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皎然陸羽

找到約168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陸羽留下了《茶經》,皎然首創(chuàng)了 “茶道”,千利休強化了 “茶美”

? ? ?陸羽與皎然兩人以茶為緣,互相欣賞,陸羽雖然比皎然小十三歲左右,但在皎然這里,陸羽完全得到了座上席的禮遇。

? ? ? ? 皎然詩《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 ? ? ? ? ? ? ? ? ? ?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 ? ? ? ? ? ? ? ? ? ?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

? ? ?自視極高的皎然對這個“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的年輕人陸羽卻一見如故,關愛有加,先接濟他吃住,在他搬出后又常去探看。



? ? ? ? 皎然詩《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


? ? ?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

??? 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

??? 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

??? 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云陽古驛邊。

??? 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忘歸船。

??? 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

??? 他日相期那可定,閑僧著處即經年!



? ? 陸羽隱逸生活悠然自適,行蹤飄忽,使得皎然造訪時常向隅,詩中傳達出皎然因訪陸羽不遇的惆悵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悵惘之情??磥?,皎然尋陸羽不遇是常事,在另一首《尋陸鴻漸不遇》一詩中,皎然寫道:?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 ? ? ?這是指陸羽搬了新居,離城不遠,但很幽靜,沿著野外小徑,直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陸羽住宅外種著菊花,雖到了秋天,卻還未曾開花。皎然敲門,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似有些眷戀不舍,就去問一問西邊的鄰居。鄰人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經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這兩句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后兩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恰為同趣?!懊咳招薄钡摹懊俊弊郑蠲摰毓串嫵鲫懹鹫炝鬟B山水而迷惑不解與怪異神態(tài),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襟懷和風度。



?? ? ? 這應該是陸羽移居青塘別業(yè)后的場景,青塘別業(yè)是顏真卿與皎然資助陸羽自己建造的 “房產”,之前他主要居住在皎然自己的別墅苕溪草堂。搬入新居之后,陸羽曾經邀請好友在新居相聚,皎然因此留下《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陸處士羽新宅》一詩:


素風千戶敵,新語陸生能。

借宅心常遠,移籬力更弘。

釣絲初種竹,衣帶近裁藤。

戎佐推兄弟,詩流得友朋。

柳陰容過客,花徑許招僧。

不為墻東隱,人家到未曾。


此番幾位友朋進得籬扉,竹園、藤蔓、柳陰、花徑,曲徑通幽,賞心悅目,陸羽從 “借宅”,到 “移籬”,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住宅,從此居有定所。



? ? ? ? 在另一首《訪陸處士羽》中,皎然更是通過 “賞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釣船”寥寥數語,將陸羽隱逸時的生活情調鮮明勾勒出來。: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從皎然與陸羽交往期間所寫下的許多詩句中,除可以了解到這兩位 “緇素忘年交”的深厚情誼外,這些詩作更可作為研究皎然和陸羽生平事跡的重要資料。


? ? ? ?如果說陸羽對茶的物質屬性作了全面的總結,并第一次將茶的養(yǎng)生作用從正反兩個方面做了系統(tǒng)的表述;皎然則深刻地揭示了茶的精神屬性,并將茶的養(yǎng)心作用做了最完美的描述。禪、道思想對他茶道思想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這一僧一俗共同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他的《飲茶歌送鄭容》詩云:


????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

???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宮人不識。

??? 云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

??? 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

??? 常說此茶袪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栗。

??? 日上香爐情未畢,亂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從詩中不難看出,道家思想對他飲茶影響極大,他認為只談茶的物質屬性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批評了《茶經》在此方面的不足。他強調飲茶功效不僅可以除病袪疾,滌蕩胸中憂慮,而且會踏云而去,羽化飛升。詩的大意是說飲茶不僅去病健身,蕩滌憂煩,而且可以羽化升仙。其中“楚人茶經虛得名”讓人產生許多聯想,憑兩人的關系,應該說皎然是不會非難或嘲笑陸羽的,或有三種可能:一是此詩寫于《茶經》初稿時,此時《茶經》文字不甚完善,尚在修改之中,皎然作為長者,對陸羽提出了從嚴要求,希望他不圖虛名,激勵他繼續(xù)改好《茶經》;二是兩人關系密切,純粹作為一句調侃之語,陸羽不會因此生氣;三是皎然本人曾著《茶訣》,可能他認為與《茶訣》相比,《茶經》也不過如此??傊?,這是一句費解的詩,也許只有詩人才能解釋清楚。


? ? ? ? 皎然作為一名禪師,佛家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更為深刻,由于他修習的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很講究心性的修養(yǎng),故而對茶的養(yǎng)心作用尤為重視。這一點在他那首著名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詩中頌道:茶是好茶,越地剡溪的金芽;器是好器,罕見的金鼎。雪白的邢磁茶乳飄香,簡直就是仙人飲用的瓊漿玉液。詩人夸張地描述僅僅是一個鋪墊,完全是為了使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作準備。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精彩,全詩的詩眼。茶飲一碗即可滌去昏昏欲睡的感覺,心情開朗,天地之間一片光明;茶飲兩碗已如初春的細雨,輕輕壓下紛亂的思緒;茶飲三碗時道已證、集已斷,苦已滅,煩惱自是不在了,何須再苦苦尋找破除煩惱的方法??侦`輕逸,云開月見,皎然借手中茶斷無明、破煩惱,將茶的養(yǎng)心功效發(fā)揮到極致,禪茶一味在此得到了驗證。



? ? ? ? 皎然還與同時代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韋應物(737-約792年)見過。韋應物曾在滁州、江州、蘇州任刺史,是一位清廉剛正的地方官,也是一位寫下不少田園風格詩句的詩人,以寄托他潔身自好、樂天知命的思想。在蘇州任職期間,皎然曾經乘舟從湖州來到蘇州,拜會韋應物。韋應物對茶無比熱愛,不僅喜歡飲茶,還在荒園中開墾種植下了一些茶樹。他有一首《喜園中茶生》: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中首句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與皎然的“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辈恢l影響了誰。皎然提出茶道可以保全人們純真的的天性,認為只有向丹丘子那樣的修行者才能證悟到茶道的真諦。



? ? ? ? 比起東瀛的茶圣千利休,不僅陸羽的歷史地位要高過他,而且皎然的詩品、茶品都遠在他之上。但在當今茶人中,陸羽與皎然的影響力卻比不過千利休,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中國缺少了傳承,陸羽與皎然不見子嗣 “子承父業(yè)”的記錄,中國歷史上頻繁的改朝換代與大小內戰(zhàn),讓茶道的祖業(yè)幾度中斷,甚至幾乎消失。中國人不好規(guī)矩,喜歡隨性的作派,也制約了中國茶道的規(guī)范與持續(xù)發(fā)展。反觀千利休,由一個繼子三個孫子發(fā)展起來的 “三千家”,以及由弟子組成的“利休七哲”弘揚起來的茶道,不斷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提煉出代表東方美學的至善之美,更加上由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及其弟子山上宗二歸納的“一期一會”,簡明扼要,朗朗上口,都推動著日本茶道像一種宗教一樣,在日本國民中得到擁戴。


?? ? ? ? 陸羽留下了《茶經》,皎然首創(chuàng)了 “茶道”,千利休強化了 “茶美”,這三者的結合才是茶道最完美的組合。有必要讓更多人去了解陸羽與皎然,作更多研究、寫更多文章,畫更多圖像,拍更多影視,如果陸羽已經被定位了 “中國茶圣”,千利休已經被定位了 “日本茶圣”,或許我們可以把皎然定位為“茶道祖師”,意味著茶道思想體系的率先提出者與最初建立者。

皎然,中華茶道美學的精神維度

皎然不但是一代詩僧,還是一代茶僧。

他精研過茶學,他曾經寫過一篇《茶訣》?!秴桥d志》卷十七稱皎然“有《茶訣》一篇”。雖然,《茶訣》未明言撰寫時間,但它很可能與陸羽《茶經》的問世時間相去不遠。唐代很多典籍引用過《茶訣》,比如《百丈清規(guī)》、《禪林清規(guī)》、《五燈會元》等??上А恫柙E》后來失傳了,后人只能通過皎然的茶詩窺見其茶道見解的蛛絲馬跡。

皎然畫像

皎然精通茶事,并以詩歌的形式首次提出了“茶道”之說。唐代禪宗重視以茶助禪。皎然才高八斗,又是名寺高僧住持,無論在慧根、覺悟、心性上皆超然塵外,對茶禪之道有獨到的見解。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他將“茶飲”提升至“悟道”的高度: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span>

陸羽和皎然

皎然的茶詩提出了“茶道”審美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飲茶的實用層面,陸羽《茶經?一之源》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飲茶可以助人驅除昏寐,使人神清氣爽,具有提神益思的功用。

第二重是飲茶的養(yǎng)性層面。陸羽《茶經》認為茶葉“野者上,園者次”,上乘的茶葉采自遠離喧囂的深山。茶性本潔,未受俗塵市井之欲性污染。飲茶可以幫助茶人驅除心魔,滅除雜念,乃至清正元氣,守元求真。

?

第三重是飲茶的明道層面。茶可以載道,飲茶是茶人抵達“道”之妙境的一種途徑。茶之真味乃是通過對茶葉精心的焙制,水品的擇選,火候的妙炆,茶器的雅賞,茶人的清心,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方能品味茶葉之“道”。品茶之真味,正如撥開塵世的烏云密障,體悟宇宙萬有及眾生的本體。于是,茶味便有了禪的意境,品茗之事也上升到體悟人生真諦,乃至修身得道的高境了。

皎然是茶道重要的倡導者與開拓者。在另一首詩《飲茶歌送鄭容》中,他也表達了飲茶能得道升仙的修道觀念:

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宮人不識。云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栗。

這首詩表達了皎然對丹丘子不食人間煙火,采茶飲用而生羽,進而羽化升仙的贊美。同時,皎然感嘆真正懂得茶之真道的仙人不為世人所知,可謂“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宮人不識”。當然,皎然在詩中似乎也批評了陸羽的《茶經》停留在茶學的實用層面,并沒有往茶飲的靈魂境界深進一步。

皎然對茶道的喜好和悟性與他的宗教修為有關。皎然修道,內外兼精,諸家皆備:他在佛家和道家之間游弋,最終歸于佛門;在修佛的過程中,又兼修律宗和禪宗,而最后選擇了禪宗;在禪宗之間,他出入南北而又歸宗北秀。

在佛門內外,皎然時禪時詩,用心孰多,恐怕連他自己也難以說清楚。作為一個僧人,他總是不滿于做一個普通的詩人,還是以明心悟道為最終目標,想“脫卻文字累,免為外物攖”(《答蘇州韋應物郎中》)。但他最終以詩論聞名于世,并沒在禪學領域成為一代宗顯,這或許可以看出他的道心并沒有湮沒其詩心。

盡管皎然多才多藝,游心于茶道,更寫過《茶訣》,但他或許生怕因受“小術”之累而耽誤了修禪證心的大事,故而沒有在茶道研修上繼續(xù)走遠?

《長安三萬里》夢回唐朝,唐代人真的很會玩茶!

近期,《長安三萬里》正在熱映。電影以高適與李白的友誼為主線,展現了唐朝的盛世與波折。詩人們的灑脫浪漫和壯志未酬,隨著詩蔓延開來,觸動到了無數人的心房。

有人在聽到李白吟誦“輕舟已過萬重山”時潸然淚下。

也有人在看到高適寫下“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時扼腕嘆息。

但這些看哭無數人的詩詞,只是盛唐文化的一角。

唐詩千年,弦歌不輟。茶文化也是盛唐文化最精彩的注腳之一。

唐朝的詩人們總以酒入詩,也以茶入詩,借茶抒情。唐朝不但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璀璨的時期,也是茶文化盛極一時的時期。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在親嘗過茶后,將其列入宮廷禮儀之中。此后,茶逐漸普及到民間,并成為士大夫們交流情感、暢談人生的重要載體,中國的茶藝、茶具、茶文化也隨著大唐王朝的興盛而遠播海外。

今天,跟著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小編一起穿越千年,以茶為指引,開啟探秘盛唐文化之旅!

1.茶文化自唐代興盛

宋梅堯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古代茶業(yè)興盛實始自唐,確切地說,是在陸羽《茶經》廣為流傳之后。

連“茶”這個字的通用亦在《茶經》之后。

“茶”字的演變。

晉時還沒有“茶”這個字。那時早采的春茶稱“荼”,晚采的秋茶作“茗”或“荈”。清郝懿行說:“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今則知茶,不復知荼矣?!?/p>

唐代,茶葉迎來空前興盛。中唐時,據《茶經》記載,“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p>

由于茶利大興,朝廷立法稅茶,成為財政重要來源。茶文化就在飲茶風習的傳播與盛行中生成新的形態(tài)。

2.陸羽開創(chuàng)茶書專著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陸羽為避安史之亂,結廬苕溪,著《茶經》?!恫杞洝肥侵袊酥潦澜绗F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它不僅是一部精辟的農學著作,還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茶經》為后世茶人提供了品茶香、行茶道、論茶藝、學茶禮的典范。

3.茶詩風行盛唐

詩歌深深植根于唐代人的現實生活,茶詩的誕生與生活飲茶的傳播幾乎同步。

《全唐詩》(包括《全唐詩補編》)留下了唐代187位詩人創(chuàng)作的665首詠茶或詠及茶的詩篇。

初唐詩人留下的大多為非主旨詠茶和詠及茶事的作品,至盛唐才有孟浩然、王維、王昌齡、李白、儲光羲、高適、杜甫、岑參等詩人留下茶詩。

《長安三萬里》的主角李白一生愛酒,也喜茶。他留有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被稱為是“名茶入詩”最早的詩篇。

本片的另一位主角高適愛茶勝過酒,曾寫下“讀書不及經,飲酒不勝茶。”

4.閻立本開啟茶事入畫

《蕭翼賺蘭亭圖》,南宋摹本。

《蕭翼賺蘭亭圖》據傳為閻立本(?—673)所繪,表現唐太宗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去越州云門寺,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獲得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故事。

圖左有一老一少兩位侍者正在煮茶,老者坐蒲團上,左手把持茶鐺,右手執(zhí)茶夾,專注中茶湯。小茶童彎腰,雙手捧帶托茶碗,謹慎伸向茶爐。童子左側有一竹編具列,上置一帶托茶碗,一朱紅色茶盒和一只碾墮等物。

《蕭翼賺蘭亭圖》是迄今發(fā)現的中國繪畫中最早描繪茶事的作品,反映了初唐時越地寺院的飲茶生活和煮茶敬客的禮儀。

而后有周昉(約745—804)的《調琴啜茗圖》、晚唐佚名《宮樂圖》等茶事繪畫作品。

5.茶宴始自中晚唐

盛唐時王昌齡曾有詩記在天宮寺與諸公茶集,到中晚唐,茶會、茶宴這類文士雅集已日漸流行。

唐代茶宴的特點,一是倡導以茶代酒。二是以詩佐茶。顏真卿、皎然、陸羽、李萼、蕭存、陸士修、皇甫曾、耿??、劉長卿、杜甫、李嘉祐、錢起、韋應物、武元衡、鮑君徽、白居易、呂溫、李郢、陸龜蒙等文士,都有邀友或應赴茶會、茶宴留下的詩作。

唐《宮樂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唐時宮廷也有茶宴。唐代宮中設茶宴晚于代宗大歷五年(770)顧渚設貢茶院。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發(fā)現僖宗于咸通十五年(874)禮奉佛祖的宮廷茶器,有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還有琉璃茶碗及托子等,曾是僖宗御用之物。材質貴重,型制精美,器用完備,表明宮廷茶宴的莊重禮儀和豪華氣派。

每年春茶時節(jié),湖、常兩州刺史會到顧渚山貢茶院,督辦貢茶,例有茶山境會。

6.“茶道”一詞出自皎然

唐代詩僧皎然。

皎然晚年居苕溪草堂,貞元(785—804)初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時崔石正任湖州刺史。

他作詩詠茶之功:“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道”一詞,源出于此。

皎然贊譽茶為“破煩惱”的“清高之物”,飲者從中“得道”,即是能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擾的精神自由。

7.茶肆茶坊在唐代首現

茶肆茶坊在唐代是茶業(yè)新的經營服務實體,亦是茶文化新的載體。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年間(713—741),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p>

由此可以看出,專業(yè)經營賣茶水的店鋪,首現今山東鄒縣、惠民一帶,還有河北滄縣,以及山東北部和河北東南部,一直到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

茶肆茶坊。

從兩晉老婦沿街賣茶粥,到中晚唐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歷經400多年,茶肆茶坊這種新業(yè)態(tài)的出現,標志唐代茶葉進一步商品化,茶葉消費更加普及,也順應了唐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由于城市的繁榮,活躍在城鎮(zhèn)的商人、工匠、挑夫、走販,以及為城鎮(zhèn)上層服務的各色人等,形成了一個龐雜的社會群體,他們需要有一歇息、相聚、活動的場所,茶肆茶坊滿足了這一客觀需求。

8.日本僧侶入唐學習

《東征傳繪卷》描繪的日本遣唐使乘船赴唐的景象。

唐代中國文化燦爛輝煌,光耀四方,使鄰近國家、民族咸蒙其澤。世界各國紛紛遣使節(jié)、留學生來唐學習,唐代文士、僧侶和商人與他們廣泛結交、友好往來。

中國茶,隨著這種友好往來外傳,以向日本的傳播最為頻繁和突出。日本來訪者中唐時期有日本僧侶最澄、空海、永忠,晚唐有圓仁、圓珍等。

日本高僧最澄。

貞元二十年(804),最澄入唐游學8個月,帶回天臺云霧茶和茶籽,播種于日本京都比睿山山麓。

日本京都比睿山東麓日吉神社附近的茶園內樹立著《日吉茶園之碑》,記載了最澄在天臺山攜回茶種辟園種植的歷史,這也是中國茶種傳往國外的最早文獻記載。

日本高僧永忠在唐生活長達30年,對煎茶之法格外擅長。嵯峨天皇命令其在畿內和近江、丹波等地種植茶樹,每年進獻。嵯峨天皇還下令在日本皇宮東北的主殿寮之東種植茶樹,以供內藏寮藥殿制茶。此時,飲茶成為日本的流行文化。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盛世”只是一個個瞬間的閃耀,但文明的延續(xù)是我們不斷創(chuàng)造“盛世”的基石。我們?yōu)橛刑瞥脑娕c茶而驕傲,也為古今千百年來的華夏多樣的文化瑰寶而驕傲。

出品: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165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