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陸羽茶經中的普洱

找到約589條結果 (用時 0.024 秒)

1200多年后,茶圣陸羽故里復原《茶經》中經典,擦亮天門“茗”片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今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首。

而這一切,都源起于湖北天門人陸羽所著的《茶經》。

圖丨《茶經》由天門人陸羽所著

天門,古稱竟陵?!熬沽辍闭撸曛挂病蠛樯街链送回6?,面臨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

自秦始置竟陵縣算起,天門建制史長達2000余年,建城史也有1500年以上。

天門棉花產量居全國縣市之首,有“三鄉(xiāng)寶地”的美譽。是全國首個、湖北省唯一的“中國蒸菜之鄉(xiāng)”,唯一的“中國曲藝之鄉(xiāng)”、“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湖北省人口第一大(縣)市。

近年來,讓天門名揚天下的,必然是“茶圣陸羽故里”這一頭銜。

圖丨天門陸羽雕像

01

陸羽故里,舊址遺跡遍布

唐朝復州竟陵城位于漢水北部,地處今天天門市的中部,天門河(古名為西江)自西向東橫穿竟陵,與漢水匯合注入長江。

公元733年,一名嬰兒被遺棄在了天門西湖之濱的雁橋畔。幸而,獲龍蓋寺(今“西塔寺”)僧人拾得并收養(yǎng),得以棲身,因“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而取名“陸羽”。

圖丨陸羽在天門西湖邊長大

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參加一次鄉(xiāng)飲酒禮活動,從被召來獻藝的戲班子中發(fā)現十四歲的陸羽演技不凡,聞其好學,特地“捉手拊背,親授詩集”給予鼓勵,推薦他到佛子山(大洪山余脈天門山的最高峰)拜鄒夫子為師繼續(xù)讀書。

鄒夫子是位精通經史的學者。陸羽在這里潛心攻讀“經、史、子、集”,為以后著述《茶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攻書之余,陸羽常到附近的野生茶林去采茶為師煮茗,由此養(yǎng)成了觀察茶樹、研究茶樹生態(tài)的習慣。

圖丨西塔寺

今天的天門市竟陵城區(qū),以“陸羽”命名的各類場所,從官方到民間,俯拾皆是;陸羽亭、文學泉、古雁橋以及西塔寺、涵碧堂等陸羽舊址遺跡遍布。

天門政府每年還會舉辦“陸羽茶文化節(jié)”、“茶圣節(jié)”,以紀念這位偉大的竟陵先賢。

在距離景陵古城墻不遠處,保存著一處陸羽品茶真跡——文學泉。

這是一座開鑿于1600多年前的古井,直到今天依舊泉水潺潺,是天門的城市圖騰,也是天門悠久建城史的實證,現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丨陸羽故園

02

以“經”述茶,終成世界級經典

陸羽所著的所著《茶經》全書7000余字,分為上中下3卷,系統(tǒng)總結了唐代中期以前茶葉發(fā)展、生產、加工、品飲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發(fā)掘飲茶的文化內涵,將飲茶從日常生活習慣提升為藝術和審美的層次。

圖丨陸羽《茶經》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部茶書,開啟了茶的文化時代。此后,雖然茶的農學、科學內容與時俱進,但《茶經》對于茶的人文精神、社會擔當和最基本界定卻從不曾過時。

后世無論中外,對茶藝道精神的總結提煉都沒有超過《茶經》“精行儉德”的范疇,即同時指向人的內心品質和外在行為。

圖丨天門茶經樓夜景

陸羽及其《茶經》對茶業(yè)及茶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起著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始作用。陸羽在唐代就為人奉為茶神、茶仙。

陸羽同樣受到了世界茶學界的推崇。1935年出版,美國作家威廉·烏克斯編著的《茶葉全書》中提到:“無人能否認陸羽之崇高地位?!倍徽J為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權威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又稱《不列顛百科全書》),將《茶經》全文收入。

作為世界上的第一部茶書,陸羽極其自信地以“經”名茶,《茶經》亦終成經典。

圖丨天門茶經樓藏茶殿內景

03

復原經典,屢獲國內外“首次”

在天門,始終有一群人一直致力于將陸羽文化發(fā)揚光大。如被尊稱為“湖北茶產業(yè)社會活動家”的石艾發(fā)(已故),成立了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組織了陸羽茶文化節(jié)、中國(天門)茶圣節(jié)等,邀請國內外茶人來天門參觀考察。

又如湖北省天門市陸羽研究會,是全國最早成立的從事陸羽與《茶經》研究的社會團體。先后成功復原《茶經》中有關采、制,煎、飲茶的全部器具以及制茶工藝,讓大唐煎茶技法從文字走向現實。

2017年,由該會領銜的“茶經二十四器”復制課題項目正式啟動。

2019年10月,《茶經》“四之器”24種29件的仿制工作完成,這也是國內外首次完整復原茶經“二十四器”。

圖丨天門茶藝師用復制于《茶經》中的“二十四器”表演茶藝

再現陸羽煎茶法,還有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即茶餅。

《茶經》“三之造”中對煎茶用茶餅的制作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但千年來被宋代“點茶”和明清泡茶所取代,故而失傳。且現代的普洱、白茶等各式茶餅,都煎不出《茶經》中所描述的茶餅的狀態(tài)及風味。

圖丨重現古法制茶的茶餅

2019年開始,陸泉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張芬嘗試復制《茶經》里的餅茶。至2021年,外觀青綠,湯色淺黃、滋味甘醇的“竟陵陸子餅”成功問世。

2022年7月,該茶餅獲第25屆武漢中國茶葉博覽交易會“最佳傳承創(chuàng)新成果獎”;今年9月,在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中,“唐代蒸青茶餅”等十項技能絕技絕活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

自此,古法茶湯的幽香穿越千年,再次香飄天門。

圖丨竟陵陸子餅

04

傳承與創(chuàng)新,擦亮天門“茗”片

天門市以豐富的陸羽茶文化資源為依托,堅持茶旅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打造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茶圣故里園景區(qū)。

同時,積極培育茶種植休閑體驗基地,推動茶產業(yè)與旅游業(yè)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的茶旅互動新格局,先后榮獲“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湖北省茶文化旅游示范區(qū)”等榮譽。

圖丨今年4月10日,天門舉行茶圣拜謁儀式

做好“陸羽”文章,傳承與文化研究至關重要,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同樣必不可少。

從古至今,受制于“先天不足”的地理條件,天門并沒有種茶的傳統(tǒng)。

近年來,天門市高度重視茶產業(yè)發(fā)展,將茶產業(yè)發(fā)展作為重點項目,列入該市“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重點布局佛子山等地,利用非基本農田、荒地開墾種茶,配套產茶區(qū)基礎設施建設,還組建科技專班對茶葉種植相關技術進行指導,并出臺獎補政策支持茶產業(yè)發(fā)展,茶葉種植面積逐步擴大。

截至目前,該市茶葉種植面積達1800畝,年產量400余噸,并形成天門地方茶葉產品和茶葉品牌,多次在武漢茶博會、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將天門茶圣陸羽故里這一名片越擦越亮。

圖丨天門佛子山茶園

來源:請你喝杯湖北茶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從花季到茶季

(《吃茶去》雜志)和高中時期的同桌,認識已有三十年了。

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她不僅有一張令人著迷的娃娃臉,而且常常心意漫漫,神思杳渺,不飲酒便自帶三分醉;開口言語時,氣韻流轉,音色悅耳。同桌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素習書法、插花,是一位美麗的才女,形、神、情、態(tài)莫不動人。

讀高三時,老師在教室的后黑板上,重重地寫下了高考倒計時日期。平素喜愛自由自在的我,早已被這單調乏味的備考生活折磨得不堪其苦,竟然置大考于不顧,一舉逃進了瓊瑤小說、三毛散文。每每還寫首小詩,定要同桌分享……她倒是一臉認真,專注于課業(yè),執(zhí)著地問老師問題,反復地做難題……

記得有一天上晚自習,我用胳膊肘碰了碰她,說,“最后排的那位剛轉來的高個子戴眼鏡男生在看你哦……”

“啊?……”她的臉驀地紅到了耳根……

之后,我們讀了不同的大學,做了不同的工作,組成了各自的家庭,住在了不同的城市……

三十年過去了,我們已由生命中的花季走進了茶季。

用半生開花,再用半世花落。也只有在這落英的季節(jié),我們才有機會品味到花的濃、潭的深、茶的醇……

甲午年春三月的一天,我不慎被車撞倒,因家人都在外地,怕他們擔心,只字未提,和同桌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幾句,豈料她竟坐了火車來看我!那一日,我們一起品的是04年的普洱。一個美好的下午,她靜靜地坐在圈椅里,看我取出茶餅,焙火、煮水、候湯……輕聲問我,為什么還要“焙”一下呢?我說,以前住在一樓,比較陰,焙一下,是讓茶餅表面水汽散去,使得藏茶得其精,這步“暖茶”程序,是去喚醒茶質中的甘美。

“哦,明白了”她說,“就如同多年不見的老友,也需一個事件,作為喚醒的契機……”

老普洱因茶單寧醇化,湯色已然紅艷明亮,把盞品啜,入口沉穩(wěn),回甘細致……三十年的同桌,一起品那存放十年的老茶,竟然品味到十六歲花季新茶的鮮靈清高之香,又品味到四十幾歲老茶的優(yōu)雅醇和之美,這該算是“新鮮的陳年”?亦或是 “陳年的新鮮”?……她告辭后,茶席放在那里擺了一天,我在日記里寫到:

“故人萬里,一身清塵,歸來對影,梅花初綻。

湯沸火紅,酒滿茶半,月上露臺,酣暢傾談。

這是一位走后令你不愿收起她用過的杯盞的友人。”

初夏的五月,我們在北京見面時,既不去景點,也不逛商場,而是直奔馬連道茶城……臨行時,她的老父親送給我一個精美的茶道組,她則送給我一塊湖南安化出品的久揚黑茶-手筑茯磚。我的皮箱里裝滿了茶具、茶器、茶葉,手里還捧著她插好花的花器,就這樣踏上了南下的火車。

清秋的九月,我陪同桌在北京琉璃廠東街買字帖。行至紫文堂,她向堂主郭源先生請教書法,我則留意到里間的陳設,那里有幾張茶桌,心想,難道說,帝都緣結愛茶人!

郭源先生見我們對他的篆書感興趣,隨即邀請我們入席品茶,一起品了九十年代出品的普洱,和03年出品的六堡茶。茶湯味道純正,茶氣力道剛勁。幾道下來,體力不支,飄然醉茶。不覺時光飛逝,京都華燈初上,琉璃廠東街的店鋪都已打烊。和郭先生告辭,從紫文堂出來,我和同桌在這被文化浸潤的千年古街上,亦仙亦緲地游走說笑,好似浸潤在了“春風沉醉的晚上”……

今年立冬的第二天,是同桌的生日,我特意為她辦了一個小型茶會,邀請了幾位她想見的老友作陪。同桌偏愛紫色,我便以“紫云深處醉流霞”為茶席主題,配賞的相應茶品依次是:陸羽《茶經》中提到的顧渚紫筍、九年輕發(fā)酵紫芽、400年古樹半發(fā)酵輕火紫芽、70年代出品的曬青普洱。

一個難忘的下午!我的同桌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回到了母校,找到了幸存下來尚未被拆除的女生宿舍,見到了偏于一隅的我們高三六班的教室,并且和多年未見過面的老同學一起品茶……在《良宵引》的古雅曲韻中,紫筍身披白毫,芽頭挺立,宛若身骨重實的嬰兒;九年的輕發(fā)酵紫芽,湯色晶亮,氣韻清揚,淺飲慢品,喉開齒暢;400年古樹輕火紫芽,梅香、蘭香、果香,香韻疊疊……當70年代的普洱出場時,我們看到茶餅已然變松,湯色已經變成了金黃,葉底卻依舊保持了柔軟。一位老同學悠悠地說,想想,70年代都發(fā)生了些什么?

那時,我們剛剛上小學哦……

在茶的芬芳中,驀然回首,我們找到了時光醞釀的醇美……

藏茶的人,當年他如何能想得到,他精心藏放的茶,40年后,幾經輾轉,到了我們的生日茶會上!他收藏起來的何止是一個茶餅!那是一個春天,一座碧綠的茶山,一個飄然遠去的年代,和那個年代的故事……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蕓蕓眾生,我們不都是在苦苦尋找那個知味的人嗎?

當年,在十六歲花季,緊挨著,坐在一個座位的那個人,和我一起對著一道題苦想的那個人,和我一起悄悄分享我寫的小詩的那個人,現在,我們仍然設法見面。一起討論的“題”已經有了很多,而且,“題”或有很多解,或根本無解。三十年后,還能夠和同桌一起“做題”,一起走進人生的茶季,一起品味花的濃深,茶的甘醇,真好!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還偷偷掩藏著兒時的深情……”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馮宜)

國際茶日 · 文化遺產里的中國茶

國際茶日

盤點農業(yè)文化遺產里的中國茶

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tǒng)

茉莉花源于中亞細亞,茶源于中國,它們的結合是兩千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漢、成于宋、盛于清,是兩千年來勞動人民利用花香和茶保健作用的產物。

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tǒng)在長達兩千年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中逐漸完善,是古人利用環(huán)境、適應環(huán)境發(fā)展農業(yè)的典范,是農業(yè)的活化石。

福州地處北緯25.5度的閩江入??谂璧?,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緣。

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tǒng)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在江邊沙洲種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發(fā)展茶葉生產,逐漸形成適應當地生態(tài)條件的茉莉花基地(濕地)—茶園(山地)的循環(huán)有機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既保持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多樣性,又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益。

茉莉花茶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茶葉品種,由于歷史上福州人嚴格保密工藝,窨制工藝在數百年間均未傳到其他國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能窨制茉莉花茶。

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tǒng)

普洱市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之一,也是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和野生茶樹保存數量最多的地區(qū)。擁有完整的古木蘭化石和茶樹的垂直演化系統(tǒng)。

以普洱市為中心的瀾滄江中下游少數民族的悠久種茶、制茶歷史孕育了風格獨異的民族茶道、茶藝、茶俗等內涵豐富的茶文化和飲茶習俗。

不同民族對茶的加工和飲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拉祜族的“烤茶”等已作為傳統(tǒng)的飲茶習俗,代代相傳。

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tǒng)

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tǒng)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三面環(huán)山的自然屏障的獨特小氣候是保障龍井茶品質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愛茶之人留連向往之處。杭州龍井茶文化系統(tǒng)是以龍井茶品種選育、種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藝和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yè)生產系統(tǒng),以及該系統(tǒng)在生產過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樣性,發(fā)揮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呈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征。

龍井茶的采制技術相當考究。龍井茶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由于產地生態(tài)條件和炒制技術的差別,西湖龍井向有“獅”“龍”“云”“虎”“梅”五個品類之別。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孕育了多項茶樹無性繁殖的技術,并創(chuàng)制了烏龍茶的制作技術。

明末清初,安溪茶農發(fā)明了獨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形成了獨特的“半發(fā)酵”茶類——烏龍茶,同時根據季節(jié)、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推廣了帶狀茶—林模式。樹種以豆科的喬木和小喬木為主,起到根系固氮、夏天遮蔭、冬天落葉覆蓋地表的功能。套種一年生綠肥,梯壁種草護草,以覆蓋地表,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棲息場所,蘊含了深刻的生態(tài)學哲理。

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tǒng)

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tǒng)位于幕阜山脈北麓余峰、湘鄂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帶,是茶馬古道的三大源頭之一。羊樓洞磚茶歷史悠久,源于唐,盛于明清,是全世界公認的青(米)磚茶鼻祖之地。在明清兩朝,赤壁羊樓洞憑茶一躍為國際名鎮(zhèn),俗稱“小漢口”。

羊樓洞磚茶在國際貿易史上展示過驕人的輝煌,在國內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中,為促進民族團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世紀到20世紀初,羊樓洞更是成為中俄茶葉國際商道的起點,磚茶從羊樓洞由獨輪車運抵新店裝船,經漢口逆漢水至唐河,再轉運內蒙古,進入俄羅斯的恰克圖、西伯利亞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一千多年歷史的茶馬古道上,形成了獨特的“羊樓洞磚茶文化”。

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tǒng)

鳳凰單叢茶始于南宋末年,歷經600多百年數十代人的傳承,資源物種仍基本保持歷史原貌。單叢茶樹文化遺產資源主要存在境內海拔600~1200米的中高山。

多年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對鳳凰古茶樹的保護工作,1980年組織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的調查,僅200年以上的古茶樹便有3700多株。鳳凰古茶樹被專家譽為“中國之國寶,是世界罕見的優(yōu)稀茶樹資源”。

貴州花溪古茶樹與茶文化系統(tǒng)

貴州花溪以古茶樹為原材料,推出了久安千年綠、久安千年紅兩款佳茗,久安千年紅,外形條索緊細卷曲,勻整,顯金毫。色澤烏潤,古韻深遠,香味濃郁高長;久安千年綠,外形條索緊細卷曲,勻整,色澤翠綠、顯毫。香味高揚,古韻深遠。  

久安鄉(xiāng)古茶樹的平均樹齡大概在600年左右,幾乎略等于貴州“文明開化”的歷史年限。在宋代,茶馬交易的制度已經建立并已運用成熟。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繼續(xù)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統(tǒng)

恩施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西周有“武王伐紂、巴人獻茶”之說,陸羽《茶經》有“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的記載?,F有茶園面積32.5萬畝,年產以恩施玉露為主的名優(yōu)茶0.7萬噸以上,占干茶總產的42%左右,是“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xiāng)”。

恩施玉露創(chuàng)制于清康熙年間,因獲當地土司和當朝皇帝“勝似玉露瓊漿”的盛贊而得名,在《中國茶經》中位列清代名茶。恩施玉露的加工,延續(xù)了唐朝陸羽《茶經》中的“蒸之、焙之……”工藝,創(chuàng)新了特殊的搓制手法,是我國唯一保存下來的蒸青針形綠茶。

云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tǒng)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雙江開始在勐庫冰島一帶人工馴化種植茶樹,經過500余年的種植馴化,鑄就了當今勐庫大葉種茶內含物質豐富、茶湯明亮、醇香悠長的優(yōu)良品質。

雙江是全國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縣,各民族生產生活與茶葉息息相關,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茶文化。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拉祜人民的茶心;佤族的雞樅陀螺,是飛旋的使者,更是佤族人民的茶性;布朗族的蜂桶鼓,是生命的方舟,更是布朗人民的茶靈;傣族的象腳鼓,是節(jié)日的祈福,更是傣族人民的茶魂。

安徽黃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統(tǒng)

黃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統(tǒng)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1900年,太平猴魁茶創(chuàng)制成功,隨即一舉成名,蜚聲中外、綿延百年、延續(xù)至今。

百年傳承的《猴茶真經》,印證了太平猴魁茶頂級品質。系統(tǒng)內選育出本土優(yōu)質茶樹品種資源柿大茶,積累形成了高山生態(tài)茶園林茶共育和綠色栽培管理技術體系。發(fā)明出“三大階段九道手工采制工藝”被茶業(yè)界譽為“最高超、最精湛、最獨特的制茶技藝”。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tǒng)

福鼎白茶的栽培與飲用的歷史悠久。唐代陸羽《茶經》即有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據史料記載,明清時代,福鼎白茶“產銀針、白牡丹、白毛猴和蓮心等,遠銷重洋”。

福鼎白茶文化系統(tǒng)在栽培的自然的空間上呈現立體群落結構,使白茶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物質循環(huán)與能量流動中達到了一種動態(tài)平衡,保持了相對的穩(wěn)定,實現肥力的自我維持,并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供生存空間。在栽培上,白茶與番薯、蘆柑、桂花樹、木槿樹等作物套種,提高了白茶的香氣,也為茶樹提供了遮陰,同時減少病蟲害,使白茶的生長自然健康。

福鼎白茶傳承了傳統(tǒng)而古老的制茶方式,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茶葉制作方式,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白茶加工不炒不揉,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保持品種特性。

四川名山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

蒙頂山是“茶樹良種寶庫”,茶樹品種資源十分豐富蒙頂山茶種植栽培過程中注重茶樹與農作物間作,茶區(qū)生物多樣性豐富,覆被良好,茶園采取“茶+貴木”“茶+果”等立體種植模式,推廣“茶-林-綠肥”復合栽培模式,實施“豬-沼-茶”“草-羊-沼-茶”等模式,實現了養(yǎng)分循環(huán)、美化環(huán)境、提高品質等目標。

歷史上蒙頂山茶歷經蒙頂石花、蒙頂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蒙頂甘露,形成了綿延千年的名茶系列,歷久益彰。同時,以名山為起點的“川藏茶馬古道”現已成為重要歷史文化古跡。

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tǒng)

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tǒng),是以洞庭山碧螺春茶與柑橘、楊梅、枇杷等各種果樹復合種植、洞庭山碧螺春茶采制工藝、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yè)生產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生產過程中保育了茶果種質資源,發(fā)揮了重要的生產功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維護功能,呈現出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征。

碧螺春茶的采制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傳統(tǒng)的采制技藝。其制作技藝分“采摘、揀剔、攤放、高溫殺青、揉捻成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罢迷纭⒉傻媚?、揀得凈”和“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xù)操作,起鍋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藝的技術要領。其中,僅炒茶的四道工序就需要40分鐘左右。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統(tǒng)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統(tǒng),是以種植、生產黑褐油潤的安化黑茶和制作加工工藝為特色的茶文化系統(tǒng)。長期實踐中,安化茶人摸索出了一套保持茶葉原生態(tài)品質的栽培管理技術和獨特成熟的黑茶加工工藝。

安化茶早在唐代就有歷史文獻記載入選為貢茶,安化黑茶于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定為官茶,是中國西北邊民化膩消食的“生命之飲”,是民族團結之茶。

湖南保靖黃金寨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tǒng)

湖南保靖黃金寨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tǒng),是以始建于明清時期的黃金寨古茶園為種植核心,擁有近6000株108個株系古茶樹的茶樹栽培系統(tǒng)。古茶園多間種葛藤、山藥、魔芋、土茯苓等作物,放養(yǎng)黃牛、山羊、豬、雞等畜禽,實現“以牧代耘,農牧兼容”。

東漢西晉時期,保靖呂洞山地區(qū)就開始產茶,茶馬古道沿黃金村七大古茶園穿行而過,沿途設茶亭8座,現存古茶樹2057株,415歲最老古茶樹王驚艷四座。漫步黃金村,這里擁有特殊的宜茶環(huán)境,除了七大古茶園,還有黃金古井、有黃金鼎、黃金河,郁郁蔥蔥的黃金茶園,長滿青苔的青石板,都默默見證著保靖黃金茶的千年茶韻。

湖南永順油茶林農復合系統(tǒng)

湖南永順油茶林農復合系統(tǒng),即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復合運行系統(tǒng),讓茶樹與高大喬木共生共榮,牛羊啃掉林中雜草,蜜蜂授粉提高油茶產果幾率,以此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確保物種的多樣性,在經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兩方面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

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統(tǒng)

江西浮梁在茶文化發(fā)展歷史中,形成了以茶葉生產聚落環(huán)境、茶園文化、文人茶歌、茶葉生產、茶葉貿易等完整的文化生態(tài)學的體系,并得益于當地氣候和土壤因素,成為瓷、茶和稻的結合體地區(qū)。

浮梁茶始于漢晉,盛于唐。產茶、種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晉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至唐代,茶葉加工和貿易開始興盛,唐代鄉(xiāng)貢進士王敷《茶酒論》曾記述:“浮梁歙州,萬國來求”,唐代白居易也曾在《琵琶行》中留下“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由此可見,當時的浮梁茶就已久負盛名。

來源:微觀三農綜合整理,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574條結果 (用時 0.01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