明顯。

  真正的黃茶是漚茶,在漚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等癥狀都有明顯效果。其中富含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yǎng)物質(zhì)。

  注:內(nèi)容源自習茶君,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黃茶綠茶如此相似,應(yīng)該如何區(qū)分?

總有人將黃茶誤認為綠茶,總有人覺得黃茶就是綠茶,可是到底是不是?今天教您三招,立即讓黃茶、綠茶真相大白。

第一招:看外觀、嗅干香


黃茶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大類。

其中,黃大茶最易辨別,它外形豪放:通常選用一芽三四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因此干茶外形葉大且梗粗壯,葉片成條,葉莖相連彎如魚鉤。仔細查看,五大三粗的的體格,膚色還偏黃(綠中帶黃)。聞一下,有的說不定還帶有鍋巴香。

這樣,基本就可以排除它是綠茶了。

*黃大茶

相比黃大茶的豪邁,黃小茶和黃芽茶在體格上纖秀許多。外形和綠茶就近似很多了,它們都基本選用單個芽頭或者一芽一二葉的鮮葉來制作。

不過,體型相近,膚色還是有差異的:綠茶的顏色整體偏綠,多為墨綠色和嫩綠色,更顯得活潑、青春。

而按照傳統(tǒng)黃茶工藝制作出的黃茶,色澤主要呈黃色,即使帶綠也是黃中微帶綠。新的黃茶細聞干茶有種玉米的甜香,另外因為一些工藝的原因,有些黃茶還會帶有松煙香(類似煙熏的味道),比如溈山毛尖。

*黃小茶

另外,隨著現(xiàn)在機械化制茶工藝的推進,傳統(tǒng)繁復(fù)的手工制黃茶工藝也逐漸被機械化生產(chǎn)代替,但機械化的生產(chǎn)工藝又不夠成熟,因此部分黃茶在外形上和綠茶也變得近似。特別是當綠茶放久被氧化之后,更難分辨出黃茶和綠茶了。

*黃芽茶

所以遇到此類外形相似度很高的茶,看第二招!

第二招:嘗茶、聞香、看湯色、看茶底


看湯色

黃茶綠茶的湯色分辨率比較低。

對比剛沖泡出來的茶湯:

黃茶湯色以淡黃為主,無論淡黃或明黃。

綠茶的湯色,會有多種表現(xiàn),從基本無色到淺黃色或者黃綠色。

聞香氣

黃芽茶的香氣多數(shù)呈鮮甜的玉米須水香氣或蒸栗子的香氣。

而綠茶的香氣與黃茶相比則,或更為濃郁,比如炒豆香、炒栗子香為主;或鮮甜不及,但清新更足,比如竹葉香、淡爽的花果香;甚至綠茶工藝不足時,還會帶明顯不愉悅的青草氣味。

嘗茶

黃芽茶滋味更甜,湯水更溫和、厚而鮮爽,苦澀感不會很明顯。夸張地說有的黃芽茶喝起來甚至會有喝玉米須水的感覺。

而綠茶入口鮮美爽口,滋味會更濃,對口腔的刺激感會更強些,苦澀和回甘生津相對會清晰。

看葉底

黃茶的葉底以嫩黃為主,黃中帶綠或黃中帶白。

綠茶的葉底一般顏色呈黃中帶綠。

最后大招:百聞不如一見(實戰(zhàn)篇)


說了一大堆,都是小編自己的經(jīng)驗。要真想了解綠茶和黃茶的區(qū)別,莫過于自己親身試喝。來個綠茶、再來個黃茶,一起沖泡,一切都了然了。

來源:茶資訊

『學茶』“六茶詳解”之黃茶:一個美麗的錯誤,讓你來到我身邊

 

黃茶,可以說是六大茶系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個了。在提及黃茶的時候,最常說的一句就是:“黃茶是一種與綠茶的加工工藝略有不同的茶,多了一道燜堆渥黃的工序。”經(jīng)常會有人將黃茶錯認為綠茶的一種,黃茶最顯著的特征——黃葉黃湯,也時常會被誤解為是綠茶放壞了。今天,就來給黃茶正個名。

如果把六大茶系比作孩子的話,黃茶就是活在“別人家的乖孩子綠茶”陰影之下的娃,最可憐的是,這個娃還從小到大和綠茶一個學校——黃茶產(chǎn)區(qū)不多,君山、蒙山、霍山為盛。幾乎全部都在綠茶產(chǎn)地的包圍之中。不過若真要以血緣關(guān)系來比喻的話,制作工藝幾乎重合的黃茶和綠茶至少也算是個表親。

黃茶是中國六大茶系之一,按鮮葉老嫩芽大小劃分,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

-黃芽茶-

鮮葉最為細嫩,于谷雨前后采摘,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二葉初展,黃芽茶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等,其中君山銀針最為名貴,屬于中國名茶之一,雅稱“金鑲玉”。

-黃小茶-

細嫩芽葉制成的統(tǒng)稱為黃小茶,多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但品質(zhì)不及黃芽茶,如溈山毛尖、平陽黃湯、雅安黃茶等均屬黃小茶。

-黃大茶-

用粗老原料制成的,稱之為黃大茶,采摘標準為一芽三四葉或一芽四五葉。如安徽皖西金寨、霍山黃芽、湖北英山和廣東大葉青都是黃大茶。

據(jù)史料推測,黃茶在公元七世紀已經(jīng)問世。但當時黃茶不同于現(xiàn)在的黃茶,它是由一種自然發(fā)黃的黃芽茶樹品種的芽葉制成的。

《霍山縣志》記載:“霍山黃芽之名已肇于西漢,興于唐,自明代列為貢品,清朝時期最為普遍。”而整個唐朝盛行蒸青綠團、餅茶,中唐時炒制的綠茶才剛剛出現(xiàn),何談黃茶。上文中“肇于西漢”的“霍山黃芽”,應(yīng)該說的是鮮葉帶黃色的特異樹種制成的茶葉,唐朝時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fā)黃而得名。

(圖為自然黃芽的“霍山黃芽”)

而現(xiàn)在所說的黃茶,是指經(jīng)過燜堆渥黃技術(shù)制成的茶。明代聞龍《茶箋》中記載:“炒時,須一人從傍扇之,以祛濕熱,否則色黃,香味俱減。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甕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 這是制茶中色澤黃變現(xiàn)象的最早記載。同時,也對黃變的原因、防止黃變的措施,黃變對綠茶質(zhì)量的影響作了正確的闡述。

(古代制茶圖)

在崇尚綠茶的時代,因不善制茶或低溫殺青,或殺青時間過長,或殺青后干燥不及時等因素,茶坯在水熱作用下,發(fā)生了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了黃葉黃湯,陰錯陽差,無意間誕生了黃茶。但真正意義上的黃茶工藝形成,不會早于明代。很多茶類的誕生,都是一場美麗的誤會,而這種錯誤,恰恰造就了茶葉世界的五彩繽紛。

 

新中國建立初期,要用茶葉來換外匯,而蘇聯(lián)人大多喝紅茶。以致當時黃茶最大的產(chǎn)出地霍山縣全部改制紅茶。直到1969年珍寶島之戰(zhàn)中蘇關(guān)系破裂,才重新開始制作綠茶及黃茶。而黃茶制作工序幾近失傳。幾位茶學專家與三位耄耋之年的老茶農(nóng)歷經(jīng)兩年的走訪嘗試,黃茶才重現(xiàn)人間。后又經(jīng)茶葉專家點播改進,霍山黃芽從此揚名。一個瀕臨絕跡的茶類,這才算保留了下來。

(霍山茶園圖)

不過較為可惜的是,黃茶“斷代”過,而且由于黃茶的特殊工藝——“燜堆渥黃”很難掌握度,當?shù)赜秩狈Y料記錄傳統(tǒng)工藝,所以,當年恢復(fù)的霍山黃芽,也不能保證工藝完全傳承歷史。這也就導(dǎo)致了現(xiàn)在市場上的很多黃茶,并沒有很明顯的“黃湯黃葉”特征。

黃茶的加工方法跟綠茶較為相近,但多了一道關(guān)鍵步驟——燜堆渥黃。這是黃茶制作過程的關(guān)鍵所在。

(黃茶的制作工序)

燜堆渥黃這道工序是黃茶的核心所在,所謂燜堆渥黃,是指將殺青過后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用濕布蓋上,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時間的把控上,視具體情況而定,燜黃的時間不同,茶的品質(zhì)及口味也發(fā)生著顯著地變化。悶黃這道工藝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它形成了黃茶特有的金黃色澤和既不失鮮爽又不乏醇和的滋味。

 

 

(圖源“知乎網(wǎng)”)

 

用科學的方法解釋:通過燜堆渥黃的濕熱作用,使得葉片中的葉綠素A(綠色)降低、葉綠素B(黃色)增加,茶葉由翠綠變?yōu)槲ⅫS。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進行鮮葉殺青或殺青不透,而將茶葉進行堆悶,茶葉就會變紅,而不是變黃。這樣的工藝則是紅茶的酶氧化過程。紅茶發(fā)酵生成的物質(zhì)主要是茶黃素和茶紅素。這也充分證明了,黃茶的悶黃是在濕熱條件下的自然氧化,其氧化產(chǎn)物不同于紅茶。

(古代發(fā)酵圖)

在燜堆渥黃的過程中,受濕熱作用,多酚類化合物總量減少很多,使多酚類化合物的所造成的苦澀味有所下降,因此,雖說黃茶的工藝與綠茶相似,但卻比綠茶多了一份醇和,刺激性稍弱,對于緩解酒精性肝損傷有很好的作用,還能起到養(yǎng)肝的作用。黃茶的存在,讓不宜品飲綠茶的老人、胃腸虛弱的愛茶者,多了一種溫和的選擇。

黃茶的現(xiàn)狀:

從2017年茶葉數(shù)據(jù)來看,我國的茶葉年產(chǎn)量258萬噸左右,而黃茶產(chǎn)量為0.78萬噸,黃茶的占比均不到1%。

 

(圖片來源“前瞻產(chǎn)業(yè)研究院”)

以黃茶最大的產(chǎn)地霍山縣為例,霍山縣炒青綠茶、黃大茶、黃芽茶的比例大致是3:2:1。很多黃茶的主產(chǎn)區(qū),主產(chǎn)的茶葉卻不是黃茶,所以這就造成了黃茶產(chǎn)區(qū)廣,但是產(chǎn)量極低的尷尬局面。

除此之外,黃茶的制作工藝面臨諸多困境:

1,黃茶加工工藝復(fù)雜,用工量大,“燜堆渥黃”工藝難以把握。悶黃稍過,黃芽的制作就失敗了,看上去像陳茶,賣不出去。(有些茶農(nóng)為了避免做壞,極大地降低悶黃程度,導(dǎo)致市場上有些黃茶滋味與綠茶別無二致,這樣黃茶的處境只會越來越尷尬)

2,黃茶加工過程的辛勞,年輕一代不愿意學習黃芽制作的傳統(tǒng)工藝,使傳統(tǒng)工藝傳承面臨嚴峻挑戰(zhàn)。

3,綠茶的加工工藝簡單,勞動用工少,銷售價格高,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動下很多黃茶農(nóng)戶改為制作綠毛茶。

諸多原因造就了黃茶目前逐漸式微的局面,對黃茶來說,做自己還是繼續(xù)做“親戚”,這個問題已經(jīng)困擾了黃茶100多年。

作為六大茶系之一的黃茶,將如何在保留自己特點的同時開拓市場呢?道阻且艱,唯有“上下而求索”。

不過,對于黃茶而言,最重要的恐怕不是繁復(fù)精細的工藝,亦不是所謂的“地位”,而是一位能欣賞它的“伯樂”、一句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

到此,我們的“六茶詳解”就結(jié)束了

找到約9,571條結(jié)果 (用時 0.03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7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