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蒙頂山派

找到約101條結果 (用時 0.01 秒)

助力非遺活態(tài)傳承,蒙頂山踐行“旅游+非遺”文旅融合發(fā)展使命!

中國蒙頂山·世界茶之源

文化的力量

蒙頂山

在文旅融合的發(fā)展大背景下,近年來,蒙頂山景區(qū)緊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旅游發(fā)展特點,推動景區(qū)旅游產(chǎn)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

在旅游發(fā)展道路上,蒙頂山景區(qū)踐行“旅游+非遺”文旅融合發(fā)展使命,立足于自身茶文化優(yōu)勢,充分尊重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龍行十八式茶技與天風十二品茶藝、皇茶采制祭祖大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形式和內涵,以“旅游+非遺”為抓手,探索非遺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新方式,豐富景區(qū)旅游產(chǎn)品,在講好茶文化故事的同時,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非遺活態(tài)傳承!

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入選世界非遺,“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名列其中。

“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全國茶葉中唯一多品類茶的制作技藝,以“甘露”為代表,含石花、黃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茶品種,載譽史冊,享譽中外。

從傳承出發(fā),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目標,以研學旅游為載體,蒙頂山景區(qū)做好空間與功能融合,將“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寫入研學課程,形成“尋茶源—采茶趣—知茶識”特色茶文化研學線路。成千上萬名研學學子,從參觀到體驗,全面了解蒙頂甘露傳統(tǒng)制作工藝,從鮮葉采摘到三炒三揉、做形、烘焙的全過程,沉浸式感知茶文化,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深厚內涵。

No-Number-

02

龍行十八式茶技與天風十二品茶藝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蒙頂山,以茶名世,擁有千年的茶道歷史,足稱中國茶道祖庭。

茶道分“天風十二品 龍行十八式”兩大類,分屬剛健派與典雅派。一剛一柔,一文一武,一動一靜,乃茶道茶技的“技”、“藝”雙絕。

攝影/張自維、田明章

蒙頂山派“龍行十八式茶技”,是禪茶中所獨創(chuàng)的十八道獻茶技藝,被稱為“千年活化石”。相傳是北宋高僧禪惠大師在蒙頂山結廬清修時所創(chuàng),只在僧人中流傳,直至清末才逐漸傳入民間。

攝影/馬凌

“龍行十八式”獻茶技藝使用銅質、壺嘴長達1m~1.2m的專用長嘴茶壺,將壺中的沸水運用十八個武術動作準確無誤的斟入茶碗中。

融傳統(tǒng)茶道、雜技、武術、舞蹈、禪學、易理于一爐,每一式均仿龍的動作,剛勁有力,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充滿玄機妙理。

蒙頂山“龍行十八式”茶技表演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天風十二品”茶藝表演被列入名山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二者作為茶文化的“活”名片,多次在旅游推介會中展演,走出國門,接待國內外友人,推動茶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蒙頂山景區(qū)將其納入蒙頂山景區(qū)特色演出活動、研學體驗課程及團建產(chǎn)品之中,面向廣大研學學子、團隊及文化愛好者,通過互動演示、體驗教學等方式,展示傳統(tǒng)茶技茶藝民俗,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真正地“活”起來。

No-Number-

03

皇茶采制祭祖大典

公元前53年,植茶始祖吳理真于蒙頂山上皇茶園內手植野生茶樹,開啟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蒙頂山也因此被認定為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蒙山茶興于唐而盛于宋,自初唐時列為貢品,中唐時居貢茶首位,年年歲歲,直至清末,入貢時間長達1169年。

瞄準文旅融合發(fā)展契合點,以茶祖誕辰即每年3月27日舉辦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jié),至2023年已是第十九屆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jié),同時推出“皇茶采制祭祖大典”。

一年一度的“皇茶采制祭祖大典”已被列入名山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皇茶采制祭祖大典”是在深入挖掘“貢茶文化”的基礎上,將“皇茶園”作為展示和弘揚貢茶文化的重要載體,抓住“3.27”的時間節(jié)點再現(xiàn)蒙頂貢茶采摘制作、祭天祀祖的盛況,昭示敬天法祖之心。對于打響“世界茶文化圣山”品牌,激發(fā)非遺文化傳承活力,提升文化旅游發(fā)展內涵,賦能文旅高質量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

未來,蒙頂山景區(qū)還將立足于自身茶文化優(yōu)勢,立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做優(yōu)做特蒙頂山文化旅游,以蒙頂山創(chuàng)建國家5A級景區(qū)為契機,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與蒙頂山茶文化旅游更深更寬更廣地融合,實現(xiàn)非遺與旅游融合“1+1>2”的效果,讓蒙頂山茶文化之旅成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來源:蒙頂山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蒙頂山禪茶文化溯源與內涵初探

       文章簡介:蒙頂山茶發(fā)展中與儒、釋、道“三教”關系極為密切,促進了蒙頂山禪茶文化的產(chǎn)生與形成。三教所具有的“真、善、美”基本理念,與蒙頂山茶所特有包容和諧品性,逐步做到了的萬品歸一,萬宗歸一,蒙頂山禪茶文化也兼容并包,文化相融,內質相聚,和衷共濟,神質一體,物我玄會的特點,真正體現(xiàn)“禪茶一味”內涵。正確認識禪茶文化,有利于茶經(jīng)濟、茶文化發(fā)展。

關鍵詞:茶文化 蒙頂山 三教 禪茶一味

       蒙頂山茶兩千多年歷史、一千多年的貢茶史中,儒、釋、道高僧大德及其教派均參與其中,甚至主導發(fā)展,由此產(chǎn)生并形成深厚而獨特“蒙頂山禪茶文化”,它與祭祀文化、貢茶文化、茶馬文化和茶技茶藝共同組成蒙頂山茶文化,在茶界、宗教界中有相當?shù)牡匚缓陀绊懥?,蒙頂山禪茶文化因貢茶祀天祭祖而名留史冊,因蒙山施食儀而名著禪林,因茶祖吳理真被封為菩薩而道佛一體,因有茶葉內質內涵特殊而千年暢銷。

一、三教均將蒙頂山的茶與禪融入教義
        蒙頂山禪茶文化追根溯源經(jīng)過千百年來發(fā)展演化,已融進了儒、釋、道教義及參悟禪機要義,茶理禪機,一物一心、有相無相,萬宗歸一,茶禪一味,玄妙樸實,成為萬品歸一的中國茶,是最具有包容性、最有禪機的茶及其文化。
(一)儒家濟世之物
       公元前53年,邑人吳理真為母親治病,上山尋藥,得茶而病愈。于是在蒙山尋得七株野生茶樹植于蒙頂五峰之間,并以此為藥為飲,治病救人,解除當時川西地區(qū)之瘟疫。吳理真開創(chuàng)世界人工植茶之先河,“由是而遍產(chǎn)中華之國,利益蠻夷之區(qū),商賈為之懋遷,閭閻為之衣食,上裕國賦,下裨民生,皆師之功德,萬代如見也?!保ㄓ赫辍短煜麓竺缮奖罚┮虼?,被后人尊為茶祖,被供奉于甘露井邊及智矩寺。吳理真以茶為藥,治病救人,至孝至善;教民種茶,富縣裕民,濟世蒼生,均為儒家義行善舉于之天下楷模。

       茶葉具有的保健養(yǎng)生功效和清心和諧人文價值內涵被挖掘提煉出來歷來被世人所推崇,成為平民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生活必須品,成為文人雅士“琴棋書畫詩酒茶”之高雅之品,成為待客交友、人員往來、處世為人的禮儀之物,由此而形成茶的禮儀、茶道,體現(xiàn)儒家“中庸和諧”核心理念。蒙頂山茶優(yōu)秀的品質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了儒家的理念。儒家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是通過道德學養(yǎng)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主張“禮之用,和為貴”, 用禮節(jié)、儀式及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來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體現(xiàn)和之美。儒家還主張足之樂,知足常樂,不生邪念。《本草綱目》認定蒙山為溫性茶,更能體現(xiàn)茶葉和儒家追求“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之品格:不燥不寒謂之溫,利身利養(yǎng)謂之良,尊禮得體謂之恭,淡雅寡欲謂之儉,隱忍謙和謂之讓。從高尚講:良心天理,惻隱之心,寬裕溫柔,謂之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剛義之氣,謂之義;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guī),恭敬之心,謂之禮;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文理密察,謂之智;誠心之意,處世端正,謂之信也。

(二)道家養(yǎng)身之藥
        道家學說最早是春秋時期老子著《道德經(jīng)》起源,道教是漢代時從四川大邑縣鶴鳴山、都江堰市青城山起源,蒙頂山相距鶴鳴山約五十公里、都江堰市約一百公里,唐以前特別漢代道教盛行,至今周圍還有很多與道教相關的遺址和傳說。蒙山雖不很大、也不很高,但蒙山出好茶、出仙茶卻與道教有很深的淵源。北宋紹圣年間原溫江縣令孫漸(任職1095-1107)游覽蒙山后寫《智矩寺留題》“步廡閱刓碑,開龕禮遺塑?!薄拔粲袧h道人,薙草初為祖?!闭f明至少在北宋之前名山人就將吳理真奉為茶祖供奉,其身份是修道之人。蒙山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尚書·禹貢》,有“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即水治理好后,和夷一帶也取得了治理成功,于是登山蔡山(今周公山)、蒙山祭祀上天。蒙山在大禹時代已是祭天的地方,已成為名山。蒙山又處于成都往西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遠望巍峨雄偉,象征連天接地,蒙頂五峰也是道家所崇尚的五行學說理想的場所,五峰也代表金木水火土5種基本元素,五峰之中皇茶園突出表示為陽,甘露井下凹象征為陰,陰陽相濟,中心栽種7株仙茶,象征北斗七星,用四面欄桿圈圍,象征四方、四季等,總之蒙頂五峰所具備的特殊地理地形與道教崇尚的基本內涵相吻合,這樣天造地設的靈異寶地才能出“仙茶”,所以蒙山又被世人譽為“仙茶故鄉(xiāng)”。東漢《圖經(jīng)》云蒙山茶“蜀雅州蒙頂茶受陽氣全,故芳香?!碧评畹略H胧?“得蒙茶餅以飫于湯瓶上,移時盡化?!币则炂湔婕僬呒创?。均為陰陽五行的思想。

       道教《言功設醮全集》“獻茶詞:夫此茶者,蒙頂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瑤臺而獻上?!闭f明道家也把蒙頂仙茶作為祭天敬神的祭品。道教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思想用在養(yǎng)生最為恰當,茶清心淡雅、樸素天然,無味乃至無味也,靜品靜養(yǎng),才能達到入凡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茶葉也是道家奉行的十大仙草之一,東漢時期著名道士靈寶派始祖葛玄“植茶之圃已上華頂”(浙江《天臺山志》)作為養(yǎng)生之藥。
        蒙頂五峰分別是上清、菱角、靈泉(毗羅)、甘露、玉女峰,明代在靈泉峰上建毗羅石殿是佛家之名外,其它都是道家自然之名。漢代的吳理真這位西漢修道之人有志在名山的蒙頂山修煉并種茶,才有可能種出“仙茶”,才有晉、唐、五代和宋、明、清各種古籍、史書中記述的各種喝了蒙山上清峰的茶后長生、成仙的神奇?zhèn)髡f。據(jù)史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非常信仰道教的人,在登基皇位后,便在全國找尋與長生有關的仙道、仙品與靈丹妙藥,并在大明宮內設置道觀,以利于道士練丹和個人修道。蒙頂山茶在西漢時就有名氣,在唐朝天寶元年(743年)唐玄宗正式登基的第一年,是在其恩師神仙道士葉法善的推薦下成為貢茶,并成為第一茶,無不與“仙”、“道”有關。宋代的蒙山名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以后的“黃芽”、“石花”、“甘露”等茶名也是道家一脈相承。
      北宋《東齋記事》記蒙山“方茶之生,云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北彼卧娙藚侵袕鸵嘤性娫疲骸拔衣劽身斨畮p多秀嶺,惡草不生生荈茗?!薄敖裆儆姓?,蓋地既遠,而蒙山有五峰,最高曰上清,方產(chǎn)此茶,且常有瑞云影相現(xiàn)?!北彼卧娙宋耐?018-1079年)詩:“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靈根托高頂,勝地發(fā)先春?!闭f明在北宋之前,蒙頂山茶主流為“仙”、“道”之茶。

(三)佛家禪悟之具
       從東漢起佛教在四川等地一帶傳播,已有僧人進入蒙山地區(qū)傳佛、修煉、種茶。 成都古大圣慈寺唐代開山祖師、新羅國王子出家的無相禪師,在參禪品茶的長期實踐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無相禪茶之法”,對禪茶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名山民間相傳,無相禪師在名山蒙頂山、邛崍?zhí)炫_山、峨眉山等地傳佛講經(jīng)、說法化眾,將蒙頂山茶進一步推向唐王朝的神壇,并介紹到新羅國(有待進一步考證)。在蒙頂山山腰毛家山他曾經(jīng)講經(jīng)說法的地方,名山人民和信眾為他修建了一個廟宇,取名“金花廟”,該地為金花村沿用至今,以紀念他的功德、弘揚他創(chuàng)立的“凈眾派”教儀。他的禪法還傳到了西藏,據(jù)藏文史書《八氏陳述書》記載,藏王赤德祖贊之子赤松德贊曾到內地求法,受到皇上禮遇,返藏時遇到益州金和尚(即無相禪師),金和尚送他三部經(jīng)典及眾多蒙頂茶。無相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師傅,馬祖與其弟子百丈懷海共同制定《百丈清規(guī)》,是農禪共舉的倡導者,是禪茶的鼻祖。在古大慈寺中,有禮儀就必有茶事。如供奉佛、菩薩、祖師時要獻“奠茶”,結夏時要按照僧人戒臘先后飲“戒臘茶”,平時方丈議事請僧眾吃茶,稱為“普茶”等等。至今,成都大慈寺堅持每年采購蒙頂山茶,用蒙頂山茶做茶事。大恩法師己主持研制出以蒙頂山種植的綠茶為原料的“大慈玉竹”、“大慈佛珠茶”“大慈普濟茶”等大慈禪茶系列品牌。
       蒙頂山茶從唐代傳入土蕃(藏區(qū)),成為藏民的“蕃嗜名山茶,日不可缺”。特別是經(jīng)過無相禪師的凈眾派傳播佛教與“無相禪茶”的傳播,藏區(qū)密宗的強化,蒙頂山茶葉與藏人及喇嘛的關系已溶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水乳,一直到今天。
       宋代陶谷(公元970年)所撰《荈茗錄》載:“圣揚花 吳僧梵川,誓愿燃頂供養(yǎng)雙林傅大士,自往蒙頂采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圣揚花、吉祥蕊,共不踰五斤持歸供獻。”宋代佛門中把吳理真奉為茶祖,特別是南宋紹熙三年碑“宋 甘露祖師像并行狀”(《金石苑》清劉喜海)文碑中記述:祖師自西漢時已出山顯露(道行),姓吳法名理真,在蒙頂山修練傳法,用茶種子在山頂種茶七株。宋高宗時顯靈,降大雨救了旱災。淳熙十四年(1188年)后又被孝宗皇帝封為“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
       吳理真被信奉佛教的宋孝宗皇帝封為“菩薩”后,蒙頂山佛教更為盛行,多數(shù)時間超過了道教與儒教的風頭,從蒙山現(xiàn)存歷史遺跡看,宋以后的蒙山以佛教為主與道教與儒教并存。有關文史資料中不僅有神奇記述,而且佛教高僧也到蒙山參禪,把蒙頂仙茶奉為敬佛祀祖的專用茶。宋代有不動上師,人稱甘露大師,居于蒙山,曾為普濟幽靈,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諸部,輯成《蒙山施食儀》,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睹缮绞┦硟x》,旨在利濟孤魂?!豆B(yǎng)贊》中有“虔誠獻香花,智慧燈紅焰交加,凈瓶楊柳灑堪夸,橄欖共琵琶,蒙山雀舌茶奉獻,酥酡普供養(yǎng)釋迦,百寶明珠奉獻佛菩薩,衣獻法王家?!闭Z。后有興慈大師力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開示,稱為大蒙山施食?!睹缮绞┦硟x》,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后,把“蒙頂山茶”在大乘佛教地區(qū)傳播更廣、名氣更大。
       以后,蒙山雀舌茶作這供佛專茶在佛門中廣泛使用,永興寺成為制作蒙山雀舌茶專門寺院。蒙頂山的智矩寺作為制作貢茶的專門寺院,天蓋寺則常住僧人負責管護皇茶園及周圍茶園。蒙頂山寺廟均把茶園作為寺產(chǎn),歷代僧侶均將種茶、制茶、品茶作為一種功課修行,禪茶并舉代代相傳。宋代名山才子出家為僧,法名禪惠,相傳在禪修吃茶時,以禪茶為宗,以茶道為本創(chuàng)立了摻茶技法,后經(jīng)演變整理為“蒙山派龍行十八式茶藝”。

二、相爭相融成共尊祀天祭祖之品
       儒、佛、道“三教”在蒙山對茶葉的尊崇和倚重,相互之間產(chǎn)生了褒貶爭執(zhí)。五代毛文錫《茶譜》記一則傳奇貶佛揚道:“昔有僧病冷且久,曾遇一老父,謂曰蒙山中頂茶,嘗以春分之先后,多搆人力,俟雷之發(fā)聲,并手采摘,三日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頂筑室以候,及期獲一兩茶,服未竟而病瘥,時到城市,人見容貌,常若年三十余。其后入青城訪道,不知所蹤”。
       吳理真被孝宗皇帝封為“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后,佛教在蒙山大行其道,天蓋寺、永興寺、智矩寺等寺院香煙裊裊、鐘聲悠悠。在蒙山頂靈泉院石牌坊旁所立《重修甘露靈泉碑記》(明 牟尚恩文)、天蓋寺所立碑《天下大蒙山》(清 祖崇文)均記載:“祖師吳姓,法名理真,乃西漢嚴道,即今雅之人也,脫發(fā)五頂,開建蒙山。自嶺表來,隨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因此,吳理真的身份是什么?就有了本地茶農、修道之人、僧人仙人之說,成了后人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都將吳理真作為本教的茶祖茶神,作為本教傳法弘道的高僧大德。
       此后,相關的歷史文獻記錄更多,《四川通志》載:“名山之西15里有蒙山,其山有五頂,中頂最高,名曰上清峰…即種仙茶之處?!睗h時甘露祖師吳理真手植茶樹7株于山頂,“高不盈尺,不生不滅”,稱曰“仙茶”。并建立御茶園,遺址至今尚存。明代李時珍驗證后在《本草綱目》記“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祛疾?!薄睹娇h志》載:蒙頂山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冪覆,久凝不散?!庇赫晟蛄凇锻斯P錄》寫道“……仙茶每年采送各上臺,貯以銀盒亦不過錢許,其矜如此……”。蒙山仙茶在清雍正時期不僅為貢茶,而且成為皇家祭天祀祖之茶。茶文化專家李家光認為:蒙山仙茶之所以成為皇家祀天祭祖之茶,是因為其融匯了天地之靈氣,三教之內涵,古今皆推崇,無可替代。

三、蒙頂山茶與禪真正融通一味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能是參透人生,便是禪。解渴生津,清淡靜思,降濁滌凡,有利身心,便是茶。
       禪機當中,品茶之道:茶不在品而在心;禪茶之道:茶不在類而在悟。禪心茶味,即禪茶一味。
       儒、釋、道“三教”所具有的“真、善、美”基本理念在中華大地上經(jīng)過近兩千年的相互碰撞、借鑒、吸收、融合,逐步和平共處,萬法歸宗。蒙頂山茶天然的“真、善、美”和所特有包容和諧品性,逐步做到了的萬品歸一,蒙頂山禪茶文化也兼容并包,形成特色,真正體現(xiàn)“禪茶一味”,正如佛家所講“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一)文化融合
       明代晚期天啟年間,蒙頂山上重修靈泉院時所立石牌坊融合了三家之主旨,正中為“西來法沫”,兩旁題“一瓢甘露”、“蒙霧聚龍”,背面題“不二禪宗”、“三乘普度”,標志蒙頂茶文化“三教合一”。牌坊前一石照壁,照壁采用歇山頂穿逗式全石結構,正面中間為浮雕麒麟,頭頂祥云、腳踏海水,背后為一蓮花。蒙頂“五峰”上清、菱角、靈泉(毗羅)、甘露、玉女峰名稱不變,共體現(xiàn)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和平共處。
       清雍正時期,朝庭因蒙頂山茶歷代為貢品,且儒、釋、道三家均推崇、互相認同,故正式選用為祀天祭祖之茶,成為中國最為神圣的茶葉。清趙懿在《名山縣志》之《蒙頂茶說》中記載:“……世傳甘露普慧禪師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曰仙茶。每歲采貢三百三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園以外產(chǎn)者,曰陪茶?!辈⒃敿氂涊d采摘制作和運送過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志珤淝酀櫷隄嵳邽檎暡?。……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圓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使司投貢房,經(jīng)過州縣,謹護送之。其慎重如此?!?/p>

(二)內質相聚
       內質體現(xiàn)在茶葉自身的內含物優(yōu)質豐富程度,能做出不同的品種風格,也體現(xiàn)出蒙頂山茶兼容并蓄的特點。

       品種融合:蒙頂山茶不僅體現(xiàn)出茶葉中最佳的色香味形,其品種除本地原生種、川茶品系(小葉元茶),選育出了蒙山 9號、11號、16號、23號等系列省級良種、名山131、311、213及天府1號、川黃1號等國家省級良種;還有近幾十年來從各地引進的茶籽點播繁育的茶葉品系,和全國引進的200多個國家級、省級品種。

       茶品豐富:古有圣揚花、吉祥蕊,蒙頂石花、雷鳴茶、火前茶、鷹咀、谷芽、露芽等,后有蒙頂黃芽、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有邊茶的康磚、金尖以及各類茶葉??傮w上茶葉中六大茶類均能生產(chǎn),猶以綠茶、黑茶為主,黃、紅、青等皆品質上乘。
       可做天下茶:蒙頂山茶原料優(yōu)質,根據(jù)不同原料級別也適合作竹葉青、碧螺春、龍井、廬山云霧、南京雨花、信陽毛尖、永川秀芽外地等綠茶,也能加工成功夫紅茶、金駿眉、正山堂等紅茶,還可加工普洱茶、鐵觀音等,有些茶品甚至超過原產(chǎn)地的口感。每年就有三分之一的茶葉被外地商家加工成當?shù)仄贩N售出。
       銷往全國各地:蒙頂山茶品質超群,眾口皆和,適于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廣大消費者,以四川為核心,銷售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qū)、直轄市,600余個市縣。藏茶銷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三州。外銷達99.99%。
(三)和衷共濟
       茶葉具有升清降濁、保健養(yǎng)生、醒腦益智的自然屬性,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忠孝仁愛”等思想理念相吻合。禪茶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八個字。因此,往往將茶的品飲作為一項高尚、優(yōu)雅的藝術活動,與王宮大臣、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等各類人都結下淵源:茶貢朝廷,有了宮廷茶宴,與文人雅士結上緣,有了文人茶道;茶入佛門,有了禪宗茶道;茶入民眾,與平民百姓打成一片,有了市井茶飲、民俗茶飲,傳入少數(shù)民族,有了少數(shù)民族茶文化,傳入外國,有了各國茶文化。真正做到惠澤天下,和衷四方。

(四)神質一體,禪茶一味
       1、虛實相間:茶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好的飲品,內含的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等400種成分均有益人身體,用茶汁洗滌人身體。禪是佛神對人心靈最好的精神飲品,有無數(shù)的人生偈語哲理,用禪悟來蕩滌人的內心精神。品茶與參禪均從“苦、靜、凡、放”來調心、作用、感知、體悟,蒙頂山茶所蘊含深厚的文化與廣泛意義尤為突出,使茶與禪一物一心,有相無相,互融互助,相得益彰,促進禪悟,將人的身體和靈魂得以凈化。
       2、內涵一致:茶機與禪悟相通,內涵相同。佛教中的禪悟,是指僧人信徒在參禪中頓悟,驅除睡魔,靜心自悟。這與飲茶悟道相似相通。僧道信徒飲茶參禪也將兩者更好地結合。同時,“菩薩”就是覺悟有情眾生,也即普度眾生。菩薩引導眾生實踐六度波羅蜜,也與茶性一致。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茶遇水成茶飲供世人,就是布施;茶香四溢,猶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忍受采摘、揉捻、高溫炒焙、開水沖泡,就是忍辱;提神益思,助禪去睡,就是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禪定;行方便法,凈心導和,就是智慧。

       3、精神相通:茶飲的精神概括是四個字“和、敬、清、美”,而佛釋內容為“和、敬、清、寂”,前三個內容精神一致,第四個字“美”與“寂”略有差異,“美”表達出舒適、平和、美好、和諧等感覺,“寂”表達出寂靜、寂滅、超脫等無欲無妄的體悟,道教的“清靜無為”精神與佛、儒也基本近似,只為信奉的神祗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而產(chǎn)生的差異,其精神內核是相通一致的。因此,有人將禪茶文化的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四個字,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凈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4、物我玄會:《壇經(jīng)》云:“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川眾流,匯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這一物我玄會理念,強調在品茶過程中主體要超越人類自身的生理局限性,無論是綠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還是祭天貢茶、皇室宗親宴飲及至寺僧道士、文人書生、平民百姓飲用等,從思想上泯滅物我界限,用全身心去與客體進行感情上的交流,不張揚,不擺闊,不奢華,追求一種平實,一種隨意,一種從容,通過物我的相互引發(fā)、相互融通,最終達到“思與境偕”、“情與景冥”的境界,并通過這種審美體驗,去感受人與茶,人與自然之間最深刻、最親密的和諧關系,達到物我玄會的境界。與道家主張的“天人合一”、 儒家“中庸和諧”一致,即從實景中生禪境,從有限中生無限,從飄渺中見韻致,從空靈處見精神。在這一刻,人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人的個體生命即在這一刻融入了剎那終古。一滴萬川,有限無限,片瞬永恒都在頓悟中消融。我即茶,茶即我。我與自然一體,于是人的個體思想就達到了絕對自由的“天樂”或物我兩忘境界。

四、名山茶旅融合發(fā)展中加入禪茶文化
       蒙頂山茶具有的物質性與禪修禪悟具有的精神性互為一致、互為補充,在新的歷史與文化發(fā)展背景下,可成為弘揚地方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打造蒙頂山茶旅融合發(fā)展的又一新領域、新亮點。以文化遺存保護、旅游設施建設、生態(tài)休閑體驗、茶葉產(chǎn)品保健、文化禪修養(yǎng)生為載體,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建議:
       一是保護和繼續(xù)挖掘整理其文化遺存、文史資料,豐富其內容,以利傳承弘揚。
       二是堅持實事求是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則下,挖掘整理并出版一本蒙頂山茶禪茶文化相關書籍。
       三是在蒙頂山茶史博物館豐富禪茶文化內容。聘請專家在蒙山講堂上開展蒙頂山禪茶文化講座,組織相關的茶葉企業(yè)、茶文化愛好者、宗教人士等參加。
       四是在蒙頂山及名山主要寺院要進行禪茶雙修,日常活動要融入禪茶茶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請專家或文化學者進行指導、完善。
       五是茶商結合、茶旅融合,開發(fā)蒙頂山禪茶之游旅游,蒙頂山國家茶葉公園增加禪茶內容,在新建的與三教有關的文化旅游設施要增加其內容,配套體驗禪茶活動項目,研制開發(fā)與禪茶有關的茶葉產(chǎn)品。

二〇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鐘國林于壺翁齋

參考資料:
1、《名山茶經(jīng)》 盧本德著 2010年
2、《天人合一、物我玄會 —— 中國茶藝美學的基本理念》林治
3、《蒙頂山茶文化說史話典》 李家光 陳書謙 2013年
4、《四川茶文化史》 四川省茶文化研究會 2016年
5、《中國世界茶文化》 張忠良、毛先頡著 2010年
6、《走進大慈寺禪茶茶藝》 張晶 2008年

作者簡介?

鐘國林,生于1966年,漢族,四川名山人,雅安市名山區(qū)茶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一級評茶師,名山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茶葉)專家組組長。長期從事農村經(jīng)濟、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管理工作,主著《蒙頂山茶當代史況》《蒙頂黃芽》《中國名茶蒙頂甘露》,合著《名山茶業(yè)志》《蒙頂山茶文化史料》《蒙頂山茶文化知識讀本》等書籍。撰寫的《蒙山仙茶考》《世界植茶始祖——吳理真實至名歸》《建設以茶文化為核心的西部文化大縣》等40余篇文章發(fā)表在國家、省級等刊物。近年來,先后獲得四川省茶文化十大傳承人,2017年度四川省十大茶人,首屆蒙頂山茶十大茶文化傳承人、全國百縣、百茶、百人茶人等榮譽稱號。



“蒙山派長嘴銅壺摻茶技藝”列入江蘇南通市崇川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單

長嘴壺是我國一種獨特的茶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長嘴壺茶技是項群眾喜愛的民俗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早在1998年“蒙山派”創(chuàng)始人成先勤先生整理出來的男子長嘴銅壺《龍行十八式》茶技和女子長嘴銅壺《鳳舞十八式》茶技就名震海外,聲譽滿天。近日,江蘇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為傳承中華茶文化優(yōu)秀基因,弘揚中國茶文化,以《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意見》為指導方針,得到蒙山派茶文化傳承人的蒙山派現(xiàn)任掌門成昱與四川長嘴銅壺標準制定專家組委員會委員的趙夏,江蘇長嘴銅壺非遺文化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蒙山派弟子毛莉芳的支持下,將”蒙山派”長嘴銅壺摻茶技藝男子銅壺茶技《龍行十八式》和女子銅壺茶技《鳳舞十八式》正式列入崇川區(qū)第四批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蒙山派”長嘴銅壺摻茶技藝男子銅壺茶技《龍行十八式》和女子銅壺茶技《鳳舞十八式》于2021年12月16日通過立項,2021年12月20日公示,2022年7月6日正式授牌,為保護該項目發(fā)展,南通市崇川區(qū)開設活態(tài)非遺展示館,以保護、傳承、持續(xù)跟進”蒙山派長嘴銅壺摻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通過傳承、演繹、創(chuàng)新,活態(tài)展示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獨有魅力的長嘴壺表演藝術,弘揚茶文化,促進茶繁榮。

據(jù)悉,崇川區(qū)已經(jīng)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非遺項目類型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崇川區(qū)現(xiàn)有國家非遺項目3個,省級項目6個,市級項目16個,區(qū)級項目29個;省級非遺傳承人5名,市級傳承人15名;市級傳承基地13處。接下來,崇川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重點開展對非遺項目的深度挖掘、非遺項目的走訪調研、非遺傳承人的訪談、調研報告的編撰等工作。

從左至右第五蒙山派弟子毛莉芳領取非遺項目牌子

中國功夫茶長嘴銅壺泡茶技法是我們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蒙山派掌門人成昱表示:我父親(成先勤老先生)在世時的愿望便是希望將長嘴銅壺茶技文化能夠遍地開花,如今, 蒙山派弟子更是遍布中外,達5萬之多!自2002年4月江蘇南京旅交會以蒙山派弟子表演《龍行十八式》后,由《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僑報》大篇幅報道,發(fā)展至今我國以長嘴銅壺對外交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達千次, 長嘴銅壺的足跡遍布新加坡、德國、馬來西亞、法國、 日本、俄羅斯、奧地利、迪拜、等20幾個國家,被30幾家媒體報道,以“中華一絕”中國茶文化的“千年活化石”“茶藝雙絕”等推向世界!近年來蒙山派一直鼓勵蒙山派弟子,繼承中國茶文化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順應時局,力求發(fā)展。

蒙山派茶文化傳承人的蒙山派現(xiàn)任掌門成昱

四川長嘴銅壺標準制定專家組委員會委員的趙夏

蒙山派長嘴銅壺摻茶技藝

男子銅壺《龍行十八式》

蒙頂山派茶技“龍行十八式”,是四川蓋碗茶長嘴銅壺斟水技藝,屬剛健派,在沖泡階段表演。相傳,北宋高僧禪惠大師結廬蒙頂山清修時,在習武過程中所悟出的銅壺茶技,被稱為“千年活化石”。原只在蒙頂山僧人中流傳,直到清末才逐漸傳入民間。將銅質、壺嘴長達85厘米的專用提梁壺中的沸水在一米開外用十八個武術動作造型準確無誤地斟入茶碗中,融傳統(tǒng)茶道、雜技、武術、舞蹈、禪學、易理于一爐,每一式均仿龍的動作,剛勁有力,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充滿玄機妙理。表演時配專門音樂或《精忠報國》等豪邁、雄渾的音樂。2001年5月,成先勤在蒙頂山天蓋寺仙茶樓表演,受到歡迎。7月,中央二臺、中央四臺、鳳凰衛(wèi)視、亞洲衛(wèi)視、廣東衛(wèi)視、四川各大電視臺等先后專題采訪,以“中華一絕”推向世界。為保護該茶技,經(jīng)時任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孫前命名、審定后,2002年4月23日,名山縣旅游管理局向四川省版權局提出著作權登記申請。

蒙山派長嘴銅壺摻茶技藝

女子銅壺《鳳舞十八式》

長嘴銅壺茶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蒙山派·崇川)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蒙山派弟子毛莉芳

中華蒙山派茶技“龍行十八式”以剛勁為主,不適合女子修煉。2001年至2002年著名茶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中華蒙山派創(chuàng)始人成先勤等在“龍行十八式”的基礎上發(fā)掘、整理出了一套適合女性表演的長嘴壺茶技——“鳳舞十八式”。前期,筆者結合《易經(jīng)·乾卦》思想重新對“龍行十八式”進行了詮釋。應部分茶人之情,筆者結合《易經(jīng)·坤卦》試著對于女性表演的“鳳舞十八式”進行了詮釋。

本圖文來源:天下茶友網(wǎng) 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97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