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陸羽畫家

找到約92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十大茶癡,除了陸羽還有這幾位

自古古人做癡人,不乏情癡,路癡。當然茶界當中也有茶癡。

在我國歷史上對于茶葉的愛慕到癡的境界便有這么10位。今日就來看看他們是誰!

NO.1 陸羽

陸羽被尊稱為“茶圣”,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的專著《茶經(jīng)》,成為盛唐著名隱士,連皇帝都想找他品茶聊天談人生。

在今天看來,陸羽的名字與他一生的事業(yè)聯(lián)系緊密,茶生于陸地之上,四方皆有茶,茶就是他的羽毛,品茶就是他的生命。

陸羽先是隱居在丹陽,后來又到了浙江苕溪隱居于靈秀山水之間,前后經(jīng)歷二十六年。他拋卻紅塵不問世事,專心撰《茶經(jīng)》,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

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為世界茶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也讓自己成為和孔夫子、關武帝齊名的“茶圣”,他的作品也被尊稱為經(jīng)。

NO.2 盧仝

唐朝中期的著名詩人盧仝,創(chuàng)作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其中的一段為: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七碗茶,在盧仝噴涌而出的文思下,凝聚成了茶詩的一座無可逾越的巔峰,以至于后人基本都不用詩歌的原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而簡潔干脆地稱之為《七碗茶歌》。

此外,盧仝還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并演變?yōu)椤昂砦菨櫋⑵乒聬?、搜枯腸、發(fā)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圣”陸羽相提并論。

NO.3 陸游

陸游,寫下了著名的情詞《釵頭鳳》,也是那個心懷天下,臨終時留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詩人。

他其實還是一個“茶癡”。

他非常喜歡飲茶,也喜歡研究如何煎茶、分茶和斗茶,在他的九千多首詩詞中,有三百多首是和茶有關的。

毫不夸張地說,在整個有宋時代,陸游一個人寫的茶詩就占據(jù)了茶詩總量的百分之四十多,已經(jīng)接近半壁江山了。

NO.4 皮日休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文學家,精通茶事,善寫茶詩。

皮日休和陸龜蒙是詩友,更是茶友,兩人在蘇州偶遇后,每日以詩歌唱和,評茶鑒水,讓人羨慕不已。在他們的詩歌唱和中,皮日休的《茶中雜詠》10首和陸龜蒙的《奉和襲美茶具十詠》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

兩組茶詩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各十首。幾乎涵蓋了茶葉制造和品飲的全部,他們以詩人的靈感、豐富的詞藻,藝術、系統(tǒng)、形象地描繪了唐代茶事,對茶葉文化和茶葉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NO.5 趙佶

趙佶(宋徽宗),1101年即皇帝位,在位25年,輕政重文。一生愛茶,精通茶藝,著有茶書《大觀茶論》。趙佶是丹青妙手,尤其擅長人物花鳥,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其書法也獨樹一幟,稱“瘦金書”。

《文會圖》中人物神態(tài)各異,或坐或立,有動有靜。畫中的備茶場景,是宋代點茶法的真實再現(xiàn),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趙佶《大觀茶論》論及茶器時曾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fā)茶色也?!钡覀冊诋嬛锌吹降牟璞K卻是白色,似乎矛盾。其實不然,趙佶茶書中所說黑盞,那是斗茶時的需要。日常生活中飲茶,則不論黑白皆可。

煎茶、點茶,一直是中國文人高雅的生活休閑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段臅D》的主題雖是文人雅集,茶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反映出文人與茶的密切關系。

NO.6 李清照

中國文化史上酒令早已有之。宋代風盛斗茶,有競爭之意,仍無行令之習。自李清照夫婦品茶行令始,妙趣橫生的茶令逐漸流行。南宋王十朋有詩句曰:“搜我肺腸著茶令?!弊宰⒃唬骸坝鄽w,與諸子講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辈枇铒L行于江南一帶,其方法與李清照夫婦之行令極為相似。李清照堪稱“茶令”的開山鼻祖。

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記述有她與丈夫回青州故里閑居時品茗行令的趣事:

每獲一書,即共同??薄⒄?、簽題。得書、畫、舞、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后,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兩個癡心人,一對雅夫妻,就這樣品茗啜飲,相對展玩,盡一時之雅興,得無窮之樂趣。

NO.7 張岱

張岱品茶的功力,不單在于茶,更在于水。他深諳茶與水的之間的獨特關系,人擇知音,茶亦擇好水,唯有好水,才能把茶內(nèi)在的獨特香氣發(fā)揮出來。

在名篇《蘭雪茶》里,張岱敘述了蘭雪茶的發(fā)明過程:“……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則香太濃郁。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色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取清妃白,傾向素瓷,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并瀉也。”

蘭雪茶的前生,是“日鑄雪芽”,在當時的名氣也不小。但張岱品味甚高,對它并不十分滿意,于是另起爐灶自制一種茶。他把雪芽用松蘿之法制之,同時嘗試了很多種泉水去烹煮,但都無法把雪芽的香氣發(fā)揮出來,在經(jīng)歷多次嘗試后,張岱用禊泉水去煮,終于把雪芽的香氣發(fā)揮出了,只是感覺香未過于濃郁。于是,張岱再一次改進,他加入茉莉炒制,冷卻后加入滾燙的禊泉水,終于制出了就如剛剝開的粉綠筍殼,又如初升的日光透過窗紙的那一種美麗的白綠茶色,張岱欣喜地稱它為“蘭雪”。

蘭雪茶僅用四五年的時間,就稱雄茶市場,時人紛紛以喝蘭雪茶為時尚,就連原來有名的松蘿,也不得不屈從改名為“蘭雪茶”。張岱的這一段制茶歷史,讀起來饒有趣味,為茶文化的歷史添上俏皮的一筆。

NO.8 乾隆

乾隆一生嗜茶,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訪的同時也飲遍了江南的名茶。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歲高齡時,乾隆欲退隱讓位,有大臣勸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回曰:“君不可一日無茶也!”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茶叫三清茶,是用松子、梅花和佛手泡的茶。這茶是他自己發(fā)明的。乾隆十一年(1746)秋巡五臺山,回程時路過定興,遇到一個雪天,乾隆皇帝雅興很高,搜集雪水,在氈帳中烹煮這款他人生的最愛,還作了一首《三清茶》詩。“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如此高古的品味,實在令人稱奇,比《紅樓夢》里那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的妙玉也不遜色。

NO.9 蒲松齡

蒲松齡久居鄉(xiāng)間,知識淵博,他自制了菊桑茶,具有補腎、抗衰老的藥效。

據(jù)說蒲松齡在山東蒲家莊的老槐樹下,擺了個“茶攤生意”。只是與其他做生意的不同,人家做生意的要收錢,而他這個“生意”則是要收故事。而且他還立下了個規(guī)矩“只要是能夠說出一個故事,茶錢便分文不取”。

于是一缸粗茶,幾只粗瓷大碗,南來北往的行人,在長途跋涉口干舌燥后,便來到他這個樹蔭底下的茶攤,歇歇腳,喝喝茶,聊聊天。

天南地北的故事,古往今來的傳說,漸漸地,蒲松齡便收集到了眾多風格迥異的故事和素材,為他寫《聊齋》這本流芳百世的奇書汲取了眾多的靈感來源。因此,這本奇書,真的可以說是用這一碗碗的茶水成就的了。

NO.10 汪士慎

自陸羽撰《茶經(jīng)》,將茶之源、具、器、造、煮、飲、事、出、就諸事以圖文備述起,茶之一道便成了文人生涯中一件極為重要的閑雅之事。而揚州八怪中的汪士慎更是個中翹楚。

同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曾言汪士慎:“詩人今日稱茶仙?!边@位平生不嗜酒只品茶的畫家愛茶成癡,分辨得出茶與茶之間的細微差別。而閉目識茶指出此茶出自何地、采自何時,更是他的拿手好戲。

汪士慎用來煮茶的水中,天然的山泉水還算是易得之物,那花枝水必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必須耐心等待露珠順著花須滴入瓶中,可見用心之苦。更高端的當然是和妙玉同出一轍的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尤為珍貴。朋友知他有此嗜好,常以此相贈。得知鄰人焦五斗家中收藏有一年前所收的臘梅上的雪水,汪士慎持甕相求,以一幅《乞水圖》相贈。鄭板橋曾為此事寫下詩句:“抱甕柴門四曉煙,畫圖清趣入神仙。莫言冷物渾無用,雪汁今朝值萬錢。”不失為一樁茶林佳話。

有如此珍貴的烹茶之水,煎茶之時的器具更為講究——汪士慎喜以素瓷小茶爐細細煎之,煎茶之時必以松子助燃,如此細致求全,泡出的可謂是雅到極致的一杯茶。

來源: 茶道傳媒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茶入畫,畫釋茶:最美歷代茶畫集錦


唐 周文矩 《文苑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賓主設禮,非茶不交”

以茶待客

是歷代中國人社交的首選

古有禪宗公案“吃茶去”

道破了“禪茶一味”的玄妙境韻

無論對于王公大臣、文人僧侶

還是商賈紳士、黎民百姓

這一杯中美物都會令人

和樂自足、靜心塵世

認真于當下并執(zhí)著于對生命的洗煉


《攆茶圖》 局部


喝著茶的中國人

進一步是繁器重禮的大唐權貴

退一步則是隱遁散葉間的明清道僧

在此之間

便是《攆茶圖》中那同坐松月下

對飲花鳥間的群賢雅士

又或是《清明上河圖》中

那一肆一館里斗茶尋歡的一介黎民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茶畫的興起

既是經(jīng)濟繁榮的物質(zhì)表征

亦體現(xiàn)了文人雅士閑情逸致的格物情懷

它將水墨與茶情茶意完美結合

再現(xiàn)了歷朝的茶飲風尚

更以此記錄了我國茶文化的歷史變遷

觀茶畫

仿佛能聽到那茶水涓涓作響

嗅到那沸騰的氤氳茶霧在空氣中飄香

?

唐代

?

史上第一幅茶畫

《蕭翼賺蘭亭圖》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唐)


中國畫史上第一幅茶畫,為唐代畫家閻立本所作的《蕭翼賺蘭亭圖》,其描繪的是一場關于茶的“鴻門宴”。


《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閻立本是一位有著“丹青神手”之譽的曠世奇才,尤其擅長人物肖像及人物故事繪畫。


《蕭翼賺蘭亭圖》中有5位人物,中間坐著一位和尚即辨才,對面為蕭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畫面上,機智而狡猾的蕭翼和疑慮為難的辨才和尚,其神態(tài)維妙維肖。


畫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風爐旁,爐上置一鍋,鍋中水已煮沸,茶末剛剛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夾子”欲攪動“茶湯”,另一旁,有一童子彎腰,手持茶托盤,小心翼翼地準備“分茶”。


矮幾上,放置著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


《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從考古的角度講,此畫不僅記載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歷史,而且真實再現(xiàn)了唐代烹茶的茶器以及煮飲茶的過程。


此畫是最早反映唐代飲茶生活的繪畫作品,譽其為唐代茶文化的瑰寶實不為過。

?

唐代民間斗茶情景

《斗茶圖》


閻立本 ?《斗茶圖》(唐)


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唐代民間斗茶的情景。


畫面上有6個平民裝束的人物,似三人為一組,各自身旁放著自己帶來的茶具、茶爐及茶葉,左邊三人中一人正在爐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盞提壺將茶湯注入盞中,另一人手提茶壺似在夸耀自己茶葉的優(yōu)異。


右邊三人中兩人正在仔細品飲,一赤腳者腰間帶有專門為盛裝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狀,同時三人似乎都在注意聽取對方的介紹,也準備發(fā)表斗茶高論。


整個畫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畫逼真,形象生動,再現(xiàn)了唐代的斗茶情景。


唐代貴族聽琴品茗

《調(diào)琴啜茗圖》


周昉 ?《調(diào)琴啜茗圖卷》(唐)?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

局部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畫家。擅長表現(xiàn)貴族婦女、肖像和佛像。


畫中描繪五個女性,其中三個系貴族婦女。一女坐在盤石上,正在調(diào)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盤,另一女坐在圓凳上,背向外,注視著琴音,作欲飲之態(tài)。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聽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邊,畫中貴族仕女曲眉豐肌、秾麗多態(tài),反映了唐代尚豐肥的審美觀,從畫中仕女聽琴品茗的姿態(tài)也可看出唐代貴族悠閑生活的一個側面。


?宮廷仕女坐長案茗飲

《會茗圖》


《宮樂圖》(會茗圖)(唐)絹本設色


此畫描繪了宮廷仕女坐長案娛樂茗飲的盛況。


圖中12人,或坐或站于條案四周,長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長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湯于自己茶碗內(nèi),另有正在啜茗品嘗者,也有彈琴、吹蕭者,神態(tài)生動,描繪細膩。

?

五代

?

文人相會飲茶

《文會圖》


丘文播 ?《文會圖》(五代)絹本設色


丘文播五代十國時期,后蜀人,畫家,主要作品有《宣和畫譜》、《圖繪寶鑒》、《海岳畫史》、《清河書畫舫》。


此幅茶畫畫面上有樹石勝境,環(huán)境幽雅,榻上有文玩奇珍。有四學士坐榻上,有談者、書者、操琴者,恣態(tài)各異,神態(tài)生動。周圍侍者五人,有捧茶碗、酒杯的,捧琴的、抱物的。描繪了當時文人相會,以飲茶、喝酒、拂琴、書畫為樂,抒發(fā)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悠閑情趣,顯現(xiàn)了文人畫在表情達意方面的藝術特色。

?

貴族夜生活品茶聽琴

《韓熙載夜宴圖》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五代)

?

局部


此幅繪畫充分表現(xiàn)了當時貴族們的夜生活重要內(nèi)容——品茶聽琴。


畫中幾上茶壺、茶碗和茶點散放賓客面前,主人坐榻上,賓客有坐有站。左邊有一婦人彈琴,賓客們一邊飲茶一邊聽曲,從畫面上人物神態(tài)來看,幾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聲迷住了。

?

宋代

?

沿河茶肆、一字排開

《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這幅展示汴河兩岸城鄉(xiāng)生活風貌和市肆百業(yè)盛況的圖景中,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開,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氣息。


仔細觀摩,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門前都設有許多茶桌,里面正有飲茶者在其中把盞閑談、各得其樂;更有一些流動的茶攤、茶寮散布其間分茶販茶,令往來游人流連其間、樂而忘返。誠如元代郯韶題宋《東京茶會圖》中詩言:


二月東都花正開,

千門春色照樓臺。

游人勝賞不歸去,

齊候分茶擔子來。


皇帝以茶宴請群臣

《文會圖》


趙佶 ?《文會圖》(北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

宋徽宗趙佶輕政重文,一生愛茶,嗜茶成癖,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茗、斗茶取樂。親自著有茶書《大觀茶論》,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此幅茶畫描繪了文人會集的盛大場面。在一個豪華庭院中,設一巨榻,榻上有各種豐盛的菜肴、果品、杯盞等,九文士圍坐其旁,神志各異,瀟灑自如,或評論,或舉杯,或凝坐,侍者們有的端捧杯盤,往來其間,有的在炭火桌邊忙于溫酒、備茶,其場面氣氛之熱烈,其人物神態(tài)之逼真,不愧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郁郁乎文哉”時代的真實寫照。

?

貴族官宦的講究品茶

《攆茶圖》


劉松年 ?《攆茶圖》(南宋)

?

局部


劉松年,宋代宮廷畫家。浙江杭州人,擅長人物畫。


該畫為工筆白描,描繪了宋代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用具和點茶場面。畫中左前方一仆設坐在矮幾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桌上有篩茶的茶羅、貯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佇立桌邊,提著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和盞托。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


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zhí)筆作書,傳說此高僧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書圣”懷素。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賞。畫面充分展示了貴族官宦之家講究品茶的生動場面,是宋代茶葉品飲的真實寫照。

?

得好友新茶當即烹嘗

《盧仝烹茶圖》


劉松年 ?《盧仝烹茶圖》(南宋)絹本著色

?

局部


據(jù)傳,該畫描繪了盧仝得好友朝廷諫議大夫孟荀送來的新茶,并當即烹嘗的情景。盧仝是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家境貧窮仍刻苦讀書,不愿入仕,以好飲茶譽世。


畫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錯,枝葉繁茂,下覆茅屋。盧仝擁書而坐,赤腳女婢治茶具,長須肩壺汲泉。

?

宋代街頭茶市

《茗園賭市圖》


劉松年 ?《茗園賭市圖》(南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該畫是“斗茶圖”的姐妹篇。圖中四茶販有注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右邊有一挑茶擔者,專賣“上等江茶”。旁有一婦拎壺攜孩邊走邊看。


描繪細致,人物生動,一色的民間衣著打扮,這是宋代街頭茶市的真實寫照。

?

烹茶煮水,品茶論道

《斗茶圖》


劉松年 《斗茶圖》


《斗茶圖》與《茗園賭市圖》所描繪的情境相仿。畫面中,四位茶人聚于古樹山石旁。他們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論道。細看其神情,各個淡泊寧靜,似是因茶香邂逅于此,無所謂斗茶結果,意全在高山流水遇知音。


這些茶畫體現(xiàn)的,正是宋代從市井民間到帝王貴胄、文人士夫中盛行的飲茶時風。

?

不管朝事,只管喝茶

《盧仝烹茶圖》


錢選 ?《盧仝烹茶圖》(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錢選,字舜舉,號玉潭,浙江湖州人,宋代畫家。好游山玩水、讀書彈琴、吟詩作畫,曾有詩云:“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故其傳世之作多以隱逸為題材。


這幅盧仝烹茶圖,圖中那頭頂紗帽,身著長袍,儀表高雅悠閑席地而坐的當是盧仝。觀其神態(tài)姿勢,似在指點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著紅衣,手持紈扇,正蹲在地上給茶爐扇風,另一侍者旁立,其態(tài)甚恭,似送新茶來的差役。畫面上芭蕉、湖石點綴,環(huán)境幽靜可人,表現(xiàn)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

元代

?

四茶販樹蔭下斗茶

斗茶圖


趙孟頫 ?《斗茶圖》(元)?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趙孟頫(1254~1322年),元代畫家?!?/span>


該畫是茶畫中的傳神之作,畫面上四茶販在樹蔭下作“茗戰(zhàn)”(斗茶)。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輕便的挑擔有圓有方,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tài)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tài),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注視。斗茶者把自制的茶葉拿出來比試,展現(xiàn)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斗茶的情景。

?

“茶圣”呼童汲水煮新茶

陸羽烹茶圖


趙原 ?《陸羽烹茶圖》(元)紙本設色


該畫以茶圣——陸羽烹茶為題材,用水墨山水畫反映優(yōu)雅恬靜的環(huán)境,遠山近水,有一山巖平緩突出水面,一軒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擁爐烹茶。畫前上首押“趙”字,題“陸羽烹茶圖”,后款以“趙丹林”。


畫題詩:“山中茅屋是誰家,兀會閑吟到日斜,俗客不來山鳥散,呼童汲水煮新茶?!?br>

?

明代

?

士人賞梅撫琴品茗

《梅下橫琴圖》


杜堇 ?《梅下橫琴圖》 立軸絹本設色


此圖寫士人在山坡平臺上撫琴賞梅的情景。老梅虬曲如蒼龍盤空,紅梅綻開,遠處云霧中峰岫出沒;士人倚坐樹干,手撫琴弦,仰視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盞伺候,表達了文人高雅的情趣。


山巒樹石的畫法接近馬夏一派,而筆調(diào)較為柔和精巧;人物刻畫精細,面部略敷鉛粉,衣褶勁利流暢,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張渥的線描技巧。在南宋院畫的基礎上,又趨向清新秀逸, 自成一格。

?

品評茶葉、追和茶詩

《茶具十詠圖》


文征明 ?《茶具十詠圖》(明)紙本設色


文征明(1470~1559),明代著名文人,詩文書畫出眾。與名士祝文明、唐寅、徐禎卿四人,時稱“吳中四才子”。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這是幅詩文書畫相結合的佳作。畫面上空山寂寂,丘壑叢林,翠色拂人,晴嵐?jié)駶櫋2萏弥?,一位隱士獨坐凝覽,神態(tài)安然,右邊側屋,一童子靜心候火煮茶,氣氛和諧。抒寫了畫家向往遠離鬧市,寄情山水的意愿。


從款署中得知,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蘇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舉行茶葉品評盛會,作者因病未能參加,其好友送來幾種好茶,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自斟,自飲,自己品評茶葉之高下,自得其樂。不禁想到唐代詩人皮日休《茶中雜詠·茶具》、陸龜蒙《和茶具十詠》詩,于是緬懷他們的唱和雅趣,詩興所至,亦追和了十首,分別為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

?

汲泉烹煮、品茶敘談

《品茶圖》


文征明 ?《品茶圖》(明)紙本設色


畫中茅屋正室,內(nèi)置的矮桌,主客對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壺二杯,看來相談甚歡。側尾有泥爐砂壺,童子專心候火煮水。根據(jù)書題七絕詩,末識:“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對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span>


該畫作于嘉靖年年(1531年),屋中品茶敘談者正是文征明、陸子傅二人。

?

游覽惠山、飲茶賦詩

《惠山茶會圖》


文征明 ?《惠山茶會圖》(明)紙本設色

?

局部


這是幅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真實寫照。畫面描繪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jié),文征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游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陽有兩人對說,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于幾旁,一童子在煮茶。


該畫體現(xiàn)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畫細致清麗、文雅雋秀的風格。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后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記游詩。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

文人夏日相邀品茶

《事茗圖》


唐寅 ?《事茗圖》(明)紙本

?

局部


唐寅,字伯虎、子畏,號六如居士,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詩、書、畫俱佳,擅長山水,人物、仕女、花鳥畫。


此畫是山水人物畫,描繪了文人學士悠游山水間,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環(huán)抱,林木蒼翠,溪流潺潺,參天古樹下,有茅屋數(shù)間。茅屋里一人正聚精會神倚案讀書,書案一頭擺著茶壺、茶盞諸多茶具,靠墻處書畫滿架。邊舍內(nèi)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橫臥板橋,一人緩步策杖來訪,身后一書童抱琴相隨。畫卷上人物神態(tài)生動,環(huán)境優(yōu)雅,表現(xiàn)了主人客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br>

?

邊飲茶、邊談古論今

《停琴品茗圖》


陳洪綬 ?《停琴品茗圖》(明)朵云軒藏品

?

陳洪綬(1598~1652),字章候、老蓮、浙江人,明末畫家。


圖中描繪了兩位高人逸士相對而坐,琴弦收罷,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間進,手捧茶杯,邊飲茶邊談古論今,加之雅氣十足的珊瑚石、蓮花、爐火等,如此幽雅的環(huán)境,把人物的隱逸情調(diào)和文人淡雅的品茶習俗,渲染得既充分又得體,給人以美的享受。

?

聚精會神、煮泉品茗

《煮茶圖》


丁云鵬 ?《煮茶圖》(明)


丁云鵬(1547~1628),字南羽,號圣華居士,安徽休寧人。明代畫家,善長人物、佛像、山水畫。


圖中描繪了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意。畫中盧仝坐蕉林修篁下,手執(zhí)團扇,目視茶爐,正聚精會神候火煮湯,圖下一長須仆撿壺而行,似是汲泉去,左邊一赤腳婢,雙手捧果盤而來。畫面人物神態(tài)生動,描繪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實情景?!?br>

?

清代

?

楊晉 ?《豪家佚樂圖》(部分)長卷絹本沒色

?

局部


此卷寫春夏秋冬四季豪門享樂生活,長1之米多。此幅為長卷中一段。


樹下,兩個發(fā)髻高挽、雍容華貴的婦人正閑散地坐在桌前,她們像是在望著前面那個舉扇撲蝶的兒童,又像是正聽著照看小孩兒的仆人上前稟告什么;旁邊站立的女子,也像在對手持涼扇的仆人吩咐著。在玩耍的兒童旁邊,一個仆人正在揮扇煮茶。

?

斗茶會上的熱鬧場景

《群仙集祝圖》


汪承霈 ?《群仙集祝圖》 卷紙本設色


此圖以工筆設色描繪了斗茶會上的仆人形象,他們或在準備茶碗,或自己先飲為快,情態(tài)不一,造型寫實極富生活氣息。線描精細,以鐵線描為主,設色沉穩(wěn)而富有變化,暈染有致。圖中器物繁多,俱一一細加刻畫,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能力和高超的寫實水平。

?

錢慧安 ?《烹茶洗硯圖》 立軸紙本設色

?

局部


錢慧安,清代畫家,海派代表性畫家之一。工人物、仕女,細筆干墨,筆意遒勁,神態(tài)閑雅,其調(diào)介于老蓮、十洲之間?;ɑ苌剿嗌?。


這幅作品的背景選擇著力地突出了一個“雅”字。畫中主人公置身在一個蒼松掩映之下的水榭當中,憑欄遠眺,給人以高雅脫俗之感。榭中的琴案上擺放著一張瑤琴,旁邊的圖書、茶具、鼎彝、賞瓶一一陳列,井然有序。


院中兩個小童,一個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階上,小心翼翼地刷洗著一方石硯,幾尾金魚圍攏過來,在水中歡快地游著;另一個小童正站在火爐邊烹茶,紅泥小火爐上架著一把東坡提梁壺,爐邊還放有一個色彩古雅的茶葉罐,而這時的小童正側頭觀看一只飛起的仙鶴。此情此景正畫出了那幅名聯(lián)所描繪的意境:“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

【茶文化】古畫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畫文化

茶畫在中國藝術文化里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文人墨客可以以茶來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可以用茶來悟禪得道。在我國繪畫史上,有許多關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圖畫,表現(xiàn)了我國茶人積極樂觀、謙虛禮讓的精神,也就是 “和”的精神。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欣賞幾幅經(jīng)典的茶畫圖。

《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五代]顧閎中,絹本,寬28.7厘米,長335.5厘米,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故事

琵琶聲起,江南寂靜的夜被錚然撥動,夜宴開始了。

畫中,條幾上茶壺、茶碗和茶點,散放賓客面前,主人坐榻上,賓客有坐有站,左邊一婦人彈琴,賓客們一邊品茶,一邊聽琴。


背景故事

韓熙載原為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出身官宦名門,投南唐后屢獻國策卻不被信用,面臨北宋大兵壓境,茍延殘喘的后主李煜想用他為相,自知回天無力的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天天歡宴,夜夜聲色,藉此表示對于政治了無興趣。李后主聞聽后派出畫家顧閎中和周文矩夜入韓府了解實情,畫家以韓熙載夜宴的場景默畫成圖,李后主看后,唏噓之余,發(fā)出了“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慨嘆。


《調(diào)琴啜茗圖卷》

《調(diào)琴啜茗圖卷》, (聽琴圖) [唐]周昉,絹本設色、縱28厘米、 橫75.3厘米,描繪唐代仕女彈古琴飲茶的生活情景,現(xiàn)由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故事

圖中共畫五人,中間三人為貴族婦女,一人于石上調(diào)琴,另兩位一邊啜茗,一邊側耳靜聽琴聲。兩側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執(zhí)茶杯。人物神念嫻靜端莊。人物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體,富有變化,畫中的婦女豐頰曲眉,濃麗多姿,整個畫面表現(xiàn)出唐代貴族婦女悠閑自得的情態(tài)。


背景故事

周昉是處于盛、中唐時期長安最著名的宗教、人物畫家。他初學張萱,后自創(chuàng)風格,善畫濃麗豐肥的仕女,又極能寫真。其作品在當時流傳到日本、新羅(今朝鮮半島中部),至今那里尚有真跡可覓。只因年代久遠,雖歷代傳存,原作迄今已不復多見。讀者只能從明代的唐寅、仇英等大家的仕女畫中,略識其曠世遺風。


《斗茶圖卷》


《斗茶圖卷》 [南宋]劉松年《斗茶圖卷》著錄于《石渠寶笈二編·重華宮藏》。

圖中故事

此圖卷描繪的是民間斗茶情景:幾個茶販在買賣之余,巧遇或相約一起,息肩于樹蔭下,各自拿出絕招,斗試較量,個個神態(tài)專注,動作自如,還原了當時的斗茶場景。


背景故事

斗茶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中期。據(jù)無名氏《梅妃傅》載:“開元年間,(唐)玄宗與妃斗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斗茶今又勝我點?!边@是斗茶的最早記錄。不過,在歷史上最講究、最熱衷于斗茶的則要算宋代,斗茶之風在宋代達到高峰。

宋代唐庚的《斗茶記》寫得較為詳細: 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獻出各自所藏的珍茗,烹水沏茶,互斗次第。到了南宋,不僅名茶產(chǎn)地及寺院有斗茶之舉,就連民間也普遍開展。南宋畫家劉松年的《斗茶圖卷》更是生動地展現(xiàn)了集市買賣茶葉民間斗茶的景象。這種斗茶,很有些現(xiàn)時評茶的味道,并與茶葉市場交易聯(lián)系在一起。


《陸羽烹茶圖》


《陸羽烹茶圖》(元) 趙原,屬紙本水墨,縱27厘米,橫78厘米,現(xiàn)由中國臺灣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故事

此圖為水墨畫,山石皴法側筆圓轉,樹點粗厚,畫風學董源而有所變化。以陸羽烹茶為題材,用水墨山水畫反映優(yōu)雅恬靜的環(huán)境,遠山近水,有一山巖平緩突出水面,一軒宏敞,茅檐數(shù)座,屋內(nèi)峨冠博帶、倚坐榻上者即為陸羽,前有一童子焙爐烹茶。


背景故事

這幅畫表現(xiàn)了唐代著名茶人陸羽的故事。

陸羽一直是淡泊清高的文人崇拜的偶像。他將畫作自題名為《陸羽烹茶圖》,并賦詩一首:“山中茅屋是誰家?兀坐閑吟到日斜。俗客不來山鳥散,呼童汲水煮新茶?!眻D文并茂,鑄造了士大夫煙霞痼疾與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元代的社會思潮。


《惠山茶會圖》


《惠山茶會圖》局部 [明]文征明,縱22厘米,橫67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故事

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jié),春意萌發(fā)。時年四十九歲的文征明,和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結伴游覽無錫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注泉于王氏鼎,三沸而三啜之”,他們品茶暢談、吟詩唱和。事后,文征明畫了一幅《惠山茶會圖》,描繪此次聚會。


背景故事

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制芽茶,自此中國的茶藝由唐代用來煎煮的茶餅到宋代用來拂擊的茶末,到明代演變?yōu)橛脕頉_泡的茶葉。

明代茶葉制作方法的變動,引動茶具的轉變,茶席布置趨向隱逸清靜。嗜好茗飲、品鑒名茶,研討茶藝成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種時代風尚。品茶成為明代文人追求生活情趣、在日常生活中舒放性靈的重要手段。

明代以前的繪畫作品中也有不少“茶”元素的參與,但是卻唯獨沒有明代這種專門的以茶事或以茶會為題材的作品,文人雅集活動到明代以后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大量“茶會”題材的繪畫作品問世。


《烹茶洗硯圖》

《烹茶洗硯圖》(清) 錢慧安,為立軸,紙本,設色,縱62.1厘米,橫59.2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圖中故事

這幅作品的背景選擇著力地突出了一個“雅”字。畫中主人公置身在一個蒼松掩映之下的水榭當中,憑欄遠眺,給人以高雅脫俗之感。榭中的琴案上擺放著一張瑤琴,旁邊的圖書、茶具、鼎彝、賞瓶一一陳列,井然有序。

院中兩個小童,一個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階上,小心翼翼地刷洗著一方石硯,幾尾金魚圍攏過來,在水中歡快地游著;另一個小童正站在火爐邊烹茶,紅泥小火爐上架著一把東坡提梁壺,爐邊還放有一個色彩古雅的茶葉罐,而這時的小童正側頭觀看一只飛起的仙鶴。此情此景正畫出了那幅名聯(lián)所描繪的意境:“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


背景故事

清代開始,就廢棄了一切茶葉禁令,允許自由種植茶葉。

中國茶道在“康乾盛世”再度輝煌,但是到了清朝后期,隨著西方列強的欺壓,中國經(jīng)濟不可挽回地走上了衰微之路,在這種新的格局下,中國茶文化雖然受到影響,但飲茶卻更為平民化、更為普及。

只是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間,茶的著作只有十多種,其中有的還下落不明,與明代的盛大狀況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清代的癡茶、愛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傳統(tǒng)中作繭自縛,他們也有鮮活的思想和勃發(fā)的創(chuàng)造。只是他們的真知灼見,大多融會到詩歌、小說、筆記小品和其他著述之中。

找到約9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