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青花瓷器壺

找到約72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中國瓷器上的蓮紋

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稱芙蕖、芙蓉?!稜栄拧め尣荨贰昂?,芙蕖……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笔琛败睫∑淇偯玻瑒e名芙蓉;江東呼荷;菡萏,蓮華也。”千百年來,蓮以它美麗的花形,芬芳的氣質,不染纖塵的高潔品德深受世人的喜愛。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很早就出現了描寫蓮的詩句。“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詩經·陳鳳·陂》);“山有扶蘇,隰有荷華”(《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制菱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保ㄇ峨x騷》)。南北朝樂府民歌中詠蓮的作品更是屢見不鮮。“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并根藕,上生并頭蓮”(《清商曲辭·青陽度》);“千葉紅芙蓉,昭灼綠水邊”(《清商曲辭·讀曲歌》)。一曲曲清新秀麗的民歌把江南水鄉(xiāng)蓮花盛開的美景描寫的如詩如畫。唐詩中也不乏贊美蓮花的作品。“蓮開花覆水,蓮謝藕在泥。不學清萍葉,隨波東復西”(丁鶴年《采蓮曲》);“看取蓮花凈,應方不染心”(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宋代著名學者周敦頤更是愛蓮成癖,他在《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边@一段盡善盡美的描寫,充分表現了作者對蓮花的傾慕之情。


青釉蓮花尊,北朝

故宮博物院


東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經過逐漸的適應和緩慢的流傳,到東晉、南北朝時已遍及大江南北。隨著佛教的到來,佛教藝術隨之興起。蓮花作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是佛教偶像崇拜和佛教藝術中常見的圖案。傳說釉迦牟尼降生前,宮廷中百鳥齊鳴,四季花木一同開放,池中開出大如傘蓋的蓮花。釉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每當他傳教說法時,都坐在蓮花寶座之上。在有關佛教藝術的雕塑作品中,諸佛所坐的臺座也多為蓮花形。佛經中把佛所居住的地方稱為蓮華世界,“蓮華世界,是盧舍那佛成道國”(《華嚴經》)。佛教經典也有以蓮花題名的?!斗ㄈA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經的名稱以“妙法”比喻所說教法微妙無窮,以“蓮花”比喻經典的潔白高雅。


就連僧眾所披的袈裟也與蓮花有密切關系,“袈裟又名蓮華衣,謂之不為欲泥所染故”(《釋氏要覽·上·法衣》)??傊?,在佛教藝術中蓮花的圖案造型隨處可見,無論是石窟寺的柱礎、藻井,還是佛像的臺座、背光,都普遍與蓮花有著不解之緣。蓮花紋飾出現在我國瓷器上面,則首見于六朝青瓷。


蕭山窯青釉劃蓮瓣紋盤,晉

故宮博物院


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中國的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與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進著中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受佛教藝術的影響,三國、西晉瓷器上出現了佛像、忍冬等與佛教有關的紋飾。江蘇金壇西晉墓和浙江平陽元康元年墓出土的青瓷谷倉,腹部均貼飾模印佛像。佛像身披袈裟,雙手合抱坐于蓮花臺座之上。東晉晚期,瓷器上開始出現了簡單的蓮瓣紋。


岳州窯青釉劃花蓮瓣紋盤口瓶,五代

故宮博物院


東晉青瓷在質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顯著提高,“瓷”的特點更加鮮明。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質,東晉青瓷一改早期繁縟的裝飾,僅飾以簡單的弦紋或褐色彩斑。東晉晚期,盤碗類器物開始裝飾簡單的刻劃蓮瓣紋。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出土的茶黃釉缽,外壁刻劃簡單削瘦的蓮瓣十七瓣。鎮(zhèn)江陽彭山出土的蓮瓣紋碗,每個花瓣由數條極細的劃線組成。以上兩處墓葬出土的刻蓮瓣紋器物與浙江蕭山縣上董窯遺址的盤碗殘片非常相似。從現有資料看,東晉青瓷中飾有蓮瓣紋的器物數量有限,品種也較少。一般碗類多裝飾在外壁,盤類則裝飾在內心。裝飾技法也較單調,多屬劃花、刻花之類。


南北朝時期,佛教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扶持。據史載,南朝梁代佛教最興盛時佛寺多達兩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達兩百余萬人。隨著民間信佛者的劇增和大量寺廟、石窟的修建,佛教藝術的影響已深入到各個領域。在各種工藝品中,蓮花題材幾乎無處不見。它從東晉時期的初露端倪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蓮紋此時不僅大量裝飾在盤碗類圓器上,也廣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裝飾技法大為拓展,更為豐富,除了延用重線淺刻外,還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種技法。


合肥市 隋開皇三年墓出土的

壽州窯六系蓮瓣紋青瓷盤口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重大發(fā)展時期。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成就的基礎上,隋唐瓷器進入了全面發(fā)展階段。繁榮昌盛的唐帝國對外來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氣魄,南北朝時期帶有宗教色彩的蓮紋此時已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逐漸成為現實題材而普遍為民間藝術所采用。


隋代瓷器的裝飾風格與南北朝相比,顯得樸素簡潔,以罐類為例,北方生產的四系罐以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紋代替了覆蓮紋;南方生產的六系、八系罐體形瘦長,大口豐肩,為適應器形特點,蓮瓣紋上移到肩部。瓶類的蓮紋也多裝飾在肩部。


青釉兔紐蓮瓣紋權

故宮博物院


隋代蓮瓣的瓣尖有圓狀和尖狀兩種。合肥隋開皇三年墓出土的青釉碗,外壁刻劃仰蓮一周,瓣尖細長。同墓出土的青釉盤口壺,腹部刻一道凹弦紋,弦紋上下分別刻劃尖狀覆蓮和仰蓮。這兩件刻劃尖狀蓮瓣的器物與鳳陽武店靈泉寺東山早期壽州窯遺址出土的瓷片非常相似,當為隋代壽州窯產品。


唐代以前,我國瓷器上的蓮紋一直未能突破圖案化、規(guī)格化的模式。湖南長沙銅官窯首創(chuàng)的釉下彩繪新技法,將繪畫藝術引入瓷器裝飾領域。完整的蓮荷圖案、水禽蓮池圖案開始以國畫的形式出現在瓷器上。銅官窯釉下彩繪的紋飾題材十分豐富,包括人物、動物、花草、云氣山水等。其中花卉題材所占比例最大,而花卉紋飾中又以褐綠彩繪的蓮荷圖案最多。蓮瓣飽滿圓潤,荷葉舒張自如,筆法流暢,形象生動。雖僅寥寥數筆,卻盡得寫意之妙。這種新的裝飾技法突破了以往刻劃紋、印紋的局限,突破了多年來圖案化模式的框框,使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除了釉下彩繪外,銅官窯的釉下點彩也很有特色。揚州唐代遺址出土的黃釉褐藍彩雙系罐,以褐藍相間的大小斑點組成聯珠,配置成云頭和蓮花圖案。構思新穎,別具風格。此外,銅官窯印花、劃花瓷器中也有大量的蓮花圖案。


唐代白瓷中也有不少裝飾蓮紋的上乘之作。西安東郊唐乾封二年段伯陽墓出土的白釉貼花高足缽,下腹堆貼圓肥的仰狀蓮瓣,喇叭狀高足上貼覆狀蓮瓣,器腹裝飾三組具有波斯風格的貼花圖案,氣勢宏偉,裝飾富麗。河南陜縣出土的白瓷燈,底坐塑成蓮花柱礎形,構思巧妙,造型規(guī)整。


唐白釉蓮花紋盤

煙臺市牟平區(qū)博物館?


“唐代佛教盛行,陶瓷也用來燒制有印度風格的宗教器物。有一種塔形罐,用作隨葬品,具有佛教特征”。塔形罐是唐墓中常見的器物,罐下腹一般均裝飾一層或幾層仰狀蓮瓣。如河北蔚縣榆澗唐墓出土的綠鉛釉塔形罐,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塔形罐等。佛教藝術發(fā)展到唐代,從題材到風格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盎孟氲淖诮淌澜缫押同F實生活結合起來,并把外來藝術的精華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中。”蓮紋此時已逐漸失去了宗教色彩,日益表現出富有生活氣息的民族風格。


唐代崇尚牡丹,周敦頤《愛蓮說》中提到“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但牡丹圖案在唐代瓷器上尚不多見。直到宋遼時期,牡丹才在瓷器裝飾領域中大放異彩,并開始逐漸取代蓮花成為花卉題材中最常用的紋樣。?


三彩刻花鷺蓮紋盤,遼

故宮博物院


宋遼金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時期。南北名窯輩出,官民窯竟相發(fā)展。無論是釉色品種還是裝飾題材都空前繁榮。在花卉圖案中,國色天香的牡丹后來居上,作為主題紋飾開始超過蓮花。蓮瓣紋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來隨著荷塘風光、蓮池水禽、嬰戲蓮花等富有民間生活氣息圖案的大量出現。蓮紋自東晉出現在瓷器上以來,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變化,到宋代已完全脫離了宗教影響,成為優(yōu)美的純裝飾性題材。由于唐宋以來推崇牡丹,蓮花已逐漸失掉其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地位。但深受人們喜愛的蓮紋仍是宋代各大窯系中普遍使用的題材。


青花魚蓮紋罐,元

故宮博物院


到了元代,蓮瓣紋是青花瓷器最常見的邊飾,這種經過變形的蓮瓣俗稱“八大碼”,外廓由外粗內細的兩道線構成,線條轉折生硬,顯得棱角分明。瓣與瓣之間均留有空隙,瓣內繪制各種紋飾。其中以繪制火珠、火輪、銀錠、珊瑚、犀角、雙錢等圖案的雜寶紋最有特色。


南京市中華門外郎宅山明永樂十六年(1418)葉氏墓出土一件青花蓮池鴛鴦紋碗,1960年出土,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蓮池鴛鴦和蓮池魚藻是元青花中的寫實性主題紋飾。布局繁密,結構嚴謹,筆法遒勁有力,生動自然。蓮花的花瓣狀如飽滿的麥粒,“荷花、荷葉、蓮蓬都不填滿色,鴛鴦、水藻都帶幾筆水紋,仿佛水在流動?!边@類畫工精湛的作品藝術效果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圖案紋飾,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明天順? 青花荷蓮大碗?

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斗彩鴛鴦蓮池紋盤

景德鎮(zhèn)御窯廠遺址出土


明代鴛鴦蓮池紋一改元代繁密的布局,畫面疏朗有致。1988年景德鎮(zhèn)御窯廠遺址出土的宣德斗彩鴛鴦蓮池紋盤,盤心畫三叢蓮花,一對飛翔的鴛鴦雄上雌下,相互呼應,茨菇、蘆葦、浮萍穿插其間。鴛鴦的雙翅和水波紋用青花繪制,彩料部分先在胎上刻出淺細的輪廓線,施釉燒成后再按釉下輪廓線填繪彩料。荷葉用沒骨法渲染,蓮花先勾出花瓣輪廓,然后在瓣內填繪紅彩。紋飾舒展,線條流暢,畫面清新秀麗。成化斗彩器物上的鴛鴦蓮池紋與宣德基本相似,但彩繪部分不在釉下預刻輪廓線。紋飾的線條柔和纖細,色彩淡雅。明代后期的鴛鴦蓮池紋畫工草率,構圖凌亂,不能和早期相比。


康熙?五彩加金鷺蓮紋尊

故宮博物院


清代蓮荷題材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康雍時期的寫實蓮荷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蓮荷紋鳳尾尊,頸部和腹部滿繪兩幅完整的蓮荷圖。蓮瓣豐腴飽滿,荷葉舒張自如,蓮叢中點綴著蘆葦、茨菇、浮萍,水鳥鳴叫,彩蝶飛舞,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色彩濃艷的紅蓮綠荷與一朵用金彩描繪的蓮花交相輝映,整個畫面金碧輝煌,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筆國畫。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雍正“二年試乙號樣”款粉彩蓮紋盤,“盤內壁粉彩繪出荷花紋飾,共畫八朵荷花,三朵盛開,五朵含苞。這些荷花都是先用黑彩勾勒出花瓣的輪廓線,再填淡粉彩進行渲染,然后用深粉色在花瓣尖端略加點綴,使花朵明暗層次清晰,彩色秀麗溫雅。荷花周圍配幾片荷葉,或肥碩碧綠,或殘敗蒼勁,從而更襯托出荷花亭亭玉立,香遠益清的高雅風姿”。清新的畫面,纖巧的筆法,柔和的色彩,形成了雍正工筆花鳥圖案清雅秀麗的風韻。


清乾隆? 斗彩鴛鴦臥蓮碗?

故宮博物院


乾隆時期,瓷器裝飾雍榮華麗,刻意求精。但過分追求規(guī)整和工細導致了繁冗和堆砌,藝術上的倒退使蓮紋失去了昔日的生機,在斑爛的色彩、華貴的外表下,隱含著僵化、呆板和滯氣。乾隆中期以后,隨著封建社會的衰敗,陶瓷工藝也開始由盛轉衰。各種以蓮荷為紋飾的器物雖然數量眾多,但藝術上已遠不能和前期相比。


蓮花是我國傳統(tǒng)的裝飾題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銅紋飾中已開始嶄露頭角,春秋戰(zhàn)國的銅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蓮瓣作為裝飾。但中國瓷器上的蓮紋是受佛教藝術的影響發(fā)展起來的。從東晉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時期,蓮紋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及至唐代、中華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已將外來藝術中的精華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中。瓷器上的蓮紋進入了成熟時期。宋遼金時期我國陶瓷器裝飾藝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裝飾題材日益豐富,加上牡丹花的異軍突起,一直在裝飾領域據統(tǒng)治地位的蓮紋開始進入萎縮時期。元明以后,纏枝蓮紋作為一種定型的裝飾題材長盛不衰。乾隆中期以后陶瓷業(yè)日趨衰落,蓮紋在藝術創(chuàng)新上無所建樹,但作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tǒng)題材仍廣為流行。建國以后,作為中華民族所崇尚并具有傳統(tǒng)力量的蓮紋又重放異彩。隨著新中國陶瓷業(yè)的繁榮昌盛,流行了千年的蓮紋必將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永不泯滅。

(本文來源于古玩元素網,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臺,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茶路萬里 茗香共享

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成為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2022年11月,“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反映出世界人民對中國茶文化的認可與喜愛。

9月2日至11月30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匯集國內外30家考古文博機構的555件(組)代表性藏品,主題鮮明、規(guī)模宏大,立體展現穿越歷史、連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國茶文化,充分呈現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和古今茶事之豐富。


圖片從上至下依次為:“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展室。明龍泉窯青釉提梁壺,藏于故宮博物院?,m瑯彩描金風景圖溫茶器及茶壺,藏于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田螺山遺址出土的陶盉,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上圖片均為故宮博物院提供

茶出中國

譜寫6000余年文化史

傳說神農氏嘗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茶的功效始為人知。神農氏傳授先民農作物種植法,生活在從采摘農業(yè)走向種植農業(yè)的過渡時期??脊虐l(fā)現,我國種植農業(yè)至少始于距今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在此時認識并開始利用茶,這是中國茶文化的起點。浙江田螺山遺址出土的人工種植茶樹根,證明先民在距今約6000年前從野生茶樹采摘轉為人工茶樹種植,成為中國茶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時間節(jié)點。山東鄒城邾國故城戰(zhàn)國墓出土的茶碗與茶葉遺存距今約2400年,經科技檢測確定為煮(泡)后留下的茶葉殘渣,是目前考古發(fā)現年代最早的飲茶實物證據。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將浙江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茶樹根、山東鄒城邾國故城戰(zhàn)國墓出土的茶葉、陜西漢陽陵遺址發(fā)現的茶葉和宋代呂大臨家族墓地出土的宋代茶葉,以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清代茶葉實物并置展出,輔以圖像資料和文獻記述,構建出一幅詳細的中國古代茶葉生產譜系圖。

經緯天地謂之文,使人(物)趨同謂之化。具體到茶文化,即是指種茶、喝茶的人群以其文化行為帶動并影響其他人群。悠悠千載,茶文化逐漸發(fā)展為以茶為中心的各層面知識和與茶相關的各類生活生產活動,代代相傳。數千年來,人們?yōu)楹蜗矏酆炔??不同時期的喝茶習俗和備茶方法有何不同?各個歷史時期不同階層的人怎么喝茶?茶器何如?凡此種種疑問,均能在本次展覽中找到答案。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戰(zhàn)國墓出土的茶葉證明,當時的人們通過煮、泡方式使用茶,填補了人們對漢代以前茶葉使用方法的認知空白。陜西漢陽陵遺址發(fā)現的茶葉實物證實,在西漢前期,茶已進入皇家食譜,稍晚傳至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區(qū),由此可見,彼時茶葉使用人群之多樣、傳播地域之廣泛。在江南地區(qū)、陜西、河北的考古發(fā)現中,均有南北朝時期的成套盞、托組合,既印證了文獻記載茶從江南向北方普及的可信性,也改寫了長期以來人們關于盞托始于唐代的認知。至于漢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點茶和今人泡茶等具有時代特點的備茶方法,也都在展覽中得到細致呈現。


《是一是二圖》,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為故宮博物院提供

茶道尚和

闡釋東方哲學理念

茶在不同地區(qū)、被不同民族的人根據民俗傳統(tǒng)加以利用,形成豐富多樣的茶文化。在內蒙古和新疆,人們習慣飲用奶茶;在西藏,人們則飲用酥油茶。喝茶是茶文化的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亦是一種生活方式:既可以“輕煮歲月慢煮茶”,在閑靜中思考人生、品味歲月;也可以“忙里偷閑喝碗茶”,于忙碌中平復心境。

喝茶,除了形而下的物質內容,還有相關理論方法,即形而上的“道”。所謂茶道,即是關于茶的理、法、真諦。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后者是在從中國引進的宋人茶事基礎上發(fā)展而來、重于表現茶事規(guī)程的儀式之法,并加入以“寂”為代表的哲學思考。中國茶道是一個包容的文化綜合體,從認識茶開始,逐步令茶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服務于人,追求茶與水、火與水、茶與器的協(xié)調之美,并通過飲茶,在日常生活中抵達茶文化所向往的天人合一、人文與自然和合的境界。這種和合既講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亦講求以飲茶文化為代表的文化趨同與融合。

河北宣化遼代墓葬壁畫顯示,遼人的飲茶習俗既承自唐人,也有五代和北宋時期與漢人的交流互動中學到的內容,整體上與宋代基本相同。這種茶文化的趨同過程,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以契丹人為主體的遼和以漢人為主體的宋,分別在繼承五代和唐文化后,在相互學習中最終走向文化的融合與統(tǒng)一??梢哉f,茶文化在各民族之間的普及、交流和發(fā)展,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融合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之一。

在“茶道尚和”單元中,描繪清代乾隆皇帝喝茶的《是一是二圖》,就直觀地表現了這種文化的融合。該畫構圖學習宋人畫法,畫中乾隆皇帝身著漢裝。關于這幅畫,研究者很多,關注點也不盡相同。當我們從茶、飲茶和飲茶環(huán)境的視角出發(fā),便會發(fā)現乾隆使用的茶杯是古代玉器、茶壺是明代青花軍持(水瓶),周邊陳設的器物既有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商代的青銅觚、王莽建立新朝時的銅質量器“嘉量”,也有明代宣德時期書有青花梵文“大德吉祥場”的出戟蓋罐、融合伊斯蘭文化因素的宣德青花扁壺,以及受西洋家具影響的清代圓桌等。管中窺豹,從一幅關于飲茶的畫,可見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典守,以及當時中國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與吸收。

茶船古道

傳承創(chuàng)新,美美與共

世界主要語言中,茶的發(fā)音有兩種:一種是“茶”的發(fā)音或轉音,另一種是以荷蘭語“thee”為代表、受閩南方言影響的發(fā)音,二者均源自中國。茶連同茶的發(fā)音,是以何種方式、于何時走向世界?飲茶,又是如何走入千家萬戶,內化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許多國家民眾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

在唐代,茶葉和飲茶習俗就已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同時期,日本人已開始種植茶樹,并形成弘仁茶風。據《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朝鮮半島在宋代時已經有茶樹種植。

考古資料表明,在向東方傳播的同時,茶也經由海上通道向南亞、西亞乃至非洲傳播,這一過程可以在唐代外銷的長沙窯瓷器中找到相關證據。長沙窯是唐代外銷瓷器的代表性生產窯場,中國歷史上最早進行大規(guī)模出口的瓷器就出自這里。在印度尼西亞發(fā)現的“黑石號”沉船出水幾萬件長沙窯瓷器,其中有酒器和茶器,一些瓷瓶寫有“酒”字,另有瓷器上書“荼盞子”。這些長沙窯瓷器制作于9世紀初,可見當時對外輸出的商品中,茶和酒均已非常普及?!昂谑枴背链袛狄匀f計的瓷器原本銷往西亞,當地民眾購買的茶器是否用于飲茶?當地曾衍生出怎樣的茶文化?這些疑問尚需深入研究方能解答。展覽中有一件青釉褐彩“荼埦”銘碗,它與“黑石號”沉船出水瓷器同出自長沙窯,令觀眾一睹唐代茶碗真容,并循著裊裊茶香,回溯茶船古道,生發(fā)無盡遙思。

唐人煎茶,大致經過炙茶、碾磨、羅茶、煮水、投茶、投鹽、育華、酌茶等工序,方制成一碗茶。確切而言,是一碗由茶末加工而成的“稀粥”,再加姜和鹽等調料。在印度喀拉拉邦、阿聯酋拉斯海馬地區(qū)進行考古時,當地人請我們喝茶時都會說“chaaya”,即“茶”的轉音。喀拉拉邦的茶,是稀茶粥佐有姜、糖和香料;在拉斯海馬喝的茶同樣是稀茶粥,亦佐有糖和香料。這樣的茶粥自然令人想到唐人的煎茶,與“黑石號”沉船出水茶器相聯系,便理解了為何唐代茶器會銷往南亞與西亞。回顧歷史,唐先后與薩珊王朝和大食帝國交往甚多,除商業(yè)貿易外,受大食侵擾的薩珊王朝不僅奉使大唐請求幫助,亦有大量遺民進入中原地區(qū)。唐與大食之間的使臣往來亦不絕于史。故而從今天南亞到西亞的飲茶法,我們仍能看到唐人飲茶之法的些許輪廓。

日本茶道的基本內容為抹茶、點茶,這是宋人的飲茶法。日本人在唐代已飲用茶并種植茶樹,但因受眾局限于以天皇為代表的統(tǒng)治階層而很快衰落。南宋時期,日本再次從中國引入茶法時,點茶在各階層廣為流傳而成為時尚,在后來的本土化發(fā)展中雖有侘茶道和抹茶道之別,總體而言均沿襲宋元抹茶舊法。

15、16世紀之交,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來到東方,為茶在世界范圍的普及提供契機。受限于獲取茶葉的貿易地區(qū)和對象不同,荷蘭人把茶葉、漳州和潮州地區(qū)的紅泥茶器,以及閩南話中的“茶”字發(fā)音“thee”傳至西歐各地;葡萄牙人經由澳門把茶葉、茶具和中國官話中的“茶”字發(fā)音帶往更為遙遠的美洲。經陸路往北,茶葉向中亞、北亞和東歐地區(qū)傳播的同時,也帶去了“茶”的發(fā)音。

茶走向世界的同時,茶文化也在全球落地生根。展覽第三單元“茶路萬里”展示了清代造辦處生產的琺瑯酒精酒爐茶壺、日本仿造的銀酒精酒爐茶壺和俄國宮廷所用的銅質酒精酒爐茶壺,呈現出茶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間的交流互鑒圖景。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來自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英國茶具:從直接引進中國紫砂壺,到生產出模仿紫砂壺的紅泥壺;從引進中國青花瓷茶具,到仿燒中國瓷器制成的軟瓷和硬瓷,英國茶具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以茶為載體,中國古人用勤勞和智慧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美傳播到全世界。

經過數千年發(fā)展,備茶方法愈發(fā)簡便多樣:從煎茶、點茶、煮茶到泡茶,及至當下的袋裝茶、速溶茶和各種茶飲品,茶文化因6000多年的歷史沉淀而醇香厚重。茶產業(yè)因科學技術發(fā)展而走向興盛,種植茶樹的國家和地區(qū)也在日益增多。茶,正在以更加多樣的方式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

(作者為“茶·世界——茶文化特展”策展人,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

來源:人民日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古董瓷器里的英國下午茶時光

Sylvia Vetta是我在牛津認識的一位自由作家。她是牛津城里文藝圈里一位活躍分子,時常組織和參加一切有關文學與藝術的聚會。參加過幾次她組織的活動之后,我們逐漸熟悉起來。她知道我是做有關“茶史”研究的,于是我們從茶聊到了與茶密不可分的茶具。我先是驚嘆于她豐富的關于古董瓷器的知識,后來才了解到原來她曾經營過一家古董店。對茶和瓷器的共同愛好使得我們的交情日益深厚,于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午后,Sylvia約我和另一位中國朋友到她的家里喝茶。

一進房間,我就感受到了屋里濃烈的藝術氣息。古董家具、藝術品和瓷器妥當地安置在房間的各個角落,客廳正中的一張圓桌上,花瓶里插滿了盛開的鮮花,墻上古典油畫中的美人兒正笑意吟吟將目光投向廳里。Sylvia首先引我們進入一間小的會客廳,這個房間有一個壁爐,地面鋪著花紋繁復的印度地毯,窗臺上擺放著各種藝術品和木刻,一對描著金邊的嵌貝古董茶幾為小客廳增色不少,不知道是來自東南亞的哪一個國家。Sylvia讓我們稍坐片刻,少頃她便端了一個托盤出來,大概為了顯示對中國客人的友好,她特意選用了一套帶有“壽”字花紋的中國清朝時期流行的茶具,和印有日本浮世繪的茶墊搭在一起。茶湯沖入杯中,湯色竟然是我十分熟悉的那種琥珀色。再一聞到茶香,我知道錯不了了,這正是我最愛的武夷巖茶。細品茶味,實在是太令我吃驚了,因為我完全想不到在一位英國人家里,居然能喝到這么正宗的巖茶。坦白地說,這算是我在英國這么長時間以來喝到的最好的茶了。

我對茶贊不絕口,Sylvia非常高興,她說這個茶是一個很好的中朋友送給她的。但她和她先生似乎還是更傾向于英式下午茶配茶點。她用另一個茶盤端來了英式下午茶的那幾件“標配”:除了英式的茶壺和茶杯以外,一小壺牛奶和糖粒是必不可少的。Sylvia的先生是一位印度學者。中國、英國和印度這三個國家都與茶有著深刻的聯系。圍繞著這一令人著迷的飲品,三國曾經有過一段并不愉快的近代史。在16至18世紀之間,茶葉助力于英國的工業(yè)革命,由此促進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國家的誕生,而另一種與之對應的癮品鴉片的流入則削弱了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強大的東方帝國。然而時至今日,歷史的陰影已經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令人振奮的話題是三國共同推動的茶文化。而來自于這三個不同國度的我們之所以能在這個下午聚在一起,也算是因茶而生的緣分。

我們聊茶的歷史,聊瓷器,甚至聊到了現在與中印密切相關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茶的確是最好的社交潤滑劑,它讓我們都感覺到放松、愉悅,時間似乎很快就過去了。Sylvia-聊到瓷器就特別興奮,因為這是她最擅長的“老本行”。在這種情緒的鼓舞下,我們又將“茶會”挪到了客廳,那里的一個壁櫥里擱滿了琳瑯滿目的瓷器。Sylvia-邊挑出一些具有代表的瓷器向我展示,一邊跟我講一些英國制瓷業(yè)的歷史。

軟瓷(soft paste porcelain)并不算真正的瓷器

Sylvia挑了一件“青花”茶壺出來,問我好看嗎?我覺得還不錯。但她向我解釋道,其實像這一類瓷器,嚴格說來不能叫做porcelain,它是歐洲人在模仿中國瓷器的探索過程中的技術失敗產物,被稱為軟瓷(soft paste porcelain),有時候甚至就被簡稱為“軟膏”(soft paste)。

中國瓷器大約在14世紀到達歐洲,售價極為昂貴,于是頭腦靈活的歐洲商人開始思考能否降低成本就地生產。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模仿中國的制瓷工藝,但是對瓷器的組成成分、燒制的溫度掌握等卻知之甚少。歐洲人最早嘗試的“配劑”是將陶土與研磨的碎玻璃混合在一起,皂石與石灰也被運用在早期的嘗試過程中。所以,16世紀歐洲制造的這種“軟瓷”都是有點帶白色粉末狀的。此外,法國魯昂的工廠制作出一種法國瓷(Porcelainefran·aise)。1673年,法國人LouisPoterat最早獲得了生產這種瓷器的專利,但當時的產量并不多。直到1694年,這項專利技術的應用才被推廣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彩陶器”。而魯昂最初產的“軟瓷”是藍色釉,就是中國瓷的“青花”的顏色,現在已經很少見了。軟瓷是相對于硬瓷而言的,歐洲的制瓷業(yè)經歷了一個很艱難的由軟瓷到硬瓷的發(fā)展過程,直到1708年在德國的麥森,歐洲人才第一次制作出了硬瓷,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

古董瓷的“底款”——瓷器的身份證

英國人喜歡古董、喜歡瓷器,在牛津這一座古老的城市更是大街小巷都散布著古董店。而每周四和周六的“跳蚤市場”,如果“識貨”且運氣好的話,可以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到質量很好的古董。作為一個研究茶文化史的人,我非常喜歡那些精致的英式茶具,但卻不知如何辨認。我將我的疑惑表達出來,Sylvia很熱心地教了我最基本的幾招,識別瓷器底部的出廠標志。我們換了一套粉色釉的茶具,Sylvia告訴我這套瓷器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維多利亞時代的瓷器底部大多有一個菱形的底款(back stamp),這個底款其實就是瓷器的“身份證”,它表明了出廠的廠家和日期等。接下來,她又找出一本瓷器鑒別的“手冊”,翻到其中的一頁,底款上各個位置的意義以及每個字母所代表的數字都可在此找到。因此,通過查找這本“手冊”,可以很輕易地辨別出我們使用的這套茶具制作于1868年9月。大致上每個時間段的瓷器都各有其獨特的“標記”方法:很小的手寫的標志大約是在18世紀以前;由于美國在1891年要求所有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都必須標明原產國,所以標有國家名字的瓷器通常都是在1891年之后;底部印有英國骨瓷(English Bone China)或者骨瓷(Bone China)的產品,大多制作于20世紀;“made in England”的標志約出現在1921年以后;底部有RD(registereddesign)的瓷器出現在1842年~1883年;瓷器的注冊編號始于1884年;用彩色的標志取代單一的藍色釉,以及在公司面前冠有“皇家”(royal)字樣大約是出現在1850年以后。

茶和瓷器一樣難以選擇

美好的時光總是溜得很快。喝了一下午的茶,臨走的時候,我問Sylvia她自己最喜歡的茶是哪一種?她笑著說,這就像選瓷器一樣難以抉擇,因為它們都各有個性特色。但大致說來她會根據一天當中不同的時間段和心情來配茶。

“我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沖泡一壺味道濃烈的印度茶,比如英式早餐茶或者大吉嶺紅茶。下午或者傍晚時,通常喝的是中國的烏龍茶與正山小種。如果是在外面的中餐館吃飯的話,我會點一壺茉莉花茶。如果是頭一天晚上熬夜太累了的話,甘菊茶可以很好地消解疲勞。當然,我知道中國茶的品種非常多,很多我都還沒有嘗試過,也許有一天我嘗到了會改變我現有的習慣。但如果問我在超市怎樣選茶的話,我一定會選擇帶有“公平貿易”(fair trade)標志的。因為“公平貿易”旨在幫助那些偏遠產地的茶農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而獲利更多。所以如果有一天我見到帶有“公平貿易”的中國茶產品,我一定會支持的!”

圖文來源:Teafeature茶道2015年09月刊

來源:坤冰觀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71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