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天賜黃山毛峰

找到約6條結果 (用時 0.017 秒)

天賜烏龍

如果說,閩南語是安溪人的幸福與榮耀,那么,鐵觀音則是安溪人的靈魂與境界。安溪顯山露水,天地人和,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去觀賞,給人的感受都不相同。為了與她相識,我無數次憧憬。老天眷顧安溪,把千姿百態(tài)的、韻味無窮的茶文化賜與這方水土。

我從什么時候開始喝烏龍茶,我也記不清了,只記得1998年以前,我喝茶有個特點,就是什么茶都喝,紅茶、綠茶、黑茶、花茶,還有普洱、烏龍、西湖龍井,那時候覺得什么茶香就是什么茶好,曾經鐘情于茉莉花茶的香氣,醉心于西湖龍井的甘甜,因為從小生長在茶鄉(xiāng)的緣故,因此也稀稀糊涂地接觸到了不少好茶,武夷大紅袍、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君山銀針、古丈毛尖,當時認知的標準就是包裝盒子越高檔、越精致,茶葉肯定就越好。識茶、知茶、品茶,以茶待客、以茶養(yǎng)性,茶道、茶藝,本身就是一件快意之事。雖然喝了不少好茶,但是讓我說出得名堂來,那可是云里霧里,說不出來。那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長樂文學創(chuàng)作生活基地在冰心文學館揭牌,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共同紀念冰心百年誕辰,會后,朋友陪我走讀閩南,我有幸再次觸摸安溪這座烏龍茶之鄉(xiāng)的人文歷史脈搏,得以在僑鄉(xiāng)安溪小住幾日。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第一次去了安溪縣西坪鎮(zhèn),攀爬茶山、茶園,第一次逛了安溪的茶葉市場,第一次300塊錢買了一斤鐵觀音,第一次知道顏色淺的茶比顏色深的茶檔次高,芽頭小的茶葉價格貴,有白毫的茶葉一定是頂級好茶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安溪的茶,有很多種,最出名的是烏龍茶鐵觀音。安溪的鐵觀音,茶色金黃,香味醇厚,是茶中的精品。相傳在乾隆元年,安溪人王仕讓帶了自己制成的茶葉送給侍郎方望溪,侍郎一聞香氣逼人是茶中極品不敢獨占,就作為貢品獻給乾隆。乾隆飲后大悅,把這種烏潤結實,沉重似鐵的茶賜名為“鐵觀音”。安溪曾經是福建省最大的貧困縣,安溪這個地方,能成長出鐵觀音這種名茶,固然有著自然環(huán)境的因素,也有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因素,但是依我看來,更為難得的,能使安溪成為全國第一產茶大縣,能把一個九十年代還是貧困縣的安溪一夜之間變成全國百強縣的,還是它的人文底蘊。安溪人賣茶的茶莊不論大小,都有一個泡茶的茶幾,一套點著火淋著杯的茶具。無論買不買茶都可去喝一口功夫茶,聊一會天。如果你有心買茶呢,那就去挑,在大包大包的散裝茶葉中挑,聞一聞,嚼一嚼,選中了,就現(xiàn)泡給你喝,品品味道,說說價錢,你認為值不值,中意不中意,不中意再挑再泡一壺,直到你滿意為止。因為當場泡給你喝的茶,當場包裝給你,不會有假,不會調包,放心。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xiāng),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千百年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茶文化始終是華夏兒女認同親近的民族的精神特質,始終是中華民族自強前行的力量源泉?;丶覑貉a鐵觀音的種種常識,第一要緊處,便是把那個嫩嫩的“紅芽”整明白。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安溪茶葉早在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暢銷海外,風靡歐美。與安溪同緯度的都是中國的名茶區(qū),如出產普洱茶的云南普洱,出產綠茶的廣東英德,產高山茶的臺灣阿里山地區(qū),這也許就是安溪對外宣傳烏龍茶時,可以津津樂道的資本。

吉人天相,茶中極品,天賜烏龍。都說茶有著其他飲料所沒有的三大功能,即防癌、防心血管病和延緩衰老,所以,飲茶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所喜愛和重視。從字面上看,因為產在安溪而得名鐵觀音,是地域和風物之間的關系。仔細探究,什么地方長什么東西,還真是有內在聯(lián)系。茶是養(yǎng)生的,道家視養(yǎng)生為終極使命,鐵觀音的產地安溪距海邊的廈門、漳州市大概100多公里,臨近沿海雨量充沛,濕度大,海拔600米以上的山上多有云霧繚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鐵觀音香味醇厚、甘醇濃郁的優(yōu)良品質。我喝到過的鐵觀音,有自己買的,有朋友送給我的。味道鮮美的茶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富含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鐵觀音恰恰是一應俱全,清香雅韻,馥郁芳華。我想,鐵觀音之所以名貴就是因為產茶量少,物以稀為貴。盛世盛舉帶動的安溪茶文化繁榮,正方興未艾??墒前蚕獙ξ矣∠笞钌畹膮s是它的茶產業(yè)。做強茶葉產業(yè),安溪人對茶無疑是上心的。安溪縣是名聞遐邇的 中國茶都,農業(yè)部授予的中國烏龍茶之鄉(xiāng),在茶葉圈內,這可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專業(yè)認可。近年來,安溪的茶山,雖然我去得少了,但一點兒也不陌生。它和我的家鄉(xiāng)湘西的茶山,真的沒有什么兩樣。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中。人若能經常與草木為伍,朝夕相處,那該多好哇!很早以前,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人生如茶”,一直以來,我都無法理解,直到今天,我才品出了“茶如人生”的滋味。茶尖上的眷念,無論如何,您真要是愛喝鐵觀音,還是要到僑鄉(xiāng)安溪去啊!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周俞林(湖南吉首)】

黃山市 一葉茶香飄萬里

“3年前,我們在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州設立了合資企業(yè),目前該公司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茶葉市場占有率約20%?!秉S山一品有機茶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程福壽說,公司主營茶葉出口貿易,茶葉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今年前9個月,公司出口茶葉12500噸,出口額約4000萬美元,均同比增長60%以上。

黃山市和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州,相隔千山萬水。大力發(fā)展茶葉出口貿易,讓黃山茶香飄五洲四海,是黃山市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的生動縮影。

“一片樹葉”香古今

晴日早晚遍地霧,雨天蒙蒙滿山云。

皖浙贛毗鄰區(qū)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裕、雨量充沛,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森林覆蓋率超過78%,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種茶歷史均在千年以上,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婺源綠茶等眾多名優(yōu)綠茶均產于此,是中國綠茶最集中產區(qū)中的最優(yōu)勢地域,素有“天賜茶室”之譽。

2003年,英國有機茶專家唐米尼實地考察這一區(qū)域后,首次提出了中國“綠茶金三角”的概念。

黃山市地處“綠茶金三角”的核心區(qū),三國時期就有種茶記載,距今1800多年,到唐代已是全國著名的產茶區(qū)。宋代《貢茶錄》所載的“早春英華,來泉勝金”,諸名茶皆出自徽州。

黃山市的前身是徽州地區(qū),因為山多,徽州人為了生存,“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演繹了“無徽不成鎮(zhèn)”的徽商傳奇;因為山多,種植茶葉是徽州人的主要經濟來源,茶葉貿易自然也成了徽商的四大主業(yè)之一,銷往大江南北。

黃山市是“中國名茶之都”,全國十大傳統(tǒng)名茶中就有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和太平猴魁。目前,黃山市擁有80萬畝茶園,正在全域打造全國首個茶葉無農殘城市,現(xiàn)有茶葉類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個、茶葉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個、生態(tài)原產地保護產品4項、中華老字號2個;祁門縣、歙縣、休寧縣、黃山區(qū)、徽州區(qū)入選中國茶業(yè)百強縣,全市有國家級龍頭企業(yè)4家、省級龍頭企業(yè)27家、省級農業(yè)產業(yè)化示范聯(lián)合體19家。

茶葉一直是黃山市鏈接一、二、三產的特色產業(yè)和富民支柱。截至9月底,黃山市今年茶葉產量達4.6萬噸,同比增長4.3%,一產產值48.6億元,同比增長9.1%,銷售均價105.6元/公斤,同比增長4.6%,其中茶葉電商銷售額8.21億元,同比增長16.61%。

據海關統(tǒng)計,2023年前10個月,黃山市出口茶葉4.7萬噸,遍及亞、非、歐美等地,比去年同期增長7.2%;出口值為1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9%,茶葉出口值占同期安徽省茶葉出口值的86.3%。

“萬里茶道”萬里情

一片神奇的樹葉,聯(lián)結起亞歐大陸,開啟了商品貿易與文明互鑒的茶葉之路,這就是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存續(xù)于17世紀至20世紀前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和延續(xù)。萬里茶道始于福建武夷山,遠至俄羅斯圣彼得堡,全長14000多公里,是當時中國境內最長、橫跨亞歐大陸的一條國際商路。

近年來,中俄蒙三國積極推進跨國聯(lián)合申遺,中國國家文物局已于2019年3月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1年12月,祁門縣作為安徽省唯一代表,正式加入“萬里茶道申遺城市聯(lián)盟”。

萬里茶道,見證了黃山茶的風云際會。

1892年,在祁門紅茶創(chuàng)制的第17年,當年出版的《牛津英文大詞典》里多了一個祁紅專用詞匯“keemun black tea”。祁紅傳入歐洲后,以似花似果似蜜的獨特“祁門香”征服了歐洲上流社會,推動了歐洲飲茶習慣的盛行。

1915年,祁門紅茶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像祁紅一樣,黃山茶葉的地位歷來光彩奪目。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中提有“歙州茶”,敦煌出土的經卷《茶酒論》中也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記載。

明清時期徽商的崛起,特別是徽商資本的加持,催生了茶葉外銷的“洋莊”。黃山茶葉出口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產自休寧的松蘿茶,與絲綢、瓷器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漂洋出海。1984年,239年前在距離哥德堡港約900米處觸礁沉沒的“哥德堡號”被打撈出水,沉船上發(fā)現(xiàn)了370噸茶葉,而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松蘿茶。此后,屯綠、祁門紅茶也通過“萬里茶道”銷往中亞和歐洲。

2021年8月,“黃山—合肥—塔什干”茶葉專列開通,黃山茶搭載中歐班列和海鐵聯(lián)運,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新格局。據黃山建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探索多通道、多式聯(lián)運模式,開通黃山—寧波舟山港及黃山—上海港海鐵聯(lián)運,銜接包括“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內的國際聯(lián)運。截至目前,共開行黃山茶定制專列22趟,中歐中亞班列及海鐵聯(lián)運累計運輸超3000個國際標準箱。

“茶旅融合”譜新篇

在徽州,素有以茶待客、以茶會友的傳統(tǒng)禮儀。有人說,漢字“茶”拆分開來,恰是“人在草木間”,折射出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一盞清茶,可以品出“講信修睦”的東方智慧。去年由春及冬,黃山市迎來了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第七次“1+6”圓桌對話會等雙邊多邊外交活動74場,吸引了全球目光。今年以來,黃山市又承辦了2023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黃山)論壇、中日韓新農人合作交流項目、長三角地區(qū)外籍人士“皖美體驗行”等活動,持續(xù)打造“國際會客廳”品牌,進一步推動黃山茶香飄四海。

10月10日,第七屆中俄蒙三國旅游部長會議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會上,“萬里茶道”國際旅游聯(lián)盟秘書處發(fā)布了“萬里茶道”(中國段)旅游景區(qū)、文化街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類別共計27個文化旅游品牌,黃山市有祁門縣祁紅博物館、屯溪區(qū)黎陽in巷、祁門紅茶制作技藝等3個品牌入選。

2017年,黃山市加入中俄蒙“萬里茶道”國際旅游聯(lián)盟,致力加強與萬里茶道沿線城市合作,共同挖掘萬里茶道所蘊藏的經貿、文化、旅游等豐富內涵。近年來,黃山市先后舉辦和承辦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青少年徽文化研學之旅、“2023萬里茶道——環(huán)中國自駕游集結賽”(黃山站)等活動,發(fā)起成立了“世界三大高香紅茶”創(chuàng)新發(fā)展聯(lián)盟,與萬里茶道國內沿線九?。▍^(qū))共同發(fā)布了《萬里茶道文物主題游徑黃山共識》。

目前,黃山市有18項茶類非遺代表性項目被列入非遺代表性名錄,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打造了集茶文化休閑旅游、觀光體驗、教育研學等于一體的主題線路、特色小鎮(zhèn)、博物館、綜合體200余處(條),有7條線路入選全國茶鄉(xiāng)旅游精品線路、5條線路入選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線路,推動了茶文旅融合發(fā)展。

憑水臨風、滿目青綠,黃山帶著歷史文脈的深厚淵源,潮起浪卷,讓縷縷茶香飄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春風里。

作者:吳江海 潘成

圖片:潘成 楊友生 胡建平

來源:黃山日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為石墨茶注入年輕的活力——青年茶人李詩涵

石墨茶聞于唐代,發(fā)展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有著“古黟第一歷史名茶”之稱。石墨茶加工的鮮葉在每年清明與谷雨之間采摘,以“一芽二葉”為主,經過手工攤放、殺青、揉捻、初烘、炒頭坯、篩分、攤涼、炒二坯、足烘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重如石、色如墨的特點。石墨綠茶的炒坯工藝,是石墨茶制作中最為獨特的工藝,形成石墨茶“圓緊墨翠、栗香甘醇”的獨特品質。

沖泡后幽香馨人,茶湯碧綠,香氣繞杯旋轉上升,回味至佳。

青年茶人李詩涵從小跟隨爺爺、父親學習制茶,他大學就讀于武夷學院茶學系,茶的基因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大學畢業(yè)后,李詩涵跟隨父親李明智繼續(xù)深鉆石墨茶制作工藝的研發(fā)。他們期許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厚積薄發(fā),讓安徽黟縣傳統(tǒng)名茶石墨茶真正“活”起來,以品質揚名天下。

黃山古稱黟山,黟縣位于黃山市南部,石墨茶是黟縣第一歷史名茶,屬于綠茶類。清同治七年(1868年)許乃登注《黟縣三志》稱:“茶,六都石墨嶺產者最佳,茗家謂之石墨茶”。

石墨茶自問世以來,憑借“重如石”、“色如墨”,“香味濃”和“營養(yǎng)高”等特點而聞名天下。石墨茶一般采摘明后雨前鮮葉制作,通過攤放、殺青、揉捻、初烘、炒頭坯、篩分、攤涼、炒二坯、干燥等工藝,形成外形顆粒圓緊重實、色澤墨綠透翠毫顯;內質湯色黃綠明亮、香氣嫩栗香帶花香,滋味鮮爽回甘,葉底柔軟綠亮的品質特征。

黃山市產全國十大名茶中的三種——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太平猴魁。但是對我們黟縣這個地方而言,茶的地域性符號不強,遠遠不如西遞宏村的名氣大。黃山市區(qū)域內制作的毛峰都可稱為黃山毛峰。祁門紅茶的主要產區(qū)有祁門、黟縣、東至等地,但是人們潛意識都會覺得祁門紅茶只是祁門產的。太平猴魁更是如此,被明確地圈定了產區(qū)和范圍。

為了突出黟縣文化,從2010年開始與安徽農業(yè)大學合作,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走訪老前輩們發(fā)現(xiàn)了黟縣石墨茶的歷史,便立即決定與安徽農業(yè)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科研團隊進行合作,立志恢復石墨茶的生產。經過兩三年的努力,2013年前后,石墨茶的工藝、產品都已恢復,品質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先后榮獲北京國際茶展神農獎、陸羽獎等榮譽。石墨綠茶傳統(tǒng)工藝恢復后,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與安徽農業(yè)大學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前提下,又通過兩年的時間,經過幾百次的制作實驗,將多種茶葉的制作工藝和關鍵工序結合,在2015年推出石墨紅茶等系列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他的父親李明智也是黟縣石墨茶制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李詩涵從小生長在制茶世家,每年春季的時候,學校都會放“采茶”假,讓他們回去幫忙采茶。而且當時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茶葉和木材。也正因如此,他從小就開始接觸茶,每天跟在爺爺后面,看爺爺一下把茶葉倒進鍋中炒后又撈出來揉揉,最后放到烘箱中去烘,當時就覺得制茶特別有趣。于是,他便在爺爺制茶的時候在旁邊幫忙,幫忙拿茶葉、幫忙加火......

就這樣,他慢慢地喜歡上了茶,采茶、炒茶、制茶甚至是包茶葉都喜歡,跟茶有關的事情都愿意親自去嘗試。包茶葉不僅要把茶葉中的碎片、黃片等雜質挑揀出來,還要一袋袋地稱好裝好,步驟很是繁瑣。其中最繁瑣的要屬裝猴魁了,因為猴魁特別容易斷碎,所以包裝的時候要一個個擺放整齊,同時心不能急,這也磨練了他。在裝茶葉的同時,他也慢慢鍛煉出品茶的本領,裝什么茶都要泡一杯品一品,久而久之,他就能分辨出各種茶的區(qū)別。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李詩涵在大學期間就讀的就是茶學專業(yè),通過幾年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總結,他對茶的看法又有著細微的變化。他敬佩福建人經營茶葉的理念、臺灣人對茶葉食品安全的要求、專家教授們的科研成果,更感謝老天賜給黃山百姓們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黃山茶葉奠定了優(yōu)質的基礎。

現(xiàn)在他身邊的80后、90后喝茶的人群近幾年也越來越多,他們之所以會選擇端起茶杯,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被茶葉的功效和文化所吸引,而更多的是受周邊愛喝茶人的影響,從此喜歡上了茶。

他們是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購買國有林場時得到這片茶園的,當時還沒有“有機”這個概念,當地人稱這種自然生長的茶園為“野茶”。茶園離他們生活的村莊很遠,當時要走3、4個小時才能看到散落在萬畝山林間的茶葉,時間成本很高,對茶農而言采摘很劃不來,幾乎就沒有去干預它們了。茶園周邊的植被覆蓋率特別高,他們希望保持這個自然狀態(tài),不去人為的干預它。所以,每年除了春季的采摘和夏季的除草松土管理,其他時間都任其自然生長。

2010年,注冊公司后,發(fā)現(xiàn)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越來越多,其中也不乏關于茶葉的報道,所以他們就去了解困擾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來發(fā)現(xiàn),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產品供不應求,為了提高產量、降低成本,開始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化學藥劑,從而導致農殘等超標。其實,他們也是從2010年開始才真正了解什么是“有機”,并通過了中農有機認證。

這些年,他們始終堅持有機生產種植,越來越多的人專程來到這個大山中的小茶企,了解弋江源的有機茶。弋江源先后與北京的鄉(xiāng)土鄉(xiāng)親、同仁堂、比利時茶商等合作,共同推廣有機茶,讓大家可以喝到一杯無農藥安心好茶。

在宏村的茶空間里,不僅可以了解徽文化、徽派建筑以及徽茶的發(fā)展,更能品嘗到弋江源的有機茶。在這幾年中他們也做了很多嘗試和創(chuàng)新。在產品上,推出了融合徽州文化元素的產品系列;在茶旅結合方面,推出了“茶主題研學游”,包括茶葉采摘、制作、茶染、茶餐、夜觀等系類主題活動。在文化上,將茶文化、徽文化、美學文化等融合為一體研究分享,2020年推出的原茶調飲在宏村受到大家的歡迎。

每年弋江源都會在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參加不下十場的全國性展會,同時參加國際無我茶會等大型茶事活動,還會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石墨茶會。

本著“我們的堅持,只為一杯無農藥安心好茶”的宗旨,他們希望每位來到黃山的客人都能嘗到一杯弋江源的安心好茶??梢宰屵吹挠袡C茶,黟縣的石墨茶,黃山的好茶,中國的名茶,走出國門,茗揚世界。

文/安徽弋江源茶業(yè)有限公司

來源/《徽茶》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