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松木茶幾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景邁山古茶林:林、茶、人和諧共生

玉羅穿著布朗族傳統(tǒng)服飾,坐在古村寨里,唱著動聽的布朗民歌,深情歌頌他們世世代代居住的古茶林。

在她眼里,“一千多年了,我們和這片古茶林一起繁衍生息。這小小的葉子,是大自然給我們世世代代的寶藏?!?

玉羅的家鄉(xiāng)景邁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內。公元10-14世紀,傣族、布朗族先民遷徙到此地時,發(fā)現了野生茶樹,于是在此建寨定居,栽培茶樹,與茶共生。一千多年來,人與茶樹和諧共生的故事,在這里不斷上演。


晨曦籠罩下的古寨

林生茶,茶繞村,人護林

古茶林坐落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原始森林中,下面是村落,周圍種有防護林,水田則靠近海拔較低的河谷。這種土地利用方式集結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先民智慧,保證了千年來茶林不受人類生產生活的干擾。

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長在群山之上。走入森林,在云霧繚繞中,千年萬畝“林中栽培型”古茶園就在高大的榕樹、樟樹下,茶樹下還有豐富的石斛、松蘿等附生寄生植物。古茶園有原生種子植物134科,1500多種,有200多種野生動物,動植物共生共長,生物十分多樣。

“這些高大的樹木,為我們古茶樹擋風、擋雨、擋霜。蟲吃蟲,鳥吃蟲,這樣才保護了茶園生態(tài)平衡?!碑數?1歲的布朗族老人蘇國文介紹道。

古茶林養(yǎng)育著景邁山三個行政村,十五個寨子,6000多百姓。為了保護古茶林,近年來,普洱市、瀾滄縣修訂完善了20多部保護古茶林的規(guī)章制度,將古茶樹管理納入村規(guī)民約,并規(guī)定只在春秋采摘,夏冬讓茶樹休養(yǎng)生息。政府還不遺余力地進行宣傳教育工作,讓村民們對“森林-古茶林-村落”的共生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人工除草,不施肥不打藥,不捕鳥不挖野生藥材,“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古茶林”已成為了當地居民的共識。

今天,由5片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9個分布其間的布朗族、傣族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間的3片分隔防護林共同構成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已成為世界上保存完整的人工栽培古茶林的代表。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國利雅得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讓景邁山這個凝結了當地人智慧的世外桃源得到了世界關注。


“茶二代”周元慧在自家場院里晾曬剛制好的古樹茶

設施更現代,茶園更綠色

“20世紀90年代,家家戶戶用火塘煮飯,燃燒松木照明,景邁山所在的惠民鎮(zhèn)只有3臺變壓器,靠附近小學轉供到政府和醫(yī)院,后來老百姓自籌資金建設小水電,還是沒能緩解缺電局面?!敝袊戏诫娋W云南電網公司普洱瀾滄供電局景邁供電所第一任所長沈發(fā)勇回憶道。

2002年,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電力公司惠民供電所(現云南電網公司普洱瀾滄供電局景邁供電所)成立。據統(tǒng)計,2002-2010年,云南電網公司在景邁山累計投資6702.88萬元開展主電網、配網和10千伏及以下無電地區(qū)電力工程建設,陸續(xù)實現村村通電、戶戶通電。

云南電網公司的員工劉進榮參與了這一項目,他回憶,“景邁山的農網改造工程從2005年開始實施一直持續(xù)到2007年,當時上山的路不像現在一樣好走,都是泥巴路,車開不上去,雨天鞋子都會陷到泥巴里,所有的電桿、電力物資、施工器具都是靠人工扛上山。而當地的居民也明白通電的好處,紛紛自發(fā)加入物資運輸大隊中?!?

2010年景邁山實現村村通電、戶戶通電,供電已能夠基本滿足景邁山用電需求。寨子通電的那一刻,被譽為景邁山“茶魂”的布朗族老人蘇國文心潮澎湃,“我們黑夜和白天一樣亮嘛。”

此外,自2010年起,云南電網公司配合景邁山申遺項目先后投入10千伏線路絕緣化改造、農網改造升級、核心古寨電纜入地等一大批電力建設改造項目。

為了保護性開發(fā)景邁山、維護當地原始風貌,電力線路繞道古茶林和分隔防護林,電力線路一概入地。同時,開通綠色通道縮短辦電時長,以減少用戶停電時間,啟動電纜入地、充電網絡建設等工程推動景邁山綠色發(fā)展。其次,供電所建立客戶服務微信群,覆蓋所有村寨干部和近百個小微企業(yè),網格經理人均負責60個網格臺區(qū)2675戶用戶,走村串寨,迅速讓移動繳費方式在景邁山得到普及。

基礎設施大幅提升后,制茶工藝也得到了改良。2015年,加工1噸茶葉只需150多元電費,而燒柴則需要花費1000元。為保護景邁山生態(tài)環(huán)境,當地開始推廣電制茶。有了充足可靠的電力,景邁山很快有1500多戶茶葉加工點實現電制茶工藝改造,客戶裝機容量超過2.2萬千瓦,電能替代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為景邁山每年節(jié)省約80萬元的燒柴費用。

芒景村原村委會主任、黨總支書記南康說,當機器“轟轟轟”運轉的那一刻,古茶加工進入了清潔能源時代,“用電制茶清潔環(huán)保,加工茶葉比原來節(jié)省了2/3的時間,還降低成本,而且電制出來的古樹茶比傳統(tǒng)制法勻凈,味更香”。

此外,為了減少空氣污染,保護景邁山原始生態(tài)環(huán)境,現在瀾滄縣惠民鎮(zhèn)惠民供電所、惠民旅游小鎮(zhèn)廣場已啟用4臺充電樁、8把充槍,方便村民和游客給電動車充電,綠色出行。

年輕人回來了

多年來,景邁山堅持“保護開發(fā)、規(guī)范建設、科學利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走向了快速發(fā)展。

然而,30多年前,景邁山還是一處閉塞之地。由于山地多、水田少、生產力落后,當地村民一直處于“種一山坡,收一小籮”的原始生產水平。

此外,雖然景邁山茶地不少,但基礎設施十分落后,交通封閉,來收購茶葉的人很少,古樹茶幾毛錢一斤,一個農戶全家一年的收入才幾百元人民幣。為了生計,茶農改種甘蔗、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并開展畜牧業(yè)養(yǎng)殖,許多年輕人也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打工謀生。

如今,這里不僅生態(tài)宜人,經濟快速發(fā)展,最讓當地人驚喜的是,很多當地年輕人走出大山、學有所成后,愿意回到老家經營茶葉生意。

95后年輕人巖砍從小在景邁山芒景村長大,2015年,他走出大山,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計算機專業(yè)。

“從小我就一直生活在這座大山里,小時候這里電也不通,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就一直夢想著走出這座大山。第一次走出這座大山的時候是我去縣城讀書,第二次走出縣城是去北京讀書,可以說知識改變命運?!?

在北京讀書期間,巖砍就嘗試著把家鄉(xiāng)特色、家鄉(xiāng)文化元素推廣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景邁山,去看一看,品嘗一下當地的茶葉。2018年,當景邁山申遺到關鍵時期時,他萌生了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

回到景邁山后,巖砍開起了具有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民宿和咖啡廳。他將布朗族傳統(tǒng)文化,以及景邁山的自然特色,同現代飲食和時尚潮流相結合,給來到景邁山的游客提供了格外難忘的旅游體驗。

“世界遺產能夠成為遺產,那肯定是需要幾代人把它繼承下去。作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我覺得把景邁山的文化、生態(tài)和歷史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是我們年輕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睅r砍說,像他這樣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還有很多。

景邁山穩(wěn)步推進綠色有機茶園建設工作,不斷提升茶葉品質,提高茶葉經濟價值。在返鄉(xiāng)工作的年輕人助力下,當地還以茶文化為載體,建設了具有民族特色,集普洱茶種植、生產、營銷、旅游為一體的特色民宿,拉動了鄉(xiāng)村休閑旅游業(yè)發(fā)展。

年輕人的回歸,反哺了當地的產業(yè)升級。他們利用電商平臺,擴大銷售量,使得茶農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人們的幸福感也提升了。

來源:今日中國作者:本刊記者 鄧迪,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李埏:翠湖邊的飲茶人

李埏(1914—2008),字子沂,號幼舟,彝族,云南石林縣人。著名歷史學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學中國經濟史學科創(chuàng)建者。早年受業(yè)于張蔭麟、吳晗、錢穆等人。畢生研究中國古代史,對中國土地制度史和中國商品經濟史的研究尤為深入。代表作有《中國封建經濟史論集》。

第一部分:不自小齋之光

在許多人的回憶里,李埏家那個不自小齋書房是美好的。

不足十平方米的客廳里,有一個茶幾,一組陳舊的沙發(fā)與幾把椅子。家里除了書,沒有什么裝飾品。學生來了師母會端上一杯茶,然后白發(fā)先生便開始上課。這是一種久違了的古典授課方式,有幸聆聽李埏授課的人并不多,龍登高在《師徒》里回憶說,“先生對我的正式課堂講授很少,幾乎都是在其古香古色的不自小齋書房或簡陋的小客廳一對一地談話或聊天。這對教師資源的利用來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浪費,對徒弟來說,則是極大的壟斷性消費,現在回想起來,簡直就是奢侈性享受了?!?/p>

登堂入室的吳曉亮仔細觀察過李埏,體型中等,面龐清瘦,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質。眼神睿智而犀利,卻不時透露出一絲溫和與慈祥。

那時節(jié),屋外緬桂冒尖,屋內茶香四溢,那個溫和的聲音從沙發(fā)一角響起,順著李埏的指引,一群人來到了另一個滿是茶香的李唐江山,芽尖上露水還沒有揮發(fā),采茶姑娘已經整裝待發(fā),新的采摘標準剛剛抵達,長安不少人在等待新茶。

戰(zhàn)國秦漢時的鹽鐵,唐宋時期的茶葉,明清時期的棉布,就是對各自時代商品經濟的特征乃至經濟發(fā)展進程打下自己烙印的重要商品。李埏對學生講,茶葉經濟,于國于民,非常重要。茶葉從生產運銷、市場等各方面來看,都具有與其他商品不同的獨特性與新異性,對商品經濟的影響更廣、更深。它的突出特點是適應面廣,極適應小農的個體生產,是一種天然的小商品生產,與小農經濟的細碎性、分散性緊相一致,小至一株兩株,只要一寸土地就可以種植,當然也可以是茶園大規(guī)模種植。它在南方比其他任何經濟作物都普遍,可以廣泛存在于窮鄉(xiāng)僻壤,不像甘蔗、漆等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

李埏 著 《中國封建經濟史論集》

戰(zhàn)國秦漢時的鹽鐵,不是小農家庭所能普遍生產的,因而不能帶動農民廣泛卷入商品經濟之中,茶葉卻將農民廣泛卷入商品生產之中,其意義不可同日而語。茶葉市場,不僅存在于生產地南方,而且北方尤其是塞外游牧民族更需要它以消化脂肪,穩(wěn)定廣大的市場促進了遠距離貿易。

中國境內農業(yè)民族與周邊的游牧民族之間的交易,唐以前是絹馬貿易,唐后期則一變而為茶馬貿易。絹因受革質品的替代而市場有限,茶則沒有替代品,并且只有南方才有生產,擁有這樣廣闊的市場,茶在南方的生產便持續(xù)而穩(wěn)定地擴大。而通過茶這種特殊商品,中原王朝可以對周邊民族實行羈糜政策。

茶葉廣泛流通,又帶動了其他商品的生產與流通,如受飲茶之風的帶動,作為飲具的瓷器,在唐宋時代更為推廣,也更為考究。

多年后,龍登高回憶起李埏講茶葉經濟的內容,由衷感慨道,“真是一種享受,賽過極品鐵觀音?!边@些話不只是龍登高聽進去,李埏的學生林文勛、孫洪升與黃純艷也都聽進去了。林文勛寫了《唐宋茶業(yè)生產發(fā)展原因補論》論文、孫洪升寫了《唐宋茶業(yè)經濟》的專著,黃純艷也寫了《宋代茶法研究》專著,都引用過李埏這段論茶妙論??墒钦f,這種分散的模式,從唐代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這也是茶行業(yè)沒有出現特別大企業(yè)的主要的原因。但是發(fā)散的茶葉經濟有益于邊遠山區(qū)的茶農致富,一旦交通改善,茶葉很快又能融入商品市場,這就是當下普洱茶茶山的崛起之謎。

孫洪升 著 《唐宋茶業(yè)經濟》

孫洪升寫道:“每次上課,我們研究生都在客廳落座,師母給每位學生泡一杯茶,先生亦泡一大杯。先生在授課中或因口干,或因咳嗽,需要停頓下來喝茶潤嗓?!?/p>

黎孝謙在《李埏傳》里說,品茗是李埏一生的摯愛。李埏好抽煙,后來戒了。好喝酒,年輕時候多豪飲,晚年因為身體原因,也戒了。只有茶始終伴隨李埏一生,尤其是中年以后,無日不飲。李埏到過中國大部分產好茶的地方,但最好的還是家鄉(xiāng)的普洱茶,非勐海、鳳慶一帶的大葉茶不飲。

李埏講課,黃純艷回憶,沒有紙,不用筆,也沒有講稿,內容都在他腦子里。上究三代,下論唐宋,邏輯嚴密,語言簡練,沒有一句多余的話,所引史料,隨口而出,如探囊取物,聽的人真是如坐春風,兩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在那個不大的庭院里,花竹茂盛,陽光明媚,白發(fā)先生與年輕學子,杯盞交替。在為《唐宋茶業(yè)經濟》一書所寫的序言里,李埏說,“探討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對商品的個案研究。 這種研究已經有許多成果了 , 但對茶業(yè)則尚待深入。洪升君發(fā)宏愿,竭數年之力,焚膏繼暑,廢寢忘餐,成此一書初稿。在此數年中,我和他朝夕共學,時相討論,甚為歡快。分袂以后 , 他仍鍥而不舍 , 繼續(xù)增益修潤,今終底于成 , 即將付梓,問序于我。喜青勝于藍,愛書所感以歸之,是為序 ?!甭淇顣r間是1999年,澳門回歸后三日。

陸羽寫就《茶經》那一年,他落款時間是“盛唐滅胡明年”,茶里無小事。李埏說,“學知識不只是在課堂上,更是在煙、酒、茶之間?!?/p>

在《從錢帛兼行到錢櫧并用》里,李埏說,茶葉的興起和二作制的普及,在我國農業(yè)史上,是劃時代的標志。

(宋)劉松年《攆茶圖》

茶,作為一種優(yōu)良飲料,在唐以前很久,人們就已經知道而且應用了。可是茶業(yè)的興盛卻是唐代的事情。前人以為,唐代飲茶之風始盛,所以引起茶的廣泛種植。這種說法是倒果為因的。誠然,消費可以刺激生產,但生產畢竟是消費的前提。飲茶之風在六朝時確已出現,可是茶的種植不廣,原因是當時的農業(yè)生產力還不足以大量生產這種經濟作物。我們在當今的產茶區(qū)還可以看到,茶的生產和糧食作物的生產有矛盾。它向糧食作物爭土地、爭肥料、爭節(jié)令、爭人手。只有當糧食作物的產量有所提高,從糧食作物的生產中能勻出相當的人手和土地時,茶才能相應地獲得發(fā)展。

據陸羽《茶經》,唐朝肅、代之際,產茶地區(qū)已擴及十道中的八道,多至四十余州。又據《舊唐書·食貨志》 ,到德宗之世,茶稅已成為國家財政的一項重要收入。這些情況清楚地表明,唐朝前期的農業(yè)生產發(fā)生了多么大的變化。除茶之外,其他經濟作物如蠶桑生產的大量增加,也同樣反映了這種狀況,不過不若異軍特起的茶葉那樣令人注目??梢哉f,茶葉的興起和二作制的普及,在我國農業(yè)史上,是劃時代的標志。

茶水滋養(yǎng)人,更滋養(yǎng)一方天地,許多年后,敞亮的人才發(fā)現,因為李埏的慧眼,開啟了云南大學與茶學研究的綿延傳統(tǒng)。在高校里,一個選題往往會覺得一個學生一生的研究方向,李埏在這方面可謂慎之又慎。他的弟子刑鐵說,“李先生特別重視研究生論文題目的選擇”。李埏講,培養(yǎng)研究生的關鍵是要讓研究生學會選題目,選準選妥題目。刑鐵1982年9月入學的,直到1983年11月才最終把論文題目定了下來。林文勛、刑鐵等人,也多次談到李埏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眼光。

云南大學

李埏的眼光自然不只是對自己帶的碩士、博士有效,他指導過很多年輕人走上了茶學的研究。云南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的林超民,當時并不是李埏所帶學生。1970年,林超民大學畢業(yè)后,陰差陽錯地進了勐海茶廠當工人,李埏覺得這是好事,建議林超民好好研究茶文化。林超民后成為普洱茶文化的開荒者,他的《普洱茶史話》《普洱茶與少數民族》《普洱茶散論》已是研究普洱茶的必讀篇章。

木霽弘講過了一個故事,他剛開始做茶馬古道研究那會,支持他研究的人并不多,反而是云大二位白發(fā)“老倌”很是贊同,一位是張文勛先生,一位是李埏先生。張先生給了木霽弘一筆茶馬古道考察經費,說在他老家大理,現在還保持著喝烤土罐茶的古老傳統(tǒng),茶馬古道貫穿古今,張文勛自己也是茶愛好者。李先生告訴木霽弘,唐代就有著名的茶道,以江西浮梁為中心,那些山上一籮一筐的茶葉從各種草市、墟市匯集而來,所以數量很嚇人:“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萬余貫”。他希望木霽弘帶來的茶馬古道研究耳目一新,李埏自己愛喝大葉茶,也關注云南茶葉經濟的研究。

李埏長期都關心地方史,林文勛點出主因,李埏的中學老師夏光南以云南史地見長,李埏研究生指導老師向達也希望李埏在云南史有所作為,他在云南大學任教時候,李埏受方國瑜所托,摘錄了不少宋史與云南相關的資料。他希望自己的學生中,有人能夠把前輩的期望與自己心愿達成,大力研究云南地方經濟。他告訴林文勛,研究云南要有全局觀與眼光,不能就云南而研究云南,他要林文勛集合四川一道研究。后來,林文勛的博士論文是《北宋四川輸入貿易研究》,書里有章節(jié)討論了茶業(yè)對四川經濟的深遠影響。在宋代,其他地區(qū)的茶都是專賣,只有四川茶可以民間通商,盤活經濟。他在《唐宋茶業(yè)生產發(fā)展原因補論》里,沿著商品經濟的思路,討論因為南方人口的向山區(qū)流動,帶來了梯田的發(fā)展,而茶樹在山區(qū)的試種帶來了經濟的活力。茶樹是山區(qū)的代表作物,適合分散勞動力,小門小戶,是小農經濟的代表。最重要的還是,市場的興趣,資本力量介入再次盤活了茶業(yè)經濟。

1979年5月4日,在全省經濟科學規(guī)劃會議上,李埏做了《重視云南經濟史的研究》發(fā)言,他說云南省幅員如此遼闊,民族如此眾多,經濟狀況如此復雜多樣,且不說那遙遠的古代,即近百年的近代,亟待研究的課題也不勝枚舉。他具體列舉了滇越鐵路、“同慶豐”商號、馬鈴薯和玉米的傳入、烤煙、茶葉的栽種等諸多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馬鈴薯在云南多地種植,克服了高寒地區(qū)不能種水稻的特點,作用之大難以估量,但云南缺乏對馬鈴薯的研究。煙葉1930年代才引入到云南,不久就是出口大宗,也要對其做歷史考察。茶葉更是重要的傳統(tǒng)商品,多少年在藏區(qū)銷量很大,是傣族兄弟的巨大貢獻,是西南邊疆經濟的重要紐帶。但茶葉的歷史,我們并不清楚,需要好好研究。

木霽弘講,李埏的“埏”通俗一點玩泥巴的意思,雅一點是陶器的意思,這倒是很符合他的喝茶雅好。木霽弘小名是鏡湖,后來改成木繼紅,他走上茶的研究后,筆名是“霽弘”,帶水好泡茶。木霽弘多年的研究發(fā)現,與茶關聯(lián)深者,其名都與風水、草木、火土有關,這倒是很符合陸羽當年定的風格,坎卦巽卦離卦缺一不可。

云南大學有兩棟教學樓書法出自李埏之手,一曰:文淵,一曰文津,都是帶水的,淵水可以泡好茶,好茶生津有味,真好。

李埏與夫人趙毓蘭都喜草木,親花草,飯前屋后,遍植花卉佳木,終年花香不斷。

其“不自小齋”源于《日知錄》里的一句話:“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自小小也,自大亦小也”。

日月之輝,米粒之光,小小一室,茶香書香。

第二部分 翠湖邊的飲茶人

刑鐵形容一個人才華的時候用了一個很妙的比喻:同樣收獲了兩袋高粱,力氣型的人把這兩袋高粱弄得很干凈扛回來;才華型的則把這兩袋高粱釀成幾杯口感很好,度數合適的酒。刑鐵認為自己的老師李埏屬于后者,他有此般才華又得益于兩點:一是家學淵源,一是師承高貴。

李埏出生在云南有名的官宦與學問之家,李埏三子一女也都是知名教授。李埏師承吳晗、張蔭麟、錢穆等人。朋友圈更是名師云集,1942年李埏結婚時,到場嘉賓有唐蘭、湯用彤、聞一多、吳晗、鄭天挺、羅庸、姜亮夫、雷海宗、姚從吾、任繼愈、楚圖南、徐嘉瑞、江應樑、繆鸞和、尚鉞等人。

那個時候的翠湖周邊,多處都有李埏與師友訪勝飲茶記錄。

李埏的老師輩中,張蔭麟、錢穆、鄭天挺、聞一多都是極為嗜茶之人。聞一多從長沙南遷昆明路上,都在訴苦說只有白開水沒有茶的日子不叫日子,到了昆明聞一多要用微薄的工資照顧一大家子,只能抽劣質煙喝劣質茶,他抱怨說,“快一個月了,沒有吃茶,只吃白開水,今天到夢家那里去,承他把吃得不要的茶葉送給我,回來在飯后泡了一碗,總算開了葷?!?/p>

如今的翠湖

好在聞一多有門手藝,刻印章賣補貼家用。李埏見聞先生生活困窘,便邀請聞一多到自己好友當校長的學校去兼職,幫聞一多解決了一大家子住宿以及吃飯問題,鄭天挺在日記里也多次提到李埏,1940年8月16日,李埏正式成為歷史系四個研究生之一。鄭天挺先生茶癮極大,幾乎每天都在喝茶,日記里多有買茶記錄。在聯(lián)大時期,教授往往不在教室,而是在茶館,在田間地頭,在自己暫短的棲息場所。我們所懷念的那種民國課堂氛圍,大部分也與這種“私授”有關,也是傅斯年所謂大學,并非有大樓,而是有大師。

李埏的授業(yè)師張蔭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大哥哥”,在學生面前沒有什么架子,經常招待學生到茶館喝茶或去點心鋪喝豆?jié){,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深受他人格與學問的熏陶。李埏回憶說,張蔭麟很重視選題和選材,“常警告我們,不善于選題的人就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轉;不善于選材的人就不能寫出簡練的文章。由于他誨人不倦,我感到課外從他得到的教益比在課堂上還多。因為在課堂上他是講授專題,系統(tǒng)性邏輯性強,不可能旁及專題以外的學問;在課外,則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從那些談話中,使我們不惟學到治學之方,而且學到做人的道理。回想起來,那情景真是誼兼師友,如坐春風,令人終生難忘。到遵義后,因為那是一個小小的山城,師生聚居在一起,學生得到他的陶冶更多?,F今在宋史的研究和教學上很有貢獻的徐規(guī)教授就是那時在他的作育下而踏上畢生研究宋史的道路的?!?/p>

翠湖邊的先生坡

李埏成為宋史研究的專家,自然也與張蔭麟的熏陶不無關系,張蔭麟晚年因為家庭變故,受聘搬遷到遵義的浙江大學,他病重后,召李埏前去相助教學,當時李埏研究生尚有一年才畢業(yè),但為了自家先生,毅然放棄學業(yè)趕往遵義。張蔭麟終究還是英年早逝,這位深受梁啟超、陳寅恪等人器重的天才,37歲便離開人世,李埏是最后送他的少數幾位學生。

李埏茶友里,頻繁舉杯者莫過于錢穆。錢李二人游山玩水,品茗論道,足跡不僅僅在翠湖周邊,還在石林、宜良、遵義以及北京多地。錢穆初來乍到云南,起初寄宿宜良巖泉寺,泡溫泉,喝儼茶,李埏便常伴身側。聽錢穆點評滇中風物與美食,讀新鮮出爐的《國史大綱》。

錢穆

李埏與錢穆相識于北京,當時李埏在北京師范大學上學,初聽錢穆講座便沉迷其中,課后又認真請教,錢穆覺得是個機緣,便邀約李埏到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茶館一邊喝茶一邊談治學經驗。

錢穆對李埏說,“你過去念過的書,也不能說是白念。以后再念,也不是一遍便足。有些書,像《史漢通鑒》,要反復讀,讀熟,一兩遍是不行的。你現在覺得過去讀書是白讀,這是一大進境。可是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古人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學無止境呀!現在你應該著力的,一是立志,二是用功,何患乎無師。我就沒有什么師承啊。”

多年后,李埏在自己客廳為學生授課時,也會常常想起年輕時候的際遇。但對錢穆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那么多來聽課的人,只有李埏一人虛心求教。坐下有數百人又如何,只要我能影響一人,這場講座便也值得了。錢穆也愛講張載拜訪范仲淹的例子,張載年輕的時候想沙場建功立業(yè),范仲淹說建功立業(yè)又何須從軍,寫好文章不也可以嘛!于是張載便發(fā)奮攻讀,終成一代大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現在也是無數讀書人的座右銘。

錢穆好山水,尤愛流水,因為流水活潑,水聲悅耳,可以清思慮,除煩惱,怡情養(yǎng)性。李埏因為張蔭麟到了遵義,而后錢穆也來這里任教,師生他鄉(xiāng)重逢。錢穆在《師友雜憶》寫的這段經歷,讀來滿齒含香:“余尤愛遵義之山水。李埏適自昆明轉來浙大任教,每日必來余室,陪余出游。每出必半日,亦有盡日始返者。時方春季,遍山皆花,花已落地成茵,而樹上群花仍蔽天日。余與李埏臥山中草地花茵之上,仰望仍在群花之下。如是每移時。余尤愛燕子,幼時讀《論語》朱注學而時習之,習,鳥數飛也。每觀雛燕飛庭中,以為雛燕之數飛,即可為吾師。自去北平,燕子少見。遵義近郊有一山,一溪繞其下,一橋臨其上。環(huán)溪多樹,群燕飛翔天空可百數。盤旋不去。余尤流連不忍去?!?/p>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問從生活里來,到生活里去。

20世紀20年代的昆明

后來,李埏在昆明站穩(wěn)腳跟,邀請錢穆到五華書院任教,他們在翠湖邊同吃同住,朝夕相處,一是錢穆有胃病,需要照顧,受張蔭麟早逝的影響,李埏很是關心。二是這么難得的耳提面命機會,錯失可惜。當時精于中國通史的,就張蔭麟與錢穆,這二位老師共同的弟子,只有李埏。

錢穆對李埏說:“治史須識大體、觀大局、明大義,可以著重某一斷代或某一專史,但不應密閉自封其中,不問其他。要通與專并重,以專求通,那才有大成就。晚近世尚專,輕視通史之學,對青年甚有害。滇中史學同人已不少,但愿為青年撰寫中國通史讀本者,唯張蔭麟先生與我,所以我們時相過從,話很投機。你有志治宋史,但通史也決不可忽。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那就不好,勉之勉之!”

西南聯(lián)大文學院起初在云南蒙自,錢穆說:“學校附近有一湖,四周有行人道,又有一茶亭,升出湖中,師生皆環(huán)湖閑游?!薄凹坝昙具^,湖水皆盈,乃成一極佳散步勝地。……余每日必至湖上,常坐茶亭中,移晷不厭?!?/p>

第三部分 銀杏道上的追憶

我是1998年進入云南大學的,正趕上學校改革,第一次按照學院而不是專業(yè)招生,我進的是人文學院,有中文系、歷史學、新聞系、人類學系、檔案系,是文科類的大學院,1999年自愿選擇系的時候,我選了中文系,原因很簡單,因為愛寫作啊。那個時候有一種寫大學的風氣,一進云南大學就著實被銀杏道景觀迷住了,于是我就寫了篇《銀杏道上的遐思》投給《銀杏》文學社,一位96級的主編刊登了這篇文章,他又復印了另一篇文章給我,篇目叫《我愛公孫樹》,作者是李埏,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一個叫“李埏”的人。

云南大學銀杏道

1999年底有種世紀末的煩躁感,我寫了《兩個云南大學》,投稿給《云南大學報》,帶有批評性質不指望會發(fā),沒有想到卻發(fā)出來,還在網絡上獲得很多好評,電臺選讀,論壇熱議?!鞍装l(fā)先生少了,漂亮女生多了”,要穿越去民國,那個時候的聯(lián)大與云大令人神往,后來牛軍老師就說,云大好幾個民國老人,你快去蹭課聽聽。他說的幾個老師中就有趙仲牧先生,張文勛先生,李埏先生,張文勛先生我一入學就聽他在慶來堂訓話,趙仲牧先生聽過講座,只有李埏先生在歷史系,好像已經不給學生上課,也沒有他開講座的消息,于是先找了他的文章看。結果找了幾篇都是枯燥乏味的論文,頓時沒了興趣,我喜歡的是張文勛寫的劉文典那種名士風流,趙仲牧寫青云街那種青石板路上的惆悵,還有石鵬飛編的《東陸春秋》都是有趣好玩的故事……直到2001年,我在圓西路盡頭,云大東一院門口的“清園書店”翻到了一本超級厚的書,名叫《不自小齋文存》,那些我熱愛的故事散落在章節(jié)里,需要用手的溫度一一打開。我有一種久違了的閱讀快感,原來有些人的運氣就是好到這么不講道理啊,一生遇名師無數,培養(yǎng)弟子無數,久違了李埏先生。書店老板也是讀書人,他說李埏家就在東一院,說不定有機會遇到。

《不自小齋文存》等藏書

2001年,我又寫了一篇批評云南大學的文章:《云南大學:被遺忘與被損害的》,沒有想到,一時間獲得幾位老師的認可,趙仲牧先生激動地約我吃豬腳,對周邊說,云南大學還是有人啊。當時的校長,甚至還約我吃飯,我說起對另一個時空大學的向往,校長淡然道,李埏是我老師!

于是我終于有機會與李埏先生坐在銀杏道,說說讀書心得。

那個時候,西南聯(lián)大還不為人知,謝泳有本講西南聯(lián)大知識分子的書《逝去的年代》在學生中流傳,里面許多人,便是李埏朝夕相處的師友,同學。許多故事,我又在何兆武的《上學記》里讀到一些。只是那些年,我對歷史的興趣遠不及文學,白白錯過了這份機緣。再后來,我便是在木霽弘老師那里,聽了李埏先生許多掌故,木老師說他會做一本李埏口述史,現在終究成了遺憾。

我走上茶文化研究后,先是讀了林文勛、孫洪升、黃純艷等人的唐宋明茶業(yè)經濟研究,就像看電視劇一樣,一直等著有人寫清代,后來終究還是沒有等到。2012年,我寫《茶葉戰(zhàn)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繼而寫《民國茶范: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到現在籌備寫西南聯(lián)大、云南大學與昆明乃至云南的研究茶與飲茶傳統(tǒng),算了有許些因緣。

許多人對我這樣不出生在核心茶區(qū),卻立志研究茶的行為很好奇,這一切自然是與云南大學有關。

本章節(jié)主要參考書:

黎孝謙,《李埏傳》,學苑出版社,2018

武建國,林文勛,吳曉亮主編《永久的思念:李埏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文集》,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李埏,《中國封建經濟史論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李埏,《不自小齋文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李埏,《李埏文集》,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

林文勛,《宋代四川商品經濟史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周重林,云茶代言人,著有「茶葉戰(zhàn)爭」「民國茶范」等。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席設計的基本構成要素

?

茶席設計

?

茶席設計,是茶藝表演的靜態(tài)物象語言,也是茶道形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中國當代茶文化的一門新的學科。茶席設計:一實操性很強,符合茶文化的教學需要;二實用性很廣,符合茶業(yè)市場的需要;三藝術表現空間很大,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

掌握茶席設計的基本結構、方法和藝術表現技巧,對于運用這一語言形式來表現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內容,有著極大的創(chuàng)造意義和作用。

?

茶席設計探源

?

?

遍查中國古代茶文化史料,無“茶席”一詞。茶席應從“席”逐漸引申而來。

席,同古字“蓆”,指用蘆葦、竹篾、蒲草等編成的坐臥鋪墊用具?!吨袊鴿h字大辭典》《詩·邶風·柏舟》有“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薄俄n非子·存韓》有“韓事秦三十余年,出則為桿蔽,入則為席焉。”等句,將席的質地、形狀、作用說得十分清楚。后又引申為座位、席位。《論語·鄉(xiāng)黨》:“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正席,即首要或主要的席位。后又引申為酒席?!秴窃酱呵铩りH閭內傳》:“要離席闌至舍,誡其妻?!薄读簳ろf桀傳》:“右衛(wèi)朱異嘗于酒席謂日:‘卿何得已作領軍面向人’!”可見,這里的“席”僅指桌上的“酒”和“菜”。

至此,查無引申之“茶席”一詞。

“茶席”一詞,在當代日本常有使用,表明的是“本席”、“茶室”,即茶屋。介紹日本京都旅游的《華屬世代自游自在》說得很明白:“……左側的古池前是第一間茶席三巴亭茶席”。

韓國也有“茶席”一詞的出現,一則觀光公社的廣告語上說:“茶席:為喝茶或喝飲料而擺的席。除擺放各種茶、糖水、蜜糯湯、柿餅汁以外,還放蜜麻花和各式茶食、油果等?!辈⑴溆袌D,圖上擺滿各式點心,可見指的是茶果茶點。

近年,我國臺灣“茶席”一詞出現頗多,但多指茶會,或茶會環(huán)境的布置。如設立某種主題茶會,叫“露雪茶席”等。

從當代文獻中第一次看到“茶席設計”一詞,是2002年童啟慶所著的《影像中國茶道》。童啟慶教授在書中解釋說:“茶席,是泡茶、喝茶的地方。包括泡茶的操作場所、客人的坐席以及所需氣氛的環(huán)境布置?!?003年周文棠先生所著的《茶道》一書,對“茶席(案)設計”的解釋和童啟慶基本相似:“茶席是徹茶、飲茶的場所,包括沏茶者的操作場所,茶道活動的必要空間、奉茶場所、客人的坐席、修飾與雅化環(huán)境氛圍的設計與布置等。

由此可見,無論在臺灣,還是在大陸,對茶席的設計和茶室的布置,在內容的劃分上仍比較模糊,對“茶席”一詞,實際上仍指的是“茶室”。

?

茶席設計的基本構成要素

?

?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基本的要素結構而成,每個要素又有其構成的要素成分。事物的構成,就是要素構成之構成的規(guī)律,茶席設計也同樣如此。

?

一、茶品

茶,是茶席設計的靈魂,也是茶席設計的物質和思想基礎。因茶而有茶席,因茶而有茶席設計。茶,在一切茶文化以及相關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既是源頭,又是目標。

茶,是茶席設計的首要選擇。因茶而產生的設計理念,往往會構成茶席設計的主要線索。

茶的色彩是異常豐富的,有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黑茶……茶的各種美味和清香,曾醉倒天下多少愛茶人。茶的形狀,千姿百態(tài),未飲先迷人。如一旗一槍,旌旗招展;金壇雀舌,小鳥歌醉;六安瓜片,片片可人……茶的名稱,浸透詩情畫意,如廬山云霧、龍巖斜背、鳳凰單樅、九曲紅梅……有許多很好的茶席設計作品,如《龍井問茶》、《普洱遺風》、《大佛鐘聲》等,都是直接因茶而發(fā)的。

?

二、茶具組合

茶具組合,是茶席構成的主體。其基本特征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相融合。實用性決定藝術性,藝術性又服務于實用性。因此,在它的質地、造型、體積、色彩、內涵等方面,應作為茶席設計的重要部分加以考慮,并使其在整個茶席布局中,處于最顯著的位置,以便對茶席進行動態(tài)的演示。

茶具組合的類別,一般有金屬類、瓷器類、紫砂類、玻璃類和竹木類等。

茶具組合的個件數量,一般可按兩種類型確定。一是必須使用而又不可替代的個件,如壺、杯、茶葉罐、茶則、煮水器等;二是齊全組合,包括不可替代的和可替代的個件,如備水用具水方(清水罐)、水勺等,泡茶用具茶海、公道杯等,鋪助用具茶荷、茶碟、茶針、茶夾、茶斗、茶濾、茶盤、茶巾、水盂、承托(蓋置)、茶幾等。

茶具組合既可按傳統(tǒng)樣式配置,也可進行創(chuàng)意配置。既可基本配置,也可齊全配置,其中,創(chuàng)意配置、基本配置、齊全配置在個件選擇上隨意性,變化較大,而傳統(tǒng)樣式配置在個件選擇上一般比較固定。

?

三、鋪墊

鋪墊,指的是茶席整體或局部物件擺放下的鋪墊物,也是鋪墊茶席之下布藝類和其他物質的統(tǒng)稱。

鋪墊的直接作用表現為:一是使茶席中的器物不直接觸及桌面或地面,以保持器物的清潔;二是以自身的特征和特性,輔助器物共同完成茶席設計的主題。

鋪墊的質地、款式、大小、色彩、花紋的選擇,應根據茶席設計的主題與立意要求,以對稱、烘托、反差、渲染等手段加以表達,或鋪桌上,或攤地下,或搭一角,或垂另隅,既可作流水蜿蜒之意象,又可如綠草茵茵之聯(lián)想。

在茶席中,鋪墊與器物的關系,如同人與家的關系,使器物有一種歸屬感。只要在鋪墊中,茶器具就可任意擺放,誰也不愿被棄之鋪墊之外。鋪墊是器外之物,卻對茶席器物的烘托和主題的體現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鋪墊的類型有:棉布、麻布、化纖、蠟染、印花、毛織、織綿、綢緞、手工編織、竹編、草稈編、樹葉類、紙類、石類、瓷磚類及不鋪類等。不同質地的鋪墊,往往本身就能體現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特征。

鋪墊的形狀一般分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橢圓形、幾何形和無形。不同形狀的鋪墊,不僅能表現不同的圖案以及圖案所形成的層次感,更重要的是,這些多變的形狀,還會給人以不同的想象空間,啟發(fā)人們對茶席設計整體構思的進一步理解。

鋪墊的色彩原則是:單色為上,碎花次之,繁花為下。色彩和花式是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它通過茶席的鋪墊,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情緒和行為。

鋪墊的方法有:平鋪、對角鋪、三角鋪、疊鋪、立體鋪和下鋪等。鋪墊的方法,是獲得理想鋪墊效果的關鍵所在。不同方法的鋪墊,使鋪墊在質地、形狀、色彩的不同效果之外,又增加了它的可變化內容,使鋪墊的語言更具豐富性。

?

四、插花

插花,是指人們以自然界的鮮花、葉草與枝干為材料,通過藝術加工,在不同的線條和造型變化中,融入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而完成的花卉再造形象。

茶席中的插花,不同于一般的宮廷插花、宗教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間生活插花。而是為體現茶的精神,追求崇尚自然、樸實秀雅的風格,并富含深刻的寓意。其基本持征是簡潔、淡雅、小巧、精致。鮮花不求繁多,只插一兩枝便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并追求線條、構圖的美和變化,以達到樸素大方、清雅絕俗的藝術效果。

茶席插花的形式,一般可分為直立式、傾斜式、懸掛式和平臥式四種。面立式是指鮮花的主枝干基本呈直立狀,其他插入的花卉,也都呈自然向上的勢態(tài);懸掛式是指第一主枝在花器上懸掛,而下為造型特征的插花;平臥式是指全部的花卉在一個平面上的插花樣式。茶席插花中,平臥式雖不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茶席布局中,如移向式結構及部分地鋪中,用平臥式插花可使整體茶席的點線結構得到較為解明的體現。

花材,是茶席插花的主體。它由花、葉、枝、蔓、草等構成。自然界中,花材的品種數量繁多,稱謂也因地域的不同有所不同。茶席插花所選的花材限制較小,在山間野地和田頭屋角隨處可得,也可在一般花店采購。

茶席插花的意境創(chuàng)造,一般有具象表現和抽象表現兩種表現方法。具象表現一般不做十分夸張的設計,而是實實在在,不留矯揉造作的痕跡,使營造的意境清晰明了;抽象表現就是運用夸張和虛擬的手法來表現插花的主題,可以擬人也可以擬物,把握抽象表現的尺度在似是而非之間。

茶席插花的花器,是茶席插花的基礎和依托,描花造型的結構和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花器的型與色。就花器的造型來說,它既限制了花體,也襯托了花體。相反,茶席中的插花,要求花體簡約、精巧,同時也決定了花器的大小。在花器的質地上,一般以竹、木、草編、藤編和陶瓷為主,以體現原始、自然、樸實之美。

?

五、焚香

焚香,是指人們將從植物和動物中獲取的天然香料進行加工,使其成為各種不同的香型,并在茶席環(huán)境中進行焚熏,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在茶席中,其地位一直十分重要。它不僅作為一種藝術形態(tài)融于整個茶席中,同時,它美好的氣味彌漫于茶席四周的空間,使人在嗅覺上獲得非常舒適的感受。氣味,有時還能喚起人們意識中的某種記憶,從而使品茶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焚香,一開始就從人們的生理需求迅速與精神需求結合在一起。在我國唐代,就出現了爭奇斗香的香文化形式。宋代,它又和掛畫、插花、點茶一起,被稱為“四藝”一同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中國的香文化還影響了日本。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就曾記載了古代日本民族學習“唐人”的樣子所舉行的“香會”,后逐漸形成今天的日本香道。

香料的種類繁多,茶席中所使用的香料,一般以自然香料為主。在自然的香料中,又注重從自然植物中進行香料的選擇。因為自然界中具有香成分的植物十分廣泛,采集比較容易。例如紫羅蘭、丁香、茉莉等,可采其鮮花;檸檬、橘子等,可取其果皮;樟腦、沉香等,可采其枝干;龍腦等,可采其樹脂;丁香、肉桂等,可采其果實。這些原料采集后,用蒸餾、壓榨、干燥等方法即可取得。

茶席中的香品,總體上分為熟香與生香,又稱為干香與濕香。熟香指的是成品香料,一般可在香店選購,生香是指在做茶席動態(tài)演示之前,臨場進行香的制作(又稱香道表演)所用的各類香料。熟香的樣式有柱香、線香、盤香和條香等,另有香片、香末等作熏香之用。生香的臨場制作表演,既是一種技術,又是一種藝術,具有可觀賞性,對于香道文化的傳播,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

焚香的香爐種類十分繁多,大多為仿古的樣式,有鼎、乳爐、鬲爐、敦爐、缽爐、洗爐、筒爐等。在類別上又有香爐、熏爐和手腳爐等,在質地上有銅、鐵、陶、瓷等。茶席中的香爐,應根據茶席所表現的題材和內涵來選擇。

香爐在茶席中的擺置,應把握不奪香、不搶風、不擋眼這三個原則,即在不影響茶的香味和茶席動態(tài)演示的方便和有利于茶席結構的形成來進行。

?

六、掛畫

掛畫,又稱掛軸。茶席中的掛畫,是指以掛軸的形式,懸掛在茶席背景中書與畫的統(tǒng)稱。書以漢字書法為主,畫以中國畫為主。茶圣陸羽在《茶經》“十之圖”中,就曾提倡將有關茶事寫成字掛在墻上,以“目擊而存”,希望用“絹素或四幅成大幅,分布寫之,陳諸座偶”。

茶席掛畫中的掛畫內容,可以字,也可以畫。一般以字為多,也可字、畫結合,我國歷來就有字、畫合一的傳統(tǒng)。

字的內容,多以表達某種人生境界、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情趣,以樂生的觀念來看待茶事,表現茶事。例如,將各代詩家文豪們對于品茗意境、品茗感受所寫的詩文詩句為內容,用掛軸、單條、屏條、扇面等方式陳設于茶席之后作背景,常見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以茶會友”、“廉美和敬”、“草本人”、“追香”等。也可寫些與茶有關的佛語、道義、儒訓等字句,如“茶禪一味”、“吃茶去”、“飲即道“等。

除寫字,也可繪畫。繪畫以水墨畫為主。我國茶中掛軸的繪畫內容,相對較為多姿多彩,既有簡約筆法,抽象予以暗示,也有工筆濃彩描以花草蟲魚,最常見的還是表現松、竹、梅的“歲寒三友”及水墨山水為多。

茶席掛畫,提倡自己寫、自己畫、自己裱。

?

七、相關工藝品

相關工藝品和其他物品一樣,是人們某個階段生活經歷的物象標志。當人們想起某段生活,腦海里就會浮現那段生活的人和物。同樣,當人們看見某種物品,也會想起以往的那段生活。因此,茶席中不同的相關工藝品與主器具的巧妙配合,往往會喚起人們的某種記憶,使茶席獲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相關工藝品范圍很廣,凡經人類以某種手段對某種物質進行藝術再造的物品,都可稱為是工藝品,如珍玉奇石、植物盆景、花草桿枝、穿戴、首飾、廚用、文具、玩具、體育用品、生活用品、樂器、民間藝術品、演藝用品、宗教法器、農業(yè)用具、木工用具、紡織用具、鐵匠用具、鞋匠用具、泥工用具、古代兵器、文玩古董等,只要能表現茶席的主題,都可進行運用。

在茶席的布局中,相關工藝品不像主器物那樣不便移動,而是可由設計者作任何位置的調整。因此,相關工藝品成為最便于設計者運用的物件,在對它作不停地換位調整后,最終達到滿意的設計效果。

相關工藝品,不僅能有效地陪襯、烘托茶席的主題,還能在一定條件下,對茶席的主題起到更加深化的作用。在選擇與擺置上,要避免襯托不準確、與主器具相沖突及多而淹器、小而不見等不當的擺置發(fā)生。

?

八、茶果茶點

茶果茶點,是指在飲茶過程中佐茶的茶點、茶果和茶食的統(tǒng)稱。在茶席中它的主要特征為:份量少,體積小,制作精細,樣式清雅。

茶點分為干點和濕點兩種,茶果分為干果和鮮果兩種,茶食主要指瓜果的果實。

茶點果實的選配方法,應根據茶席中不同的茶品和茶席表現不同題材、不同季節(jié)、不同對象來配制。如對不同茶品的配制,臺灣范增平先生規(guī)則為“甜配紅,酸配綠,瓜子配烏龍”。

在茶點茶果的盛器選擇上,干點宜用碟,濕點宜用碗,干果宜用簍,鮮果宜用盤,茶食宜用盞。同時,盛器的質地、形狀、色彩還要與茶席的主器物相吻合。茶點茶果一般擺置在茶席的前中位或前邊位。總之,只要巧妙配制與擺放,茶點茶果也是茶席中的一道風景,盆盆碟碟顯得誘人與可愛。

?

九、背景

茶席的背景,是指為獲得某種視覺效果所設定在茶席之后的某種藝術物態(tài)方式。

茶席的價值是通過觀眾的審美而體現的。因此,視覺空間的相對集中和視覺距離的相對穩(wěn)定就顯得特別重要。單從視覺的空間來講,假如沒有一個視覺空間的設立,人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去自由觀賞,從而使茶席的角度比例和位置方向等設計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也使觀賞著不能準確獲得茶席主題所傳遞的思想內容。茶席背景的設定,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背景的設立,還反映了某種人性的內容,它在某種程度上起著視覺阻隔作用,使人在心理上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全感覺。茶席的背景形式,總體有室外現成背景和室內現成背景兩種。

室外現成背景形式有:以樹木為背景,以竹子為背景,以假山為背景,以街頭屋前為背景等。

室內現成背景形式有:以舞臺作背景,以會議室主席臺作背景,以窗作背景,以廊口作背景,以房柱作背景,以裝飾墻面作背景,以玄關作背景,以博古架作背景等。

除現成背景條件外,還可在室內創(chuàng)造背景。如:室外背景室內化的利用、織品利用、席編利用、燈光利用、書畫利用、紙傘利用、屏風利用和特別物品的利用。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