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簡述各類茶葉的特點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8 秒)

中國茶葉分類!全在這里

茶葉種類有多種劃分方法,根據(jù)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出口茶的類別、茶葉加工不同、產地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不同等進行不同的茶葉種類的劃分,具體介紹如下:

根據(jù)制造方法不同和顏色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

按茶色不同來分類——綠茶品種

綠茶,又稱不發(fā)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 ? ? 綠茶都為不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零)。

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

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yōu)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1.炒青綠茶:由于在干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長炒青精制后稱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質特征。如:

珍眉:條索細緊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澤綠潤起霜,香氣高鮮,滋味濃爽,湯色、葉底綠微黃明亮;?

貢熙:是長炒青中的圓形茶,精制后稱貢熙。外形顆粒近似珠茶,圓葉底尚嫩勻;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現(xiàn)在雨茶大部分從眉茶中獲取,外形條索細短、尚緊,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

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因產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為平炒青、泉崗輝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產于浙江嵊縣、新昌、上虞等縣。因歷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zhèn)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

扁炒青:因產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

龍井:產于杭州市西湖區(qū),又稱西湖龍井。鮮葉采摘細嫩,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特別精細,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質特征。

旗槍:產于杭州龍井茶區(qū)四周及毗鄰的余杭、富陽、肖山等縣。

大方:產于安徽省歙縣和浙江臨安、淳安毗鄰地區(qū),以歙縣老竹大方最為著名。

?在炒青綠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稱為特種炒青綠茶,為了保持葉形完整,最后工序常進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獎惠明、高橋銀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針。古丈毛尖、江華毛尖、大庸毛尖、信陽毛尖、桂平西山茶、廬山云霧等等。在此只簡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產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質最佳。外形條索纖細、勻整,卷曲似螺,白毫顯露,色澤銀綠隱翠光潤;內質清香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滋味清鮮回甜;葉底幼嫩柔勻明亮。金獎惠明:產于浙江云和縣。曾于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而得名,外形條索細緊勻整,苗秀有峰毫,色澤綠潤;內質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湯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2. 烘青綠茶: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shù)烘青名茶品質特優(yōu)。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國主要產茶區(qū)都有生產;尖形、片形茶主要產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諸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峰:產于安徽軟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

3.曬青綠茶:是用日光進行曬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曬青綠茶以云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青綠茶: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征,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于對外貿易的需要,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生產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產于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產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fā)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fā)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斷完善。

綠茶為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qū)分布于各產茶省、市、自治區(qū)。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產量最高,質量最優(yōu),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綠茶占國際貿易量的70%以上。行銷區(qū)遍及北非、西非各國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國際市場上綠茶銷量占內銷總量的1/3以上。同時,綠茶又是生產花茶的主要原料。

各類名綠茶有:西湖龍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顧渚紫茶;午子仙毫;黃山毛峰;信陽毛尖;平水珠茶;寶洪茶;上饒白眉;徑山茶;峨眉竹葉青;南安石亭綠;仰天雪綠;蒙頂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綠茶;永川秀芽;休寧松蘿;恩施玉露;都勻毛尖;鳩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崗輝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綠雪;天尊貢芽;灘茶;雙龍銀針;太平猴魁;源茗茶;峽州碧峰;秦巴霧毫;開化龍須;廬山云霧;安化松針;日鑄雪芽;紫陽毛尖;江山綠牡丹;六安瓜片;高橋銀峰;云峰與蟠毫;漢水銀梭;云南白毫;遵義毛峰;九華毛峰;五蓋山米茶;井崗翠綠;韶峰;古勞茶;舒城蘭花;州碧云;小布巖茶;華頂云霧;南山白毛芽;天柱劍毫;黃竹白毫;麻姑茶;車云山毛尖;桂林毛尖。

按茶色不同來分類——黃茶品種

黃茶?屬于徽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10-20%),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于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qū)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采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制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干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

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于輕發(fā)酵茶。這種黃色主要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

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

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xiāng)的溈山毛尖、湖南岳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

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岳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黃芽等。

各類黃茶名: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黃芽;溈江白毛尖;溫州黃湯;皖西黃大茶;廣東大葉青;海馬宮茶。

按茶色不同來分類——黑茶品種

黑茶?屬于后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100%)。由于原料粗老,黑茶加工制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因為葉色多呈暗謁色,故稱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shù)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群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黑茶產區(qū)廣闊,品種花色很多,有湖南黑茶加工的黑磚、花磚、茯磚,湖北老青茶加工的青磚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云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  

各類黑茶名:湘尖、湖南黑茶;老青茶;四川邊茶;六堡散茶;普洱茶、黑磚茶、獲磚茶、康磚子等。

按茶色不同來分類——紅茶品種

紅茶,以適宜制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fā)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都為全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80-90%),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后發(fā)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紅茶開始創(chuàng)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fā)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堿,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征?!?/span>

1.小種紅茶:開創(chuàng)了中國紅茶的紀元。起源16世紀。最早為武夷山一帶發(fā)明的小種紅茶。1610年荷蘭商人第一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今稱之為“正山小種”)。至18世紀中葉,又從小種紅茶演變?yōu)楣し蚣t茶。從19世紀80年代起,我國紅茶特別是工夫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曾占統(tǒng)治地位。小種紅茶是福建省的特產,有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正山小種產于崇安縣星村鄉(xiāng)桐木關一帶,也稱“桐木關小種”或“星村”小種。政和、但洋、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產的仿照正山品質的小種紅茶,統(tǒng)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在小種紅茶中,唯正山小種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產自武夷高山地區(qū),崇安縣星村和桐木關一帶,地處武夷山脈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涼,年均氣溫18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間終日云霧燎繞,茶園土質肥沃,茶樹生長繁茂,葉質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質特別優(yōu)異。  

2.工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tǒng)出口商品。當前我國十九個省產茶(包括試種地區(qū)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個省先后生產工夫紅茶。我國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按地區(qū)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浮梁工夫、寧紅工夫、湘江工夫、閩紅工夫(含但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紅工夫、臺灣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等。按品種又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茶是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制成;小葉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span>

3.紅碎茶:我國紅碎茶生產較晚,始于本世紀的50年代后期。近年來產量不斷增加,質量也不斷提高。紅碎茶的制法分為傳統(tǒng)制法和非傳統(tǒng)制法兩類。傳統(tǒng)紅碎茶:以傳統(tǒng)揉捻機自然產生的紅碎茶滋味濃,但產量較低。非傳統(tǒng)制法的紅碎茶:分為轉子紅碎茶(國外稱洛托凡(Ro tO va ne〕紅碎茶);C.T.C紅茶和L.T.P(勞瑞制茶機)紅碎茶。如以C.T.C揉切機生產紅碎茶,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揉切方法。萎雕葉通過兩個不銹鋼滾軸間隙的時間不到一秒鐘就達到了破壞細胞的目的,同時使葉子全部軋碎衣顆粒狀。發(fā)酵均勻而迅速,所以必須及時進行烘干,才能達到湯味濃強鮮的品質特征。以不同機械設備制成的紅碎茶,盡管在其品質上差異懸殊,但其總的品質特征,共分為四個花色。葉茶:傳統(tǒng)紅碎茶的一種花色,條索緊結勻齊,色澤烏潤,內質香氣芬芳,湯色紅亮,滋味醇厚,葉底紅亮多嫩莖;碎茶:外形顆粒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泛棕,內質香氣馥郁,湯色紅艷,滋味濃強鮮爽,葉底紅勻;片茶:外形全部為木耳形的屑片或皺折角片,色澤烏褐,內質香氣尚純,湯色尚紅,滋味尚濃略澀,葉底紅勻;未茶:外形全部為砂粒狀未,色澤烏黑或灰褐,內質湯色深暗,香低味粗澀,葉底暗紅。紅碎茶產區(qū)主要是云南、廣東、海南、廣紅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出口量占我國茶葉總產量的50%左右,客戶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埃及、蘇丹。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但、英國及愛爾蘭、加拿大、智從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各類紅茶名:祁門功夫;湖紅功夫;滇紅功夫;功夫紅茶;寧紅功夫;宜紅功夫;越紅功夫;川紅功夫;政和功夫;閩紅功夫;坦洋功夫;白琳功夫。

按茶色不同來分類——白茶品種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qū)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產,產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chuàng)的。該縣有一種優(yōu)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么是白色?這是由于人們采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

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后品嘗,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y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yōu)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后令人回味無窮。

各類白茶名:銀針白毫;白牡丹;貢眉;白牡丹;壽眉

按茶色不同來分類——青茶品種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30-60%)。以本茶的創(chuàng)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jù)《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xiāng)南巖村里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xiāng)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后緊追不舍,終于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于宰殺、品嘗野味,已將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并散發(fā)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并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fā)酵、烘焙等工序,終于制出了品質優(yōu)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xiāng)了。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其品質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并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xiàn)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形成烏龍茶的優(yōu)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yōu)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采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制作工藝。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商業(yè)上習慣根據(jù)其產區(qū)不同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等亞類。烏龍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烏龍是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chuàng)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據(jù)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發(fā)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和臺灣?!绷頁?jù)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臺灣烏龍茶開始外銷?,F(xiàn)在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qū)。各類烏龍茶名:武夷巖茶;武夷肉桂;閩北水仙;鐵觀音;白毛猴;八角亭龍須茶;黃金桂;永春佛手;安溪色種;鳳凰水仙;臺灣烏龍;臺灣包種;大紅袍;鐵羅漢;白冠雞;水金龜。

茶葉各個分類的代表茶

也就是說在所有茶類的發(fā)酵程度以小到大來說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而發(fā)酵程度的多少就直接影響到茶湯的顏色或者是可以說直接影響了茶葉里的茶堿和葉綠素的多少,所以不同的茶葉也就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性和功用,這也是學習中國茶的基本知識。

一、根據(jù)我國出口茶的類別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等幾大類。

二、根據(jù)我國茶葉加工分為初、精制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將茶葉分為毛茶和成品茶兩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黑茶五大類,將黃茶歸入綠茶一類;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等類。

再加工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為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藥用茶等。

藥茶:將藥物與茶葉配伍,制成藥茶,以發(fā)揮和加強藥物的功效,利于藥物的溶解,增加香氣,調和藥味。這種茶的種類很多,如""午時茶""、""姜茶散""、""益壽茶""、""減肥茶""等。

花茶:這是一種比較稀有的茶葉花色品種。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種產品,在我國很受喜歡。一般是用綠茶做茶坯,少數(shù)也有用紅茶或烏龍茶做茶坯的。它根據(jù)茶葉容易吸收異味的特點,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化品種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幾種,以茉莉花最多。

三、還從產地劃分將茶葉稱作川茶、浙茶、閩茶等等,這種分類方法一般僅是俗稱。

四、還可以其生長環(huán)境來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

平地茶: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加工后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

高山茶:由于環(huán)境適合茶樹喜溫、喜濕、耐陰的習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說法。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環(huán)境的獨特特點,從氣溫、降雨量、濕度、土壤到山上生長的樹木,這些環(huán)境對茶樹以及茶芽的生長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葉肥碩,顏色綠,茸毛多。加工后之茶葉,條索緊結,肥碩。白毫顯露,香氣濃郁且耐沖泡。

丘陵茶:介于上兩者之間,或是依環(huán)境傾向于某種。

綜合上述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中國茶葉則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來源:網(wǎng)絡? ? 北京茶世界

茶葉標準化系列報道之中國茶葉標準化工作概述

我國部分現(xiàn)行茶葉標準簡述

(一)現(xiàn)行綠茶系列國家標準

1.GB/T 14456.3~6-2016《綠茶 第3部分至第6部分》系列國家標準,是根據(j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3年下達的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國標委綜合[2013]56號)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供銷廳科字[2013]65號”通知,《綠茶 第3部分至第6部分》,即:中小葉種綠茶、珠茶、眉茶國家標準列入了制修訂計劃,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牽頭,負責制修訂工作。《綠茶 6部分:蒸青茶》是根據(jù)2013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下達的第二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進行制修訂的,由杭州市余杭區(qū)徑山蒸青茶業(yè)協(xié)會等單位負責起草。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6年6月14日發(fā)布,2017年1月1日實施。2.GB/T 14456.2-2018《綠茶 第2部分:大葉種綠茶》,是根據(j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5年下達的標準制修訂計劃(國標委綜合[2015]73號),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云南省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等單位承擔修訂工作。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8年2月6日發(fā)布,2018年6月1日實施。


(二)現(xiàn)行紅茶系列國家標準

現(xiàn)行紅茶系列國家標準主要包括:①GB/T 13738.1-2017《紅茶 第1部分:紅碎茶》、②GB/T 13738.2-2017《紅茶 第2部分:工夫紅茶》、③GB/T 13738.3-2012《紅茶 第3部分:小種紅茶》、④GH/T 1116-2015《九曲紅梅茶》、⑤GH/T 1118-2015《金駿眉茶》、⑥GB/T 24710-2009《地理標志產品 坦洋工夫》。

1.GB/T 13738.1-2017《紅茶 第1部分:紅碎茶》和GB/T 13738.2-2017《紅茶 第2部分:工夫紅茶》,根據(j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4年下達的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國標委綜合[2014]89號),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牽頭,負責制修訂工作。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7年11月1日發(fā)布,2018年5月1日實施。

2.GB/T 13738.3-2012《紅茶 第3部分:小種紅茶》,是根據(j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0年下達的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國標委綜合[2010]87號、供銷廳科字[2011]4號),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牽頭,負責制修訂工作。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12年12月31日發(fā)布,2013年7月1日實施。3.GH/T 1116-2015《九曲紅梅茶》和GH/T 1118-2015《金駿眉茶》,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批準立項,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牽頭,負責制修訂工作,于2015年12月30日發(fā)布,2016年6月1日實施。


現(xiàn)行青茶(烏龍茶)系列國家標準

現(xiàn)行青茶(烏龍茶)系列國家標準包括:①GB/T 30357.1-2013《烏龍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②GB/T 30357.2-2013《烏龍茶 第2部分:鐵觀音》、③GB/T 30357.3-2013《烏龍茶 第3部分:黃金桂》④GB/T 30375.4-2015《烏龍茶 第4部分:水仙》、⑤GB/T 30357.5-2015《烏龍茶 第5部分:肉桂》、⑥GB/T 30357.6-2017《烏龍茶第6部分:單叢》、⑦GB/T 30357.7-2017《烏龍茶第7部分:佛手》、GB/T 18745-2006 《地理標準產品 武夷巖茶》、GB/T 19598-2006《地理標志產品 安溪鐵觀音》。

1.GB/T 30357.1-2013《烏龍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2013年12月31日,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頒布,并于2014年6月22日實施。

2.GB/T 30357.2-2013《烏龍茶 第2部分:鐵觀音》,2013年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fā)布。該標準規(guī)定了鐵觀音產品分為清香型鐵觀音和濃香型鐵觀音,其中清香型鐵觀音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濃香型鐵觀音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2016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fā)布了GB/T 30357.2-2013《烏龍茶 第2部分:鐵觀音》,自2016年4月26日實施。



(四)現(xiàn)行再加工茶系列國家標準

再加工茶是以茶葉為原料,采用特定工藝加工的、供人們飲用或食用的產品。主要分為花茶、緊壓茶、袋泡茶、粉茶等。目前,再加工茶類標準有國家標準12項,行業(yè)標準2項,基本建立了以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企業(yè)標準作為配套的再加工茶類標準體系。對再加工茶的品質、衛(wèi)生、加工、包裝、標志等全過程實施標準化管理,示范帶動作用初見成效。但同時也因市場上新產品開發(fā)速度較快,標準的制(修)訂工作跟不上產品的多元化發(fā)展。這也是再加工茶類標準體系需進一步完善的方向。邊銷茶,因其主要銷往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而得名,有稱緊壓茶、磚茶。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邊銷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它是邊疆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事關民族團結和邊疆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民貿產品。再加工茶類標準體系中包括系列緊壓茶、磚茶國家標準。再加工茶類標準相關標準包括:①GB/T 9833.1-2013《緊壓茶 第1部分:花磚茶》、②GB/T 9833.2-2013《緊壓茶 第2部分:黑磚茶》、③GB/T 9833.3-2013《緊壓茶 第3部分:茯磚茶》、④GB/T 9833.4-2013《緊壓茶 第4部分:康磚茶》、⑤GB/T 9833.5-2013《緊壓茶 第5部分:沱茶》、⑥GB/T 9833.6-2013《緊壓茶 第6部分:緊茶》、⑦GB/T 9833.7-2013《緊壓茶 第7部分:金尖茶》、⑧GB/T 9833.8-2013《緊壓茶 第8部分:米磚茶》、⑨GB/T 9833.9-2013《緊壓茶 第9部分:青磚茶》、⑩GB/T 22292-2017《茉莉花茶》、?GB/T 24690-2018《袋泡茶》、?GB/T 31751-2015緊壓白茶、?GH/T 1117-2015《桂花茶》、?GH/T 1120-2015《雅安藏茶》。


(五)現(xiàn)行茶制品系列國家標準茶葉深加工是有效解決茶資源過剩、提升茶資源利用率、延長產業(yè)鏈和提高茶葉附加值的重要途徑,茶制品是茶葉深加工產品的階段性產品。1.茶制品概念

茶制品是以茶樹根、莖、葉、花或其制品等為原料,采用相應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技術制備的含茶全部、部分或單一有效功能性成分,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標準規(guī)定的中間制品或終端產品。

2.茶制品產品種類及用途

茶制品產品形態(tài)包括:茶粉(抹茶、超微茶粉)、固態(tài)速溶茶、茶濃縮液、茶浸膏、其它茶葉提取物(如茶多酚、茶氨酸、茶色素、茶皂素)等。茶制品可作為食品配料和添加劑(飲料原料、營養(yǎng)強化劑、食品保鮮劑、調味劑、著色劑等),也可用于保健食品領域(抗氧化劑;降血脂;解抑郁等)醫(yī)藥領域(醫(yī)藥原料等)以及日化領域(抗氧化、美白、保濕、鎮(zhèn)靜、去污等)。固態(tài)速溶茶、茶多酚、茶黃素、抹茶等茶制品是茶葉深加工行業(yè)的初級產品,也是食品、日化、保健、醫(yī)藥等領域的生產原料。



3.茶制品產品國家標準

為進一步引導、規(guī)范和促進茶制品行業(yè)健康發(fā)展,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相關單位制定了茶制品系列國家標準。目前已發(fā)布實施的茶制品產品系列國家標準有:⑴GB/T 31740.1-2015《茶制品 第1部分:固態(tài)速溶茶》、⑵GB/T 31740.2-2015《茶制品 第2部分:茶多酚》、⑶GB/T 31740.3-2015《茶制品 第3部分:茶黃素》、⑷GB/T?18798.4-2013《固態(tài)速溶茶 第4部分:規(guī)格》、⑸GB/T 34778-2017《抹茶》5項。

GB/T 31740.1~3-2015《茶制品 第1~3部分》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國家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湖南農業(yè)大學、安徽農業(yè)大學、浙江農業(yè)大學、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牽頭研制2015年7月,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fā)布,于2015年11月實施。GB/T?18798.4-2013《固態(tài)速溶茶 第4部分:規(guī)格》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北京遠東正大商品檢索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牽頭進行研制。2013年12月,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fā)布,2014年6月實施。該標準修改采用了ISO 6079:1990《固態(tài)速溶茶 規(guī)格》。與ISO 6079相比,該標準增加了固態(tài)速溶茶的分類、感官要求、衛(wèi)生指標、微生物指標等,化學特性中增加了咖啡堿及茶多酚的含量要求。GB/T 34778-2017《抹茶》,由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國家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宇治抹茶(上海)有限公司、安徽農業(yè)大學、江蘇鑫品茶業(yè)有限公司、紹興御茶村茶業(yè)有限公司牽頭進行研制。2017年11月,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fā)布了GB/T 34778-2017《抹茶》,2018年5月實施。隨著茶葉深加工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深加工的優(yōu)化升級,以固態(tài)速溶茶、茶多酚、茶粉等為代表的大宗茶制品的產能發(fā)展迅速,但與國外如日本等對茶葉的深加工利用度比較,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yè)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為此,如何破解茶制品的深度開發(fā)利用難題,一方面,從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yè)化方面有待不斷注入創(chuàng)新活力,推動茶葉深加工行業(yè)可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安全、健康需求層次的升級,茶制品的功能特性、質量特征和安全保障在消費意識中的權重上升,從標準角度引領茶制品行業(yè)綠色、健康發(fā)展頗為重要和迫切。今后很長一段時間,茶制品系列國家標準體系將不斷完善,進一步保障我國茶制品的生產有標可依,引導和促進生產企業(yè)加工技術升級和產品質量穩(wěn)定,為茶制品的標準化、優(yōu)質化生產奠定堅實的基礎。茶制品部分標準填補了國內外標準空白,不僅是對我國現(xiàn)代茶制品標準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也是對ISO標準體系的有益補充。


2019年度茶制品項目交流會在中茶院舉行


(六)茶葉國家標準樣品

茶葉標準樣品是指具有足夠的均勻性,代表該類茶葉品質特征,經過技術鑒定,符合該產品標準的并附有質量等級說明的一批茶葉樣品。主要分為兩類:

1.感官分級標準樣品,歸屬GSB 16。這類標準樣品均為配合相應的茶葉產品文字標準,作為相應茶葉分等定級、質量判定的實物依據(jù)。如GSB 16-3636-2013《西湖龍井茶分級標準樣品》等。

2.茶葉中活性化合物標準樣品,歸屬GSB 11。這類標準樣品可用于相關產品的質量控制。如GSB 11-1439-2012《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標準樣品》、GSB 11-1440-2001《兒茶素ECG》、GSB 11-2544-2010《茶黃素標準樣品》等。



(七)茶葉團體標準1.我國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2018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正式實施。《新標準化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學會、協(xié)會、商會、聯(lián)合會、產業(yè)技術聯(lián)盟等社會團體協(xié)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chuàng)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guī)定供社會自愿采用。新法賦予了團體標準明確的法律地位,為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明確團體標準、企業(yè)標準作為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與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等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共同構成國家標準體系。團體標準自愿性標準,?供社會自愿采用。2.發(fā)展團體標準的重要意義:技術層面能有效快速滿足市場需要和滿足創(chuàng)新需求,同時能優(yōu)化整合利用各類標準化資源、進一步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一般情況下,團體標準具有“快、新、活、高”的特點,能更好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即:團體標準制修訂速度較快,迅速跟進新技術、新產品,標準機制靈活、易協(xié)商一致,標準指標高于或嚴于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3.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目的:通過培育和發(fā)展團體標準,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xié)同發(fā)展、協(xié)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健全統(tǒng)一協(xié)調、運行高效、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xié)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4.《新標準化法》對各層級標準重新進行功能定位:①國家標準側重于保底線、安全性、通用化,具有普適性和技術法規(guī)特征;②行業(yè)標準側重國家行業(yè)行政主管部門,通過行業(yè)標委會制定滿足本行業(yè)技術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的標準,側重于保基本;③地方標準更重點突出區(qū)域特色和橫向關聯(lián)性的特征。

5.團體標準制定原則:制定標準應當有利于科學合理利用資源,推廣科學技術成果,增強產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換性,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做到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

6.《團體標準管理規(guī)定》對團體標準監(jiān)督管理的具體要求:

第三十三條:對于已有相關社會團體制定了團體標準的行業(yè),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結合本行業(yè)特點,制定相關管理措施,明確本行業(yè)團體標準發(fā)展方向、制定主體能力、推廣應用、實施監(jiān)督等要求,加強對團體標準制定和實施的指導和監(jiān)督。

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對舉報、投訴,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可采取約談、調閱材料、實地調查、專家論證、聽證等方式進行調查處理。相關社會團體應當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處理。第三十六條第三款:對于全國性社會團體,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jù)職責和相關政策要求進行調查處理,督促相關社會團體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如需社會團體限期改正的,移交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對于地方性社會團體,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qū)域內的社會團體依據(jù)職責和相關政策開展調查處理,督促相關社會團體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如需限期改正的,移交同級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第三十九條第二款:由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移交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有效銜接,各司其職、形成合力。7.團體標準的評價機制:為了協(xié)調和指導團體標準化良好行為評價工作, 2018年7月13日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fā)布了GBT2000.2-2018《團體標準化第2部分:良好行為評價指南》,2019年2月1日實施,對社會團體應用實施GBT20041-2016《團體標準化第1部分:良好行為指南》的情況進行評價。8.茶葉團體標準的實際效果:根據(j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htt// vww.ttbz.org.cn//)對社會團體的注冊、團體標準信息的發(fā)布等監(jiān)管統(tǒng)計,截至2019年8月,完成公示并審核通過的社會團體2443家,共發(fā)布團體標準9561項。其中:茶葉行業(yè)社會團體53家,2018年以來共發(fā)布涉茶類團體標準116項,內容包括茶葉產品、代用茶、含茶制品、茶葉機械、生產技術、茶葉品牌、服務規(guī)范等,對全國現(xiàn)有茶葉標準體系進行了補充,對我國茶產業(yè)的三產融合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9.我國團體標準發(fā)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起來看,我國團體標準的審核、發(fā)布還存在審核把關不夠嚴、標準質量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具體包括:①在認識上:對團標的定位、功能等認識存在偏差,與政府標準沒有很好區(qū)分,存在“搶地盤”現(xiàn)象,制定標準的目的、目標不明確;②在能力上:標準化專業(yè)人員缺乏、標準質量難以保證、制標主體能力不足;③在管理上:會員企業(yè)(單位)水平參差不齊、參與單位動力不足、程序欠規(guī)范;④在宏觀環(huán)境上:團體標準處于建設初期,監(jiān)管機制不完善,監(jiān)管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信用監(jiān)督管理體制和第三方評估評價監(jiān)督機制。


(八)茶葉國際標準化1.ISO/TC34/SC8概況1TC序列:ISO/TC34/SC8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TC34下設18個分技術委員會,其中SC8是茶葉分技術委員。2)工作范圍:ISO/TC34/SC8茶葉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涵蓋不同茶類的產品標準、測試方法標準(包括感官品質和理化品質)、良好加工規(guī)范(含物流)等,以便在國際貿易中促進茶葉質量更明確并能確保消費者對品質的需求。3)組織機構:ISO/TC34/SC8秘書處設在英國標準化協(xié)會(英文縮寫B(tài)SI),聯(lián)合秘書處設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英文縮寫SAC),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和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承擔。ISO/TC34/SC8現(xiàn)有P成員國18個,包括中國、印度、斯里蘭卡、日本、肯尼亞等茶葉主產國和英國、德國等茶葉消費國;O成員國25個,包括法國、墨西哥、埃塞俄比亞、韓國、西班牙等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與SC8建立合作關系的委員會有:ISO/REMCO(ISO標準物質技術委員會)和ISO/TC34/SC12感官分析分技術委員會。與SC8建立合作關系的國際組織有:⑴國際分析化學協(xié)會(英文縮寫AOAC);⑵歐盟茶葉委員會(英文縮寫CET);⑶歐盟委員會(英文縮寫EC);⑷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英文縮寫FAO);⑸國際茶葉促進會(英文縮寫ITPA)。

2.ISO 茶葉國際標準

1)現(xiàn)行有效的ISO茶葉標準:ISO/TC34/SC8主要負責茶葉產品標準、測試方法標準和質量管理標準等的制修訂工作,不涉及茶葉安全衛(wèi)生標準的制定?,F(xiàn)行有效的ISO茶葉國際標準共26項,其中:25項為國際標準,1項為技術報告。

2)現(xiàn)行有效的ISO茶葉重要產品標準:①ISO 3720:2011《紅茶定義和基本要求》、②ISO 6079:1990《固態(tài)速溶茶 規(guī)格》、③ISO 11287:2011《綠茶 定義和基本要求》。3.中國從事ISO/TC34/SC8茶葉標準化工作的路徑ISO/TC34/SC8在中國的技術歸口單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簡稱中茶院),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指導下,中茶院一直代表國家組織參加國際茶葉標準化工作,推動茶葉國際標準化進程。

標準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是國際貿易的通行證,為促進中國茶葉標準“走出去”,滿足國際貿易對國家標準外文版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經出版了緊壓茶系列以及綠茶、紅茶等11項國家標準英文版,未來將持續(xù)推進綠茶系列、黑茶系列、茶葉分類、抹茶、茉莉花茶、白茶等重要國家標準的英文版翻譯工作。由我國主導的《綠茶 術語》、《茶葉分類》、《烏龍茶》三項國際標準也在積極推進之中。

?

2019年世界標準日


標準的宣貫、應用實施與監(jiān)督管理

(一)標準的管理與監(jiān)督體制標準是由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轉化的規(guī)范性文件,標準化不僅包括規(guī)范化過程,而且包括標準的實施以及改進、提高的無限循環(huán)過程。標準作為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就是這個過程以及對這個過程進行管理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經濟發(fā)展的全球化趨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不可阻擋的潮流。貿易全球化、經濟全球化,都直接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標準化。從宏觀層面看,標準化是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一個國家直至全世界范圍內普遍建立了相應的標準化機構,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標準化工作。在我國,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標準化工作。194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技術管理局,內設標準化規(guī)格化處,1952年頒發(fā)了我國第一批鋼鐵標準。1961年國務院頒發(fā)了我國第一個標準化管理法規(guī)——《工農業(yè)產品和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管理辦法》。1978年5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標準總局,加強了對標準化工作的管理。1988年7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統(tǒng)一管理全國的標準化工作,1988年12月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自1989年4月1日起施行,進一步規(guī)定了標準化工作管理體制。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國共設立了1274個全國專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737個分技術委員會;擁有現(xiàn)行國家標準35081項、行業(yè)標準58539項、地方標準37377項,企業(yè)標準超過百萬項;行業(yè)標準發(fā)布部門42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近5萬名。其中:全國農業(yè)標準體系中國家標準7000項,行業(yè)標準640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2760項目。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通過了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所稱標準(含標準樣品)是指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以及社會事業(yè)等領域需要統(tǒng)一的技術要求;包括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yè)標準;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準;強制性標準必須執(zhí)行。新《標準化法》對標準的制定、標準的實施、監(jiān)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1.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tǒng)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負責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立項、編號和對外通報,對擬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是否符合規(guī)定進行立項審查;國務院建立標準化協(xié)調機制,統(tǒng)籌推進標準化重大改革,研究標準化重大政策,對跨部門跨領域、存在重大爭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行協(xié)調。2.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yè)的標準化工作,依據(jù)職責負責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項目提出、組織起草、征求意見和技術審查;在標準制定、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爭議的,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的由國務院標準化協(xié)調機制解決;根據(jù)標準實施信息反饋、評估、復審情況,對有關標準之間重復交叉或者不銜接配套的,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作出處理或者通過國務院標準化協(xié)調機制處理。3.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tǒng)一管理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標準化工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行政區(qū)域內本部門、本行業(yè)的標準化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和宣傳工作,傳播標準化理念,推廣標準化經驗,推動全社會運用標準化方式組織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發(fā)揮標準對促進轉型升級、引領創(chuàng)新驅動的支撐作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jù)法定職責,對標準的制定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jiān)督檢查。

2008年3月22日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39,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339 on Tea of Standardization of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全國茶標委”)正式成立


(二)標準的宣貫、應用實施1.標準宣貫。是標準應用實施的首要工作,起草單位需編寫,提供各種宣貫資料,做好技術咨詢,進行分類培訓,召開專門宣貫會等。2.應用實施。只有通過應用實施,制定標準才有意義,才能實現(xiàn)制定標準的目的。標準的貫徹執(zhí)行,強制性標準中的各項規(guī)定和要求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違反的將會依法處理。推薦性標準由各有關方自愿采用,國家鼓勵采用。但推薦性標準被合同、協(xié)議所引用時,便相應具有法律約束力。使用者聲明其產品符合某項推薦性標準時,如果不貫徹執(zhí)行該標準,將會受到查處。標準實施后,有關部門將進行各種形式的監(jiān)督檢查,保證標準的應用實施得到認真的貫徹執(zhí)行。3.標準的修訂。標準實施一段時間后,為保證標準的適用性,必須根據(jù)科技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對標準的內容和其中規(guī)定的有關要求是否仍能適應當前科技和生產的先進性要求進行審查,這種對標準實施后進行的定期審查稱為復審。一般對實施五年的標準要進行復審,由該標準的主管部門組織進行。2019年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統(tǒng)一對食品質量國家標準進行了清理,包括: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公布的現(xiàn)行有效的食品、食品相關產品、可食用農產品的國標和國標制修訂計劃。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按照要求,對歸口的77項質量標準,6項質量標準計劃項目集中進行了清理。從內容是否涉及食品安全指標要求,涉及的食品安全指標要求與食品安全標準的關系,質量指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標準的協(xié)調性等方面進行判定。最終77項標準中,26項不涉及食品安全指標的標準,繼續(xù)有效;50項涉及食品安全指標的標準,基本是產品標準,其涉及的食品安全指標為采用現(xiàn)有食品安全指標,擬進行修訂;1項方法標準《GB/T 18625-2002茶中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酯農藥殘留量的簡易檢驗方法(酶抑制法)》,涉及食品安全指標,建議納入食品安全標準范疇。6項質量標準計劃項目,其中《20153246-T-442固態(tài)速溶茶 第3部分:水分測定》,因其修訂的國家標準已經被食品安全標準替代,建議廢止,其余5項為繼續(xù)有效。

根據(jù)《行業(yè)標準管理辦法》、《市場監(jiān)管總局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業(yè)標準備案工作的通知》(國市監(jiān)標創(chuàng)函[2019]176號)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關于開展供銷合作行業(yè)標準復審和信息數(shù)據(jù)核對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對實施時間超過5年以上的行業(yè)標準組織進行了復審。

?

2016年中英標準化合作會議


發(fā)展與展望

(一)國際標準化發(fā)展趨勢許多國家都確定了國際標準化優(yōu)先原則,大力采用國際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按照“一個標準、一次檢驗、全球接受”的要求,突破貿易壁壘,發(fā)展本國經濟。主要特點:一是標準化領域、標準化內容越來越廣泛。國際標準化逐漸擴展到能源、安全、衛(wèi)生和環(huán)境領域,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更是國際標準化的熱點。標準化內容正從傳統(tǒng)經濟領域向社會領域發(fā)展,管理標準、服務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化的重要內容,像能源、氣候變化等需要全球統(tǒng)一應對的領域更是三大國際標準化機構的戰(zhàn)略重點。二是國際標準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數(shù)量不斷增加。三是標準與知識產權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在高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主要為專利)與標準結合,將使知識產權的擁有方獲取巨大利益。有創(chuàng)新、專利的“標準”,將為企業(yè)以及行業(yè)發(fā)展帶來“紅利”。(二)中國標準化戰(zhàn)略我國正在大力實施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經歷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戰(zhàn)略轉變。主要目標:一是踐行新發(fā)展理念,以高標準推進高質量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最嚴謹?shù)臉藴手钨|量安全底線,用最適用的標準滿足消費結構升級需求,用最有效的標準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最科學的標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二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推進中國與國際國外標準體系兼容,推進標準的互認,以標準互聯(lián)互通促進產能合作和經濟貿易便利化,打通新技術向新產業(yè)轉化的標準通道,推進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標準體系的建設,服務支撐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

中國-南亞標準化合作工作會議


(三)未來中國茶葉標準化作為茶的原產地,茶產業(yè)是我國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茶園面積和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在茶葉生產上擁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地位。但是,我國茶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現(xiàn)狀與我國茶葉生產大國地位極不相稱,茶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過小、標準化工作落實不到位、勞動力成本過高等是重要原因。中國是茶葉大國,卻并非茶葉強國,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問題比較突出。據(jù)統(tǒng)計,在國家工商部門核準注冊的茶葉類商標4萬多個,國際市場上我們與國外知名品牌的差距還很大。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對進口農產品設置了更加嚴格的技術壁壘。中國茶要走向世界最終必須依靠企業(yè)品牌,必須加快推進茶葉提質增效,降低成本,才能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標準化是中國茶葉的發(fā)展方向之一,在統(tǒng)一標準下進行國際貿易,防止國內茶企在競爭中相互壓價,有利于樹立中國茶的質量信譽,有利于中國茶品牌的創(chuàng)建和持續(xù)。未來的茶企競爭必會在茶葉品質和質量安全之間展開,只有具備品質和質量安全有保證、品牌公信力強的企業(yè)才會贏得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茶葉標準化工作成效顯著,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但茶葉標準化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還需與時俱進,不斷進行完善,切實把好茶葉質量安全關,以高標準推進高質量發(fā)展。⑴把好源頭質量安全關。茶葉生產企業(yè)在茶園管理過程中,要嚴格執(zhí)行相關標準,不要使用禁限用農藥,化肥、一般農藥、除草劑的使用要嚴加管控,逐步實施以“茶園生態(tài)化”為主的質量安全發(fā)展模式,走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之路;⑵把好過程質量安全關。在收購原料過程中,要按照國家食藥總局關于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的相關標準和規(guī)定,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驗收關,確保茶葉原料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在茶葉加工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國家標準和規(guī)定,不添加國家禁止添加的物質;按照相關標準對產品進行檢測,保證產品達到標準要求,做到誠信生產,誠信經營;⑶加強標準宣貫與實施。加大各項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執(zhí)行力度,政府部門加強對茶企的監(jiān)管力度,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的茶葉質量安全觀,讓消費者喝上質量安全放心的健康茶!隨著茶葉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標準實施力度不斷加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茶葉》等系列標準的陸續(xù)出臺,將推動我國茶行業(yè)提高質量安全水平,突破國外貿易技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提升整體發(fā)展水平,茶產業(yè)發(fā)展必將邁上更高臺階!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大祥,張正竹.《茶葉分類方法.

[2]翁昆.《茶葉標準體系.?

[3]趙玉香.《綠茶標準.?

[4]楊秀芳,孔俊豪.《茶制品產品標準.

[5]杜穎穎,張俊.《茶葉質量安全標準.?

[6]魯成銀,傅尚文,韓文炎.《茶園管理技術規(guī)范.?


作者簡介:尹祎,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院長

形似龍須而得名——武夷山這款茶期待“走出深閨”

5月23日下午,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黨委與八角亭社區(qū)召開龍須茶產業(yè)發(fā)展座談會,公會黨委委員、支部書記,武夷街道、八角亭社區(qū)等相關人員共20余人參加會議,市茶業(yè)局副局長劉德發(fā)應邀出席。

會上,公會黨委委員、八角亭社區(qū)主任余盛良就當前龍須茶產業(yè)概況進行了詳細介紹,各企業(yè)代表提出了龍須茶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公會黨委委員、八角亭社區(qū)主任余盛良介紹龍須茶產業(yè)概況


啥是龍須茶?


龍須茶又名“束茶”,龍須茶是條形茶葉以彩色絲線捆扎成一束束的茶條。它的外形壯直墨綠,很像龍須,因此而得名。龍須茶原產于崇安(今武夷山)和建甌,以武夷山麓八角亭(今武夷街道八角亭社區(qū))所產品質最優(yōu),且為龍須茶集中產地,所以又稱為“八角亭龍須茶”。


四十至五十個干茶束約重一斤


清陸廷燦在《續(xù)茶經》中記載:“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洲茶名色有蓮子心、白毫、紫毫、龍須、鳳尾等茶?!辈⒑喪銎洳芍浦ㄔ?“摘初發(fā)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須?!庇纱送茢帻堩毑柚吝t在清初就有生產。據(jù)茶葉專家姚月明考證,龍須茶早在清初即有文字記述。


清末民初,崇安茶葉進入全盛時期,龍須茶產量很大,當時主要運銷美國舊金山及新加坡等地區(qū)。由于龍須茶做工精巧、外形美觀、飲用方便,一向頗受海外僑胞歡迎。



龍須茶具有工藝品的性質,它對外形的要求極高。茶束的外觀形狀,必須像滿蘸墨汁而立的毛筆,色呈墨綠,長約二寸八分,每束周圓約二寸半,不宜過大或過小,四十至五十個干茶束約重一斤。茶束分單束和雙束兩種,均扎以鮮艷的紅、綠絲線。


由于經過萎凋和長時間低溫烘烤及多次攤晾回潮,芽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經過一定程度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其內在品質特點介于烘青綠茶和烏龍茶之間。龍須茶沖泡后,湯水清澈明凈,呈橙黃色,帶烏龍茶香型,優(yōu)異者亦帶花香,滋味醇厚,極耐沖泡。



隨后,與會人員圍繞“如何做好龍須茶”、“如何更好地發(fā)展龍須茶產業(yè)”展開交流討論,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楊冬平:龍須茶是善廟的供茶,有藥用價值,五色線則有金木水火土的寓意。在銷售和宣傳方面,我們企業(yè)希望得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幫助。


梁翼:建議保留原始記憶,現(xiàn)在要改良成為飲用茶,也是欠缺銷售和推廣經驗。


江建華:泡茶的器具,茶的包裝,沖泡方法,制作標準都很關鍵,希望后續(xù)的斗茶賽也能多加宣傳,多給資源。


周厚寶:很早就想推廣,但一直沒有好的效果,看下是不是可以通過微信、多媒體等方式在宣傳上進行提升,加大宣傳力度,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王國興:原來是綠茶,外形很美觀,要加大藥用價值宣傳,工藝很花工,束形比較漂亮。


鄒應文:角亭村有做龍須茶,可以說是有文化、有歷史,街道也很重視,走訪了很多農戶,并把龍須茶制作技藝列為縣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做好這門技藝的傳承,就必須有效益,才有動力。


陳忠林:做龍須茶的企業(yè)還是太少,發(fā)展速度慢,目前的龍須茶制作技藝還是太粗糙,需要改進工藝,促進發(fā)展。


鄒全榮:龍須茶的特點要突顯,深入品飲功能,可以結合茶藝展示,創(chuàng)新包裝,還可以寫入鄉(xiāng)土教材中去。


劉德發(fā):要抱團發(fā)展,參加各類國展,改進制作工藝。


會上,公會黨委書記劉國英認真聽取了與會人員的觀點,并對做好龍須茶產業(yè)推介工作提出五點意見。

一要成立相應機構,依托協(xié)會或社區(qū)才有力量,聯(lián)合大家,共同運作;


二要開發(fā)歷史茗茶,加強品牌建設,注冊證明商標,樹立品牌意識,創(chuàng)立公共品牌,同時還可申報地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要注重品質改良與提升,從外形、內質、包裝上提升茶葉品質;


四要聚力用途開發(fā),既能用作祭祀,又能當作飲品,還有藥理功效,富含文化底蘊;


五要加大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力度,通過茶博會等各類茶事活動,參與展示和推廣。



來源: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


武夷峰


武夷自古出佳茗

佳茗配好水

好水武夷峰

福建武夷峰食品有限公司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