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劉秋萍茶宴館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上海茶圈大名鼎鼎的劉秋萍與易武茶有何淵源?且看“茶宴第一人”如何觀山

在上海的茶圈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劉秋萍;而知道劉秋萍的,無一例外都知道她的茶宴。她被譽為“中國茶宴第一人”。



她的茶宴是中國一絕,也因為秋萍只要一講茶,底下懂茶不懂茶的人都會聽得津津有味。劉秋萍,經營著自己的茶宴館20年,先后換過好幾個地方,但始終是“中國唯一”。


如今,在上海秋萍茶宴館,國內外賓客在這里絡繹不絕。很多人都為了秋萍的茶宴而來。


這一次,陳升福元昌與它的觀山茶會來到了這里。明天(24日)下午2點半到5點,新的一期觀山茶會將在這里,與“茶宴第一人”一起舉辦,#東方生活美學#將全程直播。




茶宴中的“唯一”,

為何所有愛茶人都想見她?


劉秋萍的茶宴館從1992年長寧區(qū)愚園路一條小弄堂開始,又開到梅龍鎮(zhèn)伊勢丹后面的“天天旺茶宴館”,再到襄陽南路,如今又轉戰(zhàn)北外灘,劉秋萍開到哪兒,就把一股餐飲界清新的文化之風吹到哪兒。


她說,茶宴有三重境界,最初級的是龍井蝦仁之類,看得見茶葉,其實也不是什么龍井葉子,往往是拿柳葉代替,因為茶葉一燒就發(fā)黃了;第二重境界是茶菜不見茶,所有的菜肴里都有茶,但你看不見一片葉子,茶都有機地融化在菜里面了;第三重境界是茶宴文化,每道茶菜,都有其文化意義,有深刻的意思和審美情趣在里面。



她自己就將茶宴追到了極致。比如秋萍茶宴館一道經典的“柳浪聞鶯”。宋代柳浪聞鶯是御花園,春天滿枝,燦若云霞,沿湖垂柳,似碧浪翻空,園中有柳浪橋,黃鶯時而鳴叫,此景美不勝收。


而取了柳浪聞鶯名字的冷菜拼盆,中間請雕刻師用蘿卜雕刻出涼亭、小橋、假山,冷菜個個都有茶:烏龍順風、紅茶牛肉、觀音豆腐、茶香萬年青、碧螺花生、苦丁涼瓜、陳皮茶蝦、茶鹵鵪鶉蛋等。一道經典菜肴,賣了多少年都毫不過時。


每位來訪者都會由衷地贊美劉秋萍做到了中國第一,她卻說,我不要做第一,我要做唯一。


如今,她又在茶宴館里特辟了一處精雅的國茶研習院,陳列著她幾十年來的茶葉珍藏,擺放著劉秋萍自創(chuàng)的數(shù)款茶席,賓客們在櫥窗里觀賞著外界難得一見的茶葉珍品,在茶席間領略中國茶豐富的文化內涵。



是的,就是這樣一位具有獨特個人魅力的茶人——無論是精彩的茶宴,還是資深茶人的珍品收藏,你都能在這次觀山茶會中一睹真容。



觀山茶會X茶宴第一人,

陳升福元昌在不斷探索易武的可能


除了茶宴精致,劉秋萍講茶也很精彩,她自己也知道:“其實很多茶人也都懂茶,只是有的比較內斂,不像我,會說?!?不論國際友人,還是全國各地的資深茶客,來茶館都喜歡找秋萍說兩句。她泡的茶好,講得更好。


這一次,陳升福元昌掌門人陳植濱,將帶著“觀山”、“藍票”、“陳韻熟茶”這三款陳升福元昌經典產品,與劉秋萍一同探討易武茶的“美味”。



從去年7月開始,本是陳升福元昌掌門人陳植濱為尋求制茶精神拜訪各大茶區(qū)的一個系列茶會,到如今,已經演變成為熱愛易武茶的茶人們“集體活動”。觀山茶會這個IP,已經在圈子里變得火熱起來。


今年的觀山茶會,注定不平凡。從馬納斯魯峰帶回來的觀山,到與建盞傳人的對話……觀山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故事身上,發(fā)掘出了易武茶更多的故事。這一次,讓我們看看它與“茶宴”究竟如何契合。



茶會主會場將設在上海秋萍茶宴館內。在一直播平臺的“東方生活美學”欄目將全程直播,這場觀山茶會與“茶宴第一人”的碰撞。

以茶之名,“宴”遇春天!

茶宴,又名“湯社”、“茗社”,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請款待賓客之舉。現(xiàn)代,茶宴又有以茶入饌的意思。

春日談起茶宴,心中便有一幅“青綠”。

賞春光、喝新茶、吃春菜,是這個季節(jié)的不二之選。

這一場頗具形式感的“春日饋贈”,從古至今都在賦予舌尖煥然一新的體驗。

“茶宴”一詞最早見于成書于西晉時期,454年的《吳興記》,書中提到:“海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會于此”。

當時的吳興太守陸納招待謝安將軍的宴會是“所設惟茶果而已?!彼蹲庸炙幔蛿[出事先準備好的山珍海味。事后,陸納打了他四十大板,怪他破壞了自己的清廉名聲。

在唐代,茶宴之風盛行。

茶宴形式主要有清飲,就是和朋友以茶代酒。如呂溫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寫道:

“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憩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指青靄,坐攀香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復加也。”

其次是寺院舉辦的大型茶宴,如涇山茶宴、喇嘛寺茶會等。

在唐肅宗年間,湖州和常州的太守都要舉行品嘗和審定貢茶的“境會亭”聚會。屆時,皇帝還會派出茶使到“貢茶院”、“茶舍”,專門監(jiān)制貢茶,因而形成一年一度的茶宴。

到了宋代,茶宴之風更加盛行,從官場到民間,從文壇到寺院,都常有茶宴。北宋時還有皇家的茶會,特別是皇帝宋徽宗,經常以茶宴請大臣,并親自動手烹茶。

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禪寺,遇朝廷欽賜袈裟、錫杖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shù)厣鐣鳌?/p>

明代在飲茶法上展開新局面,創(chuàng)新瀹茶法,興起煎、泡芽茶(散茶)的自然簡潔風尚流傳至今。文人雅士經常相約,在山水林木之間舉辦茶會,遠離塵俗的紛擾。

茶會之余文人雅士還喜歡作畫,所以明朝以茶事為主題的繪畫非常之多,如沈周的《會茗圖》、《醉茗圖》;仇英的《試茶圖》、《陸羽烹茶圖》;陳洪綬的《品茶圖》;丁云鵬的《煮茶圖》等等。大量茶事主題的繪畫,也表明了明代文人茶事的興盛。

清代,公私茶宴時??梢?。據(jù)記載,清代在重華宮舉行的茶宴便有六十多次。

現(xiàn)代的茶宴是指以吃茶菜為主的宴會,席間供應上等好茶,并有茶藝師專門服務。一般也不喝酒,或者只喝一些茶酒和度數(shù)很低的果酒之類的飲料。

如今最著名的茶宴要數(shù)“徑山茶宴",是杭州市余杭區(qū)徑山萬壽禪寺接待貴客上賓時的一種大堂茶會,是獨特的以茶敬客的莊重傳統(tǒng)茶宴禮儀習俗。

在過去,按照徑山寺里傳統(tǒng),每當貴客光臨,住持就在明月堂舉辦茶宴招待客人。徑山茶宴從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到謝茶退堂,有十多道儀式程序,賓主或師徒之間用“參話頭”的形式問答交談,機鋒偈語,慧光靈現(xiàn)。以茶參禪問道,是徑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

2011年5月23日,徑山茶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1994年,中國就出現(xiàn)了首家茶宴館——秋萍茶宴館。

館主劉秋萍女士創(chuàng)建了第一套經典茶宴“西湖十景”,柳浪聞鶯、花港觀魚、三潭印月、斷橋殘雪、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蘇堤春曉等悉數(shù)上了茶宴,且道道茶菜栩栩如生。

后在2004年秋萍茶宴館又推出了文化色彩更濃的《經典古詩宴》,從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到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從蘇東坡的“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到杜甫的“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千年古詩化成美味佳肴,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飲食真正成為一種藝術。

李子柒自制茶宴

“五味六色”秋萍茶宴館是茶宴的絕妙之處,“五味”是酸、甜、苦、辣、咸;“六色”則指紅茶、綠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和黑茶(普洱茶),其色來自于天然的茶色。茶之香、茶之韻、茶之味、茶之形、茶之性衍生出數(shù)百道精美絕倫的藝術菜肴。

如今,不少精致的私房餐廳也會推出季節(jié)限定茶宴——擺茶宴凹造型,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讓人賞心悅目。

不過,茶宴不只是形式上把茶和餐簡單合并,真正的茶膳必須是雙方在色、香、味方面深度交融,相輔相成。

春意與茶情的交融,這醉人的季節(jié)里,一道美妙的茶菜,茶的色、香、味、形與菜肴充分地互補、融合,自成一派、自成系統(tǒng),形成了茶宴的獨特魅力。

民以食為天,茶又是最受推崇的健康飲品,隨著茶食特色與營養(yǎng)價值的不斷被百姓接納、茶食文化內涵的不斷挖掘,相信茶宴一定會走進千家萬戶,成為餐飲大家族中的“新勢力”。

來源:茶道CN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

皖滬茶情記憶

王鎮(zhèn)恒,茶學家,茶學教育家和茶樹栽培專家,原安徽農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農業(yè)大學教授,“中華優(yōu)秀茶教師”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長期從事茶學科研和教育工作,培養(yǎng)了大批茶學人才,為中國高等茶學教育事業(yè)做出諸多貢獻。在茶樹解剖、茶樹生態(tài)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豐富和發(fā)展了茶樹高產優(yōu)質理論;在科技扶貧、指導創(chuàng)制新品名優(yōu)茶中,取得顯著成效;在茶學、茶文化研究和普及推廣中,成就卓著。一生立志于茶、獻身于茶。

我最初認識劉啟貴同志是在1981年,經錢樑先生介紹在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初次見面。我們年紀相近,我長他六歲,又同是浙江省溫州籍,都在茶界工作。

1994年4月,由上海市茶葉學會、上海市閘北區(qū)政府、上海敦煌國際文化藝術公司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一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在閘北區(qū)舉行,安徽有王澤農(時任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安徽農業(yè)大學教授)、陳椽(時任安徽省茶業(yè)學會名譽理事長、安徽農業(yè)大學教授)及我等參加。之后每年一次,年年舉辦,堅持二十多屆,一屆比一屆辦得好,規(guī)模一屆比一屆大,內容一屆比一屆豐富。由于茶節(jié)在上海的舉辦,大大加快了茶文化的建設,推動了茶葉消費,帶動了相關產業(yè)。上海飲茶的人多了,茶葉消費逐年遞增;上海茶葉店多了,大寧茶城、天山茶城、蒂芙特茶城等特大茶葉市場相繼建立,“十佳”茶葉店、“放心店”、“秋萍茶宴館”等紛紛掛牌,使上海茶葉市場健康發(fā)展。劉啟貴同志既是茶節(jié)的策劃人,又是茶節(jié)的開拓者、參與者,他在茶節(jié)組織委員會多次擔任秘書長、副秘書長。我在2003年前,曾多次應邀從安徽去參加茶節(jié)活動,從中學習到不少茶文化知識,開闊眼界,增長智慧。2003年我舉家從合肥到上海居住養(yǎng)老,2004年經劉啟貴同志介紹,加入上海市茶葉學會,是位老茶人新會員,從此每年有機會參加茶節(jié)各項活動。茶節(jié)組委會于2011年起組織全國名優(yōu)茶評比,王垚、陳金芬、駱少君、我等曾是名優(yōu)茶評比小組成員,閘北區(qū)領導人以茶節(jié)組委會名義,宴請名優(yōu)茶評比小組有關人員,提出要求,聽取意見,當時有劉啟貴、陳銘華等在座。經2-3天認真討論,對各地參加評比的名優(yōu)茶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幾十個樣品,評出金、銀、優(yōu)秀獎,報茶節(jié)組委會審定后發(fā)獎。

左一王鎮(zhèn)恒 左四高麟溢 左五劉啟貴 左六尹在繼

由于啟貴同志與上海茶界多年奮力拼搏,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為閘北區(qū)全面發(fā)展帶來機遇,以宋園茶藝館和當代茶圣吳覺農在閘北生活七年的史料為嵌入點,把茶文化作為區(qū)特色文化,并與上海市茶葉學會、上海敦煌國際文化藝術公司聯(lián)合主辦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2010年改名為上海國際茶文化旅游節(jié),使之有力而全面地“弘揚茶文化,普及茶知識,發(fā)展茶經濟,推動茶消費”,使茶文化成為上海茶文化節(jié)的第一大品牌。

上海市茶葉學會成立37年以來,一直堅持弘揚吳覺農茶學思想的旗幟,1986年11月23日,啟貴同志在《文匯報》上撰文認為:吳覺農不僅是位學識廣博又富有實踐經驗的茶葉專家、教授和企業(yè)家,而且是位著名的愛國人士和社會活動家。七十年中吳覺農撰寫了大量茶葉論著,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知識寶庫。1987年《吳覺農選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這是茶界一大喜事。1994年4月在第一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之際,召開了當代茶圣吳覺農茶學思想研討會,為宣傳吳覺農茶學思想的一次重要輿論準備,研討主題是茶人精神和當代文化建設。同時當代茶圣吳覺農在上海陳列室宋園茶藝館揭牌,向社會增添了一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場所,對掀起茶文化熱具有積極作用。1997年吳覺農誕辰100周年,上海市茶葉學會主辦的《茶報》出版吳覺農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專刊,啟貴同志約我撰文,共同為吳覺農樹碑立傳。

為了籌備建立吳覺農紀念館,啟貴同志與茶界各方人士經過多年的努力,艱難曲折,種種困難,精心策劃,細致籌備,成立了吳覺農紀念館顧問團。顧問團幾十人,來自全國各省市,團長是上海商品檢驗局原局長趙國君,啟貴和我等都是顧問團中的成員之一。顧問團多次會議,對紀念館建立的指導思想,具體內容,進度要求等進行商討,認為要各界,尤其是茶界鼎力相助與關心支持。趙國君首先捐贈10萬元為紀念館開辦費開支之需。2005年4月吳覺農紀念館在上海市百佛園成立,95歲的福建省“茶人之家”創(chuàng)立者張?zhí)旄母V輥頊麨榧o念館揭幕,啟貴同志任紀念館第一任館長,這是人心所向,茶界大幸。紀念館面積400平方米,由壺藝家許四海無償提供。2016年任吳覺農紀念館第二任館長的許四海投入巨資,對紀念館進行升級改版,建立吳覺農紀念館新館。許四海、劉啟貴、王理平三位茶人,對升級紀念館費盡心血,真是功德無量,永世流芳于茶史。吳覺農紀念館是茶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成立以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向社會免費開放,累計接待中外參觀者10萬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上海市茶葉學會十分重視老茶人發(fā)揮對上海茶文化事業(yè)的參謀作用,從各方面關心老茶人。啟貴同志認為:老茶人是國寶,大家要尊重他們,愛護他們,如學會邀請部分老茶人相聚在湖心亭茶樓,大寧茶城等處共同歡度重陽節(jié)、國慶節(jié)、勞動節(jié)及世博會;組織團隊,對八十歲以上茶人登門慰問看望,顯示“天下茶人是一家”之情。啟貴同志除了參加以上活動外,曾幾度去福州、杭州等地,看望慰問著名老茶人、專家、教授張?zhí)旄?、王家揚、劉祖生、童啟慶等;著名老茶人尹在繼專著在上海出版后,于2016年組織了茶書發(fā)行。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時逢我88歲,啟貴同志提出要聯(lián)合上海市茶葉學會、上海市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吳覺農紀念館、復旦大學校友會農學院工作委員會、安徽農業(yè)大學上海校友會、日本中國茶協(xié)會、上海市虹口區(qū)茶文化協(xié)會、上海市青浦區(qū)茶文化協(xié)會、上海市靜安區(qū)茶文化協(xié)會、上海市黃浦區(qū)茶文化協(xié)會(籌)、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上海聯(lián)絡處十一個單位于9月3日在秋萍茶宴館舉行慶米壽品茗會。60多位嘉賓獻壽聯(lián)、壽禮,會上周星娣(上海市茶葉學會秘書長)、王木根(上海市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馬力(吳覺農紀念館秘書長)、錢開信(安徽農業(yè)大學茶業(yè)系66屆)、宋興龍(安徽農業(yè)大學上海校友會執(zhí)行會長)先后講話,啟貴同志最后發(fā)了言,揚溢了濃濃茶情友誼,希望我今后與上海茶界繼續(xù)為茶文化的發(fā)展而同行。會后編輯出版了《王鎮(zhèn)恒教授米壽華誕》。

王鎮(zhèn)恒與劉啟貴在米壽品茗會上

三十多年以來,尤其是2004年我參加了上海市茶葉學會起,有更多機會,與啟貴同志在一起,參加各項茶事活動。十五年中種種事情,仿佛就在昨日。他先后擔任上海市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顧問,1996年被評為上海市科協(xié)第二屆先進工作者,2000年被評為上海市科協(xié)第三屆先進工作者,2004年被中國茶葉學會表揚為全國學會積極分子,2005年被評為上海市第四屆先進工作者。正因為上海市茶葉學會創(chuàng)造出具有海派特色的“優(yōu)質品牌”,被中國科協(xié)授予全國省級學會之星“十連冠”,全國省級學會之星20強,全國省級學會最佳單項50強的三項殊榮。

訪問安徽農業(yè)大學茶學院(前排左一夏濤  左二王鎮(zhèn)恒  左三劉啟貴

啟貴同志一生許茶,一生事茶,一生為茶,工作勤奮,開拓創(chuàng)新,思維清楚,注重實際,大膽負責,任勞任怨,為人正派,寬容待人,樂于助人,長者老者愛他,廣為茶人、愛茶人敬佩。他是茶界一位不可多得社會活動家、著名老茶人。為上海市茶葉學會、吳覺農紀念館的建立、發(fā)展、壯大,嘔心瀝血,日夜操勞,不顧自己身體有病,堅持工作,顯示了茶人高尚的精神,為社會貢獻自己,感人至深,這種茶人精神值得發(fā)揚光大,永存長溫。

文/王鎮(zhèn)恒

來源/《徽茶》2020年12月刊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