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樸素茶葉多少錢

找到約20條結果 (用時 0.286 秒)

中5條者必是愛茶之人,你中了幾條?

喝茶,要喝好茶

中國人認為,茶不僅是一種飲品,其背后的思想、哲學,更是我們?yōu)橹缘脑颉?/p>

茶藝、茶道、茶禪、茶修……

一個個有著豐富內(nèi)涵的詞,充斥在茶人的世界里。

茶的修行,講究一個緣字,有些人在喝茶,但他未必喜歡茶,有些人沒喝茶,但把生活過成了茶。

關鍵,還是看有沒有具備茶一般的品質。

以下11條,中5條以上,證明你與茶有緣,應該喝茶,中7條以上,那錯過茶就太可惜了。

有一顆樸素的心

“見素抱樸”被道家認為是人生至境之一。

當人們拋棄自己引以為傲的機巧聰明,拋棄自私自利的貪婪之心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道理便能刻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了?!耙姟敝敢姷?,謂之見觀念、思想;“素”乃純潔、干凈;“樸”是未經(jīng)雕刻、質地優(yōu)良的原木。圣人超凡脫俗的生命情操正是見素抱樸,佳質深藏,光華內(nèi)斂,如茶一般純粹自然、醇厚悠遠。

樸素就像是茶的湯汁,透亮且醇厚,沒有其余的雜色。

它就像是這個世界的本色,沒有一點浮夸的色彩,就像鳥兒的清唱,星光的璀璨,花兒的綻放。它們聽憑內(nèi)心的呼喚,是天性使然,沒有其他的理由。

做人簡單如茶一般,保持孩童般純潔單純的心,那便是真修道?!八亍比缫槐尥傅牟?,毫不沾染任何雜色,人的思想觀念也能隨時保持清靜無為。單純?nèi)缰勺?,這恐怕也是茶在世界上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吧。

做人胸懷寬廣,應該隨時懷抱如茶一般的樸素,以此態(tài)度來待人接物,看待俗世。若是擁有這種修養(yǎng),人的一生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我們能永遠秉持這種生活態(tài)度,自然沒有煩心事,更沒有過不去的坎。

淡泊的人生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每個人的人生觀都不一樣,而其中最值得贊許的,便是淡泊。

每當提到淡泊,我們總能想到茶,感覺有茶香的地方,繁華總是離得遙遠。

茶香的世界,在于關上門,與喧囂隔絕,從一飲一啜中,品悟自然,而自然又總是淡泊,總是寧靜,讓人心安。

清代袁枚,24歲考中進士,27歲當知縣,29歲當簾官,也叫考官,負責科舉考試……

年紀輕輕當上科舉考官,在當時無異于社會精英,國家人才。

但34歲時,因為父親去世,袁枚選擇辭官還鄉(xiāng),購置園子改為隨園,此后的數(shù)十年,不再過問世間的繁華,而是一路尋茶作詩。

無論有意無意,能遠離繁華,而尋求茶中的滋味,這本身就是一場人世的茶修。

我們得承認,大多數(shù)煩惱是自找的,因為求而不得、失而不甘,所以常常煩惱。

若能淡泊,煩惱就少了一大半。

喜獨處

周國平在談獨處的時候說:"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我敢斷定他對于別人也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他不可能擁有高質量的社會交往。"

世人皆怕孤單,但有那么一類人,喜愛獨處。

在他們眼里,合群太鬧太吵,遠不如獨處清凈,一個人,泡一盞茶,讀一本書,聽一曲輕音樂,別有一番滋味。

生活中,有人喜歡紅酒的浪漫,也有人喜歡咖啡的濃醇。而他們,喜歡茶的清寂和淡雅。??

清,是清心,心清了,人就靜下來了。

人,只有靜下來,才能認清自己,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夠做什么。認清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日省吾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寂,是孤寂,是寂靜。

總覺得,人是要有一點孤意的。偶爾遠離喧囂的人群,在一盞茶的寂靜里,遇見最真實的自己,回歸精神的安寧,回歸靈魂的本真。

一桌一椅,一茶一書,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喜歡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隨便一樣都是瑰寶。

傳統(tǒng)文化中,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歌茶花,每一樣都值得我們投入畢生的精力。

喜歡傳統(tǒng)文化的人,往往在傳統(tǒng)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帶有些許近似的氣質。

有耐心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追求的是速度,除了希望錢花的慢一點,對其他很多事都希望快一點、再快一點。

即時服務、即時回復、瞬時滿足......我們期待瞬間出結果,于是周圍的工具、系統(tǒng)和服務都在比拼著誰能更快滿足我們的期望。

比如,麥當勞推出了快速點餐系統(tǒng),盡可能縮短顧客點餐后的等待時間。

京東啟動無人機送貨,以加快配送時間。

雖然這些的確方便和高效,但這種期待即時結果的習慣也有很多害處

在希望一切都能立即發(fā)生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耐心。

網(wǎng)速慢一點我們就會煩躁不安想罵娘;

點個外賣恨不得一提交就送到家門口;

如今的快遞已經(jīng)比10年前的EMS快了很多,然而我們還是常常吐槽快遞太慢;

開車的時候,前面的車稍微慢一點,我們就忍不住按喇叭,恨不能從別人車上碾過去;

在家庭里,我們甚至對最親的人都失去了耐心......

耐心是一門必修課,更是一種品質和修為。

盧思浩的書里說過這樣一句話;慢慢來,比較快。

就是因為這個社會很浮躁,我們才應該更有耐心。

學習是!事業(yè)是!愛情也是!

耐心是一個讓人瞬間靜心的詞,當你有了耐心,你周邊會變得清晰溫暖起來。

泡茶看似簡單的事情,實則是個繁瑣,注重細節(jié)的活,需要用心完成泡茶的每一個步驟,如:等待沸水的耐心,泡茶時的細心。而選擇茶具、環(huán)境格調、茶葉多少、水溫高低、時間把控等等也是有講究的。

久而久之,人的耐性也會得到磨練,在與人相處過程中,條理清楚且有耐心,懂得傾聽,不會給人不耐煩的感覺。

謙遜大度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弊鋈酥t和一點,大度一點,少一點抱怨,多一點寬容,不為磕絆所羈,才能多一點微笑。

老子曾告誡世人:“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夸者無長?!币馑际牵骸白晕绎@揚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不能昭彰,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見功,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作眾人之長?!崩献拥倪@句話主張做人要謙遜低調,不能太張揚。

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有容乃大”,“江海所以能為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之也”。都是說做人要有度量,心胸要寬廣?!皩⑾嗪汀钡拿勒?,“六尺巷”的佳話,也在告訴我們,寬容豁達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胸懷開闊,才能不患得患失,大度的對待人和事,才不會糾結煩惱,人生的路也就會走得更為順暢。

茶生長于大自然的靈明之氣里,并將其所吸收的日月之光華,內(nèi)化為豐富的有益成分,遇水舍己成茶飲后,使廣大飲者不僅解了渴還獲得了營養(yǎng),其幽雅的芳香更是沁人心脾,可謂功德無量。

但它習慣低調,不事張揚,也壓根就沒有想得到飲者贊美的念頭。正所謂“不求果報,不為名聞”!

即或有飲者惡語謗之,依然抱著“我還是我”的態(tài)度靜默不語;雖經(jīng)蒸炒酵擠壓揉等諸多折磨,但從不喊痛苦不訴委屈。

懂得勞逸結合

一般來說,琴弦繃得太緊,就有斷的危險;陡冷陡熱,杯子就會爆裂。一個人,神經(jīng)要是總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沒準會生出毛病。

人生這場賽事,不是一味使勁就能贏的,時不時放松一下,反而讓自己跑得更快。

人生在世,太忙碌時不能享受生活,太放松時又沒有進步,忙與閑結合,勞與逸配合,才有享受生活的可能。

重視朋友

寒夜(宋)

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詩人描述了一件冬夜里極尋常的小事:客人來訪。來訪目的不明,只知道他們圍爐喝了茶。也許他們并不為什么事,客人冒著寒氣夜訪只是想見一見老朋友。又或許因為是至交,不需要用喝酒來助興,清茶一杯反而更貼近兩人的情誼。

與屋內(nèi)茶的香氣仿似的還有窗外梅的芬芳。它開得悄無聲息,卻能把月色襯托得格外明澈,更讓這個冬日與往常都不同了。寫的雖然是梅,其實他在感激友人為尋常日子帶來了不同的色彩。

古人真是含蓄,內(nèi)心對彼此的珍重都不會明言,只是暗示,好在對方也能心神領會。

擁有這樣的友情當是人生之大幸吧。

好友見面,免不了聚會,但喝酒容易出亂事,無論是喝酒傷身,還是酒后胡言,都不是對朋友好的表現(xiàn)。

重視身邊的朋友,更應該守護好友誼。

若是朋友做到了茶的份上,患難時幫一把,失意時拉一把,成功了共品一口喜悅,若是朋友“酒醉”得意忘形了,又不失時機地為其解“酒”醒腦。

重視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不僅僅是對朋友,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時都需要用到。

而面對一些社交的禮儀,

酒與茶就有極大的區(qū)別,酒的話,小酌一杯的酒還好,但常常容易失了度,喝過了頭反而言行舉止失禮儀。

茶相反,茶一般品質的人,重禮儀,懂克制。

有如茶品質的人,一定會重視社交禮儀,也因此,往往左右逢源,有口皆碑。

拿得起放得下

一盞茶,不過兩種姿態(tài):或浮,或沉。

浮,是為了釋放內(nèi)在的馨香。沉,可以成就醇厚內(nèi)斂的滋味。??

一浮一沉之間,茶煙裊細香,仿若置身于幽蘭深谷,溪澗潺潺,香韻裊裊。??

飲茶,不過兩種姿勢:拿起,或放下。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浮時淡然,沉時坦然。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拿得起,是生活的責任。放得下,是人生的淡泊。

拿得起,需要勇氣和擔當,放得下,需要智慧和灑脫。

學會放下,才能得到更多心靈的自由。

放下執(zhí)念,多一些清簡的自由;放下怨恨,多一些平和的豁達;放下名利的束縛,多一些淡泊的自由。

追求生活品質

對生活有追求的人,未必喜歡奢侈品,在他們眼里,有一間干凈樸素的小院子,安心喝茶過日子,這才是最好的生活品質。

著名主持人汪涵身處名利場,卻能堅守本心,樸素如初。

他的手機是老人機,普通的書包背了十幾年,不會去刻意追求那些膚淺的東西。

圈中人人都在名流聚集的北京買房,汪涵卻在長沙一個僻靜古鎮(zhèn)給自己買了個小院子,遠離名利的喧囂,閑下來時就在家中陪伴妻兒,或者讀書、煮茶、練書法,寫文章。

整個院子的裝修風格都是古色古香,給人一種清幽雅致的感覺!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整個人都變得愈發(fā)有文化韻味了!難怪汪涵的身上總有一股子書香氣,其實和自身的環(huán)境也有很大的關系,家里面特意設了喝茶看書的地方,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喜歡喝茶的人,往往向往的,就是這么一個小院子般的生活。

想有一個小院子,安心喝茶過日子。

以上11條,你中了幾條呢?

中得越多,說明你越靠近茶,生活過得越有茶味。

當然,茶還有其他的一些品質,等著我們?nèi)ヂw會。

喝茶是一場修行,我們將茶的品質,修成自身的優(yōu)良品質,成為自己的特色,過上向往的生活。

才不枉費人間一杯茶。

注:內(nèi)容來源茶事頻道,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吉普號茶山TV311,茶飲料、茶空間,兩條新賽道能行嗎?

看到一些裝修豪華的茶店

老百姓或者年輕人是不敢進的

感覺不花個幾百塊,就出不來?

普通人喝杯茶真是不容易

有什么辦法可以打破現(xiàn)狀呢?


話接上期,這期內(nèi)容和大家聊一聊,茶行業(yè)未來的兩大賽道,是否能形成百億級的市場。其中的一個賽道肯定就是瓶裝茶飲料,比如說現(xiàn)在就有了一些我們熟知的先行者——東方樹葉,喝一瓶東方樹葉只需要5元。

大家在超市便利店里也能找到一些像伊藤園、三得利日本的茶飲料,425-500ml一瓶也就只需要5塊錢。純茶、無糖無添加劑、健康,這樣的茶飲料那肯定就是老百姓的消費。這是其中一條賽道。

第二條大賽道那肯定就是純茶空間了,星巴克能做到的事情,中國茶行業(yè)理論上也有機會做到!所以未來會出現(xiàn)兩種業(yè)態(tài),去對抗類似于我們之前說的這種世界級的大茶企立頓。

這時候你就會問了,原葉茶為什么不行呢?這個展開來又是另外一個話題。因為中國的茶品類是和地域文化相綁定的,這也造成了:本地人喝本地茶,這么一個現(xiàn)象。

比如云南人喝普洱茶,廣東人也喝普洱茶,那廣東還有英紅,江浙地區(qū)長三角的人喝綠茶。地域性很強,產(chǎn)品本身的加工深度又比較淺,它直接從農(nóng)產(chǎn)品成為了產(chǎn)品。

當然了像我們前一篇文章中說到的小罐茶,我們可以看到也有一些行業(yè)的先行者和頭部在進行工業(yè)化的努力。那工業(yè)化之后原葉茶是否能夠打下百億級的市場呢?這個我們試目以待。

但是會先行出現(xiàn)的可預見的兩大賽道,一個是瓶裝的無添加的茶飲料;另一個就是標準化連鎖化的茶館。這個是老百姓非常需要的。

405、503從16、17年設計之初上市到現(xiàn)在,今年的405有很好的增長。這個就是驗證了我們過去6-7年的判斷和堅持。

就是在原葉茶這條比較狹窄的、稀缺的精品賽道當中去做大單品。今年我們提的八個字叫:回歸常識,經(jīng)營日常?;貧w常識就是茶葉用來喝,茶葉是用來被消耗掉和喝掉的,不是用來增值的。

一杯茶該賣多少錢?大眾能消費得起的是多少錢?這個其實是很樸素的商業(yè)道理。

每個行業(yè)肯定都會有先入為主的經(jīng)驗,先入為主的一些認知。先入行的人就會覺得“普洱茶就應該這樣”,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被這種“就應該這樣”給形成了一些思維上的枷鎖。

過去很多年我們把7片的整體調為5片的時候,跑到今天那很多人在跟進。不是說所有東西都不能打破,一些約定俗成的和行業(yè)當中的一些規(guī)范,你要去理解當初產(chǎn)生這種規(guī)范和約定俗成的原因。

當你真正理解它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動,有哪些東西是不能動的。

比如說曬青這個工藝它肯定是不能動的。這就是普洱茶之為普洱茶的核心基因。那可以動的東西像是外形是可以改動的。

我們很多時候說你在一個行業(yè)一萬小時也好,在一個行業(yè)很多年也好,你就會成為專家,這就是你在同一個行業(yè)深耕的意義。

想給人家講茶文化簡史,這一篇文章足夠

  如今的社會,學生學習緊張,上班族工作壓力巨大,節(jié)奏快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若像古代隱士一樣歸隱山林,躲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時日,對于多數(shù)人都是無法實現(xiàn)的。

  那么,在如此緊張忙碌的生活中,讓我們心靈澄凈清澈成本最低的方法,也許就是喝茶。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在《茶譜》里說:“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云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

  世界上最早的茶樹起源于中國,飲茶的歷史也是源于中國。最早的說法是:“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以解之?!斑@種說法當然可以歸于半神半人的故事集里,但是,茶葉的發(fā)現(xiàn),大概也是這么個意思。茶不同于酒,不是因機緣巧合被發(fā)明出來的食物,是大自然本就存在的植物,在公元前2700多年的人文初始時期,神農(nóng)氏或某位踏遍青山的有心人,在冒險嘗試植物各種功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茶的功用。

  茶文化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y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jīng)濟貿(mào)易、餐飲旅游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yè)。其形成與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當代5個時期。

  漢魏六朝——中華茶文化的醞釀

  茶以飲用傳揚,茶文化圍繞飲茶活動所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兩晉南北朝,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佛教、道教徒與茶結緣,以茶養(yǎng)生,以茶助修行。

  同一時期,飲茶之風在文人中盛行,茶文學初步興起,產(chǎn)生了《荈賦》等名篇。孫楚的《出歌》、左思的《嬌女詩》、王微的《雜詩》是早期的涉茶詩。晉宋時期的《搜神記》、《異苑》等志怪小說集中,有關于茶的故事。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才辭豐美,對后世的茶文學創(chuàng)作頗有影響。

  因此漢魏六朝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唐代——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唐代以前,茶主要是以藥用為主。茶內(nèi)含有咖啡堿,可以振奮精神、抗拒疲勞、提神醒腦的作用。神醫(yī)華佗的《食論》就說:“苦荼久食,益意思?!?/p>

  成書于三國時期的《廣雅》里說:“湖北、四川一帶,把茶樹的鮮葉采下來制成茶餅,葉子老的,要加用米糊才能做成餅。調煮飲用的時候,先把餅茶烘烤呈紅色,然后搗成細末放在瓷器里,澆上沸水,蓋好,并用蔥、姜、橘子等摻和調味一起吃下去?!?/p>

  可見,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茶的使用,主要是吃茶,而不是飲用茶湯,茶葉大多被磨碎后烹煮后食用。

  據(jù)《晉中興書》記載,時任吳興太守陸納是一個節(jié)儉之人,從不花費心思準備宴席招待賓客,哪怕是謝安來訪,所設也僅是茶果而已。在陸納看來,以茶果自奉和待客是高潔樸素、不迎合驕奢習氣的生活方式,是他的品質所在。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說,茶之為飲,宜精行儉德之人。

  隋唐開始,隨著茶葉栽種技術和制茶工藝的發(fā)展,茶葉的品飲漸漸成為一種風尚。這其中,不得不說,就是剛剛提到的“茶圣“陸羽。

  陸羽本是孤兒,三歲被遺棄,后被被竟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發(fā)現(xiàn)抱回寺里撫養(yǎng)。

  智積禪師對茶情有獨鐘,喜歡喝茶。陸羽的幼年就是在充滿茶香的環(huán)境中熏陶過來的。

  陸羽是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的,自然跟著愛好喝茶的他學習煮茶。智積把自己對茶的品鑒知識都傳給了陸羽,也在陸羽的心中留下了茶的種子。

  陸羽在安史之亂后從江北的故鄉(xiāng)竟陵來到江南,奔波于各個產(chǎn)茶區(qū),比如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這些地方,親自試茶、品鑒泉水,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茶經(jīng)》這部茶學經(jīng)典。

  陸羽以《茶經(jīng)》一書,將飲茶這件形而下的生活日常上升到極致講究、極其雅致、極度專業(yè)的程度,連茶具都要二十四種器具構成一套的。

  自此以后,飲茶開始逐步脫離了單純解渴的狀態(tài),漸而成為上流社會的風雅之物。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想學事春茶。”由于茶事的興盛,不僅文人雅士熱衷此道,唐代的許多帝王都嗜好茶事。唐玄宗以多才多藝著稱,不但喜歡飲茶,還喜歡與妃子斗茶。

  而唐代宗朝始創(chuàng)貢茶院,且由時任湖州刺史顏真卿就是首任監(jiān)制貢茶者。

  唐朝大書法家在湖州刺史的時間雖僅有三年,但在陸羽的影響之下,也成為茶文化的愛好者,對文人雅士的風雅事業(yè)十分感興趣,不僅助陸羽建造了三癸亭,還與諸位愛茶文士組織茶宴,對賦茶詩,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顏真卿與同僚、詩僧皎然的聯(lián)唱:

  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獜埶]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顛?/p>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奕f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佌媲?/p>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皎然

  素瓷傳靜夜,芳氣清閑軒?!懯啃?/p>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確立的時代,飲茶的大普及,茶文學的大繁榮,茶學專著的問世,且不同喜愛飲茶的文士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唐代的茶道已漸而形成,有了許多約定俗成:

  萌生精品意識:由于茶事發(fā)達,唐朝人逐漸萌生了名茶意識,陽羨茶、蒙頂茶就是當時名品,有“蒙頂山上茶,揚子江中水”的說法。而且陸羽在《茶經(jīng)》中亦有“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的說法。

  革新用茶工具:《茶經(jīng)》將制茶工具系列化,如蒸青餅茶的七道工序“采、蒸、搗、拍、焙、穿、封”均有配套工具;二來結束了茶具與食具混用的時代,《茶經(jīng)》載茶具29種,并使得煮茶、飲茶器具專門化。

  精選飲用茶葉:唐代以前人們飲用茶葉,大都是遲摘的大葉,未經(jīng)加工而直接投放于釜中煮汁而飲。唐、宋根據(jù)前人經(jīng)驗,稱“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就是用較為粗老的晚摘的茶葉煮汁而飲,僅僅是解渴式的粗飲。而到了唐代,已有了較為成熟的制作方法,將茶葉蒸搗加工成餅狀。

  講究飲茶方法:唐人烹茶流行于陸羽《茶經(jīng)》記述的“煎茶法”,是投茶于釜,煮而飲之。程序是炙茶、碾茶、篩茶、煮水、投茶、分茶、飲茶。

  注重品茗環(huán)境:唐人追求的是清幽高雅的品茗環(huán)境,而且不僅限于自然環(huán)境,還包括飲茶的人和所做的事。詩僧皎然更以為品茶伴以花香琴韻才是幽靜,若再有幾位高人逸士以茶相會,賞醉人之花、賦儒雅之詩、聽高山流水、品高潔之茶,才是茶道之和諧整體。

  強調飲茶之美:唐代的制茶、煮茶、飲茶并非一般技術,富含藝術性、文化性,所以只有綜合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真味真趣真美。飲茶追求茶葉的色、香、味、形的美,追求水的清、輕、甘、冽、活,追求器具之美,須用活火煎水,注重飲茶環(huán)境和品飲方式。唐代飲茶顯然已經(jīng)上升至生活美學的層面了。

  飲茶有所儀軌:陸羽《茶經(jīng)》對飲茶程序作了總結,一則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湯鮮爽濃強,較次的是煮五碗。如坐客為五人,就煮三碗分飲;坐客有七人時,則以五碗勻分。行茶是傳碗遞盞,分而飲之,以茶會友,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后來,也為日本茶道所借鑒。

  茶人道德標準:《茶經(jīng)》說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唐朝末年劉貞亮更進一步提出茶有“十德”。這些堅持道德的飲茶原則,令飲茶這樣的日常俗事上升到精神領域。當中國茶傳入日本后,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生活之美就是如此,就是把自然樸素的生活藝術化、人情化、理想化。美不完全在于外物固有,也不完全在于人心想象,而是人心將真誠和情感寄托于物上,擁有超越功利的興致和情趣。

  宋代——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到了宋代,飲茶風氣更盛,已成了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敝?。時任宰相王安石的《議茶法》說:“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p>

  熾盛的宋代茶風,促進了茶館的興起,兩宋京都以至于外郡、市、鎮(zhèn)都茶樓林立,當時稱為茶坊、茶肆、茶房、茶屋等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展現(xiàn)了東京開封城茶坊酒肆林立的景象。

  孟元的《東京夢華錄》,更是記載開封茶坊熾盛的情形。如開封朱雀門外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北山子茶坊內(nèi)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吃茶于彼,而且,茶坊內(nèi),隨季節(jié)變化,擺設時令鮮花,懸掛名人圖畫,布置的精致雅潔,創(chuàng)造和諧雅靜的環(huán)境;茶坊之外,還有提壺叫賣的人。

  宋代茶文化走向兩極,一是民間的普及化、簡易化,一是宮廷的奢侈化、精致化。而夾在民間與宮廷中間的文人,則是崇尚風雅和自然。唐代時文人、隱士、僧人領導茶文化的時代,到了宋代,則是各領風騷,文人保持著獨有的率真且與自然相為契合。因而,有宋一代,雖以龍鳳團餅的貢茶聞名于世,但引領茶文化精神潮流的,卻是文化人。

  宋代才女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每次吃完飯后,就回書房坐下,泡上茶,比誰的記憶力好。一人隨便拿出一本史書,說出一件史事,另一人說出再某書某卷某頁某行,然后打開書驗證,說對了的人便先喝茶,有時候一旦說對了,兩人會樂得哈哈大笑,以至于把手中的茶杯都打翻了,也就是納蘭性德《浣溪沙》中說的“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故事。

  如果唐朝的茶文化是以精致為特色,宋代茶文化則以雅致為特點。而宋代的飲茶法與唐代也大有不同,當時流行于社會的飲茶法是點茶法,現(xiàn)在日本的末茶道便是脫胎于此。

  宋代皇帝宋徽宗便精通斗茶,宋徽宗趙佶做皇帝昏庸無道,但卻是一流的藝術家,工書畫,通百藝,在書法、繪畫、音樂、詩詞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亦頗為精通茶藝,而且研究茶學,寫了《大觀茶論》一書。御筆寫茶書,古今僅此一例。

  宋代文人的飲茶趣味已不滿足于獨樂樂,更是風靡了“斗茶”的文人雅事。

  斗茶,始于福建建安一帶,到了宋朝,建安北苑是當時最負盛名的茶區(qū)。斗茶是重在觀賞的綜合性技藝,包括鑒茶辨質、細碾精羅、候湯備盞、調和茶膏、點茶擊拂等環(huán)節(jié),每個步驟都須精究熟諳,最關鍵的步驟在于點茶和擊拂,最精彩的部分則是湯花的顯現(xiàn)。

  衡量斗茶勝負的標準,一是看茶面湯花的色澤與均勻程度,湯花色澤鮮白、茶面細碎均勻為佳;二是看茶盞的內(nèi)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以湯茶保持時間較長、緊貼盞沿不退散為佳,而湯花退散較快、先出現(xiàn)水痕的為負。

  斗茶時,操作者要眼到、手到、心到,需要小心謹慎、一絲不茍,又要運作自如,風致瀟灑。觀賞者屏氣凝神,視點茶者起落傾旋,觀賞茶湯變幻,既然興致熱烈,扣人心弦,一時間妙趣橫生,雅韻悠遠。斗茶時,白色的湯花與黑色的建盞交相輝映,芬芳茶香與優(yōu)雅茶藝不僅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更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明代——中華茶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廢團改散,團餅的煎煮之法改為散茶沖泡之法,更崇尚的是自然之美,以天然者自勝,將茶與自身與大自然相互融合,體現(xiàn)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思想。

  元末明初畫家趙原有《陸羽烹茶荼》,就體現(xiàn)了文人自然的趣味,畫中陸羽與遠山近水、古樹茅屋匯成一幅完整和諧的整體。以天地為茶室,天高地闊,天清地遠,青山朦朧,古木挺拔,近山巍峨,山水清幽,重山復水。近處廣水,有茅草屋臨水而筑,四面草木繁盛,曲徑通幽處一條小道延伸出畫面,仿佛此處隱秘于山林間。閣內(nèi)一人,扶膝踞坐于榻上,是為陸羽,一童子擁爐烹茶跽于一側,給人以宇宙無限之感,又給人帶來無限的野趣。

  茶與人、與地、與水、與山、與天和諧融為一體。

  而真開千古茗飲之風的正是朱權,他大膽改革傳統(tǒng)的品飲方法和茶具,形成了一套簡單新穎的烹飲法。

  《茶譜》中,與朱權一道品茗的,皆是“鸞儔鶴侶,騷人墨客”的高雅人士,“或會與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凈牖”,與諸位“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就在這樣超凡脫俗的氛圍中,與諸位同道中人開始愉悅、閑適、舒適、清靜地品飲。

  當代——中華茶文化第四個高峰的開始

  進入現(xiàn)代,傳統(tǒng)的茶詩、茶詞的創(chuàng)作仍在繼續(xù),郭沫若、趙樸初、聶紺弩、啟功等均有佳作傳世。茶事散文極其繁榮,20世紀的文學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數(shù)量是以往歷代總和的數(shù)倍乃至數(shù)十倍。魯迅、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蘇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鄧友梅、李國文、賈平凹均有優(yōu)秀茶文,個人出版茶事散文專集的,有林清玄《蓮花香片》、王旭烽《瑞草之國》、王瓊《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說更是異軍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為城》,榮獲中國小說最高獎——茅盾文學獎。

  藝術方面,有吳昌碩、齊白石、豐子愷、劉旦宅、范曾、林曉丹、李茂榮的茶事繪畫,趙樸初、啟功的茶事書法。老舍的《茶館》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樂是許多文藝晚會的保留節(jié)目?!墩埐韪琛?、《采茶舞曲》、《挑擔茶葉上北京》、《請喝一杯酥油茶》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自20世紀80年代起,沉寂了兩百多年的中華茶道開始復興。首先從臺灣,繼之是大陸和港澳。茶藝、茶道、茶文化團體和組織紛紛成立,有臺灣中華茶藝聯(lián)合促進會、臺灣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xié)會、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澳門中華茶道會、香港茶藝中心等,他們?yōu)槠占爸腥A茶藝,弘揚中華茶道,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兩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動頻繁,全國和地方性的茶藝賽、茶席設計賽也經(jīng)常舉辦。理論研究異?;钴S,近20年出版的有關茶藝、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數(shù)量,超過中國歷史上茶書數(shù)量的總和。并且,現(xiàn)代中華茶藝已走出國門,不僅傳播到東亞、東南亞,還遠傳歐美。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華茶文化全面復興,茶館業(yè)的發(fā)展更是突飛猛進?,F(xiàn)代茶藝館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遍布都市城鎮(zhèn)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國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館(茶樓、茶坊、茶社、茶苑等)數(shù)十到數(shù)百家,此外,許多賓館、飯店、酒樓也附設茶室。中國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種茶館、茶樓、茶坊、茶社、茶苑5萬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館(茶樓、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許多大中城市,茶館的數(shù)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正是鑒于現(xiàn)代茶館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中國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于1998年將茶藝師列入國家職業(yè)大典,茶藝師這一新興職業(yè)走上中國社會舞臺。2001年,又頒布了《茶藝師國家職業(yè)標準》,規(guī)范了茶館服務行業(yè)。茶藝館成為當代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亮麗的風景。

  茶具——承載茶文化的器皿

  唐宋流行煎茶、點茶,茶具亦是十分繁復,明清的茶具一改唐宋的崇金貴銀,轉為崇尚陶瓷,頗有返璞歸真的氣象,其中,又以景瓷、宜陶最為流行。

  “景瓷”即是江西景德鎮(zhèn)瓷,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zhèn)”,被譽為“天下瓷都”,工藝考究、制作精巧,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nèi)外,景瓷光澤柔和,溫潤如玉,如若不信,可以拿一只骨瓷杯或碗,放在燈光下,瓷的細膩與通透定會讓你贊嘆不已;釉面光滑,晶瑩剔透,普通的瓷器根本不可與之相媲美;若將一只景瓷杯平放在手上,用拇指和中指輕輕一彈,就會聽到“咚”的一聲脆響,有如樂器奏出的優(yōu)美罄聲,扣人心弦;景德鎮(zhèn)瓷因其質薄而變得輕巧與尊貴,小巧玲瓏,胎質細膩,清新典雅,畫意生動。

  “宜陶”即是江蘇宜興所產(chǎn)紫砂陶壺,明清開始,世間茶具稱為首。《陽羨名壺錄》里說,名手作壺,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倍潭?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么珍貴。

  紫砂壺之所以受到茶人喜愛,一方面是造型美觀,另一方面泡茶時有許多優(yōu)點。紫砂壺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壺沏茶,不失原味;紫砂壺能吸收茶汁,壺內(nèi)壁不刷,沏茶而絕無異味。紫砂壺經(jīng)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紫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fā)光亮照人,氣韻溫雅。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fā)光潤可愛?!蛾柫w茗壺系》說:“壺經(jīng)久用,滌拭口加,自發(fā)黯然之光,入可見鑒?!?/p>

  明代文人所推崇的是天、地、人融為一體,清幽淡雅,超越塵世的理想境界,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講:“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無論是講學問或是有事業(yè)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yè)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我想日本茶道所崇尚的,也正是這樣的精神吧。

  時至明朝中后期,茶文化不僅為文人所持,更是深入到大眾之中,深入到千家萬戶之中,與千萬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這種深入,具體表現(xiàn)在茶館的興盛、工夫茶的興起以及茶俗的廣泛運用。

  清代茶文化雖以深入民間為特色的,但并非不講茶藝、不講品味、不講技巧,盛于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及廣東潮汕地區(qū)的工夫茶,均于這一時期發(fā)展而來的。相傳自元朝起潮州人就有喝工夫茶的習俗,自清代以來,盛行至今,工夫茶可謂是唐宋品茗的流風余韻。

  工夫茶茶具中最典型的“四件寶”:孟臣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碨(燒水陶壺)、潮汕烘爐(茶爐)。燃料用炭,也用的甘蔗渣或橄欖核。品飲工夫茶特別講究技巧,工夫茶有所謂“十法”:即候火、蝦須水(剛開未開的水)、燙杯、熱壺、揀茶、裝茶、高沖、低斟、蓋沫(用壺蓋把浮沫雜質抹去)、淋頂。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臺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比較多,臺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說,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中國人飲茶,實際上有三個層次:一是生理需要的“牛飲”,二是科學合理的“飲茶”,三是講究藝術的“品茗”。藝術品茗講究好茶、真水、活火、妙器、閑情,雖說要“有錢”、“有閑”才可,有錢才能購置必要的茶葉和茶具,有閑才能細啜慢飲進而追求心靈的真誠。

  然而,多少錢算是有錢,生活如何才算是有閑,就全憑自己裁定了吧。

  注:內(nèi)容來源今日頭條-蒲秋文化,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0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