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清朝茶膏價值

找到約68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曲江國際會議中心,中國茶膏博物館首亮相

  5月28日,第二屆中國匠人大會于古都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正式開幕。

  本屆大會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指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中國手藝發(fā)展研究中心、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西安曲江新區(qū)管委會、人民網輿情數(shù)據(jù)中心、東家APP承辦的全球華人最重量級的文化創(chuàng)意盛會。

  大會的主題是“以匠心,為初心”。而“中國茶膏博物館”有幸受邀參加了此次的匠人大會,同時博物館的館藏“金瓜茶膏”也以茶類唯一展品的身份參與了“守藝長安匠人精品展”。

  茶膏,從雛形到發(fā)展成熟,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伴隨著制茶工藝的發(fā)展而不斷演進。

  唐代的制茶工藝,共有七個制茶步驟,制茶工匠們發(fā)現(xiàn)在“蒸搗拍”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茶汁會溢出并附著在茶餅表面,干燥之后便形成了膏狀的物質。我們的茶圣陸羽,便把這個現(xiàn)象記錄進了他的著作《茶經》中,并且進行了描述和分析。陸羽直覺這種膏狀物質是茶的精華所在,會在未來成為獨立的茶品。

  到了宋代,陸羽的直覺變成了現(xiàn)實,制茶工匠尤其重視溢出的茶汁在茶餅表面上形成的茶膏,并把它作為鑒定茶品級別的關鍵指標。

  多才多藝的皇帝宋徽宗,在他的茶葉著作《大觀茶論》中對茶品的鑒別提出了明確觀點,“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茶餅表面如果附著的茶膏很稀,那么茶餅看上去像一張滿是皺紋的臉,茶的品質只是一般;如果茶餅表面膏狀物質稠密厚實,看上去像一張光潔的面孔,那么才是質地扎實的好茶。

  同時,隨著工藝的發(fā)展,宋代的制茶工匠發(fā)明了專門制作茶膏的榨床,形成了“小榨去水、大榨出膏”來制作茶膏的工藝思路,獨立的茶膏成品終于出現(xiàn)。

  經歷了宋代的茶膏發(fā)展期,進入了清代茶膏的興盛期。在清代早期,中藥熬膏的工藝已經日漸成熟,云南民間借鑒中藥制作的方法,開始采用大鍋熬煮的方式生產茶膏。由于簡單易行,云南的土司階層、藏區(qū)的宗教領袖都開始品飲這種熬制茶膏。

  到了雍正年間,中央政府在云南設立了普洱府,開始為皇室進貢普洱茶,以茶膏為首“八色貢品”普洱茶正式進入清代皇家的宮廷生活。

  但是因為大鍋熬制茶膏存在品質上的問題,加上皇室從飲用安全性的角度考慮。所以,乾隆登基后,就放棄了云南進貢的熬制茶膏,而在故宮乾清宮的東廡設立了御茶房,專門為皇室制作茶膏。

  御茶房在借鑒宋代壓榨制作茶膏的工藝基礎上,進行了很多工藝革新,最重要的是開始采用全程低溫來制作茶膏,并有非常詳盡的工藝流程控制,上百道工藝,歷時72天才完成。同時,根據(jù)記載,茶膏在這個時期,已經凸顯出很多區(qū)別于普通茶品的健康價值。

  當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代表英國女王來訪問中國的時候,乾隆皇帝回贈了包括宮廷普洱茶膏在內的一些禮物。在朝鮮等國的一些史料里,也發(fā)現(xiàn)了他們使節(jié)訪華時帶回的禮物包含宮廷普洱茶膏。由此可見,在清代,宮廷茶膏已經變成了國禮。

  清朝皇室解體后,宮廷茶膏的制作就終止了,同時如此宮廷專屬的茶品也隨著時代的落幕而銷聲匿跡。

  直到2004年,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先生捐贈了家傳的三克宮廷普洱茶膏進行拍賣,茶膏才重新進入公眾視野。故宮的珍寶館也曾展出館藏的清代光緒年間的宮廷普洱茶膏。作為一種食品,它們歷經一百多年,居然不腐不敗,茶膏表面的蝙蝠圖案依然清晰可辨,既有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還有品飲價值,堪稱茶葉科技的奇跡。

  其實,就是這些不同時代的制茶工匠,他們一直不間斷地做著不同于普通制茶過程的嘗試——將茶葉的纖維物質和茶葉汁分離,并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獨特形態(tài)的茶品——即茶膏。這個過程中,也把茶膏的工藝價值、文化價值與健康價值,都推向了更高點。這份初心,飽含了不同時代制茶工匠的堅持和探索精神,這份初心凝聚在小小的一粒茶膏之上。

  對于茶膏,幾百年前的工藝技術,是現(xiàn)代茶膏制作工藝的研究基礎。前人的探索與成果,讓我們知道了茶膏的獨特價值。所以回到中國茶膏博物館的初心,其實就是通過我們這座小而美的茶膏博物館,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還有茶膏這個茶品類的存在,并且是如此特別美好的存在,將茶膏的文化傳承下去,將茶膏的價值傳播開去。

  而匠心,其實是每個行業(yè)都不能忘記的。對于茶膏行業(yè),匠心的體現(xiàn)便不僅是對茶膏的精心打造,而是在前人基礎上,不斷的吸收最前沿的技術,不斷建立新時代的標準,并且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成果。從而做到“以匠心,為初心”,在傳承的基礎上,繼續(xù)前行、精進,努力“讓傳承成為潮流”,讓更多的人體驗到茶膏這一源自古老中華的養(yǎng)生文化。

中國茶膏博物館剪影

探尋老海塘茶膏制作技藝 細品老海塘茶膏獨特韻味

鎮(zhèn)沅老海塘茶素有“普洱公主”和“色黃、香濃、味淳、形美”四絕佳銘茗著稱,位居云南八大名茶之列。因鹽茶貿易的興盛,培育了老海塘茶膏制作工藝。


做茶膏主要分為備料、熬制和儲藏。備料就是準備做茶膏的毛茶原料,主要是以本地喬木曬青茶為原料,保持老海塘茶特有口味和內在養(yǎng)分。熬制過程中,首先用山泉水清洗原料去除各種雜質,再用山泉水燒開,沸水煮熬約一小時,讓茶葉的水浸出物釋出之后,取茶湯過濾二到三次,去掉煮熬過程中產生的雜質,讓茶湯純凈,得到純凈的茶湯后,用鐵鍋脫水,直至茶湯熬成膏泥后,取出晾干陳化,待膏泥成膏狀固體,茶膏就熬成了。變硬的茶膏就可以進行包裝、儲存,一般可用筍殼包裝,再放入無釉陶缸中儲存,儲存中要注意避免受潮、受熱,避免有異味、污染,避免光照。

據(jù)考察,明朝永樂十年(1413年)江西籍的艾氏、方氏、葉氏、刀氏等為躲避戰(zhàn)亂,舉家搬遷到老海塘定居,開啟了茶葉種植的歷史。清朝雍正一年,在海塘發(fā)現(xiàn)了恩耕鹽井,鹽茶貿易開始興隆,為海塘茶業(yè)的發(fā)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海塘村及周邊地區(qū)便不斷擴大了茶葉種植面積。到清雍正七年,海塘茶成為地方名茶,通過茶馬古道銷往西藏、昆明乃至京城,盛名遠揚。發(fā)展至今,現(xiàn)已有茶園2360畝,其中古茶樹700畝、3900多株,成為當?shù)卮迕裰赂坏闹饕Y源。

老海塘茶膏技藝歷史悠久,興盛于茶馬古道時期,是普洱茶文化的活化石,無論從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海塘村刀氏家族傳承了這一技藝,最早從事了茶膏的生產。隨著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到了第三代傳承人方開明,為突破家庭作坊式經營的局限,于2015年8月成立“鎮(zhèn)沅方氏老海塘古茶有限公司”,茶膏制作技藝作為公司的生產內容之一,得以全面的繼承和發(fā)展。

老海塘茶清香馥郁、滋潤鮮爽、營養(yǎng)豐富,以此為原料做成的茶膏具有天然的品質優(yōu)勢。老海塘茶膏加工流程雖簡單,但熬制時間較長,需要制作者具有一定的耐心和豐富的直感經驗。歷經四代傳承人的傳承,老海塘茶膏既保持當?shù)夭枞~的品質,又保持方便攜帶的傳統(tǒng)功能,是現(xiàn)代人品飲佳品。

鎮(zhèn)沅融媒體中心 刀永麒麟 劉曉瓊 李林璟

來源:鎮(zhèn)沅發(fā)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班章賀歲——老班章古樹茶做成的茶膏

       每一款茶總有它與眾不同之處,就像這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

  每個普洱茶人心中都有一座圣山,叫老班章。“班章”是傣語的發(fā)音,很多人愿意將“班章”翻譯成“桂花飄香的地方”,也有人認為翻譯成“能養(yǎng)活魚的地方”更為貼切。近些年來,慕名而去的茶友亦越來越多。

  老班章是杯充滿矛盾的茶,為何呢?因為乍一看,粗枝大葉,面目可憎,然而一打交道,難免會瘋狂愛上。這個矛盾還表現(xiàn)在,第一口喝在嘴里,苦的你要將它啐掉。然而,當它在你舌面上旋轉幾個圈,一股甘爽會不住地從舌面向四周漫卷,舌底鳴泉,舌尖蕩漾,茶甘洶涌不斷。

  人生啊,沒有幾個人一馬平川一帆風順,而老班章恰好讓你感受到這種跌宕的況味,靜若處子,動如矯兔。

  沉醉在老班章的滋味中~

  獨有的叢林氣息,通透明亮的湯色,深厚寬廣的湯感,冰涼順滑的喉韻,肥厚粗壯的葉底,娓娓道來的茶湯……老班章的滋味讓愛茶的人著迷。

  而一款好茶,是需要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成就如此品質。老班章特有的土壤氣候條件,千年古茶園種植訓化的歷史,多層次的植被分布狀態(tài),少數(shù)民族生活方式形成的天然生態(tài)鏈,無一不成就這堪稱為王的茶中極品。

  老班章位于勐??h東南部,是由三十六片古茶園圍或的一片“茶葉”,這里的土壤以落葉和沙壤混合型為主,地肥壤厚。這里的海拔1600米~1900米,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白天溫暖,夜間涼爽,雨季降水豐富,旱季陽光充足,為喜歡散射光的茶樹提供了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值得一提的是,老班章這三十六片茶園從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甚至連除草劑都不許使用。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由于缺少對老班章茶樹的認識,差點遭到人為破壞,曾有行政命令要求對老班章古樹茶進行矮化改造(目的是增加產量),但老班章的長輩們不許砍古樹茶,晚輩們不敢動手,老班章這些古茶園才幸免于難。

  2006年,蒙頓科研人員第一次接觸老班章的古樹茶,他們除用感官審評的方式體驗到老班章古樹茶帶來的霸氣外,又通過化學比對的方法,發(fā)現(xiàn)茶葉中EGCG(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高于全國所有的茶葉,還有內源酶含量豐富,且活性極強,是難得一見的茶中極品。

  ——班章賀歲——

  這種工藝是針對老班章古樹茶制定的,它的茶膏制作與其它的茶膏制作工藝不同。在不斷的負壓除水過程中,形成了“皮與馕”的特殊形狀,外皮呈黃中偏綠,內馕為咖啡色。

  這種工藝是蒙頓技術人員歷時五年,在經歷了一次次失敗中研發(fā)成功的,它也在無意中填補了茶膏傳統(tǒng)工藝的一項空白,即普洱茶膏極品之一綠色茶膏。

  清朝的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描述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這個“綠色者”就是專指普洱茶膏中的一種特色茶膏——即綠色茶膏。

  蒙頓也將這款用老班章古樹茶做成的茶膏命名為“班章賀歲”。

  蒙頓:尚品班章賀歲

  尚品“班章賀歲”的外形為皮包馕,其外皮顏色為黃中偏綠,內馕呈咖啡色。沖泡時,其茶汁液(茶湯)的顏色表達最初為桔黃,但稍停一會兒,便向桔紅演變,其氧化速度極快。間接也證明了它的化學組分非?;钴S,是極品茶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品飲時,剛一入口,有一種淡淡的“苦”,但隨即化去,停滯一會兒,會感到口腔后半部出現(xiàn)的“甜”感,這就是班章茶“先苦后甜”的獨特韻味。我們從中既能感受到古樹茶蒼勁中突顯的“霸氣”,又能體驗到它慢慢散去所消逝不掉的一種“激情”,它是班章茶精華的濃縮,又是班章茶“靈魂”的貯存。

  班章賀歲全溶

  “班章賀歲”(全溶茶)承接了班章茶“先苦后甜”的獨特韻味。即是班章茶精華的濃縮,又是班章茶“靈魂”的貯存。

  品飲“班章賀歲”,可視季節(jié)和個人飲茶習慣而定,如南方地區(qū)春季、夏季濕熱逐漸加重,可適當逐步加大飲用量,每人每天品飲1g~4g。北方地區(qū)每人每天品飲1g~3g。每克茶膏可溶水400ml左右。因為茶膏是茶葉精華的濃縮,一克茶膏的營養(yǎng)與保健價值相當于10克干茶,完全可以滿足您每日對茶品的需求。

  建議學生及青壯年在春季、夏季、秋季每天飲用,尤其是早餐與中餐后為品飲最佳時間,即可助消化,又能提神。如果想飲用涼茶或冰茶,最好加入一點蜂蜜,口感會更舒服一些,也更時尚一點。

  矛盾卻又奇妙班章賀歲

  “喝茶是一種享受,收藏茶是一種愛好”。普洱茶市場一直大起大落,也經歷了幾番市場的洗禮。但總會回歸理性。茶,最終是用來品飲的。

  愛茶的你,喜歡“班章賀歲”嗎?

找到約68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