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老紫砂壺還能再用嗎

找到約173條結(jié)果 (用時 0.018 秒)

紫砂壺碎了、裂了、漏水了千萬別扔,它還能這樣處理!

在紫砂壺的使用中,有時候難免有一些磕磕碰碰,那么是否有了小瑕疵就要把它扔掉?心里會舍不得吧?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紫砂壺的修補術。

如果紫砂壺出現(xiàn)小的裂縫可以按以下方法處理:

首先看看,漏水嗎?要是不漏水的話不必修理;要是漏水的話當然就要修理了。一定要注意,茶壺和水接觸的地方是不能用502和AB膠一類的膠水粘接,膠水會對水有污染,并且有毒!

紫砂壺破損的比較嚴重,需要專業(yè)的技藝來修補

鋦壺

“鋦壺”作為紫砂壺修復或紫砂壺殘品復原的一項手工藝,現(xiàn)在不是很多見了。從有些傳統(tǒng)的清代、民國的紫砂壺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金、銀、銅、鐵、錫、玉在殘壺的身上等有著千變?nèi)f化的妙用。

如果紫砂壺的嘴、身、把、底出現(xiàn)小碰傷,甚至壺嘴、把斷裂可以用鑲嵌或者包錫的方法修補。如果修補得好的話,不但對紫砂壺的使用沒有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提升紫砂壺的藝術性。

鑲金邊是在壺的口沿、嘴的流口、底的邊緣、蓋的周邊及紐等部位,以黃金薄片包鑲(也有用銅片包鑲),富麗典雅。如果紫砂壺壺身的裂痕較長,可以請一些專門修補紫砂壺的專業(yè)人員進行鋦補。

假如你的愛壺不小心碎了,不要丟棄,每一個碎片都要找到,鋦匠會用火漆黏上。壺裂紋了,最好在裂紋的地方鋦上,以免受力裂紋延長。壺蓋碎了,找不到鋦匠,可以收到碎片,碰到合適的匠人了日后再鋦。

蓋子裂了

壺身有裂紋

壺身嚴重受損

俗話說“補硘補盤補人心”其實就是在修補人對物的“惜物之心”,因為修補者的用心,那份修補的耐心,讓不完美能瞬間恢復,還有那份知遇的憐惜,讓一切能更圓滿。

好好愛惜手中的物事。修復的費用,有時候甚至會超出物件本身的價格。其實人跟人的感情也是,一旦破裂再修復,真是勞心張肺,得不償失。若想著一樣東西能修復,鬧不好會怠慢原本可以不損壞的東西。

這才發(fā)現(xiàn),愛惜本身就是難得。

讓手中的物事、身邊的人,都跟自己一起,好好兒的,慢慢變老吧。

使用紫砂壺或者其它瓷器過程中,萬一不小心失手打碎,記得請不要隨手扔了!有時候修復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美。

來源:紫砂壺,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爆火的碎銀子,和傳統(tǒng)的老茶頭是一回事嗎?

無良茶商:“這種普洱茶叫碎銀子,比老茶頭更高級,古時茶馬古道上可以用來換馬匹和絲布!”

喜茶宣傳海報:“每生產(chǎn)一斤碎銀子,就要消耗200斤普洱熟茶?!?/p>

有一種普洱茶,本來是生產(chǎn)時產(chǎn)生的“廢料”,被云南人嫌棄地叫做“雞屎沱”,但近幾年卻被卷入“碎銀子”的概念漩渦,成了爭相追捧的“茶化石”。

今天,就來揭秘普洱茶界中的奇葩——老茶頭!

老茶頭是怎么來的?

老茶頭,本質(zhì)是渥堆發(fā)酵時產(chǎn)生的硬茶塊。

我們都知道熟普要比生普多一道渥堆發(fā)酵環(huán)節(jié),而因為茶堆中心溫度的不斷升高,微生物和茶葉酶發(fā)酵,就會使茶葉慢慢變成熟茶。

而由于茶堆中間溫度過高,會把茶燜焦燜壞,所以需要定時翻開茶堆,使茶堆內(nèi)外的溫度盡量保持一致。

在整個發(fā)酵過程中,這種茶堆的內(nèi)外翻動,一般需要茶工重復幾百次,而一些沒能被徹底翻到的茶葉,就會被茶葉分泌出的粘稠果膠粘在一起,變成團狀的茶疙瘩。

等渥堆發(fā)酵結(jié)束后,這些品相不好的茶疙瘩會被專門挑出來,解開后再放回茶葉堆里,但有些粘得非常牢固,硬掰會將茶葉弄碎,得不償失,只好另外挑成一堆。

而這就是“茶頭”的由來,雖然其貌不揚,但微生物發(fā)酵程度在正常范圍內(nèi)的茶頭,都是有品飲價值的。

警惕市場上的碎銀子及茶化石

不過,隨著碎銀子概念的爆火,一些廠家會專門生產(chǎn)這些粘結(jié)在一起的硬茶塊,以圖售出高價,并美名曰“比老茶頭更珍貴的茶化石”。

更有一些黑心茶商,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會使用工業(yè)明膠代替天然果膠質(zhì),使熟茶快速粘結(jié),并通過添加黑色素做舊,虛報生產(chǎn)年份。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養(yǎng)生需求,還會混合糯米草,同時也能凸顯“糯米香”的口感噱頭,這些工業(yè)品經(jīng)過模具壓制和拋光打磨,就成為了一顆顆規(guī)整的碎銀子了。

這種似茶非茶的量產(chǎn)化茶品,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脫離了老茶頭的本義,成為了一種商品概念。

同時因為原料收購價低廉,規(guī)模生產(chǎn)的成本極低,這種茶的利潤頗豐,往往是茶商傾力推銷的重點對象。

各位茶友在面對茶葉店的熱情宣傳時,一定要提高警惕。

老茶頭價值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

說回其貌不揚的老茶頭,當年既然是渥堆發(fā)酵時產(chǎn)生的廢料,現(xiàn)在為什么又能賣出好價格?

關于這點,陸離整理了一位云南老前輩的口述:

上世紀90年代,以普洱茶為主的“港式茶樓”在臺灣興起,這股“普洱熱”也隨著臺商到南方地區(qū)投資,而傳到了大陸。

為了探究普洱茶在臺灣地區(qū)的真實情況,云南省派出了一批資深茶人到臺灣考察市場,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行人在臺灣的茶室參觀,琳瑯滿目的茶類,考究文雅的茶具,無不彰顯臺灣茶人對喝茶的重視,正當眾人贊嘆時,我卻發(fā)現(xiàn)茶架上有一種茶很眼熟。

我連步走過去細看,感覺和自己記憶里的一種“茶”重疊,就好奇地問到:這是什么茶啊?

茶室主人瞥了一眼,略有詫異地回道:這不就是普洱茶嗎?你們是專門生產(chǎn)這茶的啊,怎么連這都不知道?

察覺到話頭不對,我連忙閉上了嘴,但在臨走之前,我又單獨詢問了這種普洱茶的價格,并央求茶主人送我了一塊茶樣。

回到云南后天色已經(jīng)暗淡,我強忍著旅途的勞累,急忙跑到了廠里的倉庫,如果我的預感成真的話,那種臺灣人口中的普洱茶,或許蘊藏著天大的商機。

當時已經(jīng)很晚了,倉庫里的燈正好也壞了,我就打著手電筒一點一點地翻找,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在一個角落里找到了一大堆黑漆漆的茶頭。

在和臺灣人送的茶樣反復對比后,我終于確定了心中的設想,并不由得放聲大笑,我們賣不出去的“垃圾”,到了臺灣居然成了“寶貝”!

這種黑不拉嘰的茶頭,其實是茶廠在生產(chǎn)熟茶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副產(chǎn)品,一般是用機器打碎后摻進茶餅里。

但大部分的茶頭都十分堅硬,機器又會把茶葉都攪碎,而且由于品相太差,根本賣不出去,只好往角落里一扔,當做生產(chǎn)損耗不管了。

由于外形成團,顏色漆黑,賣不出好價錢,云南茶廠嫌棄地將其稱為“雞屎坨”,而就是這種雞肋般的副茶,在普洱茶流行的臺灣,居然能賣到每斤3000臺幣!

我按捺住激動的心情,把這些茶頭全部收好,向廠里報備并以幾乎白送的價格,買下了一大箱老茶頭。

并聯(lián)系了送我茶樣的那個臺灣人,請他搭橋引線,賺到了第一桶金,成為了我們村里第一個萬元戶!

這些所謂的“雞屎坨”,就是現(xiàn)在的老茶頭,能在臺灣賣出高價,得益于當?shù)仄斩枋袌龌鸨?,但更多是因為當時老茶頭的價值被低估。

老茶頭的特質(zhì)和口感怎么樣?

老茶頭中的“茶頭”指的是,是熟普生產(chǎn)中衍生出的一種副茶別類,也叫“疙瘩茶”,“自然沱”。

而當年的惡稱““雞屎坨”,則隨著其價值被充分挖掘而銷聲匿跡。

而“茶頭”前面的“老”字,則是因為剛出廠的茶頭堆味經(jīng)久不散,非常影響品飲口感,所以一般需要存放數(shù)年,等堆味完全散去后,才具有品飲價值。

干茶頭一般會呈現(xiàn)出深褐色的色澤,外觀是大小不一的不規(guī)則團狀,由于沒有經(jīng)過機器壓制,且經(jīng)過多年存放,緊結(jié)程度已經(jīng)沒有出廠時那么牢固。

老茶頭的香氣以陳香為主,滋味醇厚甘甜,由于果膠豐富,還會有滑粘的口感,茶湯锃紅明亮,葉底彈性十足,多為紅褐色或褐色。

除了具有熟普的優(yōu)秀內(nèi)質(zhì)外,老茶頭的果膠含量異常豐富,這讓它的三個優(yōu)點更加凸顯:可泡可煮、茶湯醇厚、入口甘甜。

首先,老茶頭具有極其耐泡的特點,沖泡次數(shù)可達近30次。其他緊壓茶需要用茶刀撬開,而自然沱雖然無需拆分,但在沖泡時需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為了充分展現(xiàn)老茶頭的品飲價值,最好洗茶2次,每次浸泡半分鐘左右,具體浸泡時間,根據(jù)茶頭緊實情況,和個人喜好靈活調(diào)整。

沖泡老茶頭最好使用蓋碗或者紫砂壺,用100℃沸水沖泡,頭幾泡茶湯比較淡,之后會越泡越濃,這和老茶頭發(fā)酵程度外重內(nèi)輕的特點所吻合。

老茶頭除了可以用傳統(tǒng)茶具沖泡外,也可以使用透明玻璃壺來煮泡,水聲噗噗,茶香四溢,在透明的容器中翻滾至紅濃透亮的老茶頭,經(jīng)歷了生命中的又一次升華。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紫砂壺的那些事

有人說:現(xiàn)在收藏界最弄不懂的是兩樣,一是紫砂,二是玉器。我想,玉器哪怕再差也是塊美麗的石頭,浙江的青田石就算打碎了,小塊的還可以做東西賣錢,那紫砂壺呢?碎了就是碎了,本身就是一坨泥嘛,那么為什么有些紫砂壺的價格和玉石、青田石不相上下呢。

國家進入新歷史時期三十多年來,茶文化的復蘇與城鄉(xiāng)茶館的無處不在,紫砂壺這種原本只作為茶具的身份竟然急劇飆升。上世界八十年代前期,一把名家壺換一座小洋房的事煽動著收藏者們發(fā)家致富的愿望。這也大大地促進了原本凋零的紫砂工藝生產(chǎn),擴大了從業(yè)者的隊伍,帶動了相應的許多“衛(wèi)星”式行業(yè)。

紫砂壺的市場及收藏隊伍遍布全國。但至今對于紫砂壺的識別還是很模糊的。從其發(fā)展來看,一開始是覺得好玩與實用,有了圓的要方的,有了光貨要花貨;二是看底章,講名頭。這給許多二道販子及大批仿制者有可乘之機,造個名家的假印章太方便了;三是講功能,壺的蓋口、出水一一衡量比較起來;四是看泥料的真?zhèn)危驗橐欢螘r期風傳宜興丁蜀鎮(zhèn)封礦了,許多人就像家中快斷糧一樣趕快去買,這使得不是由真正紫砂礦泥,而是由普通石粉加化工色劑的“化工泥”大肆猖獗使紫砂壺從“魔壺”轉(zhuǎn)到“化工壺”。“化工壺”經(jīng)高溫燒制后,泡茶并不會產(chǎn)生毒性,它只是非紫砂礦泥做的茶具而已。還有一些人盲目崇尚名頭不去審視壺的泥、技、神,于是市場上又出現(xiàn)了“代工壺”。一些人組織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請來“槍手”代做,自己出面接待,并在壺上蓋自己的印章或者在壺底簽刻名字,自己親手做的不多。一些“槍手”也樂于從中學技術,創(chuàng)收入,跳槽或自立門戶;五是講究看職稱,殊不知政出多門,要得到一個職稱的渠道太多,有些連根本不會做壺的二道販子也變成“大師”了。國家級的紫砂工藝大師徐秀棠說:“大師的作品就一定是大師級的嗎?”言下之意是有些“大師”做不出好作品。確實,就算是名畫家的作品也不乏泛泛之筆的應酬之作,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由于丁蜀鎮(zhèn)黃龍山的紫砂礦源一度被濫采濫挖去燒制琉璃瓦等建材,造成極度浪費,政府是在2000年禁止過四年的任意開采。但是,宜興一帶的紫砂礦這些年來只開采了儲量的十分之一。紫砂礦泥枯竭只是經(jīng)營者的一種炒作手段。試想,一把壺才用幾兩泥?自己到山腳下挖幾麻袋的石塊送到煉泥廠粉碎加工一下又可制多少壺?問題是目前沒有國營的采礦單位了。開一個礦,在三四百米地下挖出的石塊還要分揀、粉碎、腐熟、煉制,要付很多人的工資成本。然而一斤砂泥又賣多少錢?有人拿了泥去燒成壺,一把只能賣數(shù)十元、幾百元,有的竟能賣到成千上萬元、十幾萬元、上百萬元,這種附加值的提升讓收藏者怦然心動,只希望淘到一把老壺、名壺。說到老壺,何時以前的才叫“老”?有的以深淺色論,有的以開采時間論。丁蜀陶瓷城有一家專賣“文革”前后大批運到海外又返回來的“老”紫砂壺,當年兩三元一把,現(xiàn)在起碼是千把元一把。也因為求“老”,又刺激起了一種專作外涂皮鞋油、打蠟、漚泡、煙熏等的偽飾行當,他們的許多方法在我的《鑒壺》一書中詳細介紹過。只是,現(xiàn)在不少玩壺的人大多提高了識別水平,煉就了火眼金睛,偽飾的壺在市場上也少了許多。

顧景舟先生曾說壺要精氣神三者統(tǒng)一。他不知道自他以后在紫砂壺制作上有那么多的技法令市場魚龍混雜。這三個字前還要加上一個前提:泥。真正紫砂優(yōu)質(zhì)礦泥是一把茶壺的基礎,合茶、發(fā)香、實用、把玩、養(yǎng)變?nèi)克?。紫砂礦泥中有各種泥,顏色上的“五色土”,色與質(zhì)不僅在地下深度上各不相同,燒制時溫度不同也會讓泥色產(chǎn)生不同變化。同一種泥溫度低一點可能是土黃色,高一點就是深紫色。泥的個性不同,一般收縮率是10%,有的泥收縮23%左右。燒制前后不僅色差大小與燒成后大小不同,在實用沖泡中色相的變化程度(俗稱養(yǎng)壺)和變化速度也不一樣。優(yōu)質(zhì)的紫砂清水泥一周就變潤,劣質(zhì)紫砂一年也不動聲色。因為泥的重要,眼下有的人就在調(diào)砂技法上做泥的文章。所謂“調(diào)砂”就是在礦泥中拼進不同粗細、不同色澤、程度多少的耐火砂或相關砂子。調(diào)砂的茶壺透氣性好,但是有人在這方面取出許許多多調(diào)砂泥的新的名目,把本來簡樸的紫砂茶壺弄得愈發(fā)復雜化了。

愛壺、賞壺、玩壺、藏壺的要理智一些,筆者建議如下:一、先確認壺式,你鐘情的式樣大小,先挑出來;二、看泥料;三、看做工,包括刻在壺表的裝飾字畫是否有共鳴;四、看實用要求,檢查壺蓋、流口、手感,裝水后倒一下看是否禁水,這是最重要的。最后把名章、職稱什么的當一種參考,更不要輕信什么證書之類,因為它們對壺的實用本身沒什么內(nèi)在關系。俗話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你喜歡就好。因為收藏是個集而散,散而集的過程,最高境界是收藏心態(tài)。

(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寇丹)


找到約16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8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4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