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老外喜歡中國茶

找到約39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反思2020年中國茶行業(yè)的一些陋習和錯誤

  最近這段時間,類似“猜想中國茶的2020”這樣的文章我看了不下5篇!基本上都在重復同一個思路,可謂茶圈的“復讀機”!我沒有打算跟誰對著干或隔空口水戰(zhàn)的意思,只是來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中國茶”這三個字就是最牛氣的“品牌”,因為我們的散茶走到國外都被老外重新包裝設計,甚至被“定義”了。所以說中國茶需要大量品牌突圍、甚至振興茶業(yè)這一觀點,個人覺得有些可笑。國內并不缺少品牌,每個茶企都有自己的品牌(同一個茶企甚至還有好幾個品牌)。但不管哪個品牌,無法跟立頓相提并論的關鍵不在于“品牌”本身,言外之意請自行琢磨,行內人應該心知肚明。

  其次,國內舉辦的各類茶博會,我覺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真是“雷聲大雨點小”。因為多數(shù)時候都是幾個老熟人在茶博會上自嗨,靠這樣的思路振興中國茶,反正我同樣覺得好笑(大概帶有“國際性”這個定語的茶博會還稍微好點,畢竟好歹會來幾個外商參與一下)。更好笑的是,很多茶企都是等著政府給了補貼才去參展,政府不給錢好像就跟自己沒關系似的(國家財政補貼給很多所謂的“農企”慣了毛病,反正也沒見中國農業(yè)強大起來,倒是打著振興農業(yè)旗號的公司沒少靠補貼圈地)。  

  不管拿到拿不到補貼,能去參展的都是好樣的,有些甚至直接把拿到的補貼裝進自己的口袋,看到茶葉無利可圖,轉而做起了別的生意。這樣的“茶人”還想跟立頓叫板,腳指頭都能想來結果如何。我的建議是,真正的茶人拿出點“俠客”風行天下的勇氣,早點做出點預算,適當參加一些國外“茶博會”,到國際社會去刷新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而不要再在國內熟人茶圈嘚瑟了——結果不言自明,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亮劍》里的李云龍都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的茶界缺少“勇者”,而不缺會賺錢的商人。

  再者,茶商要立自己的威信;真正的茶人應該建立起自己的誠信。誠信才是中國茶最具品牌效應的營銷名片!誠信建立起來后,從茶園到茶杯,不妨把價格調整一下,因為普通消費者面對那么多的品牌茶,真的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壓根兒就喝不到好茶,也喝不起好茶!

  雖然說茶在中外歷史上都是貴族士大夫才能“玩”的飲品,但是9102年都過了,我們應該拿出“新”眼光看待中國茶。茶企要吸引年輕人融入團隊,更要吸引年輕人成為消費者——這才是茶圈最鬧心的現(xiàn)實問題?!皫煄健被蛟鯓拥哪欠N思路,顯然早已過時了。更何況,很多“師”未必真把平生所學交給“徒”。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中國茶界應該建立研究消費者的“研究院”,而不要把過多資金投入到圈地、拼資本和建博物館(有一個真正的茶葉博物館就夠啦?。?,甚至搞些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并沒有多大意義的“研究”。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年輕消費群體不喝茶,新茶飲也可能只是刮一陣風,看到這些說法,我同樣報之以呵呵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沒有研究年輕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就說年輕人不愛喝茶而只愛喝飲料云云,那你想想,立頓的產品都賣給了誰?

  做茶的不能只想著自己賺錢,吸引來了年輕人加入團隊,還要考慮年輕人的生存現(xiàn)狀,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樣才能“后繼有人”。很多靠茶賺了錢的“茶人”,只想給自己摟錢,不想讓跟著TA們的兄弟姐妹發(fā)財,這樣的“茶人”,你想讓年輕人靠“買情懷”而喝茶,你自己想想都能笑掉大牙。

  同樣,我們的某些研究“磚家”,真的不如一塊上好的磚茶!我曾在一次專門的茶業(yè)會議上聽過一位某大學教授的報告,所謂的“一帶一路”研究的內容,基本上在網上都能搜到,這樣的“研究成果”對茶界有何益哉?我們鄭重其事地跑去參加會議,煞有介事地拿出筆記本和手機又是記錄又是拍照,結果收獲到的東西度娘一下就能知道......難道我們的智商稅還交的不夠多么?

  還有一點:部分人認為中國茶企“干不過”立頓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國茶企不夠現(xiàn)代化和工業(yè)化。這個說法這兩年特別流行,看上去像是新的“研究成果”,其實早在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里就分析過,中國茶要走西方工業(yè)化的路子。這在那個年代自然是非常先進的思路,但是現(xiàn)在反過來看,興許有點“過時”。

  我這絕非挑戰(zhàn)先輩的權威,只是就事論事。有關這一點要一分為二地說。

  第一,工業(yè)化是不是真的“文明”?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在擁抱工業(yè)文明以后,“萬丈高樓平地起”,但是好地皮基本上都蓋成樓了,工業(yè)文明沒有完全興起的時候,人口紅利還能發(fā)揮作用,大家進了城還能進廠工作,最起碼不會讓一家人挨餓??墒钱斚碌墓I(yè)化,它的含義又不一樣了。生產線上可以用機器人操作,那么大活人就“多余”了。在一座不大喜歡用活人而喜歡用機器人的城市,只想讓活人消費而沒有工作可做,這樣的“危險性”到底有多高,難道還要我這樣的小屁蟲分析出來嗎?

  誠然,當年英國的殖民地產茶國早已上線了工業(yè)生產,可是你仔細看看,順便再仔細想想,為什么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這些國家的茶葉產量的確逐年增加,但是經濟發(fā)展始終趕不上中國?難道中國的茶葉庫存還不夠“嚇人”?所以用“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這個理論依據(jù)來思考中國茶現(xiàn)狀,它同樣能講得通全盤工業(yè)化并不能保證振興中國茶的問題。

  第二,對一個傳統(tǒng)行業(yè)來說,擁抱全盤工業(yè)化文明到底意味著什么?車間包裝或力氣活可以“工業(yè)化”,茶園管理也可以“互聯(lián)網化”,但是你連炒茶制茶都要“工業(yè)化”,那么中國茶的魅力到底在哪里體現(xiàn)?難道只有價格么?過去很多年里,茶圈一直在打價格戰(zhàn),結果是什么?最基本的制茶工藝全盤工業(yè)化,最直接的損失就是我們的“匠人精神”就會隨之消失。這給喜歡搗鼓茶文化的中國茶界來說,實在是一件“憾事”!

  不重視自己的價值,不反思自己的得失,不總結自己的問題,反倒要一股腦兒全盤工業(yè)化最為傳統(tǒng)的工藝之一,這首先就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思路。試想,當時“國父”提出這一理論,那是在整個茶業(yè)都陷入低谷的情況下。今天呢?我們的茶企并不缺錢,也不缺少唯利是圖者的“投資”?!霸摴I(yè)的地方工業(yè),該傳統(tǒng)的地方傳統(tǒng)”,這或許才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綜上,這類文章的“推測”,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我認為還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對2020年以后的茶業(yè)發(fā)展并沒多大實際意義。如果說中國茶要再迎來一次洗牌,那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在眾多品牌進入國際市場之后。國際市場倒逼中國企業(yè)實現(xiàn)符合他們標準的生產模式,這看似嚴酷,其實也有好處。如果我們從茶園到茶杯都滿足了所謂的“國際標準”,而老外仍然不滿意我們的產品,那我們不做他們的生意也沒關系。

  但是,要我說,全球化是誰都擋不住的世界性趨勢。而這,恰恰就是西式工業(yè)化的結果。那么,我們能否堅守一部分傳統(tǒng)(也就是真正的“匠人精神”),這才是中國茶最為尷尬的地方。至于沒有品牌、生產工藝不達標,以及年輕人不喝茶等等說法,不但對振興中國茶毫無意義,而且還能起到“反作用”。

  振興中國茶的核心問題在于,既要轉變自身思路和固化認知,還要扭轉或再次刷新國際消費者對中國茶固化的理解和認知。中國茶業(yè)現(xiàn)在最缺的就是找到一個重新走向世界市場的突破口。很顯然,“一帶一路”就是個不錯的倡議,但是真正擁抱這一倡議的茶企又有多少?喝中國茶的人不少,可你看無論內外說中國好話的有幾個!

  那么,我們的中國茶到底怎么了?這跟一直以來某些所謂“茶人”的不夠“精行儉德”有很大關系。我們能留給后人的到底是一片“神奇的樹葉”還是“生氣的樹葉”,你只看死不要臉的炒作就能想得來一二;炒完股來炒房,炒完房來炒茶,只有最不要臉的貪婪蟲才做得出這種事情!

  所以,振興中國茶,絕不能靠不斷重復各種“猜想”,而要真正具備壯士斷腕的勇氣和俠客風行天下的豪氣,還要有真茶人誠實守信的底氣——漂漂亮亮走出去,風風光光收回來——國際化是必然,而工業(yè)化很可能只是個“偶然”。

  來源于:TeaChaThe

浙江大學教授王岳飛:中國茶,冠世界!中國茶學大有可為

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至今,茶文化在中國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統(tǒng)的文化和知識體系。現(xiàn)如今,我國越來越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茶學專業(yè)。那么高校培養(yǎng)茶學人才的意義是什么?如何更好的傳播中國茶文化?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出海觀茶》茶學教育系列訪談對話了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茶學學科帶頭人王岳飛教授,就我國茶學人才的培養(yǎng)、茶文化的傳播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王岳飛,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自1986年9月就讀浙江大學茶學系以來,一直從事茶相關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工作。

“盛世喝茶”的美好時代已到來

說到中國茶在全球茶產業(yè)中所扮演的角色,王岳飛用六個字總結:中國茶,冠世界。據(jù)王岳飛整理的一份茶數(shù)據(jù)顯示,當今茶葉遍布五大洲,64個國家種茶,30個國家或地區(qū)能穩(wěn)定出口茶葉,15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常年進口茶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有喝茶習慣?!叭缃?,正是中國茶產業(yè)發(fā)展最好的黃金時代。茶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強烈,行業(yè)發(fā)展很快,從原來的小行業(yè)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體量近一萬億的大產業(yè)?!?996年,中國人年均茶葉消費量約250克;2006年,超過500克;2010年約800克;2020年,提高到約1600克。王岳飛認為,中國已經到了“盛世喝茶”的美好時代了,中國人的飲茶量每年都在上升,中國茶的品質和影響力也在逐漸上升。

王岳飛指出,無論量價,國內茶葉銷售增速都快于國際市場,茶葉內銷價格大大高于國際市場,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出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茶內銷價格現(xiàn)在已經達到平均130——140元/公斤,出口茶目前價格相對較低,平均5——6美元/公斤。”國內1000多個產茶縣都有自己當?shù)氐牟杵?。某一個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越好,其茶葉消費量和價格就越高。中國名優(yōu)茶大多用于內銷,出口茶目前更多的是大宗茶。“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目前還是以出口中低端茶葉為主,未來還是要往出口中高端茶葉的方向努力?!?

需大力培養(yǎng)國際化茶學人才

談及我國茶學人才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王岳飛重點從茶葉生產端、新產品研發(fā)端和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了介紹。首先,我國茶園面積占到全球的6成以上,產量占4成以上,但目前從事茶葉種植生產、茶葉制作等方面的專業(yè)人才隊伍還嚴重欠缺,培養(yǎng)這樣的專業(yè)人才并輸入到茶產業(yè)中,可以促使我國茶葉進一步高產優(yōu)質。茶新產品的研究開發(fā),拓展茶葉用途,可解決當下茶產業(yè)供過于求的問題。

浙江大學茶學專業(yè)緊緊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健康中國”等國家戰(zhàn)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精準響應國家和茶產業(yè)對綜合型專業(yè)人才的迫切需求,時刻牢記“國之大者”教育為本理念,不斷踐行為國育才使命,培養(yǎng)具有遠大抱負和國際視野,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并重,能推動現(xiàn)代茶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和領導者。

此外,王岳飛認為,我國作為茶葉出口量第二、出口金額最高的國家,還要大力培養(yǎng)懂外語、懂貿易、懂茶葉的國際化綜合人才。王岳飛介紹,浙江大學茶學系本科專業(yè)的學生在完成三年學業(yè)后,優(yōu)秀學生將有機會前往美國北卡州立大學、英國利茲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加入“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獲取浙大學士學位和國外碩士學位。

向世界傳播茶文化展現(xiàn)文化自信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而高校設立茶學專業(yè)也幾乎是中國獨有的,“這一專業(yè)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中國茶產業(yè)服務的。通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學習,可更好的把中國茶和茶文化傳向世界?!痹谕踉里w看來,中國茶學科是與時俱進的,而他所在的浙江大學茶學學科會根據(jù)現(xiàn)代茶產業(yè)發(fā)展而變革調整教材內容,把更多的其它學科(生物、化學、機械、醫(yī)藥等)的知識及現(xiàn)代化的高精尖技術和茶學相融合,從而充實茶學教育,來促進中國茶學教育科研的發(fā)展。

茶學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專業(yè)之一。近年來,浙江大學茶學系立足專業(yè)特色與優(yōu)勢,持續(xù)開展本科教育的新模式、新機制探索,采用“通、專、跨、國際化”融合育才體系,培養(yǎng)新農科茶學高水平人才;全面踐行“人格、素質、能力、知識”KAQ2.0育人理念,凸顯了浙江大學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優(yōu)勢,為“茶文化-茶產業(yè)-茶科技“三茶融合發(fā)展增添了強勁動力;持續(xù)建設一流課程、打造一流教材、引育一流師資、增強一流保障,為一流專業(yè)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過程中,茶學系將繼續(xù)強化內涵發(fā)展,通過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yè)協(xié)同育人,為茶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近年來,浙江大學茶學系不斷組織師生去國外學習先進的現(xiàn)代科技,希望將來為我國茶產業(yè)所用。同時,也在世界各地招收茶學留學生,交流學術的同時向世界弘揚我國的茶文化。2015年,由浙江大學牽頭,組建了第一屆中國大學生茶藝團,赴意大利參加米蘭世博會,2017年組建的第二屆中國大學生茶藝團赴哈薩克斯坦參加阿斯塔納世博會,向世界推廣中國茶和中國茶文化。還有每隔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大學生茶藝大賽和每年舉辦的中華茶奧會等大型茶文化交流活動?!鞍押芏嘀袊貌柰茝V到國外,對中國茶的聲譽非常好,也讓老外更多的了解中國茶文化和茶科技?!蓖踉里w說:“這展現(xiàn)了中國茶文化、茶產業(yè)和茶科技的自信?!?

張蕾是第一屆中國大學生茶藝團成員,談及茶藝團的生活,她說:“在茶藝團里我們接受了非常嚴格的全方位訓練,授課的都是行業(yè)里的頂級專家,對我們的要求也非常高。那段時間很累,但也很幸福。如今回首那段時光,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是形成了個人在茶領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p>

張蕾自創(chuàng)茶藝演示

在多次國際交流中,張蕾發(fā)現(xiàn)茶是世界公認的健康的飲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愿意喝上幾杯來自中國的茶。“有一次我去牛津大學交流,送了一位老師一只蓋碗和一泡紅茶。第二天他特地找我說昨天的茶太好喝了,他找了好幾個店都沒找到一樣的茶,后面幾天經常與我交流中國茶的制作方法以及它背后的文化?!睆埨僬J為,中國的茶既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它既是生活,也是精神。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屬性,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形式多樣,很多國際友人對中國茶熱衷其實始于口感,而后逐漸衷于它背后的文化。

另一位學子石慧玲是第二屆中國大學生茶藝團的一員,她用“可愛、可喜、可為”來概括自己跟隨茶藝團在國際交流中的感受。談及加入茶藝團,她這樣說:“茶藝團的人是一群可愛的人,純粹、赤忱,專注、執(zhí)著,真心熱愛茶文化,更帶著一種使命和自覺,我無比希望將這種美好傳遞給更多人,將中國茶的故事用當代中國青年自己的方式講述給全世界。”

石慧玲在2017年阿斯塔納世博會現(xiàn)場展示茶藝

在國際交流中,石慧玲收獲頗豐,“我們所受到的歡迎、友善、贊許有時甚至超出我們的預料。盡管有些國際友人是第一次接觸中國茶,但溝通品飲后,無一不是極為真誠的欣賞:有的喜歡茶的味道,有的喜歡茶器,有的想學習茶藝——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想知道更多茶背后的中國故事。”

不斷的國際交流讓石慧玲發(fā)現(xiàn)這其中大有“可為”。“茶文化的載體不僅僅是茶葉,它的內容也遠遠超過茶藝,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它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廣袤、豐盈、包容,讓它自古以來就是世界溝通聯(lián)結的一種方式。今天,我們同樣希望通過茶文化的傳播,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了解,從而因了解而理解而欣賞而尊重。茶和天下!”

王岳飛寄語:

希望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學子選擇茶學專業(yè),也歡迎廣大考生報考浙大茶學系。希望你們將來做世界茶學的頂層設計者,做世界茶葉科研的積極探索者,做中國茶產業(yè)發(fā)展系統(tǒng)的繼承者。中國茶學大有可為!

記者|韓東林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蓬勃發(fā)展的中國茶,帶給世界清香也回饋大自然一片綠色

關于茶,古往今來有著無盡的傳說和猜想,運用中國歷史上兩個與茶相關的典故來概括,一句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句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前一個是開門七件事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品,后一個是文人七件寶,是有關精神層面的提升。不管是人間煙火氣,還是文人雅致氣,都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茶。茶者南方之佳木也,茶樹之根在中國,茶道之魂在華夏。

中國有兩種茶,前一種茶是物質之茶,是一片簡單的樹葉,它是用于解渴治病的;后一種茶是精神之茶,它是能夠承載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的茶,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載體。

今天,讓我們跟隨中國人民大學茶哲所研究員劉峰先生去探討“茶”,通過DIGIX TALK演講視頻聽他講述“為什么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互聯(lián)網”。

茶是什么,茶的滋味又是什么樣的?可以用“老、慢、苦”這三個字概括。

01

為什么是“老”?

中國有普洱、紅茶、白茶、黃茶、綠茶、黑茶六大茶類,茶文化也有幾千年的歷程。

中國的茶從食用、藥用到飲用,經歷了千年的傳承,茶飲方式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唐代的煎茶道,宋代點茶道,再到明代的沖泡,最終演進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背后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02

為什么是“慢”?

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茶需要熱水沖泡,快節(jié)奏的時代,年輕人往往沒有時間去泡一壺老茶。愛茶的人都明白,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好茶一定要用好水來沏,更要挑選好的茶器。泡茶更是講究人、茶、水、器、技、藝這六個元素的完美融合。

在傳統(tǒng)觀念里面,茶留給大家的往往是老氣橫秋、繁瑣、陳舊。靜坐沏茶品賞佳茗,這些充滿儀式感的茶道行茶儀式,與年輕人的生活漸行漸遠。中國的茶道,基本的行茶流程涵蓋了十個流程,包括主客行禮,見到客人的時候,首先是迎客,其次是備茶,第三步需要溫器,喚醒茶器,接下來要投茶,要搖香,這是完整的一個流程。接下來還要溫杯、潤茶、沏茶,最終還要分茶、奉茶和品茶。至于更加復雜的茶道儀式,比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些茶道的儀式和動作更是非常復雜。

03

為什么是“苦”?

茶聞起來香喝起來苦,但是茶不只有苦味,還有回甘。為什么茶先苦后甜?通常喝茶一杯茶要用三口,三口曰品,茶湯入口的時候一定是苦澀的;茶湯入喉的時候是滋潤的,泛干的,這個時候口腔會有反應,回甜,伴隨著兩頰生津、舌底鳴泉;之后身體會覺得特別的舒暢,隨后的心理反應是愉悅、快釋,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講的回甘,苦盡甘來。

傳統(tǒng)的中國茶是原葉茶,而且中國的六大茶類,基本上都有很清晰的界定。現(xiàn)在的年輕人更多地喜歡新式茶飲。新式茶飲的流行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關系呢?

在互聯(lián)網時代,茶中的網紅經濟,年輕人生活方式因茶而改變。2018年中國雙十一的時候茶葉電商消費者畫像中男女的比例相差不大,女性占比50.05%,男性消費者的比例為49.95%,而18到25歲的這個群體則為20.15%,26到30歲的這個年齡段占比19.17%。茶葉在這兩年幾乎成為國民飲品,無論男女,青年老少都有相當多的茶葉消費行為。

現(xiàn)在年輕人的生活節(jié)奏是短視頻、是快節(jié)奏、是微信聊天,工作是快節(jié)奏的,學習也是快節(jié)奏的。那么傳統(tǒng)中國茶的緩慢,對于快節(jié)奏的年輕人來講似乎格格不入。但從大數(shù)據(jù)來看,卻顛覆了我們以往的看法。這說明茶并未遠去,它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并且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茶葉也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茶改變了年輕人,年輕人也影響了飲茶方式,同時賦予中國茶以更多的內涵。當我們剝離過往被茶賦予的一系列老氣、繁瑣、陳舊的印象之后,重新審視年輕人的喜好,從源頭出發(fā),便可以找到茶的未來。

長期以來,國外對中國茶有一種誤讀。在老外眼中,中國的茶只有一種,就是類似咖啡粉末狀的東西,殊不知中國茶的歷史已經有了數(shù)千年,茶馬古道、古代絲綢之路、草原茶葉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從最早歐洲人對中國的稱謂China,可以看出China有兩個意義,一是中國,二是瓷器。有瓷器就和茶相關,這是最早歐洲人對中國人的認知,也是從瓷器和茶開始的。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當改變正在發(fā)生,變革中的中國茶,這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互聯(lián)網要敢于突破,上下五千年茶從未缺席,卻各不相同。蓬勃發(fā)展的中國茶產業(yè),在帶給世界清香的同時,也回饋給大自然一片綠色。

茶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美好饋贈,它醇美清香、高雅芬芳。中國人喜愛以茶會友,客來敬茶。你也不妨慢下來,叫上三兩好友,端一杯被細芽嫩葉染綠的茶,茶葉在杯中浮浮沉沉,茶香清幽悠遠,沉醉于一種傳統(tǒng)的東方生活吧。(來源:國家公共文化云)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4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