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陸羽對中國茶詩的貢獻

找到約131條結果 (用時 0.015 秒)

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專門史著作

中國是茶葉和茶文化的故鄉(xiāng),中華茶的培育、茶文化的發(fā)展為世界文明和人類文化做出了輝煌的業(yè)績和巨大的貢獻。茶,發(fā)于神農,盛于大唐。唐代,茶業(yè)大興,茶道大行,是中華茶文化的形成時期。《中華茶史-唐代卷》以唐代茶文化為核心視角,全面研究中華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發(fā)展和繁榮狀況,同時,就其對全世界文化的影響,亦進行了深入討論。本書由李斌城和韓金科兩位資深唐文化研究專家撰稿,全書彩色印刷,近200幅精美插圖。

作者簡介

李斌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隋唐史專家。在海內外已出版學術專著有《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隋唐五代十國卷》(獨著)、《中國史稿》第四冊(隋唐卷)、《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中國軍事史略》、《世界十大宗教》(以上合著)等,發(fā)表學術論文和其他學術文章80余篇(種)。代表作有《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論唐人對法門寺佛骨的崇敬》、《唐人與茶》?!妒澜缡笞诮獭帆@1997年全國圖書獎、首屆中國社科院優(yōu)秀成果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獲2000年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優(yōu)秀成果獎,《唐代文化》獲2003年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韓金科,法門寺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唐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編輯出版學術專著 50 多種。多次應邀赴日本、瑞士、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為法門寺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媒體評論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定型期,也是中國茶文化向世界傳播的起始期。韓金科、李斌城先生的《中華茶史-唐代卷》,是目前所見關于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專門史著作,具有極高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

——江西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悅

《中華茶史-唐代卷》是一部有創(chuàng)見、有深度的學術專著,并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思考。也是一次對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豐富了中華茶文化的內容,本書的出版將進一步加強中國茶業(yè)和茶文化的發(fā)展,加深世界各國對中國茶的認識和理解。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 胡戟

唐代茶史、茶文化是中華茶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中華茶史-唐代卷》對唐代茶史的總體風貌、歷史演變及其歷史地位都有周詳而深刻的記敘和論證。對法門寺地宮茶具及宮廷茶文化的描述與解讀、唐代茶史的分期更是本書的亮點?!吨腥A茶史-唐代卷》的撰寫將是一次對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豐富了中華茶文化的內容,是一部從多角度研究唐代茶史、茶文化的專著。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沈冬梅

目  錄

緒論

第一節(jié) 唐代茶史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jié) 唐代茶史分期

第三節(jié) 唐代茶的特點

第四節(jié) 唐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巨大影響

第一章 唐代茶產業(yè)

第一節(jié) 茶的種植

第二節(jié) 唐代茶的制作

第三節(jié) 唐代茶葉產地的分布

第四節(jié) 唐代的茶園種類與茶民生活

第五節(jié) 茶葉貿易

第二章 唐代茶政

第一節(jié) 貢茶

第二節(jié) 稅茶

第三章 佛教與茶

第一節(jié) 唐代佛教徒飲茶成風

第二節(jié) 茶與佛教徒的修行生活

第三節(jié) 禪宗與茶

第四節(jié) 唐代其他佛教宗派與茶

第五節(jié) 佛教徒茶的來源

第四章 道教與茶

第一節(jié) 道教名山茶事

第二節(jié) 山居道士的飲茶生活

第三節(jié) 以茶修道

第四節(jié) 道教徒茶的來源

第五章 唐代茶藝

第一節(jié) 用茶

第二節(jié) 用水

第三節(jié) 用火

第四節(jié) 用器(上)——唐代茶具與唐代陶瓷業(yè)

第五節(jié) 用器(中)——唐代陸羽茶具

第六節(jié) 用器(下)——唐代普通茶器

第七節(jié) 烹茶

第六章 唐代飲茶文化與法門寺地宮茶具

第一節(jié) 從茶具的變化解讀茶文化的演進

第二節(jié) 唐代宮廷茶具的發(fā)現

第三節(jié) 唐代宮廷茶具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四節(jié) 唐代宮廷茶具的描述

第五節(jié) 法門寺地宮茶具的文化內涵詮釋

第六節(jié) 地宮茶具與陸羽茶具之比較研究

第七節(jié) 地宮茶具與唐人的茶道美學

第八節(jié) 地宮茶具出土的歷史意義

第七章 宮廷茶風與唐代飲茶文化

第一節(jié) 天子愛茶

第二節(jié) 宮廷茶禮

第三節(jié) 宮廷茶俗

第四節(jié) 宮廷茶會

第五節(jié) 宮廷茶詩

第六節(jié) 宮廷茶風的文化內涵

第七節(jié) 宮廷用茶及宮廷茶人的貢獻

第八章 唐代文士茶人的飲茶生活和歷史貢獻

第一節(jié) 唐代茶人概說

第二節(jié) 陸羽及其《茶經》

第三節(jié) 皎然茶詩及“茶道”的提出

第四節(jié) 盧仝茶詩及七碗茶論

第五節(jié) 白居易的飲茶生活

第六節(jié) 皮日休、陸龜蒙用詩詮釋《茶經》

第七節(jié) 禪僧、詩僧、茶僧貫休

第八節(jié) 佛教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齊己

第九章 茶與文學

第一節(jié) 唐代茶詩類別

第二節(jié) 唐代茶詩內容

第三節(jié) 唐代茶詩一覽

第四節(jié) 唐代茶事散文

第十章 茶與藝術

第一節(jié) 茶與繪畫藝術

第二節(jié) 茶與書法藝術

第三節(jié) 茶與設計藝術

第四節(jié) 唐代茶與歌舞藝術

第十一章 茶學思想與茶書的撰寫

第一節(jié) 陸羽《茶經》

第二節(jié) 張又新《煎茶水記》

第三節(jié) 蘇虞《十六湯品》

第四節(jié) 王敷《茶酒論》

第五節(jié) 溫庭筠《采茶錄》

第六節(jié) 封演《封氏聞見記》

第七節(jié) 斐汶《茶述》

第八節(jié) 毛文錫《茶譜》

第九節(jié) 其他涉茶的文史著作

第十節(jié) 其他涉茶的醫(yī)學著作

第十二章 唐代茶的傳播

第一節(jié) 唐代茶對外傳播的條件

第二節(jié) 唐代茶文化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傳播及影響”

第三節(jié) 茶與絲綢之路

第四節(jié) 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及影響

第五節(jié) 唐代茶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影響

第六節(jié) 唐代茶文化茬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傳播及影響

后記

來源: 茶業(yè)復興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專門史著作《中華茶史》

中國是茶葉和茶文化的故鄉(xiāng),中華茶的培育、茶文化的發(fā)展為世界文明和人類文化做出了輝煌的業(yè)績和巨大的貢獻。茶,發(fā)于神農,盛于大唐。唐代,茶業(yè)大興,茶道大行,是中華茶文化的形成時期。《中華茶史-唐代卷》以唐代茶文化為核心視角,全面研究中華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發(fā)展和繁榮狀況,同時,就其對全世界文化的影響,亦進行了深入討論。本書由李斌城和韓金科兩位資深唐文化研究專家撰稿,全書彩色印刷,近200幅精美插圖。

作者簡介

李斌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隋唐史專家。在海內外已出版學術專著有《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隋唐五代十國卷》(獨著)、《中國史稿》第四冊(隋唐卷)、《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中國軍事史略》、《世界十大宗教》(以上合著)等,發(fā)表學術論文和其他學術文章80余篇(種)。代表作有《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論唐人對法門寺佛骨的崇敬》、《唐人與茶》?!妒澜缡笞诮獭帆@1997年全國圖書獎、首屆中國社科院優(yōu)秀成果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獲2000年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優(yōu)秀成果獎,《唐代文化》獲2003年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韓金科,法門寺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唐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編輯出版學術專著 50 多種。多次應邀赴日本、瑞士、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為法門寺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媒體評論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定型期,也是中國茶文化向世界傳播的起始期。韓金科、李斌城先生的《中華茶史-唐代卷》,是目前所見關于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專門史著作,具有極高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

——江西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悅

《中華茶史-唐代卷》是一部有創(chuàng)見、有深度的學術專著,并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思考。也是一次對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豐富了中華茶文化的內容,本書的出版將進一步加強中國茶業(yè)和茶文化的發(fā)展,加深世界各國對中國茶的認識和理解。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 胡戟

唐代茶史、茶文化是中華茶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中華茶史-唐代卷》對唐代茶史的總體風貌、歷史演變及其歷史地位都有周詳而深刻的記敘和論證。對法門寺地宮茶具及宮廷茶文化的描述與解讀、唐代茶史的分期更是本書的亮點?!吨腥A茶史-唐代卷》的撰寫將是一次對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豐富了中華茶文化的內容,是一部從多角度研究唐代茶史、茶文化的專著。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沈冬梅

目  錄

緒論

第一節(jié) 唐代茶史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jié) 唐代茶史分期

第三節(jié) 唐代茶的特點

第四節(jié) 唐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巨大影響

第一章 唐代茶產業(yè)

第一節(jié) 茶的種植

第二節(jié) 唐代茶的制作

第三節(jié) 唐代茶葉產地的分布

第四節(jié) 唐代的茶園種類與茶民生活

第五節(jié) 茶葉貿易

第二章 唐代茶政

第一節(jié) 貢茶

第二節(jié) 稅茶

第三章 佛教與茶

第一節(jié) 唐代佛教徒飲茶成風

第二節(jié) 茶與佛教徒的修行生活

第三節(jié) 禪宗與茶

第四節(jié) 唐代其他佛教宗派與茶

第五節(jié) 佛教徒茶的來源

第四章 道教與茶

第一節(jié) 道教名山茶事

第二節(jié) 山居道士的飲茶生活

第三節(jié) 以茶修道

第四節(jié) 道教徒茶的來源

第五章 唐代茶藝

第一節(jié) 用茶

第二節(jié) 用水

第三節(jié) 用火

第四節(jié) 用器(上)——唐代茶具與唐代陶瓷業(yè)

第五節(jié) 用器(中)——唐代陸羽茶具

第六節(jié) 用器(下)——唐代普通茶器

第七節(jié) 烹茶

第六章 唐代飲茶文化與法門寺地宮茶具

第一節(jié) 從茶具的變化解讀茶文化的演進

第二節(jié) 唐代宮廷茶具的發(fā)現

第三節(jié) 唐代宮廷茶具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四節(jié) 唐代宮廷茶具的描述

第五節(jié) 法門寺地宮茶具的文化內涵詮釋

第六節(jié) 地宮茶具與陸羽茶具之比較研究

第七節(jié) 地宮茶具與唐人的茶道美學

第八節(jié) 地宮茶具出土的歷史意義

第七章 宮廷茶風與唐代飲茶文化

第一節(jié) 天子愛茶

第二節(jié) 宮廷茶禮

第三節(jié) 宮廷茶俗

第四節(jié) 宮廷茶會

第五節(jié) 宮廷茶詩

第六節(jié) 宮廷茶風的文化內涵

第七節(jié) 宮廷用茶及宮廷茶人的貢獻

第八章 唐代文士茶人的飲茶生活和歷史貢獻

第一節(jié) 唐代茶人概說

第二節(jié) 陸羽及其《茶經》

第三節(jié) 皎然茶詩及“茶道”的提出

第四節(jié) 盧仝茶詩及七碗茶論

第五節(jié) 白居易的飲茶生活

第六節(jié) 皮日休、陸龜蒙用詩詮釋《茶經》

第七節(jié) 禪僧、詩僧、茶僧貫休

第八節(jié) 佛教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齊己

第九章 茶與文學

第一節(jié) 唐代茶詩類別

第二節(jié) 唐代茶詩內容

第三節(jié) 唐代茶詩一覽

第四節(jié) 唐代茶事散文

第十章 茶與藝術

第一節(jié) 茶與繪畫藝術

第二節(jié) 茶與書法藝術

第三節(jié) 茶與設計藝術

第四節(jié) 唐代茶與歌舞藝術

第十一章 茶學思想與茶書的撰寫

第一節(jié) 陸羽《茶經》

第二節(jié) 張又新《煎茶水記》

第三節(jié) 蘇虞《十六湯品》

第四節(jié) 王敷《茶酒論》

第五節(jié) 溫庭筠《采茶錄》

第六節(jié) 封演《封氏聞見記》

第七節(jié) 斐汶《茶述》

第八節(jié) 毛文錫《茶譜》

第九節(jié) 其他涉茶的文史著作

第十節(jié) 其他涉茶的醫(yī)學著作

第十二章 唐代茶的傳播

第一節(jié) 唐代茶對外傳播的條件

第二節(jié) 唐代茶文化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傳播及影響”

第三節(jié) 茶與絲綢之路

第四節(jié) 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及影響

第五節(jié) 唐代茶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影響

第六節(jié) 唐代茶文化茬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傳播及影響

后記

來源: 茶業(yè)復興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淺嘗《宋茶》

《宋茶 風雅與腔調》此書作者周重林,是專門研究中國茶的作家、學者,雖是80后,卻已出版多部茶學著作。這是我讀他的第五本關于茶的著作。

這本《宋茶風雅與腔調》是他今年的新作,我在他出版的第一時間買了他的簽名版,于10月3日開始每天晨讀,于10月21日讀完。本書汲取宋代5位大家以及生平不詳的一位老人有關茶的名篇進行解讀,借由他們的視野窺得宋代市井百姓的茶生活會以及文雅茶人的茶藝。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具有中國歷史上鮮有的完美人格 。這點在他寫茶的幾篇文章里可輕易看出。

他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描寫的是當時斗茶成風的雅趣。斗茶,比的是制茶的早晚、比制茶的工藝、比茶人的技巧、比茶器的珍貴、比茶人的品格。

他的《清白堂記》,寫的是他在紹興任知府期間,發(fā)現一良堂,旁有一荒地,再有一廢井,井里泉水清澈溫和。他命人將此地、此井整理干凈后,將泉水命名為“清白泉”,旁的涼堂命名為“清白堂”,再建一亭子名為“清白亭”。此后,范仲淹經常邀請志同道合的朋友來清白堂用清白泉之水烹茶,用甜美的汁液滋潤他們的心靈與才智。

在《清白堂》里,范仲淹強調了井水的品質:一是不遷,改邑不改井,有常德;二是不私,井養(yǎng)而不窮;三是不污,甘潔可供飲用。

源頭之水,一定要清白,才能甘潔可飲。及至一家之主,一定要清白,才可形成好家風。再到一國之重臣,一定要清白,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范仲淹在《清白堂》里,借泉水表明自己“清白而有德義”。這也是他一生為人、為官的處世之道。

歐陽修,在宋代文學史上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人物。世人皆知他以“醉翁”自稱,卻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茶人”。

他在《嘗新茶呈圣俞》里金句頻出。

“萬木寒癡睡不醒,惟有此樹先萌芽。乃知此為最靈物,宜其獨得天地之英華?!辟澋氖遣?

“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嘉?!钡赖氖遣杵?、茶水、景色、客人;

“由來真物有真賞”,鄙的是俗人。

此詩與蘇軾寫茶的觀點如出一轍,這也就是宋代斗茶的“三不點”:茶不好不點、景不好不點、人不好不點。歐陽修、蘇軾倡導并踐行的“三好”原則,對后世影響很大。

茶在宋代文人的筆下,已經是雅俗的分界點。連宋徽宗皇帝都號召有錢人要多喝茶脫脫俗氣。

此外,歐陽修還專門寫了《大明水記》《浮搓山水記》給泡茶用的水作了研究分類。此二文雖與陸羽對泡茶水的觀點不盡相同,但也肯定了陸羽“山水上,江次之,井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之說。

歐陽修寫水如此,格物致知,為品茶注入了審美與思辨。

蔡襄,北宋名臣,所到之處皆有政績。

精于書法,與蘇軾、米芾、黃庭堅并稱為“宋四家”,其書法也頗得皇帝喜愛,宋仁宗曾贈“君謨”二字于他。蔡襄的“襄”字有輔佐的意思,“謨”是謀略的意思,“君謨”即為“為君謀略”之意。

除了書法外,他對宋茶風雅的貢獻,也很大。

他一改過去進貢大餅茶的傳統(tǒng),用細嫩茶芽創(chuàng)制了外形精致的“小龍團”,賦予了餅茶藝術性的外表與高貴的身份,深得皇帝和官員的贊賞,很多官員以能獲得限量版“小龍團”為榮。就連歐陽修也說,自己奮斗了二十年,才獲賜一枚小餅,平時不舍得吃,只待貴客上門時才小心拿出來賞玩。

宋代關于文人的動人之處就在于,你我也許政見不合,但仍能夠互相欣賞。如王安石和蘇軾的往來亦是如此。

蔡襄著《茶錄》,給好茶上了色、香、味的標簽----色要以白為貴,香須是不摻雜任何味的真香,味追求的是甘滑。這就和唐代的煮茶或者現代的各種果茶奶茶有很大的區(qū)別了,不過,本來審美也是具有時代性的。

蘇軾,名頭可大了,是中國人應該是無人不知了吧。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學過得他的詩詞雖不能一一道出,但是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的交談中,脫口而出的一兩句就會來自蘇軾的筆下。從前,我大多是從感性的角度去讀蘇軾,體會他的豪放;這次,我在理性的文學角度里認真讀了他的《葉嘉傳》,再次顛覆了對這位大文豪的認知。

《葉嘉傳》是用擬人化的手法,為茶的一生立傳。

此文主要講述福建人葉嘉一生的功過,并把其風味德馨傳至族人,有了“今葉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山樂居?!薄昂略粗鍨榧住敝f。

蘇軾寫人,實則寫茶。通篇無茶,卻又處處無不道茶。

這和范仲淹寫《清白堂》有異曲同工之妙,范老寫的是物,喻的卻是人。蘇神寫的是人,喻的不單是物,更是人----這看山是山的第三層境界,蘇軾已經超脫山外了。

中國文人向來喜歡借物喻志,這也是我們在小學課堂里一直學到的。很多詩詞,我們讀得出來喻的是何物,寫的是何人。也有很多文章,我們是讀不出那隱秘在背后的故事??晌蚁胝f,讀蘇軾這寫的葉嘉,一個字:絕!無愧是千古奇文啊----

開文首句,“葉嘉,閩人也?!边@五個字,就讓我?guī)е蓡栕x下去了:他到底是說人,還是說茶葉?因為這里的葉嘉,我最早是在陸羽《茶經》里讀到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再繼續(xù)讀下去,他好像寫的就是一個人的性格、經歷,可又在某個時刻我不得不懷疑這寫的不就是茶葉嗎?甚至,寫的既是廣義的閩茶,也是狹義的建茶。

我才疏學淺,讀這樣的文章,只會無比驚嘆蘇神的腦洞。蘇軾把“一語雙關”可謂是玩到爐火純青了吧?這應該叫“一語三關”了。

壓軸者,必定是把宋茶的藝術標準推到登峰造極檔次的一個人----在那個時代萬人之上的皇帝,趙佶。

北宋末代皇帝,一流的文人,三流的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少見到,昏庸的天子,和才華橫溢的才子,他們之間,差的不只是一次錯誤的投胎、一個華麗的轉身。

今天暫且不論他的昏,我們來看看他在《大觀茶論》里的精。

唐陸羽著《茶經》,使盛世中華的茶物質向世人流傳開來。它是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百科”。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更是在前人基礎上加以擴充,對茶的原產地、原材料及制作方式達到了前無古人的追求,他用那頂級的茶精神畫出了盛世最后的流光溢彩。

就拿采茶來說,他要求:“用爪斷芽,不以指揉”。除了采茶時間要精準在日出而停,手法也要精準在指甲尖,不能用手指碰到,因為手氣和汗水會使茶葉不新鮮。(皇帝果然難伺候啊..)

就這樣一個集權利藝術追求于一身的人,對后世茶的貢獻,自不必說。

宋徽宗把自己對茶文化的愛好,以一種其他茶人達不到的方式呈現出來:用全天下最好的茶、最好的水,請最好的茶工,做出最好的茶,并賦予它們特定的價值與意義。

圖片來源:八方茶園

周老師在這本書里還加了一篇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就是借用一些圖片對茶器加以說明。

在陸羽時代,飲茶需要24件工具,有人戲稱為“二十四將軍”。而審安老人,為宋代茶器注入人格,共得12件,后人稱之為“十二先生”。

這圖贊,比起蘇軾的《葉嘉傳》,我覺得它更絕。因為此文更為擬人,卻更為隱秘,它用最少的字、最簡的圖,寫茶器最至高無上的精神----虛己待物。

難道這寫的不也是中國茶人所應追求的品質嗎?

有趣的是,在本書最后附錄部分,周老師卻以一篇《一千年后再彈琴》結尾。這說的茶,怎么跳到琴去了?

琴棋書畫詩酒茶,皆寫盡了中國古代文人的風雅。

古琴能彈出清厲而靜、和潤而遠,宋茶亦能品出清白君子之格。

有了這文字里的琴音和茶香,有了這些人在蕓蕓眾生中對藝術孜孜不倦的念想,我們的歷史就不再是無情的打打殺殺和干巴巴的朝代記錄,而是,有活生生的靈氣,由古至今,縹緲而來。

前段時間我在抖音里看到一大學教授說,某大學里的茶學專業(yè),本來報考的人不多,后來轉出去的人也多起來,就是說,留下來真正學茶學的人很少。

說來也確實,身邊從事茶葉相關行業(yè)的人很多,甚至很多人也選擇投資茶業(yè)作為副業(yè)。----賣茶的人多,可為什么真正學茶的人不多?

茶如果只作為商品,復制黏貼即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外國學者爭著說茶源于印度,源于日本。

茶到底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茶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它符合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茶里,有人看到了歷史,有人品得了生活,有人讀到了美。

也許,茶就是一杯茶而已。

我也只是,對我們的茶文化饒有興致,同時被周老師的茶世界所吸引,多讀了兩本茶書而已。

周老師說:“在我的茶界朋友圈,有80%的人只會發(fā)圖,有20%的人只配文字;又有90%以上都是商品文字的復讀機;有40%的人說只說禪茶一味和感恩;參加茶會和書寫品茗感受的文字,90%都寫成了流水賬。”

本想寥寥數句寫一下讀書筆記,可不知不覺,也還是很不專業(yè)地絮絮叨叨了大半天。我們的茶文化疆域太大,該學習的還有太多太多太多。

今日僅以讀后小感想,以愿追逐做那10%的人。

最后,我想用央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里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知道我們的生命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

來源:不如孤讀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29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