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一壺佳茗

找到約540條結(jié)果 (用時 0.014 秒)

品味茶語道生活,一壺佳茗里的生活哲學(xué)

茶,這一古老而雅致的文化符號,不僅是飲品,更是一種生活哲學(xué),一種心靈的慰藉。

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泡上一壺好茶,便如同開啟了一扇通往寧靜與自省的門扉。

茶,以其獨(dú)特的韻味,引導(dǎo)我們慢下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份細(xì)微。

它教會我們在紛擾中尋找平衡,于苦澀中品嘗甘甜,正如人生路上的起伏跌宕,讓我們學(xué)會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堅韌。

茶,不言不語,卻以它那既苦又甜的滋味,默默講述著人生的哲理,提醒我們純真是人性的本質(zhì),無論外界如何變遷,內(nèi)心的平和與純凈不應(yīng)被遺忘。

選擇以茶會友,便是選擇了一種溫文爾雅的交流方式,它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讓交流在茶香中變得更加流暢與真誠。


茶桌之上,沒有抱怨與爭執(zhí),只有心靈的交匯與理解的深化。

這份平和,源自于茶所賦予我們的思考空間,它讓我們在遐想中回望自我,銘記過往,同時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未來。

常言道:“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痹诿恳淮螞_泡與品味之間,茶教會我們放下,教會我們淡泊。

它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洗禮。

帶著喝茶的心情,我們不再輕易失望,不再盲目追逐,學(xué)會了在平淡中尋覓生活的真諦,于簡樸中發(fā)現(xiàn)幸福的所在。


因此,準(zhǔn)備一壺好茶,更重要的,是準(zhǔn)備一顆懂得欣賞與感悟的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xué)會了不焦慮、不計較,用一顆平和的心,去擁抱每一個當(dāng)下,享受那份由內(nèi)而外的寧靜與從容。

人生短暫,與其在忙碌中迷失,不如偶爾停下腳步,泡一壺茶,讓心靈得以棲息,讓生活回歸本真,這或許就是茶給予我們最寶貴的禮物。

來源:莫道茶事,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一片冰心一壺茶

(《吃茶去》雜志)臺灣女作家三毛在書中說:阿拉伯人飲茶必飲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如微風(fēng)。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幾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將三種心境躍然紙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壺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里本無其它奧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里,卻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為茶的發(fā)源地,中國人喝茶,更是有復(fù)雜講究的,古人謂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飲,則為暴殄天物不如不飲。大體而言,且不說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單以喝法而論,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們嘆為觀止。若有閑情推究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喝茶,飲茶,品茶等說法,并非是各種方言下的不同稱謂,而是方式和境界層次的區(qū)別吧,一等為品,二等為飲,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這里了。

說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紅樓夢》里妙玉的“三杯論”。它出自這部文學(xué)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曹雪芹筆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數(shù)來區(qū)分喝茶的雅俗,“一杯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妙玉的高論雖然未必公允,卻令好些人喝起茶來不敢輕易貪杯,免得與寶玉為伍,一起落在“超級蠢物”的“挨罵席”上。 不過,話說回來,這場品茶小會的過程種種,則繪聲繪色地盡情演繹了中國古代茶道。

首先說喝茶之境,櫳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極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論道的好去處。而禪堂外的耳房,大約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潔,應(yīng)該是不染俗塵的人間絕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內(nèi)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寶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間,佳茗待佳人,理所當(dāng)然地形成一種更加高雅的格調(diào)。試想一下,在這樣的境地里喝茶,豈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紅塵喧囂,浮華迷眼,大多數(shù)人是難遇這樣一方人間凈土的,一般只能隨緣,隨遇而安地享受裊裊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飲茶也罷,境地的選擇總是一種要務(wù)。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緒,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禪堂里頭是供著菩薩的,沖了自然是罪過,耳房是雅間,更不能讓俗人出入。因此,以劉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賈母等眾人是東家香客,以禮待于禪堂即可,甚至連寶玉那樣的靈異之輩,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歸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寶黛二人之福來此消受一回??梢姡庥醒啪巢恍?,要有雅士在座,方能盡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雖然不到焚琴煮鶴的程度,恐怕總難免產(chǎn)生糟蹋可惜的感覺。所以說,同樣佳茗當(dāng)前,與哪類人物一起把盞,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類人物是一道風(fēng)景,風(fēng)景既殊,情懷必異。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給賈母獻(xiàn)茶,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她請寶黛吃體己茶,黛玉以為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卻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tǒng)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你怎么嘗不出來?”在她看來,連水也嘗不出來的人,當(dāng)然就是大俗人,哪里還談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潔,且沾有梅花的香氣,這樣的水用來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醉正,亦且更添雅致了。雖然這不過是一種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現(xiàn)實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種水泡茶,味道確實迥然不同的吧。

最后是飲茶用具了,在妙玉看來,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賈母帶一大幫人到櫳翠庵品茶,她親自捧出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xiàn)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其余眾人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寶釵黛玉在耳房內(nèi)吃體己茶,茶杯卻是王愷珍玩一類的古董,與寶黛一般不同凡俗。寶玉要求“隨鄉(xiāng)入鄉(xiāng)”,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環(huán)一百二十節(jié)蟠虬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綠玉斗,而劉姥姥吃了一口成窯五彩小蓋鐘里的茶之后,這小蓋鐘妙玉便不要了,可見她對茶具是多么講究。而細(xì)想一下,這是一種飲茶的層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際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其實,妙玉本質(zhì)上是一個有很濃厚文學(xué)氣質(zhì)的才女。這種文學(xué)氣質(zhì)甚至超越黛玉,達(dá)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謂的怪僻是因高潔所致吧,所以她自稱檻外人,與出家并無絕對關(guān)系。妙玉品茶雖然有些到了矯情的地步,但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別樣的人生!而從現(xiàn)實角度,則既是一場文化層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將茶的文化承載盡情展現(xiàn)出來。

不過,完整意義上的茶道,遠(yuǎn)比妙玉品茶更為豐富,而且真的是微乎微乎,妙哉妙哉。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過程種種不同何止萬端,結(jié)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其實是至少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一壺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禮、釋家的禪、道家的玄一齊涌至,加上什么人情世態(tài)、古往今來,全部匯集其中了。而事實上妙玉的“三杯論”也只是特殊情境下的產(chǎn)物,不足為憑,也不必拘泥的。真正愛茶,管他東西南北風(fēng),一杯、兩杯乃至數(shù)幾杯,那是何等的暢快!即便是閑來品飲閩南功夫茶、鐵觀音“七泡有余香”,那茶香悠悠,心也悠悠,又何須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尹宗國)

什么是佳茗


??佳 茗??

何為


一杯滾水被細(xì)芽嫩葉染綠了,玻璃杯里條索整齊的春茶載沉載浮,茶色碧綠澄清,茶味醇和鮮靈,茶香清幽悠遠(yuǎn),入口后頓感恬靜閑適,可謂是一種極高的文化享受。



中國的茶文化是一門高雅的學(xué)問,品茗乃韻事也。小時候愛喝家鄉(xiāng)自制的桂花茶,只覺得甘芳好喝,不知品茶為何事。及長,煙與茶俱來,飲茶也只是因為煙吸多了解渴而已。茶香似不及煙香誘人,盡管有煙癮者是少不了要飲茶的。吸煙40余年,現(xiàn)已戒絕五載,總覺若有所失,生活中減少了一大樂趣,這時候茶葉就顯得分外重要,漸漸體會到蘇東坡詩句“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譬喻之妙。 ?  

中國的茶葉品種繁多,各取所需,不遑細(xì)述。30年前初到福州時參觀茶廠,進(jìn)入門簾嚴(yán)嚴(yán)的窨制茉莉花茶的工場,驟覺濃烈的花香襲人,幾乎令人暈眩。福州花茶名揚(yáng)海內(nèi)外,確有齒頰留香的獨(dú)特風(fēng)味。不過飲茶總以茶葉自身為上,一切形形色色花香制的茶葉,除茉莉花香以外,余如玉蘭花茶、玫瑰花茶、珠蘭花茶、柚子花茶和玳玳花茶等等,雖然各有自己的香味和風(fēng)韻,而茶葉的原味大為減色?!度悍甲V》記載:“上好細(xì)茶,忌用花香,反奪其味,是香片在茶中,實非上品也。然京、津、閩人皆嗜飲之。”至于摩洛哥等國家用中國綠茶加重糖和新鮮薄荷葉子煮而飲之,簡直有點(diǎn)不可思議了。 ?  

我喜飲頭春新綠,這是在清明前采擷焙制的綠茶。獅峰龍井或洞庭山碧螺春新茶當(dāng)然是佳茗,然其上品殊為難得。50年代在老作家靳以的家里啜飲龍井新茶,沏茶餉客時,主人說這是方令孺特地托人從杭州捎來的。只見茶盅的邊緣上浮繞著翠碧的氤氳,清亮鮮綠的龍井葉片透出一種近乎乳香的茶韻。我慢慢啜飲,沖泡第二次茶葉更加香醇飄逸。那杯堪稱極品的龍井茶至今難忘。遺憾的是龍井茶泡飲三次后便淡而無味了。碧螺春比龍井耐泡,新茶上市時,飲碧螺春也是不可多得的享受。這兩種茶葉倘若是極品,歷來售價奇昂,且不易得之,即或有那么一斤半斤,多半是用來饋贈親友的。



入閩后,每年春茶登場,我倒是常有機(jī)會以較為廉宜的價格,從產(chǎn)地直接向茶農(nóng)購得上好綠茶。綠茶不易保存,貯藏如不得法,時間稍久便失去色香味。因此新茶一到,最好不失時機(jī)地嘗新。試想春天的早晨,一杯滾水被細(xì)芽嫩葉染綠了,玻璃杯里條索整齊的春茶載沉載浮,茶色碧綠澄清,茶味醇和鮮靈,茶香清幽悠遠(yuǎn),入口后頓感恬靜閑適,可謂是一種極高的文化享受。面對綠瑩瑩的滿杯綠色,你感到名副其實是在飲春水。 ?  

每一個飲春茶的早晨仿佛是入禪的時刻。 ?  

陸羽的《茶經(jīng)》便對工夫茶有詳盡的記述。烹治工夫茶,茶具以宜興產(chǎn)者為佳,通常一茶盤有一壺四杯,壺盤器皿皆極精巧,“杯小而盤如滿月”,“且有壺小如拳,杯小如胡桃者”。到閩南一帶作客,主人輒以工夫茶奉客。先將烏龍茶塞滿茶壺,注入沸水后,加蓋,再取沸水徐徐遍淋壺外。此時茶香四溢,乃端壺緩緩斟茶,挨次數(shù)匝注于杯內(nèi),必使每杯茶湯濃淡相宜。飲茶時先賞玩茶具,次聞茶香,然后細(xì)口飲之。這一番過程便足以陶冶性情,更不用說那小盅里精靈似的濃釅茶湯了。嘗見一業(yè)余作者到省城修改劇本,隨身攜帶小酒精爐和小水壺自燒開水,案頭茶具齊備,改稿時照烹工夫茶不誤,乍見為之驚嘆。據(jù)說閩南有喝工夫茶致窮者,也有飲茶醉倒者,可見愛茶之深。不過在我這樣的外省俗人看來,一般人家的工夫茶其濃無比,色如醬油,所用茶葉大抵是普通烏龍或色種之類,抿著嘴啜飲數(shù)口也就夠了。


??  

日本茶道無疑從古代中國工夫茶傳過去的。他們有一套繁文縟節(jié)的茶道儀式,十分講究排場,近乎神圣了。在日本家庭作客時,奉侍茶道就隨便得多,也簡單得多。不論繁簡,茶道用綠茶磨研成粉后沖泡的濃茶總是苦澀的。不過若細(xì)加品嘗,確乎也有幾分余甘足供回味。 ?  

旅閩歲月久長,尤其是這幾年戒了香煙后,對半發(fā)酵的烏龍茶家族中的鐵觀音就更偏愛了。鐵觀音倒不在于烏潤結(jié)實的外形,它的美妙之處是茶葉有天然蘭花的馥郁奇香,溫馨高雅,具有回味無窮的茶韻,是即所謂觀音韻。??  

我的生活中賞心樂事便是晨起一壺佳茗在手,舉杯品飲,神清氣爽。一天的工作也常常是從品茗開始的。最好是正宗的安溪特級鐵觀音,琥珀色的茶湯入口清香甘洌,留在舌尖的茶韻散布四肢百骸,通體舒泰,此時以佳茗喻佳人愈見貼切。鐵觀音真是麗質(zhì)天生、超凡脫俗、情意綿長、并世無雙。 ?  

今春從香港帶來臺灣產(chǎn)的鐵觀音,取名“玉露”。湖綠色的圓茶罐,用墨藍(lán)色棉紙包裹,襯以帶有白斑點(diǎn)的鵝黃色夾層紙,外面的包裝紙上是明人唐寅的山水小品橫幅,古趣盎然。文字部分力求雅致,說“沖泡與享用佳茗,是一種由技術(shù)而藝術(shù)、藝術(shù)而晉至一種境界的奇妙歷程;貫穿這個歷程的基本哲理在得一個‘靜’字?!边@段文字深得廣告文學(xué)的三昧,想想人家真會做生意。開罐泡飲,茶湯呈嫩綠色,茶味中依稀也有幾分觀音韻。奈何桔枳有別,總不如得天獨(dú)厚在安溪本土出產(chǎn)的鐵觀音純正。據(jù)說在臺灣類似的鐵觀音茶葉很多,有一種叫“春之韻”的,這一芳名庶幾配得上佳人了。 ?  

“從來佳茗似佳人”,確是千古絕唱,此生若能常與佳茗為伴,則于愿足矣。


找到約52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9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