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陸羽會茶空間

找到約394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中原茶文化消費中心啟動 鄭州百余個茶空間公益開放

“中原茶文化消費中心啟動儀式”9月11日在鄭州市國香茶城舉行,宣告“中原茶文化消費中心”的建設拉開帷幕。在啟動儀式上,還發(fā)布鄭州將開放100多個各具特色的共享茶空間。

此次活動由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委員會、管城回族區(qū)人民政府主辦,由河南茶葉商會、國香茶城承辦。

圖為中原茶文化消費中心啟動儀式現(xiàn)場。楊大勇 攝

在啟動儀式上,國香茶城重磅發(fā)布了精心包裝打造了“陸羽廣場、國香主題公園、空中走廊、大豫倉、拙雅、草木堂、方守龍、瑞泉、璟和軒、晉韻堂”十個精華景點,“國香十景”,以方便廣大市民朋友、茶人茶商前來國香茶城打卡、游玩、考察、采風。

此外,啟動儀式現(xiàn)場還為國香十景頒布了特色的定制門牌,各個景點可以正式“掛牌營業(yè)”,廣納四方賓客,展現(xiàn)茶空間、茶文化最獨特的魅力所在。

為了讓更多消費者、茶文化愛好者、茶產(chǎn)業(yè)工作者領略到中原茶文化的魅力,“中原茶文化消費中心”推出了一項重磅惠民舉措:2023年9月至12月期間,國香茶城將開放100多個特色共享茶空間。一方茶桌,杯盞玲瓏;茶香裊裊,余韻悠長……或古色古香充滿詩情畫意,或中西合璧充滿精致品味,100多個茶空間各具特色,充滿韻味。

除了“國香十景”和“100個共享茶空間”,“中原茶文化消費中心”還將推出一系列茶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國香茶城的100多家茶空間商戶,每周都有品鑒會、茶藝沙龍等活動,形式豐富多彩,消費者可提前預約。

在本次啟動儀式上,國香茶城茶雨春主理人林艷代表100等多家茶空間商戶承諾:“我們將以最本真的信用,為您精挑細選,呈上好茶、香茶,讓您唇齒留芳;我們將以最悉心的態(tài)度,打掃布置各色茶空間,歡迎您來做客游玩,拍照打卡;我們將舉辦新茶品鑒、文化沙龍等各類活動,琴棋書畫,應有盡有,歡迎您的參與……”

“管城區(qū)錨定市委市政府加快鄭州都市圈建設的戰(zhàn)略要求,傾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全國重地和國際消費中心,加快重構‘中原茶文化消費中心’。”鄭州市管城區(qū)副區(qū)長李建安說,接下來,將搭建平臺,鏈接茶行業(yè)四方力量,聚焦數(shù)字化建設,加強茶文化品牌傳播,推動茶葉產(chǎn)業(yè)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和全產(chǎn)業(yè)鏈價值延伸,讓茶葉帶動消費、促活經(jīng)濟,帶動文化,豐富生活,讓品茗飲茶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讓茶葉成為企業(yè)發(fā)展、帶動致富的金鑰匙。(完)

來源:中新網(wǎng)河南 (楊大勇),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道文化之研究

(《吃茶去》雜志)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淺茶滿酒”,主人待客時茶要淺倒、酒要滿杯,客人飲茶要細品慢咽。這樣的平常生活場景中就包含了中國茶道的一個基本精神取向:在閑中返隱并取樂。中國古代文化是在本土自生式緩慢生長出來的,茶文化更是在從容、閑散的生活處境中孕育出來的,所以,中國茶道在品茗論茶時延長了個人獨處或者與友人相處的時間,同時也放大了狹小場所(茶室)的空間意義,強調(diào)細細品味杯中茶湯,同時把玩手中器皿、與周遭環(huán)境共處同安,在場者的內(nèi)心交流無需言語,僅僅因為共處一室、共飲一壺茶而得以完成。傳統(tǒng)中國茶道提出的四境說對此有較好的揭示,本文將進一步對此作出現(xiàn)代詮釋。

一、 中國文化傳統(tǒng)孕育下的中國茶道

關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內(nèi)容及其特征的討論,可謂汗牛充棟,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fā)的觀點,這樣的討論還將繼續(xù)下去,因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流動的、生生不息的,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就不會停止。本文的重點不是闡述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或者其中各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在于概要說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總體結構。筆者認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總體結構是“一體兩用”,即以儒釋道一體為骨架,中醫(yī)和茶道構成其兩翼,這兩翼是儒釋道之體的巧妙運用和成功滲透。對傳統(tǒng)中國人來說,中醫(yī)醫(yī)身、茶道修心,身心和合及其價值追求都體現(xiàn)在儒釋道一體的學統(tǒng)上。早在魏晉之時三教合流的傾向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隋唐產(chǎn)生了眾多三教合流的文化成果,如建筑風格、學術教義、生活樣式等,中國茶道就是代表性的重要產(chǎn)物。

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中國何時出現(xiàn)的呢?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提到,“考茗飲之法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然其飲法未聞,或曰為餅咀食之,逮東漢末蜀吳之人始造茗飲?!边@是有關中國人將“茶事”作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事件的較早記載。此時,茶事已經(jīng)脫離初期的藥用、食用階段,進入到飲用的階段。即便進入到飲用階段,飲用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隋唐時的煎茶(煮茶時要添加一些佐料,如鹽、香料等)到宋代的點茶(茶要烘烤并碾成粉末,倒入熱湯時還要不斷擊攪),明代時放棄餅茶、團茶改用散茶,出現(xiàn)了泡茶這樣的飲法,這種飲用方式能夠完好地再現(xiàn)茶的本味、茶湯的本色,大為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云南、四川、貴州、湖南等地還留有食用式飲茶法,宋代的抹茶和點茶法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成為了他們的代表性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大陸則因泡茶法的一統(tǒng)天下而被遺忘。

“茶”原本有多個同義字,包括荼、槚、蔎、茗、荈等,最后統(tǒng)一定為“茶”字,根本原因是“茶”的字形最接近中國文化傳統(tǒng)所設定的天地人關系的構想?!安琛保捌渥?,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陸羽《茶經(jīng)》)其義為“人在草木間”。蒼天之下,人為萬物之靈長,敬天盡地利以利人。茶本為自然界一介植物,被人發(fā)現(xiàn)、采用、加工,茶從萬物中脫穎而出,成為人的寵愛;同時,人因茶而獲益、滿足,茶所集納的日月精華、水汽凝結和山岳含育均被人做出了極大開發(fā),人成為茶的受益者。

應當承認,至今仍然有學者明確反對“中國茶道”的提法,認為中國只有茶文化(包括茶俗、茶禮、茶藝等事業(yè))、茶產(chǎn)業(yè)(包括茶葉生產(chǎn)、制作、貿(mào)易等活動),但始終沒有發(fā)展出系統(tǒng)、嚴謹?shù)摹安璧馈?。不可否認,中國歷史上并不存在完整的茶道理論,也無明確的茶道流派傳承,但這只能說明中國茶道有其特殊性。決定是否有茶道的關鍵是有無對茶事活動所內(nèi)含的精神性價值(與人相關)和思想性價值(與知識相關)做出有意識的總結或概括。有無總結是一回事,總結的深淺、廣窄是另一回事。通過飲茶獲得身心安寧、精神愉悅并對此做出思想升華,這顯然不再是生理活動,它已經(jīng)進入到自我實現(xiàn)的境地,肯定這一內(nèi)容就可以視為茶道,關于這方面認識的總結就是茶道研究。將茶的生命比擬人生,將飲茶體悟引向?qū)ψ匀蝗f象、宇宙世代的洞察,并將之理解為天道、真理的具體化,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茶的總體性把握。許多文人、僧人、思想家對此都留下了富有啟迪的獨特見解、深刻體悟,如陸羽、蘇軾、朱熹、周作人、林語堂等。茶道廣泛存在于文學作品、畫作之中,并對中國陶瓷工藝、美學設計等產(chǎn)生了持久的影響。筆者之所以主張中國茶道真正形成于宋代而非唐代其原因就在于唐代的飲茶活動還有著濃厚的、與物的深切關聯(lián),這直接干擾并降低了有關茶的超越性思考。宋代就所有不同,閑適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格物致知理論的興起,為茶道的提出分別提供了現(xiàn)實的和思想的雙重鋪墊。

從字義上說,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質(zhì)而淬煉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質(zhì)首先是它的自然屬性和對人身心的益處,在此之上關于茶所展開的情感投射和意識升華才進入到人所創(chuàng)造出的精神世界。人類文明構建了諸多包含信仰、文學、哲學、藝術之內(nèi)的精神世界,中國文化傳統(tǒng)所推崇的精神世界主要體現(xiàn)在樂生、天命、義理等重要命題上,茶道正是以茶為載體在品茗中以茶說事、以茶喻理、以茶論道。從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關聯(lián)角度上看,中國茶道的具體內(nèi)容可以表達為如下三個方面,即閑、隱、樂。三者統(tǒng)一到人,媒介是茶。“閑”是中國茶道的心理基礎,“隱”是中國茶道的社會主張,“樂”是中國茶道的價值追求,就三者的內(nèi)在關系來講,“閑”是前提條件,“隱”和“樂”是刻意營造或試圖表達的精神狀態(tài)。

“閑”在中國文化中有多重含義,負面的是指不事稼穡、游手好閑、吃閑飯;正面的是指從容、優(yōu)裕、散淡、豁達,正面的含義中既包括品質(zhì)方面,也包括生活方式。與茶道關聯(lián)的“閑”顯然是指后者。“閑”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工夫,茶因閑得以成就,閑因茶得以充實。時間上的閑只是一個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閑,要點在于一種生活態(tài)度,即從容應對,等閑看過苦難滄桑、視榮辱或聲譽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將我融于茶,將茶化作我。這樣的“閑”正是精神成長、自我發(fā)掘和自由意志伸張所必備的思想品質(zhì),得閑之真諦的人才會在意向內(nèi)觀照,求取獨立的個體我。

從價值論上說,“隱”的消極含義是保全其身,明哲保身;“隱”的積極含義則是脫俗、淡泊、精儉、潔身自好,這不是被動的退讓、逃避,而是在知其不可為或者無力改換他人/社會時、仍然頑強保留自身的處世原則、固守內(nèi)心的道德律,這是以一己之力抗爭凡俗世界、庸常大眾的隨波逐流,不做犬儒,放棄世常的名利而求取個人的精神圓滿。如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上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身”。因此,茶道中的“隱”揭示的是茶人飲者在生活、社會中如何立身的大問題,隱后返本,身處鬧市求心安,身處高位知進退,隱與顯是一對相互依托的對立統(tǒng)一,隱后再顯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為人處世不忘己身?!半[”要有強大的內(nèi)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囂而處落寞,離繁華而安清貧,這非一般人可為。陸羽在《茶經(jīng)》里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他不是說喝茶后,人就自動獲得了“精行儉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儉德之人”是最宜飲茶的,陸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選擇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顯,飲者之品性投射到茶這一實物上。禪茶一味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立言的,佛家弟子之所以選擇茶來解經(jīng)悟道其緣由也基于此。

“樂”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主張,甚至也可以說是它的一大特點。孔子曾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孟子提出“與民同樂”,《太平經(jīng)》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蔽鞣秸苋颂岢隽说赂R恢拢袊幕瘋鹘y(tǒng)更加傾心于“德樂合一”,如助人為樂、樂于助人、樂善好施,都是將行善、助人與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快樂是一種因所認同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愉悅,是一種精神快樂,體現(xiàn)了“眾樂樂”般的精神快感?!皹贰笔怪袊璧烂黠@有別于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生發(fā)于佛教寺院,最初由出家人闡發(fā)和傳承,以后形成的茶道流派“三千家”,也嚴格維護了師徒授受關系,具有高度的封閉性,因此屬于小眾文化或雅文化,在其精神內(nèi)涵上突出的是施茶、吃茶過程中的寂、靜、敬的成分,走向了純粹形式化的理念體悟。中國茶道之樂重申了對此世的投入和對人身處其中境遇的關切,因此,中國茶道具有更加平實的表現(xiàn)形式和更加生活化的現(xiàn)實關懷。無數(shù)的歷史事件表明,無論身處何種情境下,多數(shù)中國人都易于快速接受現(xiàn)狀,這與中國茶道乃至中國文化中的樂觀主義是分不開的。

二、 茶道四境說的提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題是人生哲學,中國哲學精神也脫離不開對人/人事/人情的考量。他還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立場概括出四種人生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兩種境界都是非哲學的,只有后兩種境界與哲學有關,并且是哲學關注的對象,馮先生還指出,只有借助哲學的反思省察,人生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所概括的境界說看似是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歸結,其實是接受了西學影響、采納西方哲學的范疇體系的嘗試,例如,馮先生所講的“自然”就不是儒家的原初含義,同樣,他明確地劃分出可以成為哲學對象和不可以成為哲學對象兩種不同的層次,這也是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世間道”的做法。中國茶道無法劃入馮先生的哲學對象之中,因為它不是形而上學的觀念構建,沒有正面回答知識論問題,它只與日用生活相關,只在民間風俗和日用生活中尋找意義,卻力圖將日常事件變?yōu)榍槿?、樂事,從而獲得恒久性。

然而,傳統(tǒng)中國茶道也講境界,很早就提出了四境說,分別是:物境、藝境、人境、心境,并認為四境俱美才是至上狀態(tài)。明代的書畫家徐渭(1521—1593)被世人稱為“茶癡”,他最明確提出了宜茶境界說,認為物境、藝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飲茶的環(huán)境,主要指不是人為建造的居室、樓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靜清雅的場所,如竹海、梅林、泉邊、湖畔等;藝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沖泡或飲用之法的得體、撫琴弄簫的聲樂等共同構成的雅致脫俗的氛圍;人境則指嘉賓來客與主人的融洽關系,專心于飲茶,彼此聲氣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飲茶中忘卻世間萬象,人與茶、茶與人合二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兩忘、豁然開朗。

茶道四境之間并非簡單的高低替代關系,相反,四境是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連帶關系。物境和藝境提供了實體性基礎,人境提供了人際交往溝通的條件,心境則受到前三者的引導,反過來又純化、提升前三者的存在方式。宋人提出的飲茶“三點”——飲茶環(huán)境、水質(zhì)和茶具、品飲者的修養(yǎng)三個方面,講的是同一個道理,也可用看做是茶道四境說的前身。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對生活情趣的關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營造出的人為環(huán)境中折射當事人的思緒和體悟,這就是生活的閑、人生的隱和現(xiàn)世的樂。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1597—1679)有句名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茶道四境在匱乏經(jīng)濟時代顯得有些鋪張或矯情,對俗世凡眾來說它顯得過于高格調(diào)和雅致,通常會被不諳茶道的人視為“茶疵”、“飲癖”,然而,恰恰是這些對茶情有獨鐘、不改初衷的人成就了茶道,使茶事成為風雅,使茶人有了品味。

中國傳統(tǒng)茶道的四境說所講的茶道不是在用時間來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間,中國人喝茶可以從早到晚,時間似乎停滯了,時間的意義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處怎樣的環(huán)境和心境,這些都是空間要素。中國茶道弱化了時間維度,突出了空間維度,飲者或主賓飲者們共處的空間性存在的屬性得到充分闡發(fā)。中國茶分產(chǎn)地、產(chǎn)區(qū);但各地的飲茶方式也有地區(qū)差別,茶室、茶館的陳設在理念上大多刻意濾去了時間的向量。據(jù)說真正諳茶者在頭三杯不事任何言語,靜靜品茶,全身心關乎茶主泡茶的一舉一動,用心體會茶湯之味、茶器之美、茶藝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過程中茶者(包括茶人、茶客、茶主)的思想溝通不是靠語言傳遞,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鳴,這樣的情感分享與特定的場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場為其表現(xiàn)形式的。西方人則非常不同,他們用時間來度量茶,喝的是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茶就像鐘表一樣提示人正處于作業(yè)或行為的某個階段,所凸顯的是茶外之人的所作所為。茶只是工具性存在,茶為人所用,僅此而已。

令人遺憾的是,茶道四境雖然關涉空間,但只是十分狹小的范圍,往往只是設茶席、茶會的那塊空間,或者僅僅關聯(lián)案桌、茶幾的空間。飲茶者之外,即便在同一室內(nèi)(如茶室、茶館)仍然可能垃圾遍地。中國茶道只提供了十分有限的悟道體驗,卻沒有成功擴展、延伸開來,成為“新民”乃至“新生活”的源頭動力。蔡元培在寫于1916年的《華工學校講義》中說道:“華人素以不潔聞于世界:體不常浴,衣不時浣,咯痰于地,拭涕于袖,道路不加灑掃,廁所任其熏蒸,飲用之水,不加滲漉,傳染之病,不知隔離。小之損一身之康強,大之釀一方之疫癘?!蓖萍杭叭恕⒂纱思氨诉@些中國文化傳統(tǒng)倡導的“類推”在茶道中未被生根、發(fā)揚。中國茶道創(chuàng)造的潔凈世界只局限于當事人的精神領域,卻可能無涉于周遭環(huán)境,更未激發(fā)出行動的意志。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坐而論道”、缺乏行動力的劣根性也大抵與此相關。

中國茶道具體內(nèi)容——閑隱樂——正是通過“四境”得到充分體現(xiàn)的。茶道的物境在于野趣、雅致,在世間卻又脫俗清新,這就是閑和隱;茶道的藝境強調(diào)合于時令,契合儀規(guī),烘托出寂靜、清和的空間,這就是閑和樂;茶道的人境突出的是同坐茶席中人一期一會,以情相交,以茶傳情,這就是得一知己而足矣的至樂;茶道的心境關注當事人反躬自省,向內(nèi)心觀照,以茶喻人生、事業(yè),滌除內(nèi)心的不滿、怨恨,成就自性的伸張,這就是“大隱隱于市”的真諦。可以說,茶道四境說從不同角度全面解讀、深化了中國茶道。

換句話說,中國茶道雖然也強調(diào)由茶及道、茶中見道,但并不追求道外世界。一句話,中國茶道的本質(zhì)是道茶一體。日本茶道援佛入道,突出了“孤”、“寂”、“清”的品味;中國茶道引儒入道,強調(diào)的是“閑”、“隱”、“樂”。中國茶文化在唐代興起時就是雅俗共賞,宋代出現(xiàn)茶道時,也是同時存在士大夫、寺院、宮廷、世家、平民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佛門、道觀、儒家的祠堂、學堂、孔廟等都依據(jù)各自有關天、人、物的理念預設而發(fā)展出了不同的茶禮、茶藝乃至各自有別的茶道。茶文化流布廣泛,是因為吃茶人都接受了其中的樂趣。周作人曾在《喝茶》一文中有極好的概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xiàn)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中國茶道具有深切的現(xiàn)實關懷,本著及物、依人、樂生的原則將茶道落腳在生活情趣上。

三、 茶道四境說的現(xiàn)代詮釋

新中國建立后,全面開展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傳播了社會主義新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對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具體形式都做出了徹底否定,既根除了封建制度的社會基礎,也對民眾一般日常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其間茶道研究、茶文化樣式幾乎停滯,僅僅保留了單純物質(zhì)性內(nèi)容的茶葉種植、加工、買賣,因為茶葉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出口創(chuàng)匯產(chǎn)品。然而,飲茶、品茶的過程而產(chǎn)生的悠閑生活方式,散淡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精致、雅致、品味生活的志趣都被無情掃除,茶文化不再傳承,茶道研究被迫中止。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也給中國茶文化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許多地方政府大力發(fā)展茶葉貿(mào)易,鼓勵圍繞茶葉而進行的各類文化事業(yè),各地紛紛成立了茶協(xié)會,茶館也雨后春筍般繁榮起來,茶事活動頻繁,并且參考和吸收臺灣經(jīng)驗,開發(fā)出各種茶藝表演,茶事相關的茶產(chǎn)業(yè),如茶服、茶器、茶具、香、古樂器、國畫等都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最重要的是,人們對茶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開始賦予茶各種積極、正面的價值。飲茶者(無論是在自家獨斟自飲還是與人同泡茶館)都不再被視為游手好閑的人,相反,經(jīng)常被看做是有品位的風雅之士。

期間也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例如奢靡之風盛行,茶的包裝過于精美,造成大量垃圾,增加了環(huán)境負擔;茶具和茶器過于昂貴,離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遠;茶藝表演出現(xiàn)了許多不雅或庸俗內(nèi)容,沖淡了飲茶本身的樂趣。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茶生產(chǎn)商、經(jīng)銷商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使用過多的化肥和殺蟲劑,加工過程中添加了過多干擾茶性的有害物質(zhì),這些行為導致許多種類茶葉品質(zhì)的退化,這種殺雞取卵、急功近利的行為完全違背了傳統(tǒng)茶人應有的職業(yè)操守,也與茶道追求格格不入。

當代中國茶道所處的時代場景已經(jīng)大大不同于古代。在匱乏經(jīng)濟時代,茶仍是稀缺品,好茶或上等茶更是珍稀品,只有殷實之家方可享受,一般平民百姓買茶只是備著待客之用,平時是消受不起的。而殷實之家大多受過良好教育,識書達理,品茶論道、鑒茶賦詩等都只是士大夫、文人之間雅致生活的追求。雖然只有占總人口極少數(shù)的人飲茶,但他們大多是知識的擁有者和思想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不僅維持了茶文化,也推動了茶道的傳承和深化。然而,今日的中國人大多可以消費得起茶葉,茶葉的供應源源不斷,茶葉的種類層出不窮,飲茶的方式不斷翻新,茶真正成為粗茶淡飯般日常和廉價,飲茶者可能是每個人,即任何一個“涂之人”,此時,茶道何存?跨越全部階層、通用于所有人群的茶道是否還有存在的可能?

飲茶成本的降低和飲茶程序的簡化,茶日益向民間普及,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茶文化逐漸被平民茶文化取代,平民茶文化是否可以延續(xù)傳統(tǒng)中國茶道呢?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所主張的閑隱樂三種精神不僅仍然具有意義,而且在今日獲得實現(xiàn)變得更加可能,主要得益于物質(zhì)手段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出來,閑暇時間增加,可支配的財富也極大增加,度閑和求樂變得唾手可得。然而,發(fā)達的物質(zhì)生活和快餐化消費也使時間碎片化,精致生活追求變得局促和難覓,普遍的煩悶和躁動緊壓了人的精神生長的空間,在豐裕時代如何安頓心靈、為我們的精神向往提供場所?這是今日茶人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

這就必須強化茶道中的四境功夫。返歸自然,按物之本性行事,順物理盡物力。茶本是自然一物,飲茶之益來自于茶性的最佳發(fā)揮,茶道的初心就是保持對茶性的尊重。茶道四境必須依此茶性自然主義原則加以展開。藝境雖是人所造環(huán)境,也應以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為原則,將藝境融于物境之中,飲茶者無論身處何處其心境和人境都應返璞歸真。質(zhì)言之,雖然心境重在個人獨處的內(nèi)心觀照,人境強調(diào)以敬待人求得聲氣相投,但人境的出發(fā)點是心境,有獨立人格和自處自律的人才會與人平和相處,茶道四境其實就可以化約為二境:物境和心境。茶人的舉手投足是自身心境的外化,所使用的器具、營造的環(huán)境皆由心性外發(fā),洞察物之本性以盡物力,對茶事中的一切皆抱持恭敬、謙和的態(tài)度。二境皆出于一心:這就是奉茶之心,易言之,敬茶之心。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在俗世生活中返本歸真,在庸常世界中尋找優(yōu)雅品位。在此,重要的不是茶、茶具或茶室,而是茶人,或者說是飲者在品茗中全身心投入所獲得的自悟自省。道在茶中,悟道就在品茗的過程中。物鏡、藝境、人境都不需刻意選擇,隨遇而安,因為象由心生,心境才是根本。在當代,拜市場經(jīng)濟和技術革新之所賜,茶相關的器具極大豐富、陳設越加奢華,茶室隨處可見,茶葉唾手可得,然而,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外殼,真正有意義的是飲茶者求放心,將心安置于事關大問題的事物上,用宏大敘事去除生活中的繁雜,用普遍價值提升人生的關切,飲茶讓人安靜下來,生起敬意,卸去多余的欲望和無謂的沖動,一句話,品茶就是赴一場心靈之約,從這個角度上看,茶道四境可以成為今天中國人的信仰依托。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董鵬(陜西安康)】

茶“萬病之藥”難治“愚”

前幾天,公眾號“啖茶論道”轉(zhuǎn)載一篇題為《茶葉為“萬病之藥”?查證過嗎?不要再自欺欺人和誤人子弟了!》的文章。作者陸某,是一位東京大學農(nóng)學與生命科學研究科應用生命化學專業(yè)博士后。然而就標題而言,卻像是自媒體流量套路,并無半分學術氣質(zhì)。

這位陸博士后謙虛地說自己十分喜歡王岳飛教授有關茶學概論的大學網(wǎng)絡公開課,但感覺上是“來碰瓷的”。顯而易見,可真是瞄準了浙江大學王岳飛教授的知名度,對其著作《茶文化與茶健康(第二版)》“茶葉為萬病之藥”的論述考究,大做文章,其中不免多有曲解。

01、“茶為萬病之藥”之釋義

莊周說:“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边@是做學問的宗旨。茶,是一種通俗的飲品,但這不影響它“為萬病之藥”,為天地萬物之大美者。

這幾年研究與評判普洱茶,陸續(xù)拜讀過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王岳飛教授的諸多茶學著作。他的著述,既有西方科學主義的嚴謹,有一份證據(jù)說一分話,又有中國經(jīng)驗主義的弘涵。

在我看來,王岳飛教授是茶學領域算是少數(shù)幾位能夠秉持學人精神,和獨到茶學視野的學者之一。

那位陸博士后工具書讀的太多,竟忘記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科學的繼承與發(fā)揚,以機械主義之辭“證死”“茶葉為萬病之藥”的觀點。

早在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陛?,在古書上說是一種苦菜。唐之前無茶字,荼向茶的轉(zhuǎn)變,即荼代指茶可能早于魏晉南北朝,但音變始于六朝。

清人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載:“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边@一點,陸羽的《茶經(jīng)》亦有記載。

因為茶與荼的聯(lián)系,“茶葉為萬病之藥”的傳統(tǒng),也可能起源于“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古代先民幾千年的歷史實踐和驗證,極其可靠。

“茶葉為萬病之藥”的傳統(tǒng),歸根結底是一條“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的經(jīng)驗主義道路,中國文明,包括國飲文化,在五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永葆光輝,主要依靠的就是這一點。

無論中醫(yī)的經(jīng)驗主義,還是西醫(yī)的科學主義,都從未切實證明茶的藥物性質(zhì)。

當然,這里我們專指的是西方醫(yī)學意義的藥物性質(zhì)。

而中醫(yī)學理論,本質(zhì)上是不能像西醫(yī)一樣進行量化的,也不能像現(xiàn)代醫(yī)學的邏輯完全解釋透徹,是謂:“混沌”。

茶葉在中醫(yī)意義上的藥物性質(zhì)是重要的經(jīng)驗科學屬性。而非西方醫(yī)學意義上的藥品性質(zhì)。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茶葉為萬病之藥”,不是說茶真的是一種具有某些針對性病癥療效的藥物,而是強調(diào)茶的保健性與養(yǎng)生性。

這恰恰與中國傳統(tǒng)的混沌、玄秘、“道”、天人合一、陰陽、中醫(yī)原理等文化有關,因此,“茶葉為萬病之藥”的核心,更加側重強調(diào)茶的益生性和健康屬性。

茶的益生性,也是茶之所是“天地萬物之大美”的根本內(nèi)涵。自古而然,茶的出現(xiàn),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雅趣,更加性情詩意,更具延展想象的空間。

但“茶葉為萬病之藥”之說,絕不是西方醫(yī)學和科學主義所能具體解釋清楚的,就像“道家”不能被英文所翻譯一樣,具有自己的“言外之意”。

這也是自稱東京大學農(nóng)學博士后的陸某,似乎不能理解王岳飛教授對“茶葉為萬病之藥”的闡釋的根源。

可見,陸博士后沒有充足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看待事物浮于表象,很容易墮入西方醫(yī)學科學治標不治本的“小道”,即“論標不論本”。這樣,又何談知茶論茶?

02、“茶葉為萬病之藥”解讀差異之源辨

中國文化,傳統(tǒng)醫(yī)學,以及茶文化所說的“茶葉為萬病之藥”,更是一種文化血緣與文化信仰。

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套獨立的傳統(tǒng)宇宙觀和認識論,這些經(jīng)驗式的觀念,若以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研究方法去分析,無法理解、解釋之處不勝枚舉。但這并非中國經(jīng)驗自身的問題,而是西方人認知視角與認知力的問題。

對“茶葉為萬病之藥”說理解的類似爭議,其實主要源自審視者的文化教養(yǎng)與學問土壤差異。

在中國社會,現(xiàn)代科學沒有搭建自己的框架之前,以往的知識通常屬于“經(jīng)驗”。經(jīng)驗對于中國文明與中國社會發(fā)展來說,其實是中國先民的實踐科學。

但與之不同的是,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西方社會,往往更愿意采用實證科學來解決“疑慮”。

對于茶是藥非藥的論爭亦是如此,西方的實證主義往往忽略了中國文化具有混沌性質(zhì)的經(jīng)驗主義,咬文嚼字,審視事物的某些特性而非全部,抓住事物的局部而整體,本質(zhì)上忽視中國文化的多元存在。

中西方關于經(jīng)驗主義科學與實證主義科學的區(qū)別在于:中國的傳統(tǒng)科學,是將經(jīng)驗科學與現(xiàn)代實驗科學并用,王岳飛教授的茶學研究就全面深入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在實驗科學尚不能解決疑問之前,仍然遵循并相信著經(jīng)驗科學。

而西方則是單一的實證科學,凡是沒有數(shù)據(jù)證明的命題都是偽科學,不僅茶葉如是,小如海參、冬蟲夏草、阿膠等研究對象,大如量子理論等研究領域,比比皆是。

該博士后的詭辯思路,即是趨向西方實證科學的。但遺憾的是,其研究與論文既無具體的科學實驗數(shù)據(jù)支撐,又無充分的文獻實證,僅僅是做了一些簡單的文字對比,以及集中體現(xiàn)個人意志的辯駁,其文章論點、論據(jù)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中國的茶葉,與水稻、玉米等作物一樣,都屬于經(jīng)驗科學的范疇,在沒有實證科學證實的前提下,就已被廣泛推廣使用,并逐漸由先民總結為“萬病之藥”。

今天,人類開始進入用實證科學驗證茶、水稻、玉米等是否利于人體的階段,因此,凡是可以證偽的都可以定論,但凡是不能證偽的則不能輕易否定。

“茶葉為萬病之藥”在經(jīng)驗科學中早已成熟可靠,但在科學驗證領域尚未得出結論,對茶葉分子生物科學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還處在探索階段。

因而,從目前的研究視域和研究背景來論,王岳飛教授的研究充分兼顧中西文化視野特征,具有中和之美。無疑,這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03、“茶葉為萬病之藥”之“藥”是藥非藥?

“茶葉為萬病之藥”,其實主要強調(diào)兩個方面的事實,一是“茶藥同源”,二是茶本身所具備的益生性、保健性和養(yǎng)生意義。

今天,茶葉已是消費量僅次于水的世界性飲料,并已產(chǎn)出諸多以茶葉為原料的藥品與保健品。足見中國茶及其益生性,早已被世界所認可。

前文已經(jīng)指出,“茶葉為萬病之藥”之“藥”,不是西方醫(yī)學意義上針對病癥,能夠藥到病除的藥物。

所謂“萬病之藥”,只能以中國語境來闡釋,其更多是強調(diào)茶葉中的活性成分,對諸多健康、疾病問題的預防效果與改善功用,并非是說茶葉真的是治療百病的妙藥。

不少史料記載顯示,“藥食同源”是中醫(yī)的一個基本觀點。據(jù)目前可查證的文獻資料來看,人類最初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

而古今中外,以茶飲預防相應疾病的案例層出不窮,并有諸多應用歷史記載和效果驗證。

東漢末的醫(yī)圣張機在《傷寒論》說:“茶治膿血甚效”,相傳此期的華佗也有“苦茶久食益思意”的論斷,道出茶的保健、益生性。

唐人陸羽在《茶經(jīng)》里也記載了很多茶的功效,其中涉及茶的提神明目、助氣爽神、減肥、增強思維的敏銳度等功用。

1215年,日本的榮西禪師寫就《吃茶養(yǎng)生記》,重點論述了吃茶于養(yǎng)生的特殊意義?!安枋丘B(yǎng)生的仙藥、延齡的妙術,不可不知。”認為喝茶能促進健康。

宋以后,大批茶學、醫(yī)學典籍陸續(xù)誕生,這些文獻更加詳細地記載了茶的養(yǎng)生功效,如蘇軾的《茶說》、禪師圓悟克勤的《碧巖錄》、吳淑的《茶賦》、顧元慶的《茶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茶所具備的這些保健養(yǎng)生功效,除了被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驗主義的文獻大量記載以外,還被西方科學主義的實驗研究所證實。

據(jù)索引,僅國際權威的學術論文檢索平臺WebofScience,就能檢索幾千篇關于茶葉保健功效的科研論文,足見人類社會對茶葉藥學意義的期望與探索。

這些論文證實了茶葉及其成分在預防癌癥、改善肥胖、預防齲齒、減輕代謝綜合征、預防心血管疾病、預防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顯著效果。

1986年,法國巴黎發(fā)布了震驚西方世界的云南下關沱茶艾米爾醫(yī)學報告,指出云南下關沱茶對降低血脂和膽固醇具有顯著定功效。以西方科學實證檢測佐證了古人“茶為萬病之藥”的經(jīng)驗。

此外,不少國外的研究,如奧克蘭大學的WandaC.Reygaert,通過臨床實驗,證實了綠茶對人體抗炎、抗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等方面,都具有多功能保健活性。

又如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AndrewP.Neilson教授,指出長期飲茶對改善糖尿病、肥胖等多種代謝疾病有顯著的改善意義。

日本的茶界知名人士豐茗會董事長松下智對屬于黑茶類的六堡茶一直非常關注,就是由于茶葉中所含對人體有益的兒茶素等,其所著的《中國茶-六堡茶的余韻》也提出了較為新穎的研究成果。

由于當時黑茶的價值被發(fā)掘,進而引起了食品及生物學、生態(tài)學工作者的注意?!坝捎诮陙砹餍薪】凳称?,而六堡茶據(jù)說有降血壓和降低高膽固醇的作用而被飲用。”1986年,名古屋女子大學教授將積祝子教授也曾發(fā)表論文《六堡茶的制法及飲用偏好》,從食品及生物學角度挖掘六堡茶祛濕消暑,改善腸胃功能的價值。

關于茶葉保健功效的作用機理及自由基病因?qū)W的相關內(nèi)容,并非個人杜撰,而是有著大量實驗和科研論文積累的學術觀點。

如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的《自由基與衰老》一書中指出,人類的衰老及相關疾病可能與體內(nèi)自由基的活動密切相關,這一理論最早于1965年由HarmanD提出。自由基是一種缺乏電子的物質(zhì),非常活躍,在人體內(nèi)會到處爭奪電子,并與細胞內(nèi)的物質(zhì)發(fā)生化學反應,進而損傷遺傳物質(zhì),導致基因突變,引發(fā)癌變,還會造成人體細胞損傷,導致衰老。而茶葉中的茶多酚等物質(zhì)具有顯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夠保護人體免受氧化損傷,因此諸多研究表明茶葉對心腦血管疾病、炎癥、腫瘤以及其他衰老相關的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功效。

20世紀90年代后,浙江大學茶學系楊賢強和藥學系朱善瑾等,成功開發(fā)“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號”,新型“心腦健膠囊”和“心腦健片”。

2006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茶多酚作為新的處方藥,用于局部(外部)治療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生殖器疣。

前幾年,日本太陽化學公司,更是研制了多種富含茶氨酸的保健系列產(chǎn)品,用于促進睡眠、提高精神集中、抑制吸煙欲、改善注意力等方面。

種種論據(jù)表明,“茶葉為萬病之藥”并非虛言,它的益生性與保健養(yǎng)生意義是多種方面的。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茶葉保健功能,必定會被逐步證實和開發(fā)利用。

身為茶人,發(fā)言為志,理論取證,談茶論道,都應站在國家民族文化的高度,以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科學的經(jīng)驗,全面理解中西方醫(yī)學語境的異同為基礎,切不可做只會考試升學,只會死鉆牛角尖、邏輯離亂不知所云的博士后研究,更不可辱沒祖宗之學,嘩眾取寵、自欺欺人。

以上羅列了如此多的事實,不知陸博士后是否能“納入法眼”?

其實,“茶葉為萬病之藥”,是一種文化認同,是理解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必要前提。

倘若陸博士后也是一位真正愛茶懂茶的喝茶人,自不會弄出如此笑話。當然,中國還有一句俗語,人啊,“總被浮云遮望眼”。

看來,“茶葉為萬病之藥”,當務之急是先治治某些文化研究者身上固有的“愚”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參考文獻

陳瑗,周玫.自由基與衰老[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孫世利,苗愛清,凌彩金,等.紅茶提取物體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0,037(008):259-261.

麥少葦,王曉君,孫娉,etal.茶葉活性成分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B06):42-44.

趙保路.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J].科學通報,2002,47(16):1206-1210.

韓馳.茶的抗氧化作用研究[C]//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國際茶文化研究會,2008.

方崇業(yè).茶葉組分抗菌、抗病毒和免疫增強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0,023(008):910-912.

李憲超,閆芳.茶多酚抗癌作用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6,028(005):373-374.

Reygaert,W.C.AnUpdateontheHealthBenefitsofGreenTea.Beverages2017,3,6.

Vuong,QuanV.EpidemiologicalEvidenceLinkingTeaConsumptiontoHumanHealth:AReview[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Nutrition,2014,54(4):523-536.

NevinS,BasarGB,MehmetA.Teaconsumptionanddiseasecorrelations[J].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2018,78:95-106.

HaufeTC,HoKKHY,FerruzziMG,etal.PotentialHealthEffectsofTea[J].NutritionToday,2018,53(5):213-228.

原標題:《“萬病之藥”難治“愚”》,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找到約385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