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抹茶是什么意思

找到約51條結果 (用時 0.01 秒)

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有什么關系?

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有什么關系?

在一部古裝網(wǎng)絡劇《將軍在上》出現(xiàn)了一幕類似于日本抹茶的場景,但其實那是我國宋代的茶藝——“點茶”。有的網(wǎng)友看劇的時候覺得風格偏向日系風,但其實有很多人忘記了日本的文化是由中國傳過去的。


宋代點茶

?

  抹茶其實起源于中國

?

  抹茶起源于隋朝,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特別在宋朝,已經(jīng)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點茶)。


九世紀末抹茶隨日本遣唐使進入日本,點茶被島國人民所接受并推崇,發(fā)揚光大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然在明朝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傳統(tǒng)茶磨也隨之絕跡。


宋代點茶

?

  而在日本,高級“抹茶”的制作與加工方式與我國宋代時期基本相似。日本抹茶的點茶法則傳承了中國宋代的龍鳳團茶的點茶法。抹茶的“抹”和“末”相通,是上等茶粉的意思。其說法在我國南宋時期的徑山通行。日本多名僧人曾于宋時修行于徑山,因此,日本茶道至今仍稱這種茶粉為“抹茶”。

?

  作為日本茶的抹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粉狀。把茶葉的新芽摘除后蒸著,然后就那樣晾干,把它碾成粉。粉泡到熱水里,能夠成為茶道里的抹茶;和食材混在一起,能夠成為抹茶味的食物。這和泡在熱水里喝的煎茶不一樣,抹茶喝的就是粉本身的味道。


日本抹茶

?

  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粉末,才能配得上“抹茶”這個名字,嚴選茶葉→加工成毛茶→葉梗分離……復雜的生產(chǎn)工藝也讓那一抹綠帶來的唇齒間的清香格外珍貴。

?

  宋代的點茶茶藝

?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

?

  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jīng)炙茶后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后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沖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xiàn)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宋代點茶時強調(diào)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點茶,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并舉的技藝,這種技藝高超的點茶方式,也是宋代發(fā)達的茶文化集大成的體現(xiàn)。

?

  可以說,日本茶道的鼻祖其實就是宋代的點茶。通過本文的介紹,大家應該對點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大家在追劇的時候就不要胡亂吐槽我們是在盜用日本的文化元素,日本的文化都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哪里來的盜用一說。

普洱茶馬蹄是什么意思

  這里說的“馬蹄”,非馬的腳蹄,而是指茶中的木質化老梗。春茶時,雨水少,茶葉生長緩慢,嫩莖短,茶農(nóng)在采摘時,往往不能完全按照“提采法”采摘,而是用指甲去掐,就會出現(xiàn)采老的現(xiàn)象,初制后,在干茶中,就會出現(xiàn)類似馬的腳蹄一樣的木質化老梗,俗稱“馬蹄”。

  普洱茶馬蹄是什么意思

  “馬蹄”是指茶梗的頂部出現(xiàn)的象馬的蹄子一樣的東西。特指殘留在普洱茶茶葉底端的木質化老梗,再通俗的講就是茶葉和茶樹樹干莖結合的部位。是在采茶枝條上側面冒出的芽時,用“抹”這種手法造成的。

  因為春茶冒芽比較厲害,側面冒的芽也很多,所以“馬蹄”就會相應多一些。但并不是只有春茶才有,只是更多而已。

  另外,臺地茶也是有“馬蹄”的,只是由于臺地茶每年都會進行修剪,茶的芽頭基本都是向上生長,側面的就很少,所以“馬蹄”也就很少。所以用此區(qū)分茶葉是不是古樹茶,其實并不嚴謹,但也存在一定的參考價值。

  只有古樹茶才有“馬蹄”嗎?

  “馬蹄”是坊間許多茶商經(jīng)常用來向消費者力證其銷售茶品是“古樹茶”、“春茶”的憑據(jù)。

  但在實踐中,我們在生態(tài)茶和夏茶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馬蹄。夏茶時,雨水充分,茶葉生長快,采摘極少帶“馬蹄”,但還是有的。

  實際上馬蹄的產(chǎn)生是因為“撕扯”的采摘手法。這種手法會給茶樹帶來不可逆的破壞,茶樹上凡是被撕扯過的地方就不會再發(fā)芽,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茶樹死亡。

  決定茶品品質的,應該是其內(nèi)質而非馬蹄口之類的皮相。對于愛茶之人而言,理應抵制此種以“馬蹄”當做賣點的荒唐商業(yè)手段。


一壺茶思杯中瀉

(《吃茶去》雜志)了解茶和茶文化,不能僅僅出于一種民族自尊心,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五四以來中國人拋棄的儒道禪等國粹、國學重新拾起,這樣很容易成為文化沙文主義,應該視野開闊一點,或者毒辣一點,認清楚當下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和茶本身的現(xiàn)實。

一、社會生活現(xiàn)實

我們正處于一個不同于以往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時代和工業(yè)經(jīng)濟時代的大審美經(jīng)濟時代,信息與知識已成為經(jīng)濟的核心驅動力,甚至有人對物質生產(chǎn)公然宣戰(zhàn),提出精神經(jīng)濟的概念。人們購買產(chǎn)品除看使用功能之外,還十分重視其審美功能。如果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時代主要靠體力取勝,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被視為偶像,工業(yè)經(jīng)濟時代的大機械化生產(chǎn)已經(jīng)將這種個人英雄主義擊得潰敗,培根提出的知識就是力量將科技發(fā)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人的物質力量、體力已經(jīng)異化為火車、挖掘機和生產(chǎn)流水線上永不停息的機械運動。人的耐力、毅力、體力、持續(xù)工作能力比不上機器。但是目前,知識已經(jīng)不再是萬人追捧的皇冠,人的知識已經(jīng)異化為計算機、電腦,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計算速度、儲存容量遠遠比不上電腦。大審美經(jīng)濟時代的人還剩下什么,人們面對那些永不停息的固定的物質性活動和刻板的邏輯思維活動,痛定思痛之后,才開始覺悟,才開始回到人的核心競爭力上,不再去和機器比力量,和電腦比速度,回到精神和情感本身,于是精神和情感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唯一標識。

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唯一目的就是還鄉(xiāng)。還到何處?何處是鄉(xiāng)?其實是精神之鄉(xiāng),目前世界人口流動迅速,人類已經(jīng)沒有傳統(tǒng)農(nóng)耕時代一般意義上的故鄉(xiāng)。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已然不再,市場經(jīng)濟大潮將世界上的每一種存在都變成可交換的商品,人也是一種商品,商品需要流動才能實現(xiàn)價值,人類再也無法于同一個地方封閉起來,終老一生。海德格爾生活的時代面臨著技術大爆炸,他將詩人的目的定義成還鄉(xiāng),其實是還精神之鄉(xiāng),靈魂之鄉(xiāng)。尼采大呼“上帝死了”之后,詩人就承擔起填補上帝空缺的重任,為人類尋找另一種寄托,另一種超越技術主義和欲望主義的精神歸屬。

服務業(yè)、休閑產(chǎn)業(yè)的崛起將精神消費、心理消費和情感消費提至前臺。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文化含量、注重自身的精神生活。這種優(yōu)雅生活不是曾被建國初期人們所嘲諷的小資情調(diào)。小資情調(diào)建立在剝削勞苦大眾血汗的基礎上,大審美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使意識形態(tài)越來越趨同化,階級對立的鴻溝逐漸抹平。公共政治比廟堂政治更有影響力。精神體驗和情感體驗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追求。我曾經(jīng)問一個朋友,你覺得什么是安逸的生活,她說,安逸就是幸??鞓返母杏X。我又問,什么是幸??鞓罚阌衷趺茨鼙WC你的感覺不出問題。她說,幸福快樂就是真心地笑,笑過之后,覺得充實有能量,而不是空虛無著落,這就是一種安逸的,幸??鞓返纳睢?/p>

我們的精神始終沒有著落,靈魂依然四處游蕩。真正的幸福生活是當你舍棄一切世俗煩擾,獨自面對靈魂時,還能問心無愧地說,我尊崇了我的自由意志,我很幸福。我始終固執(zhí)地相信茶是一個可以寄放靈魂的場所。我們需要這樣一種純精神的物質來平衡社會上大行其道的純物質的精神,不止一人將精神比作燈的火焰,我也曾相信人死如燈滅,只要滅掉肉體,精神也隨之消亡。但是物質不滅定律早已宣稱,精神也有永存不朽的品格,這是一個從信仰精神向消費精神轉換的時代,實在不該再對其大加鞭撻。從杯中一片片起落浮動的茶葉身上,可以看到時代的轉型,這是茶的榮幸。

二、茶本身的現(xiàn)實

茶作為一個文化元素,是自然人化的一種表征,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完美展現(xiàn),茶已經(jīng)超越了完全客觀的植物性,成為一個龐然大物,沒人能撂倒它,沒人能完全忽視它。當我們坐下來沏上一壺茶和三五知己談天交心的時候,當日本茶道師畢恭畢敬、謹小慎微地點上一碗茶的時候,當?shù)峁鸬貐^(qū)土著居民在高聳入云的大茶樹下焚香祭拜的時候,我們注意到,茶已非一片葉子這么簡單,它是一個承負文明的載體,一種表達情感的語言,一個抵達智慧的通道,一個最草根,也最精英的文化元素,甚至可以連貫整個人類文明史,從茶葉這條線索出發(fā),能夠深入歷史的腠理,探尋民族的興旺與衰朽,追溯文明的起源和流向。從南方嘉木到靈魂之飲,茶葉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蛻變,終于從一片葉子躍升為一片人的葉子,當茶進入人的審美視野,茶也就開始承負某種專屬于人的意義。陸羽寫下“南方有嘉木”的時候,茶第一次與山野間屈從于自然規(guī)律的其他植物相區(qū)別,獲得了道德意義。千利休將冰冷的武士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茶開始與信仰稱兄道弟。目前,茶成為休閑產(chǎn)業(yè)的助推器之一,成為一種優(yōu)雅生活的象征,當精神也成為商品的時候,道德和信仰也就扯下陸羽和千利休時代的神秘面紗,和生活本身一同起舞。

對于茶人來說,茶就是生活,是存在,是一切可見與不可見。茶是一個與我們生活密切關聯(lián)的,無限延展,并繼續(xù)膨脹的文化符號。可以明確地說,不了解茶,不知茶為何物,我們可以生活,并且能夠生活得很好,但是如果深入了解茶之后,我們則可以更加容易抵達生活的幸福之域,智慧的澄明之境。在日益注重生活質量,幸福指數(shù)的今天,茶也許是一條捷徑。茶是精神化最成功的物質符號,是一條通向優(yōu)雅生活的可資選擇之路。

無論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中國,是中國人,要弘揚國粹,認祖歸宗,還是因為我們生在21世紀,一個科技發(fā)達,物質財富空前膨脹,靈魂急需安頓的時代。我們都應該認識茶,了解茶,認識茶文化,了解茶文化。茶是什么?有人說它是一片葉子,葉落歸根,腐爛成朽,有人說它一次修行,平凡的生活因茶而充滿高蹈的意義,還有人將其當作神靈,視為祖先。茶究竟是什么?

三、茶成為茶本身

這種說法來源于一個朋友,我后來思忖良久,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完全超越質料之茶和精神之茶。我是在一場茶文化講座之后向他拋去這個問題的。“你認為茶是什么?”

他當時有些遲疑,稍微醞釀一下說道,“茶就是茶本身”。

聽了之后,我立馬笑噴,好像他說了一句廢話敷衍我。其實不是,仔細辨別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并且有至理名言的潛質,茶應該成為茶本身。真正的至理名言通常是些無關痛癢的說辭,它們舍棄現(xiàn)實之中非此即彼的價值思維模式,進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本體世界,本體可以誕生價值,價值卻無法回到本體。一般意義上的名言都是某些二流知識分子站在本體世界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次劃界,并很快受到追捧,比如《你不懂我,我不怪你》這篇享譽網(wǎng)絡的文字,當年余秋雨大紅大紫之時,其作者就是余秋雨,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后,名聲大噪,于是網(wǎng)上又流傳出幾個署名莫言的版本。他們希望在灰暗的現(xiàn)實中畫出一些線,讓黑成為黑,讓白堅守白,為大眾也為自己指明道路,當然這種工作很重要,這樣的文本語言確實具有蠱惑力和實踐力,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之言是堅守概念本身,為事物本身劃出界限,不是盲目去斷言,將事物局限在某個范圍之內(nèi)。

《道德經(jīng)》有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看來我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下士。幾乎所有的作家對茶都十分熱愛,覺得茶不應該是葉子這么簡單。著名學者葛紅兵的新書《上海地王》出版后,有一個篇訪談,他說到:

飲茶,是一種修煉。寫官場、情場、錢場,我都用茶來做暗喻,有人習慣鐵觀音,救世度人的感覺,有人習慣大紅袍,紅袍加身的感覺,茶道里有真正的人生道理。我現(xiàn)在也到了這樣的年齡,說話不愿意說滿,讀者能體會多少,是多少。所以,有的讀者看了網(wǎng)上或者報上的連載版,就說,我看完了。我說,不對,小說是文字,是禪悟,真正的曼妙在這些被“情節(jié)”連載刪掉的部分。越是寫茶,我就越佩服莊子,他的行文方式,用樹、鳥、水等為材料,構筑一個豐滿的哲學世界,我寫茶,寫藏族少年等,都是這個意思。

意識繁盛的作家和文人是愛茶的物質性,精神領域工作的以臧否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將茶當成一種語言。他們覺得茶應該是一種修煉,一種特殊的語言,能言人不能言,道人不能道。但是,茶畢竟不是神,也不是葉子,茶就是生活本身,存在本身,茶就是茶本身。李曙韻說,茶之謂道,無非生活。這里的生活并不是物質生活,也不是精神生活,而是一種超越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模式的一種更為本質的生活,就是存在本身。

茶具體是什么應該取決于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你說茶是一種信仰,其實和當下的啟蒙潮流相悖逆,你說茶只是一片葉子,也與目前社會上甚囂塵上的國學熱,茶文化熱格格不入。總之,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你既可以將茶當成一片葉子,也可以將其視為神靈,頂禮膜拜。自由、多元是時代的主題。無法為茶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只好用一種批判的姿態(tài)去姑且為其劃定范圍。茶是茶本身,這句話本身包含著批判思維,隱含著另外兩句話,即茶不是神靈,茶也不只是葉子。茶就是生活本身。就像這么一句話一樣,人不會上天堂,也不會下地獄,人只會在人間,因為人間本身已經(jīng)包含地獄和天堂。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陳升畢(湖南長沙),系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園林學院茶學系】

找到約44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7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