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極邊青心烏龍茶價格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11 秒)

“只此青綠” 云南烏龍茶

“只此青綠” 云南綠茶、烏龍茶

云南是世界茶源,尤其是大葉種茶樹的原生地。很多人認識云南都是通過由大葉種制成的普洱茶開始,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鮮活的種茶、制茶、吃茶的歷史自成一派,源遠流長。

然而,在普洱茶還未聞名之前,云南茶有相當漫長的時間是游離于中國茶范圍之外的。

云南大葉種早已經被證實,除了普洱茶還適合制作綠茶、紅茶、白茶,有著不俗的口感。由于大葉種茶樹茶種和高原地貌的特殊性,尤其是古樹茶,發(fā)芽總比小葉種樹更晚一些,普洱茶只說“頭春”,不講究“明前”。在頭春還沒有采摘之際,又正值窗外春日風光無限好,到處青綠一片,正是品飲屬于云南“只此青綠”的最好時節(jié)——綠茶、烏龍茶。

青·云南的高山烏龍茶

說起“云南烏龍茶”的興起,臺灣是繞不開的話題。這些臺灣人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在云南普洱市思茅區(qū)的群山中引進臺灣、福建等地的優(yōu)良品種,開辟優(yōu)質的高山烏龍茶園,種植“思茅烏龍茶”。

這些茶人有著豐富的種植和加工烏龍茶經驗,慢慢的“云南烏龍茶”也有了名氣,成為云南茶繼綠茶、紅茶、普洱茶之后最有潛質的一個新品類。隨后,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在省內茶區(qū)種植,其中包括近些年聲名鵲起的產自云南騰沖極邊高山烏龍茶。相信去過云南騰沖高山烏龍茶景區(qū)的人,都會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分不清自己是處在公園還是茶園。

極邊茶業(yè)的銷售經理李雪梅從公司2005年成立至今已

經任職16年了,長期耳濡目染下,對于烏龍茶的歷史、品種和工藝都有所了解。

“我們公司最早主營業(yè)務為山葵,常年與臺灣商人有合作關系,偶然的機會,我們老板從臺灣移植了烏龍茶在騰沖種植?!弊鳛橥辽灵L的騰沖人,李雪梅眼里的烏龍茶屬于比較昂貴的茶葉,即便在原產地臺灣也是如此。

“早些年,臺灣人還比較貧困,烏龍茶一般人喝不起,作為難得的東西讓老人喝,被稱為老人茶?!迸_灣早在19世紀上半葉就種植烏龍茶了,茶種與制作工藝都是從福建傳過來的。

后來,臺灣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期,烏龍茶因創(chuàng)新運動而蓬勃興起,出現(xiàn)了很多流行的比如高山茶、青心烏龍、生態(tài)茶等臺灣茶概念。

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fā)酵茶類。基本工藝過程是曬青、晾青、搖青、殺青、揉捻、干燥?!芭_灣烏龍茶早年的工藝更偏向人工重度炭焙,但是這樣做出來的茶雖然有一種炭香,卻失去了茶葉天然的香味。

后來臺灣烏龍工藝出現(xiàn)了堅持重度烘焙的傳統(tǒng)派與嘗試輕度烘焙的創(chuàng)新派。嘗試輕度烘焙的創(chuàng)新派起名于高山茶,也叫高山茶派。

高山茶派認為,好喝的烏龍茶,一定要讓人能夠感受到在高山種出來的茶,那種本真的味道,我們極邊烏龍也是走這個路線,引進臺灣原種青心軟枝烏龍品種,得益于騰沖高山多濕的氣候環(huán)境,這才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崩钛┟方榻B說。在李雪梅的工作中,總是會有太多人來詢問,云南怎么能種出烏龍茶?

云南烏龍茶好在哪里“這樣的問題我?guī)缀趺磕甓家卮鹕习俅?。雖然烏龍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騰沖怎么生產烏龍茶的?其實得益于騰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騰沖屬于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豐富的水能資源,優(yōu)質的火山灰土壤,充足的降雨量,適宜的氣溫等自然優(yōu)勢,為“極邊烏龍茶”造就了幾乎完美的生長條件。

極邊茶業(yè)在五合鄉(xiāng)明光鎮(zhèn)烏龍壩清鏡山的茶園緊鄰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qū),距中緬邊境4公里,海拔達 2500米之高,森林覆蓋率高達 80??上,平均海拔 2100米,每年都有降雪,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高原雪地茶園。

在李雪梅眼中,能夠在云南做出一杯好喝的烏龍茶,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是第一要素,騰沖高山高寒的環(huán)境并不適應喜熱,不耐寒的普洱茶生存,這里的氣候反而和臺灣南投縣凍頂和阿里山氣候相似,非常適合烏龍茶樹的生長。高山氣候下的高海拔,高溫差是騰沖烏龍茶高香的根本原因。

“在烏龍茶品中,青心烏龍是高海拔種植的首選品種。如今我們?yōu)觚埐鑸@面積3.1萬畝,年生產力可達1200噸?!备弋a量又高品質的青心烏龍茶,吸引了眾多快消品牌紛紛前來談合作,極邊烏龍茶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價格卻不高。

在李雪梅看來這并不奇怪,畢竟一杯好茶的標準,其中也有讓人喝得起這一重要因素。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吉普號×茶業(yè)復興沙龍回顧:茶行業(yè)二十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1年12月14日,吉普號×茶業(yè)復興沙龍重啟,一場主題為“2021茶行業(yè)觀察,20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沙龍在雄達茶城貓貓茶書館舉辦。

這個充滿茶香的夜晚,嘉賓和茶友一同回顧了2021年的變革與機遇,寒冷冬夜,因愛茶人的相聚而溫暖,更因思想的交鋒而熱烈。

01

2021年,茶行業(yè)都發(fā)生了哪些大事

這一年,各行業(yè)有喜有憂,表現(xiàn)分化,茶行業(yè)也如此。2021年,茶行業(yè)都發(fā)生了哪些大事,我們先來做個簡單回顧——

  • 3月,習近平總書記福建考察,強調要統(tǒng)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yè)、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

  • 3月,美國:疫情中求閑,茶葉市場獲新增長。

  • 4月,上海警方查獲10余噸假冒品牌普洱茶餅:單個市價數(shù)十萬元。

  • 6月 ,奈雪的茶上市首日破發(fā)。

  • 6月,喜茶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達600億元人民幣。

  • 6月,瀾滄古茶終止深交所主板IPO 。

  • 6月,英語四級考試考龍井、普洱、鐵觀音上熱搜了。

  • 7月,大益?zhèn)}頡號二級市場被「熔斷」,首次出現(xiàn)無報價時刻。

  • 7月21日,港交所取消龍潤集團在香港主板市場的上市地位。

  • 8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全國茶園面積2527.05萬(比原有數(shù)據(jù)縮水2100萬畝)。

  • 9月,茶葉中農藥量殘留最大量迎來新國標。

  • 10月,八馬茶業(yè)突然中止IPO。

  • 11月,立頓易主,全球最大茶公司聯(lián)合利華45億歐元出售其全球茶業(yè)務。

  • 11月,山東大學考古團隊發(fā)現(xiàn)世界最早茶葉,將茶文化的追溯提前了三百多年。

  • 天貓雙十一,茶行業(yè)的交易金額整體稍下降,其中普洱、紅茶、黑茶類目降低10%以上,普洱茶下降了26%(2020年49.8億,2021年36億)。

02

一份茶行業(yè)的媒體觀察

周重林(茶文化學者,茶業(yè)復興出品人):今年的行情是二十年來未出現(xiàn)的,行業(yè)分化明顯,頭部效應明顯。紅利消失了,很多靠自然流量的店鋪生存面臨很多挑戰(zhàn)。普洱茶的上一次危機是2007年,茶城搬走了很多人,危機無處不在。

3月份習主席提出的“強調要統(tǒng)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yè)、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最大的不同就是順序的不同,茶文化放在了最前面。最近幾年茶文化和茶產業(yè)的發(fā)展每年都上一個臺階,我上個月領了個獎,是表彰茶文化、茶產業(yè)、茶科技的,我研究茶文化的,第一次被排在了第一。

美國疫情期間茶賣的好,是因為疫情大家哪都去不了,“嘴閑著特危險”,疫情剛剛開始,我去逛超市就發(fā)現(xiàn)休閑食品賣的好,超市里的瓜子、袋裝茶都很好賣。4月份的造假事件,說明真貨假貨會長期并存的,我們都知道奢侈品的假貨非常多,特別是普洱老茶,利潤高,有奢侈品的屬性,造假者有利可圖。

今年最熱的是茶的資本市場的興起,奈雪的茶是靠新茶飲上市的,據(jù)說還有7、8家茶企(包括新茶飲)正在準備上市,這意味著茶的資本市場開始形成。今年多家傳統(tǒng)茶企上市受阻,中止的原因也很值得關注。通過看企業(yè)報表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比如加盟店的數(shù)量和公司贏利點之間的關系、比如什么樣的茶品比較賺錢、我還發(fā)現(xiàn)了普洱茶是能持續(xù)掙錢、能周期性的掙錢的茶品。

6月份喜茶600億的估值,讓我們看到一個新茶飲品牌能做多大,能多值錢。除此之外,喜茶這一輪帶來的是空間美學的變革,喜茶之后,市面上出了很多關于茶空間設計的書,云南的霸王茶姬也是在這一波崛起的,吉普號今年孵化的上山喝茶也很受關注,兩個月“霸屏”昆明最受歡迎茶飲店,吉普號是我認識的唯一一家在傳統(tǒng)賽道和新茶飲賽道同時在跑的。

回到普洱茶,倉頡號事件可以讓我們反思芳村模式,反思消費市場。我們也要思考普洱茶特有的收藏屬性、金融屬性到底給茶企帶來了什么?

立頓易主是今年年底的大事,前些年大家講的都是立頓故事,最廣為流傳的是“七萬家茶企,不如一家立頓”。立頓易主也標志著變革已經到來,在這些變革背后也看到普洱茶的機會。

山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當天有20多個人轉文章鏈接給我,我國飲茶的歷史長,但是文獻記載的歷史比較晚,最近幾年西藏阿里、陜西西安的考古發(fā)現(xiàn)都用實物證明了我們有2000多年的飲茶歷史,而山大的考古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前了300多年,提前到了戰(zhàn)國時期。

總的來說,今年是充滿變化的一年,也是充滿生機的一年。

03

極邊年銷售占比40%來自新茶飲

這個數(shù)字在3年前是0

徐海波(云南騰沖極邊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我一直認為茶行業(yè)的變化不是突然發(fā)生的,當從業(yè)者感受到這些數(shù)據(jù)變化的時候,變局其實已經早就開始了。我們今年7月份就完成去年的銷售額,11月與去年同比有30%的增長,這和我們提前布局新茶飲有關,我們極邊專注做優(yōu)秀的原料供應商,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好我們可以做的。

極邊今年的銷售總量40%來自新茶飲,這個數(shù)字在3年前是0,因為有新茶飲支撐,我們才可以達到這樣的增長。之所以布局新茶飲,我最開始的直覺是發(fā)現(xiàn)很多年輕人只喝新茶飲的茶,不用茶壺、也不用公道杯。無論大家如何臧否新茶飲,但新茶飲讓大量的年輕人開始喝茶了,新茶飲對茶行業(yè)的貢獻巨大。傳統(tǒng)茶行業(yè)各種辦法,都沒有能讓年輕人普遍接受茶,但是新茶飲做到了。傳統(tǒng)茶行業(yè)現(xiàn)在開始轉變仍不算晚,還有機會,但要拋棄一些舊的銷售方式,以及文化方面的舊有觀念。

我先說茶科技,別的不說,光是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和等級,都遠遠低于咖啡。茶葉研究所、茶企應當多做這方面工作,但不能被偽科學、玄學騙,要踏踏實實做科研。

一方面,我認為茶文化沒進入應有狀態(tài)。茶不能只講功能和品飲,前些年馬化騰提出了互聯(lián)網+,這個概念提的很好,它的意思就是每行每業(yè)都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來獲得自己的加分項。我們回來看茶行業(yè),說的最多的是品飲,而茶的社交屬性、文化屬性、茶和人的關系,茶在儀式中的作用、以及茶衍生的茶空間、茶具的研究相當不足。

另一方面,我認為茶在各種文化場景中沒有發(fā)揮作用,我是個茶人,又是個戲劇人,我很少在主流劇場看到茶館,全是咖啡館?,F(xiàn)在慢慢開始有奶茶店了。所以我對做新茶飲的企業(yè)心存敬意,這些企業(yè)構建了年輕人喝茶的消費場景、通過茶進行社交的場景,這里邊沒有太多的高大上的東西,但它確實形成了一種文化。

其次,我認為茶在哲學、美學、科學方面都有很明顯的問題,還有太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喝茶帶來的美感、真正關注研究得不夠,重視的不夠。舉個例子,最近幾年網絡上把“茶藝師”這個名詞污名化,把“茶藝師”類比為失足女青年,茶行業(yè)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熬G茶”、“茶藝師”這些與茶有關又相當侮辱女性的新詞匯,會對茶行業(yè)造成重傷。

希望更多研究者去關注茶在哲學和美學層面的東西。茶一直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參與者,現(xiàn)在的研究實在太不夠了。

大變局來臨之時,需要茶行業(yè)同仁共同努力、共同探討。

04

變局之下

如何面對困局,突圍增長?

張宇(吉普號CEO):聽了徐總的分享,我最明顯的感受是確實未來整個行業(yè)的進步是體現(xiàn)在生態(tài)位的分化,極邊找到了很棒的生態(tài)位,把握住了極邊的優(yōu)勢,有自己的護城河,有自己的利潤,配合起來很愉快。我們今天現(xiàn)場聽裝冷萃茶中的烏龍茶原材料就是徐總他們公司提供的,在冷泡方面我們試了很多種烏龍茶,極邊的青心烏龍是最合適的。

徐總分享了咖啡案例,我補充說一點,上山喝茶使用的主流器具,三分之二是咖啡器具,為什么我們要用咖啡的器具呢?是因為標準化和精細度很好,基于標準化與精細化,云南咖啡的初制和烘焙最近幾年進步很快。

徐總剛剛圍繞著茶社交和空間,進行了哲學層面審美探討,我今天剛剛得到了一組數(shù)據(jù):昆明市區(qū)現(xiàn)在正在營業(yè)/持平盈利的獨立咖啡館有300多家,這是昆明獨立媒體《山茶花小姐》的數(shù)據(jù),每個店都有自己對咖啡的理解,以及在審美、技術層面的實踐,構建了精品咖啡館豐富的生態(tài),我覺得這是值得茶行業(yè)借鑒的。

下面我要回到吉普號數(shù)據(jù)和行業(yè)數(shù)據(jù)的對比,這些數(shù)據(jù)在茶業(yè)復興公開,是希望和行業(yè)有一個互動。

剛剛PPT的最后一條數(shù)據(jù)是我提供的,“雙十一”指的是10月20-11月11日晚零點,普洱茶縮了13億,相較去年萎縮了26%,這是真實狀況。即便之前有刷單,也說明今年刷不動了,因為刷單要墊錢,需要2-3周的資金周期。26%的縮水,我第一時間是不敢相信的??吹竭@個數(shù)據(jù),很多人會說銷量都去抖音了,其實根本不是,這個數(shù)據(jù)出來之后,我們電商團隊很焦慮,于是我們進行了內部的訂單比對,篩了幾百條訂單之后發(fā)現(xiàn),我們在天貓和京東購買的老客戶去抖音的只有7%,但是抖音首次成交后,再跳轉來天貓的有15%,這說明不是天貓和京東的去抖音了。

我再分享一個數(shù)據(jù),我們在抖音上賣普洱茶餅,80前的客戶只有10%-15%,結合天貓的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80前消費者斷代的問題,綜合各種原因,80前的消費者失去了消費信心。像茶城的很多店鋪,過去的訂單是解決收藏和禮品,但這部分用戶這兩年少了收藏和禮品消費的信心。再舉個例子,我們今年的單品503,今年出了1萬片,在抖音、京東和天貓預售不到10天就賣光了,數(shù)據(jù)復盤時發(fā)現(xiàn)20%是95后用戶,一開始看到數(shù)據(jù)我是很驚訝的,503預售的價格是不到3000十片,200多一片,我們的數(shù)據(jù)是80后、90后、95后在主力消費。

從我入行前8年到我入行以來的12年,這20年間我們聊茶的語境沒變過,這個語境下主要聊的是普洱茶是越陳越香的、是可以送禮的、是可收藏的、是可增值的等等,這個語境和今年縮水的百分之二十多一比對,我們就會知道是什么類型的消費縮水了。

一個時代塑造一代人的價值觀,吉普號門店店長周欣就發(fā)現(xiàn)今年來門店買茶的消費者和過去的不太一樣了,以前很多消費者買茶關注的是樹齡、山頭,坐下來和你聊一下午?,F(xiàn)在很多年輕消費者不想和你聊天,他進店一看包裝價格差不多就買了走了,交易的速度快了很多。這種變革遲早會發(fā)生,只是被2020年、2021年的疫情和大的經濟形勢加速了,廣州的茶葉交易過去商行很重要,依靠熟人、重定制等等。現(xiàn)在商行和熟人的交易在衰落,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陌生人之間的交易成本在下降,交易變得更加簡單、便捷和透明。

最后,我覺得最棒的是普洱茶的消費在變局之中逐漸回歸品飲、回歸日常、回歸流通,整個語境開始回歸到消費品行業(yè)。

05

對產品標準化的探索,沒有終點

吳坤(吉普號產品策略部負責人):普洱茶行業(yè)的極度不成熟,導致市面上亂象橫生,充斥著各式玄學與造魅,我們身為從業(yè)者,也為之困擾。吉普號的產品到今天能有一套標準化的呈現(xiàn),其實也是經歷了長達9年的探索與完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曾彷徨過、質疑過,但秉持著“做理性的普洱玩家”的理念,我們還是堅持了下來。

縱觀整個進程,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個階段、四度更名,詳見下表——

關于完整的產品體系,下圖可做案例說明。簡簡單單的數(shù)字編碼,卻蘊含了一款產品的主要信息,消費者可以按圖索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或者口感喜好,快速鎖定自己中意的茶品,不用去花一下午時間不停的喝,同時還要聽一大堆的普洱茶玄學和故事,大大縮短了決策成本,最終提升了商業(yè)效率。

時至今日,吉普號產品的標準化已經得到了很多茶友的認可,甚至在抖音留言區(qū)都形成了獨特的語境社區(qū):“買了一提405,我終于可以4系自由啦”、“我啥時候才能6系自由呀”... ...當然,在這9年期間,不止吉普號,其他同行也有試圖走這個標準化路線的,比如說有用星級來區(qū)別的、有用顏色(黑票、藍票等等)來區(qū)別、也有用數(shù)字來區(qū)別等等,但是大都淺嘗輒止?,F(xiàn)在想來,我們產品標準化的這一路,真是太不容易了。

當下,除了生茶、熟茶之外,吉普號的滇紅茶、柑普兩大系列的單品之間,也都呈現(xiàn)出非常強的邏輯鏈,但我們認為仍然還沒有完善到位,這個對于產品標準化的探索,沒有終點,我們將持續(xù)前進。

06

現(xiàn)場茶友精彩發(fā)言

周晴(塞林格咖啡館主理人):小黑總提到讓“上山喝茶”回到社區(qū)的話題時,我忍不住拍手稱快、表達期待。塞林格咖啡館堅守已經門可羅雀的錢局街白云巷多年。自從2019年谷雨,茶業(yè)復興、吉普號聯(lián)合塞林格咖啡館舉辦“云南咖啡與茶,哪一個更普及”活動之后,隔了個疫情年,雖然一直關注,但從未與小黑總見面,直至今日參加活動。其間,到“吉茶庭”探店,也關注到“上山喝茶”,贊嘆和欽佩于小黑總在傳統(tǒng)普洱茶和快銷潮茶飲品之間堅持不懈的探索和愈加的努力,未被疫情阻隔反被激發(fā)出新的熱忱。

感謝小黑總引領新生代回到味覺美感的正途,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用云南天然茶跨界運用咖啡品飲手段,把他們從工業(yè)添加劑和巨糖奶茶中拖拽出來,取得超強認同感的消費主張。

我從地產公司辭職接手一個奇葩咖啡館,本身就是文脈老社區(qū)精神家園的回歸。并不是看不到商業(yè)綜合體人流、看不到快銷市場紅利,而是堅信人和人之間面對面交流、交往反而更為網絡時代所急需;并在上百場次活動中自身和客人以及主講人達成共同的精神流動承載。小黑總在取得快銷市場陣地后,竟然已經“鳥瞰”到快銷品市場的“快起快落”,期許社區(qū)商業(yè)業(yè)態(tài)的溫情暖意和持久生命力,我一個不務產品正業(yè)的票友,必然翹首以盼,期待“上山喝茶”花落隔壁。

國潮之下,以小黑總團隊為首的“云南潮茶飲品”成為全國品牌和“全國勞模”時日可期——審視昨日活動準備的“茶味評測筆記本”和手辦即可知:他們做廣譜性茶市場是認真的!

更感謝重林,愿意成為首度也是唯一搭建茶產業(yè)文化平臺巨大“蜘蛛網”的“大蜘蛛”,數(shù)年不斷吐絲結網,吞噬信息,產出書籍。

Bonnie :感想一:茶產業(yè)從一開始就離不開茶文化,而且從歷史、經濟、社會、哲學、美學、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休閑消費方式。所以愛茶人和做茶人都要研究茶文化,也是茶之魅力。感想二:社會越發(fā)展、文明越進步,茶越有市場!茶作為消費品永遠是解決溫飽后才能有的,是文明、文化高度的產品,所以必須要有儀式感、體驗感,對于年輕人也不例外的有需求,只不過要用這個時代特有的呈現(xiàn)形式。感想三:各位茶人還是讓茶體驗盡量慢下來吧!這個時代什么都講快,帶來的精神焦慮日益增長,你們的產品體驗能讓大家靜下心來、收獲寧靜美好就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李麗瓊:普洱茶行業(yè)或者說整個茶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一定跟我們從業(yè)者本身對茶的正確認知,以及正確對消費者的引導是分不開的。這需要我們從業(yè)者對茶的了解是基于自身實踐的,(如投身源頭關心茶樹生態(tài)、懂制茶工藝,了解茶性等)而不是現(xiàn)在市場以訛傳訛的亂像,或單純把茶作為賺錢的媒介,不考慮品質,只關心盈利。

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新茶飲時代的到來帶動整個行業(yè)的新發(fā)展,但傳統(tǒng)茶行業(yè)以及茶文化的復興,更需要專業(yè)宣傳和正確引導。傳統(tǒng)茶企如有人手和資本的條件下可以細分企業(yè)業(yè)務,發(fā)展新茶飲。如自身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應堅守茶人本真,扎根傳統(tǒng)茶飲,為新茶飲企業(yè)提供好原料,共同為茶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貢獻一己之力。

鐘梅:我是一名茶師,以茶為師,我飲故我思。今天晚上的沙龍,聽著過癮,喝出期待,發(fā)人深省。

為什么說是聽得過癮呢?因為茶業(yè)復興,絕對可以說是茶行的所有信息集散中心,今晚分享的行業(yè)大事件,非常具有代表性,雖然普通茶友并不見得對這些大事件感興趣,但它卻與每一位茶友息息相關!與此同時,這些信息的后面暗藏玄機,看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所有事件的發(fā)生都是必然的,那,凡是看透了一定發(fā)展規(guī)律的企業(yè),都能夠順應茶行業(yè)的發(fā)展,獲得階段性的成功,那吉普號無疑正是這樣一個茶行的弄潮兒。

今晚的易拉罐聽裝冷萃茶,確實是讓人意外,第一次嘗試烏龍茶和普洱茶的拼配,香氣自然而清心,茶湯,層次分明,且余味持久,第一次喝到有余味的即飲茶,茶行年輕化非常有望。

2021年,包括過去的2020年,其實都是充滿了挑戰(zhàn),但是又處處是機遇的時期。在這樣的一個大環(huán)境下,企業(yè)的發(fā)展才真正的見分曉,只有既能夠體現(xiàn)自己的特色和核心資源優(yōu)勢,善于利用新媒體,又能夠適應和滿足市場的產品和茶企,才會脫穎而出。

春和景明(農大吃貨):學習要一直在路上,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都是值得學習的重要內容,特別感謝周老師及“茶業(yè)復興”提供的這個開放而前沿,又非常接地氣的學習交流平臺。也希望能一直堅持下去。

農大吃貨與茶,除了興趣于個人把玩的“三無”產品(十年前保山掛職鍛煉以來),現(xiàn)在更要關注云南普洱茶的品牌與行業(yè)發(fā)展,尤其是千年未遇之大變局下的云南普洱茶之何去何從,唯有此,才能說自己一直追求的當一個“吃相優(yōu)雅”的吃貨。

從今天開始,我會重點關注“吉普號”,這是一家立足于普洱茶未來發(fā)展,關注于年輕消費市場,致力于普洱茶與時尚快銷完美接軌的創(chuàng)新型普洱茶企業(yè)。

從某種意義上講吉普號代表了普洱茶未來重要發(fā)展趨勢,而且這是一家云南成長起了地方本土化企業(yè),更為難能可貴,也任重道遠。值得更多的掌聲和祝福。

我們一起來為吉普號,為云南普洱茶的明天,擼起袖子加油干。

關于烏龍茶發(fā)源地的幾點思考

烏龍茶發(fā)源于福建無可置疑,但具體發(fā)源于閩南安溪還是閩北崇安(今武夷山市),尚有爭議。福建省安溪縣農業(yè)農村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蔡建明,安溪中國茶都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國家一級評茶師吳小猛,安溪縣茶業(yè)管理委員辦公室主任陳志明共同完成了《關于烏龍茶發(fā)源地的幾點思考》一文,從大量的、權威的文獻資料出發(fā),結合茶葉傳統(tǒng)命名方法的邏輯考證、早期實地走訪調查報告、民間傳說等為輔助,就厘清烏龍茶發(fā)源地問題展開探討。

當今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同烏龍茶發(fā)源于福建,而具體發(fā)源于何地?是閩南安溪,還是閩北崇安(今武夷山市)或是閩南漳州?尚有爭議。針對烏龍茶起源問題,進行以下思考:

武夷山發(fā)源說及其佐證史料的考辯

武夷山發(fā)源說主要出現(xiàn)于解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相關著述漸多,一度幾乎蓋過閩南安溪說,此說的佐證材料幾乎都是阮旻錫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和陸廷燦《續(xù)茶經》里引用王草堂《茶說》里的相關記述。反觀著名茶葉專家在談起烏龍茶發(fā)源時則審慎得多,并不妄下結論。

下面,來認真考究支撐閩北武夷山說重要佐證材料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嚴密性。

目前,持烏龍茶起源于閩北的人士,其主要依據(jù)是對阮旻錫《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和王草堂《茶說》、陸廷燦《續(xù)茶經》的解讀而后引而為據(jù)。但仔細研讀這些史料,都沒有提及烏龍茶制作技藝的起源問題。

阮旻錫《武夷茶歌》與《安溪茶歌》的

文意解讀

阮旻錫(1627—1712),字疇生,僧名釋超全。福建廈門同安人。阮旻錫師從工部尚書曾櫻,與之共患難。順治五年(1649),清軍攻襲廈門,曾櫻戰(zhàn)敗,殉節(jié)自盡,阮旻錫冒險為其收尸。順治十二年(1655),鄭成功在廈門設儲賢館,阮旻錫為其幕僚之一。其后阮料抗清無望遂棄家行邀,奔走四方,留滯燕云二十余載。甲戌年(1694),阮慕茶名至武夷山,入武夷山天心禪寺為僧,與閩南籍僧人在寺廟研習茶藝,品茗論道,以茶論佛,以茶說經。阮旻錫大致在1694—1703年期間寫下《武夷茶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廈門寫下《武夷茶歌》的姐妹篇《安溪茶歌》。

《武夷茶歌》:建州團茶始丁謂,貢小龍團君謨制。元豐敕獻密云龍,品比小團更為貴。無人特設御茶園,山民終歲修貢事。明興茶貢永革除,玉食豈為遐方累。相傳老人初獻茶,死為山神享廟祀。景泰年間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輸官茶購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嗣后巖茶亦漸生,山中借此少為利。往年薦新苦黃冠,遍采春芽三日內。搜尺深山栗粒空,官令禁絕民蒙惠。種茶辛苦甚種田,耘鋤采抽與烘焙。谷雨屆其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道人山客資為糧,春作秋成如望歲。凡茶之產準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平洲淺渚土膏輕,幽谷高崖煙雨膩。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巖阿宋樹無多叢,雀舌吐紅霜葉醉。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積雨山樓苦晝間,一宵茶話留千載。重烹山茗沃枯腸,雨聲雜沓松濤沸。

《安溪茶歌》: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陰長濕生叢茶。居人清明采嫩葉,為價甚賤供萬家。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后焙不爭差。真?zhèn)位祀s人聵聵,世道如此良可嗟。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漿茗飲當餐霞。仙山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澗路途賒。江天極目浮云遮,且向閑庭掃落花。朝夕幾焙茗香迷,無暇為君辨正邪。

《武夷茶歌》講述了武夷茶區(qū)茶的發(fā)展歷程、采摘、制作、品類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習俗等文化信息。但并沒有提到烏龍茶制作工藝的起源問題。

《安溪茶歌》的文意是:安溪適宜種茶,這里的居民于每年清明時節(jié)采摘茶葉,廉價賣給普通百姓;近來在武夷山做出了紫毫、白毫兩種茶;外國的商船年年前來買茶,價格卻全由牙行定價。武夷茶在西洋暢銷,安溪茶模仿武夷茶;此時作者的肺病加劇,無法分辨真假!這只是當時的歷史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如今的茶葉市場上也是比比皆是的?。?,只能說明武夷茶在西洋市場的歡迎程度,并不能說明烏龍茶起源于閩北。而且,茶歌中所描述的茶葉“紫毫”和“白毫”是兩種紅茶而不是烏龍茶。

著名茶學家、茶教育家、茶史學家陳椽在《新中國茶業(yè)科學論》中指出:青茶(作者注:青茶即烏龍茶)起源于安溪,茶農逃亂,先到沙縣而到武夷山。青茶制法也傳到武夷山。安溪茶農到武夷定居后,仿效小種紅茶先炒后揉的制法,改進安溪青茶制法,提高香氣,品質大大提高,銷路很好,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安溪青茶仿武夷巖茶樣,這是很自然的,也是改進制茶技術的一般規(guī)律,不足為奇。并不是武夷巖茶先于安溪青茶。

由此可見,阮旻錫的兩首茶歌只是對武夷和安溪兩地茶的采制、品類、技術改進、銷售等的描述,而與烏龍茶的創(chuàng)制發(fā)源無關。僅僅以《安溪茶歌》中“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后焙不爭差”來作為烏龍茶發(fā)源于武夷山而后傳入安溪,是解釋不通的。

《茶說》與《續(xù)茶經》的文意解讀

陸廷燦《續(xù)茶經》(成書于1734年)中引用王草堂《茶說》(清康熙、雍正年間)的記載。王草堂《茶說》載:“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約隔二旬復采,謂之二春。又隔又采謂之三春。頭春葉粗味濃,二春三春葉漸細,味漸薄,且?guī)Э嘁印O哪┣锍?,又采一次為秋露,香更濃,味亦佳。來年計,惜之,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之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陽羨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越發(fā)即炒,過或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焙之以烈其氣也,汰之以存其精力。乃盛于簍而鬻于市”。

陳椽指出:《茶說》論述制焙方法很詳細,不是烏龍茶的焙制方法,而是小種紅茶的制法。從陽羨岕片和松蘿、龍井的綠茶制法發(fā)展到小種紅茶的制法。“過紅鍋”的技術,沒有掌握好,半青半紅正是表明紅茶的花青嚴重。武夷巖茶制法是搖青,邊紅中青,舊稱三紅七綠。小種紅茶制法的特點,是經過曬青(雨天烘青),過紅鍋后初焙,攤放揀梗,再焙。


△余澤嵐2016年10月攝于武夷山星村鎮(zhèn)九曲碼頭

顯而易見,陸廷燦《續(xù)茶經》引用王草堂《茶說》的有關記載,只是記述了小種紅茶(而不是烏龍茶)的制作方法,并沒有提及起源一說。如今的引用者以此為據(jù)說明烏龍茶發(fā)源于閩北武夷山,但也都忽略了最為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茶說》只是對茶葉制作工藝的總結性記述,并非是對茶類起源的記述,這是不足以得出烏龍茶起源于閩北的論斷的。

烏龍茶發(fā)源于武夷山的民間傳說

據(jù)西安瓦庫2014年7月22日《瓦庫茶事·烏龍茶的起源與影響》一文中記載:關于烏龍茶制作工藝的形成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傳說清朝年間,有一隊官兵經過武夷山,當時正值采制季節(jié),廠主及工人們倉惶躲避,士兵們就睡于茶青之上。官兵走后,廠主見茶青已變軟,部分邊緣發(fā)紅,痛心不已。無奈之下,將其炒、揉、焙,結果意想不到其茶不但香高、味厚,而且比之松羅茶更無苦澀。筆者認為,士兵們在茶青上睡覺時壓迫、滾動,這種無意識的簡單“做青”,卻起到了部分發(fā)酵的效果,真是“歪打正著”。廠主、茶師們喜出望外,逐漸揣摩而為之,終于摸索出烏龍茶的制作工藝,這當然是初級階段的烏龍茶。有人將此引證為紅茶起源,筆者認為欠妥。因為紅茶主要在揉捻后發(fā)酵,而烏龍茶是在炒揉之前發(fā)酵,士兵不可能睡在粘乎乎的紅茶茶胚上。這種偶然的巧合是有它的前因的。

△說茶編輯2020年4月在武夷山拍攝

但在武夷山地區(qū)廣為流傳的這則民間傳說,更多人講的卻是紅茶起源的傳說。由福建農林大學等編寫的《絲路閩茶香——東方樹葉的世界之旅》一書中指出:傳說,它的誕生純粹是源于一個美麗的錯誤。武夷山民把它從茶樹上采下,原本是要做成綠茶的,可是因故沒有及時付制,芽葉全都發(fā)熱變紅,“變質”了!這可愁煞了山民們,無奈只好將錯就錯,并砍來松柴熏焙。這些“變質”的青葉做成茶后,烏黑的茶色看起來不甚美觀,甚至還有些丑陋,與鮮翠的綠茶不可同日而語,但它卻散發(fā)著一股濃郁的松香,而且嘗起來隱約間有類似于桂圓湯的味道,這便是世界上第一泡紅茶——正山小種。小種紅茶在桐木關問世后,最先是葡萄牙人發(fā)現(xiàn)了它的美,然后又于1610年被荷蘭人最先把它裝進了商船輸往歐洲,武夷紅茶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自1684年清政府首度解除海禁以來,武夷茶幾乎已經傳遍了歐洲。到了1689年,英國商船首次??繌B門港,直接收購武夷紅茶運回國。

烏龍茶閩北發(fā)源說的人士為了說明烏龍茶起源于武夷山也有民間的傳說,卻把眾所皆知的紅茶發(fā)源的民間傳說套用在烏龍茶上,這也是說不過去的。

武夷茶不同于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姚月明論文集》中“武夷巖茶之崛起”講到: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只能稱“武夷茶”,而不能稱“武夷巖茶”,因兩者有根本區(qū)別,前者應解釋為武夷之茶,包括蒸青團餅茶、炒青散茶以及小種紅茶、龍須茶、蓮心等諸茶;后者是專指烏龍茶(青茶)類,即生產加工在武夷的半發(fā)酵茶。

綜上所述,從現(xiàn)有的文獻記載或者是所謂的民間傳說,都無法說明烏龍茶起源于閩北武夷山的。

漳州發(fā)源說的質疑

經查,極少數(shù)認為烏龍茶發(fā)源于漳州的人士的觀點,其依據(jù)也是對阮旻錫《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進行解讀而得出的結論。漳州市薌城區(qū)地方志編撰委員會陳僑森在《烏龍茶工藝源于漳州》一文中主要是對《武夷茶歌》中“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安溪茶歌》中“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進行解讀分析,認為:按兩首茶歌和有關資料分析,明末清初,漳州茶葉商在武夷經營茶業(yè),使漳州的烏龍茶制作工藝傳入武夷。安溪的烏龍茶制作技術則是學習武夷,故說烏龍茶的半發(fā)酵制法源自漳州。不過那時不是叫烏龍茶,漳州茶商標名“漳芽、漳片”。當然烏龍茶工藝的“發(fā)明”不是偶然,而是漳州人講究品茶、精心研制,逐漸改進的結果。由此得出烏龍茶工藝源于漳州,太過于武斷和牽強,也許是作者的一廂情愿吧!


△說茶編輯2019年8月在漳州詔安拍攝

論安溪發(fā)源說

相較于閩北武夷山或閩南漳州起源說,烏龍茶發(fā)源于閩南安溪的可能性更大,且有著權威、翔實的史料可以佐證。對此,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文獻資料

關于烏龍茶的起源問題,實際上從解放前后以及多年來大量的文獻資料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證。下面以目前能夠查詢到的有關烏龍茶發(fā)源地記載的文獻出版時間為序進行闡述:

《建甌縣志》(民國18年出版)記載:“烏龍茶葉厚而色濃,味重而遠,凡高曠之地,種植皆宜,其種傳自泉州安溪縣”。福建省政府建設廳編印的《福建建設報告》(民國25年5月出版)記載:“第三節(jié)茶之命名法及其由來”“甲,依制造命名者有,一,烏龍茶——烏龍茶始于安溪。清光緒初各縣工夫茶就衰,逐漸發(fā)明一種非紅非綠之半發(fā)酵茶,因其來自烏龍樹,故曰烏龍茶?!薄冻绨部h新志》(民國29年出版)記載:“至于烏龍、水仙雖亦出于本山,然近代始由建甌移植,非原種也?!薄盀觚埐璁a于安溪,清代由詹姓者移植建甌?!备=ㄊ≌y(tǒng)計處民國30年出版發(fā)行的《福建之茶》(上冊)記載:“可見當時茶葉貿易之盛,及影響于福建之民生者。其時閩南之茶葉,亦臻極盛,烏龍茶之發(fā)源地安溪,以鐵觀音馳譽海外?!薄伴}北青茶中尚有烏龍一種,相傳百余年前,有安溪人姓蘇名龍者,移植安溪茶種于建寧府,繁殖甚廣。及其死后乃名曰烏龍。其產量在青茶類中為最多,產地亦最廣,即在茶葉市場亦極有名。海內外皆用烏龍茶,以分別紅茶與綠茶間之半發(fā)酵茶。沙縣昔亦產烏龍,近已絕跡。崇安之烏龍于清道光年間由安溪人詹金圃先移建甌而再移往者?!?956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茶業(yè)傳習所印刷發(fā)行的《烏龍茶及包種茶制造學》指出:“清嘉慶三年(1798年),安溪西坪人王義程在臺灣把烏龍茶制作技術加以改進,創(chuàng)制出臺灣包種茶,并在臺北縣茶區(qū)大力倡導和傳授?!比珖叩绒r業(yè)院校試用教材《制茶學》指出:“青茶起源,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禛雍正三年至十三年(公元1725年至1735年)創(chuàng)制發(fā)明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后傳入臺灣省?!睆?zhí)旄=淌谥骶幍摹陡=觚埐琛匪砻鞯挠^點:“閩南安溪在歷史上選育和繁殖了不少適制烏龍茶的優(yōu)良品種,并在制作技術上精益求精,雖然缺乏較早的有關歷史文獻,但亦不能就此認為安溪與烏龍茶的創(chuàng)制無緣?!薄拔湟膸r茶卓著的聲譽,除了優(yōu)越的品種和自然環(huán)境因素之外,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是重要的因素。歷史上,武夷茶工大多來自江西上饒,其中做青師傅多為閩南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指出:“閩南是烏龍茶的發(fā)源地,由此傳向閩北、廣東和臺灣。產于福建南部的烏龍茶,最著名、品質最好的是安溪的鐵觀音”陳椽在《武夷茶三起三落——武夷茶起源考證》一文中指出:“歷史上記載的武夷茶都不是指武夷巖茶,武夷巖茶是青茶的發(fā)展。武夷巖茶的創(chuàng)制,是從閩南安溪居民先逃至沙縣而后逃來武夷山定居,所以沙縣很早也生產青茶而改進的。武夷山居民至今是安溪人,亦是制巖茶的高手。武夷巖茶的采制者都是逃難的安溪人的后代?!薄拔湟膸r茶茶工,除定居的安溪人,大部均為逃難到江西的閩南人,于春茶前由上饒、河口一帶來山,茶季終了,除留少數(shù)為長工外,余均清算工資返回江西,現(xiàn)在還是這樣?!薄皳峤褡肺?,安溪難民在困苦的生活中,振奮精神,發(fā)揮無窮的智慧,發(fā)明武夷巖茶的巧妙制法,流傳后世,留下了千古不滅的功績?!薄鞍蚕y民來武夷山后,在閩南青茶制法和閩北青茶制法的基礎上結合武夷山小種紅茶制法,創(chuàng)制發(fā)明武夷巖茶的高超的制茶技術。如安溪鐵觀音午后曬青,改為早上曬青,兩曬兩晾是小種紅茶的復式萎凋,控制萎凋程度。安溪大笳蔞搖青改為水篩篩搖制法??刂扑^“發(fā)酵”程度,制成三紅七綠的非紅非綠的高超品質。雙炒雙揉改進紅茶過紅鍋炒揉不勻,半紅半青的花青?!?

“考古學家、廈門大學教授莊為璣在《安溪縣的發(fā)展歷史》一文中說:安溪到了宋朝的時候,已有很大的發(fā)展,潘田的鐵礦和仙苑的烏龍種,就在這個時候生產的。莊為璣教授把潘田的鐵礦和仙苑茶聯(lián)系在一起,可見仙苑的茶葉在宋初的發(fā)展已非一般。而制作茶葉手工業(yè)出現(xiàn),則表明安溪茶葉的發(fā)展在宋初已具產業(yè)的雛形?!标惔凇恫铇I(yè)通史》中指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1735年)創(chuàng)制的青茶首先傳入閩北,然后傳入臺灣?!蔽湟膶W院教授李遠華主編的《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的“導論”中指出:“福建安溪在清朝接連發(fā)生了幾件震撼中外茶界的重大事件,如烏龍茶制作工藝的發(fā)明和定型、名茶鐵觀音的發(fā)現(xiàn)、茶樹無性繁殖育苗技術的發(fā)明、烏龍茶制作技術和鐵觀音茶苗傳入臺灣等?!敝袊枞~學會編著的《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一書中的第14問“我國什么時候開始有烏龍茶?”答:“烏龍茶,又稱青茶。烏龍茶創(chuàng)制于1725年前后(清雍正年間),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發(fā)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廣東和臺灣?!?/p>


△說茶編輯2019年4月在安溪拍攝

關于閩南、閩北之烏龍茶制法孰先孰后的問題,2022年8月出版發(fā)行并獲得業(yè)界廣泛好評的《近代以來中國茶葉研究及圖鑒》的作者郭紅軍、郭楚嘉,通過查閱大量的史實資料,進行深入研究、比對,得出了以下的結論:

“烏龍”這二個字,既是茶樹品種名,又曾作為品質上佳的紅茶花色之一外銷,是眾多外銷茶“字號”中的一員,如今還是我國六大基本茶類之一。

烏龍茶制法之演變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初創(chuàng)時期——18世紀初,閩南地區(qū)安溪及鄰近各縣茶農,可能是基于耐沖泡等方面因素考量,從當?shù)孛麨椤盀觚垺钡牟铇渖喜烧^為成熟的葉片制得一種青茶(或于每年春天紅綠茶采制工作完成后),即以“烏龍”命名;最初主要為自用,后因經濟實惠,受到老百姓普遍歡迎,漸漸成為本地市場商品之一。

演變時期——嗣后這種飲用烏龍茶的習慣及其制法隨著當?shù)厝丝谶w徙等原因,向東傳播至我國宜茶地區(qū)之臺灣文山、淡水等地,發(fā)展出與閩南制法相同而制作上佳的“臺灣烏龍茶”;向北則流傳至鄰近福州口岸之沙縣、武夷一帶,制法逐漸改良,清咸同年間并出產烏龍品質更為優(yōu)良之“紅邊茶”,亦為現(xiàn)今武夷巖茶制法之雛形,“奇種”等花色得于光緒年間推銷粵滬等地。

定型時期——20世紀初,清政府力圖商業(yè)之振興,措施頻舉,我國與南洋一帶之華僑聯(lián)系日益密切,商務漸趨發(fā)達。華僑多為閩粵人士,于是廈門烏龍茶絕處逢生,乃積極拓展僑銷市場,運銷香港、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復以制作更臻完善、品質堪稱優(yōu)異之武夷巖茶,滿足上層人士所需。嗣后閩省又相繼有茶務講習所之成立、制茶機器之推廣、茶業(yè)改良場之設置、茶葉出口之檢驗、茶樹更新之運動等等,閩省青茶遂為民國時期僑銷華茶之翹楚,而其制法在通過長期的生產和市場檢驗后最終得以確立。

武夷山實地調查訪談和游客的游記

武夷山實地調查訪談

1982年,承擔省科委科技情報研究所編寫《福建土特產》之《安溪烏龍茶》篇。為調查了解安溪烏龍茶史,筆者(作者注:謝志群)與安溪縣科委副主任謝德保同志前往省圖書館、崇安縣、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公社等地歷經10多天進行調查、探訪。

6月9日往崇安縣茶葉局調查,談到烏龍茶的制造史,當時崇安茶葉界的干部就有兩種觀點,有的認為武夷山的烏龍茶制作方法是從安溪傳過來的;有的認為安溪烏龍茶制作方法是從武夷山傳去的。后來他們介紹到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山公社進一步調查。據(jù)他們說,崇安烏龍茶制作多集中在武夷山區(qū)域內。

到了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山公社查閱了一些資料,又介紹到天心大隊,說武夷山區(qū)域的烏龍茶產地集中在天心大隊。到了天心大隊,大隊程書記介紹了一個情況,說天心大隊制作烏龍茶技術掌握在天心一陳姓家族手里。

拜訪了陳書省老茶師。到了陳家,見到陳茶師是一位穩(wěn)重、經過滄桑的人,康健、個子高高,70多歲。他邊泡茶邊問:你們是哪里的?調研團隊說:我們是安溪的。這一下陳茶師高興了起來表示自己也是安溪祖的??汕闪?,找到老鄉(xiāng)了,話投機多了。調研團隊就問:您們是安溪哪里的?他說:是安溪(蓬萊)彭格的。調研團隊問:怎么到武夷山來了?他說,早前祖上陳姓兩兄弟從彭格跑到江西上饒落戶,后代又從上饒遷居到武夷山來做茶。調研團隊又問:出來多久了?他說,從安溪搬往上饒已有十三、十四代左右,大約有300多年。調研團隊問,有沒有回安溪過。他說:很早前祭祖、續(xù)族譜時有回過安溪。

閑談了一會兒,話題回到烏龍茶制作技術上。調研團隊表示,被一路介紹過來,聽說武夷山制作烏龍茶的技術掌握在天心大隊陳姓家族手里,這是怎么回事?他說:確實是這樣。調研團隊又問:其他人家為什么不懂呢?他說:家族有很嚴的保密傳統(tǒng)。我們祖上一代一代傳下來,烏龍茶的制作技術只傳子、傳媳、不傳女。調研團隊很好奇地問:這是為什么?他說:如果傳女,出嫁了,會把技術外傳。調研團隊又冒昧地問:那萬一兒子身故了,兒媳婦不是也要再嫁出去嗎?陳茶師說:祖上族規(guī)如果喪夫只允許兒媳婦招贅進來,不能讓兒媳婦再嫁出去,以防制茶技術外傳。所以長久以來,世世代代相傳制茶技術都沒有外傳。

一路調查,武夷山掌握烏龍茶制作核心技術的竟是移居到武夷山的安溪人(祖籍),而且此技術傳男不傳女。這真是一個很有趣的情節(jié)。

福州游客的游記——武夷山上的安溪小村

清初,安溪曾有許多制茶高手被武夷山聘為制茶師傅,傳授烏龍茶制作技術,其中不少人就在武夷山定居下來?,F(xiàn)在武夷山的天心洞、水簾洞等產茶區(qū)一帶操閩南話的安溪籍村民上千人。多年前,旅居福州的陳民先生到武夷山旅游,在游覽大王峰后,過幔亭,經三姑,欲睹鷹嘴巖風采,于馬頭巖下一個小村落的路邊農舍里喝茶時,意外地遇到了一位操閩南話口音的老阿婆,為此特撰《武夷山上的安溪小村》。文中記述:

上得屋前,一位年老的阿婆十分熱情地問調研團隊從哪里來?調研團隊說:“從省城來。不過,是閩南人?!卑⑵疟硎咀约阂彩情}南人,祖籍安溪,世代種茶為生,來武夷已經三代人?,F(xiàn)在全村20來戶人家,還全都講閩南話哩?!罢娴??”見調研團隊驚訝不已,阿婆索性用閩南話和我攀談起來。那口音,與泉州方言太相似了。她說:“只是出來久了,閩南腔調有點變了,不過,還是閩南話,聽得懂吧?”調研團隊說:“聽得懂,聽得懂?!币环N完全不同于當?shù)爻绨苍挼拈}南方言,怎么會聽不懂呢?阿婆又重泡了一杯“武夷巖茶”,并到廚房生火為我煮了一碗熱騰騰的雞蛋面。坐在閩北農家的陽臺上,抬頭可見奇異的馬頭巖風光,聽著阿婆講述從閩南到武夷的故事以及近年來武夷山旅游的話題,“孤獨”的游人大有“他鄉(xiāng)遇故人”的感受,心情十分激動。

茶葉傳統(tǒng)命名法的邏輯

在按照鮮葉氧化程度和制作工藝不同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和青茶六大類之前,各地所產茶葉基本是按照“地名+品種”,或直接以茶樹品種進行命名,每一種茶葉各自對應著相應的產地和制作工藝,并沒有進行系統(tǒng)細分。六大茶類分類法在得到廣泛認可后,方將各地茶葉按照工藝和氧化程度歸類匯總,烏龍茶才與青茶完全等同起來。也就是說,烏龍茶一開始只是茶樹品種名,或一種茶葉制成品的名稱,它對應著相應的制作工藝。烏龍茶的制作工藝首先誕生于安溪。閩北的烏龍茶樹品種由安溪傳入,也就是烏龍茶首先產于安溪,而后閩北因移植安溪的烏龍茶樹,才開始生產烏龍茶。同時,閩北最開始并沒有稱為烏龍茶而是稱為武夷茶、武夷巖茶。

我國開始認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武夷山市被認定的項目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而安溪縣被認定的項目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由此可見一斑。


△說茶編輯2021年4月19日在安溪開茶節(jié)拍攝

在安溪西坪流傳了幾百年的民間傳說

關于烏龍茶的發(fā)源地,歷來有閩南、閩北之爭,莫衷一是,沒有定論。但在安溪人看來,烏龍茶的發(fā)源地為安溪無疑。因為這里的民間數(shù)百年來就流傳著一段“蘇良與烏龍茶”的傳說。

相傳,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安溪縣崇信里(現(xiàn)在的西坪鎮(zhèn))南巖村,山高林密茶茂,村民以種茶為主,狩獵為輔。村里賀厝半嶺湖有一位茶農蘇良(1440——1515),不僅善于種茶制茶,還是位狩獵能手。這位茶農因長年累月風吹日曬,長得健壯黝黑,鄉(xiāng)親們都親切地叫他“烏龍”(閩南方言中“蘇”“黑”和“烏”,“良”與“龍”諧音)。有一次采茶返回途中,蘇良忽然看見一頭山獐從前方跑過,他端起獵槍,擊中山獐。受傷后的山獐奪路而逃。蘇良便背著茶蔞一路追趕抓捕。由于天色已晚,又忙于宰殺品嘗,竟然把炒茶的事給忘了。第二天清晨要動手炒茶時,沒想到擱置一夜的茶青已經變得柔軟了,葉緣也呈現(xiàn)出紅鑲邊,并散發(fā)出陣陣香味。全家人隨即動手炒制,香味越發(fā)馥郁。做好的茶葉沖泡品嘗,濃濃的花香撲鼻而來,滋味也更加醇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蘇龍和家人欣喜若狂,連忙邀請左鄰右舍的鄉(xiāng)親前來品嘗。大家品后紛紛嘖嘖稱奇。蘇良細細琢磨,終于悟出了其中緣由:茶青在茶蔞中經過抖動,葉緣互相摩擦,從而形成紅邊,這樣制出來的茶葉最終形成天然的花果香味。經過反復實踐,蘇良將摸索出的一整套新的制作技藝,傳給了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大大地提高了茶葉品質。蘇良過世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的貢獻,便將依照此法制作出來的茶葉稱為“烏龍茶”,并在他原來居住的地方興建了一座“打獵將軍廟”。蘇良與烏龍茶賀厝人世代相傳的這一則故事,兼有法師承傳佛事輔證,因而為世人所認同。

烏龍茶如今已成為中國六大茶類中的佼佼者,雖然烏龍茶工藝的發(fā)明早些時候只有民間傳說,缺乏更早的史志文字佐證,但這并非空穴來風。作為一個茶農,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并加以完善的新的制茶工藝,不但是茶農長期茶作智慧的結晶,更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因為歷史上有很多新事物的產生都是人們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加以總結、完善、提高、推廣并且被接受和應用、傳播的。

雖然民間傳說不能等同于史料,但傳說往往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勞動實踐。民間傳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有了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才使得我國諸多的古代歷史得以代代相傳,較好地保留下來。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勞動生產中逐漸產生一種新的技術并世代相傳,這也是符合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

烏龍茶發(fā)源于閩南安溪

得到全球業(yè)界專家的認同

據(jù)《泉州府志》記載,五代越王錢俶幕僚黃夷簡于北宋時退隱安溪時有詩云:“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幾焙茗旗香”,可以說明公元960年以前安溪就已種植茶葉。安溪閬苑巖寺始建于唐朝,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lián):“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明朝嘉靖《安溪縣志》中記載:“茶,龍涓、崇信出者多”“安溪茶產常樂、崇善等里,貨賣甚多”。明朝萬歷《安溪縣志》載:“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清水、圣泉為安溪兩大歷史名巖。另據(jù)《清水巖志》記載:“清水高峰,出云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和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經焉”。

光明網《科普中國》2022年7月26日發(fā)布了以《福建安溪鐵觀音: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為主題的完整視頻,播放了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委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李先德副主席向公眾推介的“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李先德介紹說:這個農業(yè)系統(tǒng)是在今年的5月20日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的。中國有了普洱茶古茶園和茶文化系統(tǒng),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統(tǒng),那為什么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還能夠被認定為世界級的農業(yè)遺產,想來,與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具有的三個重要特點有關。一是培育了安溪鐵觀音茶樹良種;二是發(fā)明了“茶樹短穗扦插繁殖法”技術;三是發(fā)明了烏龍茶“半發(fā)酵”制作工藝,生產出有別于“不發(fā)酵”的綠茶和“全發(fā)酵”的紅茶的另外一種獨特的茶類,也就是“青茶”,也叫它烏龍茶。


△說茶編輯2020年10月在安溪鐵觀音大師賽拍攝

李先德明確指出,在我國已有兩個涉茶的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的情況下,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還能夠入選世界級的農業(yè)文化遺產是與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具有的三個重要特點有關,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發(fā)明了烏龍茶“半發(fā)酵”制作工藝。從而為烏龍茶發(fā)源于安溪提供了世界級的認同。

從烏龍茶的中、英文發(fā)音

進行考證烏龍茶發(fā)源于安溪

烏龍,閩南話的讀音為woliong(烏龍、黑良),烏龍茶的英文單詞為oolongtea,與閩南話的讀音基本一致,可見烏龍茶出口時的叫法(讀音)就是閩南話的讀音。假設烏龍茶發(fā)源于閩北,其讀音會是閩南方言的發(fā)音嗎?

綜上所述,在大量的、權威的文獻資料基礎上,結合茶葉傳統(tǒng)命名方法的邏輯考證,以及早期實地走訪調查報告、民間傳說等作為輔助,通過甄別、比對,調研團隊認為:烏龍茶的制作工藝起源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起源地是閩南安溪西坪南巖村。

來源:說茶ShowCha 《福建茶葉》刊發(fā),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4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