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老曼峨08年喬木王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8 秒)

飲茶的樂趣在于茶的千變萬化

《茶悅:奇茗30品







作者:

陳勇光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

第1版



內容梗概

? ? ? ??

作者愛茶、喝茶、尋茶,從綠茶到白茶,從白茶到紅茶,從紅茶到烏龍,從烏龍到黑茶,對每一款自己遇到的茶,都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說,慶幸有緣與好茶相遇,這些茶,猶如舊友知己,陪伴一生。






內容亮點




繽紛世界——綠紅黃白茶類

炭火中的烏龍茶香——巖茶等烏龍茶類

尋茶之路——普洱等黑茶類






精讀筆記



繽紛世界? 綠紅黃白茶類


云霧蝙蝠洞,奇異瓜片香

齊山原屬六安縣,現(xiàn)歸屬于金寨縣,山高多云霧,自然要出好茶,而最好的六安瓜片卻產于齊頭山的蝙蝠洞,除了因為蝙蝠洞常得雨霧滋潤、太陽漫射光外,更得益于蝙蝠洞前的怪石嶙峋了。


縹緲之境,仙氣太平猴魁

猴魁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于安徽的太平縣,以其大葉扁平的外形與清甜甘冽之味而令人印象深刻。

很多人不明白,猴魁這個名字怎么來的?歷史上,安徽盛產尖茶,如涇縣特尖等。百年前,最好的尖茶,卻出自太平縣猴坑的茶農王魁成的手中,取其名而有“魁尖”之說。由于猴坑所產魁尖風格特異,品質超群,其他產地的魁尖難以望其項背,為免假冒,特冠以猴坑之名,叫做“猴魁”,又稱“太平猴魁”。


深情厚誼白茶祖

白茶自有一種,而白茶產自老樹者,與普通常樹應有區(qū)別。外形上看,或因長途郵寄,導致葉片略有碎片外,其茶條索略長,微黃綠,瑩潤可愛,亦帶白化痕跡。深嗅而覺鮮甜微辛入鼻而上,疑似去年藏品。白茶祖的子孫業(yè)已繁衍全國各地,而母樹的每年產量極為稀少,得來皆不易。


廬山野茶老,奇味雪梨香

連江縣香爐山上的拋荒茶,在正月初就已經發(fā)了些芽頭,大山愈發(fā)幽深,那些茶樹在路傍也越長越高。采摘的時候需要攀著茶枝,才起來并不容易,偶有一些芽葉初展的原料,其余基本還是米粒狀的小芽孢。

好茶不易得,唯天地涵養(yǎng)之。煮開的茶,香氣令人驚奇,竟轉為雪梨一樣的香甜。


夜品甘露

蒙頂甘露的清甘猶在口頰之中,淡淡的花果香尤為迷人,如同細嗅山川的霧氣。


三款蒸青團餅,茶味的穿越

革登古茶山蒸青小餅,最早飲用的時候,滋味頗清淡,入口似有海苔清香,苦澀之感不似炒青茶,可以在細膩綿厚的茶湯里,感受另一番茶氣的沖擊。

景邁古茶山蒸青團餅,有其明顯的個性,尤其以蜜蘭香令人著迷,只是茶湯中澀味略顯,成其個性,品后覺其香氣幽雅,不如曬青古樹那般厚重。最特別之處在于出它昂中充滿著油潤的氣息。

顧渚蒸青團餅,外形尚潤,已不可見完整的芽葉,只是翠色依舊,華英葉髓俱在,以蓋碗沸水沖之,一分鐘半出湯,香氣逸揚,茶湯黃綠清亮,請啜其滋味清香,如有山中青苔的氣息。

蜀山枇杷茶的太和之味

離青城山不遠的龍門山,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上,至今仍可以找到上百年的古茶樹,有些茶樹高達五米多,胸徑半米,采摘鮮葉時需赤腳上樹。這種喬木大葉種的茶,其成熟的葉片類似于枇杷葉,故命名為“枇杷茶”。因為茶葉多酚類含量高,香型也好,故制成的紅茶滋味醇和,更帶有此山頭獨特的琵琶韻。

陳年紅茶,歷久彌新的愛

賞干茶,條索緊細,烏潤黑褐,有陳化后的潤澤感,干茶的葉面若有淡淡的白霜。制茶并不過于講究,有粗梗,有金黃色的嫩芽。粗梗上的枝皮還殘存,甚至還有一兩葉黃片。嗅茶,香氣卻幽細異常,直入鼻中。干茶已經不容易聞到正山小種特有的煙味了,或許當時制作時就沒有太多煙薰,茶種卻另有一種淡的果酸味,一絲的甜,一下子令人想到雨霧深鎖的桐木關。


炭火中的烏龍茶香? 巖茶等烏龍茶類


獨特的透天之香,在烏龍茶當中才得以充分體現(xiàn);其香纏綿、其韻悠長,非常茶可以相比。

有“茶葉王國”之稱的武夷山,九曲流水,謂三十六峰、九十九巖,鬼斧神工,水韻靈動,又說“巖巖有茶,茶各有名”、“無峰不長茶”。

武夷山發(fā)現(xiàn)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為茶洞。茶洞,實際上是一處美麗山洞。人們說,這個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仙人彭祖居住的地方。因此而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武夷巖茶,條索緊實,色澤烏潤帶寶色,香氣濃郁,湯色橙黃至金黃、透亮,滋味醇厚甘爽,葉底柔軟明亮,有明顯的綠葉紅鑲邊,可沖泡710道。

武夷巖茶品種之多,已難盡數(shù)。按2002年的國標規(guī)定,武夷巖茶產品分為五個品種系列:水仙、肉桂、大紅袍、名叢和奇種。最有名氣者,當數(shù)大紅袍,是從名叢中單列出來的名叢,可謂名叢中的名叢。歷史上母樹大紅袍年產量不到一斤,大紅袍成了國茶的象征。

2006年起,母樹大紅袍禁采。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紅袍就通過扦插無性繁殖進入商業(yè)化生產階段,大紅袍的后代,已經足夠愛茶人飲用了。

與大紅袍齊名的,則是武夷山四大名叢: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半天夭。每一款都有個性,都有它的故事。

在武夷巖茶中,最重要的當數(shù)兩個當家品種,這就是水仙和肉桂。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值得記載的品種,這就是武夷山土生土長的原始品種,當?shù)厝朔Q之為“采茶”。

近幾年武夷山還引進了外地的烏龍茶優(yōu)良品種,如黃旦、奇蘭、黃觀音、金觀音等,多以奇妙花香而受歡迎。

武夷巖茶的傳統(tǒng)制作流程共有十道工序,即采摘、萎凋、搖青、雙炒雙揉、初焙、揚簸晾索及揀剔、復焙、團包和補火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對茶質起關鍵作用的有“復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走水返陽”、“雙炒雙揉”、“文火慢燉”等。


尋茶之路? 普洱等黑茶類

彩云之南,最多的是古茶樹資源,就在西雙版納。各個古茶山中,以版納州的老班章茶山與易武茶山的茶最有名氣。人們常說的“班章為王,易武為后”,可以概括這兩個茶山的名氣與茶味,指的是老班章的古樹茶相當霸氣,而易武的古樹茶則甜柔細膩。

老班章茶山屬于勐??h,勐海是普洱茶重要的產地,制茶工藝成熟,影響力大。因為老班章太出名,有時,人們花數(shù)千元買一片老班章,也不敢確認就是純料的古樹茶。真正的老班章,因為內涵物質豐富,因此茶湯醇厚,苦澀感自然有的,但這些苦澀基本在十多秒后迅速化解,口內滿滿的都是生津回甘,這些回甘的感覺甚至可以持續(xù)一兩個小時。

離老班章寨子不遠,還有新班章、老曼峨以及賀開和邦盆老寨。

新班章的茶,相對來講,苦澀感又淡了些,其價格也不到老班章的一半。新、老班章的滋味上的區(qū)別,除了樹齡上的區(qū)別,除了樹齡上的差異,也與土壤氣候等條件有關。新、老班章原先是一個村,古茶園主要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圍及附近的森林中。

景邁茶山屬于普洱地區(qū),據(jù)稱有萬畝的古茶園,茶味很有個性。有人特別喜歡景邁的茶,緣于它獨特的蘭花香與蜜味。

臨滄最貴的茶當屬雙江勐庫的冰島古樹茶了。勐庫的茶山可以簡單分為東半山和西半山,而冰島老寨正好橫跨兩山。冰島古茶越來越有名,有很多茶餅上面寫著冰島的名字,卻并非冰島老寨的茶,往往是附近的小戶賽或大戶賽的產品,其外形略似冰島,滋味偏于柔和淡薄,細細品來,完全沒有冰島老寨的醇厚甘甜與后韻。

與冰島齊名的是昔歸茶,其個性甜糯甘醇,飲之難忘。昔歸屬于臨滄市的臨翔區(qū)邦東鄉(xiāng),在整個邦東鄉(xiāng),越來越多茶商進入這里,尋找茶價最低又有一些個性的古樹茶。

?

作為六大茶類中的黑茶,以后發(fā)酵的工藝特征為個性。其品種既有云南普洱,還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廣西六堡茶等等。

之所以被稱作黑茶,是因為毛茶在加工成團的過程中,要經過濕坯堆積,色澤逐漸由綠變黑,而形成其獨有的外形與風味。

于黑茶而言,除了對樹齡與制作工藝上的講究,其第二次生命的獲得,則是在貯存階段。

所以說,老茶的價值,必須具備兩個基礎:一是好的底質,包括了樹齡、山頭與制作工藝;二是干凈到位的存貯,少了哪一個,再老的老茶都缺乏價值。

我有幸喝到保存干凈的老六堡、老千兩茶、紅印、綠印與一些號級茶,也遇到不少濕倉或霉變的茶,同時市面上還有更多的造假老茶。

關于老茶,是一個巨大的產業(yè),同時也是一塊充滿爭議的領域。

別人問什么是好茶,我以為,那就是清靜、自然、有天地正味的茶。





不同的茶,不同的香氣、滋味和口感,但每一種相遇的茶,都是一種緣分。認真感受茶,客觀看待茶,好好地記錄每一款喝下的茶。


本文發(fā)布的內容系原書內容的精讀筆記,不代表平臺認同的內容和觀點,更多有關節(jié)氣與茶葉的聯(lián)系、茶文化的內容,請移步至《茶悅:奇茗30品》。



作者簡介



陳勇光,國內知名茶人,國家級評茶師,《海峽茶道》雜志主筆。每年行走國內數(shù)十個茶山,以第一線視角記錄茶、感悟茶。著有《閩茶夜話》《茶旅中國》等。

內幕:這是版納茶區(qū)所有古茶樹資源的數(shù)目(真相探秘)

讓你大跌眼鏡的是

古樹茶真沒那么多,樹也沒那么老。

本文以西雙版納州境內分布的古茶樹為例,在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古茶樹資源的數(shù)量、樹齡、種類、分布、生長狀況等進行分析研究,根據(jù)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guī)定,初步建立古茶樹資源檔案,為加強古茶樹資源保護管理提供更為準確、可靠的資料支撐。

1、自然概況

西雙版納州位于云南省南部邊陲,地處99。56~101。50E,21。08一22。36N,屬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緣區(qū)。全州總面積有I9582.45km。,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有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2l℃,年均降雨量在1200nqm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82%一85%,植被為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終年溫暖、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濕潤多雨,非常適于林木生長。

古茶樹的界定《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界定:“古茶樹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林)”。

本次調查以西雙版納州內分布的古茶樹、古茶樹群為對象。

1.2.2調查方法采用線路調查和樣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于古茶樹分布面積大、分布不均勻的區(qū)域,采用線路調查,即在調查范圍內選擇幾條具有代表性的路線,沿著路線調查;對于古茶樹分布面積不大的古茶園區(qū)域,采用樣地調查法,即在調查范圍內,選擇不同的地塊,設置樣地1600m(40m×40m)進行調查。其中對古茶樹種名有疑問或難以確定的,采集標本送上級專家鑒定,地理坐標采用衛(wèi)星定位儀(GPS)定位,樹齡主要根據(jù)文獻、史料、傳說、走訪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推算確定,樹高測定采用測高器、高竹桿和目測3種方法測定,胸徑、冠幅用皮尺測定。

1.2.3調查內容調查內容包括:古茶樹的種類、數(shù)量、樹齡、生長勢、樹高、基圍(地圍)、冠幅等;古茶樹群落面積、四至界限、古茶樹密度、郁閉度、平均樹齡等;古茶樹分布格局類型、所處的行政位置、地理坐標、海拔、地形、土壤等;古茶樹的保護管理權屬、保護管理單位或人、保護管理現(xiàn)狀與建議、古茶樹歷史與傳說等。

2、結果與分析

2.1古茶樹種類組成

通過實地考察、標本鑒定和資料核實,表明西雙版納州古茶樹品種豐富,類型多樣,有野生型、栽培型,有大葉類、小葉類,有喬木型、灌木型等多種類型。根據(jù)張宏達¨副山茶屬分類系統(tǒng),全州古茶樹分屬3個茶系、7個種和變種即:普洱茶(Ca—melliaassamica.vat.sinensis)、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茶(Camelliasinensis)、勐臘茶(Camelliamanglaensis)、滇緬茶(Camelliairrawadiensis)、多萼茶(Camelliamuhisepala)和苦茶變種(Camelliasinensisvar.kucha)。

對古茶樹典型植株調查顯示,其中普洱茶6O株,占調查總數(shù)的63.83%,大理茶15株,占調查總數(shù)的15.96%,茶、苦茶變種、勐臘茶和滇緬茶分別為8、6、2、2和1株,各占調查總數(shù)的8.51%、6.38%、2.13%、2.13%和1.06%。

由此可見,西雙版納州古茶樹以普洱茶和大理茶為主,普洱茶是當?shù)孛褡羼Z化出的優(yōu)良樹種。大理茶為本地樹種,分布于原始森林中,以群落形式存在,長勢強盛,在茶組植物演化方面屬于較原始的五柱茶系類群引;滇緬茶和多萼茶則以單株散生,植株稀少,分布零散;茶種(倚邦小葉茶)的來源眾說紛紜,是否為云南原生種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2.2古茶樹年齡結構狀況

通過對西雙版納州1市2縣古茶樹的逐一現(xiàn)場“每木調查”,并根據(jù)文獻、史料、傳說以及走訪等形式相結合的方法,調查了94株代表性古茶樹的樹齡,其中樹齡超過1000a的有2株,占2.13%;樹齡在500—1000a的有6株,占6.38%;樹齡在300_~499a的有13株,占13.83%;樹齡在100—299a的有73株,占76.66%。

按照全國古樹保護級別劃分,屬一級保護的古茶樹有8株,屬二級保護的古茶樹有l(wèi)3株。所調查的古茶樹都是各地區(qū)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植株,其中樹齡最大的為野生型古茶樹“巴達茶樹王”,其樹齡達1700多年,其次是栽培型古茶樹“南糯山茶樹王”,樹齡達800余年。而古茶樹群落的平均年齡在200年左右,即低齡級古茶樹數(shù)量占有絕對優(yōu)勢。整體而言,西雙版納州古茶樹樹齡越高,數(shù)量越少,呈金字塔型,反映出古茶樹后續(xù)資源較豐富,如科學保護,還有很大的生長空間。

2.3古茶樹維置指標狀況

古茶樹屬于順山坡、滿天星式的種植,其樹高、冠幅相差較大,從表3看出,西雙版納州古茶樹樹高一般在10.0m以下,占調查總數(shù)的75.53%,樹高在20m以上的多為野生型古茶樹,占的5.32%;古茶樹基圍在1.5m以下的較多,占77.65%,基圍在2.5m以上的有3株,占3.19%;古茶樹樹冠直徑集中在3.0~7.0m之間的范圍內,占72.34%。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92.55%的古茶樹生長勢處于健壯,7.45%的古茶樹長勢較差和瀕死,少數(shù)樹齡較大的古茶樹植株枯梢多,樹體殘缺、有空洞等不良現(xiàn)狀,如巴達l號古茶樹,分布在海拔1910m的森林中,古茶樹基圍達3.14m,距地面1m左右有緊密并生的一級分枝4枝,發(fā)現(xiàn)時樹高32m,后被狂風所折,現(xiàn)高只有15m,而且樹干有空洞,長勢逐漸衰弱,有衰忘之虞;最早發(fā)現(xiàn)位于勐海縣南糯山半坡老寨的古茶樹,發(fā)現(xiàn)時樹高5.5m,基圍1.38m,已于1994年枯死,現(xiàn)已無法核查。

2.4古茶樹資源分布狀況

西雙版納州古茶樹資源分布范圍廣,現(xiàn)存古茶樹資源總面積5494.Ihm【1公頃=15畝=100㎡*100㎡】82410畝,比1950年(8666.7hm129990畝)減少了3172.6hm47580畝。從行政區(qū)域分布來看,古茶樹資源分布于全州l8個鄉(xiāng),59個村(表4),勐海縣古茶樹資源面積最大,且分布集中,多以古茶山連片分布,共有2932.7hm43980畝,占全州的53.4%,分布于全縣的11個鄉(xiāng)鎮(zhèn)37個村;其次是勐臘縣,共1816.9hm,占全州的33.1%,主要分布于象明和易武2個鄉(xiāng)鎮(zhèn)的8個村;景洪市古茶樹資源面積較少,分布零散,共744.5hm,占全州的13.6%,主要分布于基諾鄉(xiāng)、勐龍鎮(zhèn)和勐往鄉(xiāng)的14個村。

從地理環(huán)境分布來看,西雙版納州古茶樹資源從海拔880m到2200m都有分布,栽培型古茶樹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1800m的山區(qū)、丘陵地帶,屬熱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

土壤主要有紅壤、赤紅壤和黃壤,古茶樹處于次森林中,以群落形式存在,呈塊狀分布,如著名的“古六大茶山”、南糯山和布朗山等古茶山是古茶樹資源的主要分布點,成為中國優(yōu)質普洱茶主要產區(qū)。

野生茶樹分布于海拔1800~1900m的森林中,處于自然保護區(qū)內,以群落狀分布,如巴達野生茶樹居群、格朗和野生茶樹居群和勐宋野生茶樹居群。

另外,在調查時還發(fā)現(xiàn),當?shù)孛褡?布朗族、基諾族、哈尼族等)有在村寨附近保留和種植古茶樹的習慣,因此,少數(shù)古茶樹以單株分布于村寨周圍、風水林、路邊和庭院內,形成古茶樹與人、家禽共生的景象。由此可見,西雙版納州古茶樹資源在區(qū)域分布上存在較大差異,古茶樹資源主要分布在經濟較落后,交通不發(fā)達的山區(qū)和半山區(qū)。

比如賀開曼邁村有4200畝,曼竜老寨1350畝,班盆村90畝古茶園,老班章4485畝,新班章村1380畝,老曼峨村3205畝。南糯山12000畝,易武倚邦2940畝……

表4西雙版納古茶樹資源分布狀況(可點擊圖片查看大圖)。下圖單位為公頃,1公頃=15畝=100米*100米

@本文資料源自百度文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作者:羅向前,李思穎 ,王家金,陳嘯云,梁名志,周玉忠,蔣會兵。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