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蘇軾秋茶

找到約7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3 秒)

墨染茶濃秋添香,細述茶與墨的不解之緣



從一滴墨融入清水當中,飄散的墨韻便賦予了清水律動的靈魂。筆墨紙硯當中,以墨最為獨特,時而濃稠,舒展氣勢宏偉;時而清雅,蘊含香韻柔情。墨,最有靈性……



茶與墨自古便是文人雅士之所愛。關(guān)于茶與墨的關(guān)系,曾有一場辯論。司馬光說過:“茶與墨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蘇軾卻說:“二物質(zhì)誠然,亦有同者……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茶與墨雖有輕重,但都是香氣沁人,都有君子之風(fēng),他們都賦予了水——靈性。




歲月相隨茶,伴隨古人身旁。或閑來品茗敲詩韻,或即興揮毫聞墨香,凝神靜思,離不開一盞茶茗。以茶入墨,茶有香,墨有韻,在一滴墨染而上的筆尖之中,蘊含茶香;執(zhí)筆揮毫,氣勢恢宏。愛茶,更愛那筆鋒間的提按頓挫,如品茗時的香柔馥郁,人生亦是如此。




在古人眼中,小小的墨錠,堅如君子,在硯臺上細細研磨,經(jīng)年累月,落于紙上,成為龍蛇蜿蜒的氣勢,流古芬芳。水墨間的,正是光陰。茶香怡然,在歲月的沉淀中,情性醇熟,歷久芳香。他們自有境界,但都芳醇無爭。



茶為實,水為虛;墨為實,水為影。虛虛實實之間,水都映射出茶與墨的色、香、雅,泉水,多了一份素蘭般的清香、靈動。茶,遇水而成千百滋味;墨,遇水而成萬千情狀。茶生墨相,清淡之間,便有了真味。


琴棋書畫、詩酒茶花,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墨染茶濃秋添香。茶香,融入秋日的馥郁芬芳,沉浸在那歲月靜好的慢功夫;茶以書法助興,自有墨韻茶香。

茶與書畫,一個是國飲,傳千年中外;一個是國粹,驚世而藏情。千百年來兩者便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們各有特點,又相融互通。煮一壺清茶,執(zhí)筆染墨,在心領(lǐng)神會之間,能喚醒對美好的感知,是人們尋求清正雅致之間的平衡。

九連山里茶香醉

(《吃茶去》雜志)人們說,神通八極的是酒,思聯(lián)四方的是茶。有人說酒醉人,醉在讓人麻木、浮躁、虛幻,飄飄欲仙。也有人說,茶醉人,醉在讓人冷靜、清醒、真實,心曠神怡。我不怎么喝酒,多是喝點家鄉(xiāng)九連山的綠茶,卻常常醉在那綠茶的清香蜜韻里。

那是今年的清明時分,正是家鄉(xiāng)綠茶的采摘季節(jié)。平時就喜歡喝點茶的我和幾位老同學(xué),應(yīng)高中時的老同學(xué)初兄之約,從海濱城市結(jié)伴而行,要回家鄉(xiāng)粵東北的九連山區(qū)小鎮(zhèn)——綠茶之鄉(xiāng)。我們在遍游了河源萬綠湖,鏡花緣、桂山風(fēng)景區(qū)和蘇家圍等景點后,又穿越龍川、連平忠信,舍棄了稱為客家人“圣山”的九連山黃牛石主峰觀日出日落,卻直奔人稱為綠茶之鄉(xiāng)的青州鎮(zhèn),會同高中時的老同學(xué)阿初,上山去參觀九連山綠茶園,同時以解久違的口饞,一飽那家鄉(xiāng)綠茶清香的口福。

九連山脈位于粵贛邊界、南嶺東部,山脈東北西南走向。九連山主峰黃牛石海拔1434米,地勢由南向北、由北向西南遞降,山脊向北伸展,向西南延伸,并放射狀分支。北連江西龍南、全南、定南。東連廣東和平、連平,西接翁源,南延伸到新豐、清遠市的北江東岸,是贛江與東江,東江與滃江的分水嶺。九連山因環(huán)連粵贛兩省九個縣,境內(nèi)有海拔 280~1434米99座山峰相連而得名。1981年被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內(nèi)地貌復(fù)雜,山勢險峻,溝壑縱橫,溪澗回繞。南高北低,中間貫穿著溪流、瀑布與切割很深的高崖陡坡。汽車飛馳在通往九連山腹地的山間公路上,蜿蜿蜒蜒,九曲十八彎,道路十分奇特和艱險,一面徬山,一面臨澗,山高萬仞,澗深百尺,又險又峻,真是不得了啊!

幸好,這里的山是美的,翠竹婆娑,青松挺拔,藤蔓攀繞,山花爛漫,翠綠搖綴,參差披拂,郁郁蔥蔥,宛如一張張綠色的絨毛毯,把大大小小的山頭坡地蒙得嚴嚴實實,好一個綠色的“世外桃園”,綠得透明清澈,綠得閃閃發(fā)亮,綠得勃勃生機。而這里的水更美,斗折蛇行,傍山而流,山環(huán)水抱,碧綠相映,潺潺流淌,清澈如鏡。有時宛如一條銀色的彩帶舞練盤延山澗谷底,有時又像似一面水晶般的明鏡,鑲嵌在萬山叢中。山里一種叫白瓦片的鳥兒在山溪中的石頭上跳躍,野山雞在小溪旁的草叢中穿梭,還有叫不出名的鳥兒在溪旁不停地嬉鬧,更是給這九連山的山光水色增添了十分的情趣。我們都被這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了,被這綠水青山的色彩所癡迷,早已把行車過程中的驚險拋置腦后,樂而忘憂了。當我們路過八磜村停車下來時休息時,“美啊,多美啊,真美啊!”與我同單位同事老劉的女兒小婷婷,一個在城市長大,大學(xué)畢業(yè)已應(yīng)聘到一家國有上市大公司任職員,但還沒正式上班工作的女孩子,被這美麗的景色陶醉的忘乎所以的呼叫起來,就像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小孩子一樣。

我們一行九人乘車繼續(xù)前往桐子嶂青山茶場,蜿蜒的盤山路上,極目眺望遠處那滿山墨綠的灌木林和茶樹林,近處那一抹醉心的嫩綠,裊娜起一層淡淡的翠霧,猶如一幅寫實的水墨畫卷,令人讀來美的享受,悏意欣然。當我們下車站在半山腰茶園的茶叢里,仿佛就如置身于一片茫茫的綠海之中。你看啊,那一片片梯田式的矮山茶園雖然排列的不是非常有序,且大小不一,但其順著山勢伸展,也讓人覺得錯落有致,加上那綠油油的茶樹枝葉的點綴,更顯得蒼翠欲滴,就像一顆顆翡翠鑲嵌在山間地頭上,在和熙的陽光照耀和微微的山風(fēng)吹拂下,隨風(fēng)搖曳,真是漂亮極了。當把雙眼聚焦后慢慢地漂移,追隨到遠處的茶園景色,那無邊無際的滿山茶樹,猶如一條條綠色的彩帶,盤繞點綴在山坡輋地中。再看看綠色的茶園里,一枚枚鮮嫩的茶樹葉片帶著晶瑩的露珠在陽光下舞蹈,仿佛讓人看到蓬勃生命的快樂滋長。當我偶爾抬頭看那藍天上飄飄灑灑的朵朵白云,耳邊再靜靜地聽著陣陣山風(fēng)送來的悅耳鳥鳴,早已就把我久在城市生活的那些喧囂和塵埃吹到了九霄云外。

突然,在我們前方的一塊茶園里傳來女的清脆嘹亮的客家山歌歌聲:“哎…,生深山草里青,東西南北有名,客在堂前先請,客去堂前謝聲?!边@邊的歌聲剛落,另一邊的男聲又和聲亮起:“哎…,滿山茶葉青又青,采茶妹子笑盈盈,茶葉送給阿哥來,一片茶葉一片心?!苯又且魂囮嚵袊\嘰喳喳的嬉戲玩耍的清脆爽朗笑聲……

當我們循著歌聲方向走進茶園里,只見一群采茶的小伙、姑娘們背著竹茶簍,在茶樹上的雙手手指如穿梭般的彈動,宛如一只只輕盈的蝴蝶在花朵上飛舞,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初兄對我們說,這些采茶姑娘都是臨時顧來的當?shù)夭刹杓竟?jié)工,茶場包吃包住和往返接送,一天采茶的收入就好幾十元呢!

我們的車緩緩地行駛在下山的山路上,路雖然不寬,但還平坦,當來到村道時,只見村口的禾坪里都晾曬著的青青的茶葉,就像鋪著一張張綠毯一樣。不一會,車就來到了初兄自家的茶葉加工場門前。進去坐定后,初兄一邊沏茶一邊介紹起綠茶的情況來。他說,綠茶以茶樹新梢為原料,經(jīng)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diào),故名為綠茶。 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nèi)的天然物質(zhì)。其中茶多酚和咖啡堿保留著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我國的名茶香氣都特別高爽,回味也尤其悠長,唇齒留芳,許久不散,讓人漸入“兩腋清風(fēng)起,我欲上蓬萊”(蘇軾語)的佳境。在茶葉中各種茶的香型有所不一樣,其味也不盡相同。雨花、龍井、眉珍、碧螺的清香;鐵觀音、大紅袍、滇紅、祁紅的醇香;玉蘭、茉莉花茶的芬芳;而綠茶就屬于清香類,其外形細膩緊湊,色澤青綠而有光澤,湯色清亮,葉色發(fā)綠,滋味清香甘爽,收斂性強,具有較好的提神、醒腦、抗衰、消炎、殺菌等功效。其中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廬山云霧、洞庭碧螺春,以及四川蒙山的蒙頂茶,均為我國綠茶中的珍品。而我們九連山區(qū)出產(chǎn)的綠茶,由于當?shù)鬲毺氐淖匀粭l件和氣候的優(yōu)勢,也形成了其獨特的韻味清香而享譽海內(nèi)外。

聽著聽著,不一會茶已沖好。熱情的初兄把剛沏好的綠茶一一遞到了我們的手中,我端著在鼻前稍聞片刻,再放入口中,一股清清的綠茶香味直在口腔里的舌尖翻騰,爾后直下喉嚨胸腔,頓時把我剛才上山的睏思倦意退去,覺得全身舒展自如,神清氣爽,就像緊縮的葉片,在清水中,云卷云舒;又似閑庭漫步——舒展的葉片,在杯里悠悠旋轉(zhuǎn),讓我回味無窮,獨享清福。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說過的“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

中午用餐時,我從初兄口中了解到,綠茶屬不發(fā)酵茶,采制一般有春夏秋茶之分。春茶,又名頭春茶。為清明至夏至節(jié)氣所采制成的茶。茶葉至嫩,品質(zhì)甚佳。夏茶,即在夏至節(jié)前后,所新發(fā)的茶葉采制成的茶。秋茶,即夏茶采后一個月所采制的茶。綠茶的制作法可分為四大類,即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綠茶的制作一般流程除采摘外,簡單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其中關(guān)鍵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nèi)含的各種化學(xué)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xué)變化,以便達到綠茶的品質(zhì)特征。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zhuǎn)成條,團搓成粒,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和儲存。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干燥的目的,蒸發(fā)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發(fā)揮茶香的功能。

一晃到了中午,當我們用完午餐后,新一輪的品茶又開始了,我的幾個同行平時就很喜歡喝茶,今天有了佳茗,無不為之樂乎,一杯又一杯的品啜,卻毫無停盞之意,還不時稱贊綠茶的芳香清洌。這給本來就精于茶道的初兄增添了舒情愜意,逸興遄飛,天南地北,海闊天空。這時的我,已飲過好幾盞了,怕飲多了到晚上不勝茶力,而導(dǎo)致不能入眠,像蘇東坡說的那樣:“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就停止了品茗。但我出于對這清香綠茶香韻的驚嘆和好奇,以觀察茶葉在沖泡中的變化和奧妙,便隨手從裝茶的錫罐里抓了一撮茶葉,在自己帶來的潔凈澄透的玻璃茶杯里放入幾芽碧嫩,向杯中緩緩倒入沸騰的開水,葉片頓時在水中翻滾浮沉,交融暈染。水由澄澈漸漸變成了碧綠,茶由干枯漸漸舒展豐潤,終至相互浸透,結(jié)為一體。望著杯中的茶,我的心隨之好像也生出一片綠意來了。在這期間, 透過沸騰的水蒸氣,一股不可名狀的清香輪番撲鼻而來,讓我感到一身舒爽神怡,并從中領(lǐng)略了那魂牽夢縈般的韻致。我凝望著杯中的茶葉,再仔細地想想剛才我們參觀茶園的情景、細細品茗的過程和初兄的幾番妙論神談,讓我不得不思緒聯(lián)翩,心頭不禁撲騰跳蕩起來,不知不覺地就飛翔在綠茶的生命里程中去了……

是啊,在酷暑寒冬的季節(jié),萬物一片寂靜,就是平常最愛冒尖的木棉樹,喜歡炫耀的桃蕾柳芽,也無不都在酣睡中做著一個又一個的天真美夢。但茶樹卻在寒霜徹骨的冬日,毫不瑟縮,一身凜然地傲立在深山地域中,頂寒風(fēng)冷雨,冒霜凍雪凜,默默地積蓄著身體里的能量,為春天的到來呈上滋潤、厚實的嫩葉,為人們的品嘇獻出清韻茶香。春風(fēng)乍暖、清明前后,早已探出翠滴綠嫩的葉片,任由采茶姑娘們的巧手摘去簍中,送到茶葉制作工房,歷經(jīng)火鍋上烘,熱浪里炒,布袋里揉,從綠嫩里卒死,在干枯后重生,以純樸誠摯的干枯一葉,成為千家萬戶的香茗,在壺里杯中變幻,在口中腔里留香,化作人世間的青春活力和厚重溫馨。

是啊,雖然綠茶沒有華美絢爛的外表,沒有妖媚招搖的氣象,也沒有堂皇尊貴的冠冕。但它有的是純樸自然,率性本真,可恬淡,也可清靜;可絢爛,也可壯烈,最終回歸于平淡和寧靜之中。

是啊,品茶,即品人生。悠悠品茶情,漫漫人生路,一抹艱難,幾多煩惱和疲憊,一并浸入杯中緩緩地消解和忘卻,心境超于平和,情感得以凈化,氣韻得到提升,讓你沉浸于物我兩忘的夢幻境界,這不正是對生命的一種參悟嗎?

是啊,一片茶葉,一片生命。人的一生何不像綠茶那樣,綻放自己美麗的一生,最終沉淀下一世的精華留在人間。

這時,還在沉醉在綠茶的清香韻致中的我,突然聽到同行的老同學(xué)催促,說時間已經(jīng)不早了,我才從恍惚的思緒中醒來,匆忙向初兄作了言謝辭行,才登上座駕馳騁在返回縣城的行程……

(摘自2014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賴運勝)

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茶人(四)—— 那些愛茶的帝王將相

前幾期茶館網(wǎng)刊登了于觀亭(于老)觀亭茶道中關(guān)于茶祖神農(nóng)氏、茶圣陸羽和吳理真以及唐代茶人皎然、盧仝、趙州和尚等知名茶人的介紹,但由于當時中國民眾對茶的認識和茶文化的發(fā)展還處在萌芽階段,這些茶人還都是普通的僧俗,影響力有限。

宋朝是我國茶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高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民眾,都將飲茶融入了日常生活,并帶動了此后一千多年茶在中國的風(fēng)行。

今天繼續(xù)介紹蔡襄、蘇軾、朱元璋、張源、許次紓、乾隆等6位宋朝、明朝和清朝的知名茶人,他們有的是帝王將相,有的是文壇魁首,有的是知名隱士,這些當時統(tǒng)治階層的代表,他們對茶的熱愛和理解,極大的推動了當時茶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

蔡 / 襄

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茶人

蔡裹(1012-1067年),北宋書法家、貢茶監(jiān)制使。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人。

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先后任大理寺評事、福建路轉(zhuǎn)運使,知福州、泉州。官至端明學(xué)士。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并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蔡襄愛茶、懂茶,直到老年還“烹茶自樂,茶不離手”。任福建轉(zhuǎn)運使時監(jiān)造北苑貢茶,并創(chuàng)造出龍團鳳餅貢茶,深受仁宗皇帝珍愛。

"因陸羽《茶經(jīng)》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制之本”,都未提及烹試,于是在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寫成《茶錄》兩篇。《茶錄》上篇講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熵盞、點茶十條,下篇講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茶瓶等茶器,是一部研究宋代“點茶”的好茶書。

蔡襄還寫有茶詩20多首,如《北苑十詠》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好茶詩。蔡襄“以茶立世”深得皇帝寵愛,對福建的茶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民國時期出版的《茶錄》

蘇 / 軾

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茶人

蘇軾(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學(xué)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蘇洵之子。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曾任祠部員外郎,又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詩譏諷王安石變法,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哲宗時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出知杭州、豫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復(fù)貶謫惠州、儋州。后卒于常州,謚文忠。

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書法為“四大家之一”。

蘇軾精于品茶、斗茶。在南嶺還曾種過茶,寫過《漱茶說》《書黃道輔〈品茶要錄〉后》《葉嘉傳》等專論。

蘇軾寫茶詩77首,茶詞多首。留下不少如“獨攜天上小圓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等膾炙人口的茶詩。如《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仙山靈草溫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fēng)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明刻本中的《葉嘉傳》

朱 / 元 / 璋

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茶人

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稱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后改名元璋,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

少時在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部紅巾軍,后自立為一軍。1368年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廟號太祖,以應(yīng)天(今南京)為都,后遷都北京。

朱元璋是一個平民皇帝,要過飯。因此,取得政權(quán)后,重視農(nóng)業(yè),普查戶口,丈量土地,獎勵農(nóng)桑,大力發(fā)展茶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詔天下貢茶,俱以茶戶采芽進”。廢除團茶為散茶,這是我國茶史上的重大改革,促進了各種名茶的發(fā)展。

朱元璋嚴令茶法,打擊走私,洪武三十年(1397年),駙馬都尉歐陽倫因販私茶被賜死。

朱元璋對繁榮茶文化也作出過貢獻,他鼓勵人寫茶書,因此在明代出版各種茶書共68種,是歷代之最。所以明代成為我國茶葉“創(chuàng)新采制”、成“千古飲茶之宗”的改革發(fā)展時期。

▲浙江博物館館藏明太祖畫像

張 / 源

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茶人

張源(生卒年不詳),明代學(xué)者。字伯淵,又名樵海山人,江蘇吳縣人,長期隱居山間,汲水煮茗,博覽群書,自娛自樂,對茶葉研究歷時30年。

約在1595年著茶書《茶錄》一卷,分采荼、造茶、辨茶、藏茶、火候、泡茶、投茶、飲茶、香、色、味、點染失真、茶變不可用泉、井水不宜茶、貯水、茶具、茶盞、拭盞布、分茶盒、茶道等21則。

此書是作者的實踐總結(jié),簡明扼要,對今天仍有指導(dǎo)意義。

張源在他的《茶錄》中提出“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湯曰下投;湯半下茶,復(fù)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對今天的泡茶仍有指導(dǎo)意義。

在《茶錄》最后的《茶道》一則中提出:“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边@是對我國明代茶葉發(fā)展的高度總結(jié)。

▲古代茶書中的茶壺圖

許 / 次 / 紓

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茶人

許次紓(1549—1604年),明代學(xué)者。字然明,號南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嗜茶好客,熟悉茶事。

吳興姚紹寬,有茶園在顧渚山,自小到老,每逢茶季,許次紓必到姚家汲金沙、玉竇二泉,細啜而品第茶的好壞。

姚紹寬把生平的茶訣都傳給了許次紓,使他精通茶理。許次紓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寫成了《茶疏》。

全書共有產(chǎn)茶、采茶、收藏、擇水、烹點、飲啜等36節(jié)。此書深得茗柯至理,與陸羽《茶經(jīng)》相表里。

許次紓在《茶疏》中對飲茶提出了一分為的看法,書中說:“茶宜常飲,因為常飲則心肺清涼,煩郁頓釋。但不宜多飲,多飲則微傷脾腎,或泄或寒?!睆膶嵺`中認識到科學(xué)飲茶的重要性。

▲許次紓《茶疏》

乾 / 隆

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茶人

乾隆,即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清代一位好皇帝。

在位60年,風(fēng)流倜儻,一生嗜茶,六次去江南巡訪,四次到茶區(qū),游山品茶評水。到杭州西湖龍井茶區(qū)獅子峰下胡公廟前將18棵茶樹封為御茶園。

為了評水,特制銀斗稱量各地泉水水質(zhì),以輕者為上,評出了北京玉泉山泉水為天下第一泉。

為品茶曾設(shè)計制造了三種組合式茶具,稱為“乾隆茶贏”,用紫檀木做成,小巧靈便,易于攜帶。并用松實、梅英、佛手三種烹茶,稱為“三清茶”。

乾隆皇帝一生寫了230多首茶詩,是歷代作詠茶詩最多的皇帝。

乾隆傳位太子后,自稱太上皇,一老臣諫曰:“國不可一日無君?!鼻虼穑骸熬豢梢蝗諢o茶?!?/p>

▲1927年北洋畫報社乾隆帝朝服像

(文章取材于 于觀先生所著《觀亭茶道》)

《觀亭茶道》是于觀亭(于老)從事茶工作以來,對茶的認識,對茶的說道,有些觀點是于老獨有,有悖于先人和一些茶界名家。

全書涉及歷史、文化、經(jīng)濟、養(yǎng)生、專業(yè)、雜談、人生等七大方面,圖文并茂,體系完備,是于老從茶歷史到茶人生的一次系統(tǒng)梳理。

在現(xiàn)今浮躁的社會中,有這樣一本書,聽一位老茶人分享他的茶歷史,茶人生和關(guān)于他的茶道。在安靜中觀書,體悟一位茶人的境界,享受一壺茶的時光。

來源:茶館網(wǎng)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6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